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观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岁月,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文化,《诗经》是这些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风”贴近人民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的,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描绘出真实自由、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爱情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我选择。而《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许多多古代社会青年爱情的印证。
现在,让我们到《诗经》中品读当时社会男女的爱情观:
一、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执着追求爱情。
男子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感情冲动。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事分成两小类:一类是男对女的爱慕和追求,另一类是女对男的倾心和思念。先看第一小类。以《周南·关雎》为例做以说明。首篇《周南·关雎》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之一。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这首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诗序》以及朱熹《诗集传》说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之德”。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菜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②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诗中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引起一位男子的爱慕之情,并从一见钟情发展到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沉迷其中,醒着睡着都不能自拔,情感发展至最深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男主人公夜夜思念。可是姑娘却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导致君子“求之不得”。而这位聪明的男子采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想象那种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出于男主人公的想象,他希望将来能和自己的心上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友之”“乐之”他幻想着一旦追求到这位“窈窕淑女”,将会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快乐。这首诗的感情热烈率真,基调健康积极。孔子曾赞之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再看第二小类。以《召南·摽有梅》为列来探看姑娘的情感世界。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是一首炙热的情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一位少女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姑娘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姑娘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正是好时候,到“迨其谓之”我就等你一句话,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姑娘那迫切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现象。
二、重视伦理道德,循礼而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且是一首婚恋诗,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组成是由男女之结合为夫妇。而在我们中国人际关系的五轮中,以夫妇为人伦之始。婚姻不是儿戏。男女成家之后,就要有各种义务和责任。不止是为了子孙的繁衍,更要促进社会的进化。所以良好的婚姻家庭观是很重要的。而古代的婚姻家庭观是极重视伦理道德,基本上是循礼而行的。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汉末的《毛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男子是当认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时(君子好“逑”),才大大方方地去追求爱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简单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此“逑”非彼“求”。再者,《诗经》在表现真挚感情、健康情爱同时,突出男女主人公对高洁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关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国风》中多主张女子应贤德。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小伙子对迎来的新娘——孟姜,不仅“颜如舜华”,走起路来“将翱将翔”,态度大方,而且贤惠高洁,十分赞叹,小伙子对其“德音不忘”,充满了对她的爱意。在《小雅•车辇》中,前往宋国迎亲的诗人也对娶了贤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象手中的六根缰绳都成了弹琴的琴弦,表达了诗人的择偶价值观。可以说,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同样重视的,要求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四、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第二篇:诗经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09级2班田云丽学号:09101140207
响彻千古的不朽《诗经》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以及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本文首先是从《诗经》的总体简介,其乐曲的风、雅、颂三类的划分作简单介绍;其次《诗经》的主要内容的总体概括以及从其抒情主线和感情衔接顺承的安排,还有《诗经》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的介绍,最后从其艺术手法(现实、重农)上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部历久弥新之作的不朽。
关键字:《诗经》、抒情、句式、艺术手法
第一次捧读整本《诗经》,“诗三百”一直在脑海记忆,之前也接触过其中的那么几篇,如《桃夭》、《蒹葭》、《采薇》、《子矜》等,却搞不懂它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也确实没有用心去给它分类。往往听着老师讲解其中的内涵会有一种自然纯俗的向往,而当自己翻阅时,它那四字之短句子的桀骜难懂却让我望而止步。
每每提到诗经,它的基本常识是必须灌输的,《诗经》最初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武帝时,将《诗》尊崇为儒家经典,才有了《诗经》之称。这些无非是历史流传至今人们所赋予它的外表,为了我们这些后代更好的研读。
《诗经》是乐歌,按不同地域的乐曲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属于地方民歌,共160篇,包括15“国风”;“雅”是王畿之乐,分“大雅”和“小雅”。“雅”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视为朝廷的“正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主要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的作品、内容比较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泛。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诗歌外,还有许多原先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的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周人的婚姻习俗„„可谓是一张多层次,多角度的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展现。
