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作文的实践研究
活动作文实践研究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课题组
执笔人
沈利敏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子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基于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想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作文教学。根据小学生喜欢活动,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活动,提出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开拓活动作文内容的选择,探索活动与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活动作文指导的多元模式。
2、通过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愿意用自己的笔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实验措施和步骤
(一)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学校成立课题组,由特级教师吴育忠校长任课题组组长,教导处主任任副组长,实验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加强小组的学习和管理。
(二)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习作兴趣。练习观: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
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
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减少束缚,宽松习作氛围。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
(三)分阶段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作文教学文章,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创造机会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并召开心得汇报会,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修养。
第二阶段
全面参与活动作文的探索,每位参加实验的教师上教研组级和学校级的活动作文教学研讨课,探索活动作文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组织活动作文教学体会交流活动。收集活动作文指导优秀案例。
第三阶段
重点研究探讨活动作文的优化指导策略。在大家尝试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围绕课题,集中集体智慧,设计活动作文方案,组织课题研讨周活动,让设计的活动的内容不断拓展,方案不断更新,习作指导效率不断提高。
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汇编实验教师的论文、案例集,学生活动作文习作选。
四、课题实施取得的成效
活动作文的实践和研究进行两年多来,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中,在活动作文内容的拓展,指导方法的创新,课堂模式的构建等领域,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活动作文的无穷魅力。
(一)拓宽了活动作文的内容空间
设计出符合活动作文特点的,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真切体验的活动方案,是做好活动作文指导的前提。两年多来,随着活动作文实践研究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也开展起来,积累了很多的活动作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竞赛活动类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斗志斗勇,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切的。这种竞赛有班队活动中开展的,如:一次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争创校园迪尼斯记录„„有体育小型竞赛活动,如:一场足球赛、扳手腕、拔河、踢毽子、爬竿、百米决赛„„
2、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玩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学生极大的说的积极性和写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往往简单易玩、参与面广,它是活动作文指导课的载体,如:吹气球(羽毛)、逗笑、画鼻子、传话、组词成句、当模特„„
3、生活体验类
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多的时间生活在学校,有每天必须的内务整理,折被、洗衣等,教室、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家庭、小社会,利用特有的优势,我们开展了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例如:当小小设计师,饲养小动物,包饺子„„利用节假日,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小鬼当家”一日体验活动、“我能行”体验活动„„
4、情感体验类
在活动作文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还设计出一系列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活动,体验“累”,体验“难”,体验“小心”„„如:保护鸡蛋宝宝、走“七桥”„„
5、学科联系类
大语文的教学观倡导学科间的融合,习作也不例外,劳动、美术课上的有趣又有审美意味的制作,溶制作和玩耍于一体,集智慧和创新于一身,正是习作的好材料。如:有趣的降落伞、树叶贴画、做张贺岁卡送给你„„
(二)总结了活动作文的基本操作要领
1、人人参与活动 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类活动。把所有学生引入活动,让所有学生投身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活动的馈赠。
2、人人获得体验
活动作文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渲泄。同时也经历紧张、沮丧,尝试失败和苦恼,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活动乐于习作的内驱力。
3、人人表达自己
作文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描述活动的语言训练,使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起来,与发展学生语言表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抒发情感体验的作文真正是学生心底流淌的旋律。
3、人人获得赞赏
同学们的一篇篇习作,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所以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笔,有各圈可点之处,或者是语言逗人,或者是描写生动传神,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在这个互相赞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和陶醉。
(三)丰富了教师习作指导的内涵
多年来的习作指导,教师们比较关注作文的技巧、章法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从教师的角度去指导遣词造句。活动作文研究中的指导,不仅仅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语言表达的指导,更有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作文素养的指导和熏陶。活动作文习作指导的立足点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
(四)建立了“动态生成”的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新模式
