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
在孤独中回归自我 钟老师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他自喻为提着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 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 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不止一次阅读这本书 ,但每次走进这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启迪和发现。
荣格于自传中称呼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拥有秘密的孤单的小孩,”到了80 岁时,则以下列文字表明心迹:“我是个孤儿,举目无亲;我浪迹天涯,我是一个人,与自己对立,我是个年轻人,也是老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我是必死的,我不在时光的轮回中。”依此看来,荣格对自己的定义由孤儿开始。孤独,孤独感是古今中外不可避免,富含丰厚信息的感受。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如何将自身成长经验中的孤独转化成创造和自由,乃至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荣格心理学,正是对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孤独的角度。纵观荣格的生命轨迹,亦会发现是如何将其个人的孤独经验转化为其独特理论的。
孤单的童年
这个孤单内向的孩子,花了最多的时间自己游戏和思考,许多影响荣格一生,甚至贯串其终生思想的早期记忆,包含了梦境、自创的仪式、游戏…等,都在荣格的童年时间发生。比如说他常常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思考着:“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如此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抽象问题,的确不是常见的事。这样的提问法,和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后醒来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在蝴蝶的梦中成为庄周?”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创造一些属于自己或是同伴的仪式,这些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是学习社会化,但是小荣格将这些点点滴滴都藏在心中,并认为自己童年岁月的本质就是“心中藏有秘密”的小孩。他从来不对人说对于耶稣会修士的恐惧,或是对于石头和小人之间的对话,或是三岁时关于阳具的梦…这样努力藏住秘密,对他的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耐的孤独。
一个三岁的孩子,没有将让他恐惧的梦告诉任何人,而选择将秘密藏在心中,这是和一般孩子很不一样的决定,他的本能似乎已经告诉他,他必须一个人孤独的探索这些秘密。可能正由于自身深刻了解保守秘密的痛苦,和经由遗忘秘密可能对人造成的心理和行为伤害,他在后来和病人的工作中,致力了解他人心中的秘密,透过让隐藏的秘密曝光,避免沉重的秘密(如被人格面具压抑而深潜在无意识的阴影)影响个人正常的思考和生活。为了探索人心中的秘密,他并且实际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法,如:“字词联想”、梦的分析“,了解潜意识底下未被意识知晓的秘密…
在这里我们看到”秘密“对于孤独造成影响的两种面貌,一是因为要保有秘密,而努力培养自问自答、独立思考的特质;二是因为秘密压抑在心中,而造成内心的疏离甚至扭曲,当扭曲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要隐藏的越来越费力的时候,则成为精神疾病,这方面已经由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研究的发现,而逐渐为世人了解,荣格则在瑞士以字词联想来对这方面做研究。所以荣格认为隐私并不等同于孤独,却是孤独的重要家族。当有秘密藏在心中,不能对人诉说,以荣格的语言就成为:对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孤独。心中藏有许多秘密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会觉得孤独,这种情形称为在互动中的孤独。我们从荣格的回忆中,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疏离。
中学时代
”我觉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成为某种对人有威胁的东西,因为这便意味着受孤立,而这对于我来说是更为不愉快的,而我也较以往更为经常和不公平地成了替罪羊。“
作为 12 岁的小学生,荣格有一次特殊的体验,他认为自己被迫产生了一些恶毒的想法,他极度害怕自己会因此犯下最恶毒的罪:反对圣灵的罪愆。但是他越是反抗思考,力量越是强大,终于,当他抱着进入地狱的决心,让思想直接冒出来而不加以抑制的时候,他看到了坐在天上宝座的上帝,拉下屎来打坏地面上庞大精美而辉煌的教堂。这样的画面对一个努力跟随上帝的孩子来说,真是沉重。他觉得自己是得不到恩宠者,同时又是上帝的选民;既被诅咒,又被祝福。荣格用了强烈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情境,而这又成了另一个要被保守的天大秘密,让他更清楚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和父亲和家人的距离越见遥远。
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服从上帝、不再对抗,于是上帝才向他显示他的智能和仁慈,给予了小荣格重要的信息:他召唤人们,分享自由,强迫人们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确信的事物,好毫无保留执行上帝的命令。上帝反对遵守传统,不论何等神圣。在荣格的回忆中,这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从此影响了他对上帝、耶稣、和教会的想法,并认为个人要从自身体会上帝的恩典,否则会陷入他父亲后期所面对的困难:没有实质体会的干枯信仰。从完全孤独中,直接从内在体会上帝恩典,()形容为”回归自我“的完成。
