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上)[小编推荐]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上)
中秋夜无月
清·樊增祥
亘古清光彻九州①,只因烟雾锁琼楼②。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简注】
① 亘古:终古。即从远古到现在。亘(gèn),从此端到彼端之意。②琼楼:玉楼。这里借指月宫。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秋。前两句叙事写景。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之夜,月光总是分外明朗,皎洁的圆月悬挂中天,将它清朗的光辉照遍中国大地。我国人民素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一家人团聚一处,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可是这年中秋夜天空却不见月亮,层层烟云迷雾笼罩月宫,大地一片黯淡,这是多么令人遗憾!一个“锁”字,更加重了令人压抑愁闷的气氛。按说,如此令人扫兴的中秋夜景,很难激起人们的诗意了。可是,诗人却偏偏独辟蹊径,从这里翻出了一层新意。末两句诗就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告诉人们,不要为天上的月光被遮蔽,致使人们看不到地面的景象而惆怅忧愁,即使天公作美,今夜明月朗朗,人们看到祖国残破的山河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将会更加悲愁。字鸦片战争以来的六十多年间,中国外患频仍,我们可爱的国土不断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侵占,中国人民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人民。面对祖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的情势,任何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怎能不深为扼腕、忧心如焚?诗人对祖国的危局早已怀着深沉的隐忧,如今又逢中秋夜天阴无月,更是缘境生情,遂从反面立意,抒发了山河破碎、不堪入目的愁思和感慨。这首诗立意别开生面,语言清新自然,前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中秋无月的惨淡愁闷气氛,为后文作陪衬,末两句以进层写法,透过一层去写,更见诗人对国势的沉痛忧思之情。“照出山河影更愁”的尾句,含蓄蕴藉,沉如九鼎而诗味醇厚,尤其发人深思。
沪渎感事诗
江干何处立斜晖①,碧草清阴与梦违。燕子不知巡警例②,随风犹得自由飞。
【简注】
①江干:江边。②巡警例:时上海外国租界的巡警规定不准中国人出入租界,居民很不自由。【赏析】
这首诗抒写了一位炎黄子孙在帝国主义租界中无限压抑愤懑的心情。头两句诗,乐景写哀,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压抑和苦闷。夕阳西斜,诗人独立黄浦江边,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江面浮光跃金,江畔绿草如茵,林荫道旁的树木投下一片阴凉,黄昏的景色显得如此幽美清静,然而,诗人的心情并不宁静。“何处”二字,暗示出诗人的不得自由,以至想在黄浦江边找一块立足之处也得费一番踌躇,而“与梦违”三字,则进一步显露出诗人屈心抑志的苦闷。虽然诗人并未明言他的梦是什么,但联系中国曾几度雄屹于世的辉煌历史,联系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现状,读者不难明白,诗人之梦乃是渴望中国复兴的“强国梦”。然而,眼前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击碎了诗人的梦想:上海,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尤其在黄浦江畔,租界林立,俨然成了国中之国,帝国主义巡警们制订了繁琐苛严的各种条例,剥夺了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有的租界门口居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意凌辱中国人民。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封建王朝的私利,却不惜丧权辱国。面对屈辱的现实,诗人怎能不感到一切均与梦违呢?末两句诗中,诗人又运用反衬手法,进一步抒发了胸中的愤懑。在黄浦江畔租界区,中国人民不能自由出入,而那些不谙人事的燕子反倒自由得多,它们不受诸多巡警条例的约束,正随着傍晚的微风自由自在地在租界内外出入飞舞。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人竟然连天空的飞禽也不如,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诗人怀着愤愤不平的民族自尊心,记载了近代史上这惨痛的一页,激励国人发愤图强,也告诫后人慎之勿忘!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①。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简注】
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 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4
有感一章 清·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①,合向苍冥一哭休②。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③?
