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让幼儿乐意参加谈话活动
怎样让幼儿乐意参加谈话活动
——彭诗芳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纲要》五大领域中明确指出在语言方面的培养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要求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幼儿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在刚入园时不愿意主动参加谈话,在活动中教师提问也不乐于回答,老是当“哑巴”。这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要改变这一种状况,首先要弄清楚其原因。根据我二十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在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得出幼儿不愿意张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胆小
有些孩子天生胆小,这类孩子从小因为胆小而“怯场”,他们在心里总会莫名其妙的产生一种恐惧感,常常是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人多时也不敢说话,更不敢大声说出自己心里想的问题。
二、自尊心较强
这类幼儿往往是由于某一次说话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引起同伴的嘲笑或大人的批评,而老师也忽略了对他们的鼓励,更没有及时教育嘲笑者:这是不礼貌、不应该。从此以后,这类幼儿大多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为了保证自己不受别人嘲笑,再也不愿意开口回答问题了。
三、自卑感较强
这类幼儿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好某一件事,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差,从而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总认为自己干不好也说不好,因此连张嘴的勇气都没有。另外,在班里年龄相对较小和入园较晚的幼儿也易产生类似的准备心理。
四、性格孤僻
这类幼儿大多是失去家庭温暖,或者由于某种特殊情况被家长禁止或者失去和同龄儿童玩耍的机会的孩子,由此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他们一般很少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不愿用语言表达出来。
五、错误领会家长在某种场合下的指责
这类幼儿往往是曾经在家长工作忙或者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因为自己插嘴而被家长训斥过,这就使得稍有心机的幼儿误以为只要少说话就是好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
在找出了这些原因后,我们就要采取措施,因材施教,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在走出幼儿园去上小学的时候变成一个活泼可爱、善于与人交流的好孩子。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变这一情况:
第一,创造条件让胆小的幼儿多说话。
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保持笑容可掬的表情,能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当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感到怕你的时候,你即使向幼儿提问,他们也会大胆的站起来回答问题。也许,他开始的时候声音不是太大或者语无伦次,但只要多进行几次提问和谈话并加以鼓励,幼儿便能声音洪亮,进而井然有序地参加谈话或回答问题了。
采取提问法培养胆小幼儿谈话能力时,也可以采用回答问题人数由多到少的办法。因为,人多可以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例如:开始时可以让幼儿一组一组的集体回答,然后再逐次减少回答问题人数,并不断注意提示:“有了xxx,大家的声音才能这样大,对不对?”并及时鼓励“要是xxx一个人回答问题,一定会说得更好,声音也一定会很大,小朋友们说是吗?”久而久之,幼儿就敢于独立回答问题了。
第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去掉幼儿的自卑感。
在有幼儿回答问题出错而遭到其他小朋友嘲笑的情况下,要及时采用讲道理的方法,让小朋友懂得:嘲笑别人是不道德、不应该的,同时让小朋友知道:虽然答错了,但他勇于发言,善于动脑筋,也是值得表扬的。这样,回答错的幼儿得到了鼓励而信心倍增,逐渐的就不会出现因为害怕嘲笑而不敢回答的现象。对有自卑感的幼儿,特别需要多运用表扬的方法。上课或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他们多进行表扬。他们做了一件好事,或在集体回答问题是声音比较大,或者先回答出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如果XXX能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全体小朋友都听见就更好了。”然后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给予鼓励,这样就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长幼儿敢于谈话的勇气
第三,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感情交流。
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幼儿而言。教师要对这类幼儿倾注更多的爱,在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时刻体会到教师的照顾和鼓励;也要教育他们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和小伙伴的友好交往中得到温暖,得到无限的乐趣。这样,他们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会乐于接受,慢慢就会一改昔日孤僻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从而也就会乐于主动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了。
同时对这类孩子还要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在教育方法上和家长达成共识,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一同做好这一工作。
总之,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发展活动渗透到各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从而使幼儿乐于回答问题,彻底克服害怕谈话的缺点。对幼儿进行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处处留心,耐心教育,相信我们就能成功。
第二篇:幼儿谈话活动
第五节幼儿谈话活动
一、幼儿谈话活动的含义
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对话。
二、幼儿谈话活动的特征
1、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2、有多元的信息交流环境、条件。
3、有宽松自由的交流语境、交流气氛。
4、有较丰富的、有趣的谈话素材。
5、教师起间接引导的作用。
三、幼儿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区别
1、活动目标:谈话活动注重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
讲述活动侧重幼儿自己清楚、连贯地表述某一事、某一物的能力。..
