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一语文精粹达标练习6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语文版必修1))
达标练习6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撑着(chēnɡ)颓圮(tuí pǐ)彳亍(chì chù)街巷(xiàng)......B.惆怅(chóu chànɡ)跳跃(yào)蝈蝈(ɡuō)打烊(yàng).....C.羡艳(xiàn)熏陶(xūn tāo)枕头(zhěn)贬谪(zhã).....D.彷徨(pánɡ huánɡ)凄婉(wǎn)癖好(pì)信笺(jiān)
.....解析:B项,“跃”应读“yuâ”;C项,“陶”应读“táo”;D项,“癖”应读“pǐ”。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悠长 寂寥 愁怨 冷寞 B.太息 粉芳 篱墙 操劳 C.凄清 消散 家园 女郎 D.哀曲 迷茫 休止 凄惋 解析:A项,寞—漠;B项,粉—芬;D项,惋—婉。答案:C 3.文学常识填空。
(1)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_____________”的雅号。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著名_____________兼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兼_____________研究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_____________(与人合著,商务印书馆)、_____________等九部诗集,译有《维多利亚女王传》、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外国文学著作十三种。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________________”格律化的主张,不赞成盲目抬高新民歌的地位。
(3)卞之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以诗会友,把他们的所谓诗做到了自己兴致的极致。1934年郑振铎先生将这三位青年诗人的诗作邀齐,合编了一本_____________;由此,中国诗坛也便有了“_____________”的美称。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识记。
答案:(1)诗人 《雨巷》 雨巷诗人 《望舒草》 《望舒诗稿》
(2)诗人 理论家 翻译家 外国文学 《三秋草》 《鱼目集》 《汉园集》 《十年诗草》 《哈姆莱特》 白话新体诗
(3)何其芳 李广田 《汉园集》 汉园三杰
4.阅读《雨巷》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回答问题:“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解析:“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听觉描摹视觉,更有力地突出了意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运用通感的手法,打破了感官的限制,打通了感觉的关联,以形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突出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中的“愁怨”的特点。5.阅读《寂寞》结尾两句诗:“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试分析其艺术形式与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应联系诗歌主题作答。
参考答案: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就有一种以“动”写“静”的传统,让事物本身来呈现、演出它们自己,而这样写自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看
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但又暗含了一种人生的荒唐,甚至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这不曾休止仍嗒嗒行走的“夜明表”,不仅显示了死亡带来的静止,也加倍写出了整个人生的“寂寞”。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9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6.“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仔细分析下文“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等语句可以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7.“那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
解析:注意联系写作时间和背景及作者的感情,即可得出。参考答案: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8.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结构和感情的能力。根据作者的情感,全诗可以在“手掌粘了阴暗”
后分为两部分。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9.“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诗人为何将这两行诗用括号标示出来?
解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充注释,心中的家园与被侵略蹂躏后的阴暗形成对比,诗人心中的哀痛触手可及。
参考答案:在描写沦陷区的阴暗时,加入这种直观式的描绘,更能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D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答案:D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解析:C项“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答案:C
二、语言运用
12.(2006四川高考,1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为开放性题型。
答案示例: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第二篇: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语文必修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珍惜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高尔基《夏天》)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戏剧集》
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我们不可能在晚秋时节还会找到我们在春天和夏天错过了的鲜艳花儿。——巴尔扎克《卡迪央王妃的秘密》
没有任何脂粉可以挽救容颜的凋残。——罗曼•罗兰《母与子》
我们若是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传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高尔基《时钟》
日子像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去,串成周,串成月。——高尔基《母亲》
我们计算着每一寸逝去的光阴;我们跟它们分离时所感到的痛苦和悲伤,就跟一个守财奴在眼睁睁地瞧着他的积蓄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给强盗拿走而没法阻止时所感到的一样。——马克•吐温《神秘的陌生人》
【抚摸经典】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作者】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
/ 14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全诗意境清新,状物入妙。在咏物诗中,堪称佳作。
【一家之言】
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
作者:吴非
学生寄贺卡来,依着旧例,说了些美好的话,我理解他们的一片真心,但是对他们花费精力来表达心意感到没有必要。我一向认为,中国人逢场作戏地说点恭维话,即使是种客套,也是为图个吉利,于人于己,都说得过去。不在意别人是否领情,只怕礼数不到,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无可厚非。但也因此就有了令人不堪的繁文缛节,让人感到活得真累。比如这送贺卡,纯粹已经是个形式,况且贺卡上面印的那些祝辞,也免不了一片虚情假意,教师节那天,刚入学十天的学生送来贺卡,上面写的竟也是“师恩难忘”。
这样说会不会伤及孩子?是不是言重了?我想,总得说一说了。我们中国,许多不错的事最终被弄成陋俗滥俗,往往也在于人们一团和气的熏染。其他不论,就说那个教师节,算个什么节日呢?有人说得好:节日是社会关注弱者的日子。未必没有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做文章的语言。从懂事开始,便知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要画等号。比如,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一句让我这种教师吃不消的套话。旧时说“为父”,意指在感情上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恭敬,并非含有经济上供养的意思。然而,如今做父亲的该有多累?接连好几年,每到秋季都听到有父亲为子女筹学费而活活累死的事。可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未必是什么幸运事,责任大矣哉。我尝过类似的苦头。现在有些青年判断能力差,他在我门下读书三年,没学到什么东西,却要事事问,加上“终生以师为父”,什么事都来请教一番,真的比请钟点工还要方便。有同事说,他每次抱病上课,都希望下课后能让他早点回家休息。然而下课铃响,总有些学生围住他提问,他认为这些学生很好学,也懂礼貌,每次问完后还会说一声谢谢。我的同事累得