由于我们开始就站得高,用新课程的理念作先导,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用变化、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作文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纯作文技术操练,不再简单地传授作文知识。也不再是机械的“活动——指导——作文——讲评”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作文指导新形式。
1、欣赏交流式
这种活动跨越时间比较长,活动体验有长时间的经历,很复杂,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所以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体验后,课外完成习作,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活动过程,交流活动趣闻,交流活动体验,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例:
一位教师在班里开展了“照顾蛋宝宝”的活动。要求学生每人照顾一个生鸡蛋,这鸡蛋必须每天24小时不离身,看谁能照顾好它,使蛋宝宝完好无损。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有的给它穿上厚实的餐巾纸外套,有的让它住在一小盒子里„„结果有的在睡觉时压碎了,有的和同伴玩时疏忽挤碎了„„有的欢喜`有的伤心`有的后悔„„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学生的习作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获得喜悦.有的是活动失败后的喜悦,因为他递交了一篇好作文。
2、活动指导交融式
我们的活动作文指导课,不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这样的课,学生往往是开心尽兴地玩耍,勉强无奈地撅着嘴巴作文。迫于老师的压力才提笔习作。实验开始阶段,我们也曾为此困惑。随着实验的深入,研究的加深,我们逐渐地找到了活动和习作的结合点,课堂的习作指导开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动之中。使活动和作文不再是两张皮,互相剥离,而是渐渐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起来。
教师必须随着活动的进展,随机地进行生成性的习作指导。我们要求参与实验的老师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活动是为习作服务的,它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练习有意的观察,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这样教师就能快速敏锐地捕捉到活动过程中习作指导的生发点,或者提问,或者抓住猛敲,成为在学生活动中的习作指导点。
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活动习作指导课《跟着沈晨曦走进昆虫世界》。沈晨曦是班里的一位昆虫爱好者,笔下画的昆虫惟妙惟肖.爱捉昆虫,收集昆虫标本,是人人皆知的昆虫迷。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上了一堂成功的活动作文课。
其中课堂上有两个活动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请沈晨曦上来摆个螳螂的姿势。他摆得酷似螳螂。同学们都笑起来。老师漫不经心地说,摆得像极了,谁来说说他怎么做的?学生立刻注意力集中到沈晨曦的手的动作,脚的姿势,面部的神情。
第二板块是:展示完沈晨曦制作的昆虫标本,让同学开眼界后,又介绍了沈晨曦画的一副昆虫画,上面画了很多的小昆虫。教师提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答。教师追问:哪一只特栩栩如生?为什么?学生立即注意起某只昆虫的眼睛、触角和薄如蝉羽的翅膀来。
3、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某一任务的动力驱动下完成的习作指导训练形式。这种习作指导形式,学生的体验并非是在作文,而是为完成某种任务,作文已经演化为一种实际需要,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写作过程是认真的,富有使命感的。所以这种习作指导,教师是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出现,用需要的方式提出作文要求的。
例如:结合学校春季为每位学生订做校服之际设计的习作指导《设计校服》就是这种课型。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每天穿的校服的优点和缺点,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穿校服的体验,然后教师以受后勤部陈老师委托的身份,向学生征求改进新校服的设计意图,目的想让即将订做的新校服能更受同学们的喜欢。在这样的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劲头很足。纷纷用文字,用绘画,文字绘画并用等丰富的形式,向陈老师提起建议。很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4、系列习作式
习作作为一种练习表达的形式,它可以不拘一格,我们不再只把完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当作一种作文训练,一个片断也是,低年级的写一两句话也是。活动系列式,以活动为载体,更侧重应用文的训练。
例如:在开展秋游盐官(海宁观潮胜地)之前。让学生先拟定一份喜讯,告诉同学们这个好消息。再让学生写一个通知,告诉大家有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当时正值第一次寒潮来临,所以还要提醒大家的注意点。参观活动结束后,完成一篇参观记。
(五)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活动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期待。学生对活动有一种期待,也是对作文有一种期待。活动作文的实践研究,为我校的作文教学引入了一泓活水,丰富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作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六)学生作文充满了鲜活的灵性
活动作文不仅让学生有“米”可以“炊”,而且能把“米”巧“炊”。因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鲜活的,是独具个性的,是极富变化的,写作是倾注真情的,所以学生的作文更是充满灵性的,这是让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最感欣喜的。教师在活动设计、活动进程、指导习作、习作评改等诸多过程中着力点都围绕这次活动作文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评改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凡是能表达学生独特体验的段落、句子、词语都是肯定的文章的亮点,教师加以大大夸奖和渲染。因为这正是文章具有“灵”之气的妙点。因此,学生在这儿获得了成功,他会在下一次的习作中关注自己独特体验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同一次活动,而习作结果却是那样的各具特点,百花齐放。这一切可从我们选编的学生活动作文习作选中可窥一斑。
(七)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活动作文实践研究》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从而带动了教学的全面改观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老师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老师们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作文能力的获得。改变了作文教学日趋僵化的局面,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使老师们尝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甜头,尝到了活动作文的无穷魅力。
五、分析和讨论
目前教材上安排的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和写作要求,分析写作技巧。)当学生欣喜于活动作文带来的愉悦后,在我们完成教材上的奉命而作时,怨声不绝于耳,都说这个不好写,没意思。如何能结合活动作文更好地完成教材上习作训练任务?
