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时间:2019-05-13 09:2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 ?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是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诗歌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情,这能够使得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诗歌的文化。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八单元成长的经历中《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这篇诗歌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这首诗歌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简单的朗读背诵,更要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背后的感情。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自行体会诗歌中开心快乐的心情,更是通过讲解写作背景、播放朗读范文以及音乐,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真正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教材辅导书上背下来这首诗歌的意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诗歌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诗歌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诗歌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歌教学的根本。最终通过熟读到可以促进背诵。

2.联系生活,运用好词好句

诗歌大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诗歌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我想》这篇诗歌时,这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我”的愿望在春天萌发了:身体的一部分与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进春天的大地„„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春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诗歌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心境、童真、童趣。他们乐于接受春天的第一声清脆的鸟鸣;乐于接受春天第一缕和煦的阳光;乐于感受春天第一丝柔和的春风。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文字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春天,走进他们的想象天地。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多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发现它的美,结合生活实际、想像、评读、赛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发掘心灵中的真、善、美。并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小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目的。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这个写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有了新的感悟,或许稚嫩的手笔会让人觉得可笑,可是这却是他们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比从哪里抄来的珍贵百倍。

诗歌的教学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从最简单的认字朗读到后来的感悟作者、走进作者,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在与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做到与学生同思考共解读,在诗歌的海洋里无限的徜徉。

第二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浅谈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浅谈

摘要: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所引入的诗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虽然对学生而言没有很大的背诵压力,但却有很大的理解压力,同时这也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盲点。本文提出了三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并列举了相关例子,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诗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进而提升其诗歌教学质量。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也相对较为凝练和含蓄,是一种节奏感极为鲜明的文学体裁,具有较高的文学教育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小学语文诗歌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教师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等知识记忆之上,忽略了诗歌理解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

一、诗歌范读

诗歌范读能够产生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因为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背后的诗意表达出来,让学生从语言上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定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柳宗元所写的《江雪》为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受的就是“孤舟蓑笠翁”和“独钓寒江雪”这两句,其中孤、独二字又对诗人当时的感受做了强调。所以,教师在进行范读时,可以故意将这两个字读得更加幽邃和深远,让学生有一种冷清之感。诗中的“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这两句也是有范读技巧的,在读到“绝”和“灭”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加重语气,营造一种比较悲凉和凄清的气氛,用语音将学生带入一个无人无鸟的环境当中,以使其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关注时间短,易受外界影响。相教课堂参与而言,这些学生更喜欢游戏。情境创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玩游戏的过程,所不同只是这个游戏的游戏规则是按照教材中诗歌的内容而定的。例如,在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李白的《静夜思》一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一年级学生依恋父母的特点,先为其创设一情景,做一个铺垫。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问题,参考问题如下。

1)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2)如果你们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爸爸妈妈,你们会怎么办呢?

3)如果你们不在爸爸妈妈身边,晚上的时候,如果你看见了月亮,月亮可以帮你达成一个愿望,这个时候,你最想许一个什么愿望呢?......陈述完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下面老师和同学将要一起做一个叫做“击鼓答题”的游戏,教师背对学生开始敲鼓,学生开始传手帕,当教师鼓声停止时,手帕在哪位同学手中,哪位同学就回答刚才教师所提的问题,不愿意回答的同学就当众表演节目。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游戏进行三轮便可,游戏结束之后,教师便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作总结的过程中,引入诗歌的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表现得非常好,非常积极,刚才同学们都说,如果离开了爸爸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就会非常难过,非常想念。那么,课文当中的诗人也和大家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看到这首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增强课堂活跃性,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问题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大家平时有见过霜吗,是不是特别冷呢?(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和同学们一样,这首诗的作者在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之后,也是非常难过,甚至将床前如此明亮的月光看成了令人寒冷的霜,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就像同学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并希望通过月亮传达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情一样,诗人也希望自己抬头就能看见的月亮能够传达自己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在课下问同学和问老师。如此,便完成了一次诗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便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有了良好的互动,教学质量自然也就随之提升了。

