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大全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一个过程。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它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在一年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不仅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内在于其中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于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二篇:酒广告的文化意蕴
酒,自古以来就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酒的文字, 被消费者接受;二是这些酒广告中历史人物都与酒有着某种
诗词,故事,器具,数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加上“酒被大家熟知的联系,在消费者心中很容易将这些历史人物的
是越陈越好”的特质,可以说酒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历史感。特征转化为该产品的特征;三是由于历史人物已年代久远,而在现代社会里,酒更是以一种精神消费品而存在,有着时是产品能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年代久远的认识,符合“酒是老
代特征的大众文化在酒广告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发挥。的好”的普遍消费心理。
一、历史文化,酒类广告的制胜法宝最为大家熟悉的要数“杜康酒”了,在该酒的广告中涉及 “酒是陈的香”的这种观念已经是共识,这个观念能使消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杜康和曹操。“杜康酒”因杜康是酒的发
费者在潜意识里比较认同有历史感的酒类产品。因而,为酒明者而得名,历来人们都把“杜康”作为佳酿的代称。以“杜
披上一层历史文化的“外衣”成了众多酒类广告的重要目的。康”给产品命名可想而知给该酒赋予了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
事实表明,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在具体的打出意蕴!该酒离不开另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曹操,有“慨当
历史文化牌的酒类广告中又出现了细分,如以自身历史、历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的绝唱。又有“煮酒
史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地、古典诗词..等为产品赋予历论英雄”典故。这则广告推出的时机选得也很好,当时央视
史意味,下面将分别以实例来充分说明历史文化在酒类广告正热播“三国演义”,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杜康也被评为 中的蕴含。“中国十大文化名酒”。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一)以自身历史作广告在酒广告中大打历史人物牌的还有“诗仙太白酒”、山东
这类酒广告主要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酒是陈的香”的的“梁山好汉酒”、浙江的“洪七公特曲”、湖北的“诸葛酿酒”
观念,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着这么一种观念即牌子越老质量..等等,都是在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了一种能得到大家心理
越好,所以在相当多的酒广告中都突出了其产品或者其企业认可的文化内涵,如“梁山好汉酒”通过广告给酒注入一种 的悠久历史。例如,国窖1573、泸州老窖、水井坊、枝江大曲、“义”精神内涵“洪七公特曲”;给产品注入了“侠”的精神内
全兴大曲、剑南春、白云边..等等。这些品牌在其产品的涵“;诸葛酿酒”利用与诸葛亮谐音给产品注入了“智”的精神
广告当中都突出了一个“老”字,例如, 内涵..等等,像此类的酒广告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受众认
“品尝400 年历史的”
国窖1573 “、往事越千年,陈酿白云边”的白云边、“千年精酿可度,取得较好的广告效果。的”剑南春、“酒是陈年好,百年老字号”的枝江大曲..等。
二、权威文化,早期酒类广告的撒手锏
通过这种百年、千年历史的注入,使得该品牌酒的形象显得相信权威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从中国
正统、正宗,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最大程度上取小孩上小学对老师的深信不疑开始,一种相信权威的观念便
得了品牌认知感,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开始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对今后的行为起到不小的影响。
(二)以著名历史人物作广告在二十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有极其蓬
将著名历史人物作为一种品牌特征注入到自己的产品勃的发展,各个酒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酒产品
当中去也是目前国内许多酒生产厂家常用的广告策略,一铺天盖地、质量良莠不齐令消费者难于选择,于是一种类型
是因为著名历史人物为大多消费者所熟知,能使该品牌较易的酒广告应运而生,即充分体现某种权威文化的广告。这类
