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夏志清(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2:2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张爱玲-夏志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张爱玲-夏志清》。

第一篇:论张爱玲-夏志清

论张爱玲

——夏志清

美国报界每季都要挑出十几本新出的小说,乱捧一阵;因此,报界的捧场,也不足以使大众注意到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报界的好评以外,美国文坛对这本书似乎不加注意。

《秧歌》真正的价值,迄今无人讨论;作者的生平和她的文学生涯,美国也无人研究。但是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安泡特(Katherine Anne Por to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张爱玲的家世和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不同:她出身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从她两篇自传性质的散文(《私语》和《童言无忌》)看来,她的父亲该是名门之后,而且和满清宫廷关系也颇密切。他对于西洋文学,似乎也略有认识(张爱玲有一天发现她父亲的藏书中有一本萧伯纳的Heart break House,上面有他的英文签名,并用英文写下购买年月等)。可是张老先生既然享有中国旧派绅士的特权,难免也沾染上绅土的恶习。她的母亲在当时应该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张爱玲年龄还很小的时候,她母亲和她姑姑姐妹二人到欧洲留学去了。她恐怕是对家庭不满,才肯抛下儿女,远涉重洋去读书的。她丈夫抽上了鸦片,而且讨了一个姨太太。母亲虽然不在身边,张爱玲的童年生活相必过得还有趣。她常常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妓女,到她父亲的宴会卜来(出条子)。她有个弟弟,年龄比她小一岁;弟弟的性格比较柔弱,在腐化的环境中,难以上进。

张爱玲八岁那年,母亲游学归来,她家也从天津搬到了上海。她父亲那时痛改前非,把姨太太遣走,而且拼了命把鸦片戒掉。父母既已言归于好,张爱玲的生活也就恢复正常。可是不久父亲故态复萌,母亲忍无可忍,毅然办理离婚手续之后,再度去法国。张爱玲那时在中学读书,知识已开,更感觉到失掉母爱的痛苦;但是好在她姑姑这次没有跟去,还

慰。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她中学毕业那一年(一九三七年),母亲从欧洲回上海。现在她在父母之间有个选择,可是她心向母亲,亲友间无人不知;她父亲和后母想拉住她不放,拉不成,就由妒生怒,她同后母吵了一架,又给父亲重重的打了一顿;打完之后,又给父亲关了起来,丧失了自由,她觉得人都老了几年。她体会到做疯人的味道,同时幻想她如何能学《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和中国旧小说里的人物那样,可以逃出牢狱,重获自由。

……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回到她父亲的家。她继续用功读书,考取厂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伦敦大学那时在上海举行招生考试),因为欧战关系,英国没有去成,她改入香港大学。香港那地方,比上海更要五方杂处,她所认识的人也更多了。港大的学生有欧亚混血儿,有英国、印度和华侨富商的子女,这些人物在她小说里有时也出现。她大三那一年,太平洋大战爆发,香港沦陷,她和同学们邵在宿舍里被禁闭过一个时候。她后来回到上海,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候上海文人不是受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就是那些只谈风月的周作人派散文作家,写作的环境当然并不好。但……张爱玲可以不又左振理论的影响,安心培养自己的“风格”。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她是上海最走红的作家,经常在《杂志》、《万象》、《天地》等月刊上发表文章。除了《传奇》(一九四四年)外,她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一九四五年)。《传奇》增订本在一九四七年出版,一九五四年香港天风书店重版,题目改成《张爱

》。

张爱玲早年的生活并不快乐,亏得她毅力坚强,没有向环境屈服;后世读者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应该觉得幸运。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神经质的倾向;但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再则,她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注意研究它们的动态。她能和简?奥斯汀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张爱玲在差不多刚会执笔的时候,就不断编故事,画图画。据她自己说,她七岁那年,就在编一则以隋唐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这种写作兴趣的早熟,可以和白朗蒂姐妹相比。年岁渐长,她又试写各样的通俗小说,从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一直到叫喊革命口号的普罗小说。把文字好好地活用,固然给她极大的乐趣;但是画人物画也使她很得意。《流言》里面有好几页人物素描,都是些她在上海香港所见到的人物,她的描绘能够把握重点,而且笔触轻灵,不浮不乱。她假如好好地受过一些图画训练,可能成为一个画家。

张爱玲从小就用文字、图画来记录她自己看到的世界,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给予她的感官享受,非常爱好。她有一篇散文,描写上海虹口日本布店所发售的各种色布,色彩非常华丽。她对于嗅觉的快感,也有同样强烈的嗜好。这里可以抄录她的散文《谈音乐》中的两段文字:

气味也是这样的。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满房都是清刚明亮的气息;我母亲从来不要我帮忙,因为我故意把手脚放慢了,尽着汽油大量蒸发。

牛奶烧糊了,火柴烧黑了,那焦香我闻见了就觉得饿。油漆的气味,因为簇崭新,所以是积极奋发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新年,清冷,干净,兴旺。火腿咸肉花生油搁得日子久,变了味,有一种“油哈”气。那个我也喜欢,使油更油得厉害,烂熟,丰盈,如同古时候的“米烂陈仓”。香港打仗的时候我们吃的茶都是椰子油烧的,有强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惯要呕,后来发现肥皂也有一种寒香。战争期间没有牙膏,用洗衣服的粗肥皂擦牙齿我也不介意。

音乐通常都带一点悲伤意味,张爱玲说她因此对音乐不怎么喜欢。可是惟其因为音乐是悲伤的,音乐在她的小说所创造的世界里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她母亲是个有修养的音乐家,她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学钢琴。在《谈音乐》那篇文章里,她说她喜欢巴哈、莫扎特等古典派作曲家,甚于浪漫派作曲家。足见她的趣味不凡。可是读者且不要误会她像一般教会学校出身自命高贵的小姐一样,对于“下流”的东西,不屑一顾。她喜欢平剧,也喜欢国产电影;还常常一个人溜出去看绍兴戏、蹦蹦戏。那些地方戏的内容是所谓”封建道德”,它们的表现的方式——不论曲调和唱词——是粗陋的,单调的,但是她认为它们同样表现人生的真谛。文明社会里,仪式是幽雅了,趣味是繁复了,但是人生的真谛仍旧不变。中国旧戏不自觉地粗陋地表现了人生一切饥渴和挫折中所内藏的苍凉的意味,我们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里所求表现的,也是这种苍凉的意味,只是她的技巧比较纯熟精巧而已。“苍凉”、“凄凉”是她所最爱用的字眼。

