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饭碗》-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2: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章与饭碗》-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章与饭碗》-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与饭碗》-读后感

《文章与饭碗》-读后感

狂人先生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过去提到陈西滢教授,我就认为,他是一个军阀手下的御用文人,资本家的走狗,一个没有学识,没有品格的文化小丑。因为,在《鲁迅全集》中,鲁迅就是这样刻画他的,鲁迅文章后面的注释中也是这样解释他的。这几天,我手里有一本陈西滢教授的杂文集子《文章与饭碗》,里面差不多收集了他发表在《现代评论》上所有的“闲话”,我对照着鲁迅的《华盖集》及其续编,详细地读了,这时我才知道,我如此偏狭地理解陈教授,很对不住他。现在读了他的书,虽然说还不是研究,但我要说一说我心中真正的陈西滢先生,至少在我心中,要给他“平反”。

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鲁迅是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作为鲁迅的敌人,陈西滢在独立性上并不亚于鲁迅。

陈西滢的“闲话”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有政治,有经济,有小说,有戏剧,有教育,有法律,有医疗问题,有人物分析,有计划生育,有社会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总之,对于当时敏感的人和事,他几乎都要发表发表意见的。这点,他要比鲁迅还敏感。更主要的是,陈氏也非常乐意于认真、独立地思考这些事件,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鲁迅说,自己对社会的批评,希望早一点消亡,然后让人们忘却了他。这样,说明自己所批判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陈西滢没有这样说,但是,陈西滢对中国的批评现在看起来都还没有过时。

比如说,陈西滢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见《平民与节育问题》、《节育问题》),陈先生说,中国的人口密度不低于日本和德国,并且,中国的人口质量问题太差,所以,中国人最好少生育,多发展经济,首先让大家都吃饱饭。接着,他要求富人也要节育,给普通老百姓带一个好头。现在看来,陈西滢的这个观点很对,我们现在不就实行他的思想吗?可惜,他的观点一出来,鲁迅就骂他,你认为中国人素质差,那么,让别人都去死,世界上只留下你高素质的陈教授一个人好了。对此,历史已经证明了,是陈西滢正确呢?还是鲁迅正确?至少,在这件事情的预见性上,陈西滢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再比如说,对于女师大风潮,陈西滢认为,事情是发生了,但是,我们要理性地处理这个事情,首先看一看事情的起因和合法性的问题。反对校长,如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意志,那么,学生是对的。如果仅仅是几个少数学生的意志,那么,几个人就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意志。还有,要看学生和校长谁错了,校长错了,就必须让校长承担责任,至少要解职,如果是学生错了,当然也要惩罚,绝不可姑息养奸。让我看,陈西滢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他是理性的,并不象鲁迅说的那样,是包藏祸心,是走狗的表现。

再比如说,他谈到版权的问题(见《版权论》、《剽窃与抄袭》),他说,中国的作家比不上欧洲的作家,稿费根本不能养家糊口,而书商又随意地选印作家的作品,还不给稿费,这就是对作家的侵权。他还举了鲁迅的例子,说鲁迅的书很畅销,书商选印鲁迅的作品就不给鲁迅稿费。陈西滢的这话,放在现在,谁也不会说他错,但在当时,鲁迅就发话了,“所以一写完,便完事,管他妈的,书贾怎么偷,文士怎么说,都不再提心吊胆”,并且鲁迅很刻薄地挖苦说,谁也知道,书商是“不纯洁”的,“绝不至于和大学教授来等量齐观的”,还说,商人就是偷几个钱,“倘是向来没有受过更奇特而阴毒的暗箭的福人,那即此一点也要感到痛苦”(见鲁迅《华盖集》之《并非闲话》

