第一篇:中国诗歌文化(教案)——以唐诗为例
中国诗歌文化——以唐诗为例
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中级水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诗的形式、特点等。使学生熟悉一些有名的唐诗,认识有名的诗人,并能够通过模仿写出一首简单的中国古诗。教学内容:
1、三首古诗(柳宗元《江雪》,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
2、参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
教学重点:中国古诗的特点,形式以及创作规则。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创作中国古诗。课前准备:图片,PPT 教学方法:文化参观和文化讨论教学方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60分钟):
一、组织课堂:师生互相问好(1分钟)
二、引入(10分钟):
提问:你读过诗歌吗?是母语的还是汉语的?诗歌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读过中国的诗,是什么内容的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中国古代的诗歌。
三、古诗选讲(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每首15分钟)
1、展示幻灯片图片1(内容:这是一幅冬天的图片,山脉和森林覆盖白雪,山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河上有一个穿着蓑衣戴草帽的人在钓鱼)
2、提问: 图片里有什么?
这是什么季节,天气如何? 这里有鸟在天上飞吗? 山里有人和人走的小路吗? 这种天气一般会有人去这里吗? 河上有什么? 有几条船? 船上的人穿着什么? 他在干什么?
3、让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发言,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实际上为本诗的翻译。
4、播放幻灯片2,内容为柳宗元《江雪》诗文以及注音,较难的字(如“蓑笠”)重点强调,老师领读。
5、让学生试着逐字逐句将古诗翻译为白话文,特别注意以单字为词的部分。学生翻译有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
6、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加深印象。
7、让学生讨论,谈谈对这首诗的感觉,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部分,为什么喜欢。
8、作者简介
(其余两首诗歌讲解与上面相似,除提问部分,其余不再赘述)
9、《静夜思》提问: 图片里是白天还是晚上? 图片里的人坐在什么地方? 天上有什么?
天上的月光照到地上像什么? 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大家猜一猜他看月亮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10、《春晓》提问: 图片里的人睡醒了没有?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季节?
春天睡觉舒服不舒服?想不想起床? 树上有什么?
图片里的人能听见什么? 地上有什么?
为什么会有花落在地上?
四、作业布置:
回去以后挑其中一首诗,简单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画面。(5分钟)
五、通知学生第二课时去参观曲江池遗址公园,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课时:
一、集合:下午2点在学校门口集合
二、前往参观地点:从老校区出发,可步行到达目的地,约20分钟。
三、先带学生绕行一圈,让学生熟悉公园环境。再让学生自由活动,1小时30分钟后在解散地集合。(约1小时50分钟)注意:
1、要求学生在参观时注意路灯杆上的古诗,并抄下感兴趣的古诗。
2、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教师要提前得到所有学生联系方式,要求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保证联系通畅。
四、集合后在观景亭进行讨论:(约1小时)
1、讨论昨天的画图作业,讲讲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
2、学生抄下的诗词,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猜猜诗词大意。
3、教师先念几首比较受欢迎的诗歌,提问: 你们觉得古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读起来这么舒服?