活动作文对教师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也真有无“米”可下的感觉,更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一个创新的脑袋,才能真正拓展活动作文的空间,开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适应活动作文对教师的要求?
最初,我们制订实验方案时,曾经想形成一个活动作文的序列。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形成各个年段活动作文训练系列,成为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校本习作训练教材?
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
第二篇:“真作文” 实践 研究
“真作文”实践研究
罗昆霞
“真作文”实践研究的提出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教育理论的考辨。我们企望找到理论依据,正本清源,弄清作文与生活的本质关系,以纠止实际作文教学中的种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给作文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并指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早先听过《湖北教育》主编谢明德先生的一场学术报告,其中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将作文教学嫁接在生活的毛桩上”,这些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作文教学是丰富多彩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具体形态,既然教育就是生活,我们就应该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具体形态。换个角度看,生活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每天都在发生、发展、结束着不同的事件,根据“生活即教育”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关注、呼应、介入、改变、优化这些各具形态的生活事件,用作文的形式作用于生活,并用这个理论,将生活和作文紧密融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优化他们的生活品质。反观实际作文教学,有多少人遵循并体现了这种思想呢?
二、对名家研究的思索。语文出版社王旭明先生提出“真语文”的概念,强调学生要“讲真话,真讲话;写真文,真写文;诉真情,真诉情;真学语文,真学语文。”这九“真”之说不仅直指语文教育、作文教学的积弊,还切中社会时弊、国人陋习,为语文教育、作文教学设定了品质目标,指明了语文课改的方向。但达到“真语文”这种理想境界的路在何方呢?难道“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就能达到“真语文”的这个目标?如果“说真话不说假话”算是语文问题的话,那么“用语文的办法”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们可以用语文或“语文的办法”说真话,也可以用它说假话。其实现行语文课标乃至过去的大纲均有“讲真话、不讲假话,要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如果效果十分理想,还需再呼唤“真语文”吗?可见,说真话仅仅靠倡导是不够的。怎样使学生不敢,不能,不会说假话呢?借鉴生活的法则、社会的法则兴许是条路径。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真写作”研究,在目前小语界颇有影响。“真写作”强调任务驱动,如自编作文报、网络秀风采、写信、写日记、写演讲稿等,我们相信这样的实践探索,从具体方法的层面是有借鉴价值的,从作文专项训练的角度也是有效果的。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为驱动写作所设置的“任务”,如同“活动作文”中所设置的“活动”,都是为写作文服务的,如果没有这些作文训练目的的存在,哪些“任务”“活动”可能不会存在。有人会说,是啊,这有什么问题吗?首先,这些“任务”“活动”不是真正的生活,只能算是“虚拟的生活”或“生活的模拟”。它不是生活的“原生”,而是生活的“派生”。其次它没有摆正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大家思考一下.:人们写作的普遍目的是什么?写计划是为了工作学习的成效,写建议是为了改善工作学习,写总结是为了明确经验教训,写小说、写剧本是为了丰富文化生活,写发言稿、方案、评语、信件、合同等莫不是如此,都是为了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升生活质量,如果没有这些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人们大抵上是不会去写这些东西的。这非常明确地揭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那就是:写作为生活服务。而我们经常颠倒了这种关系,这样的故事情节在课堂经常上演:
老师:明天去春游……
学生:(欢呼)耶!
老师:回来后写一篇作文…… 学生:(沮丧)唉!