2、活动内容:谈话活动围绕幼儿已有经验的话题进行交谈。
讲述活动针对幼儿需认识的某凭介物(图片、玩具等)进行讲述。
3、语言方式:谈话活动属于对话范畴,语言宽松、自由,不拘形式。
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要求规范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相对完整的观点。
四、谈话活动和日常交流的区别
谈话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交谈机会。日常交谈是无预期目标和计划的自发谈话。
五、幼儿谈话活动的类型
1、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个别谈话和集体交谈 个别谈话:利用来园、离园、游戏和活动间隙等零散的时间和部分幼儿就某个话题进行交谈。教师要把这些谈话内容列入一日活动计划中。集体交谈:同时多个话题,形式活泼自由。
2、有计划的谈话活动
教师制订一定的计划和活动方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进行。
要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让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交谈,与教师交谈。由于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对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及言语能力的要求较高,不太适合在小班初期开展,可以在小班下学期开始进行。
3、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话题一般是开放性问题,涉及的事物是幼儿所熟悉的,但是对于幼儿又有一定难度。例如“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六、幼儿谈话活动的目标
1、认知方面:
①知道倾听在谈话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知道与他人交谈时要围绕话题谈话不跑题,并且知道围绕中心话题不断扩展谈话内容。③知道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基本规则,并知道在谈话中运用这些基本原则进行交谈。
2、技能方面
①能倾听他人的谈话,并能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②能够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会不断扩展谈话内容,充分表达个人见解。③能在适当的场合主动热情地运用基本的交谈规则与他人进行交谈。
3、情感态度方面
①乐意和同伴、老师及他人用普通话进行交谈。
②积极有礼貌地和他人认真交谈,乐意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③在谈话活动中能主动注意别人谈话的愿望、态度和习惯。
④主动用适合自己角色的语言、自觉地运用听说轮换等基本的谈话规则进行交谈。
幼儿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幼儿谈话活动目标的确定
1、终期目标: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2、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 倾听
① 喜欢听各种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知道听别人说话时要保持安静,并且能保持安静,不打断别人说话。
② 乐意听老师和同伴讲话。
③ 理解较简单的指令并去执行,如关于一日活动常规的指令。交谈、表述
① 乐意学说普通话,喜欢和老师及小朋友用普通话交谈。
② 乐意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及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愿望;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大声喊叫着说话。
③ 知道在众人面前要大声发言,在个别交谈时音量要适当。
④ 会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请求、愿望、感情与需求等,能讲述图片和自己感兴趣的事。中班: 倾听
① 集中注意力听他人说话;有听说轮换的意识,知道在别人说话时,不抢话,不插话。② 能理解并执行多重指令
③ 能区分普通话和方言的发音。交谈、表述
① 积极学说普通话,发音清楚;积极与别人交谈;会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乐意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知道用语言处理与别人的关系;音量、语速适中。
② 喜欢用连贯的语言在众人面前独白;对别人的话作出积极地应答(以表情、声音、姿势、词、句等不同的方式)。
③ 积极而有礼貌地参与交谈;不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的谈话。④ 能用完整句较连贯地讲述个人经历以及图片内容。
⑤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愿望、情感和需求等。大班: 倾听
① 认真地、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根据谈话主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或作出相应的反应。② 理解较复杂的多重指令。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布置活动任务,并坚持完成。交谈、表述
① 主动热情地招呼熟人,有礼貌地招呼客人,能在适当的场合主动和别人交谈;乐于参与讨论,主动用恰当的语言处理和调节与别人的关系。
② 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楚,主动、热情、有礼貌地与人交谈。③ 在不同的场合,会用恰当的音量、语速说话。④ 能连贯地讲述事件以及对图片和物品的认识。
⑤ 能主动、大胆地使用适当的词、句、语段来表达意思,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3、活动目标
① 听说轮换的意识 ② 适中的声音
③ 谈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二、幼儿活动过程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1、创造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
2、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3、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三、语言专题谈话活动的形式
1、周末评议
2、天气预报
3、新闻播报
4、学做广告
5、专题调查和访问
6、开心笑话
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玩一玩、看一看、演一演
第三篇:让学生乐意做作业
让学生乐意做作业
青华小学茶智萍 教书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艺术,只有真正面对学生,面对教学的人才能深切体会。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我们要面对的是一年和一年不同,一天和一天不同的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方法都只是相对的。谁都知道创新和突破才是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创新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教学中一个个教学环节是紧紧相关的,如果单独注重一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会很大的,但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又相对需要独立的,因为独立也就意味着可以更加投入和深入。
在我们的思维中,教师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学生的任务当然就是听课作业。各式各样的作业伴随着所有人的学习生涯,我敢说提起读书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显现出来的更多的就是作业,作业的重要本人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可以说有学习就有作业,有学习就必须有作业。做作业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以至于很多学生的理想就是:永远不再有作业!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布置的作业既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又不让学生感觉讨厌呢? 这是个大难题,从我教书这十几年的经历来看,不论什
