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佛山市一模作文讲评
2013年佛山市一模作文讲评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
(1)本题材料有两段话。审题时要搞清这两段话表现的基本意思。
第一段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第二段提示了可以进行多种选择。
材料第一段的提倡的精神是可以带来成功的结果,颇受社会推崇。其负面效应是过于强调竞争,易使人在竞争中失去自我。
如有考虑第三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对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认识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基本意思来自主确定立意的角度。以下立意示例可以认为是切题:
①具有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人,可以取得成功。②只知道贪恋享受,很难取得成功。
③该拼搏的时候拼搏,该享受的时候享受,可以取得成功。④只有工作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⑤工作不能只是只有进攻的方式。
⑥健康社会要推行把人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2)参照2012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2013年佛山一模作文立意评判解说(补充)
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质是回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因此,以下三种立意方向都可看作合乎题意的,与下列范围或立意重点不符的应判为离题。
1.做一个具有 “狼性”品格的人【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 2.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善良、谦让、淡泊„„】
3.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拼搏事业,享受生活;对人温柔,对己严厉„„】
【特别提醒】
不能只扣住素材中无关的词语去发挥,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意识。这类思路和论述重点,应判为离题。
我为佛山高明高三学生的作文把把脉 ——2013年佛山一模作文评价(草根版)
文/梁圣东(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201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一)【以下简称“佛山一模”】已于昨日结束,网上评卷工作也于今天下午全部完成。这次佛山一模,是对高三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的检阅,通过这次考试,期望达到“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加强有效训练,提高考生整体水平,进而提高2013年高考成绩”的目的。是次的评卷,笔者负责作文部分。
一、作文评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高明区作文的平均分为40.85分,比预期的分数略低一点,但是比实际情况又略高一点,基本上能反映全区学生作文的水平。
说是“基本上”,是因为目前这个分数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因为评卷的时候有指导分在引领着每一个评卷教师的阅卷行为,相对考生的作文实际情况来说,是有点偏高的,况且,作文的阅卷从来都是被评卷教师的主观因素所左右。但是,每一篇作文的分数,却是经过最基本的二评(评卷教师在把握好评分的客观标准后进行评卷,相差超过6分还要进行三评)得出来的,在操作上尽可能减少人为评卷的失误。因此,每个考生的作文成绩,相对整体分数上涨的情况来说,由作文成绩反映出其作文水平的情况,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从作答的情况来看,高明区的考生,在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版块)方面,优秀的文章不是很多,作文中缺乏严密的论证思路、论证较为空泛、视野较为狭窄、内容较为空洞、套作比较明显、书写普遍马虎的现象相当突出,须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作文题的考查思路引发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分析考生的作答情况,现先分析一下作文题。今年佛山一模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个作文题,在命题的形式上,仿照2012年广东高考的观点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按照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说法,这是属于“由导语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也是现时通行的说法“新材料作文”。命题者通过两个人物的观点(百度老总、某个教授)引导考生对成为具有“狼”、“羊”或其它动物精神品质的人的思考,或者可以这么说,让考生对“狼”、“羊”等品质的思考,来回答“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如何做人)?”的问题。而做“狼”、做“羊”等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凭借,关键是引导考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命题者的命题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佛山一模的命题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命题手段是简单的,有利于考生对人生中关键问题的思考,他(她)所写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份面向成人阶段的个人行动宣言。因此,我个人认为命题是比较恰当的,也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而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加速,国人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要做“狼性”或“羊性”的人,也拷问着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去衡量,那么,所写的文章就有了时代意义。
只是,这道题的命题逻辑是需要推敲的,第一段话出自“百度老总”的口,第二段话出自“一位教授”的口,他们是否属于典型人物,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所说的话是否值得去探讨,还有待商榷。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围绕人物所说的观点去谈自己的认识,题目本身有点底气不足。
三、考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按照写作的规律,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考生的作答情况。
(一)审题:把握不准命题的意图
考生面对这样的一道作文题,在考试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就应当假设材料中人物所说的话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无须作过多的考虑。材料的核心,其实就是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如何做人)?”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就是对“狼性”品格和“羊性”品格的优秀品质进行探讨,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写,都应当写出积极的方面来,是做一个积极进取的充满阳光气息的具有平和心态的正面的人。如果能够这样立意,不管怎么写(即不管是写“狼”或“羊”或其它动物),那么文章都应该是切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材料的主旨虽然比较单纯,但是,在审题方面考生仍然有两种较为突出的情况:
1.对动物品格的把握产生严重偏差
从对“狼性”和“羊性”及其它动物品格的把握上,考生未能准确把握这些动物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其实,在当前社会,“羊”这种动物是常见的,而“狼”这种动物并不常见。考生对“羊”和“狼”的感知,最主要的是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和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但是,考生无论从哪种方式获取感知,都应该对两种动物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辩证分析。姜戎的《狼图腾》写的是草原上狼的故事,以“狼图腾”这样的词为书名,便可感受到其对狼精神的尊崇。但是《狼图腾》写出了狼性的两面性,也即“狼性充满凶猛强悍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又充满疯狂的贪婪和破坏力。”(引自李姿仪:从《狼图腾》探讨中国狼形象)而题目所引百度老总的话,其目的是让学生把握狼“强烈的战斗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这种品质,强调学习“狼性”宜把握这个角度。
自从生肖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就永远也抹不掉它在文化中留下的印迹。在远古时代,狼捕食羊是生存的需要。而在天寒地冻之时,人们皆喜食羊肉以抵御寒冷的侵袭。古人把羊作为吉祥物对待,用作祭祀。我们汉字“善”、“美”就是由“羊”构成。羊,是调皮温顺的形象(调皮的是山羊,温顺的是绵羊)。羊就算表面看起来很粗很凶悍的,其实内心也很温顺。温顺是一种很好的品性,但是过度的温顺却容易被欺负,因此“羊”的性格有时甚至是软弱的代名词(考生若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近期的国际关系,文章就有了深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里面,作为一个人,应该汲取“狼”的强烈战斗性和生存能力,汲取“羊”的温顺平和的精神品质。而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佛山三中的语文老师胡兴桥先生说得好,他认为“西方提倡狼性文化,东方常践行羊文化”,因为西方的骑士具有开拓的精神,而我们中国,更多的是强调“中庸”之道。阅卷中,很多考生对“狼”、“羊”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有考生在作文中写道: 狼其实天性善良,并没有人所想的恐怖…… 还有学生这样写道:
‚想做羊的人,他们生产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假轮胎、瘦肉精、农药韭菜、香精茶叶、甲醇兑酒、石蜡翻新米饭、硫磺馒头、以最小的付出想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不切实际而又危害社会的(行为)。而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人都只是平凡的人,他们可以做到。我们都可以的,像狼一样,让这个世界成为最美的世界吧!……‛
‚人生有两选,即羊和狼。……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羊一样的无为而碌的人生还是狼一样的奉献进攻精神呢?我想,我会选择后者。只有人具备了像狼时刻准备的奉献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次的作文,绝大部分考生的立意都倾向于学习“狼”的精神。很明显,由于题目所给材料的缘故,很多学生把人类的所有美德都往“狼”身上靠拢,把不好的东西都归于“羊”。这就是考生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导致在立意上颠倒是非。
如果按照题目所给的材料,尤其是百度老总说的话,选材其实是有所限制的,即如果选取“狼性”角度正面去写,就应当选取那些奋发图强的事例。但是事实上,有不少的考生,诠释狼的“进取精神”,把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的事例都用上了,很明显,这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2.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立意
有一部分考生,抓住了教授对学生说的话“可以做„„也可以做„„还可以„„”,就把作文的方向定为“怎样做好选择”。于是,考生的作文就偏离了材料所探讨的问题,如题目《最佳的选择》、《论选择》、《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人》、《梦想不是闲暇的消遣》等等。还有考生在作文中写道:
我们可以做,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想,什么都可以做。
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去写文章,按考生这样的思维,那不管什么材料什么题目都可以写成“心灵的选择”,“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的文章。近年来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凡事都有正反面,方法论的文章无论放在哪个地方,似乎都有道理,但都不切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架空于材料。这一点,我认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二)论证:文体特征不鲜明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到毕业的时候,应该培养出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出比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这也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广东高考作文,一直强调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是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但是这次作文,体现出高明区考生的作文文体特征很不鲜明,逻辑思维能力非常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欠缺严密的论证思路
绝大多数的考生,不懂得议论文的“论证”到底是什么东西。考生知道,议论文的写作,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赞成什么,支持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这点可以知道考生是基本明白的了。但是,学生不知道何为“论证的思路”。他们回想起头脑里面的素材库,找到跟论点相关的一些素材,以为把素材找出来,写够字数就可以了。
有学生为了论证“我们要学习狼的奋进精神”,就举出了以下例子:
比尔〃盖茨创立了微软公司,光环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苦奋斗过程。爱迪生的发明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了梦想。宋濂小时候家里贫穷,但是发奋读书,终成一位名流千古的文学家。
全文的主体就是由这三个材料构成的。看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因为艰苦奋斗,所以都成功了。应该说,材料是可以论证中心论点的。但是,这三段文字组成的文本,却不能称之为议论文。由于考生下笔前缺乏整体的思考,写起来虽然材料很多,但比较零散;虽然字数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但是缺乏基本逻辑,文章支离破碎,严格来说不能称为作文。什么是严密的论证思路?以上述文章为例,文中的三个例子,如果分别论证“商业开拓上要有奋进精神”“科学研究上要有奋进精神”“文学创作上要有奋进精神”,从而论证了“我们人类在各个领域中都要学习狼的奋进精神”,就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
有的学生很聪明,他知道引用事例要有分论点,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撰写分论点,于是,在他写的每个事例之前,都加上了“人生就应该奋不顾身地拼搏进攻”或者“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狼的精神”这样的话语,给评卷教师造成阅卷错觉。这样的投机取巧,当然也不失为考场应试作文的一种办法,但是这种文风极不可取。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有经验的教师(如我校周遵汉老师)就称之为“火车式”结构。“火车式”结构不是一种严谨的论证结构,因为它可长可短,任何一节车厢都可成为“尾巴”。考生作文时,由于行文思路混乱,将搜罗到的相关材料进行罗列,当字数不够的时候就在后面不断添加事例。结果是,既可以将每一个事例当作文章的终点,也可以将每一个事例当作文章的开端。但真正有逻辑的作文,结构是有一定的安排的。“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例?我选这个事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哪一个方面?”这些考虑在选择素材之前就应该有的。的确,文章如果没有严密的行文思路,零散的材料犹如满地随意摆放的零部件,没有按照一定的结构编排、组装,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部机器。机器都是有一定功能的,文章也有其主题(或者灵魂)。零件能够组成一部机器,是因为有基本的步骤和方法,作文素材要组合成一篇文章,也需要根据主题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编排。
我为什么担忧高明区的考生?是因为议论文“火车式”结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立意准确,观点明确,堆砌事例欠缺论证过程的文章,我们也打到了42分。可想而知,我们的作文高考备考,真的任重而道远,在剩下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理顺论证的思路,谈何容易!