这个情节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不是因为这篇作文,这次春游也许是不会组织的。
三、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在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大家愈来愈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的各种展示观摩、研讨交流活动相继推出,透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研究的两大趋势:一是很多教师并不满足于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和训练次数,而是积极地创造性地自行研制、设计、创造新的作文训练内容、教学方案来实施作文教学。二是很多教师都把视角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让作文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打造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课例,现列举几例:
先来分享武汉小学王桢老师的《学写获奖感言》一课。此课将班队活动延伸进作文教学,并与作文教学无缝对接。授课所在班级在一周前布置了评选班级达人的工作,评选多达十个单项,涉及全班每一个人。且一周后还要进行班级达人的评选颁奖典礼活动,获奖者要在颁奖现场发表获奖感言。这节课就是为颁奖活动做准备,写获奖感言。任务很清楚,是班级活动的需要。这次习作成为这个班级活动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学生跃跃欲试。老师引用《人民日报》文章——《明星获奖感言应该说什么》,告诉学生:获奖感言不能泛泛而谈,要发自肺腑,打动人心。主要说感受、感谢、感悟,并从“感”字字形强调“感言都要从心底发出”。接着老师分别出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感言(节选)、TED大会大奖获得者法国街头艺术家JR的获奖感言、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李雪健的获奖感言,让学生感受获奖感言的主要形态和不同风格。因为是学习生活的现实需要,又有明星获奖感言的示范引领,学生练习有热情有方法,效果非常理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活动感言、学习感言、竞选感言、毕业感言、就职感言等等,意在举一反三。
武汉大学附属小学董尚元老师有一个作文课例颇有影响,题目是《我家还缺啥》。教学以真实存在的武汉大学电视台“说说心里话”栏目组《我家还缺啥》主题节目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我家还缺啥?”,问题抛出后,学生沉默片刻,纷纷举手发言:缺钱、缺电脑、缺一次全家旅行、缺伙伴、缺诚信、缺欢乐、缺朋友、缺陪伴、缺父爱、缺奶奶、缺温馨、缺自由、缺和谐、缺姥姥……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各种各样,不一而足。人们生活追求的永不满足和现实生活不尽人意之间的矛盾,让人有话可说,学生有感而发、真实可信。老师继而引导:如果我们到电视合去做嘉宾,主持人会提哪些问题呢?巧妙地将作文要求及指导变成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后说,主持人会问:为什么会缺少它呢?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受它的缺少呢?……学生很快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一个同学写到,因工作压力大,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一家三口经常拉着苦瓜脸。他渴望家庭和谐温馨。他描写吵架的语言非常的生活化,有很强的真实感,老师建议他将这篇习作给爸爸妈妈看一看。还有一个孩子写到,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一个同学坐在她姥姥的车上,不知什么原因跟姥姥吵了起来,募然感觉自己缺少一个慈爱的姥姥,她很羡慕那个同学,因为她姥姥已经去世了。她非常希望姥姥还在,甚至希望姥姥能再和自己吵吵架。许多孩子在交流时眼含泪花、声音哽咽。这样的真情表达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最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的视角,追问:咱班还缺啥?咱校还缺啥?社区还缺啥?武汉还缺啥?中国还缺啥?世界还缺啥?视角越来越宽,但始终没有游离现实生活。
武汉育才二小雷春老师的一个作文课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开课伊始,教师将当地的一份晨报头版展开,并大声朗读了头条的题目:《现在的孩子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然后老师将正文也朗读了出来,其大意是说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亦不会表达感恩之情。读完之后,教师引导道:“文章中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当然也包括在座的你们,你们有感恩之心吗?你们会表扬爸爸妈妈吗?”教师这番话的目的,并非要得出“现在的孩子会不会表扬爸爸妈妈?”的结论,其激发学生为自己正名的用意显而易见。果然学生的回答异常整齐响亮“有!”、“会!”教师进一步激将:“有没有,会不会,口说无凭,我们用我们的笔有根有据、有理有情地来表扬一下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话音刚落,学生就进入积极的写作状态,全然没有那种唉声叹气、执笔望天的无奈和倦怠。究其原因,其一是没有学生会轻易认输,好胜心强也是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好胜就会努力证明、努力争胜;其二是给学生提供的对手够级别,是报纸、是记者。他们是在与大人平等讨论问题,与老记们“较劲”让学生很兴奋;其三是更重要的原因,讨论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话题,是重要热点问题,是严肃焦点问题。不是虚拟的生活,也不是模拟的活动,他们的作文呼应社会生活、作用于社会生活,并会产生影响,作文成了这个生活事件的延续,与生活融为一体了。这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课后我还建议执教教师将学生作文寄到当事报社,形成持续的积极吁应和互动。
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我们开展“真作文”研究的主要原因和基础。“真作文”的提法并不新颖,但我们通过它要表达的作文教学思想却与其他研究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上讲,它强调作文为生活服务,在作文过程中,始终把生活的需要挺在前头。其次从作文的现实意义上讲,它不是生活模拟,不是沙盘推演,也不是实战演习,而是实战,它必须直接作用于真实的现实生活。第三从作文内容上讲,它应是现实的,它的内容必须是实际的生活现象、生活事件,这种生活现象和事件应是原貌的,而非改造加工的,尤其是那些刚发生的正在进行的事件,以及刚结束还保持热度的事件。“真作文”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介入生活,真实地干预生活,真实地改善生活。总之它要联接生活,延续生活,引导生活,优化生活,成为生活。
学生的生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他们作文的视角就要投射到这三个方面,他们的笔触也就要涉猎这三个方面,即规划学习生活;干预家庭生活;呼应社会生活。
