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
摘要: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奴婢和影子。同时女性骨子里自甘依附男性, 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和男性形象,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悲剧的人生命运及命运的轮回,从本文中可看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得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主体意识 反男权书写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turbulence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Eileen Chang is a wonderful, in full bloom at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used female nature alienation and loss, the last male value standard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valu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the female can only become the slaves and the shadow man.At the same time female bones from pleasant attach to male, female self closed and silent shorts feature, in male as the world 's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and servi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own internal caus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female and male image in Eileen Chang's works, analyzes the work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women writing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fate, from this paper that she 's female worl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t is the mature and profound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odern feminine literature histo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Key word :
Eileen Cha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ti male writin
引 言
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大解放的世纪,也是女性文学崛起的世纪。在二十世纪的中文世界里,张爱玲绝对是个“异数”,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年仅二十几岁的她,凭着一本小说集《传奇》和一本散文集《流言》迅速地成为文坛名家,《传奇》第一版在四天内就告罄,著名翻译家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 ①50年代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她“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称赞“《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②同时她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拍成电视剧,让更对的人了解了张爱玲的女性世界,正是她的这种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对其文学的热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来未曾间断过,具体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二阶段,建国后到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40年代的傅雷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60年代,学者夏志清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用41页的篇幅描来描写张爱玲。80年代以后的陈红玲的《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陈理慧的《浅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林幸谦的《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等著作都对张爱玲作品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做出甚为详细的见解,为后来让人们的研究张爱玲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抱着现实的态度,以冷静的笔锋复制或嘲弄现实,或反讽男性家长,暗藏了女性文本中的反男权意识,这和作者的女性主体关系密切。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及对张爱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的同时试图从张爱玲作品中所描写的男女形象及女性自身的命运入手,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权的反对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等方便的研究,揭露出女性的真实处境同时对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进行举证,归纳法、阐释法和例证法是笔者在文中的主要探究方法。
一、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一)什么是女性主题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女作家创作的文 学作品。题材上以表现婚恋和家庭生活内容为主,揭示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女性特有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细致精到的女性心理描写、委婉深挚的情感抒发见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而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近代以来,在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下,有意识地表现女性的思想意识、揭示在男性中心主义压迫下妇女处境的文学。”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背景通常是战争年代,但其中却很少有对炮声的描写和对战争的控诉,也没有激烈的革命情怀。而是以女性为关照面,表现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的抗争,但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的小说集《传奇》大多是非常专一的婚恋故事,涉及女性的生育、家庭等问题,战争气息十分淡薄,我们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画面,甚至有些表面上涉及战争生活,但依然落脚于女性主体的描写,如《倾城之恋》,抗战爆发,香港沦陷,表面上写的是战争,但倾城的结果是成全了白流苏大团圆的爱。
就像林悻歉说的那样:“她的创作似与时代擦肩而过,抑或与时代没有瓜葛” ③,通过阅读她的文本可知,她往往通过对女性情感生活形态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欲世界,其创作出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同时从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轮回上直接或间接地达到反传统、反宗法通害的诉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她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张爱玲自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较早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就同时到欧洲留学去了,父亲是清朝遗少,抽鸦片、娶姨太太;父母感情不和乃至离婚,母亲再度去法国。16岁时她与后母吵架,被父亲狠揍一顿并被关禁闭达六个月之久,其间还有生痢疾而得不到治疗的经历。这在她的作品《私语》中可得到证实,因此,她的女性意识尤为强烈,在心底深处表现书对男性(父亲)的抗拒,她小说中男性身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