2.叙例过长,淡化议论
上面提到,考生的作文,分不清议论文叙例的作用和意义,一篇文章往往由三几个素材构成,议论文变成了记叙文。例如: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吧?故事中的农夫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只兔子,在之后的几天里他每天都坐在树下等待兔子的来临,他等啊等,而田里的作物呢,因为没得到及时的打理,野草不断地增多,最终,作物收成不了,兔子也没有得到,农夫也没能享受到稻米的香滑柔软了。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农夫他自己没有奋斗过罢了。作为一名有高中学历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而具有一级以上职称的阅卷教师,更不可能不懂得这个寓言。但是,就是这样的事例,考生也大谈特谈。这样的现象不少。
考生由于不懂得对所选材料进行取舍,结果导致文章较为臃肿,详略失衡,降低了可读性。他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平铺直叙,关键的地方没能描画细节,没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写议论文的时候,列举的事例过于详尽,没能突出观点,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其实,写作好比炼钢,而当前的很多考生,只是当没有技术含量的搬运工人。搬运工人只须体力,做的是简单的工作,只是将材料由那个地方搬到这个地方而已,不像冶炼工那样注意提纯,体现智慧。
3.论证不具体,欠缺针对性
有些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列举了一连串的事例: 古今中外,具备奋斗、进攻精神的巨狼比比皆是。驰骋文坛的大文豪莫泊桑,向文学界发起进攻,而后诞生《羊脂球》;奥运英雄刘翔,向金牌发起进攻,成为中国飞人……作为高三学子,我们要做一只具备奋斗、进攻精神的狼,向着自己理想大学发起进攻,并为之奋斗,胜利就在不远处!
也有学生在每一个事例列举之后,就添加了这样的话:“狼的进攻精神无一不在他(她)身上体现。”
为什么这个人物的身上就体现了“奋斗、进攻精神”?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考生没有论述清楚,而这恰恰就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所在。
(三)选材:视野范围非常狭窄
1.题材狭窄
由于高三备考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由于应试的缘故,学生每天进行大量机械式的训练,能够想起奋进的事例,往往并不多。其实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智能手机,而且很多学生每天都关注微博,但就是不懂得灵活运用事例,写来写去都是学习上芝麻蒜皮的事儿。例如:
‚在高三,我发现我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狼。他们正在竞争着,奔跑着。一不小心,他们就会把我的猎物抢走。所以在高三的时候,我更要做一只狼,那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不然就像其它羊一样被这些狼所击败。所以为了我的猎物,我会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做一个成功的狼!‛
还有一些考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所选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当前,也不是发生在高中,他们首选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初中,或者小学,甚至儿时。真不知道当前的生活,他们能够留下多少鲜活的影像,所以也就难怪他们缺少真情实感了。
考生在素材的运用上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那就是某些人物在答卷中出现比较多。2006年的广东高考,考生让每一个阅卷教师都接受了丛飞无数次的心灵洗礼,2013年的佛山一模,考生让所有的阅卷教师都接受了刘伟无数次的奋进教育。
以下素材是这次作文的高频素材:刘伟、吴斌、小悦悦、乔布斯、比尔·盖茨、袁隆平、李白、苏轼、陶渊明、司马迁、牛顿、爱迪生、张丽莉、吴菊萍。佛山教师张标明认为,“所谓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高考中都最好避免”,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可以有效减少阅卷教师的审美疲劳。但是,笔者也很认同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评卷动员大会上所提的观点:“8号文回应了中学老师的一些很简单的处理方法,对于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用早已准备的速构的材料,简单地操作这种做法,有些老师他就归纳提炼为,这些古人都不能写。那么现在要回答的是,这些古人不是不能写,关键是这个时候这几个人在这里好不好写,贴不贴切,怎么写。”(笔者注:李白是考生常用的素材,但是考场上的李白,主要是“床前明月光”思乡的李白和“铁柱磨成针”坚持不懈的李白,其它角度出现的李白很少。)笔者的看法是,常见的人物不是不能写,而是应该从不太常见的方面去写,避免使用角度的雷同。
2.内容空洞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要么全篇都写高三的生活如何如何地艰苦,要么全篇都空洞地说理、一个事例都不引用。还有的,就虚构了羊和狼的故事,特别是全篇复述《喜羊羊和灰太狼》里的情节。大家请看以下文章选段:
‚那天,我走进教室,看到他在埋头认真地复习,我就没去打扰他。我回到自己的座位,想捧起一本我刚遇到不会的题的书与他讨论。待我走到他身后,忽地看见他书本下竟放着一台手机!我恍然大悟:难道他之前一直是这样的吗?我生气地喊了他:‘轩,你这个骗子!’说完,我跑出了教室。……
‚回到学校,刚坐下来,我就看到轩已经从背包里拿出书本来复习了。我很惊诧,想不到今天早上说过的话他竟会如此有心地去听并采取行动!我暗暗对自己说:‘轩也拼了,那我也要拼!’于是,我们两个一起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一起讨论不懂的问题。
‚最后,在中考里面,我们都考得好成绩,并进入了区里的重点中学学习。‛ 如果这是重点中学高三学生所写的文章,那么,这所重点中学的学生生源素质,也可见一斑了。
(四)引论:没紧扣命题材料另开话题
对于材料作文,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不宜撇开题目所供材料而另选材料,对自己所选的材料生发议论。但是,还是有好一部分的考生“自立门户”来写作。有些文章,看立意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全文只字不提材料中涉及到的“狼”和“羊”,例如《积极向上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可以做“第三者”》等。试看如下文章开头:
你愿意做一只麻雀,在数尺的树林间觅食、躲藏,还是愿意做一只鹰,遨翔于天地之间,成为自然界的强者呢?如果你甘心于做一只麻雀,你只有被强者消灭的份儿了。所以,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
考场作文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这个题目还好一些,因为主旨比较容易把握,若然迷惑性很大的题目,考生不容易一下子把握命题的主旨,自个儿贸贸然地选择另外的素材去写体会,很容易离题。新材料作文,我们该如何对待题目中的材料,确实值得我们师生好好探究。
(五)书写:不可承受之重
网上阅卷,极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更何况,学生的语言本就不美,思想也很平乏,加之字迹潦草,过小或过粗,都不容易看清文章的思路。对于这些考生的卷子,阅卷老师企盼能够尽快地找到里面的观点,迅速打分了事。好不容易看到书写清晰的卷子,眼前为之一亮,并打上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哪怕他的语言表达差一些。
作文,特别是网上阅卷的应试作文,书写不必过分追求美观,清晰就好。这是一个非智力因素,偏偏信息时代下的考生,书写又是如此的糟糕。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学生?