这种孤独感与一八三三年诞生在孟加拉国地区的拉玛克里希纳的故事有相识之处。拉玛克里希纳试图透过孤独和苦修,一个人住在森林里隐修,历时十二年。他祈祷和静坐的时候,会有小鸟在他头上啄食东西,而蛇则盘缠在他身体上。不管是蛇、小鸟或是拉玛克里希纳,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只有十二岁,并且与家人同住。但是感受到的孤独感却是相似的,他以自己的形式,奋力完成内心中与上帝的直接会遇。荣格似乎为我们指出一个可能性,从孤独中完成”回归自我“的旅程,不一定是在遥远的地方,或是远离市集的山林,甚至与年龄无关,而可能更与坚持和勇气有关。正如,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追求自我完善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在孤独的极致中,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1913 年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崩溃,和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弗洛伊德决裂,严重打击荣格,使他陷入后来将近十年的黑暗期。这种陷落的严重程度,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丧亲历程,必须透过长时间的疗伤、自省…才得以走过。但是当他走出这段黑暗时期后,他以自身经验提出中年危机亦即转机的看法,丰厚了自体化历程的理论。这段时间,他与同事朋友们疏离,停止大学的教职,接个案量减到最少,几乎完全从俗世退出。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段时间他多在湖边散步,观察水中生物、玩沙、玩石…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他看到内在意象、也听到声音,从看到的景象,他甚至预测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这些奇特的经历,有人将之描述为荣格的精神分裂过程。
在此时期,他也遇见了自己的心灵导师——费尔蒙,费尔蒙是一个有翅膀的智慧长者,他在荣格接下来的生命中,一直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荣格的描述中,费尔蒙则是只有荣格才能看到的个人心灵指导者。
以荣格的处境来说,他的孤独中有家人环绕作为背景,有拟人的费尔蒙代表智慧的对话者,有整个大自然作为间接的思索对话对象。使他虽在精神上退居个人的孤独世界,生活上仍有家庭支持,内在则有智者和大自然与之对话。在这片交织的立体中,我们看到退避孤独状态中的荣格,仍有外在世界的存在,他曾经特别提过:”家庭是支持他不崩解的重要因素。“
荣格形容自己是孤独者,但是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有能力聚集众人组织研究机,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后,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隐居湖边的同时,则在附近与友人共组联谊性的俱乐部,一直到后来分析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后,他组织或是支持参予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活动,互动的人群涵盖心理研究人员、物理学家、艺术家、政商贵贾、新兴媒体到一般大众。这样的人际互动其实是非常全面而广泛的立体络,络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分析心理学提供贡献,也在其中找到各自完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荣格除了有他自己较为熟悉并认同的内倾人格,同时也具备有和人沟通互动的外倾人格特质。后者让他在往内以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希望找到适宜的沟通和对话方式,透过这样的沟通努力,他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摘自原文”在交会的极致中,人有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孤独,而在孤独的极致中,人又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孤独中回归自我
荣格在自我感到孤独的过程中,渴望了解与被了解,他以此为动力和养分,探讨如何将个体我中感受到的一切,用他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发展出理论、概念,最终成为思路严谨又同时保持变动弹性的分析心理学。他在孤独的自我探索中,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将孤独之感受发挥到极致之美。
第二篇: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第三篇:《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导语:荣格,杰出的分析心理学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荣格自传》的读后感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1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2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3一直认为,想了解一个学科,应该先了解经典理论的根基,理论根基必要追溯到一位学者本身,只有了解其成长经历和思想的变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其理论。对于心理学入门的读者来讲,读自传便是最好的途径。