型的广告在广告语中总有一句“荣获某某会或者某某赛大 奖”或者是“省优、部优产品”。如,国酒茅台就曾在其广告中 特地强调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也有许多产品 在包装上印上其荣获的各种类型的奖章图案,在此不一一列 举。在当时此种广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正是利用了中 国消费者相信权威的心理。虽然,随着酒行业的同质化趋势 越来越强和消费者对酒的鉴别水平的提高,这种蕴涵权威文 化的酒广告已不多见了,但在其它同质化不强的行业依然有 此类广告的存在。
三、传统民俗文化在酒类广告中的蕴含
化的影视广告,居功至伟。在广告中充满民族特色和地域文 化的酒广告还有云南红、酒鬼酒等,云南干红和香格里拉 藏密干红一样迅速成长为知名品牌。酒鬼酒以其在广告中 展现的独特的湘西风土人情,奇绝的山水风光,独特的酿酒 工艺迅速地打开了市场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品牌酒,由此可见 蕴涵民族文化的酒类广告较易为消费者接受,能产生很好的 广告效果。
四、养生文化,酒类广告的新诉求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的美好愿望 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而酒自古以来 ,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
受,这是因为在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更注重精 神的需求,许多具有浓郁民风民俗的歌曲、仪式被人们重新延续。
舞蹈等民族特色在养生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按中医理论,酒能通 比较强的活动、经络,祛风寒,消冷积,健脾胃,活血化瘀。将某些中药材浸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
民间传统的文化是从人们自古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各种
风俗习惯、行为喜好等多方面逐渐趋于统一而慢慢形成的,因此人们对这种文化都是非常熟悉,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福”,吉利字,中国人没有不爱这个字的,从汉语中可以
看出,幸福,福如东海,福气,享福..等等,福是个极喜庆的
字,中国年画中的男童就叫阿福,中国人从古至今逢年过节
都爱贴个“福”字。可以说,以“福”为产品的附加值在中国消
费者当中极易得到认同和心理满足。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伦
理文化中,有“五福临门”的传统说法和讲究。所谓“五福”
者,即寿、富、康、德、和。金六福公司还加上了一个“孝”字,故称“六福”,且以“金”字来包装,曰“金六福”。如此发掘演
绎,把一个“福”字打理得异常丰满。“金六福”从产品名称开
始就以福为主要诉求点,广告口号句句不离“ 字儿, 福”“金六
福,中国人的福酒”。
“好日子离不开它”“金六福,奥运福”
喜事当然要喝酒,因为“喜事是福”,这是中国人的传统,金六
福酒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通过“福”文化在广告中 的合理运用,以“福”字儿为桥梁和消费者之间完成了有效的
沟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由“喜事”到“福”到“喝酒”到喝 “金六福酒”的关联,取得了成功。使1996 年才成立的金六 福,跃升行业三甲,其中福文化的成功打造居功至伟。宁夏红的酒广告可以说只有一个字“红”,从产品名带有 “红”字到包装、电视广告背景色都是红色,目的是想在消费
者心里建立起一种该产品和喜庆的关联认知,因为在中国传
统的民俗文化里红色就是代表喜庆的。在中国只要是喜事
定会有红色,春节的春联、灯笼、结婚新娘的衣服,盖头、鞭炮
..等等只要是喜事就会用红色来表达,宁夏红酒的广告正
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这种观念,来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
心理距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香格里拉-藏密干红以展现民族特色做广告,在消费者
心中建立起该红酒与“神秘地域”--西藏的纯朴、神秘、悠
远的藏传文化的关联。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香格里拉
-藏密迅速成长为可以与王朝、丰收、威龙、新天等媲美的二
类品牌(一类品牌为张裕和长城),其充满民族特色和地域文
泡入酒中,有助于药效的发挥。从心理学而言,酒那浓郁的 香味,入口的柔绵、醇厚甘冽,能通过嗅觉、味觉兴奋大脑皮 质,给人以悠长的回味,使人得到精神享受。正是因为酒的 这些特定属性,所以在酒产业中便有了保健酒的产品细分, 而这些酒类产品在广告中无不给产品赋予健康的附加值,突 出其在养生方面的功效。
成功的案例有劲酒、椰岛鹿龟酒、白凤乌鸡酒、致中和 酒等等。先来看劲酒的广告语,“八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九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现在我还要喝健康。”在广告中直 接以健康作为诉求点,向消费者传达了一种养生的观念。椰 岛鹿龟酒在广告中有意回避保健酒药味的口感诉求,主要突 出的也是健康观念以及纯正诱人的色泽。白凤乌鸡酒则提 倡的是一种科学的、适量的、享受健康的新型生活习惯与饮 酒文化,其定位依然是健康酒。此类广告大都赋予了酒产品
在品味、质地、性格、情感、食疗效能、精神价值、文化感染力 等诸多方面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养生文化特色。使广告 既满足情感和社会的需要,又迎合嗜好者的渴求,有很强的 识别性和差异性。
综观目前市场上的酒类广告,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赢取 消费者,根据酒的自身特质,大多都在某种角度蕴涵了一种 文化意蕴,并且建立起产品和这种文化的关联认知和恒定联 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具有文化内涵后的产品有亲和力,促 使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完成,为广告的商业性目的服务。而事 实表明,这种模式的广告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在 此看来“,文化意蕴”将是酒类广告不容忽视的追求方向和有 效保证。