/ 14 故而,我们得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其实,教师学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说“有恩”,无非是一方过多地付出而所入菲薄,做了一件世上的人不愿意做,乃至于学生的父母都无力做到的事,如救死扶伤之类。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用当今通俗之说,得由纳税人供养,按劳取酬,理顺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不去谈什么“恩”。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太在意那些赞辞的有或无,真或假了。
素材存盘
炙肘练笔
当代画家潘觐缋于上海艺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卖画为生。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练画,常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练画,还找到了治瞌睡的最好办法。每当夜间作画困意缠绕,难以自制时,他就把臂膀伸到灯罩上,滚烫的煤油灯玻璃罩发出“嗤”的一声。剧痛驱散了他的睡意,又提起精神继续作画。久而久之,他的左膀肘上留下几块黑色瘢痕。他刻苦学画作画,终获成功。他的鱼类画,风格特异,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分析:学习既要讲究方法,也需要毅力。任何想投机取巧的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话题:刻苦
成功的法则
学习目标: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重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阅读《雨巷》
一、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1引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 14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三、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二)“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四、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四读《雨巷》。思考: 1在朗读中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特点。
2注意重音、停顿、基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 14(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二、阅读《古镇的梦》,讨论: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1古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古镇上没有出现的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有何特点?
三、比较《寂寞》《古镇的梦》这两首诗意境各有何特点。
(一)分析意象特点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3《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 ”
/ 14 1“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2“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3“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寂寞》诗中也同样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主人公一生的寂寞。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一项是()
A.撑着(chēng)
颓圮(pǐ)
凄宛
色彩斑斓
B.巷道(xiàng)
悠长(yōu)
静默
惆怅而归
C.迷茫(méng)
篱墙(lí)
唉怨
碧波荡漾
D.潺潺(chán)
似的(sì)
彷徨
彳亍独行
【答案】D(A.宛-婉;B.巷道hàng;C.迷茫máng,唉-哀)
2.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答案】C(“或非独创意象”)
3.对《雨巷》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正是“风雨如磐”的社会的缩影。
B.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断探索着、追求着的知识青年。
C.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D.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绝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答案】D
4.下列各项对于《寂寞》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这样写不免有些肤浅。
B.“乡下小孩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
C.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D.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1/ 14 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8.你认为《雨巷》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网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
9.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的“网”延伸到的“网”,由的“网”延伸
到的“网”。
【答案】眼前
视野外
实际
思想上
10.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
的作用。
【答案】比喻(或象征)
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
11.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答:
【答案】诗人不会无端地有这种关于“网”的感受,因为毕竟有过一段“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的日子(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文革”那场浩劫),而且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所以他虽然没有一个字触及那段历史,但读者仍然可以从诗中探寻到这种有历史感的思考。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有形的,而那段历史造成的“在网里彷徨”的生活却成了无形的存在,历史不会把它遗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接下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要成为“网中奴隶”,而要从网中挣脱出来,享受自由并且要把网变成我们手中的工具,“为祖国收起宝藏”,联想自然且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不落俗套。
12.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
【答案】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构思精巧。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
3/ 14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学案与练习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二、注音
荒芜()
坍圮()
亘()古
玉砌()炫()耀
宿()命
蝉蜕()
熨()帖 倔强()
猝()然
恪()守
教诲()隽()永
祈()求
渗()透
捋()胡须
三、阅读思考
1、“我”刚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用文中词语)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抓住课文关键语句)
3、在作者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作者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而不去别的地方而呢?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如何理解“宿命的味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有些东西”是指什么?
