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
《鲁迅全集》三个里程碑式版本
●58年版10卷本全集在没有先例可以依傍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地草创出一条注释鲁迅著作的路子,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原拟赠其一套《鲁迅全集》,鉴于10卷本此时已被视为“禁书”,于是改而寻觅一套珍贵的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本,因年代久远,几经周折,真是谈何容易!
●至1977年8月5日,在出版局新领导向中央作了《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后,中央决定派胡乔木、林默涵前来领导与主持这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同年底又聘请郭沫若、周建人等8位作顾问,至此一切步入正轨,速度加快。1958年10卷本和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 深受千百万读者景仰,并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的卓越代表,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他辛勤笔耕一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译,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座绚丽璀璨的文学宝库。自他1936年10月辞世,迄今近70年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编辑出版过许多卷数不同,版本相异的《鲁迅全集》,但就编校内容质量与流传影响而言,在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首推以下三种各具特色的全集版本:即1938年20卷本;1958年10卷本;1981年16卷本。
鲁迅逝世后不久,成立了以蔡元培、宋庆龄为正、副主席的纪念委员会,该会筹备之初就曾考虑应尽早出版《鲁迅全集》。许广平早在1936年11月就将编好的全集目录,报送国民党内政部审核登记。翌年4月30日和6月8日,内政部先后下发两个批件,不仅强令将《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改名为“短评七集”与“短评八集”,并开列篇目,点名要将鲁迅所写《十四年的谈经》、《铲共大观》等许多杂文统统删去……。显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与专制统治下,要想完整地、公开地出版《鲁迅全集》是根本不可能的。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成为“孤岛”。胡愈之、郑振铎、许广平等组织的复社,共同集资,成功地出版了《西行漫记》等一些进步书籍。留在上海的纪念委员会成员决定,拟由复社出版全集。这一设想得到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赞同与支持,并经陕北中共中央同意。经过一番细致筹划和艰苦努力,仅以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就将600万字皇皇二十巨册的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的三种版式,于1938年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这套全集前10卷收创作、学术专著与部分古籍辑校,后10卷为翻译作品。卷前有蔡元培序,各卷卷首均有鲁迅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墨迹,卷末附鲁迅自传,许寿裳编“鲁迅年谱”以及许广平撰“编校后记”等。这部内容博大装帧精美的全集的问世,不仅对于保存和流传鲁迅先生遗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弘扬鲁迅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全民抗战以及其后反对国民党统治,均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其后十余年间无论在解放区或国统区,它均曾被多次再版并很快售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其缺点与不足也显而易见。一是收录作品很不完备,如数十年的鲁迅日记和上千封书信以及许许多多佚文均未收集,所以其后又有唐弢、许广平等分别编辑的《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鲁迅书简》等相继问世。二是校勘欠精,错讹不少。三是没有必要的注释,使其难以广泛流传普及到大众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鲁迅著作的出版。1950年11月上海成立了由冯雪峰任社长的“鲁迅著作编刊社”,很快调集了孙用、林辰、杨霁云、王士菁等几位全国闻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专门从事有关鲁迅著作的整理出版。翌年,冯雪峰被任命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刊社随之迁京,作为人文社下属的鲁迅著作编辑室开展工作。经过数年辛勤编纂,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部附有注释的10卷本《鲁迅全集》终于在1958年10月诞生了!此版各卷卷首均有卷说明,并附鲁迅各个时期照片和相关墨迹,末卷附简略的《鲁迅著译年表》。