(三)》。显然,这已经不是正常观点的讨论,陈西滢是就事情谈事情的,而鲁迅,是人身攻击了。

还有,陈西滢在论及共产主义的时候,他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他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却很奇特。他说,中国不适合于搞共产主义的原因是,共产主义已经在中国实行过了。从理论上来说,“共产”是穷人共富人的产,贫民共官僚的产,但是,实际上在中国,富人和官僚是特权阶级,他们在话语权和经济上却“共”着穷人和贫民的“产”,所以,实行共产主义就是让富人变为穷人,穷人变成富人,还是换汤不换药,最终还是瞎折腾(见《共产》)。这观点,是不是过激了一些,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却很有意思。试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一个县长在个人消费方面就完全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不要说更大一些的官员了。所以说,陈西滢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预言家,这点上,他并不比鲁迅差。

只有读了陈西滢的文字,我们才会知道,他并不是军阀或者政府包养的御用文人,他是有自己的观点的。他不满于政府,也不满于自己的人民,比如,他在一篇叫《民气》的文章中就直接发牢骚说:“政府就是那么样的政府,他们做的事情正是我们预料他们做的事。”对人民,他说,“那样的人民只配有那样的政府。”这和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如出一辙。我们怎么能说他就是某一个集团的小卒呢?

凡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脱离于政治的束缚,对宇宙,对人民,对民族,对政府进行独立的、公正的思考和批判。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做到了这一点,只不过在水平上有或大或小的差距而已,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有极大的关系。陈西滢留学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对于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是热爱的,是希望他发展强大的,他只是一个读书人,他只能用文字来表达他的看法和观点,以尽到一个书生的责任。至于他的观点,是深刻的、是认真的,虽然和鲁迅比起来,他们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好象是水火不容,但从出发点上看,却是完全相同的。

放不下贵族文人的架子

读陈西滢的文字,总感觉他是高高在上地谈中国的事情,并且把任何事情都绝对化,他完全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布道的牧师——你们懂什么?这个世界,还不是我最明白事理,我能够给你们说话,简直是抬举你们了。

比如,陈西滢在谈到翻译问题的时候,他就很不满,说中国的报纸常常译错外国人的名字,以至于闹出大笑话,象把作曲家Great composer Puceini翻译成著名作家(见〈〈中国报纸的外闻〉〉)。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不宽容,关键是陈西滢在文字的语气上是讪笑的,讥讽的,调侃的,似乎是指出这样的问题是次要的,而是要说:看,我外文系教授,我留学过英国,这事,就配我知道,你们哪里知道呢?鲁迅在〈〈咬文嚼字〉〉的杂文中(见〈〈华盖集〉〉)也谈到了翻译的毛病,但从语气上看,鲁迅的态度是痛心的、无可奈何的,并且是热切期望改变这一不良习惯的。

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来说,陈西滢很看重自己的身份问题,他在行文方面,一直保持一个贵族的尊严。可惜,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思想界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国需要的是导师和战士,而不需要温情脉脉的绅士。可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从小“修、齐、治、平”的传统教育又使得陈西滢要给社会尽一份责任,所以他愤怒了,他写作了。但是,贵族式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他缩手缩脚。比如说,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能够象鲁迅一样自由地嬉笑怒骂,而首先是要很委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本来不说这件事的,但是现实逼着我不得不说,那么大家就多多包涵,我现在就说说吧。这样就显得很别扭。由此,他在和别人,主要是和鲁迅辩论的时候,就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挨了打,还得打掉牙齿往肚里咽。象在女师大事件中,陈西滢要批评鲁迅是挑起学生闹事的主谋,他用了这样的话:“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很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看文中最精彩的句句就知道了”,最后还温文尔雅地说了句风凉话:“我们自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见〈〈粉刷毛厕〉〉一文)。这就充分表现出了贵族文人的软弱性,既想批判他人,想维护社会秩序,想伸张正义,又害怕得罪人。这却给鲁迅一个绝佳的战斗机会,他马上写了一篇〈〈我的“籍”和“系”〉〉进行了无情的反击,该文犀利地说明了自己的“籍”和“系”,还把陈西滢刻画成了阴毒的小人,卑鄙的小丑,以至于陈西滢所谓的“尊敬”之词就是阴谋和陷阱,陈西滢可笑到用词都有毛病,“挑剔”风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篇文章是极其犀利和刻薄的,鲁迅写作的时候可能充满着快感,但陈西滢阅读的时候估计是五味具全了。时隔80年后,我在阅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两个人不同个感受和滋味来。

