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剧《日出》李石清_人物分析
浅析《日出》中李石清人物形象
李芳
我喜欢李石清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的在那个年代人性的复杂性。他对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违心的曲意逢迎、低头哈腰,他本身也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无耻、很不要脸、甚至痛恨自己,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生存之道,只有这样忍着才会有出头的一天。所以他在自以为抓住潘月亭的把柄时,态度大转变,连说话的语气口吻都变了。而对和自己有相似命运的黄省三,则厌恶、鄙视与可怜并存,可是前两种感情远远大于第三种感情,因为他的善的人性在复杂势力的社会中已消磨殆尽。黄省三和李石清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深受银行家的剥削,家庭一贫如洗,可是黄省三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李石清却虚伪狡诈、诡计多端,所以在同样的贫穷下,李石清为了面子可以让自己的老婆和那一堆富人们打牌,表面毫不在乎地挥霍者他们仅存的一些钱,尽管内心痛苦的担忧着、挣扎着,而黄省三到处苦苦求人,绝望无助,最终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被逼的疯疯傻傻,“人不能这样对人啊!”他的呼声撕心裂肺,是对那个社会绝望的控诉。他们俩相似的生活状况不一样的结局,说明在那个畸形扭曲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个人奋斗”已经没有用了,你不诈、你不狠,你就得穷、你就得死。而李石清在黄省三苦苦求他的时候,无动于衷,甚至让黄省三去死,内心中生出对他的无限厌恶,认为是他的无能导致他的落魄(李石清心中的无能也就是黄省三的老实本分),体现出他的残酷无情。最后一幕,当李石清知道潘月婷买的股票下跌时,不顾儿子的生死在潘月婷面前重又趾高气昂,当听说儿子死时,好像突然惊醒,大呼大叫的跑出门去,歇斯底里的呼叫着儿子的名字,就好似他在社会中对本性的长期压制后的突然觉醒,觉醒不是重点,因为也只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本身的压制才是关键,压制下人性扭曲变形,变得像猛兽一样无情可怕。中国的旧社会,让人难以想象;人性的复杂,更让人感叹而又害怕。是社会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本身上潜伏着可怕的影子,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慢慢苏醒,而通过人智慧的“润色”,比猛兽的兽性大发要可怕百倍,惊悸震颤善良的心灵。李石清是一个性格复杂,善恶混合的悲剧角色,他和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之流都是潘月亭的雇员,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恨人妖颠倒,人人相食的丑恶社会.但唯一不同的是黄认命,而李石清则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有强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和发财欲望正是野心和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变成了良心泯灭,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后来李石清对黄省三的遭遇无动于衷,而且百般讥讽.并教他去偷去抢,甚至教他去自杀.
李石清的年龄有三十左右,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庭没有什么靠山和底子,全要凭他个人的打拼,家中的妻子孩子要靠他来养活,生活的重担落在他身上,于是他要用他的大脑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寻求一丝喘息,他不可愿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那样的话,可能支撑不起这么一大家子,他只有冒险,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是整个《日出》中最了解世态之人,明白金钱带来的威力,深谙人际关系之举足轻重,懂得如何权衡利弊,他已然把他每日里出入的场所当作了战场,生与死也就在刹那之间。他是一名老于世故的斗士,不缺乏智谋和勇气,只是少了一点运气,最终落败而归,但象他这样的人,不在潘月亭手下混,也有能力在李月亭张月亭手下混,就其人品最终能走多远不得而知,这是个灵魂上不算是纯净的人,是被社会逼出来的,不自甘堕落,无异于死,其实也是个受害者,她儿子的夭折,似乎也是他命中的一种赎罪。
第二篇:话剧阮玲玉人物分析
话剧《阮玲玉》观后感
戏剧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阮玲玉是中国早期影星,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童年在这大院孤独的度过,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便日日节衣缩食供她读书,阮玲玉于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她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然而,这位卓越的女演员婚姻生活却十分不幸。
