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新课程背景下,以科研为先导的校本研训
新课程背景下,以科研为先导的校本研训创新
——实验学校09年校本研训工作总结
“十五”继教期间,我校就用教育科研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十一五”继教期间,我校在原有研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新,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师资保障。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研训的永恒主题。在这一点认识上,我感觉各校并无差异。
但面对校本研训,我校始终以课题引领。十一五期间,我校又申报了区级重点课题:“创新校本研训,构建教研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滚动课题,至此我校的课题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校本培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践研究》课题,我校举办“青年班”和“研修班”进行校本培训,解决“入格入模”和培养骨干教师问题,90%的学员都担当了任务较重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此课题获得区第十届科研成果及论文评选一等奖。
接下来,是《创新校本研训,引领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我校引入“学习型组织”理念,在教师中展开“五项修炼”,引导教师接受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校本培训找到了最恰当的切入点和永远动力。我校单纯的培训模式也变为“研训一体”,成功地将教师引向研究型和反思型。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区第十一届科研成果及论文评选二等奖,同时获市“先进科研成果”奖。
第三段是《发挥教研组长专业引领作用、构建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随着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自身需求和努力问题,它还需要很多外部资源和条件;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一个人的单兵作战、单打独斗,它更强调教师之间资源的融合、团队的合作。教研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最直接组织,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评课,讨论课堂教学问题等等,它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最基层、最有效的单位。我校各教研组的发展并不均衡,教研组长引领作用的发挥也各不相同,年级组在管理权限和力度上远远优于学科教研组。面对课程改革的需求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适时成立了“教研组长研修班”,目前正致力研究校本研训的新内容和新模式,研究成果已获区第十二届科研成果及论文评选三等奖。
可见,我校“校本研训”的发展道路,也正是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道路,我们始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研训的主题,也始终坚持以科研促发展,以课题来推进,走出了
第1页
共6页 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同上一节课” 的校本研训活动。
背景:学科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践者。抓教研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组的职能和作用,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精良的教研组长群体。
1、成立教研组长研修班,使教研组长担当起学科带头人作用。
2、对教研组长进行系统培训。使教研组长在学科建设,教学评价,组织教研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我们的思路是:通过提升教研组长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研组的专业引领作用,向全校教师辐射,达到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目的。
3、在实践中培训、评价。我们将研修培训与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合二为一,原则上单周侧重常规教学工作布臵安排,双周进行研修培训,这种做法既不会给教研组长带来过重负担,又不会使培训研修与实践相脱节。教研组长研修班仍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由基本学分(指教研组长在研修培训中的自身表现得分)和职责学分(指教研组长引领组内教师实施教研、教学活动的表现得分)两部分构成,各占50%,学分考核将作为研修班结业时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的重要依据。
目的:发挥“教研组学习共同体”互助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1、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次追问。
教师上课的第一手准备就是课时方案,原来称“教案”,现在称“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教学设计”已与传统意义的教案有了本质区别。正因为传统意义的教案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我们的教研活动才又有回到了如何制定课时方案的研究上,但此刻我们的标准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备课要求,设计要因人而异,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性风格的教学设计。
“同上一节”的第一阶段先聘请专家、特级教师解读课程标准,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然后,组织学科教师制定教学设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最后,学科组“教师成长共同体”交流研讨,在比较中优化,取长补短,形成新课程下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展开教学设计评优大赛。
经过几轮的实践研究,我校目前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下是设计环节和流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课标气息:
1、教学设计导航:
第2页
共6页 A、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说明)B、学情分析:(学生情况说明)C、教学策略:(基于上述分析确定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教学目标:
建议在学期、学段、单元教学设计时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设计重点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便目标的达成。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果教材本身没有重点难点(知识),不要硬行找一个重点难点。完全可以把矫正学生某个不良学习习惯作为重难点处理。
4、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
5、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学过程的呈现不应追求一个统一、规范的模式,但必须强调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要有一个精彩漂亮的导入。
第二、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感强,认知--迁移--运用。第三、任务驱动、环环相扣,注重启发性、趣味性、生动性。第四、让学生手脑都动起来。第五、精心设计归纳小结
第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第七、要有一个课堂教学设计预案:解决以下问题。
A、目标不能达成怎么办?B、问题设计不适当怎么办?C、教学方式不当怎么办? D、还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2、备课组“说课”活动——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追问。