一、规划学习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真作文”要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和行动,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树目标、定规划、去努力、去负责。这里的“规划”一词不仅仅是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更是指为提高学习品质,优化学习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它有着很多形式,如学习计划、反思总结、评价分析、表扬检讨;活动方案、推荐举荐、演说讲稿;经验传播、经历分享、感情交流。学习生活中能供作文去“规划”的内容很多,比如国旗下的讲话,很多的讲话是在网上搜集,且是老师搜集。为什么不能采取在学生中征集的方式进行,将国旗下讲话的现实需要作为驱动进行作文,并由学生评价推选,谁的作文入选,就由谁去讲话,这是多大的荣耀,多大的鼓励!优秀的讲话稿还可集结成书。再如前面为作文而春游的例子,可以改造运用:集体要组织春游了,让同学以书面形式推荐一个春游的好去处,要求描述其景色及游览项目,并制定游览计划,说明费用及注意事项等,同学们从景色描绘、游览项目说明、计划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推介可以说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如果几方面都不错,我们的学校或班级为什么不能据此落实春游活动?如此,就是让作文为春游服务了,就摆正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了。
二、干预家庭生活。儿章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方面军,过去儿章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权益得不到根本的保护;在家庭生活中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发言权。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儿童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参政议政”成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真作文”要体现他们的这些权益,保护他们的这些权益,运用他们的这些权益。家庭生活既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也包括家具、电器、服装、文体用具等基础建设,还包括居住环境、理财投资、人文建设等“大政方针”。董老师的《我家还缺啥>就体现了对家庭生活的多方面的干预,那些作文反馈到学生父母那里,是一定会收到干预之效果的。家长真会重视孩子的意见吗?我们的判断是:会的!社会进步带来的一个趋势是孩子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另一个趋势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一方面体现在财和物的投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上。有一些家庭重大决策,家长甚至会把第一意见征询人确定为孩子,比如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之后,要不要生二胎的问题,许多家长都会征询孩子的惠见,而且孩子的意见往往决定了这个问题的走向。当然这个话题是跨界的,它既是家庭生活话题,也是社会生活话题。
三、呼应社会生活。儿童虽然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央,但他们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距并不遥远,由于资讯的发达,可以说他们与社会生活几乎是面对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迟早要步入社会,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改造社会。因此,当今儿童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经常抬起头来,把目光从书本移向大千世界、社会生活,并与之形成呼应。呼应社会生活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报道再现,也可以是意见建议,还可以是赞扬倡导、抨击批判,甚至可以是辩论求真等等。上述雷春老师的作文课例就是典型的辩论求真,现在的孩子是否会表扬爸爸妈妈?孩子用作文表扬爸爸妈妈的事实回应了报纸刊文,说明记者的观点多少有些武断。呼应社会生活的作文要明确阅读的对象,作文完成后要与阅读对象形成真实的交流,以实现对生活的真正呼应。“真作文”实践研究目标的主要有三点:
一、激发学生作文动机;
二、丰富学生作文内容;
三、提升学生作文品质。
一、激发学生作文动机。动机之于效果很重要的,动机强就会投入大,投入越大效果越显著,这里的投入主要指热情和积极性。语文课标中非常强调“乐 于表达”,就是这个道理。“真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吗?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是可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马斯诺需求理论表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黑格尔说过:“一个孩子向水里扔了一块石头,看见一个个的水圈儿很高兴,因为那水圈儿是他的作品,那作品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甚至比成人更渴望被认可、被赏识、被需要,更有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更有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因为“真作文”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从生活中来,特别强调作用于生活,这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的作文作用于相关生活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哪怕有时这种影响微不足道,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成功感,以及被需要、被认可的满足感。这比那些写完后连个泡泡都没有就销声于练习本的作文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二、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学生作文的一大困境是作文内容问题,很多同学总觉得搜肠刮肚没东西可写。那是因为师生都把目光局限在书本,局限在课堂,依靠冥思苦想闭门造车去写作,而没有把眼光投射到窗外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及日新月异的生活。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计其数的千姿百态的人问悲喜剧,它有着无数可以与作文嫁接的生活的“毛桩”,有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生活是作文的素材的巨大宝库,套用一句名言: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没有扭过头来,睁开眼睛。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时,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就不是个问题。要提醒的是,面对生活的海量信息,我们要警惕患上“选择障碍症”,提高选材的能力。
三、提升学生作文品质。作文品质的评价有多个维度,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最重要的标准是“真善美”。这其中又以“真”最为重要,因为没有“真”,“善”就可能是“伪善”,“美”就可能是“假美”。这也是“真”成为人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的原因。“真作文”能够提升学生作文的这种品质吗?首先我们希望是这样。我们认为,那些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作文,人们辨别它是真是假的兴趣会有多高呢?人们会说,一篇作文,真假有什么关系?而“真作文”要干预生活,要作用于生活,那就大不一样了。试问,你的班委竞选演说稿运用了许多虚假信息,你的竞争对手会不较真吗?你的国旗下讲话演讲稿许多信息错误,你能通过老师的审读和同学们的评选吗?人们可能会因为你的虚假错误信息而连同你真实的内容合理的建议一起否决。生活的法则、社会的法则会帮助学生树立“文责自负”的意识,会倒逼学生讲真话,从而提升学生作文的品质。
