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时间:2019-05-13 12:2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第一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摘要】本文将从视觉修辞性角度对其小说中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解构,进而透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态度。

【关键词】冲突之美 沉静安和的审美态度 对比 隐喻 反复

作为一个新文化旧家庭中的知识女性,张爱玲的生命本身便也是一曲新旧文化交融的和弦之歌。她以新的语言方式和其组合的视觉图像来表达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之美。而她为这种冲突之美所选用的视觉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对比(色彩冲击对比)

(一)心灵与外表的色彩冲击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有一种情感上恨而不能的自我堕落倾向。作者在体现人物这一矛盾理念时,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内外对照,强调和突出这一效果。如《封锁》中对吴翠远的外形刻画,“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 作者在刻画吴翠远的外貌服饰时,选用的主色调为轻松年轻的白色,然后加一点宁静的蓝色作为衬托,这种冷色调的组合,一来渲染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二来让人从角色身上嗅到一种沉静低调的美。而人物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放纵时的冲动,如同热烈激切的火红。“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 作者在描绘翠远的内心愤怒时,选用了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词,“恨”“哄够了”“活该气”,她的隐忍的愤怒,如同一团鲜艳跳跃的火焰,即将喷涌而出,将要灼伤人的眼睛。

(二)角色间的各色冲击

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有其独特的音调特性一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各色各样的,以其近乎绝望的挣扎在色彩斑斓的市井画卷上展现自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如红色般冲动激烈,或似白色简单质朴,或像银灰色般沉寂萧条、、、、、、白色是《沉香屑》中初入世道时的葛薇龙,纯粹而年轻,“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初次见多年未见的姑妈时,年轻的葛薇龙是质朴的,那种非驴非马的打扮透着她年少的稚气,整齐严谨的制服装有一种简单纯粹的美。

二、隐喻(画面冲突的隐喻性)

(一)横向画面冲突

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头感和画面感非常强,体现人物间联系的方式如同一个个镜头的切换。在小说《封锁》中,这种手法被反复运用,首先在小说的开始,作者为展现列车上的人物时,用的是一种推移式镜头,作者以吕宗桢所在的角落为切入点,一点点拉伸开来,搓着大核桃的无所事事的老头子,然后是他右手坐着的吴翠远,隔壁坐着的奶妈。整个画面描写以运用微小幅度动词见长,如对吕宗桢的描写使用的都是心理活动描写,老头子的手心搓核桃、吴翠远改试卷,搁下那本卷子等都是一些人物动作细节的描绘,主要表现电车上安静沉闷的画面感。

(二)纵向画面冲突

纵向式的画面冲突是一种成长性的,主要以开头和结尾的剧烈发差来体现主题或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如《金锁记》中对曹七巧的刻画以一种纵向式的画面形式来展示的。七巧的开场形象是这样的,“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她的姿势给人一种傲慢刁钻粗俗之感,服饰上却十分精致贵气,而她的语言也是特别能够反映她的性格的,尖酸刻薄。总体上来说还是青春富有生命力的。而最后一段对七巧的描写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呈现,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手臂已经骨瘦如柴,镯子能推倒腋下。颓丧而年迈。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反复(作者在体现这种冲突之美时常用的一种视觉修辞便是反复)

(一)意象和人物内心冲突的反复

如《金锁记》中多次反复出现的意象月亮,月亮的本身是沉静宁和的,然而在与另一情景冲突时便也染上了其他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如是说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三十年前开始的时候月亮是安静宁和的,正如它本身寓意一样,然而此时的故事情节却并非如此,冲突即将上演。小双和凤萧的谈话揭示了七巧这样一个冲突人物所在。安静宁和的月亮与性格尖酸激切的姜二少奶奶构成一组冲突,这是第一个冲突,“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这是长安决定放弃学业那天晚上时的景物环境描写,宁和的月因了长安内心的激烈彷徨的心理斗争而变得“模糊黯淡”作者再一次揭示了冲突所在,在描写芝寿的心理时也借用了月作为对比,“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7]作者多次以安静宁和的月亮作为对比的冲突的意象,强调主人公的心境。