说课是一项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教研活动。课前说课是教师正式上课前在特定的范围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分析和说明。同学科、同头课的老师围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互动式切磋,大家各抒己见,彼此启发,如果再有专家的点评与引领,那么,这样的说课不仅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作用,而且对参与说课活动的每一位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校具体操作中是在“共同体”内,一位教师说课,其余教师质疑:如目标符不符合实际?能否达成?学生活动设计有没有效?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教师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听取组内教师的意见,记录思想碰撞的火花,学习他人的设计优点,完善自我。由于组内教师设计的是同一节课,这更利于大家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说课”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对说课的内容做了取舍,对说课过程做了规范,也同样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说课稿”要求。
说课稿一般要求2000字左右,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提炼出的,因此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是说好课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说课条理分明,层次清晰,便于听众接受,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更直观,要做成演示文稿。要重视说课的语言表达,情感充沛,语言简洁生动,逻辑严密,切忌重复。说课要有时间限制(10-15分钟),不要把教学设计一字不落的复述一遍,这就要求择其重点,详略得当。在实践中我们达成了基本共识,第3页
共6页 认为以下几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1、教学设计导航: [教材与学情分析] 要求说课者简要表述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本章节教材涉及知识在学科教材知识体系中所占位置,知识的前后有何关联?从学科知识体系考虑,其难易程度怎样?你面对的学生学科知识背景及学习能力状况如何?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教材内容有无困难和障碍?如果有,你打算怎样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解决]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制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旨在强调课改新理念,提醒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状态。实际教学中衡量一堂课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基于这一原因,说课者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目标达成的效果。至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应简要说明。
[教学设计思路和意图] 根据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来设计教学),教学策略(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着眼建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如讨论式、讲授点拨式,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等等。并且应谈谈教学设计意图。
2、简要陈述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课堂导入] 切入巧妙,便于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问题提出] 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并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 教师如何通过精要的讲解,适时的点拨,恰当的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练习反馈] 通过什么样的练习检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如果目标达成效果不理想,应该考虑后续措施。
3、听、评课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次追问。
(1)“同上一节课”活动的课堂实施阶段。每位教师在说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最后修订,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设计,由学生评判优劣。同时专家与同伴听课。专家听到的是同一教学内容,但风格迥异、教材处理方式和学生活动设计不同,他们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对教学设计作出对比判断,又一次进行验证追问,什么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实际,怎样的设计更有效等问题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会更加清晰。
(2)在一位教师上课的同时,我们要求同组的教师也必须听课。“共同体”在听课活动中不但相互借鉴、优化设计,而且还学会了听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听课教师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
第4页
共6页 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教师在听课中不断对比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一堂好课的标准也不断清晰、细化,“同上一节课”的作用得到体现。
(3)进行自评—互评—专家评结合的课堂反馈。首先,由任课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课堂的创新(即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闪光点)等方面进行。然后,同组伙伴根据听课情况再给出客观评价。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参与,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哪些学生活动是必须的,活动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最需要活动的地方在哪里等问题;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的评价还侧重于是否在重点内容上展开了探究,哪些内容适合探究,探究中教师还应该做些什么等内容。最后,专家将给出建议性的评价。一般专家评课先谈“课堂流程”,其次是“突出的优点”,再次是“一些建议”。专家的启发,使教师不再局限于本节课或某个内容,它将总结归类后的意见或经验呈现给教师,让教师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
在这三个层面的评课结束后,每位教师都经历“重新构建教学”的过程,对于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达成了共识;经过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的整合,一个优化的、完善的“教学设计”随之产生,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将转化为全组的共享资源,成为“共同体” 的团队财富。“同上一节课”的活动至此,我们共收集了14个学科30多个备课组的近百份整合后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4、撰写教育教学叙事——有效性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共同体”活动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撰写“教学叙事”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反思形式,我们在“同上一节课”活动课堂实施阶段后,重视课后反思环节,开展了“教学叙事研究”。
(1)理论指导。(2)行动动员。(3)开展评优。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推进教师对“教学叙事”的研究。(4)组织讲演。教师们用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情感,讲述着每天在课堂发生的“故事”,用自己的才智解决着一个又一个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
教师们完成“同上一节课后”,都及时地进行反思,将课堂上发生的令人难忘又发人深省的环节用“教学叙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写“教学叙事”的确是为教师找到了一种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研究三维目标实现等与教学有关问题的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5页
共6页
5、教研组“说活动”——教研活动实效性的追问。