张爱玲天赋既然灵敏,她所受的又是最理想的教育。她的遗少型的父亲,督促她的课业很严,她从小就熟读中国旧诗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实在得力于此。否则以区区二十几岁的少女(她开始发表作品是在那时候),把中文运用得如是圆熟自如,是叫人难信的。她的父亲逼她学中文,母亲又很早把她带人西洋艺术、音乐、文学的世界。论学问,她当然比不上钱钟书。太平洋战争发生,她辍学的时候,她的西洋文化的知识决不会超过一个美国东部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作家所需要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她的人生的教育。换言之,作家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能够吸收材料,保留印象,并且善加利用。人生的范围是广大的;巴哈、莎士比亚固然重要,爵士音乐和好莱坞也有它们的重要性;中国旧诗里所抒写的情感虽然精致,申曲里所表现的人生虽然恶俗,但对于作家而言,它们是同样有其效用的。张爱玲雅俗兼赏,因此她的小说里所表现的感性,内容也更为丰富。

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钱钟书善用巧妙的比喻,沈从文善写山明水秀的乡村风景;他们在描写方面,可以和张爱玲比拟,但是他们的观

围,较

小。

……张爱玲在《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至少她的女角所穿的衣服,差不多每个人都经她详细描写。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工夫。但是《红楼梦》所写的是一个静止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女人服装从卷首到卷尾,都没有变迁。张爱玲所写的是个变动的社会,生活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所不变者只是每个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现出来足以补救自私的同情心而已。她的意象不仅强调优美和丑恶的对比,也让人看到在显然不断变更的物质环境中,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持续性。她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她认识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这种看法是近代人的看法。

她的世界里也充满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小说里的人物虽然住在都市,但是他们仍旧看得见太阳,能够给风吹着,给雨淋着,花草树木也总在他们眼前不远。公共汽车乘客怀抱里的一大捆红杜鹃,公寓房子的洋灰屋顶上的一盆藤草努力朝天爬,夏天的微风在一个失意的男人纺绸裤褂里面像一群白鸽似的“飘飘拍着翅子”——这种小节不但使故事更为生动,而且使当时的“人”和“地”更能给人一个明确的印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

每种

示。

张爱玲见了具体事物,固然深感喜悦,她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也十分稳定。她诚然一点也没有受到中国左派小说的影响,当代西洋小说家间所流行的一些写作技巧,她也无意模仿。有些西洋小说家专写意识流,即为她所不取;因为在意识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道德问题,需要小说家来处理。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他们大多是她同时代的人;那些人和中国旧文化算是脱了节,而且从闭关自守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了,可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仍是旧式的——这一点张发玲表现得最为深刻。人的感性进化本来很慢;国家虽然是民国了,经济上工业上的进步更是旷古未有,但是旧风俗习惯却仍旧深入人心。《传奇》里每个人都勾画得清清楚楚,他们给他们的背景一衬托,更显得栩栩如生;他们的背景是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形,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广言之,是一个衰颓中的文化。

上面一节里,我们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特色,作一个笼统的介绍。她的意象的繁复和丰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这些特色当然最好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传奇》里很多篇小说都和男女之事有关:追求,献媚,或者是私情;男女之爱总有它可笑的或者是悲哀的一面,但是张爱玲所写的决不止此。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张爱玲说她不愿意遵照古典的悲剧原则来写小说,因为人在兽欲和习俗双重压力之下,不可能再像古典悲剧人物那样的有持续的崇高情感或热情的尽量发挥。契诃夫以后的短篇小说作家,大多认为悲剧只是一刹那间的事:悲剧人物暂时跳出自我的空壳子,看看自己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空虚的。这种苍凉的意味,也就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她的几篇讽刺性的短篇小说里,主角人物在如意的环境里忽然来了一点小不如意,他的满怀希望忽然临时变成失望,这样他对于人生的悲剧,多少有了认识。但是张爱玲还认真的写过几篇比较长的短篇小说,这里面她把悲剧意识充分发挥。这几篇小说我们预备详细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看看张爱玲的艺术在顶紧张的状态下可以达到多高的巅峰。

《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的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谨严。《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从这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

说的影

多。

小说的主角曹七巧——打个比喻——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她子女快乐。她是麻油铺店老板的女儿,性情暴躁;小说开始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五年了,丈夫是官宦人家的二少爷,害骨痨的残疾人。有钱有势的人家决不肯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病人,七巧家的门第差,而且七巧的哥哥希望妹妹高攀了,自己可以占些便宜。七巧勇敢的接受了她不幸的命运。她偶尔接济她哥哥,但是不让他尽情侵占;对于出身比她好的人的势利观念,她只是嗤之以鼻,不加理会。她惟一的安慰是,一旦丈夫去世,分到一大笔钱,她便可独立自主了。她陪丈夫抽大烟,她自己也上了瘾;可是她身体还是正常健康,丈夫不能使她满足(虽然他们也生了两个弱小的孩子),而她需要爱,于是她自以为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那时姜季泽结婚才一个月。这三少爷风流倜傥,不务正业,平日走马章台,征歌逐色,对于丫头也是毛手毛脚的;可是对七巧,却是严守叔嫂之防。七巧伸手去摸他的腿,他只是捏她一把脚,就打定主意立起身走

。十年之后,她丈夫婆婆都死了,七巧的苦也熬到头了(作者描写分家吵嘴一幕,有声有色)。那时她分到了家产,搬出老宅,自立门户。可是季泽把他名下的一份早就花得差不多了,他现在专诚来拜访他的寡嫂,向