读《诗经》从国风开始,首先可以看出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且又以男女情爱居多。它的抒情没有太多华丽掩饰,往往是平俗淳一的情感但其抒情的水准又明显高于叙事诗,我们知道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发展方向。再者,《诗经》中的诗歌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其中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有的是关于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了《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如《樛木》以树木喻男子,以花草喻女子,其内容是祝福新婚男子的颂歌,欢唱祝贺他娶了个美丽的姑
娘。其又有《螽斯》相承接,《樛木》祝贺新婚,继而祈颂多生子孙,其大有深意。另外,《诗经》中有些篇章前后是情节连接的,或者感情是顺承发展的,如《新台》假托齐女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幸以及对卫宣王的厌恶。其与后篇《二子乘舟》在情节上密切相关。也让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许多作品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
《诗经》在句式上基本是四言短句,间或杂有二言以至九言不等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从《诗经》的艺术手法看来,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诗经》也自然就有浓重的乡土情结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根植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韵。这不仅表现在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事的崇拜和对农事诗的创作,而且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安土重迁乃是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反过来,对农业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世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很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另外,《诗经》关注现实、直面现实,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其进行深刻思考与描述。而且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视野,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就有自觉性,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最后,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辉映,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种手法中,赋是基础,比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诗经中赋、比、兴运用的最为圆润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和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当然仅仅上述的概括还远远不能包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及艺术魅力。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当你置身与它那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又会真切理解《诗经》所呈现的天真淳一的情感状态和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刘家忠《传统名著的大家解读》线装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第三篇:《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世俗浮躁,寻一份心灵的宁静,抛却时空的距离,与先哲一次次产生心灵的碰撞;浮生依旧,携一卷永恒的《诗经》,且行且歌,回归最初的美好,与人性的最真完美邂逅。有幸品味《诗经》,在泛黄的书卷中领略那段历史,读懂那些人、那些事,挖掘人性最深处的纯真,灵魂,在一次次地被涤荡中慢慢升华、涅槃。我想,再也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像《诗经》这样可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感动,一旦进入,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一段时间的研读《诗经》,才渐渐明白,枯燥的文字丝毫掩盖不了它永恒的魅力,晦涩的语义阻挡不了经典的力量。我们读《诗经》,绝不仅仅是去研读一段历史,了解一种风俗,而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回归于最初的美好。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又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简单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时代的更迭,完整地呈现在了后人的面前,时间创造般地加深了这份韵味。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幻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也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留给后人慢慢品尝。
一、唯美的爱情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幽幽河畔边,碧色的芦苇苍苍茫茫,一望无际,已然是临近深秋,白露渐渐凝结成霜,皎洁无瑕。纯真的爱情,牵动着无羁的思念,恋人的心,永远地牵挂着对方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改变,即使道路坎坷,也会坚守到底。思念是一条河,河水潺潺,将丝丝缕缕的思念带向远方,流水的尽头,是亲爱的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的诗,好令人羡慕的意境,生命本就该如此。不求富贵荣华,功名显赫,但求一人真心,白首永不相离!唯美的爱情观,古代先民,用人性最真实的朴实与坚贞,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即便再难,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不是石亦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美丽女子执着于爱情,不离不弃,同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正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河,带我走进了诗经的天堂。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就像一条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我们渴望着回到银河的那边,像先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望着一身轻衣,一双木屐,一副斗笠,漫步在先秦的那条河,和着习习微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走下去……
二、质朴的才是最真的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但是,这条民间的河流,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最起码,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告诉我们沿着那条《诗经》的河流,去寻找彼岸的文明,让灵魂涤荡千年。
三、让经典永恒