【简注】
①抵:抵消。②合:应当。苍冥:苍天。③天涯:边远的地方,此处指沿海边疆。神州:指中国。【赏析】
此诗作于1896年。1895年春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条
台湾、澎湖给日本。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看祖国遭受外敌欺侮宰割更令人伤心和忧愤的事了。诗人写作此诗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头年春天蒙受的耻辱。因此,诗的首句写道,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消得了这种春愁。诗中的“春愁”已不是一般封建时代文人感时伤春的情绪,而是包孕着强烈的忧国之情。正因为忧愤如此深广,而又受到腐朽的清政府的高压,所以,诗人只能向苍天“一哭休”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真挚表现了诗人忧思郁结、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也把读者带进了这种感情氛围中。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又进一步渲染扩大了这一感情氛围,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悲愤心情。《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对华侵略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长此以往,国不将国。面对衰弱的国势、残缺的国土和沦亡的危险,四亿多中华儿女怎么能不为神州悲泣!“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就生动反映了这种举世恸伤、普天垂泪的情景及全国人民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自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选集》)这首风格直率的诗之所以至今仍感人至深,正是因为诗人在当时代表着民族的良心,充当了人民的代言人。
第二篇: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教案
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重点难点】
1、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教学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教学课时】
总课时安排6课时左右(2节讲读课,4节习题讲评课)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掌握相关术语。
一、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特点与趋势
1、自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将6分分解为3+3或2+4,先填空再简答。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题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全国题开口很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全国。2014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命题内容的选择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2、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简析(略)
三、掌握相关知识术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闺怨诗: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
(二)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自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凤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诗歌情感:
惜别之情、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
(四)诗歌语言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五)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
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特点:先景后情、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主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4、写作技巧: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六)艺术风格:
1、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代表作家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3、不同类的诗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七)评价主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等。
(八)常见意象
1、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飘泊
5、其它类: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四、布置预习题(下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复习巩固相关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一、温故知新
重温上堂课主要内容,将相关术语用投影再展示一遍,通过反复强调,达到理解识记并学会运用的目的。
二、解题要领:
古典诗歌鉴赏的答题,要把握六个基本点,一是认真审读题干。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诗歌鉴赏是难度最大的试题,命题者往往要借助题干提出各种要求,同时也可能作出各种暗示,很多重要信息都在题干中有所暗示。二是读诗要从思路结构入手,把握形象与情感。诗的结构并不复杂,把握了几种基本结构,就可以找到解读诗歌的门径。三是参考整体风格,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四是善于捕捉关键词句,即一些表现特征的词句、表达情感主旨的词句和用得有特点或反常的词句。五是联想相关术语。术语可以看作是诗歌欣赏的知识提示。六是善于把握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诗的鉴赏角度无非是结构、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而这六点的中心点是情感,一切为表达情感服务。把握了这些基本角度,就可以以简驭繁,避免盲目。
三、高考题型预测:
结合近年高考设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特点可分为五大类型:(1)评价赏析型(2)技巧赏析型(3)对比赏析型(4)完全开放型(5)课内外联系型
四、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一)评价赏析型
示例:“汕头一模”第16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问题】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评价赏析型题一般是评价前人对原作的评价,基本思路是结合提示语研读评价语,再对全诗解读后寻找评价语与评价诗句(或字词)的契合点。“缘情体物”中的“物”应是“细雨”“鱼”和“微风”“燕”,“出”与“斜”的欢欣与轻盈之自然之景,与作者优游闲适的心情吻合。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人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二)技巧鉴赏型
示例:广一模”第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问题】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解析】技巧赏析型即是对诗歌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赏析。审读题干,注意提示语,本题的写作技巧主要在于比喻见长,因此关键要找出本体与喻体,然后再抓住其相似性展开联想。
【参考答案】
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抓住了划线文字,意思对即可得分。)
【评分标准】“一缄书札”,比喻(本体),2分;结合上文“芳心”理解诗意,2分;合理解释“会被东风暗拆开”,2分。
(三)对比赏析型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题】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解析】这是一类很常见的题型.对比鉴赏,便于考查思维的多样性。本题主要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多角度思维,必能得出多样性结论。解答时,要从不同的语气中揣摩不同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参考答案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参考答案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四)、完全开放型
示例: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解析】称为“完全开放型”未必很恰切。但既然“颇有争议”肯定各有各的道理,答案就不可能唯一。此题还得从晚春的背景和群芳的对比中探讨“杨花榆荚”的形象意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定要挖掘出形象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敬。
参考答案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参考答案③争妍斗艳的花卉春夏秋三季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痴迷专情、不耍心机,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神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五)、课内外联系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问题】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解析:其实这种类型也是比较性评价赏析,只不过是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这里要求我们对一些名篇名句熟读成诵,要在比较中唤起记忆,展开联想,相关术语也要烂熟于胸。此题关键要明白“紫袖”、“红弦”、“弦凝”、“指咽”诸词的含义,并联想到《琵琶行》相关诗句,然后抓住写作技巧中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的特点,理解“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