(六)时间:重视才有好报
因为试卷命制的缘故,很多考生很晚才动笔写作,往往半个小时写完一篇作文。但是,前面的8分论述文主观题、12分语言表达题的分数也不高,真的得不偿失。因此,考试时一定要有强烈的时间意识,考生只有有效分配写作时间,才能过好作文关。
四、高考作文备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审题立意训练。注意材料的本质而非方法论的探讨。写作的方向错了,好比南辕北辙,文章将直接被打入冷宫。
2.加强思维训练。在确立了中心论点之后,利用作文素材,多想想论证的角度,形成论证的逻辑思维。
3.加强对材料的概括训练。定向有效压缩素材。
4.围绕分论点加强对事例的分析。做一个讲道理的人,不要无理取闹。5.开阔阅读的视野,有效积累素材。关键是能调动记忆,准确复述。6.锤炼语言,提炼思想。多学习媒体时评。
7.给作文不少于50分钟的写作时间。要注意考题时间的合理分配,做到答题游刃有余。8.把字体写清楚。达不到美观,至少要清爽;达不到养眼,至少要顺眼。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
第二篇:2014唐山一模作文讲评
2014唐山一模作文讲评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刘宁,考入国内的某名牌大学。大家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的的前途。//刘宁大学毕业后,不断应聘辞职,不是嫌累就是嫌待遇低,连续几年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像大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很无聊,很没意思。//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父亲不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能力也不弱,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对于刘宁的悲剧,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1)写时评的方法 一要学会就事论事。
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昌”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它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2)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3)例证分析
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重点字词“味儿”“变”)参考:中心论点是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重点分析“味儿变了”:
文章结尾: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两个务必:(1)勤俭节约;(2)艰苦奋斗号召。(4)几点要求
①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
②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③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角度之二】
刘宁可能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既不累,待遇又高。那就是少干活多拿钱,好逸恶劳,缺少奉献精神。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有问题。【论点】: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只有甘于奉献的人,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审题】拆解材料给材料分层
①刘宁考入名牌大学,众人认为他前途无量。学习好。②刘毕业后不断辞职,嫌累嫌待遇低不理想。行动差。③认为大多数人无聊,不想走平凡的人生路。思想偏。④沉迷网络无所事事,四处流浪、漂泊无根。走歧路。⑤父亲(社会)不理解,名牌大学生为何如此?提问题。【分析】
刘宁的所作所为,父亲不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能力也不弱,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万流归宗】运用由果推因法,这只能归结为两种原因:一是内因,从刘宁自身找原因;二是外因,从社会找原因。第一方面:内因。【角度之一】
刘宁有理想,但与现实矛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嫌累,是不肯对面现实,不肯脚踏实地;嫌待遇低,是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价值。【论点】:
人要面对现实,与其在浑浑噩噩中荒废生命,不如脚踏实地。只有从底层做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好高骛远,不求实际,必然一事无成。
【角度之三】
刘宁认为自己应该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不像一般人那样无聊,不像一般人那样没意思地工作生活。意思是不想过一般人的平凡生活,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有问题,偏离主流价值观。而伟大来自平凡,平凡孕育着伟大。
【论点】:
伟大来自平凡,平凡孕育着伟大。只有在平凡中默默奉献的人,才能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第二方面:外因。【角度之四】
刘宁悲剧的外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知子莫如父,父亲对儿子所作所为都不理解,可能这位父亲对儿子过去的人和理想没有关心过,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没关注过,可能只关心了儿子的学习,只想让儿子出人头地,没有关心儿子的健康成长,换句话说:家教出了问题。
反思当今青年出现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我们往往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关心的有余,对孩子的学习关心有余,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思想思想道德教育未跟上,或者教育自己的孩子自私自利,在社会上不吃亏,却忽视了教育孩子吃苦奉献。
【论点】:
刘宁的悲剧,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家风,从小培养孩子的优秀道德品质,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角度之五】
刘宁悲剧的外因之二,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能有这么高的水平。这时他才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过了几年,这个青年做到了总经理的位子上。假如这个青年找工作时,一直都拿的失败。中学单纯追求生学率,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只要学生能考上大学就行,不管他是否杀人放火;大学更是放任自流,所谓的学生自治,根本是不治。中学大学的思想教育失败,导致当代大学生,分数很高,道德滑坡。高学低品,高分低格。
【论点】:
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才能培养出奉献社会的优秀人才;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只能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危害社会。
文1:接地气创辉煌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我要说:“刘宁的理想很缥缈,现实很残酷。”既要工作轻闲,又要待遇高;既要与众不同,又不肯脚踏实地,这样的理想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如乌托邦,如沙上塔,根本不接地气,不可能实现。这是目前大学生从业的典型现象(体现时评,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现实,少此则成一般材料作文),这种人如同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一类青年形象:多余的人。因此,只有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择业的青年,(少此则成一般材料作文)要想实现远大理想,首先要让自己的理想落在地上,不能只在天上。这样的理想才能接地气,才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否则,人生之路只能陷入不伦不类的两难境地。刘宁就是这样。(写时评要时时扣住材料,让人看出时评味)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决心从底层做起,找工作时先拿出自己的学士证,低调做人,结果被一家大公司聘用为技术员,不久由于在技术改革中提出一个很好的方案,使公司获得很大利润。公司总经理说,我看你不像一般大学本科毕业生,一般本科生不可能提出这么好的方案来。这时他拿出了他的硕士证书,总经理于是安排他担任一个部门的经理。他兢兢业业地管理这个部门,使这个部门成为公司最优秀的部门,为公司赚得很多利润。总经理又说,我看你不像硕士毕业,一般的硕士毕业生不可
着自己的博士毕业证到处招摇,固然也能找到工作,但有高学历的人才,人们必然会对你有更高的期望值,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一旦工作不出色,人们更会看扁你。还不如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这样才能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了远大的理想,在奋斗的过程中,更要刻苦努力,甘于奉献,不求名利,才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对一个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人的名誉地位,是你有了光辉的业绩之后自然而然获得的,这就叫实至名归;如果是讲条件讲出来的,必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身名门的野田圣子,最初的工作是擦厕所,而且上司给她的要求特别高,必须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正当她苦恼彷徨之际,同事中的一位前辈为她做出榜样,前辈一遍遍地擦洗着马桶,直到马桶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而且表情毫不勉强。野田圣子激动得不能自持,恍然大悟并痛下决心:“即使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厕所清洁员!”从此她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把厕所擦洗得跟那位前辈一样高质量。而且,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她也多次喝过马桶里的水。她把这种敬业精神贯穿到了以后的每一项工作之中,最终踏上了成功之路。后来,她成为日本最年轻的内阁成员——37岁的邮政大臣。假如野田圣子在初入职场时,(这一句紧扣时评,没有就不行)对工作又嫌脏又嫌累又嫌待遇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她怎么能够把自己的人生信条奉行到底,获得巨大成功呢?刘宁之流(不是针对一个人,而一种现象)如此浮躁地飘荡下去,将懊悔终生一事无成。
初入职场,要珍惜社会给你的第一次机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发不可自以为是。只有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增长才干。有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和刘宁一样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亲就让儿子陪他去卖菜,他家的菜花是全市场上最好的,父亲坚持要比别家卖得每斤高出5角钱。在太阳下卖了一上午,也没卖出几斤。到了下午,菜花也晒
得蔫蔫巴巴的了,再也没人愿意买了,只好折价一半处理掉了。经过这一天的生活体验,这个大学生第二天就去和一家公司签了约去工作了。人也和菜花一样,当你成为明日黄花时,你的身价就会折旧,甚至不如原来的一半。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国企(银行类)招收员工,都是校园招聘,即只招应界毕业生,而不从往届毕业生中招聘。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理想如果不建筑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那只能是水月镜花,终究难以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自己的远大理想融入到整个时代的发展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理想的彼岸前进,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2: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
刘宁认为自己应该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不像一般人那样无聊,不像一般人那样没意思地工作生活。意思是不想过一般人的平凡生活,反映了他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问题,他的人生观偏离当前主流价值观。伟大来自平凡,平凡孕育着伟大。因此奉劝初入职场的青年们,(没了这句话就不是时评)只有在平凡中默默奉献的人,才能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轰轰烈烈的英雄固然可敬,但在平凡生活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更值得尊敬和学习,尤其值得初入职场的青年们学习。(这句话也是时评的关键句)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格桑德吉,毅然回到西藏而且放弃在拉萨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十三年来,在他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初入职场选择了平凡的工作,在平凡中铸就了伟大,虽不轰轰烈烈,却感动亿万人心。因此她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同是大学毕业择业,刘宁却不甘于平凡,既嫌工作累,又嫌待遇低,他的思想境界与格桑德吉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价值观不同,思想境界不同,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职业选择,形成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不同的人生之路也就创造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格桑德吉铸就了人生辉煌,而刘宁们却只能游子无根四处飘泊。(针对刘宁现象而发,体现时评特点)
初入职场,只有把平凡的小事做细做好,才能把大事做好做强。“2012最励志保安段小磊,曾是腾讯北京分公司20楼前台一名保安。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从平凡做起,从小事做起,每天都通过便笺激发自己,即便现在转职成了腾讯公司的外聘员工,成了团队里的风云人物,他仍然保留这个习惯,他的工位上贴着各种写着工作任务和励志内容的便笺条:“多和同事交流,多向前辈请教”“每天浏览行业信息不少于30分钟;每个月发一篇有深度的博文”“努力,成为中国的乔布斯”等等。
正是段小磊在初入职场生涯中,(这句是针对刘宁现象的关键性时评句)每天从平凡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做好,才具备了把大事做好做强的素质,才能被公司破格从保安聘为员工。假如他也像刘宁那样,这山望着那山高,不从平凡做起,不从小事做起,没有了闪光点的他不会成为腾讯公司的外聘员工,也不可能有希望干出伟大的事业。
五千年历史长河,亿万万芸芸众生。能写入史册的人有多少?但历史不是写入史册的人创造的,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平平凡凡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因此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正确地扮演了你应当扮演的角色,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生在当今历史转型期的青年,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
第三篇:惠州一模作文讲评及
2014惠州一模作文讲评及优秀习作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期六放假,高二学生小明准备和父母去郊游。出门前,小明看到阳光金灿灿的,望望天色,不像有雨的样子,就想把久未见阳光的衣物拿到露天阳台去曝晒。妈妈说,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阵雨。
阳光真好,阵雨又似乎悬在头顶。小明犹豫了。
每个人面对机会、选择,需要作出决定时,恐怕都难免犹豫。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
1、从批判的角度,反向立意:
1)要相信(坚持)自己的判断。
2)要有自己的主见。
3)要当机立断。(果断)
4)切莫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从肯定的角度,正向立意:
1)三思而后行。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上立意均要在面对机会、选择,需要作出决定的前提下展开论证,否则有跑题之嫌。
优秀范文:
(一)当机立断
欲成大事者,必敏行讷言,当机立断。
—— 题记
当机立断是一种勇气,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够从容不迫地做出机智的选择。
当机立断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在一点一滴地小事中体会。
当机立断是一种思想,让我们在选择面前,能多一些从容,在面对万象是,能够多一些宽容!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必会当机立断。因为机遇对谁都是对等的。自己努力过后,机遇才会眷顾你。若你只是坐等机遇到来,成天无所事事,守株待兔,那么机遇它永远不会扣响你的大门。要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则就要靠自己遇事多谋善断,当机立断。如若遇事当断不断,那么就会反受其乱。生活中,对于那些优柔寡断的人们,机遇永远不可能站在那里等待你慢慢做出选择。
如若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抑郁寡欢,犹豫不决,苦难而死,怎么会有流芳百世的《史记》,更无鲁迅所谓的千古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若没有司马迁当时当机立断,司马迁就不会痛下决心洗清耻辱,他就不会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故当机立断是一种勇气。
如若没有邓小平的大裁员决策,也许中国就不会这么早就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社会。看似大裁员让更多的人面对就业问题,生存问题。但更坚定了”有能力才算是真本事”的这一思想。更彰显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能力,同样更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样的一件事,要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事,当时却要几十个人去做,造成了人员浪费,更造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的根深蒂固。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大家你靠我,我靠你,根本不想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件事,只是混日子,让日子在平庸中悄然逝去,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的是死气沉沉的空前穷困。大裁员,打破铁饭碗,当机立断,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出谋划策,各个领域出现了竞争机制,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都是小平同志的当机立断的正确决策,成就了中国的今天盛世。
故当机立断是一种思想!