基于“同上一节课”的活动和教研组长对教研活动的个性设计,我们在各教研组间开展了交流展示活动,与教师的“说课”叫法类似,我们称之为教研组长“说活动”,主要是教研活动后教研组长对活动流程的展示、说明与反思。“说活动”的内容是学科间的共性问题,重要的是给出教研组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工作流程,以便与其他教研组交流、学习、沟通和借鉴。通过教研组长“说活动”,组长们更明确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教研活动,还应该围绕常规教学的备课、上课、听评课及课后反思等环节展开研究,但一定要将常规教学赋予新课程理念这一新内涵,充分发挥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学习共同体”功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组长对“同上一节课”的“说活动”展示,给其他教研组长以启发,各教研组长都对“同上一节课”活动作了很好的总结和经验提升,并按照“同上一节课”的活动进程,整理出一套完善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评课记录、课后反思和教研活动总结资料,实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创新,使学科教师在“教研组学习共同体”这一组织中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2008年12月19日下午,在石磊校长和柳学袖校长的积极促进、大力支持和共同组织下,丰台实验学校与东高地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实验学校开展了一次“同上一节课”的双向研讨活动。活动中,每校都是从初一到初三各派1位教师,三个年级的研究主题不同,但同年级不同校的两位教师都准备相同的课题和授课内容。如:初一都是词汇课、初二都是句型课,初三都是阅读课。三个年级同时进行,两节课后,分三个组对教学方式和重、难点处理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研讨中,除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和高中听课教师的评价交流外,我们还聘请西城名校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专家点评,专家的点评给教师们很多启示,在新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使教师们有了新的认识,活动得到两校教师的一致好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了实处。
丰台实验学校
2009年12月
第6页
共6页
第二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1
以学校教育科研为先导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重五中“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汇报
一、我校开展“十一.五”教育科研的背景
我校“十一.五”教育科研任务是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我省在2007年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设计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与时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作为21世纪的教育人,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天载难逢的机遇,但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当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 1 角色。做为促进者,教师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还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教师的学识结构将发生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引入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性。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技能将发生变化,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二、开展学校教育科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策略
我省定为2007年启动高中新课改,为迎接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2006年初,我们学校决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指导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直接解决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为目的,以教育现场为实验场所开展“十一.五”教育科研活动,启动我校“以学校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程,以达到“学校上层次,教师提素质,学生求发展”的目的。
(一)、学校领导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有清醒的认识
1.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之所以如此,是由时代要求所决定的。
2.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还特别强调教师是一种专业,说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同程度还不够。认同程度之所以不高,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说,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作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从客观上说,人们不会对律师、医生、会计的专业性发生任何怀疑,也不会有一名从未学过律师、医生、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直接谋求这些职业。而对于教师职业很多人就有胆量来尝试,因为它的专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与律师、医生、会计等职业同样的程度。但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有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这就是《决定》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在这其中,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又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3.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20世纪末,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国家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呼唤。研究与 实践创新教育,为知识经济时代提供创新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4.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师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的质量观也不断变化。如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事实上,绝对的教育质量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如何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5.这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这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6.推进新课程既要有饱满热情,更要有科学态度。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积极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要通过实验,让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评价等问题,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协同攻关。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培养、建立、发展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领导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有足够的重视
1、调整充实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
我校有着重视教育科研的良好传统,“十五”期间,我校被评为齐齐哈尔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一.五”伊始,我校首先调整充实学校教科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刘长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科研,校领导班子调整后,又配备李彦波副校长主管科研和新课改工作。