虽然课上没有完整的看完这部话剧,但里面的一些情节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这部话剧是以穆大师的讲述开始,逐步将阮玲玉的一生娓娓道来。其中还有红孩儿的参与,她与穆大师一同记录着阮玲玉的传奇人生。话剧采取的手段是倒叙,先给观众设置悬念,然后再将情节展现出来,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阮玲玉。这部话剧拍摄的布景转换很有格调和技巧,灯光若隐若暗,聚焦人物矛盾,烘托人物心情和气氛。她的美,在绽放之初,是张家少爷对他的爱慕之情。她的美,在华灯初上,在璀璨星光时,是财源滚滚的唐文山的追求。她的美,是穆大师留于心间的一片温存。她的美,留于世间,是无法停止的动人的悲戚的绝唱。
阮玲玉原是张家仆人的女儿,地位卑微,没有尊严。但她又处在一个被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时代,这让她有幸结识了张少爷,但这究竟是悲?是喜?阮玲玉与张少爷从小在张府长大,初长成的阿玉有些女人的味道,被张少爷看中,于是他们慢慢地走到一
起。阿玉的稚气与纯真深深地打动张少爷,他迷恋于她,爱的深,爱的切,阿玉也钟情于张少爷,所以说他们之间是有一段纯美的爱情的。但阿玉的天生丽质是任谁都遮挡不住的,她在张少爷的建议下去考电影学院,很快就被录取了。自她接完第一部片子起,她的光芒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步步走向大红大紫,一步步深入人心。
在拍戏的期间,阿玉结识了很多商人,比如说茶商唐文山,他给予阮玲玉物质上的大力支持,而且使用万般手段来使阮玲玉坠入他的爱河。当然阿玉也认识了像穆大师这样正直、爱国的人。阮玲玉扮演的角色,有女工、村妇、教员、舞女、妓女、艺人、作家等。但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一直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期间穆大师给了她一个新青年的角色,让她不再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但是她本人却没有逃脱同她扮演的女性角色一样的命运,最终落得自杀的后果。
阮玲玉事业达到巅峰时期,也是张少爷落魄的时候。阮玲玉早已和张少爷结婚,但他们只有夫妻之名,而张少爷也不能被公众知道,他们算是一段秘密恋情。过多的聚少离多,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慢慢淡泊,剩下的只有一点点亲情。张少爷丢了阿玉为他安排的工作,又大肆赌博,逐步沦为乞丐。他一次又一次的向阿玉要钱,不给即抢,使阿玉想摆脱他,但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与唐先生的恋情发展到结婚的礼堂,却又得知他已有妻室。这一
切的一切,让这个单薄的女子,何以承受。她的菩萨她的信仰她所相信的誓言,伴着那菩萨被砸碎的声音,似割在她的心脏,让她无力地喊着“你上天堂,我下地狱”。就像话剧开头时,在废弃多年的摄影棚里,饱经沧桑的老人讲给天真好奇的红衣女孩这样一个故事听。“是天堂?是地狱?”小女孩固执地追问。“是天堂?是地狱?”老人浑浊的眼望天际。是天堂?是地狱?谁又能回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阮玲玉的一生是生活在戏里?还是她所演的戏就是她的人生?她憧憬,她虚荣,她飞蛾扑火般地投身爱情与事业,她执着、她单纯,她渴望成为一名新女性,她挣扎、她顺从,她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那使她成为万人瞩目的舞台,让她拥有了爱情、名利、事业,却无力鼓起她浴火重生的勇气。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她的自杀向我们证明了人性的脆弱,人性的复杂,以及那个旧时代女性的命运。当然我们最后不得不看到,阮玲玉作为一名女性,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在自己的追求、挣扎、探索中,她一直没有跳出自己人生的局限,就是她所依靠的男人。她贪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放不下那点虚荣,最终还是屈服于人言可畏上,用自杀向世人说明她是清白的,她是无望的。
第三篇:话剧阮玲玉人物分析
戏剧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阮玲玉是中国早期影星,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童年在这大院孤独的度过,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便日日节衣缩食供她读书,阮玲玉于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她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然而,这位卓越的女演员婚姻生活却十分不幸。
虽然课上没有完整的看完这部话剧,但里面的一些情节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这部话剧是以穆大师的讲述开始,逐步将阮玲玉的一生娓娓道来。其中还有红孩儿的参与,她与穆大师一同记录着阮玲玉的传奇人生。话剧采取的手段是倒叙,先给观众设置悬念,然后再将情节展现出来,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阮玲玉。这部话剧拍摄的布景转换很有格调和技巧,灯光若隐若暗,聚焦人物矛盾,烘托人物心情和气氛。她的美,在绽放之初,是张家少爷对他的爱慕之情。她的美,在华灯初上,在璀璨星光时,是财源滚滚的唐文山的追求。她的美,是穆大师留于心间的一片温存。她的美,留于世间,是无法停止的动人的悲戚的绝唱。