情。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甚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吗?不是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啊!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他还在看他。他的眼睛——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那个人啊!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儿发现不好么?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罢? 她一下子觉得心旌摇荡,可是她这几年来,不断的等待,不断的算计,早就把自己套在金锁里面,不论真爱假爱,她都不能接受。她开始同季泽谈生意经,讨论金钱的事情,后来发现他在骗她:他的爱是假的。一怒之下,她把手里的扇子向他掷去,打翻了一杯酸梅汤,溅得他一身。

季泽走了。丫头老妈子也给七巧骂跑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地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意。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进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甚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衖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普通小说家写到这里,大可搁笔。一个女人又贪钱,又爱上一个不挣气的男人——很多好小说是拿这样一个人作为题材的。《金锁记》的上半部,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从前面引的几段可以看出来),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

分的描

写。

七巧的儿女是在她的专制淫威下长大的。儿子长白是个弱者,完全听母亲的支配。他没有好好的上过学校,很早就养成了大少爷的恶习。他开始要逛窑子的时候,母亲给他娶了一房媳妇。七巧自己性欲得不到满足,也不容她身边的人享受正当的性生活。儿子娶了媳妇,七巧的妒忌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她向他百般挖苦,使他不能和妻子同房。她叫他来陪她装烟,半夜三更,母子二人抽着大烟,一面取笑这位可怜的媳妇。七巧还替儿子讨了一个姨太太,使媳妇的日子更不好过。妻妾二人都在不堪折磨之余,结束了残生。

七巧和她女儿长安的冲突,张爱玲有更细腻的描写;她的戏剧手法,令人叫绝。长安上过学,可是七巧不断的羞辱她,使她没有脸去见师长同学。她最后缀学了,但她是个灵敏的女孩子,“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她母亲在世之日,她这种“手势”是她惟一自

卫的武

器。

七巧有时也想把长安嫁到好人家去。但是七巧恶名四播,长安又姿色平庸,好人家是不要这样一房媳妇的。家境颓败的人家,七巧总疑心他们有贪财的企图,也不予考虑。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七巧不愿意让长安离开,她要控制她,折磨她。一年一年过去,长安也抽上了鸦片,脾气也同

样的恶

了。

堂房妹子同情她,替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童世舫。那时候长安快三十岁了,童世舫也有三十九岁;他过去谈过的几次恋爱都不顺利,在德国过了八年寂寞的留学生活,现在回转头来,反而不喜欢新式女子,长安那种旧式家庭的淑女,倒很对他的劲。他们二人偷偷的有了几次约会,最后正式订婚了。长安要对得起她的未婚夫,暗中把鸦片烟都戒

了。

可是七巧把婚期不断地拖延,女儿表示着急的时候,她总骂她不要脸。母亲的冷嘲热讽,女儿不能忍受,最后决定同童世舫解了约。

他果真一辈子见不到她母亲,倒也罢了,可是他迟早要认识七巧。这是天长地久的事,只有于年做贼的,没有千年防贼的——她知道她母亲会放出什么手段来?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

它。

婚约取消后,她和童世舫仍旧保持友谊的关系。他们继续来往几次之后,反而发生了真正的爱情了。可是这种脆薄的爱情,决敌不过七巧魔鬼般的智巧。接着就是全篇小说的高潮:七巧在童世舫这个陌生人眼里,第一次以老太婆的姿态出现,这段文章也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刺

然而风声吹到了七巧耳朵里。七巧背着长安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吃便饭。世舫猜着姜家许是要警告他一声,不准和他们小姐藕断丝连,可是他同长白在那阴森高敞的餐室里吃了两盅酒,说了一回话,天气、时局、风土人情,并没有一个字沾到长安身上,冷盆一撤了下去,长白突然手按着桌子站了起来。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有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

母。

世舫挪开椅子站起来,鞠了一躬。七巧将手搭在一个佣妇的胳膊上,款款走了进来,客套了几句,坐下来便敬酒让茶,长白道: “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任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世舫不由得变了色,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缎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儿,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十五年前,季泽来向她倾诉爱情的时候,她还有强烈的情感,她还能真心的发怒。现在她已经把她自己正当的情感,完全压抑。她随随便便撒个谎(“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就断送了女儿终身幸福。她应付童世舫那段真好,她的计谋是成功了,可是她既无愧疚之感,也并不得意。丧失了人的情感,她已经不是人。“……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婆,脸看不清楚……”这个明确而使读者牢记不忘的意象,正是代表道德的破产,人

性的完

失。

可是在半夜里,她回顾自己的空虚的胜利,七巧会不会起一点自怜之感——觉得这许多年是白活了呢?《金锁记》的结束是一个出神沉思的场面,七巧一辈子生活的空虚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这段描写文字经济,多用具体的意象,在读者眼睛中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实在是小说艺术中的杰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痴》中挪斯塔霞死了,苍蝇在她身上飞(批评家泰特Allen Tate在讨论小说技巧的一篇文章里,就用这个意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这景象够悲惨,对于人生够挖苦的了;但是《金锁记》里这段文章的力量不在杜斯妥也夫斯基之下。套过滚圆胳膊的翠玉镯子,现在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这正表示她的生命的浪费,她的天真之一去不可复返。不论多少铁石心肠的人,自怜自惜的心总是有的;张爱玲充分利用七巧心理上的弱点,达到了令人难忘的效果。翠玉镯子一直推到腋下——读者读到这里,不免有毛骨悚然之感;诗和小说里最紧张最伟大的一刹那,常常会使人引起这种恐怖之感。读者不免要想起约翰?邓恩有名光(A 亮bracelet 的的of

发brght

镯hair 诗

在about

句骨the

上bone

.:。)

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惊退,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的力量。张爱玲另外几篇小说的感情力量,也得力于亲子关系的描写。所谓革命小说家描写起亲子关系来,总是根据革命的理论:凡是反抗老顽固父母的就是好孩子,乖乖的听话的孩子便是可怜虫,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与恨,情形很是复杂,岂是革命理论所可包括?美国近代小说,以剽袭弗洛伊德的学说(儿子对父亲天生的有敌意)为时髦,其浅薄与中国那种革命小说初无二致。一个大小说家当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为研究的对象,不可简单的抓住一点爱或是一点恨,就可满足。这一点,张爱玲是做到了的。在长安——这个中国旧家庭制度下的悲剧人物——的青春时期,爱与恨有多方面的而且常常是畸形的表现,张爱玲都能恰到好处的写出来。假如我们说,她把她自己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反映并转化在《茉莉香片》和《心经》等小说里面,也许不