这就是贵族文化人的悲哀,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面,温文尔雅是不受欢迎的,时代不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如果反过来想一想,一部中国的新文学史,文化史,如果仅仅剩下鲁迅这样的战士,而没有了胡适、梁实秋、周作人、陈西滢这些人,那又会是一派怎样萧条的景象呢?

最终是一个忠厚的老实人

我这样评价陈西滢先生,似乎很不合适,一个小人物是没有资格这样评价一个学者的。同时,完全用道德性质评价不足以说明陈西滢先生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读完这本小书后,作者给我的印象本身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也没必要强行地拔高自己文字的主题。

因为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因为是标准的绅士,因为是在黑暗的中国,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陈西滢先生,说话是很困难的,他想站在最中立的位置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当时的社会,你必须加入到某一个组织和团体里去才成,否则,你就是一只蝙蝠,到兽里面去不行,到鸟里面去也不行。军阀恨他,政府恨他,左翼人士骂他,学生们也骂他,但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又逼得他不得不说话,最终逼得陈西滢教授说话竟然语无伦次了。

陈教授的话基本上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没完没了的“闲话”。《现代评论》是一个平台,陈西滢一直在这个台子上讲话,虽然名曰“闲话”,但陈西滢并不是谈风花雪月,而是谈时局,用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观点批评中国,他的态度是冷漠的,他看不上中国的一切,见什么都要批评。这样就惹得所有的人都痛恨他。

二是防守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陈西滢招致了那么多敌人,敌人们就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打击,他自己只能被动地进行防守,一直处在辩诬的位置——你怎么这样骂我呢?我的意思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那样的,你们是误解我的意思了。但是,如此的“辩诬”,如果遇上讲理的人,还可以讨论讨论谁对谁错。比如,陈西滢为了说说外籍医院拿病人做实验的坏毛病,就以协和医院切除梁启超肾脏的事为例子,说西医不好,不能拿病人做实验品。接下来就有一个协和医院的实习生陈志潜给陈西滢写信,批评陈西滢侵犯了协和的声誉,这封信写得很诚恳,这下让陈西滢高兴了,在中国,还有不骂人来讨论问题的?于是就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闲话”《西医问题讨论》,这篇“闲话”充满温情,满是喜悦地娓娓道来,这在他的“闲话”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大多时候,他是防守鲁迅的攻击,这似乎让他招架不了,鲁迅太强大,太厉害了,他根本不是对手,最后他只能总结为“鲁迅人格不好”。

三是主动出击。挨打多了,只防守也不是个办法,有时候还得主动出手,主要是和鲁迅斗,但结局是早定了的,他永远都不是鲁迅的对手。

陈西滢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英国民主、自由、法制的思想,回到中国后,他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使得他什么都看不上,他想改变一切,但又放不下英国绅士的架子,更主要的是,他的头里面没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所以,他所对中国问题的批评,就成了莫名其妙的牢骚。但是,读陈先生的这些“闲话”,我能够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孤独和无奈。

这点上,我尊敬陈先生。尽管他是我尊敬的鲁迅先生的敌人。

总体上看,陈西滢具备了英国绅士和中国中庸之道的综合素质,所以,他显得极其地忠厚、老实,这样的老实人和鲁迅论战,失败是必然的。象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现在看起来,都十分中肯(见《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但是,他在评价完鲁迅后,却画蛇添足地加了这样一段话:“我不能因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小说好,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其余的文章”,可惜,鲁迅是“一个都不饶恕的”人,他并不领情,反而狠狠地奚落了他一顿。当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确实替陈西滢先生悲哀,真是生不逢时啊。一个掌握了先进思想的人,在当时的中国的确是没有市场的,他生活在英国或者美国,可能会好一些。好在,陈先生后来是回到英国去了,他的后半生,似乎是再没有写文字,但我想,他在英国的日子,应该是幸福的。

