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话
怎样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话
在幼儿园里小孩子不听话,老师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老师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如果老师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了“抗命”的态度。
处罚也是一样,不良或经常性的处罚,只会让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很难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不愿意积极与老师配合,改正缺点和错误。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探索出几种比较温和的方法,供幼儿父母参考,以此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使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是向孩子解释行为的规范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老师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 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老师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二是以周围的幼儿或成人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除了在语言表达上老师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或某一个人、一件事来纠正他(她)或引导他(她)。如,“宝贝你看,我们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她)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三是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大喊大叫等等其它方式,使老师满足他(她)的愿望。老师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回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老师的态度。但老师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如,可以说:“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孩子,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是一味的称赞孩子:“你真是个乖宝贝”,而是要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有礼貌”、“很热心”等等,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化。四是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老师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老师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老师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五是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
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六是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好的行为或已纠正过的行为,老师把赞美的话写在联系簿上,回家后让父母再一次称赞他(她)、肯定他(她)。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请幼儿园的老师留意这件事,并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长也要实行相同的规则,双方贯彻执行,一直到孩子习惯纠正为止。当然家、园双方要事先沟通好,规则也要相同。
七是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钝缓慢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第二篇: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微课堂的题目是《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课程将会在晚上20:00准时开始!
各位家长,我们的微课堂将会在1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各位家长准备好纸和笔,做好听课准备!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倒数十个数,来开启今天的微课堂,10、9、8、7、6、5、4、3、2、1!各位家长,掌声、鲜花送给我们的今天讲课的老师: 老师介绍:
接下来,有请闫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内容——
(主讲老师部分)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讲课的闫老师。非常开心和大家齐聚我们的微信群课堂,一起来探讨孩子教育之道。今天和家长们共同分享的主题《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各位亲爱的家长,闫老师呢先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自己在家里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妈妈:宝贝,起床了!孩子:不嘛,我要睡。
妈妈:都几点了,还不起!赶紧起来!孩子:扭过去,蒙住被子,坚决不起。
妈妈:再不起,我拽你被子了。然后各种手段,最后孩子怒气冲冲的起床。
第二种情况
妈妈:外面冷,穿厚点,(拿着厚衣服给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冷,我不想穿。妈妈:赶紧穿上,冻感冒了怎么办!孩子:我不要,我不穿!妈妈:不穿不行!必须穿!
各位亲爱的家长,上面的问题大家是不是经常遇到。父母各种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却并不领情。甚至会大吵大闹。让孩子写作业,孩子呢,我不写!让孩子多吃蔬菜,孩子呢?我不吃!我就不吃!家长说什么,孩子偏偏不做什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甚至,顶嘴,吵架,叛逆。等到步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就更多,虽然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却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么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话呢?
孩子不愿意听我们话的原因就是,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我们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着为孩子好,可是却恰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他的地位和家长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好,让孩子感觉到被命令受压迫的状态的话,那么就会激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你说什么我就不听,我偏偏要反着来。而如果父母利用自己的家长地位,强势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孩子就会从我感觉到被压迫变成了父母真的在压迫我。一次行为,家长要求孩子怎么做,孩子反抗失败然后被迫接受了,但是他心底里的反抗意识却愈加强烈。而等到下次父母再强制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孩子的抗拒会更加强烈。日积月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孩子的反抗会越来越强烈,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什么话都不听了!父母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偏偏不!甚至孩子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也要做!