6、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7、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8、母亲什么样的形象永远烙印在儿子的心海里?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解读作者对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深切感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理解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4、借鉴本文借景抒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和母亲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小提琴钢琴协奏曲《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中文名《来自神秘园的歌》),进入情境。可让学生述感受。
教师参考:《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专集的伤感能杀死人,让人象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黑暗的看不到天,找不到出口,沉溺在这样的黑暗中,象一个人孤独的坐在路边大树的阴影下,静静看路上人来人往,别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孤独,你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只有这样,受伤的心才能感到一丝安全,这样的孤独一直在诱惑你。
听这样的乐曲总是让我想起忧伤的童年,我的多灾多难的善良的母亲。你们呢?也许想起屈原,想起司马迁,想起张海迪;想起贝多芬,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起海伦•凯勒。面对生命中的灾难,突如其来的不幸,该如何面对?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还是“扼住生命的咽喉”,唱起坚强的“海燕之歌”?
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21岁,正值年少有用、豪情万丈之时,突然,灾难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残废了。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他是怎么面对的呢?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一条隧道的呢?
(二)、文本研习讨论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思考归纳
1、“我”刚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用文中词语)明确:失魂落魄。/苦闷,脾气坏,发疯中魔(第二部分)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抓住课文关键语句)
明确: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在作者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作者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而不去别的地方而呢?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可由学生的回答相机解答问题,也可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⑴地坛有什么特点?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⑵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学生朗读,思考: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明确: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样子,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⑶地坛的“并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朗读,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感兴趣的句子。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园中的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着生命的喜悦;园中草木生生不息的律动,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为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也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我也不例外: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的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4、“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如何理解“宿命的味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说,鼓励肯定
参考:“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同病相怜。作者对于生与死的了悟正是得益于地坛和谐、宁静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作者独处其间的心灵启迪,地坛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
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有些东西”是指什么?
朗读六个“譬如”。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明确: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三)、小结升华
能说说作者与地坛的对话后明白了应该怎么活吗?
明确: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就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人生的味道。【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
炫耀(xuàn)坍圮(tān p ǐ)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C.玉砌(châ)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D.颓墙(tuì)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 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课外探究】
日前,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今年上半年,自杀大学生10人。另据统计,从今年年初到目前为止,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谈谈生命的意义。
明确:珍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职责!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热爱生命!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可在课间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坛这一座荒园,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那么,除了地坛,作者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明确: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
(二)文本研习讨论
1、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一下。
教师总结: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全体女同学朗读第二部分第八段。
2、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明确: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懂他的母亲,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读着母亲这一生质朴、真实却又热烈的诗篇„„我想请全体男同学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男孩,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3、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怀念母亲。母亲什么样的形象永远烙印在儿子的心海里?
明确:活得最苦的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
朗读最后一段。至此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成为我生命中的支点。
(三)他山之石
播放《慈祥的母亲》
(四)小结升华
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地坛,作者摇着轮椅在那儿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刻思想;母亲,这位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载负着心灵的沧桑血泪,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正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使他在宁静和执著中寻找到历久而弥坚的活力,从而支撑起他那残破的人生,最终让他又重新“站”了起来。这正如海德格尔说的—— “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课堂练习】
找出文中优美的或者富于哲理的语言,划出来,仔细品读。【课外探究】
《我与地坛》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母爱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更多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认识海伦·凯勒以盲聋之驱,创造了那么多辉煌的业绩,足以为世人瞩目,为世人景仰,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那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些坚韧不拔、自我超脱、追求美和崇高的精神,恰恰是我们走向未来需要的精神。【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对“明眼人”等健康人的“批评”言辞。
2、领会文中关键句反复出现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海伦•凯勒吗?