吧。

在前面一节里,我们所讨论的是她作品里的悲剧性。事实上她怎样成为悲剧作家,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她的短篇小说大部分都带一点喜剧和讽刺的意味。我们日常生活里总有种种可资笑谑的庸俗的言行;为了要保持我们生活的正常,我们常常不得不牺牲理想,迁就现实。这种矛盾可笑的事情是最能吸引张爱玲的注意的。《金锁记》里七巧的为人,前后一贯,她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人物。她的另外那些角色,大多得使出他们渺小的力量,在浪漫的梦想和逼人而来的悲剧之间,找寻一条出路。他们虽然是些可笑的人物,但是他们仍旧是悲哀的:人生本来就很少完全无缺的幸福;你要调整生活,适应环境,你的勇气自然会消失,你的理想也会幻减。在《封锁》这篇小说里,一位会计师和一位大学英文女助教在停止不动的电车里攀谈起来,两人愈谈愈投机——会计师讲起他的太太怎样的没有头脑,他的孩子又多么的多,他又多么的不快乐;女助教本来过了一辈子平凡的生活,现在多少的期待着一点浪漫的刺激了。可是封锁一解除,会计师立刻离她而去,消失于人丛之中。“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没有下去车!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倾城之恋》是篇相当长的小说,讲的是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女人,和一个三十二岁的花花公子在战争艰难的环境下,发现两人谁也离不了谁,最后结婚了事。“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张爱玲描写他们恋爱的经过很是细腻,最后他们虽然不能有什么甜蜜的欢乐,却多少有点真正的(即使是平凡的)幸福。与其做难以实现的美梦,不如享受一点夫妻之乐吧。

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包的。一般讽刺作家看见世界上的人不肯正正当当老老实实的做人,激于义愤,所以笔下刻薄。可是中国近代一些政治兴趣过浓的讽刺作家,对于道德问题并无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讽刺只是歇斯底里式的发泄一股怨气而已。张爱玲并不标榜甚么主义,可是这并不是说她的道德观念较那些教条派作家的为弱。她深深知道人总是人,一切虚张声势的姿态终归无用。她所记录下来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贵的事情;这些小故事读来叫人悲哀,不由得使人对于道德问题加以思索。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她同简?奥斯汀一样,态度诚挚,可是又能冷眼旁观;随意嘲弄,都成妙文。这种成就恐怕得归功她们严肃而悲

式的人

观。

……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劝善,它只是她的悲剧人生观的补充。人生的愚妄是她的题材,可是她对于一般人正当的要求——适当限度内的追求名利和幸福,她是宽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这种态度使得她的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一点契诃夫的苦味。在《留情》、《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几篇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桂花蒸 阿小悲秋》尤其令人感动。这是一个在上海洋人家里工作的阿妈一天里的故事。阿小是个纯朴拘谨而又爱家的乡下女人,她一生只希望她的小儿子出头;同她对比的是那个无情、放荡、而又吝啬的洋主人。这个女人——她的骄傲,她的贫穷,她的无可奈何的去侍候她所不喜的洋人,这些将永远留在读者的印象里。

(选自《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章,1979年7月)

第二篇:夏志平读后感

爱生敬业 师品高尚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爱,首先要表现为爱学生。爱,充满着人性、人情和人道。教师从事的事业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上最宝贵的就是人,就是人的生命.有了爱,就不会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用爱心培育爱心,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回报社会,用生命铸就未来,是教师的天职.用自己的爱使学生学会爱父母,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否则爱社会、爱人民、爱人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爱,其次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有了对事业的爱,就有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就不会觉得教师工作的清苦.我曾听学生说:“我们发现老师是起得最早而睡得最晚的群体.”可见教师工作的繁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竞争机制,分配体制的不健全,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师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教师连最基本的工资也难以保证.于是,有的教师就不热心本职工作弥补尽心尽责,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创收或第二职业上,有的甚至以职谋私.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种“知足常乐安于清贫”的心态.看者广大的农民家庭中,有一些家庭连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成问题,相比之下,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教师就应知足.有些教师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当工资被拖欠数月之久时,虽然嘴里发牢骚说:“真不想再管学生”,但事后仍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却答道:“良心使然,我们不能为了钱而毁掉一代人.”这样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这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他们想到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为人,为师之道.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仍能保持为师者的高风亮节.我们的学校不是培养少数人的摇篮,教育要面向全体学校,要为全面育人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奉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人的智力,品质,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世上本不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人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好学生的培养,更加加强对“差生”的鼓励和关爱.身处困难和逆流中的人们,最渴求的是理解,最期盼的是鼓励,最需要的是援手,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无异于见死不救;冷嘲热讽,幸灾乐祸,无异于落井下石.这都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利于他们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就会形成敌视,自卑,报复心理.对待差生,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讲究诚信.言而无信,行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教师应做讲究诚信的楷模.事事讲信用,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具备这样品质的教师,往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意见,尊重他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建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更是绝对平等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动辄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是与诚信背道而驰的.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也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基于教育工作者的民族使命感,共产党人的民族责任感。我从事的教育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求真务实,高瞻远瞩,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办学的终极目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实干、创新的活动特色。

任何改革都应该有其需要和基础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一样。由于后工业时代的客观来临,一种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也随之出现了。由于后现代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基本特征。注定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以这些客观存在的需要为改革的哲学基础。

课程目标在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再以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2012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分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划一的教育教学制度,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创新教育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引发了“知识爆炸”。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将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但是,科学的高度分化虽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但也造成了对客观世界有机整体的割裂。事实上,各门学科本来就属于同一个整体。科学的综合化、整体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时代呼唤这人才。综合型人才决定了现代教育必然是综合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综合课程设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课程设置。

崭新的思想性 很强的操作性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2012—2013下学期,在忙忙碌碌中,寻求一片安静的空间去读书。按照自己的计划,将2013年的《人民教育》通读了一遍,说是通读,只不过是有选择的将自己平时关注的文章再仔细地咂摸一遍,有些文章就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尽管如此,仍旧感觉阅读的收获很大。