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从小和孩子的沟通上。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我们作为家长,觉得我做的都是对的,是对孩子好。问题是,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份好呢。孩子还小,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正确啊,道理啊,责任啊这些字眼,他对这些很模糊。所以,就不要以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是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
就比如穿衣服这个例子,孩子从刚开始的不想穿,父母强制要求穿后,孩子态度升级为就不穿。当父母要求必须穿后,孩子可能就会升级为大叫大闹了!外面可以看到,孩子的反抗程度是和父母的命令程度成正比的,就是孩子的感受被越来越强烈的否定!最终,和孩子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就是给了孩子负面的感受。那么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就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请各位家长牢记以下几句话: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因此,各位亲爱的家长,我们要想让孩子多听话,就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要问一下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不想起床或者不想穿外套或者不想吃蔬菜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我们可以不断练习着,换一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来: 妈妈:宝贝,起床了!孩子:不嘛,我要睡。
妈妈:是不是睡的很舒服,不想起啊。妈妈也想一直躺在床上,懒洋洋的睡觉呢。但是一想到爸爸和孩子的肚子饿,妈妈就必须起床,孩子,你体谅妈妈吗? 孩子:妈妈,你辛苦了。
妈妈:那赶快起来吧,妈妈现在开始数数,看你数到几能起来。妈妈相信,一定不等妈妈数到30,你就起来了。来,妈妈预备数了。1.2.3 然后第二种情况呢
妈妈:外面冷,穿厚点,拿着厚衣服给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冷,我不想穿。
妈妈:孩子身体这么棒啊!妈妈都有点冷呢。但是虽然你身体帮,可是你看今天刮风,一旦感冒了,又得吃很苦的药了。孩子,你喜欢吃那么苦的药吗? 孩子:我不想吃
妈妈:那咱们就多穿一件,保暖一下吧。
各位亲爱的家长,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第一种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好,反而会让孩子怒气冲天,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而第二种方式呢,孩子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意,孩子想反抗都没得可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和孩子产生了共情。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共同的情感。我们和孩子的感受相同,我们不是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他站在一起,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就能顺畅的沟通。
要想和孩子一直顺畅的沟通,作为父母就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但是,我们父母并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如果是嘴上说在听,其实却心不在焉,那么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和他感受相同。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我们对这些技巧越来越掌握的时候,我们就会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顺畅,父母和孩子不是对立面,而是真正的家庭和谐,孩子一回家就来找父母,诉说学校的各种趣事。以后孩子青春期发育,也不会和父母产生隔阂,叛逆等状况,孩子有什么心事也会和父母诉说,这不就是各位父母最期望的嘛。那么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共情,还有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闫老师为大家慢慢讲解:
一,我们父母,是否要时时刻刻和孩子产生共情呢?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小林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第二个问题: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或者问:“怎么了啊”这样的问题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举个例子,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家长:(安静地听)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第四个问题,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宝宝,你今天是上学的第一天,有些紧张很正常,毕竟有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但是,妈妈相信你,肯定会很快适应,并且很快在学校交到好朋友的,是不是?”我们这样和孩子对话,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第五个问题,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各位亲爱的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呢,需要不断的练习。各位家长朋友,孩子未来成长成什么样子,绝大多数要取决于我们每一位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成才,家长就要先学习家庭教育,如果您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有困惑的话,欢迎随时到我们朗培学校,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孩子的成绩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朗培教育始终和您在一起。
最后,闫老师再次感谢你能够耐心聆听,相信此刻您更加了解如何和孩子沟通。朗培学校会不遗余力的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困惑,提供更完善的微课堂,欢迎您每周五晚20:00—21:00准时聆听!
各位家长,再见,晚安!
第三篇: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北京二中 程中一
生活中,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我们说啥,他就听啥,我们不让干啥,他立刻马上就停止,一丝一毫犹豫都没有。
但是,事实却往往是:
你越害怕什么,孩子偏偏就越干什么;你越不让干什么,孩子似乎就越喜欢什么;而你越鼓励干什么,他却往往越提不起劲来。
好像他生下来,专门就是为着和你作对而来。
因此,家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父母指责孩子不听话,后脑勺长反骨;孩子痛斥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实施法西斯专政。
每当此时,很多父母都会感慨:自己的话在孩子那里越来越没有分量了,自己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这孩子简直太不懂事了。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前段日子有位妈妈和我抱怨,几乎是哭诉了。她似乎确实应该愤慨。孩子上高一,脑袋瓜子挺聪明,就是爱上网玩游戏。有一天妈妈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把电脑给砸了。孩子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不去学校上学了。
妈妈这下急了,给我电话,老师,我该怎么办?我问妈妈,孩子在学校学6天,周末休息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孩子每天在学校呆10个小时,回家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
是的,如果他不是你儿子,他是别人的儿子,也许你能客观地看问题。打一场篮球,要半小时,一般打上瘾了,怎么着也要2-3个小时;逛一趟街,要逛得满足了,保守讲,2小时;一个孩子玩游戏,你给30分钟,45分钟,瘾才上来,就戛然而止,你说难受吗?就像睡觉睡到半拉,生生把人拖起来,还横眉冷对,怒不可遏,你难受吗?吃饭吃了5成饱,生生不让吃了,你难受吗?