全书经细心校勘,纠正了38年版许多印错的文字和标点。与20卷本全集最大不同则在于,它“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及部分书信。而翻译作品和古籍辑校则另行整理编辑。故以后又有10卷本《鲁迅译文集》与4卷本《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由人文社于1958年12月和1999年7月分别出版。鲁迅生前致友人信中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因此10卷本全集在没有先例可以依傍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地草创出一条注释鲁迅著作的路子,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它对鲁迅著作,特别是大量杂文所加一些必要注释共约5800余条,这对广大读者读懂和加深理解鲁迅原著思想内涵,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的确功不可没。
然而,10卷本的缺陷与不足,也很明显。首先是仍旧未收1912年至1936年的鲁迅日记;其次,1956年第一卷《出版说明》原曾明确写道,将收入至那时为止“已经搜集到的全部书信”约1100多封。在全集出版过程中,因发生反右斗争,冯雪峰被错划右派,结果待到1958年第九、十两卷出版时,鲁迅书信中凡涉及两个口号论争以及批评30年代周扬等人宗派主义、关门主义错误的信函,均被当权者统统砍去;不仅如此,就连牵涉30年代文坛重要论争的某些关键注释,也被掌管意识形态和文艺界领导大权者,利用权势作了手脚:他们歪曲历史,嫁祸雪峰,贬低鲁迅,从而开脱自己。同样受当时国内外政治大气候影响,鲁迅的个别文章也遭被删改的厄运,如第4卷《〈竖琴〉前记》一文在介绍苏联“绥拉比翁的兄弟们”这一文学团体时,就将鲁迅原文中“托罗茨基也是支持者之一”这至关重要的一句给悄悄地不留痕迹地删除了。
在“文革”浩劫期间,10卷本全集被作为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书籍曾一度禁止出版。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原拟赠其一套《鲁迅全集》,鉴于10卷本此时已被视为“禁书”,于是改而寻觅一套珍贵的38年版《鲁迅全集》纪念本,因年代久远,几经周折,真是谈何容易!有鉴于此,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解燃眉之急以适应国内外需要,曾打报告请示,并经周总理同意,在1973年12月重版了一次没有注释的20卷本《鲁迅全集》,全书一律改为简化字排版。这套全集除请孙用仔细校勘,改正原版错讹外,它与38年版还有两点重要不同之处:一是蔡元培原序的落款“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一日”删去了;二是由于瞿秋白当时已被诬为“叛徒”,故在第四卷《伪自由书·王道诗话》的文末煞费苦心地增写一条新注,对鲁迅、瞿秋白合作的12篇杂文撰写经过作了“说明”。毋庸讳言,这是囿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与政治气候,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历经种种曲折磨难,1981年3月新版注释16卷本《鲁迅全集》第一卷问世,至8月全套出齐。此版的编注出版过程相当漫长,曾受到“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至1977年8月5日,在出版局新领导向中央作了《关于鲁迅著作注释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后,中央决定派胡乔木、林默涵前来领导与主持这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同年底又聘请郭沫若、周建人等8位作顾问,至此一切步入正轨,速度加快。经过多方协作,群体奋战,终于赶在1981年鲁迅先生百年诞辰前夕全部出齐,作为一份厚礼献给鲁迅。全集分普精装本、特精装本、特精装纪念本、平装本四种装帧。81年版16卷的编注实际上是以58年版10卷本为基础进行充实完善的。由于众多专家和编注人员,经长年累月艰辛劳动,广泛吸收了文化学术界、特别是鲁研界20多年来大量新发现新成果,所以从总体上说,当时确是一个收集较完备、校勘较精细、注释较科学的崭新版本,其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又是10卷本全集所远不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概括比较,81年版有两大特点。从内容上说,篇幅大大扩展,不仅新增收两卷日记,补收书信1100多封,恢复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两书的初版原貌,而且还增添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和《译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此三集合计比10卷本又多出约200篇文章,使全集文本扩编至15卷;最后另加“附集”一卷收《鲁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释索引》等,以便于广大读者研究学习、查检、研究!从注释上说,10卷本全集虽已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就翔实、准确、精炼等方面来说尚远远不够;况且《中国小说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当年因赶时间还未及加注。新版16卷本,对原有注释条目作了细致的修订和增补,从原有的5800余条,扩充为23000余条,总字数约200多万字。