作为一份权威性、引导性都非常强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杂志,真的很喜欢《人民教育》,她有政策指导,有典型经验,更有教育理念的引领。她的这种引领,既蕴含着崭新的思想、观念,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她有理想的追求,又没有陷入“理想主义”。毫不讳言,读《人民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她离我们很远。这一年来,总是在热切的盼望中捧读《人民教育》,所以能真切地感到她离我们很近。在她的首页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文字“一本注重思想含量的杂志”,与其他地方教育类期刊相比,《人民教育》确实给人一种庄严,端方,坚硬,冷峻之感,也许是“人民”一词过于神圣和强大吧!待我们真正走近她,就会发现其真正水灵的另一面——在“教学大观”“思想前沿”、“热点与争鸣”等栏目中,你会从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共鸣或困惑;“对话名师”推出的一位位教育前辈,他们在教育之路上的追寻和探索让我们倍加尊敬;“教学研究”一个个新课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让我们感性地陶醉于课堂描述的情境中;“名校巡礼”让我们置身于各具特色的全国名校,感受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专家观点”让我们跟随李希贵、柳袁照等专家型校长一同思考教育„„丰富的栏目,前瞻的思想,这本历史悠久的杂志承载了中国教育太多的期望,每每捧读,心中都是充满敬意,同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最近的阅读中,尤为关注的是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作为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他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积淀下来的经验、思考述诸笔端,每一个问题均指向当前基础教育的脉门,在抛出问题之后,他都能用生动鲜活的例子,进行解说诠释,让读者在共鸣中接纳他的观点。“教师的业绩在哪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每一个观点都让我们警醒,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们振奋,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努力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寻找我们的差距,探求工作新的生长点。

如果有时间,你也读读《人民教育》吧!她会给你很多的点拨,让你有很多的收获,我们一起用这收获的种子,去播撒美丽的春天!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沟民族小学 夏志平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一代一代的永续发展。

由此看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要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国家建设者,在这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以改革求发展的今天,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能否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人才成为关键。因而教育被置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燎原星火,在神州大地迅猛发展,教育正经受前所未有的锤炼。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现在的教育在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是很有差距的。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在人民心中也是印象欠佳的。近年来的行风评议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现状的严峻。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实现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的伟大目标,是我们每位党员教师应思考的现实问题,应主动承担的责任。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改革任务的小学来说,更应该在保先活动强劲精神力量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扬党性,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祖国培养符合21世纪国家建设要求的国际竞争者,贡献自己不可替代的力量。

第三篇: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

摘要: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奴婢和影子。同时女性骨子里自甘依附男性, 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和男性形象,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悲剧的人生命运及命运的轮回,从本文中可看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得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主体意识 反男权书写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turbulence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Eileen Chang is a wonderful, in full bloom at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used female nature alienation and loss, the last male value standard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valu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the female can only become the slaves and the shadow man.At the same time female bones from pleasant attach to male, female self closed and silent shorts feature, in male as the world 's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and servi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own internal caus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female and male image in Eileen Chang's works, analyzes the work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women writing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fate, from this paper that she 's female worl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t is the mature and profound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odern feminine literature histo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Key word :

Eileen Cha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ti male writin

引 言

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大解放的世纪,也是女性文学崛起的世纪。在二十世纪的中文世界里,张爱玲绝对是个“异数”,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年仅二十几岁的她,凭着一本小说集《传奇》和一本散文集《流言》迅速地成为文坛名家,《传奇》第一版在四天内就告罄,著名翻译家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 ①50年代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她“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称赞“《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②同时她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拍成电视剧,让更对的人了解了张爱玲的女性世界,正是她的这种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对其文学的热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来未曾间断过,具体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二阶段,建国后到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40年代的傅雷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60年代,学者夏志清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用41页的篇幅描来描写张爱玲。80年代以后的陈红玲的《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陈理慧的《浅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林幸谦的《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等著作都对张爱玲作品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做出甚为详细的见解,为后来让人们的研究张爱玲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抱着现实的态度,以冷静的笔锋复制或嘲弄现实,或反讽男性家长,暗藏了女性文本中的反男权意识,这和作者的女性主体关系密切。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及对张爱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的同时试图从张爱玲作品中所描写的男女形象及女性自身的命运入手,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权的反对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等方便的研究,揭露出女性的真实处境同时对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进行举证,归纳法、阐释法和例证法是笔者在文中的主要探究方法。

一、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一)什么是女性主题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女作家创作的文 学作品。题材上以表现婚恋和家庭生活内容为主,揭示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女性特有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细致精到的女性心理描写、委婉深挚的情感抒发见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而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近代以来,在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下,有意识地表现女性的思想意识、揭示在男性中心主义压迫下妇女处境的文学。”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背景通常是战争年代,但其中却很少有对炮声的描写和对战争的控诉,也没有激烈的革命情怀。而是以女性为关照面,表现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的抗争,但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的小说集《传奇》大多是非常专一的婚恋故事,涉及女性的生育、家庭等问题,战争气息十分淡薄,我们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画面,甚至有些表面上涉及战争生活,但依然落脚于女性主体的描写,如《倾城之恋》,抗战爆发,香港沦陷,表面上写的是战争,但倾城的结果是成全了白流苏大团圆的爱。

就像林悻歉说的那样:“她的创作似与时代擦肩而过,抑或与时代没有瓜葛” ③,通过阅读她的文本可知,她往往通过对女性情感生活形态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欲世界,其创作出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同时从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轮回上直接或间接地达到反传统、反宗法通害的诉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她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张爱玲自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较早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就同时到欧洲留学去了,父亲是清朝遗少,抽鸦片、娶姨太太;父母感情不和乃至离婚,母亲再度去法国。16岁时她与后母吵架,被父亲狠揍一顿并被关禁闭达六个月之久,其间还有生痢疾而得不到治疗的经历。这在她的作品《私语》中可得到证实,因此,她的女性意识尤为强烈,在心底深处表现书对男性(父亲)的抗拒,她小说中男性身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