三、重视诗歌的文字推敲

用词的凝练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对诗歌中的关键性文字加以推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和学生一起对诗歌的文字进行探讨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大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才开始进行最基本的识字教学,还不具备分析字词的能力。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识字认字能力,并且能够对简单的字词加以理解和分析,能够对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多义词等进行辨别,所以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文字探讨活动。

例如,在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并了解这一首诗,并告诉学生,诗中有一个字用得非常绝妙。给同学们十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个人学习、双人合作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均可,熟读并了解这首诗,形成自己对这首诗的见解,并找到其中的关键字。十分钟过后,所有同学自主学习完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段的观察,随机抽取3—5位同学汇报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并将其所认为的关键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以“正字计数法”统计学生的意见,教师对票数最多的前三个字进行对比分析,直至关键字被引到“绿”字上。然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围绕“绿”字展开探讨,为什么要用“绿”字,能否换成其他字,此处“绿”字的属性又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参考。学生的探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至美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就是在探索如何用最美最合适的文字去表达诗人的各种思想情感。,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理解诗歌的方式。学生在品析字词的过程当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到诗歌的语言美,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形成一种意识,能够如条件反射一样发现诗歌中的语言美,而人对美好的事物都是有追求的。这样,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

结束语:

尽管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其就不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只要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合乎其兴趣特点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工作定能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徐鸿雁.小学诗歌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0:119.[2]杨凤.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J].教育,2014,03:57.[3]严家敏.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0:89-90.[4]田景德.探索小学语文中诗歌的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2013,05:35.

第三篇:小学诗歌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① 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② 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 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④ 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师生合作读。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① 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② 各人自由练习。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 “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 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给人民作牛马的,(生)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总结引领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有的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且簧嗣瘢试缸鋈嗣竦呐B淼娜耍庵秩怂渖桓创嬖诹耍堑乃枷耄裼雷と思洹#?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第四篇: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

摘要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其作为美的艺术,教师可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来感受诗歌或华丽或朴素的语言美;间或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诗歌或轻缓或激昂的音乐美;又或通过大胆想象,体味诗歌或恬淡闲适或雄伟壮阔的意境美。

关键词: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蕴藏着古往今来不同的审美意识,有着无尽之美。故而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中,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受重视。那么在小学阶段,诗歌教育便成了其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对于如何让小学生耳濡目染,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欣赏美、感悟情的能力便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鉴于笔者执教时间尚短,只得出以下几点粗浅观点:

一、品词,体味诗歌语言美

诗歌语言洗练,并且极具形象性,通常一个字、一句话中就包含丰富的内容以及极重的个人色彩,古今中人的遣词造句是有所不同的,古人诗中往往参杂着一些生僻字,让人不得其意,且一些古今异义字的出现,也让人无法体味诗意。鉴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理解能力也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望洞庭》中有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教师在讲这首古诗时,就须注意对于“和”字的理解,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疑问,是否可以将“和”字改成“映”字,为什么?然后再一点一点启发学生“和”字表现了水天一色的融合的画境,体现了水国之夜空灵、飘渺、宁静、和谐的境界,而“映”字的意思一般,不及“和”字品起来有味道,表达不出水天一色的融合和意境。这样将来,学生便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这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质疑教学法。

在阅读古诗时,常会碰到一些由简单词组成的生僻古意,以学生目前的知识构成是不足以理解这些生僻古意的,此时就需要教师的亲自讲解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古诗《小池》,其中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轻柔。”“晴柔”一词,拆开来看,似乎很简单,但是却是晴天柔和的风光的意思。还有在《元日》当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曈曈”就是俩偏字,指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其中“桃符”指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作春联。

古诗中的语言美包含众多,如繁复美、简练没以及色彩美、声韵美等等,小学阶段正是积累词语的阶段,故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教学,力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诵读,感受诗歌音乐美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其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最初,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就如黑格尔所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乐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华丽辞藻更为重要。”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美的同时,还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细细感受。