其中许多注释条目,关涉的人与事都非常敏感,波及面既广,影响也很大,如有关“革命文学论争”、“左联”,“两个口号论争”的文章注释。尤其是《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注更为复杂棘手。前面谈及58年版在经历反右斗争风暴的特殊政治气候下,由于文艺界某些领导下达“指示”并直接作了手脚,所以该题注尽管长达约500字,却有悖于历史真实,并将已被错打成右派的冯雪峰、徐懋庸进一步落井下石,变成了“历史的罪人”。新版的此注虽仅增加百余字,却恢复了历史原貌:将此文写作背景、定稿经过,左联自动解散缘由,“文艺家协会”的诞生,两个口号论争的原因、性质以及鲁迅的鲜明态度表达得客观、准确、清晰。此注的定稿过程相当“难产”,它不仅是在胡乔木的直接关注指导下进行,还向相关当事人周扬、夏衍、茅盾等征求意见,又经鲁编室同仁上书“抗争”,最后终由胡乔木拍板,一锤定音!倘非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这一成果是难以取得的。又如当年革命文学论争时,避居东京的郭沫若曾化名杜荃撰写《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刊于1928年8月《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文中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棒喝主义者”等等。敢于坚持真理的鲁迅在《三闲集·序言》等文中曾予以反击。58年版对此未注,留下空白;81年版经该卷责编陈早春详加考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为贤者讳的精神,曾先后五次注明杜荃即郭沫若,并上书据理力争,最后乔木同志表态,证据确凿,应予注明,并又批送周扬、夏衍、成仿吾、冯乃超等审阅,均表同意。这桩被历史烟雾尘封多年的文坛公案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这同样是历史不断进步,思想日渐解放的成果。
由于新版16卷本上述这些突破和特点,使它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鲁迅全集版本,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重版,很快售缺,深受中国内地读者欢迎,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台湾的谷风出版社也据此出版了繁体字的《鲁迅全集》;日本东京的学刀研究社还与我国有关方面洽谈签约,以16卷本为底本,吸收新版《鲁迅全集》诞生后鲁研界的各种新成果,进行翻译编辑,于1984—1986年(昭和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出版了日文版20卷本《鲁迅全集》,强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学术界对鲁迅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传为佳话的又一盛举。1994年2月,16卷本全集被新闻出版署评为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星移斗转,时光飞逝。16卷本问世20年间,鲁迅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随着新佚文、佚信的不断发现,《两地书》原信和《鲁迅增田涉师弟答问集》的出版,鲁迅著作中涉及许许多多中外人物与大量史实的进一步廓清,使81年版全集原本的欠缺不足,注释中“左”的印痕及不少史实错讹与校勘上的某些问题也日趋明显,对其进行全面修订工作的条件也日渐成熟。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本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的8字方针,全集修订工程自2001年6月12日召开《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开始,正式全面启动。新版全集将从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进行严谨、科学、细致的修订工作。近几年来经众多专家学者倾注心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责任编辑辛勤劳作,共同努力,一部体现21世纪最新学术水平,收集更为完备(其中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以及近10万字的鲁迅增田涉师弟答问函件集编)的总字数约700万的18卷本《鲁迅全集》将有望于今秋问世。(张小鼎)《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25日
第二篇:ERP项目管理:里程碑式方法论
ERP项目管理:里程碑式方法论
我是公司ERP项目实施负责人,每天的四处救火差点让我崩溃。ERP项目正处于失控的边缘状态,项目像遇到了一个黑洞,不断地吞噬着项目组的时间。在项目开始时,我匆忙了解需求后就开始着手做,也没有分具体什么阶段,到最后要上线和试运行的时候,才发现项目进度完全失控。
ERP实施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令人心酸的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做的不如想得快”。因此,ERP实施管理不当将极容易造成进度失控,这将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质量无法控制,二是时间无法控制。因为项目进度的延迟总是在快到计划结束的时刻暴露出来,结果是谁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项目。
一、为什么ERP实施易如脱缰野马失控?