(二)宁静与喧闹画面的反复

张爱玲是喜欢冲突之美的,正如让他生命所有的矛盾冲突一样,高贵与卑微,恣意与拘谨,癫狂与沉静。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如果那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她是个人主义的。苏格拉底的个人主义是无依靠的,卢梭的个人主义是跋扈的,鲁迅的个人主义是凄厉的,而她的个人主义则是柔和的,明净的。” 作为张爱玲半生的知己,胡兰成是懂她的,这种极致的冲突是一种刚与柔的猛烈碰撞,而她追求的便是那交锋时的热烈激切迅速,而这种意境的塑造她更喜欢用一种画面意象或语言的对比呈现,并非是一种描摹性的,因而也成就了她视觉修辞上的审美独特性。然而,这所有的热烈不过是绚烂烟花下苍凉的夜幕,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孤创与凄凉。她在这癫狂恣意里书写她不拘一格的纯净和柔和,冲突,是她书写生命的形式,是她自我生命的内容,却并非她追求的自我生命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和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究其根本,她的审美态度是柔和纯净的,她所愿的,或许便是那走过恐怖罪恶,残酷委屈,悲哀欢喜抑或卑微癫狂后的沉静与安和,在这之中,有智者的深悲,有仁者的妙悟。而她,便于那一方自我精神世界里等待解码她心理密码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爱玲卷》 蓝天出版社 2003年版

[2] 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的评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第二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金锁记》有感

《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尽了屈辱和欺凌,终于熬到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分得一部分田地财产。以前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如今她单立门户,手中掌握着金钱却失去了青春,人也变得凶狠,阴冷起来。她为了守护出卖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首先绝情的报复前来算计她,勾引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不是不爱他,但她更爱钱,继而残酷的对待她自己的儿女,为了不让他们离开自己,不使金钱被外人占去,不惜让他们都学会了抽鸦片。她甚至干预儿子,女儿的婚事,逼死了媳妇,弄得儿子不敢再娶,女儿也断了嫁人的念头。她平时更是疏远亲友,大骂下人,把整个家弄成“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人不人,鬼不鬼。在她临死之前似乎有所清醒:“三十年前她戴着黄金的伽。她用她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后悔她为了追求金钱失去了早年的爱情和正常人的幸福。金钱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相反弄得她恨一切人。一切人恨他,腐蚀了人性。

张爱玲太悲观了,她的小说人物命运一般都充满了无奈和怨情。张爱玲她自己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

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发掘人物潜在的意识。就比如写曹七巧打发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又到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进到了,飘飘拍着扇子。”“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则深刻的写出了七巧内心的矛盾,从她抱着希望以为这小叔子真的是来和她重续旧时的情分,结果她一试,才知道姜季泽来是为了骗她的钱,她为了钱,又放弃了这次他们可以在一 起的机会。

张爱玲小说大多写上海和香港,洋场那些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女人在这些封建大家庭的沉浮,以及女人在这些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小说的结局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似睡非睡,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和许多的人爱过她。只剩下苍凉。

第三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看完了,却心潮澎湃。。

第五篇: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黄”“灰”“紫”“褐”等,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颜色的细微的差别,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张爱玲全集》中,对颜色的描摹是精确的,令人惊奇的。如

“红色”就有33种:朱红、大红、粉红、桃红、橘红、荔枝红、淡红、深红、银红、通红、虾子红、水红、微红、猩红、象牙红、枣红色、霁红、石榴红、玫瑰红、红棕色、肉红、暗红、嫣红、干红、燥红、杏子红、惨红、红焰焰、红通通、红喷喷、红隐隐、红拉拉、红剌剌;

如“绿色”就有30种:石绿、湖绿、明油绿、水绿、苹果绿、玻璃翠、橘绿、淡绿、苍绿、鹦哥绿、锈绿、葱绿、海绿、墨绿、棕绿、苔绿、翡翠绿、油绿、橄榄绿、浓绿、翠绿、豆绿、灰绿色、绿莹莹、绿阴阴、绿幽幽、绿黯黯、绿翳翳、绿油油、绿累累;

如“蓝色”就有16种:浅蓝,深蓝、孔雀蓝、淡蓝、浓蓝、翠蓝、宝蓝、烟蓝、品蓝、粉蓝、冰蓝、银蓝、瓷蓝、钢蓝色、蓝汪汪、蓝阴阴等,颜色描写上出奇地精确,走进她的文章犹如走进一条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廊,让人惊喜、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有人评说张爱玲笔下的颜色词“已不复是一种单色,那是一团会说话会表演甚至会吓人的生命,它能把作者掩映在色彩中的语言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张爱玲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颜色的浓淡深浅,单单靠颜色词吗?不是。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并研究了《张爱玲全集》精装本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答案。

颜色词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再现和表现,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是张爱玲行文时常常异想天开,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精心地点染色彩时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下面具体阐述张爱玲在摹色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一、通感

通感即移觉,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人们通过眼摄取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耳听取外界的各种声音,通过鼻闻到各种气味,通过舌尝到各种味道,通过身体触到身边的许多事物。由于生理的原因,这些感觉可以相互变通。