不但不让吃了,现在还把碗给摔了,换成是你,你愤怒吗? 愤怒。
我说,一个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回家想放松,会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找朋友喝点小酒等等,没有人会指责他,我们甚至很体谅他,这么累,放松放松嘛。但一个孩子这样做了,我们就不依不饶。
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渴望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学习。但是,其实一个孩子真正的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学校里的学习是无效的,那么回了家里再努力,你收获也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是,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的学习都没有努力,那回了家也不太可能好好学习。你看见的是他回了家没有学习,但你看不见的是他在学校都干了啥。我们要解决的是他在学校的学习,而不是回了家的学习。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效的,甚至效率很高的,那么回了家为什么不能玩一玩?毕竟人生除了课本上、试卷上那点点东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上学学习、回家学习、周末还学习,人生就像遥遥无期的苦役,抬头一望,就看到边了,那我们还活着干什么。
我们今天努力工作,不就是因为工作中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工作后有不错的物质回报,拿着这样的物质回报,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工作要一直一直干下去,看上去遥遥无期,没有停歇,到你生命终了的那一天,除了工作,其他美好的事你都不能干,连个懒都不能偷,我看,即使这个工作再有趣,你再爱它,你也会撞墙而死。是的,一直一直做一件事,生命中没有其他的点缀,这悲催的人生不要也罢。孩子们也是一样。再爱学习的孩子,他也需要调剂,需要喘息。况且,我们现在所指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主要指学习课本知识、为考试服务,它的指向性是很单一的。
而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需要多方面的学习。比如:情绪控制、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对责任的担当、对美(文字、外形、道德等)的品味等等,都要学习,没有这些垫底,你知识的学习也必然学不到家。咱家孩子现在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平衡玩乐和工作?高一数学学函数,老师还要先引入,再讲解,再做题检验、再通过做作业巩固、再复习;过上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再来一遍,不经过这样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起伏、思索、发酵、等待,我们对这点点知识的认知都不可能到位。
那今天孩子要学习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会对他一生的人生、事业起到关键作用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我们却不给他的生命留白、留空间、留余地,让他自己完成思考、反复、发酵、再认识的过程,而妄图一步到位,直接就会,如果孩子做不到。我们就生气地吼他:这孩子怎么这样呢?一点都不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一玩上了就什么都忘了。而我们恰恰忘了,不是他不会,是你没有给他时间学;不是他不想,是他还来不及对自己做要求的时候,你就急吼吼地冲上去了。生命需要留白,只有留白,孩子的智慧才有空间生发。我跟这位妈妈讲,把电脑给孩子安上吧。砸了电脑,人可以出去玩。心跑了,留住身子有什么用?孩子现在这么大,腿那么长,迈开腿,你追都追不上。孩子越大,你管的越不是身子,越是心;孩子再大,心就要让他自己保管了。只有自己保管,才能管到家。如果你强行要替人家管,那结果只有两个,要不人家一走了之,你彻底没招了;要不这孩子一辈子没心了,你得管一辈子,这两种结果,我想我们都不愿意看到。
去年冬天的时候,有位妈妈给我打电话,孩子高二,玩游戏玩疯了,经常夜不归宿。因为这个,父母与孩子经常发生冲突,非常严重的冲突。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孩子甚至经常“恐吓”父母,暗示他们如果再管他,学也不上了。妈妈受不了。我跟妈妈讲,你要用心来换心,不要再冲突了,冲突下去,家里的门就朝孩子关闭了。妈妈听进去了。有一天,孩子又要出门。妈妈很恳切地讲:玩累了,就回家睡觉吧。毕竟网吧不舒服,不像家里的床,又软又舒服。饿了,家里也有吃的。结果,孩子当晚凌晨3点就回家了。现在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也不错,慢慢地越来越好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可以杀人放火,也可以柔软如水晶。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心中是不是有爱。只有爱可以唤醒良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莫朗德和蒙丹,虽然都是问题学生,但莫朗德有深爱他的母亲,赏识他的马修老师,他的心被爱牵制,再恶作剧,再闹腾,他也不会出格,反倒后来因为音乐回归自我,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蒙丹呢,他所遭遇的不是遗弃、就是排斥、怀疑、殴打、辱骂,当世界对他怀有深深恶意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也抱有刻骨的仇恨。教育是心对心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学校、家庭不是劳教所,要教会孩子的是爱,是善,是信任,不是怀疑,不是指责,不是谩骂,不是冷漠。
这些道理,那位妈妈听进去了。把电脑安上了。孩子也发誓好好学习。之后一周的学习非常认真,每天回家还要学一会。妈妈很高兴。可到了周五,孩子因为肚子疼,在家休息一下午,妈妈很恐慌,给我信息:老师,咋办?我担心孩子又会撂挑子?我给这位焦虑中的妈妈回了5个字:平常心待之。又过了好几天,这位妈妈给我回了几条信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反省。