张爱玲最关注的还是女性的命运,“男女间的小事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女性。但她又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女性,往往出身旧式的大家庭,有着传统的文雅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在文本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神化的女性形象。

说到张爱玲对女性主体意识,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黄逸梵和她姑姑张茂渊,她们在当时可以说是觉醒的女性,张爱玲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她们的影响。张爱玲自小就看过《红楼梦》,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很大一部分受到《红楼梦》中贾母形象的影响,比如《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半生缘》中的顾太太等一系列的女性都是家中的主宰,与贾母的地位有着 相似之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她的权威,而是通过对梁宅的描写:“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④皇陵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从中可以看到女性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取名为紫微,“紫微”被定为诸星之首,在术数中被视为帝王星,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势,运用象征的手法,投射出其在匡家的地位,即神化的地位。

张爱玲神话的女性形象不仅仅通过张的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在其散文中也毫不避讳的将这种神化表现出来,在《谈女人》中张爱玲谈到“超人是男人,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获得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⑤

二、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

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年轻是的张爱玲曾经有被父亲拳打脚踢的经历,甚至还被父亲囚禁生了痢疾不能医治差点丢命的梦魇搬的记忆,所以她作品中除了直接表现女性在家族中的至高无上和神化地位之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反男权的书写来衬托女性的主题意识

(一)残障的男性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一个庸俗的,卑琐的无聊的人,在一部艺术作品里,就会变得意味深长而又富有现实性,因为他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通过他的个性,代表了包含同一概念的整个一类人,整个一群人。” 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庸俗、卑琐的人大多是男性,其中的男性大多是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的遗老、浮华浪子,如姜二爷、聂传庆、郑先生等。比如《金锁记》里的姜二爷,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姜二爷的畸形的身体,通过姜家的仆人小双“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是见过,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说肯给他?老太太······” ⑥,更多的是通过曹七巧的埋怨来描写“七巧颤声道:”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的那样,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人看?’”⑦“七巧吓吓的笑了起来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⑧这样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儿子、是父亲,但绝不是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男人,只是一个称谓、一张遗照、一个符号、一具残废的躯壳、一具“软的、重的、麻的”肉体。形容《花凋》中的郑先生是泡在酒精缸里的孩尸。对男性做为正常人所应具有的身躯、精神状态的否定,颠覆男权,也表现出自己对这种男权的厌恶和控诉。

(二)女性化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除了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之外,还有女性化的男性,如《茉莉香片》中聂传庆“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的美” ⑨通过书写聂传庆天生存在的女性气质,虽然他没有刻意去打扮成女性,但是也暗中颠覆了聂传庆的男性自我。《心经》中的许峰仪“·····是一个粉光脂艳的十五年前的时装妇人,头发剃成男士,围着白丝巾,苹果绿水钻盘花旗袍,手里携着玉色软缎线袋,上面绣着一支紫罗兰” ⑩本是男性的许峰仪在这里变成了了一个十足的女性形象,反讽他男性特征的丧失,从而达到了反男权的目的。

(三)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和否定

张爱玲说过:“我把世界强行分成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边的,必定是不好的。”⑪(张爱玲《私语》)我们可以从这里追究出张爱玲对于男性的那种憎恨,甚至是怨恨,当然这更多的与她的生活环境相关。她笔下的男性,大多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男性丧失了主导身份。她对男性主体的丑化,是有意识地讽嘲传统父权的威严,是对男性主体尊严的嘲弄。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即表现了身为丈夫的乔琪不但没有保卫自己的太太不受他人侵犯,反而乐意让无数的男人奸辱她的女人,从精神层次上看,身为男人仅有的丈夫的威严在葛微龙的卖淫活动中被彻底的粉碎了。一个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男人,何来的威严?

张爱玲的作品还通过女性对男性欲望的拒绝来表现男性权威的丧失以及女性摆脱男性从属地位的宿命,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愫细拒绝在新婚之夜和丈夫罗杰同房,其实质是对父权权威和婚姻传统的颠覆,保卫身体的完整从一定层面来说是在保卫女性主体意识的完整,不至于沦为男性欲望的附属品。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有很多是窝囊、猥琐、软弱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文本中她还否定了男性作为人的存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姜二爷的:“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⑫,《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人是高个子,也生得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的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身体的存在”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男性人格的否定,至少在文本中是否定了的。张爱玲还通过女性追求自己性生活的描写对男性予以否定。

三、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命运观

(一)女性悲剧命运观

在当时由于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好斗的男人的奴婢和影子。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张爱玲的文本虽然处处充满了反男权书写,将家庭中的女性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她笔下的女性一样逃不出成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描写了世人对男女两性关系中各自位置的界定:“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她就该死;女人把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把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⑭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是男权意识把女性推向一个“没有光的所在”,使她们永远充当男性的附庸。封建包办制婚姻与金钱婚姻是父权社会的产物,表面上看来男女青年都是受害者,但实际上她们遭受伤害的程度不同,占有财产主动权的男性,在婚姻生活不如意时可以在外边寻找异性,而女性只能借婚姻维持生存,若婚姻不如意,只能在家中吞下痛苦的泪水。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刻画了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屏风上,织进云朵里的一种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酶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⑮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虽然写出了女性摆脱男权控制的渴望,但是女性最终的归宿还是逃不出男性的压制,默默地承受男性加在她们身上的折磨,成为一具具僵尸,成为悲剧的代名词。

(二)悲剧的产生——男权本位对女性的压迫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权社会强加给女子的三从古训:在家从父母,即嫁从夫,夫没从子,实质上就是要女性放弃自我,把自己的一切维系在男人身上,服从男人,依赖男人,始终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男权本位的压迫中丧失了自己,屈服在男性本位的体系下。

张爱玲在《谈女人》指出“早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子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男子还抱怨些什么呢?女人的缺点全是环境所致,然而近代和男子一般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何以常常使人失望,像她的祖母一样的多心、闹别扭呢?当然,几千年的积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只消假以时日······”⑯就像女权主义者西蒙波娃所说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⑰《花凋》中“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 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⑱