一个人如果能当机立断,很快地做出智慧的选择,那么机遇的精灵就会时常围绕在你的周围,就会时常眷顾你。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当机立断。努力成就多彩的人生。
(二)宽容背后是蓝天
邓仕雄
小明准备去郊游,出门前阳光灿烂,可天气预报说有阵雨,小明犹豫了。生活中,每个人面对机会、选择,需要作出决定时,恐怕都难免犹豫。其实,很多时候应该抛弃犹豫,果断地抓住机遇,作出选择,心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勇气,豪迈前行。
机遇的出现往往是偶然的,并非必然。机遇转瞬即逝,应立马抓住。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古往今来,很多历史枭雄,都是善抓机遇的高手。一代雄主刘邦,能够荡平势力显赫的西楚霸王项羽,靠的就是在楚汉战争中抓住了每一个机遇,步步惊心,步步为营。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法,那“围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斗法,都堪称是抓住了机遇而果断抉择的经典案例。现代国共决战史上,共军摧枯拉朽,国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决断,下令共军渡江攻击。倘若毛泽东犹豫,说不定当代中国会重现历史上南北朝划江分治的局面。
机遇垂青那些果断行事的人,当决而决,当断而断。只要机遇来了,果断地作出决定,一般会赚个盆满钵满。当我国正埋头搞阶级斗争内耗时,韩国、新加坡等国抓住了历史和平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经济,终于成了闻名于世的亚洲四小龙。幸好巨擘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认为中国再不抓住历史机遇,就会更加落后于世界。他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面对机遇,大人物纵横捭阖,游刃有余。那么,作为老百姓,面对机会、选择,同样也可成为冰峰上的舞者,跳出精美的舞蹈来。放眼滚滚红尘的人世间,人样百百,种种色色。大千世界,三教九流。多少人抓住了人生机遇,顺时而动,成为成功人士。那些政客,那些巨商,那些科学家,那些教授„„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一部善抓人生机遇的传奇。马云、张朝阳、马化腾,这些网络传媒大亨,当初如果不抓住中国网络刚刚起步的机遇,而是用启动资金去炒房,说不定没有现在这么成功。当今总理李克强如不抓住文革后重启高考的机遇,说不定现在还在哪个田野上放牛呢。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如果你错过了某步,可能会影响你某个人生时期。抓机遇应正当时,作为小人物,不及时抓就伤不起。读书考学,工作婚姻,都要抓住机遇。切莫信: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样都不行!你要认命,你要相信缘分。这些空洞世故的人生结论其实是不可说清与证明的妄语,很害人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人生机遇,须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地抓住它,你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写后感】文章开头亮出观点,接着写机遇转瞬即逝,应立马抓住。第3段写机遇垂青那些果断行事的人,第4、5两段写小人物如何抓机遇。全文结构明了,思路清晰。
(三)凡事需三思而后行
每个成功人士都是成熟、慎重的,这些成功人士每做一件事都会三思而后行,之所以会写这个话题,是因为生活,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没有在大脑中过滤一遍的就脱口而出闹的笑话。
譬如:昨日,我们班刚刚站好路队,突然发现前面来了两位老师,定眼一看,是科学老师和社会老师。李翘签平时是个爱打招呼的同学,看到两位老师正往前走,生怕错过这个机会,于是,赶紧迎上前去,打了一声招呼“两位科学老师好!” 忽然,队中死一般的寂静,接着是狂笑不止,李翘签脸红的像个大苹果,一路上都用书包挡着脸,不敢露面呢!
凡事需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犹如一块千斤重石,压在我的心头。仔细回想,有的同学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看到一些较难的题,不知怎么做,可为了节省时间去玩耍,寥寥草草用一般解决基础题的办法写上,到第二天,老师对答案,恰巧让你说说这一题的答案,你一看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就四处看旁边的同学的,结果因为太紧张看不清楚,把自己的错答案说了出去,被同学们一致否决,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谁让你做题的时候不三思而后行呢?
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想也不想就举手,那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想了又想,尽管回答的不对,那也要保证语言流畅呀!
三思而后行,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能力,经常如此,于是就有了“要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曾经有个贫者说自己要去南海,而富者讥笑着说自己多年来都梦想着去南海,然而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物力也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呢!很明显,以富者的经济基础的确更有可能到达南海,但南海之路的迢迢漫漫、艰难险阻击碎了富者的南海之梦,对于贫者又怎样呢?连富者都到不了南海,富者也不赞成我去,去很难吧?
于是贫者选择了放弃。不!不是这样的!放弃通常不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更是不能轻言放弃。世之奇伟瑰丽之观多在人迹罕见之处,不可轻得也。一位著名的登山队员曾说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快感哪个小土丘可以媲美的!”所以贫者并没有放弃。他考虑着,南海是不可到达的吗?当然不是,佛教圣地永远对每个来访者敞开胸怀。一瓶一钵足乎?足矣。一路上不求风景如画,不求安逸舒适,只求最后到达神圣的所在。我能到达吗?我相信我能。
可见,三思而后行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不慎重就导致终身遗憾,凡事,需谨慎行事,否则,成不了大器也!
(四)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你会多些温暖,少些遗憾!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才几天,腾飞就失落了。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向餐厅奔去。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的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他有些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了,没能亲自把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好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地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凡事需三思而后行。”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点拨鉴赏]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得精彩,靠的是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传神的词语,如“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亲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腾飞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告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构思之精巧,文笔之细腻,无不让人赞叹!
第四篇:2018南通一模作文讲评.doc
泰州一模作文评讲材料
一、作文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二、材料解析
材料第一句话揭示现象,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第二句话阐述“比”体现出的有关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种内涵。
“比”的内涵: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的方式多种样,如比赛、比较、攀比等。“比”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比成绩、比才艺、比人品、比风格,也有比富、比美、比爹,甚至比横、比丑等。
“.....”还可写比中有力量,比中有精神等。
三、立意
1.要对“比”有清晰的认识,写出比什么、怎么比。可正面肯定,也可反面批判,最终主旨应落实到“学问”“情怀”“智慧”等主旨上来。如从“比”生发出其他感想,如比需要一种境界、比需要一种精神等,也可。
2.本次作文立意范围相对开放。可写人和人之间的比,物和物之间的比,人和物之间的比,现在和过去之间的比……比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还可以写国家、历史、社会发展等。注意:
1.不可漫无边际作牵强附会之解,如,比喻、比肩等。学问、情怀、智慧等都是正能量的词语,理解“比”时,心理不可狭隘、阴暗。
2.写作时不能只谈“学问”“情怀”“智慧”,而忽视材料中的“比”。
四、判分
1.若出现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于打高分。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2.立意只写“学问”“情怀”“智慧”,脱离“比”,五类卷以下。
3.全文直接以“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为分论点进行论述的,不超过45分。
4.写什么都可比的,泛泛而谈的,不超过45分。
5.完全否定“比”的积极作用,不具有辩证思维和认识的,不超过45分。6.文体模糊不明,不超过41分。
五、写作不足
1.泛泛而谈,或比的内容太多。
2.“比”的内涵不准确,例,写成比比皆是,比喻。
大学,比什么
窗外拉起了警报,西南联大的师生从容奔向市郊,躲避日军轰炸。刘文典见到出逃的沈文人相轻之风,彼时犹盛。刘文典盛气凌人,恨不得一下子将沈从文“比”下来,亦可从文,不屑地质问:“我跑,是因为除了我无人会讲《庄子》;你跑什么?”