第三篇:徐州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徐州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徐州民间故事是彭祖文化同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徐州民间故事经历了初创,删改,完善定型的过程,以鲜活的徐州方言将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和生命体验入一体。其中既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徐州人民朴素的真善美。
(一)乡土情怀
和所有的民间文化一样,徐州民间故事由于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徐州的民间故事,正是徐州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的表述。一方水土,一方风习,一方歌哭,一方气度。徐州的民间故事必然也用它机智、幽默、乐观、明朗的旋律,表现着徐州的城市精神与市民情绪。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两汉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徐州不仅有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羊鬼山展亭、汉兵马俑等两汉文化遗存,还有江苏柳琴、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鼓吹乐、邳州跑竹马、邳州纸塑狮子头、丰县糖人贡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所有的这一切在徐州民间故事中都被寄予了美丽的传说。
在徐州民间故事中,民众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本土的热爱融入徐文化中,以民间故事的外衣展现出来。这些传说将徐州的胜景、特产与风情联系起来,而故事中又流露出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向善离恶的伦理坐标,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等。这些都深深地埋藏在民间心理中佐证着徐州传承至今的重义轻利的民风。故事中主人公多为“杨百万”、“周老四”、“张三”等有名有姓的人,故事情节大都遵循重义轻利的原则。而这些故事把徐州山的一山一石,一湖一泉附着以美好的传说借以寄托普通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厚爱的故事,投射出浓厚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决定了徐州民间故事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原创性。因此,无论是神话传说、彭祖传说、楚汉故事,还是乾隆传说、文人故事、山水传说等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徐州本地特色。
(二)彭祖情怀
妇孺皆知的彭祖,他的高寿的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多次被提到。但关于彭祖的故事最早生成是在徐州地区。相传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大帝的玄孙。他非常勤劳、善烹饪、重养生。因献“雉羹”给尧,治好了尧的厌食症,被尧封于大彭国。直活到八百八十岁才无病而终。徐州的百姓非常敬仰他,尊称他叫彭祖。据说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首开了武术文化先河。同时,彭祖又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彭祖情怀因而刻在了徐州人的心中,在民间故事中尤其突出。的确,在徐州民间故事,如《柳毅外传》、《猪八戒出世》、《误用差官》、《鸡冠花的来历》、《盘龙窝》、《石榴的传说》、《彭祖醉酒》、《妖龙探母》、《霸王追韩信》、《张良得兵书》等大量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因彭祖情怀而彰显的对生命存在的热切追求和对安全和平的生命存在环境的期盼。而且,这些故事大都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展现给人们,躲藏在审美创造的背后的故事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色彩相映成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彭祖情怀影响下的徐州民间故事体现出了旺盛生命意识,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性。
三、人文情怀
“人文”的概念,《现代汉语》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徐州民间故事蕴涵着众多创作者和传承者的心理体验以及思想感情,是长期积淀在徐州人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独特表现,是荣格所说的“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作为徐州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它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这种人文情怀正是当代人所丢少的珍宝。但社会的发展是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人文情怀为代价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因为“一个有着浓烈人文情怀的人,其必定愿意在精神家园里坚持一份纯真,坚守一份本真,藉心中拥有对中华民族无私的大爱,给善恶以公正,给灵魂以道义”,所以,人们寄希望于人文情怀的回归,呼唤那些富于人文情怀的民间故事的传播。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中蕴含着普通民众的乡土情怀、彭祖情怀,展现着伦理道德的种种表现形式,如“权谨救狐”、“徐州烙馍与一字千金”、“义犬救主”、“教子”等故事,无一不是如此。因此,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值得人们高度地重视。
