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黄金答题模式2011年02月04日
高考语文黄金答题模式2010年02月04日 星期四 03:24 P.M.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更多资料!!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七大整合技巧2010-01-02 11:11 http://
技巧1:应依文答题,忌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示例l:“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相关语段: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参考答案」
(1)因为树的自然、大方、优雅、潇洒:
(2)谦虚、有深度(或不夸耀自己的全部):
(3)没有忌讳(或珍惜宇宙的每一点营养);
(4)简洁、完美而保持个性。
「解析」
出题人是“依文设题”,所以我们也应“依文答题”。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了我们应根据某段或者是某句话去答题,我们解题的时候就应该围绕那个“中心点”,而不应背离它。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信息”,形象一点叫“沙里淘金”,就是排除多余的信息,去沙,然后淘出金(有用的信息)。尽量用原文的话,切记不可凭想当然去整理答案,否则得不偿失。以上四点,均是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文本相关信息所进行的整合。
技巧2: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示例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相关语段: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谊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看,向楼上望了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气氛。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伤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节选自《雪夜晚》,有删节。
「参考答案」
(1)开头冬夜雪花的描写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
(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 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按得分点评分,而且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较快,分点列写,答题思路显得清晰,也方便阅卷老师评卷。值得注意的是,答题时应将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在答出最主要的得分点以后,可以将其他一些可能的得分点整合,作为答案最后的一点。
技巧3: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示例3:作者之所以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请根据全文内容,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6分)
相关语段:
(1)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4)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5)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6)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的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7)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起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节选自《名作欣赏。扛橡树》2006年第ll期,有删改
「参考答案」
(1)刚强(或“阳刚”、“坚强”、“坚忍不拔”、“顽强”等)
(2)傲骨铮铮(或“正直不阿”、“敢于抗争”、“敢作敢为”)
(3)无私奉献
4分。仅答出“刚强”、“无私奉献”两点得2分;答出“傲骨铮铮”得2分;答“蓬勃向上”、“安于贫瘠”、“奇崛”、“笔直”等次要信息不给分。
此题信息筛选范围主要集中在四、五、六三段,每段可归纳出一点。
「解析」
题目要求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总揽全文,不难看出答题区间为4-6三个段落:
第4段相关信息为“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则应抓住“刚强”“阳刚”等信息。
第5段相关信息为“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每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可提炼出“正直不阿”“傲骨铮铮”等信息。
第 6 段相关信息为“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核心信息为“奉献”。
>>未完„„ 下载全文(word打印版)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253)| 评论(0)上一篇:南京审计学院:2010年艺术特长生...下一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什么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阅读七大“注意”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恋战冲绳 03113991 jx870804 迷失在月光
第二篇:高考语文答题模式(黄金版本)
高考语文答题模式(黄金版本)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金牌备考:高考语文130分夺分方案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
……、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第三篇: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式: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金牌备考:高考语文130分夺分方案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第四篇: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式:应试答题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1、直选法
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
2、添加
3、替换
4、换位
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
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第五篇:高考语文答题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古诗鉴赏题的做法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七)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六、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