2、请你用几个形容词来评价一下海伦•凯勒。(坚强、好学等)
3、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形式朗读课文
2、圈划语句,感知课文
A文中作者列举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圈划文中的句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怠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鉴赏之心、熟视无睹、淡漠、平庸、麻木、呆滞
B作者认为大多数人产生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a对时间的错觉,总觉得未来的日子还很多
b对自身拥有的天赋及器官的怠倦,只有等到生命快要失去,等到天赋快要丧失,器官快要退化或损坏,才知道它的可贵。
C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生活态度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内心世界: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很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3、再读课文,深化拓展
A海伦•凯勒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警醒人们珍爱时光、珍爱生命,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
B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源泉是渴求光明、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C再读课文,选择最能引发思考的警句,并说说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示?
【课堂练习】文章结尾处,海伦提出了三个问题,你将如何作答?请将答案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课外探究】
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探究海伦•凯勒的人生轨迹。
《鸟啼》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还有《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等。
本文是劳伦斯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2、关于鸟啼的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
3、重点字词
田凫()
椋鸟()
老饕()
慰藉()
蔷薇()
束缚()
斑鸠()
荆棘()
chánchán()
zhã()伏
隐dùn()
zhì()息
juã()住
hào()天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思想;
2、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4、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灵的鸟啼,与幽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啼唱在外国文学中,那么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中,鸟如何鸣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
(二)、文本解读:获得鸟啼的启示
1、哪几节写鸟啼?哪几节写启示?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又获得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1)明确: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2)“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扫悦耳。
(3)严寒过后,天气转暖,鸟儿不停地啼鸣,汇聚成一个声音的洪流,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
3、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鸟啼又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说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自由讨论)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4、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有什么样思考?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三.活动体验:礼赞生命的高贵
1、思想来源: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的作家,他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怀着憧憬。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的时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内发出的生的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哲学的思辩和诗的意境。
2、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
①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 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
3.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使生命高贵?能举出例子吗?(交流讨论)
四.写作实践:写出灵魂的感悟
1.本文讲述的是抽象的道德,为什么我们并不觉得枯燥?(讨论)
主要是由于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
2.请你把你讨论中所说的生命感悟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写出来。
五.结语:
是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的低鸣„„倾听鸟啼!
【课堂练习】
1、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2、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3、从这些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对什么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课外探究】
阅读臧克家的《春鸟》思考:
1、诗中哪些诗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鸟的歌声?哪些诗句表现了春鸟的歌声对自然界产生的作用?各是如何描绘与表现的?
2、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那么此首诗中春鸟的歌声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鸟啼》和《春鸟》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给你启发?两文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作家、作品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复述故事情节。
三、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
纳闷
邪恶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三)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肚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课堂练习】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课外探究】阅读欧•亨利的其它作品,探究欧•亨利式的结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四篇:高一必修二语文复习案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