么样的班级,都只有少数孩子是自己喜欢做作业的,大部分孩子只是把作业当成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自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老师家长逼着做作业,正像所有孩子都希望没有作业一样,所有老师都希望孩子们像爱好冰激凌一样爱做作业,这就需要老师开动脑筋。
首先是教师要学会从他们普通的作业上寻找哪怕是很勉强的突出点、闪光点加以表扬。几乎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不希望受到批评。孩子们在做作业的时候也期望自己的作业是正确的,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在作业中尽量寻找突破点和闪光点加以表扬。在刚开始教书时,我认为教师阅作业就是判断学生作业是正确还是错误,正确的就什么也不说,错误的就说出来,甚至严厉批评,勒令改正,当然学生在老师的“淫威”之下都照着做了,并且下次一定会比这次做的好,可是我发现,只要我稍稍放松一点点要求或是没有时间进行监督的时候,作业情况马上就变得很差!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老师很累,学生也很辛苦,教学效果还是很差。即便很累,我也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不拨乱反怎么叫老师?认为这些辛苦都是我为教学为学生的一种付出,是值得的。一次很偶然的作业,让我彻底改变想法,那是六年级52班的一次作文,题目是《XX我想对你说》,我的要求是必须写心里话,不要胡编乱造,专写老师家长爱听的,否则就重写。因为这个班有31个学
生,我已经教了一年多,所以他们大多数都写我,令我吃惊的是在26个写我的孩子中有22个认为他们令老师失望,是很不合格的学生,他们的人生没有希望了,前途非常渺茫,他们认为他们真的是一群笨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孩子,我的心情越看越沉重。其实那个班是我教书以来最好的一个班,一直都考全乡第一名,在校内各方面的表现的特别突出,深得老师们的赞赏,可这些孩子的心中竟然如此的阴郁,悲观!于是我开始反思,肯定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想想平时这些孩子也常常是听话得出奇,但是神情忧郁,究竟是我什么地方做出了呢?我又再一次细细看了这些孩子的作文,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有几个孩子说:“老师,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可是还是没有做好!”还有几个说:“我真是笨,为什么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有几个说:“我恨自己,总是做不好又惹老师发脾气!”等等,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以来都要求太严,用批评代替了一切,骂得孩子们都认为自己真的是不行了,还好作为班主任我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他们才能继续喜欢我!这样下去不行,我必须改变我的做法,于是我试着使用表扬用各式各样的表扬,最初只是希望改变孩子们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至于学习稍微放松一点算了!没有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在变得开朗快乐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比我骂他们时还要高,测验的成绩也没有像我的想象中下降,有些同学还更好。于是我终于
相信:“孩子是夸大的!”这句话了。从此以后,在教学中我更多的使用了鼓励,果然不仅教学效果比以前更好,老师和学生也更轻松了。
其次就是写鼓励性评语。在每一次作业中都写上一些鼓励性,甚至是诙谐的幽默的评语,让学生每次打开作业本都有一个惊喜,慢慢地学生就会期待做作业,然后等待老师的评语。对于成人来说,几句简单的评语可能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孩子不同,不管什么孩子他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老师想办法在作业后有技术地写上一些评语是非常好的。虽然每一次作业都写评语是很繁重辛苦的,但是看到孩子们翻开作业时期待和惊喜的神情,苦也是值得的!用这样的方法让一些不爱做作业的孩子爱做作业是完全可行的,记得47班有个学生鲁某某,五年级入校时成绩不好,又非常调皮,还几乎不交作业,做思想工作,用批评,用吓唬都起不了多大作用,还带动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跟他一起不交作业。后来在几次我守着他做完的作业后面写上一些他感兴趣的评语,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些评语,也就不再拒绝交作业,后来竟然常常是最先交作业的同学之一了。我觉得,写评语不一定要写跟本次作业有关的事,可以跟学生探讨各方面的事情,最重要是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期待什么或是想解决什么!可以作为跟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女生朱某某,性格内向,从来不会给老师惹
事,但成绩不是很理想,因为刚接任他们班所以我对她的了解不多,一次作业中她透露了父母在外打工,自己由年老的奶奶照顾,最近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的信息,她有些抱怨父母。于是我在她的作业后面写了很长一段有关在外父母的讨论。发过作业本后我发现她哭过,然后渐渐变得开心起来,学习也用心了很多。
再次就是作业的量要适当。作业量太多,学生负担太重,就肯定质量很难保证。作业量太少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
第四篇:让学生乐意开口
口语交际教学之浅见 信丰县正平中心小学
蓝庆生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我校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探索了一条适合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路子。
一、目标导行
口语交际应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口语交际目标的确立教师必须应有恰当的把握,要有深层次的思考,绝不能单纯的看作原来的听说训练,这一点我校的课改教师达成了共识,要在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我校课改教师从目标的确立上各抒已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有位教师小结时这样写到:“这次口语交际课的目标是我们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考虑角度多,能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目标,由此使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获得很多材料,汇报时才如此精彩,我的心里真的高兴,我想定好交际目标,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是一条好的途径,我与各位老师和学生共同受益。”正如这位教师所言,只有坚持 1
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龙湾公园,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在一年级《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三、指导交际方法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以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校课改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一般说来,口语交际应做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在课前做发一定的准备,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2、引导有序观察,按顺序交际。