阮玲玉原是张家仆人的女儿,地位卑微,没有尊严。但她又处在一个被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时代,这让她有幸结识了张少爷,但这究竟是悲?是喜?阮玲玉与张少爷从小在张府长大,初长成的阿玉有些女人的味道,被张少爷看中,于是他们慢慢地走到一起。阿玉的稚气与纯真深深地打动张少爷,他迷恋于她,爱的深,爱的切,阿玉也钟情于张少爷,所以说他们之间是有一段纯美的爱情的。但阿玉的天生丽质是任谁都遮挡不住的,她在张少爷的建议下去考电影学院,很快就被录取了。自她接完 求、挣扎、探索中,她一直没有跳出自己人生的局限,就是她所依靠的男人。她贪着一点爱,贪着一点依赖,放不下那点虚荣,最终还是屈服于人言可畏上,用自杀向世人说明她是清白的,她是无望的。
当选理由:话剧《阮玲玉》中徐帆的精彩独白犹在耳畔。对于阮玲玉这个角色,她早已经拿捏得八九不离十了,再把《日出》里的陈白露和《青衣》中的筱燕秋一结合,活脱就是一个阮玲玉。娱记点评:无论从身段上看,还是从台词功底上讲,徐帆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一点很重要,阮玲玉不是那种惊艳的美女,但却不艳而妖,像极了要用“眼睛杀死你”的徐帆,更何况人家还有名导冯小刚做外援呢。可行程度:如果徐帆本人确信话剧版《阮玲玉》不会对她的电视剧创作造成干扰的话,此女当选正牌女一号非常靠谱,可行度超过八成。
北京人艺早期出版版本目前市面上已经不多 极具收藏价值编剧:绵云 导演:林兆华 任鸣
主要演员:徐帆,濮存昕,杨立新,谭宗尧,梁冠华狄仁杰,岳秀清
第四篇:话剧之日出观后感想
话剧之日出观后感想
日出东来,满天大红!在太阳升起的时刻,在希望即将来临的时刻,有的人却把自己留在黑暗里沉睡了。然而,日出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好结果呢?曹禺先生在他的著名作品《日出》中,以一位依靠男人生活的女性陈白露为出发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悲惨的生活画卷。
1943年,曹禺先生作了一次名为《悲剧的精神》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曹禺先生说:“我这里所要讲的悲剧有两个构成因素:第一是抛去个人利害关系的。??构成悲剧的第二个要素,是要绝对主动的。”但是,在曹禺先生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悲剧人物都是这样“绝对主动”的“进攻型”形象,《日出》女主人公陈白露就是典型的带着中国传统悲剧色彩的“忍从型”悲剧形象。
《日出》中的女主角陈白露,人如其名,是一滴晶莹剔透的白露。她生存在黑暗里,却并非泯灭了所有的良知与纯净,她想追求希望,但希望不属于她,她只能在太阳出来后默默地消失。
陈白露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她生活在黑暗中,却又时时向往光明,然而残酷的现实将她一次次的拖回黑暗。如同她的“一切陈设俱是畸形的”住所一样,她本人也是矛盾重重的。曹禺先生在剧本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外貌的:“陈白露走进来。她穿着极薄的晚礼服,颜色鲜艳刺激,多褶的裙据和上面两条粉飘带,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
她发际插一朵红花,乌黑的头发烫成小姑娘似的鬈髻,垂在耳际。她的眼明媚动人,举动机警,一种嘲讽的笑总挂在嘴角。神色不时地露出倦怠和厌恶;这种生活的倦怠是她那种飘泊人特有的性质。”这样美貌的陈白露,却居住在华丽却又阴暗的环境中,就像是“言中那习惯干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她把自己的经历概括为“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父亲死了,家里更穷了,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典型的大家小姐因家道中落而沦落风尘的故事。
然而,在另一主人公——方达生想要用结婚来拯救她时,陈白露坚决地拒绝了他。这时,陈白露的形象是一个为了钱财和享乐而甘愿出卖自己肉体的可悲的女人。她用“我要人养活我,你难道不明白?我要舒服,你不明白么?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的理由残酷的拒绝了方达生的结婚请求。她不信爱情,不认为自己的钱来的不名誉,重视金钱,这一切都将她塑造成了一个“认清社会现实的大人”。然而,这样一个“大人”也有她未曾泯灭的单纯与良知。
当她看到玻璃窗上的霜花时,陈白露表现出作为“竹均”的孩子气的一面,这是她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单纯,只有在自己熟悉的朋友(方达生)或者是自己独处时才会表现出来的。当陈白露遇见“可笑又可怜的动物”小东西时,她又表现出了自己未曾泯灭的良知。听到可怜的小东西的遭遇,陈白露数次掉下了自己的眼泪。听说小东西打了“又是钱,又是势”的金八爷,陈白露先是连声称赞打得好,后来又为小东西以后的境遇更加感到担心。在救小东西这件事上,陈白露少有的表现出了自己强势的一面,即使王福升数次警告她“他们成群结党,手里都有家伙,都是吃卖命饭的”、潘月亭为难道“不是我不管,是我不能管”,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为,救下了小东西。之后,她的开心也表现的很明显:因为太阳出来了、春天来了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抱着迫不得已帮助了她的潘月亭叫他老爸爸;执拗地给潘月亭念小说。她是因为自己挽救了一个即将落入火坑的可怜女孩子而开心。
那么陈白露为什么会在小东西身上表现出自己的良知呢?实际上,小东西就像是另外一个陈白露。在宝和下处,小东西想念着自己的爸爸,她认为:“如果我爸爸还活着,我也许不会苦到这一步。”因为父亲死了,小东西才被养父送给金八爷,而后又沦落到宝和下处。同样,陈白露的沉沦也是在自己的父亲死后开始。父亲死后,家里更穷了,她无法自己生存,只好依附着男人生活。因此,陈白露总是将供养她生活的潘月亭亲昵的叫做“我的老爸爸”,尽管只是戏称,但这个称呼已经将她的依赖表露无遗。小东西从金八爷手中逃脱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轻松生活,陈白露扮演着