提出并开展“真作文”实践研究,并没有否定其他作文实践及研究的意思,各种研究和实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真作文”实践研究企望以“生活即教育”为理论依据,以改善作文教学为目的,另辟蹊径,开创一条新的有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让“真作文”与专项作文教学、“读中学写”共同组成作文教学的三大“主干道”。
第三篇:最新“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教案-word文档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教案
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中各种人称的特点。
2.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读者感到真实和亲切。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为了突破这种局限,作者用“他”、“他们”的口吻,客观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写法。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生活,便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两种人称不可混合使用,但却可以交替使用。课文《祝福》、《勇气》就是兼用两种人称的例证。人称转换必须有过渡的句子或段落,作出明确的交待,否则会引起思路的混乱。用这种写法,既能突破用第一人称所受的限制,又能使读者获得真实亲切的感受。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作文常有立足点摇摆不定、人称不统一的毛病,这种毛病甚至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根除这种毛病的最好方法,第 1 页 还是“病例会诊”。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学生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方可少走弯路。据此,本单元作文教学,可充分利用人称错用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具体方法可用提问、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把单纯的写作知识灌注变为自主探求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为节约时间,教师课前应把“会诊例文”制成投影软片,上课时用投影机打出。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本第二单元写作知识《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它有什么优点?试举例说明。3.在一篇文章中交互使用两种人类应注意些什么?试举例说明。
二、病例会诊与救治
(一)病例会诊之一 1.出示会诊例文(1):
第 2 页 “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太难了。我苦苦地思索看,还是一道题也不会做。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流下来。我的头发胀,觉得天旋地转——咕咚一声我摔倒在地上,昏了过去。监考老师急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全班同学也都停住笔吃惊地朝我这里看。一时间教室里乱了起来。”
2.讨论:这段话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这段话先写我昏过去,接着又写昏过去之后的紧张场面。这就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既然你昏倒了,怎么能看到这种紧张的场面?这样写会读者感到你在瞎编,不可信。3.讨论:怎样改正这个毛病? 如果是事后别人告诉你的,则应在文中加以说明,添上“事后我才知道”这样的话,就情通理顺了。
(二)病例会诊之二 1.出示会诊例文(2):
“星期三下午放学,我忘记把作业本带回家。吃完晚饭我到学校去取作业本,一进教室门,看到张华和刘明同学正在抄写黑板报。他们抄完黑板报,便兴冲冲地回家,消失在溶溶的月光底下。”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文章就这样结束了。2.讨论:这段文章出了什么毛病? 这段文字的毛病,是把第一人称“我”给丢了。文章结束了,但是“我”到哪里去了呢?读者无法理解。所以,用第一人
第 3 页 称所写内容一定是耳闻目睹的,而且“我”要始终在场,做到前后照应。
3.讨论:怎样修改这段文字? 可作这样修改:等他们写完黑板报,我和他们一块走出校门,看他俩消失在溶溶的月色中,我也快步迈向回家的路。
(三)病例会诊之三 1.出示会诊例文(3):
“我到浙江湖州老家去过暑假。一天,表弟李伟要我和他一块到水塘摸螺蛳。我们来到水塘边,表弟对我说,我自个先试试看。我摸了好大一会,一个也没摸到。他笑着说,我来摸给你看。他一伸手就摸一大把。我问:‘你怎么如此顺手?’他说:‘熟能生巧,我开始也摸不着,时间长了,就摸到一些窍门,原来螺蛳一般都附在沿岸的石块下或枯木腐草上。’我就专门往这些地方摸,一摸就摸好多。我望着满盆的螺蛳,心里高兴极了。” 2.讨论:这段文字令人费解,毛病出在什地方? 这段文字的病根,是人称混乱。该用“你”而用了“我”,该用“我”而用了“他”,该做必要的过渡交待而没有做。因而造成语意混乱。
3.讨论:如何理顺本文的人称关系? “我自个儿先试试看”,改为“你自个儿先试试看,“他就摸到一些窍门”,改为“我就摸到一些窍门”。在表弟的话
第 4 页 说完之后,加上一句过渡的话:“听表弟这么一说”。小结:初学写作,宜多练习第一人称写法,直叙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在用第一人称时,“我”要一贯到底,防止人物关系错位;用第一人称只能写自己所闻所见,不能写自己见闻之外的事情。在练好写第一人称的基础上再练习第三人称的写法。在同一篇文章中,人称可以更换,但在一般叙述中人称不宜更换。在一篇文章中,有时由于叙述事情的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需要变换人称,就一定要注意交待清楚,最好另起一段,并要有恰当过渡的句子(例如《祝福》、《勇气》)。参考题目
1.我的课余生活(用第一人称)2.一次难忘的经历(用第一人称)3.成长的感觉(用第一人称)4.一场精彩的球赛(用第三人称)5.《千尺幢救险》是第四军医大学一位同学讲述自己在华山抢险救人的情况,用的是第一人称。请你用第三人称改写这个故事。千尺幢救险
五月一日这天,我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游览西岳华山。大约早晨七点,来到了“太华咽喉”的千尺幢。这里的奇险名不虚传,仰面一条裂缝,从上到下镶嵌在陡壁上,上面开凿了一级一级的台阶,很像悬挂在云彩里的天梯。游人手抓索链,第 5 页 艰难地向上攀登。我们爬到千尺幢中段,突然听到一声惨叫,霎时,数不清的帽子、鞋子、提包、照相机漫天飞舞。我脑子里“嗡”地一声,意识到出事了。周围的一些游人,趴下身子,低下脑袋,双手紧紧地抓住索链,躲避这场突然袭来的灾难。突然有人大声呼喊:“快把人截住!快把人截住!”我什么也来不及想,放开手中的锁链,挺身站出来,伸出手臂挡住向下跌落的人。这时,一个中年人砸到我的头上,我只感到一阵疼痛,但我顾不得这些,急忙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把这位中年人紧紧抱住,沾了我俩一身鲜血。接着又传来一声惨叫,只见一个女青年又头朝下跌落下来,眼看就要撞下山崖。我失声大喊:“快抓住!”一边顺势抓她的脚,另一位同学抓她的头,总算把这位同志拉住了。
(这些文字把出事原因没交待清楚,改写时允许通过想象加以补充)写作知识
所谓人称,实质就是叙述的观察点和立足点。对于事件的经过或人物活动,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观察点,是无法把它叙述清楚的。
作者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以至主人公写进文章中,通过“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写法。自传、日记、游记、书信等形式,大凡写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就经常用到这种写法。
