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汇总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前言:
随着社区大学在国内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这一个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型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人们对于生活的照顾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我们说对于专业知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是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知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知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
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以下,我们就从《论语》的语录中来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知识、与好学精神的智能话语。
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他说: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博学是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能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又见: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能能力,智能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又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什么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赞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又见: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能又具有众多的艺能。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
乐于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众多。
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向往之而乐于学习的情绪呢。
三、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为孔子称道的就是颜回,颜回为什么值得孔子赞许呢?实在就是好学而已。参见其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意境上,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于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赞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又言: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孔子说,只有颜回对于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也就是说,对于为人处世的智能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又言: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颜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颜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可惜颜回早死,故而孔子极为伤心哀叹。又言: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
在好学的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赞许其它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可见好学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
终身学习就是智能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
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为服务社会
孔子好学,颜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为社会服务。参见其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又见:
「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为人服务。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对于有德性者要乐于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为规正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好学的人。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又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
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准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对于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准。又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众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这就是「博学于文」培养能力的意义。又见: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有所学者即有所承担者,能承担才是君子,君子的价值不是表现在有多少知识、多少技能上的聪慧炫耀之间,而是在社会周遭有所需求时能当下承担,所以能学时要及时而学,有事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承担,不思有所承担只知炫耀才能则是不知学之要义,这种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见: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学习就是要学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务社会并做为他人行事的典范,不论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学习,都是学会了以后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用的道理与作为是多方面的,君子并不将自己限定在某一种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沟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种技能,别人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来做,自己则应该要再去学习别人还不知道、还不能做的知识能力,所以君子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特殊技能中终身不再学习的。又见: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于众人,特别是关于社会服务、公众事务、为人处世的道理诸事,但是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关的,反而是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对整体社会的关怀,对周遭人群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之道即是仁爱的胸怀,唯有仁爱的胸怀才能统驭众多的价值知识。
既然学习的目的在为社会服务,那么学习也就成了知识分子的责任,那么终身学习也就是为了终身服务。
五、学问的价值在自己成德
终身学习是为了终身服务,服务是为他人的服务,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职责,那也就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务,因为为他人服务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务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参见孔子之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学来有用于日常生活的,故而应该时常温习、时常使用、使自己总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状态中,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岂不快慰哉。至于对于自己的所学,是对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学又能毫不介意,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境界,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时候当仁不让,其它时间则悠游在学习的快慰中。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学问的目的在培养德性,有德性即是时时愿望着为社会付出,为社会付出的动机是出于自己的仁德的关怀,故而仍是为己之学,是自己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只求社会利益,便会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甚至出卖灵魂,那就是为人,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给自己就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却坏了社会公益,这就是不知学问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时时教诲这点的。又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求为人知者即不是为德性而学,读书学习贵在自得,自得即有实功,有实功才能应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闻世俗却无实力。成长的阶段力气只能用在求实力,即便有了实力之后力气还是要用在继续求实力的增长上,为社会所用的机缘自会到来,然而仍须注意为正道所用而不是为虎作伥。如果有机会为正道所用,却实力不足,坏了社会公益,岂不惭愧。又见: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知识与能力不是用来炫耀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个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与一群在社会上无用之人彼此标榜,讲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较竞欲望的事情,不仅对社会无益,更且有失德之忧。所以人活着就要做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无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怜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生命的意义在于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则人的一生是白过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则生命才有光辉、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尽全了生命的意义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闻道也者,闻晓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学习与服务,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业,学习了智能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
六、修养德性是一永恒的历程
原来学习固然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但是服务社会却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认真学习、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实现的方法,这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成长历程。故而应该终身学习之。其言: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孔子说,读书说话的事情我还做得可以,说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标榜的。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都是人就要一辈子都在学做人,孔子自谓七十岁才完全可以不犯错,所以未达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已经是君子了,只是必须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为生活的目标而已。又见: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孔子说,就圣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怀而言,我真是无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过就是认真去做、努力去学、然后不厌其烦地教育弟子而已。所以终身学习正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真正写照,至于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则是不需在意,不过就是持续就对了。又见: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学了就要做,还没有作好就又学了新东西这样是会让有责任感的君子心惊的,因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