最后,我想顺便说说网络写作的问题。如果说,要给现在的网络写作寻找祖师爷的话,那么,他就是陈西滢。陈先生的“闲话”,长则几千字,短则一二百字,随手而起,意尽乃息,在文章结构方面表面看很随便,但实际上却很有法度,他和我们现在好的网络写手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我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读一读陈西滢先生。

第二篇:求职信与饭碗

薛涌,旅美学者。

最近,我在微博上批评当今的年青一代拿着父母的钱,还没独立就牛得不行,觉得老一代的价值观太陈旧,无资格教育他们。此论马上引起回击。一年轻网友质问:父辈没有投过那么多简历,对我们的教训没有说服力。我立即回帖:“父辈没投过简历?俺高考时27个考生录取一个,留学的投了多少简历?在美国找教职,一个位置一百来人抢,不投简历谁理你?俺这茬人就这么过来的。”

本觉得可以一锤定音了。但又从美国杀出个回帖,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最牛的人从不用写求职信,人家会上门来请。这多少反映了现在年轻人的普遍心态:写简历太累,太委屈。投出几十封石沉大海,简直令人愤激。那么,美国的一流大学的学生真不用写简历吗?

恰恰相反,简历要反复包装不说,最要紧的是那封求职信。怎样写求职信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使是读博士的人。这封信写得好坏,决定你是否能找到饭碗。

不妨把我自己接受这番训练时学到的东西分享一下。这里最大的一个误区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别人有义务读。错!你就是写出花来,别人也可以顺手丢进废纸篓。试想,一个职位可能有上百人申请,看申请材料的人自己忙得要死,心情烦躁,一看这堆材料就气不打一处来,拿起你的信瞟一眼就扔。所以,你第一句话,就必须给人读下去的理由。如果第一句话幸运地吸引到他的眼球,第二句话就紧逼而去,不给他任何不看的机会。这样你才有机会。我记得,那一封两页的信,我写了一个多月。

这里的教训是什么?学生在没走向社会前,总觉得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但一求职就知道,世界是以别人为中心,而且“别人”还动不动就把你扔进废纸篓。你事业的起步,是要证明自己不是垃圾。

第三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第四篇:文章读后感

篇一:故乡读后感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篇二: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后感

亲爱的祖国六十岁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爱国方面文章的读后感,平时大部份时间里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方面的书,我看的很少。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文章,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我看了一篇又一篇,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感人。他们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也有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有在新时期平凡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不知从哪下笔?

在我二年级时,课文里就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歌曲,非常令我感动。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叔叔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当时,王二小才十三岁,就为了祖国而牺牲了,他是那么的伟大,牺牲时只仅仅比现在的我大那么两三岁,而现在的我平时学习自觉性很差,从来也不帮妈妈干什么家务,有时还跟父母吵架,王二小也是个孩子,比我们的生活条件真是相差的太远,看了王二小的故事后使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向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我以后要以王二小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抱祖国,和父母,还有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篇三:刘胡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刘胡兰》的书,读完后,我热泪盈眶,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但她宁死不屈,从容地走向被鲜血染红了的铡刀,为新中国奉献了她十五岁的花样年华……毛泽东主席为这位党的最年轻的女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为祖国,为人们勇于献身的战士,哪里会有今天这美好的幸福和生活呢?