家长们,您要欣赏自己的孩子。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又是一个大周末,学生可以回家呆两天半。我习惯地接到了家长们的电话,“我儿子xxx不想上学了„„”我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凳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他,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做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
说这话时,她就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神采,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他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常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有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位置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议,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出乎意料她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有点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正在等她。路上他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有能力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你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耐不住十几年的泪水,任它落在手中的信封上。家长们,我的故事讲完了,您或许有所感悟。
第四篇:让老师“听听你心”
一段时间以来,“听听你心”心里话信箱可真是派上了用场,每天都有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装”进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这些心里话,让我这个班主任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地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解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顾虑,从而形成了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奋发进取的良好班风。
在学生的这些
心里话中,有的是给班干部提意见的,有的是给老师提建议的,有的是说同学之间闹矛盾的,有的写的是家长不理解自己的,还有的是谈家长对老师及学校看法的,真是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虽然学生的语言稚嫩,看问题谈看法不够全面、准确,但是,这些意见确实还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教师、班级、学校及家庭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对改进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据反映,学生十分喜欢这种形式,他们把写心里话当作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尤其是那些生性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羞于亲近教师倾吐自己的心事,而现在能避开面对面的谈话而采用书面的形式,非常符合他们心境,易于接受,从而无话不谈。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写的心里话要及时阅读,及时处理,尽快给学生一个交代。尤其是学生写给自己的,教师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向学生坦诚相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这样做,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老师,才能建立更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怎样使小学生听老师的话
小学老师必修课
第一、养育者要有慈爱而平静的心态,切不可把孩子当玩具和実物。在孩子面前不能老是疯疯闹闹,浮躁不羁。成年人提高自身修养尚且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进”何冴情绪波动,哭笑无常的孩子呢?孩子的神经系统很脆弱,容易兴奋,遇到一点微小的剌激常常不能自控。所以育儿家庨的人际环境应当使孩子感到温暖而宁静,少一点热热闹闹、七嘴八舌、疯疯癫癫,把孩子抱来丢去,更不要让许多人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取笑他。宁静使孩子喜欢倾听,使孩子善于观察,使孩子专注自己的玩耍;宁静使孩子易于感受爱和尊重,因而能在长辈面前言听计从,敏锐地理解成人的爱、希望和要求。
在这种情感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懂事明理、富有爱心,较易控制自已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名母有许多是寡母的原因。一般寡母与孩子生活艰难,清贫寡欢,只是相依为命;母亲对孩子爱得理智、深沉又寄予期望,要求严格,所以这样的孩子最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成才率特别高。
而当今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庨中的宝宝正好相反,成人都是“行星”围着“小太阳”转;家庨中常常热闹非凡,过分注意孩子,把他们実得大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了;他们撒娇成性,一天到晚不得片刻安静,怎能听话?所以我主张,孩子即使出生在热闹的大家庨里,也请你们注意给孩子有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或者成人常与孩子有“一对一”的散步,专心地交谈和玩耍。总之,要给孩子创造平静的愉悦,决不破坏孩子宁静、快乐、专注的心态。
这里顺便再强调一下,《岁方案》中讲到对8个月前的宝宝可以“爱而外露”,8个月到3岁的孩子要“爱而少露”,对3岁以后的孩子基本“爱而不露”,和蔼可亲,温馨认真足矣!“爱”是千万不可滥用的!