张爱玲运用通感来描绘颜色主要体现在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上。如在词语层面上 “干红、燥红、红润、红瘪”和“红嫩”分别以感觉中“干———湿”、“老———嫩”质感来描写红色,“惨红、寂寞红、红艳”则以内在感觉写红色。在句子层面上,或用其他知觉中的事物来感知颜色,或以颜色来表现其他知觉中的事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视觉与听觉相通

(1)呜咽声———寒冷赤裸,像一块揭了皮的红鲜鲜的肌肉。(《创世纪》)

(2)自嘲、荒诞意味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第二炉香》)

(3)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上面几句以色彩表现声音,或以声音表现色彩。分别用“红鲜鲜的肌肉”来表现“呜咽声”的穿透力,用“小红布条子”抽打脸颊来表现自嘲的笑声,用燃烧的声音来表现红色至燃的浓度。

2、视觉与触觉相通

(4)她(川娣)的脸像骨架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两只炎炎的大洞。(《花凋》)

(5)木槿树的上面,枝枝叶叶,不多的空隙里,生着各种的草花,都是毒辣的黄色、紫色、深粉红———火山的涎沫。(《沉香屑———第二炉香》)

(6)火油炉子烧得久了,火焰渐渐变成美丽的蓝色,蓝汪汪的火,蓝得像冰一样。(《半生缘》)

(7)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这四句中,以触觉来感知色彩。为了表现川娣遭受病魔的情形,用“炎炎的大洞”来描写眼睛的晦暗无光,用“火山的涎沫”来表现草花颜色的炫目毒辣,用冰的凝固感来表现火焰蓝色的程度,用燃烧的状态来描写颜色的“金黄”。

3、视觉与味觉相通

(8)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沉香屑———第一炉香》)

(9)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颔下盛胡须的锦囊。(《中国的日夜》)(10)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沉香屑———第一炉香》)

雨是辣的,棉袍的花色像腌菜酱菜,让人感觉是陈年旧衣了,灯光与冰块相连,在这里,视觉与味觉完全相通。

4、视觉与感觉相通

(11)天是森冷的蟹壳青。(《金锁记》)

(12)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节火车,从异乡开到异乡。(《红玫瑰与白玫瑰》)(13)薇龙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瓷盘那一颗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沉香屑———第一炉香》)

(14)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晒着的阳光。(《私语》)

上述四句中,赋色彩以心理感觉意义。天青得像蟹壳,让人感觉森冷;暗黄的穿堂让人恍惚迷离,遥远不可知;静态的叶子与花在薇龙眼里变成令人恐怖的蛇和蛇信子;童年的温暖像棉鞋晒着的阳光,视觉与感觉相通。

二、移就

移就即将描写甲事物情状的修饰语,移来修饰表现乙事物情状。《辞海》注:“甲乙两项相关连,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移就是词语的异位和重新搭配,有较大的灵活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移人于物,二是移物于人,三是移物于物,其中第一种情况又叫移用。

1、移人于物(15)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红玫瑰”的王娇蕊精于情场,一技之长是耍弄男人,但最终被佟振保玩弄后抛弃,“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作为“白玫瑰”的孟烟鹂,则以婚姻为生存手段,丧失了起码的人格,沦为丈夫的奴隶,最终“变为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把描写物的“蚊子血”和“饭粘子”移用于王娇蕊和孟烟鹂身上,形象生动。再看下面三句:(16)电车单剩下一辆,神秘的,像被遗弃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公寓生活记趣》)

(17)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秋雨》)(18)窗外就是那块长方形的草坪,修剪的齐齐整整,洒上些小露,绿得有些生气。(《沉香屑———第一炉香》)上述的“白肚皮”、“忧郁”、“生气”等描写人的词语用于事物的描写上,生动形象。

2、移物于人

(19)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她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20)她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皑皑的一片。《红玫瑰与白玫瑰》(21)她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红玫瑰与白玫瑰》

花开在嘴上,注定要凋谢,葛薇龙把灵魂押给魔鬼,自甘堕落,再温热美丽最终毁灭,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白玫瑰的肚皮与冰雪相连,身躯似“白蚕”,写出了白玫瑰已失去做人的尊严,像动物一样的活着,以及佟振保对孟烟鹂的厌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移物于物

(22)我喜欢那时,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存稿))“橙红色”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颜色,能使人产生热烈、温暖、快乐之感,以此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抽象的感觉。

(23)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是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私语》)“朱红”很喜庆,“我”的快乐就如同喜庆一般的感觉。

三、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强调事物色彩方面的特征,并对其加以渲染和扩大。

(24)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作品中夸大红色的“红”暗示白流苏的命运就如同“野火花”一般,红过之后成了“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是不成腔的音符,“象檐前铁马的叮当”。(25)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金锁记》)。夸大芝寿脚的颜色,是为了突出芝寿被婆婆折磨的临近死亡。(26)《封锁》里的老头子“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头像一个核桃。”夸张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把老头子的头进行缩小性地描写,写出了他感觉生活是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的意思。上面三句对“红色”、“脚”、“头”的描写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四、比喻