(三)悲剧的根源——对男性的依附

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源于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性崇拜意识和依附心理,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思维,制约着她们的行动。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就使这种依附性变得更加牢固和坚不可摧。女性自己内心的积垢,对男性的依附,没有对自身传统意识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造成了女性悲剧的根源。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旧式深宅大院里的太太这些老中国的女儿们,她们无一例外地遵从妇人,从人者也这一古训,把自己变成男人们的附庸,有的为取悦丈夫,甘心忍受其在外面沾花惹草,有的为守住残缺的婚姻甚至牺牲了自己亲妹妹的青春。这种依附不仅表现在肉体上、经济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提到“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⑲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对范柳原的人生依附, 《心经》中小寒对父亲许峰仪根深蒂固近乎疯狂的情感依附、《花凋》中郑太太、《小艾》中席五太太、《鸿鸾禧》中娄太太对丈夫毫无退路的经济依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乔琪说难以言表的精神依附„„都展示出女性强烈的依附意识。张爱玲的小说真切地揭示出:在这样一种看似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女性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陶醉、满足和自我欣赏,然而正是这种满足和自我欣赏让女性在依附中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难逃悲剧的命运。

四、张爱玲笔下的病态女性形象及命运轮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表现出一种病态。弗洛依德认为,在人性结构中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当三者不能协调一致而失去平衡时,整个人性系统就会紊乱,人性就会出现病态。

张爱玲对于病态(变态)人性的刻画在文本中时有发生,她往往将人物内在的病症赤裸裸地剖析出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堪称一个代表性人物。麻油老板的女儿七巧本是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嫁到夫家以后,面对的却是一个患骨痨的废人丈夫,在正常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境遇中,她终于走向变态与疯狂,正如小说中提到的一样“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有出嫁的时候不过要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随时比钱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还有一句没有 一句的,就没有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⑳这种疯狂使她嫉妒一切,仇视一切,自己得不到的爱情与幸福,也不愿别人得到。她的变态转向她身边的人,她疯狂地折磨儿媳,这是一个凶残、乖戾、怨毒到令人恐怖地步的形象。甚至将这种病态延伸到她的女儿、儿子身上,长安原也是可以摆脱七巧的这种命运,但是在七巧的变态的折磨下,她渐渐放弃了一些上进的思想,安分猴子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地跟母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她的这种病态、畸形发展实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沉痛的控诉。母亲的命运在女儿和儿子身上再一次上演,就像小说中写的一样:“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种命运的轮回表明了建礼教、父权宗法制对人毒害之深。不单单是在《金锁记》中,在《倾城之恋》中更是通过描写白公馆中人们命运来强调这种轮回“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地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偌大的白公馆里面住的都是上一代的复制品,即使这中间会有挣扎和抗争,但是还是逃脱不了女性悲惨命运的轮回。《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步了梁太太的后尘,最终沦为梁太太笼络上流社会的工具。

除了描写女性的命运轮回之外,张的作品中也通过对男性的命运的轮回的描写,从侧面反应女性无法拜托在男权压迫和封建宗法中的悲剧命运,如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二十几岁的人却象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渴望逃离父亲, 过一种健康正常的生活,但是却不断发现自己身上有父亲聂介臣的影响,因而永远也逃不掉,始终摆脱不掉窒息、残害他的旧生活方式和旧文化背景。男性都无法逃脱这种轮回,作为依附男性的女性更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苦海。

在张爱玲的书写中,女性人物作为真实的女性实体,即使再丑怪疏离、压抑疯狂,她也不刻意回避,深刻的描绘她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被扭曲、变形、异化的悲惨遭遇。在《心经》中,小寒从十二三岁起就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极深的恋父情结,并愈演愈烈,最终由对父亲的血亲之恋转变成对异性的畸形爱恋,不惜以母亲为情敌,使尽种种手段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夺“夫”之战。

结 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觉的角度对张爱玲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除了通过文本中对女性神化的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反男权的书写模式来表现。窥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得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来自对男性的依附,这是这种依附造成了女性的悲剧以 及这种悲剧的轮回。

历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很多都是批判其作品没起到唤醒民族意识,没有对当时民族的觉醒做出贡献,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其写作背景与前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在分析中慢慢了解到张爱玲小说中对女性主体的塑造,可以看出虽然张爱玲在主观上试图批判封建宗法父权,反对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解放和自我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她笔下的女性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摆脱男性的压迫和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其小说叙述所及,均较深刻地体现了男性社会的性别政治中女性的历史处境——被推向没有光的的所在,致使女性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向病态甚至是变态的深渊。但是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其女性病态形象的研究,而是采用例证法,以曹七巧的为例,更深层次的探究这种病态的轮回,揭示张爱玲深藏在背后的对封建礼教沉痛的控诉。

在40年代这种战争的大背景下,很多作家对于女性主题意识方面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都是如出一辙,而张爱玲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女性世界,她没有直接的写出女性受到毒害或者是直接的呼吁女性要自我觉醒,而是以“男女间的小事情”为叙事主线,从这些小事中窥视女性的命运,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根源,从而达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角度,为现代女性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女性文学史也正是由于她的努力而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注释: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原载《万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11页.2.转引自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4页.3.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156页.4.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22页.5.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4页.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2页.7.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0页.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5页.9.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10.张爱玲.心经.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35页.11.张爱玲.私语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89页.12.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59页.13.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36页.14.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9页.15.张爱玲.茉莉香片.张爱玲全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页.16.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3页.17.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10页.18.张爱玲.花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88页.19.张爱玲.有女同车.张爱玲文萃·散文[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85页.20.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6页.参考文献: 专著: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2]林幸谦.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M].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版.[3](俄)别林斯基.孟菜尔•歌德的批评家[M].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万莲子.女性文学的沉思[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5]西蒙波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6]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刚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王光尔.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M].广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10 [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9]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期刊文章:

[1]王巧风.涅渡遮的生命“隐 喻”一一张爱玲论[J].中国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2期 [2] 朱一红.对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性主义解读[J].浙江树人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6卷,第3期.[3]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4]李怡.女性立场与张爱玲的文学追求[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1 [5]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4.2 [6]田丰、李鹏.从女性主义视觉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新形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11 12