张爱玲最关注的还是女性的命运,“男女间的小事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女性。但她又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女性,往往出身旧式的大家庭,有着传统的文雅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在文本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神化的女性形象。
说到张爱玲对女性主体意识,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黄逸梵和她姑姑张茂渊,她们在当时可以说是觉醒的女性,张爱玲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她们的影响。张爱玲自小就看过《红楼梦》,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很大一部分受到《红楼梦》中贾母形象的影响,比如《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半生缘》中的顾太太等一系列的女性都是家中的主宰,与贾母的地位有着 相似之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她的权威,而是通过对梁宅的描写:“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④皇陵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从中可以看到女性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取名为紫微,“紫微”被定为诸星之首,在术数中被视为帝王星,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势,运用象征的手法,投射出其在匡家的地位,即神化的地位。
张爱玲神话的女性形象不仅仅通过张的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在其散文中也毫不避讳的将这种神化表现出来,在《谈女人》中张爱玲谈到“超人是男人,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获得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⑤
二、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
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年轻是的张爱玲曾经有被父亲拳打脚踢的经历,甚至还被父亲囚禁生了痢疾不能医治差点丢命的梦魇搬的记忆,所以她作品中除了直接表现女性在家族中的至高无上和神化地位之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反男权的书写来衬托女性的主题意识
(一)残障的男性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一个庸俗的,卑琐的无聊的人,在一部艺术作品里,就会变得意味深长而又富有现实性,因为他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通过他的个性,代表了包含同一概念的整个一类人,整个一群人。” 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庸俗、卑琐的人大多是男性,其中的男性大多是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的遗老、浮华浪子,如姜二爷、聂传庆、郑先生等。比如《金锁记》里的姜二爷,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姜二爷的畸形的身体,通过姜家的仆人小双“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是见过,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说肯给他?老太太······” ⑥,更多的是通过曹七巧的埋怨来描写“七巧颤声道:”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的那样,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人看?’”⑦“七巧吓吓的笑了起来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⑧这样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儿子、是父亲,但绝不是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男人,只是一个称谓、一张遗照、一个符号、一具残废的躯壳、一具“软的、重的、麻的”肉体。形容《花凋》中的郑先生是泡在酒精缸里的孩尸。对男性做为正常人所应具有的身躯、精神状态的否定,颠覆男权,也表现出自己对这种男权的厌恶和控诉。
(二)女性化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除了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之外,还有女性化的男性,如《茉莉香片》中聂传庆“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的美” ⑨通过书写聂传庆天生存在的女性气质,虽然他没有刻意去打扮成女性,但是也暗中颠覆了聂传庆的男性自我。《心经》中的许峰仪“·····是一个粉光脂艳的十五年前的时装妇人,头发剃成男士,围着白丝巾,苹果绿水钻盘花旗袍,手里携着玉色软缎线袋,上面绣着一支紫罗兰” ⑩本是男性的许峰仪在这里变成了了一个十足的女性形象,反讽他男性特征的丧失,从而达到了反男权的目的。
(三)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和否定
张爱玲说过:“我把世界强行分成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边的,必定是不好的。”⑪(张爱玲《私语》)我们可以从这里追究出张爱玲对于男性的那种憎恨,甚至是怨恨,当然这更多的与她的生活环境相关。她笔下的男性,大多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男性丧失了主导身份。她对男性主体的丑化,是有意识地讽嘲传统父权的威严,是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即表现了身为丈夫的乔琪不但没有保卫自己的太太不受他人侵犯,反而乐意让无数的男人奸辱她的女人,从精神层次上看,身为男人仅有的丈夫的威严在葛微龙的卖淫活动中被彻底的粉碎了。一个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男人,何来的威严?
张爱玲的作品还通过女性对男性欲望的拒绝来表现男性权威的丧失以及女性摆脱男性从属地位的宿命,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愫细拒绝在新婚之夜和丈夫罗杰同房,其实质是对父权权威和婚姻传统的颠覆,保卫身体的完整从一定层面来说是在保卫女性主体意识的完整,不至于沦为男性欲望的附属品。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有很多是窝囊、猥琐、软弱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文本中她还否定了男性作为人的存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姜二爷的:“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⑫,《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人是高个子,也生得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的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身体的存在”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男性人格的否定,至少在文本中是否定了的。张爱玲还通过女性追求自己性生活的描写对男性予以否定。
三、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命运观
(一)女性悲剧命运观
