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时间:2019-05-13 12: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第一篇: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浅析中英恭维语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论《飘》的女性主义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8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91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9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9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9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00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102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10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107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08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110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111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12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14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16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18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19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120(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121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2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124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126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27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28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30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31 美国总统面面观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33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34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36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38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1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42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143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146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147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149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5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52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153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4 苔丝悲剧的解读

155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56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58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59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160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61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162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63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6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165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

166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167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6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169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70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71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72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74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75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

176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77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178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179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8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18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82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18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84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5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18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87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8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89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9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9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92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3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194 论《某人住在一个多美的小城镇》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19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196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97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98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199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200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第二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

0 引言

中国论文网 /8/view-12932898.htm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的诗歌充满了生机、真理和智慧。弗罗斯特成就卓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创作处在19世纪美国文学和现代主义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在他的诗中,既有多处体现了19世纪的传统文学倾向,又与其他20世纪同侪的作品有相通之处。弗罗斯特进一步发展了象征手法,颇似庞德和洛威尔的意象主义。另一方

面,正如Leonard Unger和William Van O’ Connor所指出的,“弗罗斯特的诗歌,不像艾略特、史蒂文森、以及后来的叶芝,没有明显偏离19世纪的诗歌惯例”(1981:692)。他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诗人,从不使用试验性的技巧。弗罗斯特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语言的雅俗共赏,以及对普通事件的讽喻和智慧。如果说现代美国诗歌从沃尔特・惠特曼和艾米莉・狄金森开始,并通过埃德加・马斯特斯、罗宾逊・杰弗斯和埃德温・罗宾逊而发展,弗罗斯特的诗歌就是高潮,它们将所有诗歌艺术和现代主题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尽管有一段时间里,在艾略特(T.S.Eliot)和庞德(Ezra Pound)的影响下,格律诗曾一度被自由诗所取代,但弗罗斯特的诗歌证明了传统形式的持久魅力。他的作品体现了美国式的粗犷的温和、安静的反思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对美国诗歌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

特色

�_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对美国诗坛有重大影响,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探讨。

1.1 类型多样

他的诗歌类型多种多样,不仅限于一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他的诗可以分为五类:

◆戏剧性诗歌

自从弗罗斯特的第二本诗集《波士顿之北》出版以来,他放弃了早期的个人抒情风格,而转向戏剧性诗歌。他甚至把个人经历写进了诗中,此举使他赢得了更多的欢迎。他写了很多戏剧性的诗歌,比如《雇工之死》于1914年首次发表,整首诗就像一部独幕剧,弗罗斯特在其中使用了许多戏剧创作的手段,包括戏剧语言、戏剧冲突和戏剧描写等,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张力。

◆讽刺性诗歌

一般来说,讽刺性诗歌通常假托自然的物体或现象来对社会进行批评。弗

罗斯特写过一些讽刺性的诗歌。以《一次可观的发言》为例,这首诗描述了小昆虫的行为、情感和挣扎。一个没有情感和思想的人很可能把小虫子不当回事,然而,对于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思想家来说,昆虫虽小,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它正在为生存而挣扎。弗罗斯特借小虫来讽刺现代社会僵化冷漠的人。

◆哲理性诗歌

哲理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篇幅短小,中心概念较为抽象,思想悲观而深刻。在这方面,《修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修墙》收在弗罗斯特的第二本诗集《波士顿之北》,于1914年出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常收录和分析的诗歌之一。《修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英格兰乡村的故事,其叙述者是一位新英格兰的农民,他与邻居商量重建他们两家农场之间的石墙。叙述者原先觉得“我们不需要墙”,但他的邻居却用一句谚语“好

篱笆造就好邻居”来回答。这首诗探索了生活和人性的矛盾,包括每个人的矛盾,因为人“创造了界限”,也是人“打破了界限”。这首诗还探讨了人类社会中边界的作用,因为修补墙既可以分开、也可以连接两个邻居,这也是一个矛盾。

◆感悟性诗歌

一般来说,感悟诗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它的某些方面加以思考,从而产生深刻的含义。它往往始于自然现象,终于智慧或道德。弗罗斯特在感悟性诗歌方面成就卓著,创作了不少名篇,其中,《未走的路》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感悟诗之一。

该诗于1916年出版,可能是弗罗斯特所有诗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中写到一个在树林里的旅行者,面对着两条路的选择。道路承载着两种含义:物质道路和生活道路。把弗罗斯特的一生与他的诗作联系起来,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在旅程中要不断选择

道路,不同的选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田园诗歌

弗罗斯特的许多诗作捕捉到了大自然的各种瞬间,如《雪夜林畔》,《割草》,《冰和火》等。其中《雪夜林畔》集中反映了弗罗斯特的写作特点。在这首诗里,一位旅行者在一个下雪的夜晚匆匆赶路,他被雪夜的森林所吸引,他想要在树林里多待一会,欣赏它那神秘的美,但马缰上的铃铛声把他带回现实。为了早点回家,旅行者告别了树林,继续他的旅程。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地面白雪皑皑,万物冰冷沉寂,但诗人在雪花飞舞的夜晚,情绪高昂。他享受着白茫茫的原野和马具上的铃声叮当。此时他一方面被森林之美深深吸引;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回到现实中,这样他就能实现他的承诺。