4、学生讨论过以上问题,教师总结出诗歌押韵和平仄的最基本规律。
5、布置作业:让学生按照中国古诗要求,试着写一首诗,描述今天的参观经历。
五、约5点半组织返回学校。
第二篇: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以中国为例
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以中国为例
摘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外资对国内经济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引进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课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屡次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对其如何引进外资的研究,将对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中国,吸引,外资
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际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可以产生许多积极效应,如弥补投资缺口、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吸引外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在这场引进外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出现许多新趋势,首先表现在国际资本流动总量的变化。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持续扩大,此后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90年代初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呈增长态势。,考虑到以生产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日益深化,贸易和投资政策日趋自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仍有很大余地。其次国际资本流动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方资本融资的比重显著下降,外国私人资本的重要性日趋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长期资本的最大项目,与此同时,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要行业。
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日渐增强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调整机会,提高外资质量和科技含量,并充分吸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
1.重视跨国并购投资,积极为外国私人资本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多以新建方式为主,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关于并购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跨国并购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外国资本在国内的购并行为,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对接,无疑是使我国经济尽快与国际先进生产力接轨,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
因此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外资并购相关制度,抓紧出台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相关规定及具体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和健全外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维护产权市场的公平、公正,2.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第一,税率优惠。第二,免税期优惠。第三,对外资企业的关税减让和退税优惠。第五,其他激励政策。除以上措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通过提供公有土地等租赁费用减免优惠、劳工训练计划赞助经费、发展工业区设施、成立投资
促进机构等多项方案,全方位争夺FDI。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主要依靠投资鼓励措施来吸引外资。但鉴存在的种种弊端,今后我国应该通过体制优势、环境优势、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来吸引外资,而不是单纯依靠政策优惠或竞相提供投资激励措施
3.提高我国引资质量和利用外资水平在引资政策方面,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不能盲目认为外资越多越好,也不能拒绝外资的大量流入,克服以往存在的“贪大求洋”、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错误倾向,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上,要重视考核外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质量指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计成本、不辨良莠的引资策略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中国,如何把引进外资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是我们现在外资政策重点要考虑的。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4、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角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尤其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巨额的资本、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的经营战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世界性的销售网络,其触角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无国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总额高达5.5亿美元,而世界出口总额仅为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控制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90%,其资产总额占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50%,控制工业研究与开发的80%、生产技术的90%、世界技术转让的75%,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汇率调整对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一方
吸引中小型跨国公司投资
从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点看,日本中小型跨国公司投资积极性较之大型跨国公司更高。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跨国公司的投资由于投资规模大,会带有很多条件,而中小型企业会在某一方面拥有优异的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同时在投资时不会附带很多条件,他们的投资适合国情,有利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应该作为我们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对象。
4.将引导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一、制定和完善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吸收外资导向目录。对列入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吸收外资产业导向目录的外资项目,经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认定,无论金额大小均由地方自行审批;
二、尽快制定外商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的专项法规,允许外资以风险资本的形式投资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七、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环境。
八、提高我国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针对跨国公司的重大项目和主要产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强技术攻关,培育我国为国际生产配套的能力,提高配套水平。
九、通过立法手段和强化执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十、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外人员交流,和与国际市场物流的畅通。
第三篇: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三岁孩童咿呀之时就能说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句。便流传着“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说法。在众多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为数不少,有人说是唐诗使这个自然之物有了更多的内涵,也有人说是月亮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的民族,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的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月亮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在诗人笔下是富有特征的东西,她被一代代文人墨客修饰润色,形成她独有的审美价值和含义。既是缠绵的爱情,也是悲欢离合的亲情;是相思相牵的友情,也是难舍难弃的乡情;是朦胧清新的美景,也是旷远高洁的志情。