在当时由于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好斗的男人的奴婢和影子。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张爱玲的文本虽然处处充满了反男权书写,将家庭中的女性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她笔下的女性一样逃不出成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描写了世人对男女两性关系中各自位置的界定:“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她就该死;女人把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把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⑭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是男权意识把女性推向一个“没有光的所在”,使她们永远充当男性的附庸。封建包办制婚姻与金钱婚姻是父权社会的产物,表面上看来男女青年都是受害者,但实际上她们遭受伤害的程度不同,占有财产主动权的男性,在婚姻生活不如意时可以在外边寻找异性,而女性只能借婚姻维持生存,若婚姻不如意,只能在家中吞下痛苦的泪水。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刻画了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屏风上,织进云朵里的一种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酶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⑮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虽然写出了女性摆脱男权控制的渴望,但是女性最终的归宿还是逃不出男性的压制,默默地承受男性加在她们身上的折磨,成为一具具僵尸,成为悲剧的代名词。
(二)悲剧的产生——男权本位对女性的压迫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权社会强加给女子的三从古训:在家从父母,即嫁从夫,夫没从子,实质上就是要女性放弃自我,把自己的一切维系在男人身上,服从男人,依赖男人,始终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男权本位的压迫中丧失了自己,屈服在男性本位的体系下。
张爱玲在《谈女人》指出“早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子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男子还抱怨些什么呢?女人的缺点全是环境所致,然而近代和男子一般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何以常常使人失望,像她的祖母一样的多心、闹别扭呢?当然,几千年的积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只消假以时日······”⑯就像女权主义者西蒙波娃所说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⑰《花凋》中“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 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⑱
(三)悲剧的根源——对男性的依附
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源于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性崇拜意识和依附心理,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思维,制约着她们的行动。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就使这种依附性变得更加牢固和坚不可摧。女性自己内心的积垢,对男性的依附,没有对自身传统意识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造成了女性悲剧的根源。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旧式深宅大院里的太太这些老中国的女儿们,她们无一例外地遵从妇人,从人者也这一古训,把自己变成男人们的附庸,有的为取悦丈夫,甘心忍受其在外面沾花惹草,有的为守住残缺的婚姻甚至牺牲了自己亲妹妹的青春。这种依附不仅表现在肉体上、经济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提到“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⑲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对范柳原的人生依附, 《心经》中小寒对父亲许峰仪根深蒂固近乎疯狂的情感依附、《花凋》中郑太太、《小艾》中席五太太、《鸿鸾禧》中娄太太对丈夫毫无退路的经济依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乔琪说难以言表的精神依附„„都展示出女性强烈的依附意识。张爱玲的小说真切地揭示出:在这样一种看似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女性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陶醉、满足和自我欣赏,然而正是这种满足和自我欣赏让女性在依附中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难逃悲剧的命运。
四、张爱玲笔下的病态女性形象及命运轮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表现出一种病态。弗洛依德认为,在人性结构中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当三者不能协调一致而失去平衡时,整个人性系统就会紊乱,人性就会出现病态。
张爱玲对于病态(变态)人性的刻画在文本中时有发生,她往往将人物内在的病症赤裸裸地剖析出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堪称一个代表性人物。麻油老板的女儿七巧本是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嫁到夫家以后,面对的却是一个患骨痨的废人丈夫,在正常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境遇中,她终于走向变态与疯狂,正如小说中提到的一样“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有出嫁的时候不过要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随时比钱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还有一句没有 一句的,就没有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⑳这种疯狂使她嫉妒一切,仇视一切,自己得不到的爱情与幸福,也不愿别人得到。她的变态转向她身边的人,她疯狂地折磨儿媳,这是一个凶残、乖戾、怨毒到令人恐怖地步的形象。甚至将这种病态延伸到她的女儿、儿子身上,长安原也是可以摆脱七巧的这种命运,但是在七巧的变态的折磨下,她渐渐放弃了一些上进的思想,安分猴子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地跟母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她的这种病态、畸形发展实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沉痛的控诉。母亲的命运在女儿和儿子身上再一次上演,就像小说中写的一样:“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种命运的轮回表明了建礼教、父权宗法制对人毒害之深。不单单是在《金锁记》中,在《倾城之恋》中更是通过描写白公馆中人们命运来强调这种轮回“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地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偌大的白公馆里面住的都是上一代的复制品,即使这中间会有挣扎和抗争,但是还是逃脱不了女性悲惨命运的轮回。《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步了梁太太的后尘,最终沦为梁太太笼络上流社会的工具。
除了描写女性的命运轮回之外,张的作品中也通过对男性的命运的轮回的描写,从侧面反应女性无法拜托在男权压迫和封建宗法中的悲剧命运,如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二十几岁的人却象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渴望逃离父亲, 过一种健康正常的生活,但是却不断发现自己身上有父亲聂介臣的影响,因而永远也逃不掉,始终摆脱不掉窒息、残害他的旧生活方式和旧文化背景。男性都无法逃脱这种轮回,作为依附男性的女性更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苦海。
在张爱玲的书写中,女性人物作为真实的女性实体,即使再丑怪疏离、压抑疯狂,她也不刻意回避,深刻的描绘她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被扭曲、变形、异化的悲惨遭遇。在《心经》中,小寒从十二三岁起就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极深的恋父情结,并愈演愈烈,最终由对父亲的血亲之恋转变成对异性的畸形爱恋,不惜以母亲为情敌,使尽种种手段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夺“夫”之战。