新课改的实验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级《该怎么办》教学时,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
3、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此外,在实际过程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与教师交流、全班交流等。
引导自主评价
新课标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评价:学会倾听,判断正误;学会
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如在三年级《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交际“导游”、“解说员”、“游客”等。在交际之后,评出“星级导游”、“最佳解说员”、“优秀游客”等,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发现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如在《夸夸我的新同学》教学中将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对自己是一种促进,对他人是一种激励,交际之后再引导学生评价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谁汇报得生动、有条理,多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提高能力。
第五篇:怎样让员工乐于参加培训
怎样让员工乐于参加培训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的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员工增加知识、创新技术、增长技能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员工提高对企业的认知,更新和统一理念,更好地融入企业的最佳捷径。因此,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是现代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尽管培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每个员工都愿意积极参加培训,甚至有的员工还对培训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影响了员工参训的积极性,又该如何应对呢? 影响员工参训积极性的三个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如何,取决于其参加培训动力的大小,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培训制度本身等范畴上。个人因素
现代行为科学重视对人们个体的研究,员工个人对于培训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决定了其行为。我们可以依据人们对待培训的心态和行为的不同,把员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员工拒绝培训,他们可能认为企业搞培训只是走过场,不会取得明显效果;也可能认为培训无足轻重,只是企业博取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手段;还可能认为培训更有利于组织,而个人获利较少。这样,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就比较大了。第二种类型的人消极地参加培训,也许是因为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或者物质利益的驱动,比如参加培训就可以在本人的晋升、改变上司对自己的态度上有所帮助,或者由于参加培训而获得额外的物质利益。第三种类型的人积极地参加培训,重要的是他们是出于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服务企业的目的来参加培训的,这对于培训工作而言是最好的。
当然,对个人而言,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其参训的积极性。例如,有的员工家庭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参加培训。
环境因素
按照组织系统论的观点,组织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就我们所探讨的培训而言,组织内环境涉及企业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公司内部竞争状况、岗位压力等;组织外环境涉及其他企业的培训状况、企业的外部竞争、社会就业压力等。
从企业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培训上的热情和实力。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好,尽管会更有实力在培训上多做投入,但也有可能会导致员工缺乏压力、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当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培训就碰到了困难。企业经济效益好,相应的工资收入也可能就比较高,当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因为此时员工参加培训给本人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引起重视,而且即使不接受培训也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从企业的文化氛围来看,一个企业的学习氛围是否浓厚、有没有接受培训的传统、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是否密切相关、员工之间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待培训的态度等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都会影响到员工个人接受培训的热情。
从企业内部竞争状况和岗位压力来讲,激烈而公平的内部竞争必然会带来岗位压力和收入上的差别。尤其在人员精干、权责明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里,员工碰到的岗位压力往往是很大的;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压力时,就会求助于培训来提升自己。
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也会影响员工参训的积极性。培训是人力资源部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独角戏”难唱,企业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离开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的配合是无法开展的。实践证实,领导重视培训,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就充实丰富,部门有关培训的氛围就比较好,培训的实际效果就明显,员工也就比较愿意参加培训。
员工接受培训的气氛也会受到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企业培训状况的影响,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熏陶下,如果自己不积极参加培训就会明显落后,这显然不利于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长远发展。
另外,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对员工参训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而言,这两种压力较大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一旦员工觉得进了企业,尤其是进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后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那么他们就很难有动力再参加培训了。培训本身的因素