拯救小东西的角色。陈白露也曾经被拯救过,她的那位诗人丈夫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她和那位诗人一起过了一段浪漫幸福又自由的生活。然而,小东西和陈白露都没有一直幸福下去,小东西依然沦落到了宝和下处,而陈白露最终和诗人分开,重新回到了她华丽又狭窄的笼子里。因此,陈白露是将小东西当做原来的自己来拯救的。
尽管陈白露一直表现出自己拜金虚荣的一面,但从一些细节处,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她的真实想法的。当方达生第一次和陈白露说起过去的竹均时,陈白露头一次表现出了沧桑,叹着气问方达生:“达生,我从前有过这么一个时期,是一个孩子么?”从她的这句话和神态来看,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她对于过去自己的追忆,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她追忆,狠狠地将她又抓回黑暗中。当方达生愤怒的指责她时,她的神情是不自然的,她的话语“发疯,对了!我天天过的是这样发疯的生活”是自嘲式的,实际上,她的心里还应该加上另一句话:“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陈白露也不止一次的想过脱离这样的生活,但是,当她仅仅只是拒绝见潘月亭时,王福升就拿出了一堆账单,将她的期望全部打灭。
既贪图享受,又厌倦这样的生活;既看重钱财,又未曾泯灭良知;既生活在黑暗里,又一直向往光明,这样的陈白露是迷茫又痛苦的,但是她总是用玩世不恭来掩盖自己。方达生将她看得很清楚:“我知道你嘴上硬,故意说着慌,叫人相信你快乐,可是你眼神儿软,你的眼瞒不住你的恐慌,你的犹疑,不满。竹均,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欺骗不了自己,你这佯会把你闷死的。”这样看来,陈白露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陈白露贪图富足轻松的生活,喜欢享乐,不愿意过平淡的生活,只好住在旅馆里,依附男人以维持自己的巨大开销;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变得像旅馆中的其他人一样,而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良知。在这样的矛盾下,陈白露的内心注定是痛苦的,她希望摆脱这样的生活,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同时,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这个人在热闹的时候总想着寂寞,寂寞了又常想起热闹。整天不知道自己怎么样才好。”实际上,陈白露一直生活在迷茫和痛苦中。
在这样的生活中,死亡是必然的选择。正如王福升所说:“白天死睡,晚上才飕飕地跑,我们是小鬼,我们用不着太阳。”剧种人物的活动时间大都是晚上,陈白露和这旅馆中的人都生活在黑夜里,在这旅馆中见不到太阳。太阳与黑夜无法共存,正如陈白露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太阳,她无法产生希望。陈白露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错处,所以希望回老家去,但现实的
账单将她绑在了旅馆里;她救了小东西,可小东西还是落入了火坑;潘月亭破产后,原本对她甜言蜜语的张乔治也不愿伸出援手??陈白露之所以喜欢念那句将死之人的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是因为“我..我..我时常想着这样的人”,这说明,死亡的念头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即使潘月亭破产了,陈白露凭借自己的年轻漂亮,还是可以继续依附另一个男人,但是她不想继续过这样的生活,所以选择了死亡。总而言之,陈白露的死亡是在重重矛盾和种种重压下的爆发,潘月亭的破产和张乔治的拒绝只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作为一个典型的“忍从型”悲剧形象,陈白露完美的表现了浮华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展示了一位贪图享乐而又为自己的生活堕落而痛苦的矛盾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陈白露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她没有力量去改变,所以,在剧的最后,太阳升起、希望来临的时候,她就像玻璃窗上的霜一样,默默地消失了。
参考文献:
1.曹禺《日出》剧本,《曹禺文集》
2.《曹禺悲剧观及其悲剧艺术》,胡润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3.,黄善明,扬州师院学报 《论中的悲剧思想》
第五篇:李将军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李将军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第三,仁爱士卒。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
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
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
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
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