一、时间意象之月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所以月光是有生命的,时间的。南唐后主李煜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在“春花秋月”时间的流逝中他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回忆。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对于时间而言,我们都是过客而已。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于它而言,都不过是历史舞台上得匆匆过客。岁月悠悠,天地茫茫,千年万年,世事沧桑。人作为天地间万物的灵长,仰望夜空,明月皎皎,自然引发无穷的思考,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历史的兴衰,感悟人生的意义。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时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们不觉感慨系之,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到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封建专制的社会本质是吃人的,而文人骚客他们自己的豪情壮志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的随着月光的流逝而流逝。李白《苏台览古》中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他们的生命逸致常常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抛弃。刘禹锡说“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再次引起世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贯穿到现实当中。
二、边塞意象之月
一轮明月遥挂边塞,既有开朗壮阔,雄浑苍茫之境,也有幽怨悲亢,悲凉凄清之情。边塞意象的月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唐代的边塞或处大漠,黄沙漫漫;或据高山,偏僻苦寒。往往人烟稀少,凄凉萧条。漫漫长夜里和边关、戍楼、长城、羌笛相伴相和的只有那空中的明月,它是那么晶莹,它是那么明亮,引起诗人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的感情激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
羌笛戍楼间”,隽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悠远绵长。这里,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名词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而赋予边塞诗更加博大阔远、混溶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月还是那些戍边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的一种寄托和倾诉对象,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沈如筠的《闺愁》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她独处空闺,而丈夫戍守南疆。举头看见一轮孤月挂在天际,她不禁暗想,斯人是否也如她一样看着月,心系着她?“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想到自己像月光一样倾泻在他的身上,像月华一样陪着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反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李白的《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天山虽不靠海,但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得,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常见的云海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了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沈全期的《杂诗三首》中“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此句看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短短十个字,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融及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观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月下,月影双照的动人景象。诗人不露声色的写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牵念的深情。
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几处吹笳明月夜,何时倚剑白云天。”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烘托出一种悲凉气氛,又蕴涵着一种忧伤情调,微妙地表达出五原一带形势依旧,边防尚未巩固的感慨。
三、愁绪、情爱意象之月
看着月,最容易想到月宫,月兔,桂树,吴刚,当然还有嫦娥。嫦娥奔月,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似乎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后,月亮就和爱情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怀,那或圆或缺的月亮就成了情人们寄托情感的美好事物。月被用来写爱情的甜蜜,写思乡的愁怨。月光溶溶,让约会的情人尽享生活的美好;月色朦胧,让离别的爱侣感受思念的煎熬;月影幢幢,让游子的心头平添无限的感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象征团聚,月缺寓示别离,团聚也好,分离也罢,诗人常常借月把一腔愁绪挥洒得含蓄凄迷。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霜露漫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后句也是写景,却不同与上句,这里作者的客观实景中融入了主观情感。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举得于情理不合,那正是诗人的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中
点题之句,而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者情思范围。但诗中秋思落谁家,把诗人望月怅然,与家人的离散,深切思念家人的真挚情感巧妙地传递出来。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诗人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感表达的深沉含蓄。
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虽然诗中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但此句中语势趋于自然平缓,而风吹木叶发出的鸣声,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映衬江中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被触动的更加深沉。
孟郊的《秋怀》中“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诗从秋月写起,既是比兴也是比喻寄托。此刻诗人感觉连秋月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以月自比的老客是诗人自己,也是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老客”二字包含着它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秋月之下的他一个“单”字更透出了人孤势单、寂寞之情。对月相思,久不能寐的愁意表达地自然流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温馨缠绵;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回忆的酸楚。爱情由于凄迷月色朦胧月光的推波助澜,在唐人的诗歌里成为永恒的传奇。“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和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才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唯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诉怀。月是相思之物。
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但是,月更使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
月下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情意绵绵的李义山,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老,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现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轻灵,情爱也甚是挚烈、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地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得惆怅和迷惘。“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一天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又添了几多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了无尽的相思的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李商隐《代赠二首》),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当然,随着时间而逝去的月华也见证消磨和冲淡的爱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只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苍凉萧瑟的景观。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在月光温抚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有在诗歌中我们能看见那些悲怆千古的爱情了。
四、自然意象之月