目前,ERP实施一直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就是如何确保实施进度管理。实施进度控制是ERP项目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最艰难的工作之一。ERP实施进度失控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缺少进度指路明灯
当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会在沿途观看路标,当到达某一个路标时,我们便知道还有多少路或多少时间才能够到达终点。这些路标是我们在旅程中的里程碑,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目前所在地离开目的地有多远,也让我们能估算何时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因此,对于在路上行走的我们,可以通过路边的里程碑这一个简单工具来获知自己的进度信息。当进行ERP实施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建立ERP实施的里程碑,使我们知道实施的进度。里程碑是ERP实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常意味一个时间点上可交付成果的完成,好的里程碑管理就像一张地图指示我们走向项目目标的进度。
2)实施进度估算准确性差
ERP实施进度控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施进度估算准确性差。据统计,在对ERP实施进度与成本估算时,大多数项目实际完成时间超过估算进度的50%到100%。根据经验分析,要想对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的估算,必须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项目计划的可操作性,这是进度估算的基础;
二是要对项目进度进行合理的度量,这样才能够获得项目的真实进展情况,并对项目估算做出相应调整。
3)前松后紧,缺乏有效监管和控制
一般人在工作时都有前松后紧的习惯,ERP实施因为繁杂的事情太多,更容易出现前松
后紧的现象。因此,强制规定在某段时间内做什么,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细化管理粒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复杂的ERP实施项目而言,每一阶段的进度都需要逐步逼近目标,而里程碑模式的产出“交付物”就是每一步逼近的结果,也是控制的对象。因此,没有里程碑报告,中间想知道“现在进度做的怎么样了”是很困难的。
4)没有尽早发现延期风险
在ERP实施中进度延期发现得越晚,留给后期挽回的余地也越少,而且对于实施造成的损失也越大。里程碑式ERP实施可根据每个阶段产出结果分期确认成果,避免血本无归。例如通过早期里程碑评审一般可以提前发现进度是否有延误,以便及时调整。
二、什么是里程碑式实施管理?
一般来说,在ERP实施开始时实施经理都会对实施进度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通常情况下,这需要采用一些具体的实施技术,最常用的技术是网络计划和里程碑计划。网络计划是任务导向,以工作分解结构(WBS)为基础;里程碑计划是目标导向,以目标分解结构(OBS)为基础。有时两种方法可以混合使用,如在网络计划中设置里程碑。
1)什么是里程碑式管理?
里程碑是一个目标导向模式,它表示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活动。里程碑模式是通过建立目标里程碑和检验各个里程碑的达成效率,来控制项目进展以保证实现总目标。
ERP实施中有三个与时间相关的重要概念,分别是:检查点、里程碑和基线。检查点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进度与估算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各种资源的调整。我们可以将检查点看作是一个固定“采样”时点,而时间间隔根据项目周期长短不同而不同。里程碑是指一个具有特定重要性的事件,通常代表项目工作中一个重要阶段的完成。在里程碑处,通常要进行检查。基线则是指一个设置在项目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里程碑)参考基准。
三者的关系是:重要的检查点就是里程碑,重要的并需要实施双方正式确认的里程碑,就是基线。有一句通俗的话是这样描述:没有检查点,工作难进展,不设里程碑,项目往后推,基线不评审,双方吃不准。
2)怎样才算是一个实施里程碑?