第四篇: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1、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60余年间,其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这尤其反映在她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中。在艺术与审美追求止,她强调苍凉的风格,注重情绪化的写意,又具有幽默品格,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莫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散文是历来就有的文学样式,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尽管如此,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仍能于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流言》的出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在散文集《流言》里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常有令人捧腹叫绝之语。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

“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艺术的背后总是衬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崖之生”的潜台词,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她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童言无忌》)

“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带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她非常欣赏好友苏青的朴素、实在的生活态度,因为那里透着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认真,而对苏青成名后失去了朴素则含蓄地表示了不满和惋惜。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10级石园

第五篇:夏志武-井冈山心得体会

井冈精神,伴我前行

夏志武

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有机会去井冈山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很感激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机会,起初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回来后,没想到在心里激起了如此大的涟漪,勾起了我对信仰的无限思考.......在6天的学习中,我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与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参观黄洋界哨口、主席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在心灵一次又一次接受洗礼、情感一次又 一次受到震撼中,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多少年,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却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以前,一直都对革命圣地井冈山怀有崇高的敬畏,知道以前90年,这里有一段光荣而伟大的历史,在此之前,只是非常浅显地知道井冈山这个概念,而这次上井冈山来到基地,有幸能听到革命先烈战斗的故事的细节,在他们浴血奋战的红土地感受那一草一木一分地的厚重,我深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借古鉴今,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更为伟大。基地安排的学习很紧密,听革命后代讲家风、挑梁小道、自制红军餐、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参观烈士陵园、听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李才莲夫妇的故事、参观黄洋界旧址、参观大井毛泽东旧居……在基地中组织的很多活动中,我们都是愉快的度过,在快乐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领悟了井冈山斗争精神。来到烈士陵园,我们顿时肃然起敬!仔细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他们的血肉之上。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美好的生活和安定的社会。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走过了那一段曾经的路,经历完了那一段红军的经历。但是红军当年那种艰苦的环境还是很难切身体会。一只携家带口的军队,人数少,人生地不熟,队伍素质又不高,还被土豪劣绅的走狗国民党追杀,如此绝境之下,他们依旧没有向苦难低头。反而吃的红米饭,南瓜汤,乐观的为解放劳苦大众,奔波忙碌、忙碌着、操劳着。人民群众之所以拥护这支军队,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一支真正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部队,他们英勇顽强,作风优良,为人民着想,得到人民的爱戴,理所应当。很难想象一直如此简陋的部队,后来带领人民走向了胜利,建立了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井冈山革命的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建立的地方。我认为,在井冈山,更多的是锻炼了这支军队的军魂。今天我们道路自信的源头就是那代革命者的自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每一步都不容易。这次开国军队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最初的时候,人们也有过迷茫。他们也不知道前途到底在何方,的确,这是革命最初的迷茫,但是在这个思想紧要的关头,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了迷茫一个很好的回复,《为什么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为战士们指明了方向。让战士们重燃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

想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不由自主地敬仰那种坚定地信念,在艰苦斗争的纷乱年代里必胜的信念。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需要内心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在这次学习过程,信仰一词在我印象的最开始地方,便是基地的那块大石头“让信仰点亮人生”。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也是考过信仰一词的真正含义。但思前想后也讲不清楚,信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总是认为它很神圣,遥不可及,还天真的以为有了信仰就能衣食无忧,混一辈子。因为感觉有信仰的人都很了不起,人特别有精神。在这次学习过程和学习后,我不停地思考着信仰这个东西,渐渐的多了一些理解。我是被革命先烈的故事所感动了。对革命的历史感动了。对革命烈士高尚的品质深深的感动了。我为有这样一个光辉历史的民族而自豪。在这一次学习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信仰离自己是这么近。在思考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的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启示:爱情价更高,若为信仰故,两者皆可抛。又想强调一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井冈山这段历史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思想上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总结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没有哪一代人的责任是情商的。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哪一代人都在思考着,努力着,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何况井冈山那段历史斗争是极其艰苦,可我们共产党人还是挺过来了,这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在当下的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面临着很多的艰难险阻,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写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写得不够深刻,不能够认识的更深刻了。这说明思想的深度还不够,必须通过加强读书学习,像毛主席一样毕生热爱学习。毛主席的思想觉悟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在逆境之中吃着红米饭南瓜汤同敌人作斗争的乐观无畏。井冈山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留下的历史经验非常丰富,总结这些经验,其实是在整理我们渊源。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明镜所以照形,故事所以至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不是为了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定执着追理想是世仇心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将坚定理想信作为引领改革克难攻坚的有力精神力量。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

夏志武 2017.8.28

下载论张爱玲-夏志清(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张爱玲-夏志清(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夏目贵志经典语录

    夏目贵志经典语录1、即使看不见,也无法听见,传达的想念依旧不变。2、我不想用契约来束缚你。我们不是老大和手下的关系吧?一定有其他别的连系,我是这样认为。3、那么小的妖怪,只......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清,纯净而无混杂;正,正直而无邪;德,道德。廉洁,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受贿;志,志气,志向。在,在于,决定于。我对“清正在德,廉洁在志”的理解是:清正之气的培养在于拥有美好......

    肖志清德育先进工作者材料

    秦皇岛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申报材料执着追求无私奉献青龙县七道河乡总校肖志清肖志清,男,现年41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8年8月在七道河乡中学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教师、班主任、教......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北区分公司清正在德 廉洁在志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各方面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面临的利益和诱惑较多。对于移动的营销一线,......

    论张爱玲秧歌的成功之处

    论张爱玲《秧歌》的成功之处 摘要:许多研究者认为张爱玲后期小说《秧歌》是其艺术的败笔,毫无可取之处。且摘下政治的有色眼镜,从其语言文字对人物﹑人情﹑人性的刻画来看是非常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色彩

    目 录 一、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一生的悲剧遭„„„„„„„„„„„„„„„„„„„ (二)张爱玲的悲剧作品与其遭遇的联......

    论张爱玲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作品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你选定的论文题目由我来指导,很高兴通过了指导论文,和你交一个朋友,在求知的道路上同行。我建议的题目是:《论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