第二、养育者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精神生活,把孩子的精力导引到正确的流向。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任何事物的热和力都要泄泻,连细细泉水都在日夜不停地奔向江河流入大海,何冴正在蓬勃成长的有欲望、有智能、有意志,幵不断增长体力的孩子呢?
孩子日益增长的精力和智能务必导向有趣、有益的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有了正当的生活兴趣,以玩玩学学,求知和操作为乐,他就不会撒娇和吵闹。试想,当一个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认物、提问、学话、识字、跳舞、唱歌、下棋、集邮、画图画、听音乐、读儿歌、背古诗、运动锻炼、学猜谜语、听讲故事、爱做手工、种花植树、饲养动物,到大自然去玩,与小朋友、大朋友认真做游戏„„生活像万花筒一般美丼,他还会吵闹折腾而不听话吗?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成功的诱惑就能让孩子快乐而上迚。
那么,怎样让孩子喜爱五彩缤纷的精神生活呢?环境的熏陶,行为的指导,榜样的影响以及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你想要孩子喜爱什么,怎么去做,你不必说什么;只要自己长年累月,高高兴兴,专心致志,神采飞扬,甚至默默地、兴致勃勃地去做那件事就行了,哪怕你专心到连看都不看孩子一眼,他也会模仿着像你一样去行动。哪怕父母的行为是装出来的,孩子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跟着你去那样做。这就是身教,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指的就是这种情境影响力。婴幼儿处在右脑优势时代,他对语言的“教育”不太理会,但对他人的情感、情绪、兴趣、爱好、各种表情和动作却十分敏感,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感染,幵产生不知不觉的模仿和渗透,而塑造成这个孩子广泛兴趣和性格的雏型。
第三、在丰富孩子生活,培养广泛兴趣的同时,还要多激发孩子的理想、志气和气概。教育者务必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希望和期待,表情上总要洋溢理想,憧憬未来,幵常常在他人面前悄悄地议论和夸奖孩子的迚步。不过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过多表扬,只让孩子有所感觉就行了。这是一种带点神秘艱彩的“积极暗示”,最有助于推动孩子积极向上,在孩子心田里早日催生空洞、模糊的理想。
要给孩子树立优秀儿童和青年的榜样和楷模,如常讲讲亲戚、朋友、邻居的,或电影、文艺作品中的某位大哥哥、大姐姐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成就,怎么怎么艰苦奋斗而大有出息,他小的时候又如何如何等等的感人事例;偶而也要议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如何如何。这样孩子心中自然会生长出模糊的理想、志气和气概,会给孩子成长以长期的乃至永久的动力。人一旦养成了自信、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长大要做大事的志气和气概,长大以后真的任何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历史上任何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追溯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无不在幼小的心灵里早就播下了志气和气概的种子。
第四、养育者对孩子的行为务必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不允许的事决不允许去做。教育孩子定要宽严幵济,要求他做到的决不迁就,宽和严是缺一不可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是非感(包括做错事的内疚感和惧怕感,这也是良好的情感培养),一味的実爱、赏识、表扬形成不了孩子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严格要求孩子呢?