传为谈资;然而在喷饭之余,此轻蔑之“比”仍可引作今人的警示。它穿过历史的风尘,直击人心,扣问世人:今日之大学,比什么? 透视刘沈之比,可知在祖国西南的学术净土上,在炮火纷飞背后宁静的一张书桌、三尺讲台旁,人们比的是学养、是积淀。恰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方能在极端贫瘠的物质土地上,培育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株永不萎谢的奇迹,桃李芬芳,弦歌不辍。那时的大学,比什么?比高楼林立、建筑气派?联大只有几层铁皮屋顶的校舍,甚至没有玻璃窗;比食堂豪华、菜肴丰富?联大的菠菜豆腐汤即是待客佳肴。它们比的绝非物质的富馀,而是精神的饱满;它们追求的绝非单纯的功名利禄,而真理和自由,更是救国图存之道!梅贻琦曾袒露衣扉:吾肌虽瘦,必肥天下。反观今日之大学,则不免令人痛心。曾经学子神往的象牙塔,竟已受到物欲名利的毒害,成为不折不扣的名利场。相比之风犹盛,却已经迷失了方向。网络空间,各类大学排名纷繁复杂,“就业率”“毕业生年薪”尤其引人注目;大学里,院系纷争、恶性攀比,层出不穷;论文造假,学术抄袭,仅仅为了一个光荣的职称或是一纸文凭,即玷辱学术精神,屡见不鲜,教授们更有守不住道德底线者,沦为“叫兽”,使大学丧失了社会公信力。人们不禁要发问:今日之大学,究竟比什么?难道在和平年代,在物欲的横流中也再难安放一张书桌?!所谓大学者,非高楼之谓也,乃大师、学术之谓也。我认为,大学间纵可以比较校园的风光,比较校舍的明净,比较饭菜的可口,但最应该比较的,仍是学术水平,是学术成果。另外,恰如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所言“研究型大学,从不应以就业为异向”。师生共同静下心来,潜心学问,深入生活,才有可能成就联大昔日之辉煌,继承先贤往日之绝学!望着刘文典先生远去的背影和青涩的沈从文窘迫的神情,我若有所思。
突 围
文凭就是一块遮羞布。
《围城》中的方鸿渐定是感受到“比”之重要,原本在德国一无所成的他,为了国内之比,竟买下“克莱登大学”假学校的假文凭。
于他而言,文凭使自己在比中完胜。然而,沉于世俗的虚荣之比,失却了自我,只有陷于无法逃脱的围城,要想突围——必得在比中寻求自我价值,而非迎合世俗,比中有情怀。
方鸿渐的好友赵辛媚曾评价他“人不讨厌,但作用全无”。
确实,方鸿渐的生活充满了比的残酷。远洋留学归来的他,他的岳丈周经理看到文凭笑逐颜开,他的父亲拿着眼镜仔细端详着,一张假文凭,让方鸿渐在与上海诸多留洋学子中获得比的完胜——
接着,名报名刊请方鸿渐座谈,大学请方鸿渐讲座。
虚荣的比,看似为方鸿渐添了多少光芒与荣耀。
然而,正如杨绛所说:“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那么,在那一块块坚不可摧的块垒中间,究竟为何?
是比,是沉于世俗的虚荣之比。
沉于世俗的虚荣之比,只会让我们糊了眼,迷了心,仿佛精神鸦片,无法自拔。
方鸿渐的善良与忠诚与为比而撒的谎苦苦挣扎着。一方面,他的善良诚实不允许他比得如此没有光彩,另一方面,比的进一步诱导又使他不得不迈向一个又一个深渊。
是虚荣之比带来的所谓光环和荣誉使比中的情怀丢失更甚。为了比的鲜花和掌声,为了比的精彩,于是,情怀就丢失了。
虚荣之比,让方鸿渐丢失了自我意识,缺少情怀,缺少对自我的真正审察。
比中的情怀——即是比中见真我。
与方鸿渐不同,雨果的比从不缺少情怀,不缺少自我。
雨果不虚荣的比,在一场宴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梅里美的沉默,巴尔扎克的不屑,都未曾使大文豪失却傲慢与自信。
比中有情怀,雨果的情怀,在于对虚荣的不屑,他比的是自我,比得酣畅而淋漓。
方鸿渐的悲哀不仅仅在于学业,钱钟书先生成功描绘了时代虚荣之比下知识分子的茫然无措。
从情敌之比,妯娌之比到同事之比,从苏文纨的虚荣之比到赵小姐的虚荣之比,方鸿渐被陷在比的怪圈里,要想突围,必得重知自己,重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王鼎钧曾道:“生活,就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是虚荣的比如利刃般击碎了生活的美好,击碎了生命的独特与真挚,直至——
陷于囫囵。
多想方鸿渐配上一把利刃,突围虚荣之比,那么,比中真正的自我情怀,便真正是无与伦与的了。
远方与现实
英国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笔下的“浪漫主义者”大概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困于生活的鸡零狗碎,在远方与现实的比较中,选择前者。因为在毫无新意的现实生活的对比下,未知的远方往往彰显着极大的魅力。这样的“浪漫主义者”早已不是少数,他们就是当今生活里的你我他。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是中坚力量却各有各的痛楚。在他们眼中,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沉浮远不及远方的交游漂泊令人神往,现实生活中的饕餮大餐远不如远方乡村农舍中的一碗清粥美味甘甜。可惜的是,这些远方不过是想象。他们并没有能力、更没有勇气去远方筑一间小屋,余生都在那里度过。大多数的人顶多只是去看看,满足一下人在旅途的漂泊感,感受一下逃离现实的轻松感,回来一切照旧。这才是他们痛苦的原因。把自我置于远方和现实久不停息的比较之中,一边渴望现实便利的生活,一边又企图拥有一份远方安宁的心境。日日比较,日日还安,积郁成疾。这样的比无疑是痛苦的注射剂,越比就越厌弃现实,越憧憬远方,越憧憬远方就越厌弃现实,从而使心灵陷入无限循环的深渊中,备受煎熬。然而现实真的有那么苦、远方真的有那么美吗?现实中有高科技带来的福利、有三五好友聚餐的和乐、有事业开拓带来的喜悦,太多入世的情感都在此为你展开。而远方,那些清粥小菜是当地人民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的日常。在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生活幸福指数的背后,是一个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一个个破旧不堪的屋舍。如果这样的远方成为你的现实,你期待吗?比,应在全面客观的情况下,不应只盯着一点,求全责备。收起挑剔的眼光,放宽狭隘的胸膛,在将远方和现实进行全面比较后,也许我们会发现,现实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困于无谓的比较,别被远方的想象麻醉了身心,消磨了意志,摧毁了未来。生活,也许离不开比较,却不能囿于比较。在远方与现实中,没必要非得争个高下,非得抱怨着“眼前的苟且”去找“远方的田野”。也许会如诗人王家新所说: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他也说过: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山的那边实际是什么,谁也未可知。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也许我们做不到如此“超脱”,也许我们总是将现实和远方比较,生存确不易,惟愿我们可以保留一点纯真,保留对美好的期待,做个明媚干净的人。不被现实裹挟,不被远方牵制。
其实,现实和远方的比较,也并非互成悖论。你不免为现实忧心,你也不免想逃离,那么,不如回家读几本书,想象一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风趣;不如午后坐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吟一首诗,唱一段曲。像曹雪芹说的那样:“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家园也许不在现实,也未必在远方,而在吾心安处。
“比”莫丧志
有人说:“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一场生存与死亡的游戏。”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今日的无数报刊、作家则是将一场场艺术创作的竞争异化为一幕幕利益当道的商业角逐。
例如色彩越来越斑斓,纸张越来越如绸似缎的《读者》杂志,在与同类杂志的角逐争比中成为一行的弄潮儿而不断“改头换面”,由一本启迪灵魂的文学刊物变成了漫画与笑话大行其道、心灵鸡汤纵横遍布的鸡肋。
在商业化的今天,更有无数作家以销量嬗替以艺术成就,借以在文学评比中大获嘉奖,而深究其艺术内涵,则不免实不副其名。他们将销量作为自己在文艺领域竞比的至上准则,因而以敏锐商业触觉动察市场方向,创作出一大波迎合市场读者需求的输出物,殊不知手中的笔早已在盲目而不逢知的竞比中越了界,打破了艺术创作中的“心里的尺”。
因而我们所期许的文艺百花齐放,只不过是一场读者裹挟作者的闹剧,是艺术创造者在荒谬竞争标准下戴着假面舞具对艺术的轮番亵渎、对读者的反复愚弄与迎合。
在如此的竞争标准下,“比”莫丧志成为保留艺术尊严的唯一良剂。
王蒙说:“只有真正为艺术服务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品。”想昔之鲁迅,深恶于民众之愚味麻木,一针见血,痛鞭之。倘若鲁迅以其在报刊言论中所发表之篇目作为自身艺术评比的标准,那又何来这些对民众的深层窥视,对国民的深刻性总结?
若想医治现代文艺界腹中空虚,比中丧志的固疾,作家们实不应该一味看重争比,一味执著于销量,获奖之名目。看今之张志承,痛恨于文坛谬化争比下无数的靡靡之音,娇情之风,以艺术原则为标尺,追息微忆的刺客神经,呼唤艺术久违的悲壮之美。
不是所有的争比都是前进的号角,在比中丧志的文艺界今日,作家们更需拿起“心里的尺”,摒弃无谓的销量化攀比。
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那时,读者自会在作品中感受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的真意,自会依附于你,不会背叛离弃。
英雄不在酒中显
下晚自习时,夜已深了。周遭连虫声都已寂灭,只留下不知名的小花散发出冷紫冷紫的香气。
踏着残雪往回走,快步走进黑夜的浓妆,却在转角处听到了意想不到的人声鼎沸。是了,又是一群男人在斗酒,好听些是在比酒量,难听些便是在无谓逞能。
烧烤摊上热气冲天,温黄的灯光此刻却具备了撕裂黑夜的力量,映着吞云吐雾的酒徒和堆积如山的空瓶。热闹的,有直接站起身强行灌酒的,有打赌喝酒的,有“不喝就不是好兄弟”的不能不喝的,于是,你一瓶我一瓶,比谁的空瓶多,谁就是真爷儿们,好哥儿们。
想起老爸从前也是烧烤摊上的常客,喝完回家后总摇头晃脑地告诉我们那叫一个豪气冲当看到那些人脱去白日的西装革履,试图用烟酒麻醉心灵,实则却只剩下了一个灵魂的天,那叫一个快意恩仇。我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比,这样的炫,价值何在?
空壳。他们企图用不夜的诱惑来抵挡白日的空虚和不满,拒绝妥协,拒绝收手,迈向新的亢奋。
我借着灯光,匆匆瞄过那一张张脸,或许白日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者,如今却因酒量奇大,而被尊为英雄,脸上重现一种梦幻的满足。
这样的比,能带来什么?