第 6 页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一、课题名称
二年级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本班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本学期我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培养学生收集语文资料的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运用能力的策略和途径,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三、研究内容
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点面结合,使实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五、具体措施
1、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结合语文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课题研究。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1)继续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2)及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刊。
3、完成课题阶段小结并形成成果
成果的表现形式为简单的文本及学生的进步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模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
课题准备阶段研究小结报告
通渭路小学 彭雅莉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优秀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支柱力量,国家、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大家都很关心教育质量,更关心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在学生的实践与动手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本着“让教学催生课题,以课题促进教学”的原则,研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实践有效途径、教学与评价研究, 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本着教师自愿申报与学校考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张文博为课题组组长,尹丽萍、王燕红、张英、彭雅莉、熊秀媛等为课题组成员。九月初,我校举行了课题组成立大会。张文博校长首先宣读了课题组的组长、成员分工及其各自的职责。详细解读本课题实验的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等。对课题组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会议中课题组成员反复论证了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小组的成立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及辅助课题研究的其他全体教师集中进行了座谈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座谈,使全体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综合实践校本化这一新型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理论学习
我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与自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教师教育科研的起步》、《国际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科室、市教科所组织的课题培训。2013年9月份参加市教科所举办的课题研究研讨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校还邀请了专家给教师们进行教科研知识的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调查
1、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全校教师及学生当中,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使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掌握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质量。教师问卷调查的面涉及到每一位教师,共计67份有效回收问卷,学生问卷调查的面涉及600名学生,共计600份有效回收问卷,课题组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并用新课改理念加以具体分析。
2、调查兄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测试学生活动能力,分析活动高效与低效的特征。从中分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真实的一面,从而有力地矫正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方向。
六、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七、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一)、课题组长工作制度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研究阶段性研究方案(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布置各课题组成员完成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研究过程,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3、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4、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
5、及时向学校教导处及上级有关课题管理机构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6、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时开展中期研讨课评议及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并及时进行评议和记载,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教学中落实,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成果在总结中推广。
(二)、课题组工作制度
1、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汇总研究成果。
2、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把课题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服从课题组负责人的工作安排,按时、按量、高质地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累计三次不完成工作任务的,视为自动退出课题组。