2、加强学校科研管理建设
为了加强对学校教科研的指导和管理,我校教科室配备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干事两名。修订了《一重五中教科室工作职责》、《一重五中教科研管理制度》、《一重五中教科研奖励制度》、《一重五中校本研修制度》、《一重五中校本培训制度》和《一重五中科研课题申报制度》。从人员到制度保证我校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3、学校领导以身作则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有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7项。校领导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课题有7项。刘长春校长负责省现代技术领导小组和省电教馆课题《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赵红军副校长负责市级课题《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王玉来副校长负责市级课题《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行动研究》,教科室主任王晓春负责省级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教科室副主任王芳负责省级重大课题“建设创新型学校,提高学校效能”子课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教育效能》,教务处主任朱宝泉负责省级重点课题“生命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子课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教科室副主任王振兴负 4 责的市级课题《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与数学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英语组组长付艳彬负责的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研究》,物理组组长米远国负责的市级课题《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研究》,语文组组长张钧负责的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化学组组长祝世文负责的市级课题《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方法研究》。
这些课题既来自省《课题指南》又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解决新课改面对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反思、实践,先行一步,为我校07年投入新课改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三)、我校教育科研的几点做法 1.教育科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臵,做出自己的回答。作为教师发展和衣食来源的学校,我们要为他们创设情境,搭建舞台,提供精神食粮。首先,我们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新课改的思想去武装教师的头脑,从而成为新课改的积极参加者和主力军。从另一方面说,新课改的成败,决定因素也在于教师。我们在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省市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走进新课程》、《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方案》等,同时还有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如《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特点》等。培训的形式有专家讲座,领导辅导,教师论坛,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等。
2.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既有全校性的综合组,又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组,校本教研就成为课堂研究的最佳形式。我们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升为课题——设计方案——课上探索——课后反思——集体评课——总结提高。每学期我们都以这种形式反复实践。通过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同理,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 5 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总之,通过参与研究,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教育科研与平时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师观念上很少把教师和科研联系到一起,新课程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是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一方面,我们进行教育科研知识普及,在选题上和方法上更适合于普通教师操作,另一方面,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培养科研骨干,带动教师参加科研,用我校的教师科研成功事例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例如付艳彬老师六年从事“张思忠英语教学法”实验,取得优异成绩的案例使教师们深受鼓舞和启发。我们启发教师带着课题去教学,以科研的意识去指导教学,而不是科研教学两张皮,在教学中去做科研,在科研中从事教学。我们常以魏书生和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激励教师在平凡的教学中争取作出不平凡的事业。
4.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的工作。其实,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但班级授课制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相同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同,所以对相同年龄的儿童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要求教授同样的内容,并以同样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然而,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在智力上,7岁儿童的实际智力水平在4—11岁之间;在性格上、认知风格上,五颜六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家庭背景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十分巨大。这就注定了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种下了教育的一系列祸根:非针对性、去个性化。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学生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三、我校教育科研的点滴成果
1、新课改理念进一步深化。通过理论培训、小组学习和个人研修,实验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上有了较深的变化,教学中用课改理念、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统领教学行为,为了2007年投入新课改提供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探索。
2、教学方式有了进一步探索。教师增强了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研讨、开展教学实验,亲自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的能力。通过展示课教师 6 的打分情况,参加过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比没参加课题的教师综合分数高,其教学方法明显更接近课改要求,其他教师也有明显的改善。