美丽的月亮洒在山间,朦朦胧胧、斑斑驳驳,静谧之中有清新,清新之中有情趣。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了皓月当空,清新幽静的山间景致。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格外明净清幽。清冽的山泉,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熠熠发光,诗中透出了一种幽静明净的自然美景。再看他《白石滩》中还有“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诗中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都是在那皎洁的月光之下,或者正是这些物象的清晰可见,更见月光之明亮,尤其是后两句,一群少女,趁着明月之夜,不约而同的来到白石滩浣纱洗衣,明月下流动着一幅清新纯美的画面。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先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高气爽,月色明朗。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之妙,月只“半轮”,就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幽美之境。次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更加突出在静谧的夜晚中青山吐月的那种美妙情致。
刘方平的《月夜》中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色的静谧祥和。诗人同时还写到北斗星和南星都正横斜,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南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中“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氛。“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后一句中的“镜”比喻溪水,也暗示出月光的皎洁,并使人看到月下溪水的倒影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如仙境一般。
唐代诗坛大师云集,名篇层出不穷。诗人们把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到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悲、欢、离、合,都融入到了朗朗的明月中,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我们读唐诗,从中发现月的清新,月的壮美,月的相思,从而对它产生更多丰富的联想。月这个自然之物被唐代诗人赋予深厚无比的情思,也给后来的文学作品渲染了一层浪漫绵邈之色,凄婉哀怨之情,也极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第四篇: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本文以穆旦诗歌《赞美》为例,重点谈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三个方面的方法问题。从而得出“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的结论。
关键词:《赞美》;诗歌;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诗歌及诗歌教学之背景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是作者抒情言志的主要表现形式,其间充满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一个个看似静止不动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得活灵活现,生机无限。此外,诗歌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被广泛使用在其他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使中国文化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也正因如此,读者在赏析诗歌时,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等资料的介绍。这些重要的材料虽然不是理解诗意的唯一条件,但读者通过它们的认识,能更好地读懂作者在诗歌中极力想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个性思维的舒展,也要让学生明白其间作者的创作主线。
二、《赞美》中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通过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诵读理解的方法经常被使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诗歌语言欣赏的美感。从一字一句中,也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暗含的某些情愫。如果学生是自己发声朗读诗歌,其间抑扬顿挫的节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对其演讲时的语调和语速,也极有好处。由于诵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还要专注于字、词、句等的正确发音,学生的注意力便无暇分散,仅集中在该作品上,有利于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作品。
以穆旦的《赞美》为例,让学生反复阅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朗读完一两遍之后,学生就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赞美》一诗的朗读,学生可以采用快读、慢读、默读等不同的方式。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朗读,都会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再次细读的时候,学生可能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诗歌的题目是‘赞美’,诗人想要赞美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己能动的思考,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会吸引学生认真关注,以强化阅读理解的效果。
此外,《赞美》中诗人的情感表露由平静到激动,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会得到。一开始描述中华大地满目悲凉的面貌时,学生可以从其中的“低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干枯的眼睛”等词语中读到,这时诗人的调子还颇为平静。而接着说到“我要以......”几个排比句子的时候,诗人的情绪变得很激动,甚至可以说是慷慨激昂。这些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一一体会到,进而产生美读之效。在诗歌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诵读到美读的转化。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多样化的个性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从头讲到尾,强加给学生一些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且把自己对诗意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和沟通,以获得更为合理而全面的理解。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不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一定要等到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加深理解。
在《赞美》中,诗人含蓄的表达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是本诗的主旨,也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东西。把这句话讲解给学生听是很简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然而这样“填鸭式”的做法却对学生个体深入理解这首诗,极为不利。诗歌的第一节讲到的山峦、村庄、野草、河流等,学生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很容易理解到作者想要展现中华大地的现状。接着,当学生读到“他没有流泪......”的时候,会深深感到其间的坚强,而这个农夫是指一个人吗?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农夫不是指一个人,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
(三)通过合理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口授完,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比不上学生自我质疑和探究、解决问题来得好。学生通过以上的朗读和交流之后,势必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当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后,学生对于该诗歌的思维高度也就达到了。
在《赞美》里,诗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文字描述祖国河山的现状?为什么要描写一个受苦受难的农夫?诸如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个个大问号。而当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之后,学生的思维高度由此上升,就能深刻理解诗人对坚韧的生命力由衷的赞美了。
三、总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只有在学生自己诵读全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交流多样化的理解体验,适时配上教师的指导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终完成诗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良良;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0期
[2]孙晓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谈片[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0期.[3]汪静;现代诗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之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3期
[4]沈俊;新课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2期
第五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有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