连孔子这样的人才都不以为学已足够,都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更不敢自称君子、圣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个不停止息地学习成长的历程。
七、读书就要会做事
读书当然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是为社会服务是要服务成功的,不是光说做事却总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书没读好,就是学有未成。见其言: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读了诗三百,学了文辞之美,却不能从事政务,要他出使他国却不能独立代表团体的立场、知道天下形势、而做出正确的对应,这样的读书就是无效的。读书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会做事不等于会读书,不能安定天下、经营组织就是白读书了。孔子对这一个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又言: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学习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务社会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着,要能定着就是意志要坚定而实力要足够,当能应付一方局面之时则还要能处理大的变局,变局是时时会有的,社会本就是变动的,人心更是多变的,众人之事更是变化万千,心思沾滞即不能应变,心思沾滞就表示为天下服务的智能不足,故要能权变,权变亦有宗旨,是真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权变。
从做事能力上去检证世人学习的成效是孔子的重点,这却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为承担天下之学,不能承担即谓未学可矣。
八、学习要勤勉不止息
学习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终身学习的。其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所学习的知识的背后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则,原则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学习有效果的表现,能温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则只能教授技艺。又见: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需要有知能的时候就要拿出力气来学习,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动机就能拥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学习锻炼的,学了就要做,做了才真会,学得愈多做得愈多就会得愈多,这才是学习的要点。又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意义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识的操作,意义的反省是思,思当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须要实践,也就是要把学会的知识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实践这才是学习的完整意义,光有操作却不理解知识使用的意义则将会有迷惘的时候,光有反省却不能在生活中落实则所学也是白学的。又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纯厚,人都是学而知之者,学而难知则再学矣,此即困勉而学者,人都是学而知之及困而学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学,这就不可论矣,因为此人已丧失为人的价值,他的人生必是无所事事毫无意义的。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学,智能总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顿中,如何能不戮力学之。
九、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只要处处用心,其实处处有可学之事及可学之人。见其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人各自不同,有贤于己者有不贤于己者,有好学精神的人见到自己不如人的时候,所想的并不是要去伤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补充起来。若见到别人有不当的行为的时候,就要赶快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着欲望而作出同样的错事来,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为对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样那岂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对错都是反省自己的题材,而不是幸灾
乐祸的不当心想,幸灾乐祸者也容易自己犯错,因为自己把是非对错当成了人际利益,只进行优胜劣败的计算而不进行修养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来时自己就是会犯错的。又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我们生活中周围的人时时都要接触的,公事不接触私事也要接触的,接触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里头就大有学问了,别人有优点我就注意到,就学习。别人有缺点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样的过错。而不是见了别人为恶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见了别人的好就兴起忌妒之心从而思有以害之。
这两段文字都是在警惕世人,应善于观察周遭,而自做修正。
十、学习者自己要有强烈的动机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最重视弟子的学习企图心,有企图心的弟子教了就学,学了就会,若是没有企图心,常常教了也是白教。其言: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孔子说,弟子若愿意学习,则只要准备最简单的见面礼,自己就愿意教学。束修就是干肉,这是北方农业社会里最廉价的食物之一,家家户户都会有着几块干肉搁着,以此为见面礼只是一种礼貌,根本无关礼物的价值。所以孔子重视的是好学的心意,束修只是意思表示的符号,非关重点。又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弟子学习的时候,要能够主动思考,而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学生被动而已,孔子并不是择其聪明可教者才要教之,而是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不知道就要问,不知道才要学,不知道没关系,本来就是不知道才来学的,可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教了也学不到东西,因为懂不懂自己都不知道,那样学习如何会有效果。又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学习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是要让学习学到个人的人格内蕴里头才是真学,这样的学习便是轻松之至,不仅愿意学习更且是乐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处在实践德性、与进德修业的心安理得的乐境中。这样的学习当然是最有效果的学习。
十一、小结: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
看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教育学习的种种谈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
对于学习是如何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即是为社会服务、即是成就自己。因此我们实在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就是终身认真对待自己,时时提升能力,时时为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扮演而做准备,将自己的生命无限地扩大,让自己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让世界愈来愈美好,无论世界变得如何,自己的一生总是心安理得了。
第二篇: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理念 孔子教学思想
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是一个保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的范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空手搏虎,徒步过河,临死也不知悔改的人,我不赞赏他;我赞赏的是遇事心理害怕,喜欢通过谋略来使事情成功的人。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难看出,几前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顺势引导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教师施教,不论求教者来自贫或富、贵或*的家庭,都要一体施教,而且他认为只要施教,那么人都会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不管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类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教育正是这光明的枢纽。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以学会高质量的生存”和“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正是要让全体学生得到学习、锻炼、发展的机会,提倡普及意识而并非选拔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并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应该是园丁,应为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信息化,没有广大高素质的人民,只凭几个英才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的。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色满园,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是孔子进行教学时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上必须勤思,只有勤思才会不断总结、吸取前人的精华,才能实现不断的创新。而且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又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而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程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孔子早就认识到通过实践学习的妙处,这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自己周游列国后也曾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如果有重用我的国君,我一定能在一年内做到纪律严明,三年内能做到国家大治。孔子是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明君呀!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新课程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学识高的学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从而能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孔子的教学策略鉴今,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仍是当前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三、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表明孔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游,或与学生席地而论,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说:我的确比你们年岁大一点,但是你们在我面前也别拘束。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由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但孔子一点也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来压人而是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或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因此也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真情实感的流泻。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他一生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一生弟子三千,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都与他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他不仅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说》(2)《语文教学之友》第288期