结 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觉的角度对张爱玲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除了通过文本中对女性神化的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反男权的书写模式来表现。窥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得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来自对男性的依附,这是这种依附造成了女性的悲剧以 及这种悲剧的轮回。
历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很多都是批判其作品没起到唤醒民族意识,没有对当时民族的觉醒做出贡献,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其写作背景与前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在分析中慢慢了解到张爱玲小说中对女性主体的塑造,可以看出虽然张爱玲在主观上试图批判封建宗法父权,反对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解放和自我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她笔下的女性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摆脱男性的压迫和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其小说叙述所及,均较深刻地体现了男性社会的性别政治中女性的历史处境——被推向没有光的的所在,致使女性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向病态甚至是变态的深渊。但是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其女性病态形象的研究,而是采用例证法,以曹七巧的为例,更深层次的探究这种病态的轮回,揭示张爱玲深藏在背后的对封建礼教沉痛的控诉。
在40年代这种战争的大背景下,很多作家对于女性主题意识方面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都是如出一辙,而张爱玲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女性世界,她没有直接的写出女性受到毒害或者是直接的呼吁女性要自我觉醒,而是以“男女间的小事情”为叙事主线,从这些小事中窥视女性的命运,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根源,从而达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角度,为现代女性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女性文学史也正是由于她的努力而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注释: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原载《万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11页.2.转引自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4页.3.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156页.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22页.5.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4页.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2页.7.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0页.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5页.9.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10.张爱玲.心经.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35页.11.张爱玲.私语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89页.12.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59页.13.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36页.14.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9页.15.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页.16.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3页.17.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10页.18.张爱玲.花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19.张爱玲.有女同车.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5页.20.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6页.参考文献: 专著: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2]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版.[3](俄)别林斯基.孟菜尔•歌德的批评家[M].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万莲子.女性文学的沉思[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5]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6]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刚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王光尔.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M].广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10 [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9]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期刊文章:
[1]王巧风.涅渡遮的生命“隐 喻”一一张爱玲论[J].中国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2期 [2] 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J].浙江树人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6卷,第3期.[3]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4]李怡.女性立场与张爱玲的文学追求[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1 [5]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2 [6]田丰、李鹏.从女性主义视觉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新形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11 12
第二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
【摘要】本文将从视觉修辞性角度对其小说中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解构,进而透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态度。
【关键词】冲突之美 沉静安和的审美态度 对比 隐喻 反复
作为一个新文化旧家庭中的知识女性,张爱玲的生命本身便也是一曲新旧文化交融的和弦之歌。她以新的语言方式和其组合的视觉图像来表达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之美。而她为这种冲突之美所选用的视觉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对比(色彩冲击对比)