比喻是张爱玲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张爱玲喜欢用明喻、暗喻,用中介词“像”、“如同”、“是”等连接本体和喻体,形式明快简洁、直截了当,但它呈现的颜色内涵却深刻隽永。喻体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人认识得格外清楚;把深奥得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把陌生的东西说得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把难以感知的东西说成熟悉的,因此比喻是增强言语形象、生动性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是修辞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下面的比喻运用使得颜色表现的内涵丰富而耐人寻味。

(27)沿街化缘的道士:弯垂着一颗头,动作是黑色的淤流,像一朵黑菊花徐徐开了。(《中国的日夜》)

(28)女佣的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中国的日夜》)(29)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雨。(《私语》)

(30)满头珠钻,严妆的贵族妇人,昂然立在那里像一座小白山。(《谈画》)

(31)她的脸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倾城之恋》)

(32)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秋雨》读到这样的句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27)作者由“道士化缘的动作”想到“黑菊花徐徐地开放”,多么幽默地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28)“一团银白的粉丝”像“蓬头的发髻”,让静止的事物产生了立体感,一个沧桑、满头乱发的老妇人的后背像。

(29)看着檐下的雨想到粗而白的牛筋绳索。

(30)严妆死板的妇人与一座白山相联系,有生命的人看上去毫无生机、令人发寒。(31)把洋妓女萨黑彝铌公主比作“观音菩萨”,暗含讽刺。(32)把“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比作“屋顶上剥落的白粉”,感觉非常不爽。

五、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色彩词巧妙地运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如:

电梯上升,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衬着交替的黑暗,你看见司机人的花白的头(《公寓生活记趣》)。

几个“黑暗”词语不断地重复,语义也不断地推进,时间在不断地推移,岁月不断地流逝,司机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六、拟人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把有生物拟人化、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如: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秋雨》)。这是属于非生物拟人化,把“桔红色的房屋”看做是“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拟人使得雨中的房屋像人一样有了生命,显得活灵活现;关键房屋的颜色是“桔红色”,虽然是恼人的秋雨,仍然给人暖暖的。如果不是“桔红色”而是“黑的”“绿色的”房屋,用拟人的手法就不会如此传神,表达的意境就不会这样和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张爱玲对颜色的勾勒非常精细,运用的修辞方式非常贴切,表现的内涵含蓄隽永,尤其是把色彩描写和意象刻画结合起来,作者选择与人物主观情绪相吻合的色彩意象构造出一定的情境,并让某种颜色稳定地或临时地与人物的行为或某种心态相联系而产生。如:

(33)那是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烟,烧糊了一小片。(《沉香屑———第一炉香》)

(34)十一月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倾城之恋》)

(35)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沉香屑———第二炉香》

(36)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之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沉香屑———第二炉香》)

就月的描写,作者独运匠心给予它金、银、白、黄、蓝等颜色外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意偏离物象的常色态,造成不同的月色意象,这种不同颜色的月色意象正是作品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心境下,关照物象的不同感觉所致。五颜六色的月实际上成了情愫的物化形态,情景中的月亮具有了鲜明的象征性。

结合作品看,(33)薇龙对乔琪有了模糊的爱意,情境中的月亮具有了抬头看见“烧糊了一小片”黄黄的月亮,象征朦胧的初恋。(34)流苏发现柳原对她有野心时看到霜花似的月亮,象征着伤感。(35)乔琪夜闯薇龙卧室时看到蓝阴阴的月亮,象征着一种欲望。(36)愫细初婚之夜从家里跑出来头上银灿灿的月亮,象征着寒冷。可见颜色词的象征含义是在形象的颜色词背后另埋进一层新义,引人品味、联想、开掘。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沾染颜色的物象是栩栩如生的,包含的意象是含蓄隽永的,修辞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她选择的修辞方式看似随意,实则妙不可言,都是为体现作品的意象服务的。颜色词的数量繁多,避免陈词旧用,使摹色显得新颖、立体、丰满,而贴切地修辞更传神地表达色彩和意象,使得文章妙语连珠,精彩纷呈,显示了她独特的想象力,天才般的才情,细腻敏感地艺术感受力,单看摹色与修辞,就可以发现张爱玲独特的艺术气质,恰如窥一斑而知全貌了。

下载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精选合集)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小说有感,欢迎大家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2-3 11:09: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百度推广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5篇

    篇一: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

    张爱玲小说片段赏析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已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做姑娘......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 摘要: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