第291期(3)《中国人的圣书——论语》(4)《孔子思想研究》
第三篇:落实终身学习理念
落实终身学习理念
听了《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讲座,感觉讲得很好!确实应该是这样的。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落实到日常行动。
08 规范第六条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教师应当怎么学?、勤于读书、乐于反思、积极实践
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无时不学习,无处不学习。不断学习,不断长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成就感。
第四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说的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其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既是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干部培养、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3、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终身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俱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五篇: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三章)
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
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十八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为女死矣。”曰:“子在,何敢死。”(《先进》第二十三章)。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章)。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此说不足以全信,但是确有改变过《诗》《书》《春秋》,即文学、政事、历史三种适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书。他重视编写合适时代的教材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2.4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二十一章)。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性格也不一,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3.有关学习方法:
3.1要以学习为一种乐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章)。孔子倡导学习之后就要经常去练习使用它,并把它作为一种乐趣。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二章)。孔子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病的的源泉,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谦虚的品质。
3.3在学习上,要注意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十一章)。孔子指出,如果一个人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时而能有新的知识,并且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3.4要学思并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十五章)。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学习应带上自己的思考,这样学习才能进步。同时也指出光思考也是不行的,有些问题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解决的,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3.5要学会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十五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十七章)。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3.6学习要学以致用。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第九章)。孔子非常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并且也看出他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
3.7品德修养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并重。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十六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信和仁。当然做其他学问也是这样的。
3.8知识比生命更重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十八章)。孔子把修身治国的学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修身治国的学说。当然这种精神也适用于对一切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二、评孔子的教育思想
1.贡献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授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等,依然基本上以孔子为楷模。就算是在当代也是对我们的教育影响甚大的。
孔子从古代文献、社会实践、为人忠诚、忠言可信四个方面教诲学生,我们可以把他看成孔老夫子的教学总纲。如果我们再把这个教学总纲进行实质性的归纳,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教育(文)、道德教育(忠、信)合作社会实践(行)。在孔子教育总纲
①中,他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放在一起,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有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人生抉择。就业、考研,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我强烈建议大家:向孔子学习,规划一下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孔子颁发一个大奖: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突出贡献奖。绝对名副其实,我们读读《论语》,就会感悟到,在教育界,这个老孔不简单,他的教育思想,渗透到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教育体系完整、独立,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②
2.弊端与不足
①
② 洪志漠.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1朱保安.读《论语》 谈教育——孔子教育思想解读[J/OL].3 [2011-5-12]
http:///wz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4&Page=
3对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有弊端的,他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相信教师的提示、书本的内容都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读书去思索。同时,这种方法又显然只适于孔子所谓的“学而知之”的高材生。他们理解能力较强善于适蹑孔子的思路,因而可以举一反三不用重教,至于那些基础较差的,仍旧只能尝着强制灌输的苦头。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发只能说是范围有限的改进。①
忽视科学这点是中外不少人对孔子的批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孔子那个时代,中国自然科学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和积累。在天文学方面,如李约瑟先生所讲:“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测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在数学方面,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当然这没有《九章算术》中的内容那样高深。但只要有这些概念和最粗浅的运算技巧,在当时世界上也明显居领先地位。另据考证在物理及机械工艺在当时也是有较大发展的。但在《论语》和其它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机械工艺等自然科学方面,均无丝毫反映。如果考虑到西周教学中本来有重数的传统,我们只能说孔子未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他之前的文化知识。
3.我为孔子鸣不平
有人说;“孔子对人说话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等级分明的。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能言善辩,与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温良谦恭,孔子在国君面前就更谦卑了。如果国君在场,孔子总是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谨慎小心。进入朝廷之门,总是弓腰曲背,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在国君面前,说话总象中气不足的样子。”
我想他们是没有认识孔子,没有真正了解孔子思想的。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主要以“礼”为核心,他一再强调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礼教,只不过在有些人人看来那是在或鄙视、或谄媚的对人罢了。同时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另一种体现。
三、我读《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感悟和收获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可以说自从我开始读《论语》,认识孔子开始,孔子以及《论语》就深深的影响着我,孔子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上我时刻注意着预习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上课时会真正听讲,努力抓住老师讲的重点、核心,也会不耻下问,也懂得学以致用,学思并重。我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我没能好好领悟的,孔子说要以学习为乐趣,但是也有些科目我就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孔子还说要把学知识、做学问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只要有很小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就会影响到我的学习。
通过这一学期对孔子的深刻学习再加上写这篇论文查阅的相关资料,使我对《论语》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我以后会更多的去钻研《论语》,钻研孔子,钻研孔子的教育思想,更会改变自己不足的学习方法,努力对所学的相关课程投以最大的兴趣与精力,以学习为乐趣,认真、努力地学习。争取在进本科四年得到最大的收获。
①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