里程碑是ERP实施周期内的某一特定时刻、正式的事件,也是阶段性目标。简单的说,实施里程碑是指完成一个阶段工作后可以看到部分结果的检查点。一般来说,在ERP实施过程中,我们都会经过一定的流程或阶段,例如需求搜集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准备和系统参数设置阶段。这些阶段都会产生一个结果,每一个结果的完结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工作。
因此,ERP实施计划是以里程碑为界限,将整个实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里程碑是实施阶段性工作完成的标志。对于任何一个里程碑都应该给于认真的检查、审定和批准,例如每到一个里程碑处,应及时对前段工作进行小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调整,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整个项目计划的动态调整,也利于项目质量的监督。如需求分析完毕、数据准备完毕、业务流程整理完毕等都可以被定义为一个里程碑,每一个里程碑都需要对完成情况进行验收。所以,高效的管理方式应是在里程碑中间设置大量的检查点,这些检查点应要细分到一旦检查点出现问题不至于在进度上失控。
3)里程碑可为实施进度预留缓冲时间
使用里程碑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大项目分成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时,可在各重要阶段之间预留有缓冲时间。使用缓冲时间,可以很好的在项目未来实际执行进度和预计进度之间取得平衡。一般来说,在ERP实施项目中我们需要为意外事故保留总实施1/3的时间,即“缓冲时间”。缓冲时间有助于一个ERP项目适应意料之外的事件,例如缓冲时间可以用于弥补进度延误,这种应付突发事件的缓冲时间是每一个主要里程碑的一部分。
4)警惕只问结果的里程碑陷阱
众所周知,里程碑是项目进度控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易过于依赖里程碑,反而使项目进度落空。里程碑陷阱表现为在里程碑被设定以后,认为里程碑是目标管理,是只问结果不计过程,从而忽视对过程的监控而导致项目里程碑不能按期达到。实际上,各项实施活动彼此是有关联的,一个里程碑的延迟会导致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工期的失控。
三、建立里程碑式ERP实施模式的步骤
有位管理大师说过,成功的里程碑管理必须做好三件事情,就是确定,分配和追踪里程碑。简单来说,其精髓是将ERP实施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或若干个子阶段,然后通过每一阶段对各人员角色职责的考核和监管,以保证实施过程的进度和质量。
1)划分若干个子项目,设立里程碑式检查点
项目计划以里程碑为界限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完成情况适当的调整每一个较小的阶段的任务量和完成的任务时间。在此模式下因为按子项目或子阶段来划分里程碑,每一个子项目都会经过一定的稳定化阶段,当再进入到第二个子项目的时候,就是在基于前一个相对稳定的子项目基础之上,这样就将风险或进度延期的累加分散到最低。以局部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来保证整体实施过程的稳定,使得质量和进度得以很好的控制,这就是里程碑模式的优秀之处。例如将项目按阶段划分成几大环节,如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正式上线、辅助运行等。
2)每个具体的里程碑应与具体角色责任相关联
里程碑模式是项目实施进度管理模式的一种,必然会包括绩效管理。就是说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每个里程碑的责任人,在里程碑中应清楚地定义每一个阶段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负责人和阶段应要提交的成果。
因此,里程碑是实施经理进行实施进度控制的主要依据,里程碑一旦确定,各相应负责人应确保按时交付成果,这样既便于明确各个角色责权范围,也有利于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基于里程碑的质量控制必然会演变成对角色的绩效质量控制,从而达到对实施质量的控制。
3)确保里程碑有可验证的标准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ERP实施进度管理,都像模像样地设立了里程碑。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许多里程碑没有设定相应的验证标准。在ERP项目中设立里程碑是为了检查进度的完成情况,如果没有设定验证标准也就等于没有里程碑管理。因此,需要给出一个清晰的验证标准,用来验证是否完成了里程碑。
验证的标准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安排、进度变化调整。当项目缺乏验收标准时,进度计划的实施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大多数ERP项目进度失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制定可验证的标准。
4)里程碑成果应要得到双方确认
ERP系统实施通常需要三至六个月,甚至长达一年时间。在这漫长过程中,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整个实施过程能够按照预计的时间表进行,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里程碑绩效报告必须要得到双方的确认。在没有得到双方确认的阶段性绩效成果时,继续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对实施会带来莫大的风险,因为任何的工作都可能被客户推翻,可能变成废物,或需要不断进行修改。这不但浪费实施组员的时间及士气,更严重的会延误项目进度,导致项目超时、超支。(end)
第三篇: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
来宝云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三篇作品《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妇女四权封建制度个性解放
参考文献:《祝福》、《离婚》、《伤逝》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一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明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与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历史时代。
祥林嫂、爱姑、子君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她们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过这三个形象,鲁迅深刻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切韧性的战斗。鲁迅这三篇作品,显示出鲜明的独创性。
被“四权”绳索捆绑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他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中国贫苦农夫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在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所以当她来到陆家做工时是“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然而他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恃着族权的威势,不但把她想逃犯一样抓回去,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年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子女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他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坳,“在花轿上,她种只是嚎,骂,抬到何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在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在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