诗歌不读出口,不足以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峨眉山月歌》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因而在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再以《元日》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寄托了作者辞旧迎新的快慰以及喜悦之情。故而在朗诵时,语速要轻快、语调要活泼,以此来表达新年的喜悦。还有《小池》则以愉悦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但相对《小池》而言,同是描写自然风光,在朗诵《望庐山瀑布》时,应该要读出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之美。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辅之以配乐朗读的形式。音乐与诗相伴而生,诗歌本身具有韵律节奏,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和谐的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教师在为诗歌朗诵配乐时,要注意择取的乐曲是否与诗歌情感和谐,如在教学《望洞庭》时,我为其选配的是肖邦的《夜曲》,清幽宁静的乐音泛起,闭上眼睛,仿佛就可感受夜晚的宁静恬淡。在教学《池上》时,我选择《渔舟唱晚》为背景音乐伴奏。《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让学生在筝曲中感受朴素乡村之中的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由于诗与歌渊源颇深,故而其节奏感很强,诗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力求诗歌的外在节奏与诗人的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得诗歌具有其他的文学体裁所不具有的音乐之美,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品味诗歌音乐美,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中之重的就是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

三、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意境是由主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成的形象或意蕴,其特点是意蕴深刻,描述如画,最为出名的当属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容易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洗练的语言,再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倾注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而成,因而每首好诗中,每个字咀嚼起来都似乎含有无尽的韵味,因而教师在教授中要让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和感同身受来体会诗中所创设出来的意境。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下来的气势磅礴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边在脑海中形成自己想象中的庐山瀑布,在这之前,我不赞成让学生先看课件观看图片。人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理,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条庐山瀑布,这样通过想象出来的瀑布自然也就更有韵味,然后教师在播放课件,课件中可以有一些瀑布从高处直击地面的声音插件,让学生在声音中想象瀑布的形态,或可以在同时用学生的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瀑布,效果可能更好。最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画或视频,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述,更加直观的感受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至此,有层次的一点一点将庐山瀑布的形象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学生的想象和感同身受,教师直白的将诗歌的意思说明,学生是不能体会其中韵味的,故而在诗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黄兴忠;;小学诗歌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2期 2 章志德;;如何品出诗歌的“味”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6期 3 王敏;;诗歌教学,要走“三步”[J];语文天地;2010年23期 4 马伟平;;《兵车行》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11期 滕玉玲;;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谈诗歌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06期 陈祝华;;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4期 许屹峰;;浅探诗歌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与训练[J];魅力中国;2007年06期 8 陈玉麟;;诗歌教学中形象和意境的补充[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郑超燕;;诗歌教学随想[J];文学教育(上);2007年04期 张美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的几点体会[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12期

第五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

摘 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充满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诗歌数量、篇目都做出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课堂艺术

诗歌,是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四十余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尽显诗歌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

五、品味语言,享受诗歌美感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水乡歌》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学生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中,读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更从“荡清波”的“荡”字读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读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必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学生的词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智慧,触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碰撞出睿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姜新.诗歌:待开拓的写作新领地[J].内蒙古教育,2002(05).[2]王静.试论诗歌开放型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下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0.[3]毛君香.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广州大学,2011.[4]苏静.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D].苏州大学,2007.[5]金军.小学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诗歌教学浅析[推荐阅读]

    小学诗歌教学浅析华一中心宫利小学:林剑勇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个奇葩,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小学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

    试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摘 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情感的渗透,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

    《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

    小学语文古代诗歌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古代诗歌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张欣[内容摘要]古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古代诗歌教学又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教师......

    小学语文1-6年级诗歌汇总5篇

    1-6 年级古诗汇编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

    小学语文教学

    二、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 一11 题。(14 分) 坐在最后一排乔叶 ①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和同学们合不来„ „ 每次调座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