想想我吧,真是和刘胡兰不能相比。往往在有一点困难和折磨时,我就去找父母处理,比如有时候我不小心被刀子割破手,顿时眼圈红了;又如当我摔倒的时候,就会掉眼泪;还有,当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举手还击,甚至还会和他{她}断绝关系,等等。现在想起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我要向刘胡兰烈士学习,要坚强、勇敢,不要被小事难倒,更不要用现在的小事糊弄自己将来的大事。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要做个勇敢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教师评语:此文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刘胡兰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作者能从英雄的身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意义深刻。

篇四: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是古代的一个学子,它虽然勤奋好学,可是屡考不中,真可谓“屡战屡败”。

就在范进50多岁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一年,他认真学习,考试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被皇上点中。

这一天,范进正在街上闲逛,他的一个好朋友跑来告诉他“范进,你中举了!”范进以为好朋友在逗他,没当一回事,依旧慢慢悠悠地往前走。他看到很多人围在那儿看皇榜,也挤进去瞪大眼睛瞧瞧。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跳入眼帘。这时,范进心中一阵狂喜,只见他一跳三尺高,嘴中高喊:“我中了!我中了!”然后在大街上狂奔。围观的人们惊呆了,也跟着群跑看笑话。疯狂的范进跑掉了鞋子,划破了衣服,跑飞了帽子……一路狂奔。

范进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赶忙去告诉他杀猪卖肉的老丈人:“你的女婿中举了,可他高兴地疯了,快去救救他吧!”他的老丈人也很着急,赶忙随那人去追范进。

到了范进跟前,他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人说:“他平时最怕你,赶快扇他两个巴掌也许能救他。”围观的众人也七嘴八舌的劝导。他的老丈人犹豫不决,但还是慢慢地举起了那像扇子一样的大手,壮了状胆子,重重地打在了范进的脸上,嘴中骂道:“混帐东西!你中什么中!”一巴掌打醒了疯迷的范进。

众人欣喜异常,有的大笑、有的吹口哨。可他的老丈人却心中郁闷,感觉自己的手在隐隐发麻发痛,心想:“他现在是天上的文曲星,真的打不得了!”

这个故事非常可笑,也很逗人,读后细细一想感觉十分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0多岁的范进能中举确实不易,他的坚持不懈,他的拼搏进取,他的坚定信念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第五篇:经典文章读后感

经典文章读后感

文化苦旅 读后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经典文章读后感。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读后感《经典文章读后感》。”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和历史。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通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比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意义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本书写得的确不轻松,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所以,让我们欣然接受苦旅,选择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我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

下载《文章与饭碗》-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章与饭碗》-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章读后感(最终定稿)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巴黎圣母院作者雨果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

    文章及读后感 (大全)

    过去,菲律宾独裁者马可斯当政时,他的妻子「铁蝴蝶」艾美黛喜欢穿着豪华名牌服饰到贫民窟巡视,文章及读后感。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的这种行径不但不会造成穷人的心理及道德不平衡......

    辉煌与梦想的读后感(分享文章)

    《辉煌与梦想》读后感 普洱市 ***县 ***中学 高二文(3)李凤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翻诵万年不息,巍巍中华,泱泱大国,沉浮千年不变。在苍茫的华夏大地上,竖立着一面千古流芳的旌旗,就是我......

    饭碗的解释及造句

    【注音】: fan wan饭碗解释【意思】:(1)盛钣的碗。(2)(~儿)旧时比喻职业:找~。饭碗造句1、如果这个司机真的因此丢掉饭碗的话,他也许可以考虑在不久的将来搬到内华达。2、一家大公司被别人......

    胡适文章读后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胡适掀起新文化运动,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虽然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受西方文明洗礼,蒋介石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

    廉洁文章读后感(精选合集)

    想得到,想的到 廉洁,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诱惑中,能否在利诱面前能否保持冷静,能否看淡一切,能否坚守自己的底线,这是衡量一个人廉洁的标准,更是检验一个共产......

    励志文章读后感

    励志文章读后感1 《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励志故事》这本书就像是你我心中那盏明亮的灯,拥有真情、快乐、美德、智慧……照亮了我前进的路程。当我轻轻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时,那......

    廉政文章读后感(合集)

    贪欲起灾祸至近日,认真阅读了《被金钱吞噬的灵魂》廉政文章,对省国资委原监事会主席乔洪涛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剖析,感到是贪欲将这位“高官”的灵魂吞噬,引领他走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