一部好书,要想成为绝唱,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诗经》便是如此,流传千年,依旧不变最初的颜色,总是能够让人在心里产生久久的共鸣。纵观现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或倾心于追名逐利,或陶醉于尔虞我诈,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还给心灵一份宁静吧!《诗经》总能在不经意间,还原人性最深处的最美。因为,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我很幸运,能够携一卷《诗经》,徜徉于浮世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四篇: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开篇第一首国风周南关雎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开口道来,诗经是一本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诗经的每一首诗都像一首动听的歌,讲诉着一个个深情的故事。《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现代很多小说也都以诗经为题材来展开故事。诗经是飘在天籁的声音,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诗经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诗作都无法相媲美的。诗经这条河流绵延两千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到了战国时期,被儒家认可而列入“六经”。至汉武帝年代,正式被官方尊为古诗创作的“法典”,而具有了很高的权威性。《诗经》共有311篇,其中6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故,实有305篇。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风”就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即各地区土乐的意思。如《秦风》就是指陕西调,《郑风》是指河南调。《国风》中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是《诗经》的主要精华所在。《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
四篇。“雅”就是正统的乐调。《雅》中民歌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的作品。其中的祭祀诗、宴饮诗和祝颂诗,充满了贵族生活的情调。也有一些是讽刺诗、农事诗、史诗和民间的怨歌、情歌和恋歌。《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颂”是把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调。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嵩》分为三部分。《周颂》:主要是西周王朝歌颂其最高统治者文治武功的诗。《商颂》:通常认为是商朝天子的祭诗,也有人认为是歌颂宋襄公伐楚的功绩。《鲁颂》:主要是歌颂鲁禧公伐楚的功绩。《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周代民歌是《诗经》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诗经》在体裁、表现技巧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于后世文学具有显著影响。这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比、兴、赋”写作手法。所谓“赋”,就是直接地叙述或描写,直接地表现事物或抒发感情。因为“赋”是文学作品中最一般、最常用的手法,所以通常不被研究诗或创作诗的人所看重。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充分运用。这大概是《诗经》来源于劳动者的缘故吧?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比方。可以以物比人,以人比物,或者以物比物。“比”可以加强语言的实感性和形象性。这种手法,在《诗经》的民歌部分最为普遍。所谓“兴”,是感物生情、触景生情、借物表达情感,是一种联想的形象思维方法。通常是开篇先写自然景物或者描述自身的活动,用以引出下面的诗。一类是兴句与正文无关,只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再一关是与正文相关,衬托正文的主题。《诗经》中的民歌,成功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我欣赏诗经的句子,它们犹如嘴尖跳动的珠子,轻盈透亮而唯美纯净,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结尾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灿烂长卷中,语言生动、意境悠远、音律优美和谐的古典诗歌,如同一条横亘于古今之间的河流,而诗经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青草可以编出献给爱人的“钻戒”,桑叶可以承载心的颂词,水之湄长满叫幸福的檀木,随意劈几棵盖起来的,就是温暖的爱巢。女人采薇、采桑也采摘漫过春天河面的爱情,男人狩猎、守着呦呦鹿鸣也狩猎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的美丽女子。《诗经》里原始的爱与恨的表达让人一咏三叹。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周文化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西周统治者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风尘仆仆的役夫征人;从士大夫政治讽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婚姻的礼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不读《诗经》,简直无法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情。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等这些人类一代又一代流传的生活方式,穿越千年,在《诗经》中尽现。《诗经》总能把我们带回农耕的年代,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女儿,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此岸是高楼广厦、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仪式、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参考书目: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五篇:诗经的读书报告
与远古歌者同行
———《诗经》读书报告 阅读作品:《诗经》
作品类别:诗歌集
作品作者: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阅读时间:二零一二年元月于大二寒假
阅读报告:
一、品读一种心情
常回老家,每次经过龙泉总是不禁驻足片刻,桃树漫山遍野,恣肆的连成片,阳春三月,绚丽的花海更惹得车水马龙,交通瘫痪;于是本是静谧的花海少了许多的神韵,遥想两千五百年前,同样的桃之夭夭,不一样的灼灼其华。于是,我知道,那样的一番精神的乌托邦只有回溯《诗经》之中才能寻回那本属于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纯真!
梦回千年,在那个还远远没有“之乎者也”的岁月,传唱千年至今的文字似乎更加晦涩难懂,于是我们以理度之,以意解之,风雅颂,赋比兴,专家学者们一篇篇不下万言的论文报告把《诗经》神秘化,精英化,而又不断的把追寻《诗经》那一份纯真的读者们引入学术的歧途。迷恋着微言大义的我们大概早已忘记 了《诗经》是普通人的歌唱,是普通人生活的记录。
而更甚者,或许《诗经》本身就不是拿来读的,而应该闭上眼睛听任思绪翻飞,跟着感觉驰骋,随着心灵的吟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只有关闭视听,才能够全身心去想象,复活千百年前的情景。
此时,我才恍然明白,与其说是品读诗经不如说是品读那一份独到的心情。明月清风,孤灯枯坐便是与《诗经》心神交汇的时刻。听雎鸠关关,看姑娘“投我以桃”,候静女“俟我城隅”,遥望君子“寤寐思服”,“琴瑟有之”。
徜徉在《诗经》的海洋中,闻蜉蝣、黄雀、蟋蟀鸣唱,看卷耳、蔓草、汀兰生长,随柏舟荡漾。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 “邂逅相遇,与之臧否”,美好清晨,草露闪烁,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男子沙场征战,思妇辗转缱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与《诗经》深度接触,才悟出“读”《诗经》是需要满怀情思如雨般时而细腻潇潇滴落,时而狂暴倾盆而下地去灌注的,唯有识情韵方知《诗经》之妙!