(“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尤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它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上梁山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爷知道他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的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失手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灶台,只是失神的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金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残骸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有惩罚她的“不守节”。者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画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匡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的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再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处罚,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唯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唯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声,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污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祥林嫂的死,首先,祥林嫂不是被柳妈逼死的。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没有变,这是的祥林嫂的心再一次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其次,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爷逼死的。就算没有鲁四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王四老爷逼死祥林嫂的。鲁四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但是,鲁四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那个祥林嫂死亡的重大原因。正是因为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被拐卖的罪过强行推给祥林嫂,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是个罪过。还有,古片中演到,祥林嫂是在大雪中倒下的,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可以说她是死于饥饿或者是寒冷,因为这样说太过片面了。高中的课文中说道,祥林嫂是因为穷死的,这洋的说法更为不准确。我觉得真正让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两方面: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反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刺激当时人们麻木的心灵。鲁迅在刻画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
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像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从敢于闹事到妥协的爱姑
爱故事鲁迅塑造的有一个典型。这个典型,也是鲁迅根据生活的真实人物塑造出来的,是旧中国中产阶层妇女悲惨命运的高度典型化的集中体现。
爱姑是有点“身份”的人,但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点“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和“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有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父亲庒木三到底还不能与慰老太爷平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坐。庄木三父女到慰老太爷家去,只能先进门房和年糕汤,走进客厅里去也只能站着。爱姑看见七大人的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联合脑壳都红润,便以为那一定是擦着猪油。对于“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银侵”,对于鼻烟,爱姑都一无所知。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不能把爱姑的身份估计的过高。所以应该说爱姑是中农以上,地主一下的身份。
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姘上寡妇,不管原配夫人是三茶六礼写来的、花轿抬来的,也不会受法侓保护。只要公婆不喜欢,不管你是不是低头进、低头出,是不是一礼不缺,也只得走。政权是夫权、族权是基础,夫权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闹了几处的离婚事件,只经豪绅七大爷两句话就解决了。一句是;“公婆说‘走!’就得走。”七大爷还振振有词,吓唬爱姑说;“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公婆为什么不喜欢爱姑呢?那是因为“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这说明,在当时衙门八字开,维护的只是夫权、族权的利益;另一句是:“来——兮!”七大爷这一高大摇曳的声音,连爱姑也感觉到“大势已去”,晴天霹雳。爱姑刚才的放肆,刚才的“闹事”、想计回“公道”,已荡然无存。可见,由于七大爷的“威严”,爱姑只好妥协。接着,便是两家互换了“红绿贴”,取消了婚约。可见,“来——兮”这两个字就是离婚的判决书。这就告诉爱姑,即使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族权和地主阶级利益的。