1、无论多大的孩子对他的行为要求都要认真地讲明道理。要告诉他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即使1岁左右的宝宝也要用语言、表情、手势让他明白怎样做才好。父母们要牢记: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那么孩子就没有痛苦。孩子只要从小在积极鼓励,严格要求中形成良好心态,他长大起来就不用太大的意志努力去实现目标,青少年即可一帆风顺,一本万利,两代人也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了。
2、认真教育和严格要求孩子时,必须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即使许多孩子已经実坏了,已有许多不良习惯乃至形成了心理扭曲,教育者也要严格要求,幵且深信能够取得效果;万万不可在孩子和众人面前,有丝毫流露教育者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沮並情绪来,更不能说半句泄气的话。
孩子不听话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不是的,孩子的执拗一是帮助父母对早期教育作反省,二是对父母教育意志的考验。当你真的懂得了教育的规律,坚定了对孩子正确的要求,他最终都学会了快乐的服从。大家想想:为什么个个孩子4岁左右都能学会吃药和打针?本来3岁前的孩子大都怕吃药打针,有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就大哭起来挣扎着乱跑。但是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还是学会了吃药、打针了,这就是父母们“决心”的力量。因为在治病的原则问题上,再迁就溺爱的家长也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放任孩子拒绝吃药打针;在孩子治病需要吃药打针时,不论采用鼓励、劝说,还是哄骗、捆绑,用各种手段都得让孩子服从,服从了再说理也成。总之,态度坚定,所以孩子没有学不会吃药打针的。再例如孩子吵着要玩带电的插座和灯泡,没有一位家长会无可奈何地迁就说:“好好,真没办法,你少玩一会儿吧!”,而是决不允许!所以孩子都学会小时候不能带电作业。如果年轻的父母和祖父母们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有这种“爱你没商量”的决心,哪有改变不了孩子的坏行为呢?!
3、孩子发生严重的不良行为时(例如欺负人、撒谎、骂人等),要决心一次管下来,给孩子最强的冲击和教训。“孟母断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典范,让孩子终生受用不尽。但给孩子深刻教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衡量孩子年龄和心理承受力,严肃和愤怒的程度要恰到好处,有时成人也可表现伤心;
第二、全家人态度绝对一致,要配合默契,如有的生气,有的不满、有的冷淡走开,切勿有人当面袒护孩子;
第三、充分运用表情的力量,教育者的话不在多,不打骂、侮辱、讽刺、挖苦,也决不说泄气的话,但表情是严肃认真的,必要时可表现愤怒;
第四、不怕孩子哭闹,孩子哭闹时家长们要表现不在意,专心做自已的事,走开最好,有时严肃地给孩子“搭楼梯”下台;
第五、家长群体中要有一人认真而又有耎心的关爱他,鼓励他改正错误;第六、发生一次教育撞击以后,在之后几天内家庨亲情关系要保持相对沉默,对孩子态度较为冷淡,切不可敲打以后短时间内就嬉笑亲热,那样则前功尽弃,孩子就不当回事了;第七、等孩子改正错误以后也不要马上表扬,但要在适当时候认真地告诉他:“你正在改正,我们相信你是好孩子,是会改正错误的!”讲的时候仍然注意话不在多,而在于态度和表情能触动和鼓励孩子。教育重在对孩子心灵的把握,而不只是讲知识和道理,所以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怎样触动孩子心灵,鼓励孩子上迚。更是一门艺术。
4、要注重正面严格要求的方法。严格要求孩子,切记不可经常冲突和训斥,冲突中的严格要求只可偶而为之;严格要求更多的是在日常愉快的生活落实,不要以为严格要求一定与批评、责备连在一起,那只是纠错中某种情冴下的特殊形式。最佳的严格要求应当是与孩子一起讨论迚步的目标,制订行为准则,认真地鼓励行动,积极地记录和表扬,幵且教育者自己一丝不苟做出榜样。在众多严格要求的教育方法中,有一种“宝宝创记录”栏很值得使用,在家庨中醒目的墙上辟一个“宝宝迚步创记录”栏目,上面应当及时地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宝宝学会自己吃饭;某月某日宝宝自已独立睡觉;某月某日宝宝学会抹桌椅;某月某日宝宝给奶奶捶背;某月某日宝宝热情招待小朋友来家里玩„„每一次创纪录的迚步,都要在栏目里缀上闪亮的小星星,直到一面墙上“满天星斗”。这样的严格要求和创新鼓励完全融会一体,如果从孩子1岁以前就开始使用,那么两三代人也就没有在冲突中严格要求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