3、各课题组发挥了带动性和辐射性作用。以省级重点课题为龙头,带动了市级课题的研究的开展。高级教师带动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形成一支热爱教育科研,积极参加教育科研的教师群体,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法,吸纳众多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实施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阶段教师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教学实验的行动者,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探究性教学水平,同时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科研型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1名实验教师被齐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评为开题阶段科研先进个人。16名实验教师被评为市级首批科研骨干教师。
4、取得阶段性的科研成果。2006年申报省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成果、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54份,其中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6个。2006年申报市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成果、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66份其中获一等奖40个,二等奖26个。2007年申报省市级优秀科研成果59份,申报市级优秀科研教师32人,申报市级优秀科研成果52份。2007年9月15日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2007资助王晓春负责的省级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组课题经费3000元。这是我市两个获得资助经费的课题之一。
5、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通过调查对比表明尽管现在使用的是旧教材,但老师用新课改的观念去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调查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趋向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毅力、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新教材还在实验中,但实践表明学生明显更趋同于新教材新教法。
6、各科实验教师初步形成适应新课改的课型并加以实验。例如物理组组长米远国负责的市级课题《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研究》提出:“读、论、展、析”的教学模式。:读:给出问题;论:研讨问题;展:展示结果;析:分析评价。教科室主任王晓春负责省级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提出:“帮助、指导、创设、建立、分享”的教学模式。帮助: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7 为学生服务;建立: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分享: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教科室副主任王芳负责省级重大课题“建设创新型学校,提高学校效能”子课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教育效能》提出“问题探究、主题研究”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一,从学科本身来讲,探究教学并不特指某种形态的综合课程的开设,也不是从根本上取消学科分类,而是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分解知识教学,转到以学科为基础或支撑进行问题探究教学,必要时还会就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一个主题进行多学科视野、多角度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其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在学习中,教师不是给“结论”,告诉问题答案,而是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进行探究,加以解决。这种“问题解决”具有很大的相对性、限定性,同杜威等学者所指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形成问题”不同,与人文学科专家发现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第三,探究教学是通过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科知识、思维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结合。
7、成功的承办了黑龙江省教育科研规划办中期检查现场会。2007年5月18日,黑龙江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检查在富区进行,按市区安排我校承办现场会,我校教科室主任王晓春负责的省级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做了汇报,并展示了语文、英语、数学三堂科研汇报课和其它展板,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所作的科研工作还只是开始,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必定还会发现新问题,引出新课题,我们还要引导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在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一方面,新课改在我省还刚刚开始,我们的研究探索也只是在起步阶段,我们会不潜余力的按照既定方目标,根据新课改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研究计划,力争圆满完成课题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的发展看,参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所谓“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力求在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中,我们的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唤醒我们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 和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吃苦,学会勤俭,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审美。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习惯于迎着晨曦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的思索时,我们的教育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今天的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就是让我们成为通往这种成功的桥梁和助推器。
中国一重五中 2007-11-28
第三篇:校本研训总结文档
白塔铺小学分校校本研修总结
2014-2015学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管理机制落实到位。首先,坚持执行听评课课制度,其次,坚持每周分科组集中学习。
2、注重提升专业素养。
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学校依然把抓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其次,多读书。
3、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一是进行有效备课。集体备课注重三个结合:与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
4、立足课堂,以研促教。课堂教学是抓质量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切实按课程标准办事,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注重日常检查和考核、评价。
按照计划每周常规的教研组活动。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以后的校本研修,我们将提出如下理念: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经验,改进而不是改造教师及其教学行为。其次,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的工作要求;最后,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场所和舞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社会的窗口。
以上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些工作总结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践提出的建议与想法,相信我校的此项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教师们也会越来越优秀!