四、结语
当下,生态文明呼唤着人们用那些具有人文情怀的民间故事去实现“文化民生”的建设,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而徐州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颗硕果,也是我国彭祖文化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既具有审美功能又具有人文情怀传播功能,渗透以徐州本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徐州化,为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母题和素材。我们在今天重提民间故事的意义,正是源于精神创造的渴望,源于对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精神的期盼。
第四篇:磁山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溯源
磁山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溯源
2016-12-04 张海江
武安新视线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评论认为,二十四节气为古老中国人解决温饱、发展生产,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为中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让我们去追寻二十四节气的渊源,河北的磁山文化遗址是农历的最早的发源地,二十四节气在这里形成,证明河北磁山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原始天文科技知识。磁山遗址,位于磁山村东1公里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6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粮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山文化遗址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测定的数据距今约8000年,后经中国科学院地球与地质研究所用植硅体方法学对磁山文化层年代全方位分析得出结论,磁山遗址距今约10300年。考古专家鉴定: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500-10000年,正是原始文明盛世伏羲神农时代。磁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房址、灰坑、粮窖,共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粟黍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从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黍的种植堪称世界之最,被专家评定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国各地其它历史文化资源无可替代的奇特性。粟是一种耐旱作物,生长期短,有坚实的外稃,极耐储藏。磁山遗址中发现80多个储粟窖穴,约十万多斤,这只是通过发掘发现的一部分,而且这些粟是除人、牲畜所吃剩余之数。说明磁山先民在种植粟作物的过程中,掌握了气候的规律,按季节进行点种、管理和收获。王祯《农书》说,一年“十二月各有其宜,先其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反时而艺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吕氏春秋·审时》中也提到“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有文字以来形成的物候学,在磁山遗址窖穴十万计的粟米之间描写的非常详细。从磁山遗址大量出土的石制农具可以看出,磁山先民将山林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阶段,而进入“翻土耕种”的耜耕农业阶段。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基本栽培方法,能够大面积种植,并且有了较大收获量。储粮窖穴,库存粟谷达到14万斤,可见当时农业相当发达。这些粟作物的种植与收获,除人为作用外,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当时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虽然粟是一种耐旱作物,但它和当时冰后期最暖气候,近处有大面积森林和宽阔的水域使空气中保持着一定温度是分不开的。说明当时农业有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证实了磁山文化时期有了一套完善的历法,指导粟的播种、种植和收获,这与磁山遗址出土的占蓍草器和圭盘有着直接联系。在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只有确定合适的种植节气,粟才能有如此大的收获量。磁山遗址中出土了圭盘、占蓍草器两个制历划节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八千年前磁山先民的智慧和才智,这些描述与圭卜日影极为贴切。圭盘,那个用土或石制成的圆盘,中心插上一个木杆,便把日、月、四季囊括其中。一年四季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尽在其中,真是神奇无比。占蓍草器,作为测“日”的插杆基座,它有“立竿见影”之效,也就是说用来测日影长度以掌握时辰、节气,以便祭祀、占卜、指导农作。