(一)心灵与外表的色彩冲击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有一种情感上恨而不能的自我堕落倾向。作者在体现人物这一矛盾理念时,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内外对照,强调和突出这一效果。如《封锁》中对吴翠远的外形刻画,“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 作者在刻画吴翠远的外貌服饰时,选用的主色调为轻松年轻的白色,然后加一点宁静的蓝色作为衬托,这种冷色调的组合,一来渲染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二来让人从角色身上嗅到一种沉静低调的美。而人物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放纵时的冲动,如同热烈激切的火红。“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 作者在描绘翠远的内心愤怒时,选用了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词,“恨”“哄够了”“活该气”,她的隐忍的愤怒,如同一团鲜艳跳跃的火焰,即将喷涌而出,将要灼伤人的眼睛。
(二)角色间的各色冲击
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有其独特的音调特性一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各色各样的,以其近乎绝望的挣扎在色彩斑斓的市井画卷上展现自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如红色般冲动激烈,或似白色简单质朴,或像银灰色般沉寂萧条、、、、、、白色是《沉香屑》中初入世道时的葛薇龙,纯粹而年轻,“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初次见多年未见的姑妈时,年轻的葛薇龙是质朴的,那种非驴非马的打扮透着她年少的稚气,整齐严谨的制服装有一种简单纯粹的美。
二、隐喻(画面冲突的隐喻性)
(一)横向画面冲突
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头感和画面感非常强,体现人物间联系的方式如同一个个镜头的切换。在小说《封锁》中,这种手法被反复运用,首先在小说的开始,作者为展现列车上的人物时,用的是一种推移式镜头,作者以吕宗桢所在的角落为切入点,一点点拉伸开来,搓着大核桃的无所事事的老头子,然后是他右手坐着的吴翠远,隔壁坐着的奶妈。整个画面描写以运用微小幅度动词见长,如对吕宗桢的描写使用的都是心理活动描写,老头子的手心搓核桃、吴翠远改试卷,搁下那本卷子等都是一些人物动作细节的描绘,主要表现电车上安静沉闷的画面感。
(二)纵向画面冲突
纵向式的画面冲突是一种成长性的,主要以开头和结尾的剧烈发差来体现主题或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如《金锁记》中对曹七巧的刻画以一种纵向式的画面形式来展示的。七巧的开场形象是这样的,“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她的姿势给人一种傲慢刁钻粗俗之感,服饰上却十分精致贵气,而她的语言也是特别能够反映她的性格的,尖酸刻薄。总体上来说还是青春富有生命力的。而最后一段对七巧的描写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呈现,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手臂已经骨瘦如柴,镯子能推倒腋下。颓丧而年迈。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反复(作者在体现这种冲突之美时常用的一种视觉修辞便是反复)
(一)意象和人物内心冲突的反复
如《金锁记》中多次反复出现的意象月亮,月亮的本身是沉静宁和的,然而在与另一情景冲突时便也染上了其他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如是说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三十年前开始的时候月亮是安静宁和的,正如它本身寓意一样,然而此时的故事情节却并非如此,冲突即将上演。小双和凤萧的谈话揭示了七巧这样一个冲突人物所在。安静宁和的月亮与性格尖酸激切的姜二少奶奶构成一组冲突,这是第一个冲突,“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这是长安决定放弃学业那天晚上时的景物环境描写,宁和的月因了长安内心的激烈彷徨的心理斗争而变得“模糊黯淡”作者再一次揭示了冲突所在,在描写芝寿的心理时也借用了月作为对比,“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7]作者多次以安静宁和的月亮作为对比的冲突的意象,强调主人公的心境。
(二)宁静与喧闹画面的反复
张爱玲是喜欢冲突之美的,正如让他生命所有的矛盾冲突一样,高贵与卑微,恣意与拘谨,癫狂与沉静。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如果那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她是个人主义的。苏格拉底的个人主义是无依靠的,卢梭的个人主义是跋扈的,鲁迅的个人主义是凄厉的,而她的个人主义则是柔和的,明净的。” 作为张爱玲半生的知己,胡兰成是懂她的,这种极致的冲突是一种刚与柔的猛烈碰撞,而她追求的便是那交锋时的热烈激切迅速,而这种意境的塑造她更喜欢用一种画面意象或语言的对比呈现,并非是一种描摹性的,因而也成就了她视觉修辞上的审美独特性。然而,这所有的热烈不过是绚烂烟花下苍凉的夜幕,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孤创与凄凉。她在这癫狂恣意里书写她不拘一格的纯净和柔和,冲突,是她书写生命的形式,是她自我生命的内容,却并非她追求的自我生命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和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究其根本,她的审美态度是柔和纯净的,她所愿的,或许便是那走过恐怖罪恶,残酷委屈,悲哀欢喜抑或卑微癫狂后的沉静与安和,在这之中,有智者的深悲,有仁者的妙悟。而她,便于那一方自我精神世界里等待解码她心理密码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爱玲卷》 蓝天出版社 2003年版
[2] 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的评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第三篇: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认识
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于世纪中叶。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 ①争取女性选举权。②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③争取女性就业权。
1949年,法国著名作家波伏娃发表了《第二性》,为女权主义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波伏娃在她的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性,即男性,女人被看作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她认为“女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此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文化弱化女性的过程,指出在父制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因而是“第二性的”。此书被誉为“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高潮提供了理论武器。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
要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学者们基本上无人去尝试。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男性所主导的其他所有政治思潮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权主义的特征无限多,从而无法充分而恰当地予以归纳,只能就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些粗略的描述。
(1)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作为一种女性思潮,女权主义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代表着女性的利益并为妇女争取权利,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大多数是女性。因此,女权主义是一种妇女自己的思潮。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虽然也有男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并为此而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他们只能成为女权主义的支.持者,而不能成为女权主义者。