(一)名句默写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2.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5.,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6.;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虽然是满月,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也别有风味的。8.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峭楞楞如鬼一般;,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9.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10.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11.,抱布贸丝。,来即我谋。12.,子无良媒。,秋以为期。13.,以望复关。不见复关。14.既见复关。,体无咎言。15.桑之未落。,无食桑葚!16.桑之落矣。,三岁食贫。17.淇水汤汤。,士贰其行。
18.,二三其德。
19.三岁为妇,;,靡有朝矣。20.兄弟不知。静言思之。21.,老使我怨。淇则有岸。2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3.驾彼四牡。君子所依。24.四牡翼翼。岂不日戒。25.,杨柳依依。今我来思。26.,载渴载饥。,莫知我哀。27.,哀民生之多艰。28.亦余心之所善兮。29.,终不察夫民心。30.,偭规矩而改错。31.,余不忍为此态也。32.屈心而抑志兮。33.,固前圣之所厚。34.,集芙蓉以为裳。35.高余冠之岌岌兮。36.民生各有所乐兮。37.,岂余心之可惩。38.孔雀东南飞。39.结发同枕席。
40.,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41.,口如含朱丹。,精妙世无双。42.磐石方且厚,蒲苇一时纫。43.生人作死别,?念与世间辞。43.,自挂东南枝。
44.东西植松柏。枝枝相覆盖。45.?所思在远道。46.还顾望旧乡。47.,忧伤以终老。48.,人生几何? 49.慨当以慷。50.?唯有杜康。51.,悠悠我心。52.我有嘉宾。53.,枉用相存。54.,心念旧恩。55.山不厌高。56。,天下归心。57.,性本爱丘山。58.,一去十三年。59.羁鸟恋旧林,。60.开荒南野际,。61.,桃李罗堂前。62.,依依墟里烟.63.狗吠深巷中,。64.,虚室有余闲。65.,复得返自然。
66.,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
6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68.,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9.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70.,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71.,齐彭殇为妄作。72.月出于东山之上。73.,凌万顷之茫然。
74.,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75.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76.,渺沧海之一粟。77.,羡长江之无穷。
78.挟飞仙以遨游。
7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80.,与山间之明月。
8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4.,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5.,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8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
(二)成语积累
(2011年安徽卷)1.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2011年北京卷)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2011年辽宁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
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2011年山东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2011四川卷)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太自然的巧夺天工。
(2011年湖南卷)6.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2011重庆卷)7.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全国Ⅱ卷)8.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人心。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
2、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风气的创始者。
诚。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3、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4、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5、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二)褒贬易误用的成语
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6、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8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2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 时。
14、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7、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8、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形容极为贫穷。
20、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22、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24、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6、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27、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
【贬义词】 1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2、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5、炙手可热:比喻气炎盛,权势大。
6、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7、亦步亦趋: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
8。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9、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
10、评头品足:泛指对人对事等多方议论、挑剔。
11、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而内容、实质不变。
12、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
四)使用对象易误用的成语
1、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人工的东西)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而众多。(建筑物)
3、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书籍)
4、浩如烟海:形容事物数量繁多,极其丰富。(书籍、文献)
5、相敬如宾:比喻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夫妻)
6、青梅竹马: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男女)