有一个或几个磁山先民,总守在这个占蓍草器旁边,一年四季不停地把日月走过的影子,用陶丸球等符号记载下来,告诉部落头领,何时种植,何时收割,何时风雨弥漫,何时阳光灿烂,何时用于祭祀。圭盘和占蓍草器同时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说明伏羲时代“作甲历、定四时”在磁山文化时期已初步形成,农历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相关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学术论文及文史资料等在2006年9月22日《中国文物报》4版《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由河北省科技档案馆牵头,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以及省农科院等四个单位的二十多名专家组成课题组编写的《河北科学技术史》的“河北地域原始天文知识的萌生”、“磁山人的原始天文气象知识”都有详细对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的阐述,农历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2007年《学术年报》中《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中国世界古文化》等多部学术刊物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磁山二街党总支书记申礼成和武安市青年学者、磁山文化研究专家张海江近十余年不断挖掘磁山文化新的内涵,在国内学术报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等学术观点就是由他们率先提出的。历史文化是一种蕴藏,一种魅力,一种财富,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磁山遗址的发掘真实的记录一万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大量的史料,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世界农业起源、家禽饲养发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据,标示着磁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宝藏,是及其珍贵,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内涵,是摆在新磁山人面前重大课题。磁山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产去保护、开发、探索……
第五篇:读书笔记 汉字中的文化意蕴
汉字中体现的文化意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让许多学者都对它望而却步、“不敢高攀”,华夏民族祖先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出了非同一般的中国汉字,这些汉字不仅仅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它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去了。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精神,中国人会因此而感到自豪,这是一种深入到骨髓里面的精神内涵,其中所体现的意蕴能让每个人体会一生。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要探求远古人类的生活和崇拜,就得注意到远古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中国自古就有水火崇拜,这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道教崇尚的五行中,水和火就占了两个,所以水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一种特殊含义的。
远古的华夏人对水火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好像是在用生命诠释着这样的自然景象,水中有水神,火中亦有火神,水和火上升到神灵祭祀的高度,让人望而却步,对之景仰而又时刻担心。自古就有水火无情之说。水和火一旦成灾,就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让古人对之无可奈何,于是想象其中肯定是有神在作怪,于是就出现了对于水和火的崇拜和祭祀!同时人也是离不开水和火的,水是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火对人的生活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水火崇拜时远古人类崇拜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崇拜就是所谓的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神化和崇拜。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有一种依赖和神秘感,他们就认为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后面一定存在某种神秘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配着自然,于是这些所谓的自然就被他们敬奉为神,并加以祭拜和祈祷。水火崇拜是这种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这种崇拜为后来道教的产生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如:武当山道教信奉的主神是真武。真武亦名玄武,其信仰渊源于上古神话的星神崇拜和动物崇拜。上古神话中,玄武为北方之神。而且北方在五行中为水,故玄武又为水神。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
《席上腐谈》称:玄武即龟蛇之异名,龟,水族也,水属北,其龟黑故曰玄。龟有甲能捍御,故曰武。