爱故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为爱故是地方上有点权势,有一个乡绅父亲作为靠山,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欺负,更不知天高地厚。爱姑能说会道,撒野、泼辣,从她闹离婚就可见一般。她只知道压在自己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历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达理,顶明白的“。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也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晚。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敢于闹事到妥协,这就是爱姑的经历。她为了与施家”赌气”又是吵,又是骂,又是砸,非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而后快”。但当他在低位比自己更高的七大人面前,显得那么软弱、无能。当七大人说最后一句话:“来——兮!”后,她不由自己的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的吩咐······。”爱姑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从敢于闹到彻彻底底的妥协,最终变的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爱姑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同样摆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 ”;爱姑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又是“陌生的”,是与众不同的。
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又一个成功的妇女形象。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伤逝》写的是知识妇女的悲剧。
子君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为“五四”革命狂飙所唤醒的女知识青年。她常“谈泰戈尔,谈雪莱”,并以这些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者的革命思想来激励自己,子君和涓生终于结合了,也曾经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自主胜利以后,子君却止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懦弱,与涓生在人生态度上生分歧,爱情终于出现了烈痕。成家后的子君,不但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自立与社会的女子;而是终日全力理家治内,甘心做一个举案齐眉的贤妻良母,她变的浅薄,庸俗和懦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更滋生了她的自卑心理。当她发现涓生开始冷淡她时,也不敢询问,终日提心吊胆,生怕涓生抛弃她。她自觉但又不自觉地走上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最后连现实的婚姻自主也不能自主下去。涓生终于与子君分手,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五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子君在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曾表现出无所畏惧、超人的勇气,是个勇士。当他的行为受到家里极力反对和阻扰时,她坚定的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何等勇敢!何等坚强!何等自信!这句话显示了子君鲜明独特的个性,这是“五四”新潮对子君的影响。热恋时期的子君,对于路人的藐视、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大无畏的竟然和平静。但子君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姐,他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的个性解放终于逐渐显出他的旧面目来。当涓生拿出一张雪莱的半身裸体铜像给他看是,她只草草一看变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显示出旧观念在她身上的作用。涓生失业了,子君立即显示出软弱,在经济重压之下,她们爱情的裂缝越来越大。涓生离开他后,她没有争辩更没有反抗,而是静静地让父亲接回原来那个封建的家庭。她最终没走上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革命道路上来。
子君的个性特点,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子君的爱情悲剧显示了个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形象地说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经济独立也只有在彻底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子君的爱情悲剧说明,没有经济独立,妇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迟早是要倒塌的。而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单枪匹马同整个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斗争;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子君,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反抗队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慢慢黑幕笼罩下闪耀的火花,是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就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身上表现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深刻而鲜明地显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要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任性的战斗。
鲁迅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枪,直指封建制度。鲁迅的这些思路,也印证了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参开文献:《祝福》、《离婚》、《 伤逝》
第四篇:鲁迅
鲁
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命家
中文名:
1898年改为周树人)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
毕业院校:
别名: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学校 国籍: 中国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
主要成就:
民族: 汉族 文学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呐喊》《彷徨》,《故事新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1 881年9月25日 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逝世日期:1 936年10月19日 身高: 161厘米
血型: O
职业:
故事一:理发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故事二: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故事三: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
第五篇:浅析鲁迅
4中原工学院
汉语121
陈姣姣
201201024106
鲁迅作品赏析
陈姣姣
(中原工学院汉语121,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鲁迅作品体现的文学风格,思想的转变,以及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现实要素。
【关键词】赏析 思维模式 突围 思想家 社会问题