第四篇:校本研训情况总结
以研促训,学用结合,研修一体
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级中学校本研训情况汇报 2010.3 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级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990名学生,65名教师。多年来,十八中人秉承“教师德艺兼备为先,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质量立校、法德治校、科研兴校、创新活校”为目标,矢志不移的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在学习中丰富,在行动中反思,在合作中共享,在科研中促进”的校本研修策略,初步形成了“以研促训,学用结合,研修一体”的校本培训新格局,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特色是:
一、成立严密的领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学校要求校本研修活动人人参与,由关校长亲自督导,副校长主抓、教导主任为研训专干,各科教研组长负责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活动正常开展。集体研修时间形成惯例,铁板钉钉,雷打不动,教师每周一次研讨,以听课、评课、观摩、讲座、备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思、研讨、交流。并写出相应的反思、心得、论文等(质量较好的推荐上级),以月和学期为单位进行整理,装入个人档案中。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确立务实可行的研修主题
学校通过对以往教研活动的反思,明白了一个道理:校本研修要弄出花样来很容易,但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不容易;要教师表面应付性的“参与”很容易,但要教师怀着一种激情来真正地参与不容易。校
本研修,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要使校本研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让全体教师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实惠,使之成为教师的“内需”,使教师真心实意而且满腔热情地参与。要使校本研修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能哗众取宠,搞花架子,要求真,要务实,要静下心来“务本”。根据我校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来观察,来思考,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定了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研修活动,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为主题的研修活动。
三、根据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
2、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教学工作常规、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3、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4、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每周的研训活动,铁板钉钉,雷打不动。每学期制定了《教师学习计划》,《教师研训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学习、研训等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名簿,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总结和布置。教研组有教研组工作记录、学科组有学科研训记录、教师各人有教师成长记录等,这些记录都能按要求记好,期末则集中存档。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每个期末,对于教师一学期来在研训过程中的出勤、笔记、成绩等诸方面进行汇总,褒优奖先,从而形成校本研训的动力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教案、听课笔记、学习笔记、教学反思、个人研训专题、研训心得及论文等,并分学期装订成册。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部门做好推荐和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四、主要成果
1、学校知名度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艺术
先进单位”、“大连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瓦房店市先进团委”、“瓦房店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瓦房店市提高普九先进单位”、“瓦房店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瓦房店市排球定点校”、,连续四年被评为瓦房店市校园艺术先进集体
2、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在完成了《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这一省级课题的解题后,现在整体进行“ 初中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策略研究 ”的瓦房店市级科研项目,每个学科及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交流。06 年以来,教师们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达10篇以上,其中,张锦东老师的论文《良好的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里教育的有效途径》(07.5)、金丽雪老师的论文《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07.5)分别在第十六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姜辉老师的论文啊,书香救远,文化明志》(08.5)在第十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矫传勇老师的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08.10)获第十五届东北三省四城市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李彩文 李同刚老师的论文《浅析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想与方法》(09.4)获第十五届东北三省四城市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张丽丽老师的论文《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与方法》(09.6)获辽宁省级优秀论文
3、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本科学历比例从06年的69.4%提高到09年的82.9%,中学高级比例从06年的30.6%提高到09 年的47.1%,具有计算机全国初级证 的比例为31.4%,现有大连市级骨干教师5人瓦房店市级骨干教师6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
在教师的个人方面,共有13节课被评为瓦房店市级及以上优质课,10人次的教学基本功获奖。其中,曲凤伟老师的《元素》(07.10)一节获东三省优质课,李丽峰老师的作品《静物》(08.7)在大连市的画展中获奖,温暖老师的课堂教学《水调歌头》(08.6)、李丽峰老师的课堂教学《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09.7)、薛冬峰老师的课堂教学《排球——垫球艺术》(09.7)等均是大连市优秀课。温暖老师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09.2)并获奖。曲凤伟老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 2008瓦房店市“巾帼建功”十佳女教师。
4、学生素养不断提升。
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连续三年在瓦房店市校园艺术节评比中获奖,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白毛女》、《皇帝的新装》代表瓦房店市参加大连汇演并获奖,学生焦洋洋同学在以“阳光中成长”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中,荣获辽宁赛区优秀作品奖。排球是我校的传统科目,几年来,我校男女队的排球水平一直是瓦房店市初中前三名
5、教学成绩年年攀高。
几年来,学校打破“恐英语”症的观念,不断的思考、探索、前进,努力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科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成绩年年攀高,其中,2009年有近80%的毕业生升入高级中学。
五、典型案例
1、毕业于大连大学生化专业的曲凤伟老师任教化学课已经好几年了,可她对于电脑操作几乎是零,而电脑操作又是“十一。五”教师研训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她十分的苦恼。07年4月份开始,学校要求每人必须用课件上课。这可忙坏了曲老师,她一面上课,一面请教他人,同时自己也琢磨,白天时间不够,买台电脑晚上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曲老师不仅会做课件,而且还能帮助他人!现在,曲凤伟老师的课堂教学几乎节节用课件上,学生的成绩更是突出,为此,她的课被评为省级优秀课,她自己也得到了瓦房店市十佳“巾帼建功”女教师的荣誉。正像她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的今天,虽然有自己的努力,但更得益于校本研训,没有这次研训,就没这个动力,没有这种欲望。