起初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后来发现荣格是以心灵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便引起了我对这位瑞士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荣格的最后一本著作,荣格本是不热衷于出版一本自传的,出版商找来一个人(阿尼拉.杰菲)协助荣格完成著作,荣格仅需要做一个讲述者,不料这勾起了荣格的兴致,他亲自写了童年、中学、大学时代、塔楼、旅行、论死后的生活等章节。书中既有荣格亲自写的内容,也有根据口述整理的内容,初读难免会觉得有点凌乱,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自传。
整个阅读的过程,会不断的被荣格丰富的内在世界所震惊,内心的宇宙与外在的宇宙一样神秘与浩瀚。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荣格对内心的挖掘,抑或是梦中的思考,读者可以看到荣格与潜意识的较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荣格去探究潜意识的秘密。
“我的同时代人无法领悟我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荣格在自传中这样形容自己。可以说荣格的一生都在追逐着他的幻觉。他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儿时便对父亲深信的基督教产生种种质疑,与同龄人格格不入而倍感孤独;被弗洛伊德认定为继承人时却因理念不合毅然决裂;为了潜心研究潜意识放弃了大学教职……
荣格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了自己童年到大学的经历,文字流畅而又平实,真的像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
童年经历是潜意识的起源,童年时期的荣格有神奇的梦境、能够看到奇怪的幻想,也常常坐在他家花园的一块石头上,开始他最初的如周庄梦蝶般的哲思:“如果石头也能思考,那么我是坐在石头上的我,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三十年后,荣格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房子,有了地位。但当他站会家里那个花园,他感觉自己突然又变回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的孩子了。或许我们的童年也有奇异的经历,只是在成长中被现实磨去了灵性的光芒。荣格在心理学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因于他身处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是他坚持沿着自己的兴趣所至,并对自己内心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索。荣格这样评价自己:“我只能据内心里发生的事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事情,才形成了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荣格发觉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他发现存在两个不同的自己:一个充满了权威,而另一个却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他对科学充满兴趣也为宗教着迷,却发现叔本华和基督教无法一直起来。由此荣格萌生了关于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的思考。大学时代,尼采是对荣格影响很大的哲学家,当时的高层学者们对于尼采的评价贬多于褒,认为尼采是个怪人,这激起了荣格的好奇心,也因自己与尼采的相似而推迟阅读尼采的著作,在阅读尼采著作时,荣格曾一度怀疑自己第二人格是否病态。而自从荣格在一本精神病学专著中看到作者将精神病称作“人格之病”,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决心从事精神病研究,并称之为“唯一可能的目标”。
当荣格开始从事精神病治疗后,发现实际上医生并不关心病人本身,坚持固定的治疗方法往往是将某种东西强加在病人身上。在荣格看来疗法因人而异,其有效性是建立在病患的密切关系之上的,医生有必要了解病人的各种痛苦,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是否得到验证,而是病人是否领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荣格开创性的将心理疗法成功引入精神分裂症治疗,在实践中,荣格不遗余力的将他的人格理论从自身推及他人,他认为意识与潜意识的鸿沟一旦弥合,症状便会消失,然而鸿沟的弥合最重要的是病人自身潜力的挖掘,医生并不是一味的要求病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病人发觉自身隐藏的潜力。治疗中,荣格很重视病人的思想和幻象,他会花很长时间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的描述的幻象并试图解释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一名医生,荣格是有良知的,也是谦逊的。对于这段从医经历,荣格自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与病人的接触中、从与各种心灵现象的接触中,我学到了几大量的东西——不但知识,更重要的是洞悉自己本性的能力”,荣格这样总结道,“我一生中所进行过的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所作的”。
随后,荣格开始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并在大学任教职。受弗洛伊德的启发,中年时期的荣格开始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这项研究基于自己的梦境和幻象,对于潜意识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以自己的内心作为实验对象同时又是具有危险性的。此时的荣格已不同于尼采,他形容尼采是一张白纸,在精神的强风中到处翻飞,最终跌入想象的深渊,“要是较为牢固的站在人类的生存基础上,他就不至于因理智的过火走上极端了”。对于荣格来讲,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推进,荣格也不断的修正他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梦境是荣格是潜意识研究的出发点,他记录了大量的梦境。荣格曾描述了关于自己生命之树的梦境:那是一棵生长在严寒中的,只长叶子不结果的树,在霜的作用下它的叶子变成了饱含疗病果汁的葡萄,供给给那些昂头等待的人。