评分要点提示:“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是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此题为开放题,允许学生个性化、拓展性理解,但须紧扣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结合诗作展开自然而合理的联系和联想。)
除五种类型外还有一种表格填充型比较常见,这是一类客观性较强的主观试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要看清表格的要求作答。请看示例:
.阅读下面小诗,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②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即表弟。②李益(公元748-829),唐代著名诗人,他七岁时,爆发“安史之乱”。
阅读全诗,填写下表。
联次
主要内容(不超过两个字)各联主要情感特点 全诗抒发的感情 全诗的艺术特点
首联
久别 真挚的至亲情谊和
白描手法、典型的场景、以及。
颔联
惊讶、欣喜
颈联 热烈
尾联 话别
参考答案:
联次 主要内容 各联主要情感特点全诗抒发的感情 全诗的艺术特点
首联 久别 意外 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沉重的**之感。白描手法、典型的场景、生动的细节以及心理描写。
颔联 重逢 惊讶、欣喜
颈联 叙旧 热烈
尾联 话别 惆怅
五、总结本专题复习内容,强调备考策略:
明确考纲要求,确定复习重点;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
积累鉴赏知识,运用相关术语;阅读鉴赏词典,学写赏析文字。
六、课后练习布置: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出达,归雁洛阳边。
问: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时序交替,触景生情)
参考答案②这两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
参考答案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有哲理意味)
(此为开放性试题,以上①②③三个角度皆可)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
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
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
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
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
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消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参考答案:“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问题】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写出禅智寺的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静。(写出特点1分,写出一个角度2分,写出两个角度5分)【教学反思】
诗歌诵读默写和高考专题复习相结合,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诗歌鉴赏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
一、枯燥。要注意的上,教学要有所侧重,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把专题知识点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联系割裂开来了。我曾想把2013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
我认为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 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妙招一 关注诗歌的标题 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 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例:
1、《邯郸冬至夜 思家》 《春夜别友人》 《春日登楼怀归》 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
2、《西塞山怀古》 《从军行》 《归园田居》 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
3、《春夜喜雨》 《征人怨》 表明情感
对点练习: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交代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 ②暗示诗歌类别(贬谪诗))
2、《咏素蝶》(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②点名诗歌类别:咏物诗 ③暗示了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3、《征人怨》(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②情感基调:怨 ③类别:边塞诗)
2、读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诗”的“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生活经历、风格流派 等 “论世”就是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社会生活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 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读内容。
1、读意象。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体味作者情感。“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例7:(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2、关注诗歌情点。所谓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情感的字眼。①修饰词:形容词 动词 副词等。
a形容词:冷暖色调形容词表现悲喜心情。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环境之苦)
b特殊词。叠词,增强韵律感和内容的形象性。颜色词:表现心情悲喜,增加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
3、关注关键句。①首联:了解基调,统领全诗 ②尾联:了解主旨,卒章显志 ③重要句子:隐含重要信息,有助于了解内容和诗人的情感。④典故句: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提升策略之领会诗的主题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五篇: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
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导
入
•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
• 关键性词句 ;它可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 • 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往往奠定 •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例如:
•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 《荷塘月色》: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叫诗眼: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 性或情趣性的统领全诗、全联或全 句最关键的字词句。
诗 眼
小诗眼: 一句之眼,“一字之妙”。
使意境更丰富;
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情趣味;
大诗眼:指一首诗的眼目,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
揭示全诗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诗眼的判断和鉴赏方法
诗眼举例一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望岳》 白居易《琵琶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眼例三(诗题式)
• 《春夜喜雨》杜甫 《书愤》陆游 • 《题李凝幽居》贾岛 《田园乐》王维 • 《望月怀远》张九龄 《山中留客》张旭 • 《喜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
《征人怨》 柳中庸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句子)
• 杜甫《蜀相》
《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行路难》
• 李清照《一剪梅》
• 柳永《雨霖铃》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王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杜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 赵师秀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 朱淑真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湖州歌》汪元量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宫词》 武衍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西楼》 曾巩
总结找诗眼方法
-- 整体感知全诗的意境和主旨
• 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字词句 • 关注诗歌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 关注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诗眼位置:诗题、首联、中间、尾联
高考诗眼设题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哪个字或词统领全诗?请分析一下。
举例: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示范
• 答 :闲字是该诗的诗眼,全诗描写
• 了山村幽静和谐、农家农事繁忙。即使是
• 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全家没有闲人,只有庭院的栀子花 闲着,诗以闲着的栀子花衬托出农家之忙,诗充满了情趣。
总结答题步骤
1、指出诗眼,点明该字在全诗表达主旨中的作用,或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作用;