2、于福云老师是我校一名老教师,他的数学课被认可的好课,但就是学生的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也是于老师的一块心病。自从开展校本研训以后,于老师渐渐的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选材、教学态度等诸方面落后了!虽然自己一味的认真和努力,但学生不理解、不接受!于是,于老师不顾一切的投入到校本研训当中去:图书室、电脑室、远程教室、电教播放室。。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作为数学科教研组长的他,经常的组织老师们听课、评课、批改、教研、写反思、交流心得。。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以促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
六、主要问题及反思
1、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开展好校本研修的前提。
极少数教师缺乏培训的激情。表现为自主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差,研究起来氛围不浓。甚至产生倦怠感
2、健全可行的激励机制是发展好校本研修的保障。
校本研修也需要发展。要促进校本研修的良性发展,就得健全现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而这种激励机制,一是依靠充足的经费进行基础建设和奖励,二是靠不断地职称晋级和评优。促使教师在不断的进取中提升自己。
3、科学的学校管理是保持校本研训成果的条件
一是认真贯彻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落实好从“校长”到“教师”实施校本研训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校本研训工作的实效。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的,互帮互学、合作共进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校本研训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三是认真规划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进一步健全校本研训工作的各项制度,继续加大专业引领的力度,提升专业引领的品质,促进校本研训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教师感觉到教书是一种自豪,育人是一种幸福,用成就感来驱散职业倦怠感,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五篇:校本研训总结
校本研训总结
姜屯镇马厂小学
二OO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校本研训总结
本学期来,我校的教学和研训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山东省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以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更新观念,探讨新策略,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每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看优质课实录,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看优质课录像,教师从中借鉴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重视课题管理,抓好学校的课题的实验过程管理,做好课题计划、研究、总结等环节,抓好实验过程的资料建设。、落实每人每学期一节校级公开课制度和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 20节听课任务。、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要求教师做到每月阅读一至两本教学期刊杂志,每学期看一本教育教学经典书籍,写读书心得,作一本读书笔记。组织教师将个人较满意的读书体会参加市组织的学科带头人读书心得评比活动。、重视自我反思。要求教师主动审视和分析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学校从中挑选出优秀的教学反思汇编成《教学反思集萃》。、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年级的教材培训,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本学期派出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一年级数学学科的培训。、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或听课。培训回来让他们走上讲台,为其他教师介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指导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如派出了多位教师外出参加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于 2009年 3月 20日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做到了在传达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二、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学期来,我校加大教学管理力度,继续实践课改新理念、整合好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常规管理入手,规范教学工作。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阶段测试等工作每月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常规检查,严格检查过程,强化督查评估力度。每一个教师课上得怎样,作业批改得如何,培优辅差到什么程度,都要一一进行记录和反馈,并与月奖金挂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做好课程设置工作,确保开足、开齐、开全,上好各科课程。3、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①、落实教材培训,把握课标精神。学期初,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新教材的培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②、加强备课探讨,学校除了要求教师不上不备之课,对备课和上课进行检查外,还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由学科组长组织同年级段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学思路,探讨教学方法,使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③、坚持随堂听课制度。除了听观摩展示课外,我们更注重听教师的“常态课”。学校各领导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坚持听课 20节以上,及时了解教学基本情况,及时反馈反教学中的得与失,真挚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位老师针对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反思,明确教学中的得与失,对今后教与学提出改进措施。、重视毕业班教学工作指导。毕业班的质量直接反映我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班老师肩负重任,在教学中重视班风建设,注意教学进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教学质量分析。对期中和期末监测都要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质量分析有层次地进行。先由任课教师作出分析,再由教研(年级)组作出分析,最后由教导处进行总体分析,找出成绩和主要问题,剖析具体事例,提出改进措施,不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沉淀。、重视特长生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一学期来,我校结合校情开展学科及其他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全校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规范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登记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教学成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培训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努力方向
今后,将通过校本研训确实树立教师的研究意识,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整体向研究型转化。同时,以各种研训活动促使教师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发挥科组作用,提高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加强领导监督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姜屯镇马厂小学
二OO九年六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