圣经启示录里有这样的故事,在基督千禧年的国度里,圣城新耶路撒冷里,一道生命河的水,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滋润着生命树,生命树上的果子能疗愈万民的疾病。不结果子的树代表的是没有神的生命,荣格知道自己不信奉基督教的神,但经历寒冷岁月的磨砺后,荣格的生命之树叶子却也变成了饱含疗病的果汁的葡萄,拯救困苦的人群。荣格一生都没有信基督教,却有着卓越的类宗教气质,正是这个梦让他认识到应该为人类体验做些什么,而首先,他义不容辞的人物便是探究自己精神的深处。正如开篇中,荣格说,像植物一样,生命源自根茎,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是深埋在泥土里的。历经数年内心的挣扎,荣格获得了觉醒,最终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与使命,在他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晚年的荣格像是一位隐士,他退居自己建造的塔楼,那里群树环绕,没有现代化设备,甚至没有水和电,荣格旨在回归淳朴的生活状态,但他从未停止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也许每个时代都有相似之处,荣格的一些观点放在当今依然适用,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这样讲,“由于日益高涨的不满足感与惶惶不安感的驱迫,我们便一头扎进了种种标新立异之中。我们不再靠我们所拥有的而生活,而是靠诺言来生活,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今的光明里,而是生活在未来的黑暗中,对于这种黑暗,我们期待它最终将带来辉煌的日出”。他形容各种改革像生活中更高速的通讯那样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因为通讯的便利加速了生活的节奏,留个人们的却是更少的时间,而古人云:“只有魔鬼才会匆匆忙忙”。日益忙碌的生活,使得人类失去了对内在探寻的动力,过于理智或者教条主义会使人变得贫乏,而荣格的研究中所提出“自性化”,强调的就是整合一个健全的人格,成为和谐的人。
荣格也没有回避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书中有一章是以弗洛伊德命名,写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往事,也提及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以及他们最终走向分裂的经过。弗洛伊德一度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由于二人基本观点的不同和世界观的不同,分道扬镳是必然的结果。两人都致力于梦境的研究,主要观点却有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梦主要是一种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是性欲)的一种伪装,而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的,是天性的一部分,梦可以用来传达某种信息。对于荣格所感兴趣的哲学、宗教和当时兴起的灵学,弗洛伊德更是嗤之以鼻,并提醒荣格要防范神秘主义。而荣格本身就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自传的后半部分,荣格讲述了他见到的大量梦境以及见到鬼魂的幻象。荣格的这种神秘性也是一把双刃剑,相信的人对他的理论近乎狂热,不信的人甚至评价其理论是伪科学。
最令人哑然失笑的部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荣格指出弗洛伊德本人也有精神病,还曾教导荣格说每个人都是有点精神病的,而荣格满脑子想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不得精神病,荣格认为,如果连导师都无法对付自己的精神病,那么其他人均无法理解精神分析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在荣格的生活中的确占有重要位置,如果没有弗洛伊德这位伯乐,就没有荣格这匹千里马。
荣格与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将宗教引入精神分析。荣格涉足的领域更为庞杂,他对哲学、历史、玄学、星相、宗教均有深入研究,荣格的视野也更为广阔,他不仅研究个体心理,也探讨种族心理乃至人类心理。正是荣格对未知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求,使他投身于神话宗教、玄学的研究,荣格对《易经》与《炼丹术》均有实验研究。书中多次提起《炼丹术》,荣格认为《炼丹术》给了他重要的指引,他的一本著作就是以《心理学与炼丹术》命名。
对于自己的专著,荣格将它们看作是一生历程中的各个中途站,他认为他所写的一切是内心给予他的任务,其本源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荣格写下了这样的评价,“我所写的都是涌上我心头的事情。我让感动了我的灵魂大声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来”。对于自身的成就,荣格认为这是人们所赋予他的,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荣格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患病时期有过一次濒死体验,重病之后,他创新性的对死后的生活发表了见解。在“论死后的生活这一章中荣格对潜意识研究的演绎推理,假设可以凭借潜意识(如梦)向我们提供的启示,通过实践经验并结合宗教神话的概念,推论出潜意识对我们的帮助在于向我们传达事物或提供形象性的启示,在荣格看来潜意识更像他的精神导师。佛教中所讲的轮回,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死后的生活似乎像是老年精神生活的逻辑延续。在对后期思想理论综述中提到,宗教和哲学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心理学范畴内加以探讨是为了得出新的结论,宗教和哲学中的真理需要放在心理学中重新验证其可信性与意义。它们从科学性上来讲归根到底都是精神现象。