1.2 语言朴实自然

弗罗斯特被誉为自然诗人,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自然诗歌,如《雪夜林

畔》、《桦树》、《摘苹果之后》等等。他的诗总是既自然又新鲜,因为他喜欢用简单的语言使诗句深入浅出。在他的诗歌中,弗罗斯特强烈反对工业社会,因为这样的社会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弗罗斯特的诗雅俗共赏,尤其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因为他的诗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他在新英格兰出版的诗集受到了美国人的普遍接受。他所描述的新英格兰农场宁静而自由的生活吸引了广泛的读者。

1.3 地方色彩浓厚

弗罗斯特的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诗歌都涉及到乡村主题,他最常用的素材是新英格兰的农村风光和日常生活:牧场、果园、石墙、倒塌的农舍、溪流、摘水果、播种和收获……由于长期的农耕经历,弗罗斯特从农村生活和当地语言中获得了许多灵感。他倾向于用最简单和最常见的词语来描述所居住区域的环境。他的诗歌富有音乐魅力和鲜明的画面感,如《割草》这首

诗描述了他在新罕布什尔州塞勒姆市附近农场的生活,诗里充满了那里的地方色彩。

1.4 传统与创新结合

弗罗斯特坚持传统的格律模式,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传统的形式,如十四行诗、对仗、无韵诗、传统韵和抑扬格。评论界人士常用“旧瓶装新酒”来表示对弗罗斯特的真诚赞扬。他没有跟随同时代的人去做那些诗歌形式方面的试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恰恰凸显了他的价值。弗罗斯特对口语很感兴趣,有时故意在他的诗中加入戏剧化的对白。读他的诗就像听农民的日常谈话一样。弗罗斯特也是运用对话的高手,他的大部分叙事诗都是以这种形式创作的。对话的运用提供了生动的场景,让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的内心。弗罗斯特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简单而直接的。总之,他的诗歌不仅沿袭了传统,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结语

弗罗斯特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写作技巧,又创造了自己的现代风格。他在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弗罗斯特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他留下的大量诗歌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尤其是他作品中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学习。

第三篇: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在高中我们学习过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以及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其实,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过了,但在高中,就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仍属启蒙性质。但是,我们对诗歌中的形象与意象,意象与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为一谈。从而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很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据此,我在这里特别地就如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与意境等问题,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以帮助你们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自我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意象

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相关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这么一幅名画,两头牛的尾巴翘起,有人认为这名画有个缺点,这就是姿势不对,尾巴应该夹起来,尾巴翘起来那是要拉屎了。

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呢?原来,观众看画是用形象观来看问题的,而画家则是根据意象观来看问题的。尾巴向上,这是一种力,一种向上升的力,这种力把“斗”的精神显示出来了。

例二

张大千的弟弟喜欢画虎,而且家里还专门养了一只老虎,以专供自己画画之用,因此,他的虎画得特别酷,特别像,但他的画就是不好卖。有一次,张大千酒后画了一只虎,后来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卖了,赚了一大笔钱,从此,他弟弟的名声大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大千的弟弟画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张大千画的则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

(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例二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第2-5诗节中,集中描绘了康桥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桥时灵魂的陶醉。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

1、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

2、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

3、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

4、暮色中苍翠的水草;

5、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之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形象,寻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综上所述,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张大千的弟弟画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等单个意象在传达的意思上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它们有机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诗人心目中苦难深重、步履维艰的祖国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意”。我国几千年诗歌理论传统,非常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学说,意思是说诗要表现诗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诗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二.意境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所以,我们在对诗歌学习中,要善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自我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对诗词的理解时,应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我们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练习,反复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

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⑵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第四、我们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咏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首先,我们要熟读背诵、美读作品。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融入意境。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识别和辨认意象和意境,不能混淆。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

第五篇: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 李商隐 雨 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

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

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

“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注释:

[1]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 叶葱奇,注疏《李商隐诗集注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长英:女,硕士,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原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下载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

    小论诗歌中的烛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烛意象 中国古代诗词在表达上运用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象是其中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共五则范文)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情怀(5篇)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情怀 【摘要】:徐志摩对“自然”情有独钟,他诗歌中的自然情怀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自由,此特征着重从诗歌中的自然事物、诗歌内......

    论《二十四诗品》中诗美画镜与自然意象(范文大全)

    论《二十四诗品》中诗美画镜与自然意象谭珍珍(10中文本2班)1005210208【摘要】:《二十四诗品》是谈论诗的风格的著作,司空图既以诗画一体的入思及言说方式诠释“拟容取心”、“......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摘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发轫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魏晋六朝时期,而兴盛于唐代。在中唐时期,诗论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皎然对诗歌的意境理......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红色英勇勋章》看社会突变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2 论华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