毫不客气地讲,每一个不夜的大门背后,都有一个医药的魂灵在徘徊。老爸人到中年,自感喝酒伤身,而自绝烟酒,而那些烧烤摊上的男人呢?想必胃药是常需品,想必时有的冲动也是正常。伤了自己又伤了别人,催生出现代一场又一场的悲喜剧。
我当真看不出这种比的必要。
“老板,再来一箱啤酒!”男人豪气的拍桌子声把我的思绪扯回。这是个极普通的中年男人,已然喝多,两腮发红,嘴里乱嚷着“不醉不归”,一手还拽着酒友的衣袖,当真可叹。三杯尽兴适可而止者,是真英雄,强逞能,比不过不罢休,最终烂醉如呢,躺倒于地者,是真脓包。
如此虚荣的比,逞能的比,毫无价值含量的比,何时才能跟着这夜一起回归安宁? 我叹口气,疾步向前走了,跑进了寂静的夜里。
爱无须在比中求
回到家,母亲仍在氤氲着水汽的厨房忙碌,桌上已摆了一盘拔丝土豆,香气缠绕,晶莹透亮。
我怀着考试再次失利的复杂心情坐下,觉得自己让母亲失望了。但很快,这份失望就融化在随后端过来的一道油炸豆腐中,烟消云散了。
我美美地吃着豆腐,面对母亲询句是否好吃的声音只能不停点头。她显得很满意。“看吧,比起你那些会做饭的同学妈妈,我可一点也不差。”
看着她骄傲的神情,我却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可我的成绩比起我的同学差得又何只一星半点?
我不断努力,想让我的学习配得上我的幸运,想让她为我骄傲,可结果总是差强人意。母亲却似乎坦然接受一切跌宕起伏,接受一个得失心极重的我。
就好像,爱我,就是爱我本来的样子,而不是非要靠不断比较来结成一件华丽的蝶衣。正想着,碗中又多出一块拔丝土豆,“快尝尝,看看我的手艺进步没有。”
母亲殷切的神情使得她一向黯淡的脸上添上许多光彩,尽管她两鬓的些许青丝已成白发,尽管她的围裙上充满烟火气息。
母亲之前并不怎么会做菜,毕竟你不能奢求一个不敢用菜刀的人有多精湛的厨艺。自从那次她给我送饭,饭盒里的“珍羞”与邻桌比简直天堂地狱的差别后,我再也无法忍受她的不作为。
“你看人家的妈,烧出来的菜有颜色有味道,你呢?要什么没什么!”
从这之后,我每天晚上回家都能看见她捧着个手机研究菜谱,客厅昏暗的光打下来,把她的大半个身子都藏在阴影里。时光默默,仿佛手中那异常静谧的光就是一切。
仿佛,做饭烧菜比其他妈妈做得好,便是一切。
我想,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她,都以为只有自己不断努力,处处比他人做得好,才能把对对方的爱深度化,具体化。
恐怕只有辗转之后才会明白,这世上没有哪一个爱人者爱的通过不断比较而渐成完美的对方。他们牵挂的是这个人,无论多笨拙好笑,无论多憔悴不堪。
爱本无须在比中求,尽管这“比”中拥有无限人世真情。我想,我大概要对我妈说一句 “菜已经做得够好啦,不用再练了。”
第一高楼,该罢手了!
近日浏览到一则新闻,中国第一高楼,即将被某地级市取代,该地级市宣言——要争中国的第一。
豪言壮志犹在诸多媒体的炒作中回响。我却不禁惶然,什么时候开始,“比”开始失去真正的内涵而开始流于轻浮,丢弃了其后的潜藏力量而仅仅追求虚于形式的“繁华”。
或许他们都忘了比的正确方式——不为向外求胜,但为向内求安。
梁文道多年前曾有论教养的断论,奢侈品成了武器,钱财成了筹码,名声成为资本……至今依旧可以告诫一众蠢蠢欲动誓与对手比拼了你死我活的“斗士”们。他们将比视为证明自身成功存在的必经之路,通过方方面面的比较,急切地向世人宣布自己的高贵不可攀。
然后,有意义吗?
恰如王熙凤精明利害与他人比成了“人生赢家”,却最终只是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
恰如王恺石崇斗富,千百年当风烟俱净终为土灰时,只余后人的白眼和一副洗不净的骂声。
是的,他们的比只为求胜,过多依附于外界的虚华,却忘记了充实自己的内心。一味地让“比”成为评价自己的依据,只会让人变得了无生趣,求胜的比得一时之趣却不得一世,而求安的比却能使灵魂得丰满,使人格得到矗立,在“比”中丰富自身,得到一个永恒安定的自己。
金庸在论及昭明棋圣吴清源时总是赞不绝口,甚至拜其为师祖。然而,我想,这绝不是因为吴清源为“比”中的不败者。吴清源是将比内化为自己的所得,在与他人的对弈中不断反观自身棋道的出路,“升降十番棋”,他不会把胜负输赢当成目标,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加开阔的人生境界。而“比”给予了他从外界观望内心的途经。于此,在一生的“比”中,他比出了自我的至高境界。
吴清源了悟比的正确形式,才可能在“比”中得到自我开拓的启示,求安向内的比,这是棋圣践行的真理。
再反观开头的那则新闻。“第一高楼”的价值何在,是有利民生,还是促进经济?是发展文化,还是开启未来?想来,劳民伤财罢了。
城市之间该比什么?应是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民风建设,通过比较,给予自己的城市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则应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比较里求得生命安然稳健成长的力量。
这才是“比”的正确方式。不让求胜的比刺激欲望,但让向内求安的比成就内涵。中国第一高楼,该罢手了!
不比之妙
前不久,日本文学界又掀起一股获诺贝尔奖的风潮,他们再次扬言五十年内要夺取数个我自不否认他们在与别国攀比时文化上碾压对方的事实,可是一味攀比文学的奖项来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真的好吗?
文学创作本应由心而生,掺入“比”的元素,不免拉低文化的内涵。
正如如今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锐文学。他们用着相同的套路,类似的起承转合来充实自己的文章,企图在字数和阅读量上与其它文学进行攀比,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收益。
这种通过攀比粉丝量和发行量的文章,其精神内核是空虚。一味地攀比奖项和名誉而丢失了文章本应拥有的讲道理、明事实的功效,只会创造出大批大批的文化垃圾,所写的文字,所立的思想,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种盲目攀比,会让文学创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诗人凯尔说“文学应给生活提供一种力量,给予我们生存下去的理由”,我不知道当我们陷入一种创作竞赛,以攀比文学奖项为最终创作目的时候,我们从哪里去获得这种“生存下去的理由”。
但总有人能跳出这种攀比之旋涡,逃出虚浮的泡沫,将不比之妙演绎得异常精彩。林语堂说:“饭后一根烟,既吃烟,既不吃烟,若有所思,若无所思。”在攀比之风盛行的时代,他不以名誉和奖项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进入一种“不比、不争”的境界,才使他创作的文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不比荣誉,不比奖项,文学创作即能回归一种本真之妙。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贾岛在这种不比的境界中获得人生的无穷妙语,那种远离虚华攀比的文艺世界中,有的只是荒天古本,鱼跃鸢飞,有的只是一剪寒梅,一叶扁舟,这种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充盈的文字亦是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不比之妙的所在。
朱良志有言:“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在不比之妙的境界中,文字获得了最彻底的涤荡,作家的情思如落花一样流入读者的心间,心境的澄明由此而生。
不比之妙,方为一种大智慧。
我想,面对日本文学的冲击,中国文学界的最好回应即是潜心创作,不比为妙。在不比不争中打出最有力的一击文化重拳。大奖的目标,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第五篇:作文讲评南通启东一模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南通一模作文讲评(2014.2月)
【题目阐析】
这次作文命题顺应减速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考查材料作文。文题提供给考生阅读的材料是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 赏他人的美;
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
从立意上看,“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 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材料意蕴丰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可以充分地调动考生的阅历和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着眼培养考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担当意识,注意提升考生的人生品位,引导考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考生写作时可从自我、生命、文化、生态、国家、民族等多角度入手,展开多元的、有深度的思考,但写作时切口要小,要把“美”化小,化实,化具体,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花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切忌泛 泛而谈,空而无当。
这次模考作文出现了许多优秀佳作,如写紫禁城与卢浮宫、苏州园林、瓷器、绘画等,考生通过匠心独运的选材构思,质朴而意蕴丰厚的语言表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视角独特,立意深刻,描写细腻,饱蘸真情。这些都写出个性,写出亮点,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存在问题】
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忽视审题,偏题严重。这次作文应该来说审题没有难度,可偏偏还是有考生审题发生严重 偏差,如只写“美”或侧重于写“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句等。所以我们在阅卷时特别强调审题意识,作出规定,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自然景物之美,表明未能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判为四类卷,如有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每点都写,但都写不透,表明未能抓住材料中心,此类作文应判为三类卷,如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而写,应判为二类卷以上。当然这只是从审题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选用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二是立意肤浅,缺乏内涵。记叙文选材低幼化现象十分严重,如写为妈妈的美丽、写父母的爱等;作文写作只是流水账,从出生直写到高中,叙述琐碎,没有详略安排,没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认识肤浅,未能写出“美”的意蕴,写出“美”对人生的意义。
议论文不能准确地把握提示语,牵强附会,没有逻辑性,思想境界低,分析不深刻。议论文较多为事例的堆砌和生搬硬套,明显的“贴标签”。比如写“小悦悦事件” “刘伟”等,未能指出这些事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美”,突出“美”的意义,立意缺少新意和深度。
三是思路逼仄,思维僵滞。不少学生对作文材料的作用缺乏认识。作文材料在材料作文中不仅起到引出题目、为考生打开写作思路、并含蓄地表露命题意图的作用。优秀的考生应该既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紧扣材料,又要不受其限制,争取有所突破。但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考生演绎着两种极端:一种是抛开材料而写,我行我素,让阅卷者不知写的是什么主 题;另一种是“紧扣”材料而写,不舍不弃,如有好些学生就只是简单举例演绎材料。
另外,套作太多,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不能揭示内涵。出现明显的抄袭文、雷同文或毫无任何创造性的改编文等。还有一些作文文体不清,写议论文叙述成分过多,写记叙文成了举例论证。