荣格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我始终相信,宇宙语言还有许多内在意义足以促进心灵上的成长,提升人类的觉知。与其纠结于生命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境遇是否过得舒适轻松,不如去洞察生命给予我们的功课及成长潜力,那么在逆境与顺境中都不至于失去平衡,若是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便不再受困于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我们将会把自我成长的过程和内心的存在状态,当成是首要之事。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4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第四篇: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序言(范文模版)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3序言
-------------------------
编辑整理::http:/// 编辑:王鹏 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新浪
序 言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
第五篇:荣格箴言
荣格箴言(全本)
Children are educated by what the grown-up is and not by his talk.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
The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he [a man] talks about, not whether he agrees with it or not.一个人重要的是他谈论什么、而不是他赞同或不赞同什么。
The wine of youth does not always clear with advancing years;sometimes it grows turbid.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If one does not understand a person, one tends to regard him as a fool.不理解一个人,就往往会把他当成傻瓜。
Knowing your own darkness is the best method for dealing with the darknesses of other people.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There are many nights as days, and the one is just as long as the other in the year's course.Even a happy life cannot be without a measure of darkness, and the word happy would lose its meaning if it were not balanced by sadness.It is far better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 along with patience and equanimity.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I cannot love anyone if I hate myself.That is the reason why we feel so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in the presence of people who are noted for their special virtuousness, for they radiate an atmosphere of the torture they inflict on themselves.That is not a virtue but a vice.恨自己就无法爱他人。这就是在面对因其极度高洁而闻名的人时,我们感觉极为不安的原因:他们带来自我折磨的氛围——一种邪恶而非德行。
Man needs difficulties;they are necessary for health.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Shrinking away from death is something unhealthy and abnormal which robs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of its purpose.对死亡的回避是不健康和异常的,它使生命第二阶段失去目标。
The most intense conflicts, if overcome, leave behind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calm that is not easily disturbed.It is just these intense conflicts and their conflagration which are needed to produce valuable and lasting results.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From the middle of life onward, only he remains vitally alive who is ready to die with life.中年之后,只有已为告别人生做好准备的人,才能继续在生活中朝气蓬勃。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
A collection of a hundred great brains makes one big fathead.集合起一百个伟大头脑,就会得到一个大傻瓜。
Here we must ask: Have I any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immediate relation to God, and hence that certainty which will keep me, as an individual, from dissolving in the crowd?