(2)女权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而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常常从其他流派吸收理论营养,并与其他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绿色政治、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后现代主义等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女权主义内部形成了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浪漫女权主义、黑人女权主义等政治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众多主要流派。他们各执一端,相争而又互补,无一能够代表整个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米源多元化与社会民主主义、绿色和平主义颇为相似,甚至比它们走得更远。
(3)女权主义在思想上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一方面与传统政治思潮尤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主流思潮相比,女权主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情绪的宣泄远远多于理性的思考。方法论不明确,甚至不讲究;逻辑不清楚,推论时断时续;语言、甚至数据高度夸张,牢骚、乃至咒骂比比皆是;观点(包括结论)自相矛盾,缺乏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然而另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文献直抒胸臆,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越来越多的女权分子相信,这种模糊思维取决于女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因而在心理上势必有别于男人,其直觉往往压倒理性。
(4)女权主义与其他男性理论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温和色彩。无论某些女权流派或者女权分子如何激进,如何呼唤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甚至大谈性别战争,却从来没有任何女权主义理论代表鼓吹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即使实践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抗性群体破坏活动,也不过纵火而已。其明显的原因在于暴力不是女性的优势。根本原因在于,就人类的生活和延续而言,两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因而在斗争的向时,双方还不得不谋求妥协。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
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前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仍然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理论著作,其中美国妇女B·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起了运动先声的作用,她发起的“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an,全国妇女组织)后来达到240多万人,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团体。继《女性的奥秘》之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理查兹的《怀疑一切的女权主义者》1982,G·斯蒂奈姆的《愤怒的行动和日常的反抗》(1983)欧金的《性别、正义与家庭》1990)等,她们的思想代表了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一)继续坚持男女两性具有相同理性 在人性论这个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上,自由女权主义认同传统自由主义的观点,即持一种理性至上的信念。传统自由主义主张把人的活动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相互冲突的领域,并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人类有能力区别于、并且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性。但传统自由主义只是将理性的桂冠戴在男人头上,认为男性具有勇敢、自信、开放、进取、宽容等一系列相关的优点,而女性不具有理性,或女性的理性低于男性,女人常常在“冲动(感情用事)”的标签之下,同怯懦、轻浮、琐碎、蝙狭、封闭等一系列缺点联系在一起。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历来不接受这种流行观念,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两性的本质、尤其理性的基本特征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社会舆论对两性的不同理解实属男性的产品,甚至就是排挤、压制妇女的借口。正如密尔所说:“现在被称之为妇女的天性明显地是人为的事一一在某些方面是强制压迫的结果,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然的刺激的结果。”(二)男女两性应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但西方传统观念出于性别偏见,认为妇女天生软弱无能,仅仅适合有限的特定职业,例如医务、服务、文秘、教师等等。而不能从事投资、政治、传教等工作,更不用说军事、警务等需要高度体能和胆量的行当。在同一个部门或者单位,两性有明确的“分工”,男性员工大多待遇好、地位高,女性员工恰恰相反。即便在所谓适合妇女的领域,两性也有明显的主从之别。例如在医院,院长、科主任和资深医生大多为男性,女性主要充当护士;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文科的近500名资深教授竟然是清一色的须眉。事实上在就业和竞选活动中,如果男女两名对象或者候选人能力相当,女性一般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败。这一切,传统上就连自由派的男子都觉得天经地义,认定女人其实最适合在私人领域持家,而不是在公共领域驰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从更加彻底的理性主义出发,执着地追求性别平等,或者性别正义,因此而得名“平权女权主义”。她们中有些人甚至认为,除了生理构造之外,两性在责任、命运、活动方式等其他方面没有区别,因此,反对对妇女的任何歧视,要求摆脱“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突破家庭这个私人领域的限制,进人在传统上由男人把持的公共领域。渴望享受与男性同样的个人理性选择以及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种人权、待遇和机会,在同样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公平的、公开的竞争,以取得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在教育方面,自山女权派一向反对传统的、带有歧视性的性别隔离制度,要求两性实行内容一致的混合教育,以充分发掘妇女的潜能口“不仅男女两性的德行,而且两性的知识在性质上也应该是相同的,即使在程度上不相等。”在就业方面,强烈要求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对两性一视同仁,绝不能出于性别原因而排斥妇女。她们相信,妇女的解放还能让男人摆脱养家糊口和保卫祖国的重负,从而解放自身。
(三)改革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之所以显得不如男性,是因为她们没有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妇女应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和相应的法律改革。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她们认为,美国基本上是遵循对所有人一律给予公平和自由的原则的,只是这种公平和自由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妇女身上。由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及其他女权主义者的推动下,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同工同酬法案”,20世纪60年代末,又对民权法案作了修改,把雇佣中禁止性别歧视的内容列人了法案;70年代,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全国妇女组织(NOW)又掀起了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的运动,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合众国或任何州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或限制法律所规定的妇女的平等权利”。迄今为止,美国宪法修正案共有26条,所以“平等权利修正案”又被称为宪法第27条修正案。