在多次提醒阅卷者尽量打高分的情况下,这次作文的均分为48.78分,依然偏低,平庸之作偏多。在审题上,有些考生将“美”简单叠加,所写内容没有关联,抓 不住材料中心,或胡编乱造,颠三倒四,让阅卷者看得云里雾里;在选材上,学生视野逼仄,绝大部分写自己、同学或父母,简单记叙一件或几件事,缺少细节描写和精当的抒情、议论,造成大量的题材撞车,给阅卷者带来审美疲劳之感;在文体上,不伦不类,四不像的现象大有人在;在表达上,词汇贫乏、语言无味、甚至面目可憎,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维混乱,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
【应对措施】
对于高考作文复习,首先要把 好审题关,因为“审题决定生死”,审题不当,就会偏题,被判为六类卷,这点对材料作文尤为重要;其次要把好立意关,因为“立意决定高下”,同一题材的作文,立意不同,判分的档次也就不同,文章的立意要深刻,要能显示文化、历史的情怀,给人警醒的力量;再次要抓好语言关,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深蕴、流畅的语言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效果,浅表、杂乱的语言令人望而生厌,容易给阅卷者造成视觉疲劳。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要优化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文学素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强化规范、升格的作文训练,努力提高作文水平。
【我校部分优作选登】表扬下列作文优秀的同学(58分以上32人):
张弛、樊一笑、吴锦晓、袁铭霞、宋明燕、沈倩煜、陆雪帆、陈丽慧、刘星宇、施晨宇张懿、沈佳博、朱天宇、陈一楠、刘李君、施文怡、张佳睿、02 陈诗韵60分 04 黄怡文60分 09 朱玉娇60分 19 马陆 菱60分
01 王佳伦60分 03 董尧60分 20季秋足60分 17朱倩银蕙 60分
07王诗琪 61分 10龚丹青 62分 18宋一丹 63分 03龚莞尔 64分
19黄艳青 64分 19黄舒彤 65分 01姚桢桢 66分
1当元宵节碰上情人节 高三19班 张佳睿 今年元宵节的特别之处在于正赶上西方的情人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元宵,情侣们手牵手看电 影,当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文化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花火,别样的精彩。
这便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融合。
两种文化的交融往往是艰难曲折的。拿我们中国来说,当年清朝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国,称西方技术为“淫巧”之技,连西方人也被轻藐地称为“夷”。对本国文化的强大推崇和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优越感,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对外来文化的排斥状态。
而现在,圣诞颂歌充斥着大街 小巷;假面舞会、南瓜灯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玫瑰花、罗曼蒂克营造着爱的氛围„„一切一切,都表明西方文化正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对此,有人提出了担忧,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会不会导致中国自身文化的消失?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强行推动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便会导致自身文化的淡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孝文帝在强制推行汉化政策的时候,殊不知将北魏自身的文化改没了,真是成也汉化,败也汉化。历史的教训警示着 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另一种文化。
首先,应当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态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都不失为一种美。美之所以为美,便在于“不同”二字。试想所有文化若都是相同的,世上便只有一种语言,一种服饰,一种节日,一种食物,一种建筑.....那是何其单调枯燥。所以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不同,认识到不同文化特有的美是首要态度。只有当“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时候,才能“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其次,应当提一提鲁讯的“拿来主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相互交融的步伐已是锐不可当。大胆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大喊一声“拿来!”
最后,应当谈一谈“丢弃主义”。所谓的“丢弃主义”是对“拿来主义”的一种补充,即将精粹拿来,将糟粕丢弃;将美好拿来,将腐朽丢弃;将适合的拿来,将不合适的丢弃。只有这样,才真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了。
或许,以后还会有愚人节碰上清明节,春节碰上情人节等许多东 西方文化的相遇的巧合,不知那时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2欣赏的艺术 高三3班董尧
当某个同学在教室里展示自己的新衣服或是新发型,你是否觉得他自恋至极对他嗤之以鼻?当你在学校橱窗艳羡同龄人的书法画风,你是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来平庸?殊不知我们常常走进了欣赏的死胡同,错过了本该属于我们的美,终成过错。
在我看来,欣赏的艺术不仅是发掘自己的美,也在于为别人的美 喝彩。
近年来网络上大火的“聚美体”这样一句话我甚是喜爱:“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我是**,我为自己代言。”众网友纷纷效仿的同时也让陈欧---聚美优品的创立人由此走火。品牌的大火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这个小伙子的奋斗终有收获。或许有人认为这个广告词过傲,我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美的发掘。当大牌明星的代言引发“从众效应”,如此自信的令类代言却别有一番意蕴美,请允许我的仿句:你只看 到我自恋的表现,却没理解我的心灵美----我美己,我为自己代言。
如果说发掘自己的美能让人增自信,这却只是一个个体的层面;若是由此拓展开来,那应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当我们为“最美妈妈”的壮举勇敢称赞敬佩,当我们为“最美司机”的镇定敬业感动,当我们为“最美儿子”割肾救母的反哺行动动容„„这些美德都让我们不由自主为其“点赞”。此时的我们,正是在为别人的美喝彩!不用抱怨自己的人生平庸,没有偶像剧般奇异 的遭遇;也不用抱怨生活无味,没有电影般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在为别人喝彩的同时,你自已得到了你期待的美——那是无私丶正义与真情!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当你学会欣赏星空的美,你也将发现阴沟里柔和的普照。
欣赏的艺术便在于此。正如“林李大战”引发无数体育迷的关注,与其说“超级丹”的霸气,不如说是他的学会了欣赏的艺术。在李宗伟大比分超前的局势下,他能 够为对手喝彩,心态淡定;然而他又拥有着无可匹敌的自信,让他次次反超,将金牌揽入囊中。而比赛结束后与李宗伟的拥抱便是对对手由衷的尊重。若是将欣赏的艺术运用如此之妙,何愁人生不能绽放华彩?
愿你我携着欣赏的艺术与世间更多的旖旎风光不期而遇,撞个满怀!3赏人悦己,共沐春风 高三(7)班 王诗琪 墙角的花朵,身处阴暗潮湿之地,却只一味孤芳自赏,使人难以 发现它的可爱美丽;花园的百花,互相包容欣赏,亦不妄自菲薄,竞相开放,向世人展现一派明艳生机。
花朵如此,我们人亦如此。若我们一味孤芳自赏,对他人的闪光点视而不见;亦或是一味称羡他人,而忽视自我,那我们终将无法谱写人生的精彩乐章。
惟有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的社会才会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既学会欣赏自己,也懂得赞美他人,才可使我们共沐春风,迈向 明丽的未来。
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习惯拿着放大镜看自己,对自己百般挑剔,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诚然,对自己要求严格,力求上进,那也无可非议。但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因为有缺点就忽视自身的闪光点。我们应学会欣赏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释放我们的潜能。
当我们看到别人站上领奖台,获得荣誉;当我们看到他人奔跑于赛道冲刺夺冠。我们流露出的是一 种羡慕之情。但于丹曾说:“不要一味羡慕别人,他人有他人的精彩,我亦有我的可爱。”也许,我们并没有他人辉煌的成就,但我们或许拥有一副好嗓子,拥有一双巧手,而这些都是我们的优点,我们应学会欣赏。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一点小成就,就会沾沾自喜,甚至陷入孤芳自赏的状态;有时,我们对他人的闪光点,表现出嫉妒,甚至仇怨;有时,我们也会挖空心思去找寻他人的劣迹,甚至在他人背后恶意中伤。说到底,这都源于我们不懂得 欣赏他人。而这样的后果,必定会使我们和周围的人面对关系破裂的紧张局面,使双方都难以愉悦地生活。
因此,懂得欣赏他人,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课程。对待他人的优点,我们应秉持欣赏的态度,并立志向他学习,切不可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恶意中伤,懂得欣赏他人有助构建我们之间和洽的关系,使我们获得更好地发展。
欣赏他人,也学会欣赏自己,方使我们共沐春风,迈向明丽的未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孤芳不自赏 高三19班 黄舒彤 我想到百年前那一出寂然散场。当所有的人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把酒言欢时,当那群身着各色祥云朝服的人跪在所谓的龙颜之前极尽谄媚之辞时,一声炮响,震动了一个千年未老的国度,逼着那些孤芳自赏的天朝子民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
那是我们百年来从未释怀的耻辱,而我却在百年后的今天,看 见了历史正在可悲地呈现出螺旋性上升。我们把古典名著翻拍了一遍又一遍,却在所谓的加入时尚元素中,诞生了多少荒诞的作品。我们在抱怨着晦涩难懂的译本的同时,放任网络文学城中幼稚粗浅的垃圾文字摆在各大书店显眼的柜台上。
孤芳自赏不是清高的象征,更不是自夸的方式,这是一种毒,会让你慢慢迷失在臆想的世界里,进而毁了自己。就像一个永远听不见小孩子在喊“他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固然我们需要欣赏到自己的美,却也要意识到,美是一个多广泛的定义。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美,但固步自封只能使你的美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你也没有机会欣赏或赞叹别人的美并汲取养分改变自己,到头来,你还是那个你,而你的美再也没有了魅力。所以,孤芳再不可自赏。
我曾惊异于《图兰朵》的华美唱腔,但最惊艳的,莫过于它用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唱出了西方爱情故事中的分分合合。这就是一种升华了的美。西方人看到 了歌剧的美,也看到了中国民歌的美,于是他们将这场美的盛宴送到具有庄严之美的紫禁城,唱了一出绝美。
这就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崇高精神,它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歌剧艺术。西方人做到了,我们呢?