在此我们必须发问:我是否拥有任何宗教体验、拥有与上帝的直接关联,从而获得一种确然性,使我做为个体免于消融于群众?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Wholly unprepared, we embark upo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Or are there perhaps colleges for forty-year-olds which prepare them for their coming life and its demands as the ordinary colleges introduce our young people to a knowledge of the world? No, thoroughly unprepared we take the step into the afternoon of life;worse still, we take this step with the false assumption that our truths and ideals will serve us as hitherto.But we cannot live the afternoon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programme of life's morning;for what was great in the morning will be little at evening, and what in the morning was true will at evening have become a lie.我们完全手足无措地踏上生命的后半征程。普通大学把年轻人引入知识世 界,什么学校能让四十几岁人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没有这种学校,我们完全无备地踏入后半生;而更糟的是,我们假定现实和理想会一如既往地效忠于我们。但实际上,我们不能依照生命之晨,来度过生命之午后,因为晨时的伟大会成为傍晚时的琐碎,而晨时的真理会在傍晚变为谎言。
What is essential in a work of art is that it should rise far above the realm of personal life and speak to the spirit and heart of the poet as man to the spirit and heart of mankind.艺术作品应当超越个人生活的天地、直面诗人的精神与内心深处,如同人直面人类的精神与内心。
It is, moreover, only in the state of complete abandonment and loneliness that we experience the helpful powers of our own natures.而且,只有在完全的听天由命和孤独状态,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自身天性的积极力量。
In some way or other we are part of a single, all-embracing psyche, a single “greatest man”.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属于一个涵盖一切的单一心灵、从属于一个单一的“总体人”。
What is stirred in us is that faraway background, those immemorial patterns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we have not acquired but have inherited from the dim ages of the past.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被唤起的,就是那个久远的背景——古老的人类心理模式,它们源于遗传而非后天习得,我们从业已模糊的往日世代继承了它们。
Every man carries within him the eternal image of woman....This image is fundamentally unconscious, an hereditary factor of primordial origin...an imprint or 'archetype' of all the ancestral experiences of the female, a deposit, as it were, of all the impressions ever made by woman....每个男人内在地拥有永恒的女人表象。......这一表象在根本上存在于潜意识中,它是具有原始起源的遗传因素......是所有祖先的女性体验的印记或“原型”,是女人所造成的所有印象的积淀。
Life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like a plant that lives on its rhizome.Its true life is invisible, hidden in the rhizome.The part that appears above ground lasts only a single summer.?.?.?.What we see is the blossom, which passes.The rhizome remains.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At times I feel as if I am spread out over the landscape and inside things, and am myself living in every tree, in the plashing of the waves, in the clouds and the animals that come and go, in the procession of the seasons.有时我会感到,我伸展开来覆盖大地、延伸进万物:我感到自己生活在每一棵树木中、生活在浪花中、生活在往来无定的云朵和动物中、生活在季节的轮回中。
Knowledge does not enrich us;it removes us more and more from the mythic world in which we were once at home by right of birth.知识不会使我们更丰富;它使我们越来越远离神话世界——这个我们曾经的天然家园。
A belief proves to me only the phenomenon of belief, not the content of the belief.在我看来,一种信仰只是一个信仰现象,信仰的内容无足轻重。
The gre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life are all in a certain sense insoluble.They can never be solved, but only outgrown.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own heart.Who looks outside, dreams;who looks inside, awakens.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The images of the unconscious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upon a man.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m, or a shirking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y, deprives him of his wholeness and imposes a painful fragmentariness on his life.潜意识表象赋予人以巨大责任。不理解这些责任、或逃避道德责任,会使人失去整体性、使人的生活痛苦地碎片化。
The unconscious is the unwritten history of mankind from time unrecorded.潜意识是未曾付诸文字的人类洪荒时代史。
Man's task is to become conscious of the contents that press upward from the unconscious.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The dream is a little hidden door in the innermost and most secret recesses of the soul, opening into that cosmic night which was psyche long before there was any ego-consciousness, and which will remain psyche no matter how far our ego-consciousness extends.梦是开设在灵魂深处最隐蔽角落的小小隐秘窗口,它所通向的宇宙夜空是心灵性的,在自我-意识出现之前很久就已如此,而无论我们的自我-意识的疆界如何扩展,它将始终通向心灵的夜空。
Everything that irritates us about others can lead u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Nobody, as long as he moves about among the chaotic currents of life, is without trouble.在生活的洪流中,没有人是毫无烦恼的。