武当山地处南方,而南方在五行中为火。玄武在武当山修炼得道,是五行中水火相克相生的产物。这和原始的水火崇拜正好相符,水火崇拜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
在众多中国古文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和水火崇拜相伴而生的一定是和珠玉有关。珠玉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意象,在不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李白《赠刘都使》:“吐言贵珠玉,落笔会风霜。”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且这些珠玉一类的字眼都是描写好的事物,这表明珠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这是因为珠玉的生成是不同一般的,而且珠玉的作用很大。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岸不枯,玉在山而草木润”。
通过古文献的验证我们知道:珠一般和水是联系在一块的,《蜀梼杌》中就有女神偷玄珠而成江神,这就表明玄珠具有镇水的作用。《搜神记》中亦有记载,南海深处有蛟人出的眼泪可以变珠,珠由泪而成,珠和水的关系从中可见一斑。
珠和水的关系在道家那里就得到更高意义上的升华,《庄子》“黄帝登赤水而失玄珠,清知(代表智慧)、离朱(代表感观)、噄诟(代表言语)找而未得,后派象罔(无象,代表大道无形)去,找而获”。
这是最早的道家思想的体现,表明大道无形,靠智慧、感观和言语都不可能获得,最后还是靠水神象罔才能找到,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只有本真和自然才能真正学到道,才能真正参透道。
其次珠和龙也有很深的关系,“垂龙之木露水变成珠,龙吐成珠”,珠、龙和水的关系从
中可以看到。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是龙首人身,生活在雷泽中,用珠子来照明,珠在所有的深化传说中被异化成一种具有神力的宝物。古人甚至认为“人吞龙珠遂化为龙”,龙被神化了,珠也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神力,成为至宝。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寻珠神话,寻得珠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但是正因为珠得珍贵,所以很难得到,一般有珠的地方一般会有凶猛得动物把守看管着,也可能会出现某种自然神力将其与人间隔绝起来。
《庄子〃列御寇》:郑交甫索珠不得。(因为水对人造成阻隔,使人无法超越)
而如果人类如果救了龙和蛇之类的动物,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可能是获得大量得金钱,或者是龙掉了几颗眼泪,留下了珍贵的珠。
玉和珠不一样,玉没有珠那样巨大的神力,但是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却是很不一般,古有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是君子的象征,而玉的故乡又是巍巍昆仑,中国人心中的神山。
玉和水是有很大关系的,玉是水的结晶。圣人孔子有云:“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十洲记》中记载蓬莱神话:方丈洲在东海,有玉石泉,主领天下水神。
《十洲记》中记载昆仑神话:夜光杯,放在院中,到早晨已是满杯水。
所有的这些记载都让玉和水有了不解之缘,《搜神记》第11卷记载河北玉石有杨伯雍贩卖牲口,后因水得玉(供别人水喝,后人赠石得玉)。水具有很强的滋润效果,说玉和水的关系无非是为了体现玉的圆润,《管子·水地篇》先谈水,而后紧跟就谈玉的九种美德。玉的美德是许多君子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玉在中国人的眼中已经异化成君子的象征,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注入了一种灵魂,永恒而且不朽。
盘古开天地后,垂死之后化身,精髓变成了珠玉,珠玉是精髓,就代表了一种灵魂的升华。珠玉的作用不同,而且一直在变化着,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珠和玉代表了阴阳两面,相合相成。在远古早期:珠为阴,且拥有珠的一般都为女神,珠为水精,产为水地,可御火灾。玉则刚好相反,为阳,是火精,产为山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正好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吗?到了后期,珠玉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珠为阳,能发光,为圆形,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的。玉为阴,因为其质地柔软,有阴性的许多特征。
《周易〃鼎〃上九》:鼎玉铉,大吉。
《老子》39章: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鼎在一般定义上是代表阳刚的,玉则表示柔,周易中的上九就表现出刚柔相济的道理。“琭琭”表现出一种柔弱,温润;“落落”则体现出一种刚强的意味。珠和玉就是这样一直阴阳对着,唯一相同的就是珠和玉都具有长生功能,销疾珠和吉祥玉之说古来有之。
玉一直以来就被人认为是吉祥之物,能够避邪。而且中国古代有人死含玉之说,因为在他们看来,珠玉具有长寿功能,能够让死者起死回生;同时古人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玉起着隔离作用。玉含在口中,能够让死者的尸体不腐烂,玉是有灵性的东西,能够深切感受到主人的一切,而且只有品性高洁的人才能够驾驭它。
中国文化的博大让很多人望而止步,它就像一座象牙塔,让人无法接近,但是又无法摆脱,这就是因为它本身所散发的光辉能够厚泽许多人。所有的东西都要慢慢探寻才能获得结果,面对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只有默默地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