作为文坛巨匠的鲁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民间,他以小说取胜,大家都知道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生命力常胜不衰的角色;在知识界,他的小说也始终倍受推崇,但他的杂文、散文就不一样了,先是,人们对他的杂文推崇备至,尔后冷落,很多人开始注重他的散文了。其实,我觉得鲁迅先生在这几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都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近些年来,在学术界,鲁迅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对一般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而言,他们离这些研究成果是十分遥远的,不过也不能说学术界的动态对他们毫无影响。本文试图对大众在鲁迅作品的赏析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意见,我想,这对于鲁迅研究,对于文学理论与批评都是有意义的。虽然本文所论及的问题实质上也可以涉及到几乎所有作品的赏析,但我之所以选择鲁迅先生这个视角,一是因为他在文学中的地位,另一个相应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对于鲁迅作品赏析存在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限于作者水平,所谈内容或有不妥之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思维模式的僵化与贫乏
记得我在一所中师学校任语文教师时,有次考试就考到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秋夜》。当时试卷设置的问题主要是:枣树、星、月、小粉红花、小青虫分别象征了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十分接近参考答案的,但有的学生的回答却引起了阅卷老师们的争议。很明显,这些学生并不是从“黑暗势力”与“光明势力”、“敌人”与“战友”角度来思考的,比如,有的认为,鲁迅先生在这凄清的秋夜,由周边的景物突然感觉到人生的残酷、人情的冷暖、环境的压抑,但他从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身上看到了生命力的旺盛,因而振奋了起来;有的认为作为 “诗人”的鲁迅,比较多愁善感,在这孤独的秋夜,感慨人生;有的则纯粹从自然、生理角度来解释,说鲁迅先生身体一直瘦弱,现在到秋天了,他更感觉环境的艰难,但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当然,他们所说的象征就各不相同了。对于这些各式各样的答案,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还是以参考答案为准。
这件事过去后,我们当时没有再进一步地去思考那些问题。最近又读到一篇赏析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文章,文中说,北方的雪暗指北方的反动统治,江南的雪暗指南方的革命中心。读后颇觉不舒服,一是老是这样来分析鲁迅作品,显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二是心中起了疑问,像《雪》这样的写景抒情的文章,也真的有这样政治意义吗?大家对这些问题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了,批评者已经有很多了,但看起来,再次仔细思考这些问题仍是十分必要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受到政治的影响,久而久之,大家不自觉地养成了固定的政治思维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首要的就是从思想倾向性入手。诚然,很多文学作品是有思想倾向性的,但有的文章我们却很难说出它有什么思想倾向来,而且有思想倾向性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仅仅只有思想倾向性。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的作品,我们如果仅仅指出其思想倾向性,仅仅用 “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对黑暗势
4中原工学院
汉语121
陈姣姣
201201024106
这常常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的参考书上、课堂上乃至一些研究生的论文中;后一种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类来分析,尽力避开作品政治、社会方面的思想内容,这常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我认为后一种方法作为作品研究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式的尝试,如果使用理论的方法得当,还是可取的。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和使命感的作家,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入到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而且也留下了伟大的人文精神,我们不应该忽略或者歪曲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地或完全撇开文学性来谈他的思想倾向性或政治倾向性,甚至想当然地强加上一些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无疑会淹没他的作品的文学性,而鲁迅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这文学性。我们应该避免走任何一个极端,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适应文学理论发展新的趋势和人们新的鉴赏需求,开展科学而理性的探讨。在我们的文艺研究走向“泛文化”研究的今天,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才是我们的方向。
鲁迅先生一直是注重大众对于文艺的欣赏的。“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②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今天,大众对于文艺是十分渴盼的,但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往往和文艺工作者对于文艺的理解、宣传和教育有关,所以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问题。大众容易受到学术权威的影响(其实学术界内部也一样),这种影响一旦深入,持续时间就较长,且不易改变,因此,我们绝不能对此有所疏忽。
鲁迅每部杂文集的名称,虽寥寥数字,却微言大义,让人回味无穷。第一类:自我解嘲
《坟》先生在《序言》里说:“„„还想将糟粕收集敛起,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迹。”将旧作比作糟粕,将散文集比作“新坟”,在自嘲的同时,含有抛却旧思想、轻装上阵的意思。
《南腔北调集》因有一位笔名“美子”的人攻击鲁迅演说时用语“南腔北调”,先生遂以此为文集之名。
第二类:讽刺论敌
《热风》鲁迅在该文集自序中说:“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以“热风”回击“冷嘲”,有讽刺论敌之意。
《华盖集》“华盖运”为一种霉运,用“华盖”命名,一方面显示他正视现实的险恶,另一方面也不无对论敌的嘲讽。
第三类:揭露现实
《而已集》鲁迅在自序中说:“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其中“而已”一词,表达了对残酷现实的愤懑与无奈。《伪自由书》该文集收录了鲁迅发表在《申报》“自由谈”栏目里的杂感。该集中《崇实》一文说得明白:“事实并没有这字眼好看。例如这《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以鲁迅的文章而论,要么被删节,要么被禁止,所以鲁迅冠以“伪”字。
《准风月谈》1933 年5 月,“自由谈”的编者登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鲁迅自以为其文与风月无关,顶多只能算“准风月”,足见先生对文化围剿的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