Nothing has a stronger influence psychologically on their environment and especially on their children than the unlived life of the parent.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The creation of something new is not accomplished by the intellect but by the play instinct acting from inner necessity.The creative mind plays with the objects it loves.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The meeting of two personalities is like the contact of two chemical substances: if there is any reaction, both are transformed.两个灵魂的相遇就像两种化学物质的接触:一丁点的反应就会彻底改变它们。
We cannot change anything unless we accept it.Condemnation does not liberate, it oppresses.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As far as we can discern, the sol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is to kindle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of mere being.在我们视野所及中,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存在的黑暗中燃起一点光亮。
The least of things with a meaning is worth more in life than the greatest of things without it.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Observance of customs and laws can very easily be a cloak for a lie so subtle that our fellow human beings are unable to detect it.It may help us to escape all criticism, we may even be able to deceive ourselves in the belief of our obvious righteousness.But deep down,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average man's conscience, he hears a voice whispering, “There is something not right,” no matter how much his rightness is supported by public opinion or by the moral code.对习俗和法律的遵从很容易成为对谎言的掩饰,这种掩饰极为巧妙,令人无法察觉。它可以使我们逃避所有的批评,它甚至能够使我们欺骗自己,令我们相信自己是显然正当的。但是无论他的正当性得到多少公众舆论或道德准则的支持,在内心深处、在普通人的意识层次之下,他仍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哪儿有点不正常”。
The teacher pretended that algebra was a perfectly natural affair,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whe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numbers were.Mathematics classes became sheer terror and torture to me.I was so intimidated by my incomprehension that I did not dare to ask any questions.老师声称代数是完美而自然的、我们应无条件地接受它,而我甚至不能理解什么是数。对我来说数学课完全就是恐怖和折磨。我完全不理解代数,这使我胆怯得不敢问任何问题。
It all depends on how we look at things, and not on how they are themselves.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All the works of man have their origin in creative fantasy.What right have we then to depreciate imagination.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Sometimes, indeed, there is such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genius and his human qualities that one has to ask oneself whether a little less talent might not have been better.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There can be no transforming of darkness into light and of apathy into movement without emotion.没有情感,就不会有黑暗向光明、冷漠向活力的转变。
Creative powers can just as easily turn out to be destructive.It rests solely with the moral personality whether they apply themselves to good things or to bad.And if this is lacking, no teacher can supply it or take its place
创造性力量很容易变成破坏性力量。这只取决于人们的道德人格:是用此力量做好事或做坏事。如果人们缺乏这种道德人格,则没有一种说教能够提供它或取而代之。
The word “happiness” would lose its meaning if it were not balanced by sadness.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
The wine of youth does not always clear with advancing years;sometimes it grows turbid.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Knowing your own darkness is the best method for dealing with the darknesses of other people.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There are many nights as days, and the one is just as long as the other in the year's course.Even a happy life cannot be without a measure of darkness, and the word happy would lose its meaning if it were not balanced by sadness.It is far better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 along with patience and equanimity.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一样多、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耐心镇定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
Here we must ask: Have I any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immediate relation to God, and hence that certainty which will keep me, as an individual, from dissolving in the crowd?
在此我们必须发问:我是否拥有任何宗教体验、拥有与上帝的直接关联,从而拥有一种确然性,使我做为个体免于消融于群众?
A collection of a hundred great brains makes one big fathead.集合起一百个伟大头脑,就会得到一个大傻瓜。
Without freedom there can be no morality.没有自由就不会有道德。
Meaning has an inherent curative power.Meaning affects everything.意义具有内在的治疗能力。意义影响到一切事物。
The individual cannot give his life point and meaning unless he pu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