有关制度设计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成本与收益、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等。培训制度也是如此。
首先要看培训原则、方案、方式等是否合理。从根本上讲,培训是否具有吸引力最终取决于培训本身是否符合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培训原则对整个培训制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企业应当坚持系统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培训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人格素质培训与专业素质培训相结合原则、分层次培训原则等。培训方案、内容、方式的选择,都要在以上几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们的合理性、可实施性都决定着培训能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这些方案等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是否得当以及培训者自身素质高低等问题。
除了培训制度本身之外,相应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备也是影响培训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要看是否具有合理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制度中应当规定受培训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该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的相应后果,这就要求企业规定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奖惩制度。一般而言,对于培训的考评有两种方法:一是考察行为,看其参加还是不参加,较传统和便捷的方法是考察其出勤率,根据出勤率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及奖惩的幅度;二是考察结果,主要看员工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假如其绩效提高了,就要奖励并与其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反之,就可以不奖励或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提高员工参训积极性的三大对策
在分析了影响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诸多因素后,笔者认为,要解决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问题,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决定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因此,要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首先应从树立其正确的培训理念开始。通过由组织到个人、由领导到员工的层层引导,使全体员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塑造企业培训文化。应在企业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在企业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是提高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企业领导应积极倡导培训,对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组织机构、人员落实、培训经费、培训软硬件等培训资源上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做培训实践的积极参与者。
三是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培训、终身培训的意识。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转变、激励手段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员工转变培训观念,使其意识到面对竞争,只有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是赢得竞争,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选择,从而实现变被动参与培训为主动要求培训的根本转变。强化制度建设,为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培训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是引发培训效果不佳,导致员工培训积极性受挫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首先要通过工作分析、需求分析开发合理的内部培训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师资及教材体系、方法体系等);然后需科学地制定培训计划,并设计多样的培训方式及有效的效果评价制度,使培训制度本身得以完善;继而还要将培训与考核、职务任用、薪酬福利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建立培训与薪酬挂钩,与职级、岗位调整挂钩,与技术等级晋升挂钩等一系列制度,通过整体机制的联动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培训成果的顺利转化。
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激励”引导“行为”
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受到某种启发和引导而产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过程的周而复始。因此,要想调动员工积极参加培训,除了引发其培训需求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自觉地将培训动机转化为参与培训的具体行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建立贯穿培训过程始终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比如,在对参训人的选拔阶段,就要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培训既是对优秀者的奖励也是对平庸者的鞭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对各位学员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通过精神或物质激励手段使员工认真接受培训;在培训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对优秀者适当奖励,而对于不合格者要进行批评或惩罚。通过贯穿培训过程始终的正向和负向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意识,促使其认真接受培训。
第二,要传递岗位竞争压力,促使员工自发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水平。比如,可以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引入岗位竞争机制。一方面,对岗位任职资格限定具体要求,制定出岗位说明书;另一方面,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良性竞争环境。
第三,开辟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培训后的发展提供后续支持。针对不同类别的员工,设计适宜的职业生涯通道,激励员工通过参加培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进而获得物质待遇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应从多方面入手,通过思想引导、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的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自觉性,从而实现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