7、两小无猜:指男女儿时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互不猜疑。(男女)
8、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时的青春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9、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用于患难中)
10、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原来不认识的人)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
(六)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8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少年游•早行 [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时通过哪些景象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4分
(2)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11分)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答: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11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5分)
2.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6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分)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2]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2)
(2)颔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描述的情景,并说说该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本诗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第五篇: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作业
作业:把“项王留饮”与“樊哙闯帐”改写成剧本
作业:把“项王留饮”与“樊哙闯帐”改写成剧本,用原文,不添字。
高一(5)班
高嘉祺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范增起,出召项庄)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庄(则入为寿。寿毕)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 今日之事何如?
张良 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客何为者? 张良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坐。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教授《荆轲刺秦王》时,我有感于场面描写乃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于是提前让一学生李卓遥在我讲课最关键时刻故意打翻水杯,然后让学生用文言文描写当时的场面。择两段文字如下:
一
高一(5)班
刘力
先生姓金,授《荆轲刺秦王》,一手持书,一手指板,神态自若,烨然若神人焉。及妙时,吾等坐于堂下,或倚桌而睡,或左右顾之,或细听其言,形态万千也。李卓遥者,关中人也,其字不详,乃吾班之电教司也。当是时,卓遥亦倚桌而睡,俄顷,惊觉欠伸。然其杯于桌,且有水焉。卓遥不甚撞之,倏尔杯倒,中间杯倒流水之声,水溅四流。遥引身而起,见桌湿。遥不知所措于乱中,前取帚而欲净之。方持帚而反,众人不知遥何故往反也,皆参差而怪之。先生亦异焉,怒发上指,叱之曰:“尔何为?”遥见众人皆引颈而观,且诚振怖先生之威,顿觉愕然失措。众人见遥之狼狈,皆大笑矣。未几,先生展颜,曰:“上课矣!”四座寂然,复凝神静听。
二、李卓遥洒水记 高一(5)班
雷丹
当是时,吾等皆闻于师,卓遥不慎以水洒地,其笑而不语。师一手执书,一手指板,立于台,甚异之。只见卓遥自引而起,倏尔跑至后门。观众人,或笑之,或奇之,满坐无不伸颈侧目而视之。遥笤而归,挥手于师曰:“水洒也,吾欲以之除水。”师曰:“可。”乃除尽。遂复小跑至后,置之,反于坐。未几,众人窃窃私语也,师怒,吼曰:“静。”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俄顷,师又复讲
焉。我心伤悲
——《离骚》翻译改编
高新一中2015届(2)班 金柳
掩面长叹,不觉泪已滑下。百姓生活竟是如此艰难。我虽然按美德约束自己,早上进谏晚间便被罢黜,那夜,月还未升。只因为我赔带了兰草,收集了兰芝。那花儿的芳香,我已拥有。我喜爱的东西,即便多次死也不后悔。那荒唐的怀王,不察民心,听信谗言。嫉妒我高尚的人们,诽谤我,给我造谣。世俗原来可以投机取巧啊,违规任意改变,任意歪曲,竞相苟合取悦于人。我烦闷,我失意。只有我走投无路呀。怨天保佑,让我死去,也不随波流逝。若这样,我如何忍受?前世已定下规矩,鸿鹄与燕雀不合群。哪有方枘和圆凿相和?哪有不同追求却相安无事?只有委屈自己,忍受责骂与侮辱。相向前朝圣贤推崇的一样,保持清白,为正直而死。
悔呀!选择路时不仔细观察,久久伫立在小路上,我想要返回。回转我的马车,毕竟才刚迷路,长满兰花的水边高地,只有我的马在那儿慢慢行走,就要疾驰到长满椒树的山冈,但在哪儿休息呢?出仕不受待见,归隐吧,我要整理我以前的衣服。荷叶是上衣,花瓣是下装。不了解我就罢了,只要我的情感高洁。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衣带。我的芳香和光泽混合,只有光明纯洁没有损失。辽阔的大地,放眼望去,一片混沌。佩戴更多的装饰物,芬芳更加明显。每个人都有爱好,我独爱美。我的心不容易改变,即使是被肢解。
秦伯心理活动 2014届(5)班
高嘉褀
秦伯正盘坐在军营中与将领商议如何攻郑,面前是一张小桌,桌上铺着围攻郑国的地图。
守卫:禀告大王,郑国烛之武请见。秦伯:(稍作疑惑、面露好奇)宣。
秦伯心中起疑,正值攻城之际,郑应自我调整,整理军队,为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派人来求见?
烛:(烛之武缓入)参见秦伯。秦:为何此时来营?
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言之有理,但为何信尔?
原来是郑伯来游说我的,我肯定不会上他的当。这老头再能说,也不能破坏我们的秦晋之好。就任由他说吧!
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有些动心,但不露声色)
若使这样倒可以获利,可谓之唇亡齿寒。晋的实力如惊鸿之箭,激增儿不可不防啊!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秦:(点头示意)寡人知也。
果真是这样的呀。晋一直贪得无厌,微吾之力不及此。为何要薄己而厚邻?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露出笑容)
秦与郑人结盟,当夜撤军。
把下面的故事翻译成文言文。
有个孩子在座位上纳闷,因为他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他的同桌想考第—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为什么呢?
回家后他问道:“我难道比别人笨吗?我和他是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啊!”妈妈望着儿子,没有说话。她没有回答的原因,是她想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
现在这位儿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录取。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他讲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西洋的还是海鸥,因为它们不停地飞!”
优秀作业 一子惑于坐,不得解:其同桌欲得第一则得第一,其欲得第一而仅得二十一,何也?
既归,言于其母:“吾岂笨于同桌乎?吾与之同听先生之言,同一于课业也!”其母望之,未语。其所以不应者,欲为其子寻妙解也。
小学既毕,虽刻苦于前,然亦未能逾越同桌也。然相较于前,乃得以提升矣。以奖励故,其母遂领其观海。
今其子早已不惧名次矣,因其以举校一级甲等之佳绩为清华所取。寒假归,校要其讲学于学子及家长,乃讲幼时之事:“吾与母坐于沙滩,吾母指前言于吾曰,尔观夫争食之鸟于海边,及浪扑过,速起飞者,小灰雀也,振翅二三即升空矣;而海鸥拙矣,其必用时极长乃翔于空。然诚能飞越大西洋者,海鸥也。因其飞之不息也。”
2014届(5)班
刘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