4、课题组人员要积极撰写研究心得(案例、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积极推广新经验、新成果,宣传研究成果。
5、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化、制度化开展。
(三)、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制度
1、课题组要定期向学校教研室报告课题实施进展情况,上交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等材料。
2、课题组主要参与者每人每学年至少上一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观摩课,通过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3、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本校或友邻学校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4、每人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在课题活动中作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发言(最好以书面形式)。
5、每人每学年尽量有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评奖或在校内交流。
(四)、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
1、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端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各种教科研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全面落实。
2、课题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应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探讨性。
3、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进步。如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的活动。
4、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案例交流评选、教学随笔评选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载体。
5、课题组成员要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研究课题面临的问题大胆探索研究。
6、课题组和个人的学习、研究活动均应有记录。
(五)、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制度
1、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积极参加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课题组组织的教育科研方面的会议,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促进课题的良好开展。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学校课题组的安排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与课题有关的会议或活动,确因故不能参加,必须事先向课题组负责人请假说明。
3、要树立时间观念,准时到会,不早退,不中途离场,不随意走动。
4、遵守会议纪律,培养良好会风。与会议、学习主题无关的书籍、报刊不得带入会场。要懂得尊重会议主持者,开会时不交头接耳,不随意喧哗,不做与会议无关的其他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并做好会议记录。
5、会后按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学习、讨论会议精神,并坚决贯彻执行会议决定。对布置的任务,要想办法按时做好。
(六)、资料保管制度
1、所有课题资料均应建立档案库,含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两类。
2、课题负责人要组织课题参研人员收集研究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实录;调查报告、案例、经验论文;研究报告(中期、结题);结题评审鉴定书等。
3、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分级建立课题的档案,每一阶段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题研究资料规范、整齐。
4、课题资料应分门别类,有序存放,便于查找。
5、对于资料严重不齐的课题,资料保管人员应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补充并归档。
(七)、经费保障制度
1、当课题申报立项后,学校将根据财力编制课题经费预算。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将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3、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和各种研讨、交流、培训、评比等的支出。
八、实施成果
1、广大教师深刻了解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此课题的内涵有了全面领悟,这是课题开展的思想基础和质量保障的根基。
2、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3、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学生活动资料集。分年段的调查结果使实验教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
4、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集。
5、前期参与研究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研究的课题《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并通过此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已有所提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九、存在的问题
1、准备阶段从2013年9月—2013年12月,累计4个月时间,时间有些仓促,致使初级阶段的宣传具有片面性。
2、课题研究组成员教年轻,在定夺人选时尽管做到了精挑细选,把最有能力的教师选拔了出来,但年轻化因素还是显得经验不足,在研究过程中理论基础难免有把握不准的现象。
3、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力争多样性、技能性,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十、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宣传力量,强化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从思想感悟上更进一个台阶。
2、加强年轻教师的课堂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最终把研究成果融进自身教学里,使其发挥直接作用,产出效果来。
3、适时邀请课题顾问组、指导组到校指导工作,为课题研究导航。
4、在指导组的合议指导下对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成果再作修改、矫正。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改正和解决,加倍努力,圆满地完成课题实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