早在1971年和1972年,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这项修正案。但是根据规定,宪法修正案还必须得到美国50个州中3/4的州即38个州的批准,才能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但是到1978年为止,这项修正案只得到35个州的批准,为此,国会不得不将批准的限期从原来的1979年延长到1982年,但到1982年6月30日为止,支持此修正案的州仍然只有35个,因此这息。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两党的候选人都曾对此项修正案发表看法。虽然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阻力很大,但女权主义者还会继续斗争下去。项修正案只得被废弃。尽管如此,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从未止.(四)认同现存的政治秋序及价值体系 自山女权主义形成2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女权运动中最大的流派,并且为异性所领导的主流舆论所接受。这主要是由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立场温和,基本认同现存的政治秩序及其价值体系,承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比较容易同其他利益集团达成妥协。
第四篇:浅析女性主义
学号: 20095021234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5
(一)社会科学领域..............................................5
(二)文学创作领域..............................................7 参考文献............................................................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诱因。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从妇女所受压迫的根源、妇女产生、妇女解放途径等角度系统阐述了他们的妇女理论,并为当时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起源角度考察妇女问题,认为一夫一妻制核心家庭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法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有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姻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姻制和一夫一妻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早期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社会是财产公有制和群婚制的社会,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打猎,妇女采集具有稳定性,妇女劳动对部落生存至关重要,而妇女由于身体所具有的生殖功能使其获得无比优越的地位。在群婚制和早期对偶制社会中,妇女属于自由和受尊重的地位,家庭是主要生产场所。野蛮时代人类向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发展,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从而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家庭外生产胜过了家庭内生产,男子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改变了男子的地位,另一方面促使继承制的改变。母系制被废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私有制出现,男子依靠经济统治支配新的家庭秩序。一夫一妻制是在野蛮时期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的,它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要求生育确凿无疑出自父亲的子女继承父亲的财产。而恩格斯通过考察古代社会得出结论,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并存,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特殊性质,使它成为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延续,男子凭借财产的掌握控制了妻子的身体,而随着私有制的废除,公有制的建立,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会逐步解决。妇女没有压迫,也就没有妇女解放运动。因此,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家赞成改变整个社会制度,但她们认为消灭私有制并不意味着消灭对妇女的压迫。“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妇女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有更多的平等机会。但是,若把社会主义国家中妇女和男子的情况相比,妇女往往还是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这使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怀疑:一个由男子领导、男子下定义的革命是否会认真考虑妇女的需要和利益”。所以对妇女的压迫既表现为阶级压迫,也表现为性别压迫,妇女的解放也只有通过反对性别和阶级压迫来实现。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经济分析法不能完全解释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源,她们还从文化、生理、种族等其他方面加以分析。肖瓦尔特从文化的研究模式中吸取女子的肉体、语言和心理的观点,把他们放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她对人类学家阿登那(Edwin Ardener)夫妇提出的女子文化模型高度评价,肖瓦尔特认为女人构成了一个失声集团,其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圈子同男性主宰集团的圈子重合,却又不完全被后者包容,而一个主宰集团可以确定多个失声集团,如一个美国黑人女诗人的文学属性就由男性白人主宰集团和失声的女子文化、失声的黑人文化几个集团形成。法国女性批评家吸收了精神分析学的思想从女性生理角度弘扬女性生理特征和欲望,对女性生理受压抑受贬损的文化偏见进行批判,伊利格瑞认为女性具有多个性器官,长期以来对男性阳物标榜是女性受歧视的根源。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一)社会科学领域
女性主义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女权主义者要求男女地位平等,而这就要求她们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评判和斗争。
女性主义对社会科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对传统社会科学模式的批评来完成的。女性主义
认为, 主流社会科学的规范模式是由男性创造和规定的, 从其研究领域和对象、主题和内容、方法与结论等各方面来看, 都是符合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 因此与父权制文化之间结成了内在的联盟。它过于注重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 忽视和排斥女性的经验和情感, 使女人和女人的世界成为社会科学中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同时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科学总体上站在男性的立场上, 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权力体系和主流男性群体的利益出发, 而不顾及女性作为边缘群体的感受和判断, 因而充斥着男性霸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女性以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通常被排除在外, 或加以贬抑, 女性经验的无形化、边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女性主义认为, 男人和女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中, 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以及男人和女人对生活的感受都各不相同, 如社会劳动分工制度将男女职业隔离开来, 家庭生活也给男女安排了不同的角色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 男人和女人并非是这个社会的平等参与者, 因为社会性别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起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而社会科学往往忽视这一点, 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发现概推到全体, 漠视女人切身的领域与议题。