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莫言把他的《蛙》带到了世界读者的眼前,让他们领略中国乡村的生活韵味;李安把张爱玲的《色戒》搬上奥斯卡的荧幕,让全世界看见了爱国青年邝裕民的隐忍与伟大;李云迪把 以京剧西皮二黄戏腔改编成钢琴曲《皮黄》带到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让听惯了洋乐的西方听众站起来为中国的古老艺术鼓掌。
然而这些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跳出千百年来孤芳自赏的圈套的开始。“天下大同”不是幻想而是梦想,孤芳不自赏延伸出“美美与共”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我们看见更多不同的美,吸收更多别样的美,把一枝绝美的“孤芳”呈现于世界的眼前。让美与美相遇
高三19班 马陆菱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碰撞中,我们审视自己,发掘自身的价值;欣赏别人,发现不同的闪光点。美与美的相遇最终使这个世界化零为整,天下大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曾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诚然,对于浩瀚广阔的世界,我们再渺小不过。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的世界于自身似乎只能增添厚重的无力感。可是,我们掌握着我们的人生,我
们有责任在有限的航程里找寻自己的亮点,发现自己的独一无二。
学会美自身之美,才能美他人之美。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高呼:“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正是看到人类自身之美才使人纷纷从神的信仰中抬头,开启了人类认识自己的道路吗?而之后便有了不断审视自身,肯定自身之美的哲学家与诗人的诞生。
江北城墙高,江南水巷深。仅仅认识自身之美还不够,西北的戈壁,川藏的高原,江南的小桥人家
等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自然景观。而这个世界的社会景观必须由人类不同的美来组成,无论是忠诚,诚信,或是责任心,这些美好的品质都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显现。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克己复礼,以仁义治天下;道家道法自然,有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法家坚持依法治国,规范秩序;墨家兼爱非攻,培养高尚品质。宽容的社会使诸子百家各美其美,不同文化的碰撞诞生了百花齐放的璀璨传奇。立足个人,也只有学会欣赏,学会赞扬,学会包容,才能百花齐放。
沉迷于自身精神世界的对他人的闪光点嗤之以鼻,这种自大无知必然可鄙可陋,并且将其自身禁锢,他们不仅成不了哲人,还会与整个世界断了联系。眼里只有他人之美,慨叹自身无能之人终日惶惶,被自卑折磨,天下大同这般恢弘,却并没有他的身影。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我们需要美自身之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同时,宇宙是一个整体,学会美他人之美,让美与美不断相遇,碰撞,才能化零为整,天下大同。
6和谐社会“三步曲”
高三17班
费孝通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做好自身建设,学习他人美德,互相借鉴交流学习,最终社会和谐。
费孝通的话表明建设大同社会需要三个步骤。确实,做好自身建设,学习他人长处,互相交流借鉴这三步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过程。在整体中,每个个体若能遵循这三步,那么整体定会更和谐,更强大。
首先是做好自身建设。我们每个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这一整个过程,包括以后的工作,都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要做好这一步,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子曰:“学不可以已。”祖莹囊萤映雪,祖逖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古人的种种名言与事例都启示着我们只有通过废寝忘食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而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长短期目标又是十分重要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此,树立目标,再加之以刻苦钻研,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做
好自身建设。
其次是要学习他人长处.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尚且有不足之处,要向郯子,苌弘等询问学习知识,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学生,便更应该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向别人学习也不应盲目,更应结合自身,找到适宜学习之处,且应观察别人有此长处的原因,再自己加以学习,使之成为自身长处。
最后,便是要互相交流代借鉴.这是一个需要双方互动的过
程.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为藏族人民带去了许多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而中原地区也学习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引进农作物.正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相交流,才能出现了唐朝盛世.如今出土的文物,大都融合多民族特征,形成绚丽的文化遗产.可见,双方的交流借鉴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交流中,保留自身特,融合他人长处,方能使自己与他人更出色. 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在国际进程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若都能遵循这三步,那么
世界定会和谐美好。
8世界需要“异教徒” 高三3班 龚莞尔
看那些无垠原野上随风摇摆的不知名的野花,雪山深处倔强怒放的雪莲,深山峡谷中高贵的幽兰,坑塘河湖中洁身自好的荷花,种在花园里的富贵的牡丹,还有笑傲风雪的梅花!
它们,无论是生长在肥沃的花园里,能够得到人们的精心浇灌;还是需要靠自己艰难地寻找土壤,都盛放出了令人惊艳的生命,这世界才有了丰富的美。大自然告诉我
们:世界之美,在于各美其美。
当今在青年文坛叱咤风云的八零后作家郭敬明与韩寒之争似乎从未停息,两人明里暗里互相批判互相攻击,粉丝之间无数次引发口水战。我认为大可不必。郭敬明与韩寒各有其美,郭敬明擅长唯美抒情的文字,而韩寒更会针砭时弊,评论社会现象。两人各有所长,没有太大可比性。韩寒写不出郭敬明那样忧郁细腻的语言,也拍不出票房过亿的电影:郭敬明同样无法拥有韩寒讽刺性的幽默、老练独特的见解和在赛车界的地位。所以,41 好就好在中国文坛拥有这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才会有现在繁荣发展的文学,迎合多样的口味。
然而在现在的神州大地上山寨之风盛行。美国媒体刊发《一个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一文,讽刺的就是中国内地某些开发商为了刺激消费而疯狂复制国外知名地标和城市风景的现象。显然这些开发商并不懂得“各美其美”的道理,如此疯狂的山寨并没有使建筑在外观上取胜,更不用说掌握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灵魂了。生搬硬套只会为自己扣上“山寨”的帽子,42 而丢失了真正的美。中国同样拥有灿烂的建筑历史,优雅的园林建筑,雄伟的宫殿„„我国当代的建筑要想真正创造独成一家的美,就不该盲目窃取他人之美,沦为西方建筑的赝品,而是不与历史做切割,传承自己的美。否则世界将趋于大同。
席慕容说:我们生存在一个文化与艺术都重新萌发个性与特色的时代,每个人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异教徒。是的,世界需要这样的“异教徒”。千篇一律和各式模仿秀早晚会使审美疲劳,只有当各位异教
徒不同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各位异教徒懂得互相欣赏时,这个世界才真正被称为“大千世界”而不是“大同世界”。
歌者在歌唱: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与我同时代的你,你准备好成为我的“异教徒”了吗?准备好为这大千世界绽放与我不一样的美了吗?
欣 赏
高三19班 黄艳青
印度诗人迦梨陀娑曾言: 欣赏吧!在捕捉他人亮光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散发的光华。
我想欣赏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此:欣赏他人之美,又增添自身之美。
唐朝诗人王维却非善欣赏者。说他当时位居丞相又颇有文才,府中迎来穷书生孟浩然的来访,希望得他助力荐于圣上。王维口上应下,但见孟诗绝采,心中却起妒才之意。这天唐玄宗到府,王维竟以“布衣不便面圣”为由将孟匿于床下。事后孟愤然郁然离去,终不得志抑郁病卒。一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道尽其中怨怼辛酸。
王维胸中纳下了“江流天地
外”的宽广之境,却纳不下对有才之人的欣赏,究其原因,是放不掉对名利的计较。
除了名利,身段面子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欣赏他人之美的绊脚石。
从古至今,不乏领导上级嫉贤妒能之事,饱识之士目中无人之例。须知美美与共的世界里,必舍去身段。
孔子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信条,一生虚心求学,甚至向学生屈尊受教。所以他才能流芳千古,“六经”的奥妙成为他贈与后
世最珍贵的礼物。
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苹果公司出现经济困难,日常工作全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瘫痪之时,众人都猜测比尔盖茨会不会采用并购手段一举摧毁苹果王国,然而他却作出了惊人之举——贷款给乔布斯一亿美元以帮助苹果公司度过困难。
假使没有当初比尔的慷慨解囊,现如今风靡全球的iphone系列也不复存在。当然,微软又会少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然而正因
为比尔盖茨对乔布斯科技才能的由衷欣赏,才有如今科技业两大巨头你追我赶、耀目科技星空之景。
学会欣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魅力。它为你增添豁达情怀,吸引着才识广博者与你为友,助你成功。
奸雄曹操有一点广受赞颂,那便是欣赏爱惜人才。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猛然攻来,却固执己见而失许攸良师。当许攸星夜赶到曹营投靠,曹操欣喜至极,竟“跣足出迎”。而后他从许攸之计,袭马巢、烧粮草,在官渡打了个漂亮
的翻身仗,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曹操凭借赏才爱才之名,纳入郭嘉、荀彧、贾诩等贤士良师,最终曹魏赢天下。王维学不会欣赏,失去了孟浩然这一珍贵的心灵伴友,终身内疚不安,岂不是得不偿失?
其实只要放下名利,身段,偏见,欣赏他人,你必能从中收获些许,这将为你增光添翼,助你散发炫目光华。
此时便正是应了费孝通那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文化多样性
高三18班 宋一丹 63分 前几年,有一部名叫《刮痧》的电影引起了国际间的热议。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夫妇,因儿子不舒服给他刮痧,后来孩子背后的淤痕被人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人认为这对夫妇虐待孩子,并剥夺了他们的监护权,将孩子送到专门机构。而这对中国夫妇则认为这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病方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