2、分析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该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简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它对全诗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统领作用。
诗人用茫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渐沉的夕阳、归巢的寒鸦等景物,烘托了诗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亡国失家、眷恋家国的悲伤之情。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问题: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锁”是诗眼,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 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 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 干阶砌,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 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妙语双关。
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答:诗眼是凉字,“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找出两诗的诗眼,比较分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答案 •
两诗诗眼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引领全篇,实写登楼,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1.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戏字为诗眼,嬉游,乐在其中)
2.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为诗眼,最能表现广袤辽阔水草肥美)
3.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活泼可爱)
4.李峤《风》:风——标题就是诗眼(自然力的赞美)
5.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为诗眼,大自然创造无限、鬼斧神工)
6.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怨为诗眼,苍凉孤独思乡)
7.《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为诗眼,境界决定于高度)
8.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美景易逝请珍惜)
9.王翰《凉州词》: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情、悲壮)
10.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情怀)
11.《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明志)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但闻为诗眼,空、寂的境界)
1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念亲。倍,诗眼,更加。反衬此时的孤单,强调思乡念亲的情怀)
15.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
16.《古朗月行》:诗眼为标题中的“朗月”
17.《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惊诧之意,赞美壮观景色)
18.《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字,深,情深义重)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惜别——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20.《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欢快的心境)
21.《望天门山》:题目中的“望”字为诗眼,诗中景致皆为“望”见之景
22.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是离别却胸襟开阔、豪情满怀)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其实所写都是居处所见,并无侧重,实在找不出哪里是诗眼,抱歉。)
24.《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的特色,如果诗眼是一个字,那就是“喜”,两个字就是“潜”、“细”)
25.《绝句》:春风花草香(赞美春天)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花满蹊”是诗眼,其余三句皆为此来)
27.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无价——这个不用说了吧)
28.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两字为诗眼,最显境界)
29.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用一本书得题目解说:存在与虚无,呵呵。)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为诗眼,乡愁)
31.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说不好,应该是这句,渔人之趣,如果找词儿,那就是“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眼应该是“满”,形容雪大,塞下气候恶劣,战事紧张)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诗眼,所写之景,皆为遥望所得)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诗眼,强化黄河浪涛的气势。)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春草的坚韧勉励将别的友人)
36.《池上》: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解,诗眼,写出小娃的天真幼稚)
37.《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诗眼,所写之景皆可忆,皆应忆,忘不掉)
38.李绅《悯农》
(一):粒粒皆辛苦。(此句为诗眼,悯农辛苦劳作)
39.《悯农》
(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犹,诗眼,表达了对劳动者不得食的悲愤之情)
40.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诗眼,赞美秋景)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清明时节的冷煞之气)
42.《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一句为诗眼,借古讽今)
43.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近黄昏一句为诗眼,感慨美景短暂易逝、年华易老)
44.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一句为诗眼,感慨民生疾苦,悲悯百姓苍生,劳动者不得食)
45.胡令《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鱼惊,诗眼,小儿初学垂钓的心理尽显)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但爱”两字为诗眼)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诗眼,赞美春意,写出元日喜悦之情)
48.《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太经典了,“绿”字写尽春意)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长扫、手栽写出清静无为、不图名利的淡然心态)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题目中的“醉”字为诗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相宜,诗眼,突出西湖之美)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目中的“春江”为诗眼,诗中皆为春江之景)
53.《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二句是诗眼,哲理蕴含:当局者迷)
54.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二句为诗眼,写尽豪情远志)
55.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但悲所涉及的事情,即临终念念不忘、谆谆叮嘱之事,所以但悲不见九州同为诗眼)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泪尽”为诗眼,年年盼回归,盼得泪尽仍然无望,不能抒写收复失地的悲愤)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各”当家为诗眼,写农家辛苦、农家孩子独立、早熟)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此二句中,无人过、惟有写尽寂寥)
59.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才露、早有两词为诗眼,写早夏池中之景)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与四时同,诗眼,写出西湖六月景的独特)
61.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二句为诗眼)
6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末句为诗眼,愤怒指责当权者只顾眼前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63.叶绍《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诗眼,写出春色春意满人间)
64.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闲人少为诗眼,写农事繁忙)
65.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为诗眼,诗中所写都是早春乡间特有景观)
66.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墨梅气节风骨)
67.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心志)
68.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突出了坚韧、坚定不移的精神)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一句应该是诗眼,是纵歌与静默变化的关键)
70.龚自《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一句为诗眼,直抒胸臆,道出对人才的渴望。)
——夜深疲乏,有不足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