例如, 关于“工作”的定义, 往往局限于以男性为主的就业市场上的有酬劳动, 而以女性为主的家务劳动既没有报酬, 也就不算在“工作”之列。女人在家庭中作为家庭主妇所做的大量无偿工作, 都被视为女人的一种“天职”不加过问, 因而也就很少成为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正式议题。女性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没有受以足够的关注,或者说, 社会科学有关这一议题的研究是以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女性主义认为, 社会科学中女性和女性经验的无形化, 并不是研究对象和主题上的简单疏漏, 而是因为社会科学从价值取向上看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理性与情感、男性与女性的划分依据是一种与性别隐喻 相对应的意识形态, 其中包含着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 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这种两分法的性别意识形态规定了男女之间差异的先天性和重要性, 它将文化塑造的社会性别观念归之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 从而确立了社会性别制度、角色分工、性别身份等存在的合理性, 为男人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和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压迫和从属地位提供了辩护。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科学中的男性霸权是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男性霸权相一致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多萝西·史密斯认为, 社会学之所以无视女人和女人的经验, 就是因为女性被视为情绪化的、非理性的, 女人的经验被视为主观的、不真实的, 因而不能作为构成知识的基础。社会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男性的所谓普遍经验的基础上, 其勾画出的世界恰恰是男人眼中被歪曲了的世界。因此在女人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所发现和感受的经验与考察这一经验世界可用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同时, 由于男人和女人所处的两个世界以及作为知识构成的两种经验之间并不具有同等地位, 男人构造的世界对于女人的生活世界来说具有某种权威作用, 它构成了这个社会统治关系的基础。“那些使社会学受制于男人所支配的社会结构的制度, 也就是那些让女人受困于被压迫境况的制度。因此要打开后一种锁链, 就必须先解除前一种锁链”。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且是用来证明这种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并使之理性化的一种手段。男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社会学所推崇的概念框架以及为统治所需的知识类型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幸的契合。
因此社会学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统治实践的一部分, 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父权制社会中性别统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帮凶。
(二)文学创作领域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批判;他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五四”以来,中国女性小说的母性主题分化为讴歌神圣母爱与反思母性缺陷两条线索。新时期之后,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观念与文本创作的影响下,前一条线索发展为母女结盟、共同反抗父权统治的有效策略,后一条线索则体现出消解母性神话、挖掘女性人生复杂性的特征。表面看来,这一特征与西方女性主义回归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家园的精神指向相对立,从本质上说却与它殊途同归,并更具中国本土特色。
总之,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创作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关于父权(即夫权)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实现性平等的方式等问题,人们见解纷纷。但均承认性压迫和性剥削不能以两性生理差别为依据,而是一种社会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由于两性的利益实际上难以分割,女权主义从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潮,而是分散于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思潮之内,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高明月.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N].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6卷第1期
[3]吴小英.女性主义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女性主义社会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44——94页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第五篇: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1、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60余年间,其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这尤其反映在她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中。在艺术与审美追求止,她强调苍凉的风格,注重情绪化的写意,又具有幽默品格,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莫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散文是历来就有的文学样式,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尽管如此,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仍能于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流言》的出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在散文集《流言》里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常有令人捧腹叫绝之语。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
“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艺术的背后总是衬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崖之生”的潜台词,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她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童言无忌》)
“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带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她非常欣赏好友苏青的朴素、实在的生活态度,因为那里透着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认真,而对苏青成名后失去了朴素则含蓄地表示了不满和惋惜。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10级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