二、海德格尔说:诗意的栖居
世界是一个有趣的整体,对立而并存,一如东方哲学究其根髓是感性的认知,而西方文化确实理性的剖析,截然相反的思想孕育了毫不相同的文明,当东方人讲究天地万物为一体而阴阳调和方为正道之时,西方人用一个又一个方程精妙的计算着世界的规律。几百年前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之时才第一次把诗意的灵魂植入了这个由多少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呕心沥血所购建的庞然大物体内,殊不知诗意的精髓在东方那个遥远的世界已然传承千年?? 浅薄的现代人以为《诗经》时代的人们一定过着原始野蛮、粗陋无趣的生活。在那个“放任野蛮”的黑暗时代,老祖宗永无休止的为了一把野菜、一个野果、一只野兔而奋斗。阴森恐怖的原始丛林、凄厉惨烈的鬼哭狼嚎,茕茕孑立的孤独状态都是现代人对古人生活的一种臆测。
然而,面对《诗经》这样伟大的艺术性杰作,现代人无知的想象显得如此的可笑和可悲。
在《诗经》的世界里,古人的生存条件是严酷的,但饥馑是大脑敏感,艰辛却让心灵多情。他们歌唱,将日常的事物化为身体和歌唱的一部分。飞鸟游鱼,花草树木充满了《诗经》的世界,那单纯的音节,简单的哼唱却弥漫着旺盛的升级与活力。
寒风怒吼,一盏薄酒,几把干果;在忍冬的方向与轻扬的白杨丛林,在梧桐与榆树的轻声私语间嬉戏。几把茅草,几根树枝,几块乱石,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无欲无求,细心体会细小的乐趣和忧伤。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心中所想都是歌唱的素材和对象。采采卷耳,不言桃李,啁啾虫鸣,荒野蔓草都是怒放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歌者,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正是诗经的魅力和美丽。《诗经》中,习见的植物都有美妙的名字,比如车前子叫“芣苢(fu yi)”“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一群年轻女子,头饰彩巾,手执衣裾,欢歌笑语,此情此景怎能不歌?“菲”是在平常不过的蔬菜——萝卜;“葑”,又叫蔓菁,今天俗称大头菜,它也被《诗经》寄予了浓浓情意。焦急等待,迫切渴望,热烈向往,刻骨思念,点点滴滴都蕴含生之趣味,一餐一饮,朋友相聚;一草一木,夫妻分离;鸟兽虫鱼,情人嬉戏都成为了笔下的旋律,或许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的栖居”。用大脑思维,用灵魂歌唱,用心灵感悟,这就是诗意的生存。
《诗经》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真实、怒放着生命力的世界!篇二: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开篇第一首国风周南关雎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开口道来,诗经是一本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诗经的每一首诗都像一首动听的歌,讲诉着一个个深情的故事。《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现代很多小说也都以诗经为题材来展开故事。诗经是飘在天籁的声音,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诗经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诗作都无法相媲美的。诗经这条河流绵延两千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到了战国时期,被儒家认可而列入“六经”。至汉武帝年代,正式被官方尊为古诗创作的“法典”,而具有了很高的权威性。《诗经》共有311篇,其中6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故,实有305篇。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风”就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即各地区土乐的意思。如《秦风》就是指陕西调,《郑风》是指河南调。《国风》中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是《诗经》的主要精华所在。《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 四篇。“雅”就是正统的乐调。《雅》中民歌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的作品。其中的祭祀诗、宴饮诗和祝颂诗,充满了贵族生活的情调。也有一些是讽刺诗、农事诗、史诗和民间的怨歌、情歌和恋歌。《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颂”是把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调。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嵩》分为三部分。《周颂》:主要是西周王朝歌颂其最高统治者文治武功的诗。《商颂》:通常认为是商朝天子的祭诗,也有人认为是歌颂宋襄公伐楚的功绩。《鲁颂》:主要是歌颂鲁禧公伐楚的功绩。《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周代民歌是《诗经》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诗经》在体裁、表现技巧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于后世文学具有显著影响。这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比、兴、赋”写作手法。所谓“赋”,就是直接地叙述或描写,直接地表现事物或抒发感情。因为“赋”是文学作品中最一般、最常用的手法,所以通常不被研究诗或创作诗的人所看重。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充分运用。这大概是《诗经》来源于劳动者的缘故吧?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比方。可以以物比人,以人比物,或者以物比物。“比”可以加强语言的实感性和形象性。这种手法,在《诗经》的民歌部分最为普遍。所谓“兴”,是感物生情、触景生情、借物表达情感,是一种联想的形象思维方法。通常是开篇先写自然景物或者描述自身的活动,用以引出下面的诗。一类是兴句与正文无关,只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再一关是与正文相关,衬托正文的主题。《诗经》中的民歌,成功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我欣赏诗经的句子,它们犹如嘴尖跳动的珠子,轻盈透亮而唯美纯净,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结尾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灿烂长卷中,语言生动、意境悠远、音律优美和谐的古典诗歌,如同一条横亘于古今之间的河流,而诗经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青草可以编出献给爱人的“钻戒”,桑叶可以承载心的颂词,水之湄长满叫幸福的檀木,随意劈几棵盖起来的,就是温暖的爱巢。女人采薇、采桑也采摘漫过春天河面的爱情,男人狩猎、守着呦呦鹿鸣也狩猎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的美丽女子。《诗经》里原始的爱与恨的表达让人一咏三叹。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周文化乃至远古社(转载于:诗经的读书报告)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西周统治者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风尘仆仆的役夫征人;从士大夫政治讽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婚姻的礼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不读《诗经》,简直无法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情。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等这些人类一代又一代流传的生活方式,穿越千年,在《诗经》中尽现。《诗经》总能把我们带回农耕的年代,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女儿,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此岸是高楼广厦、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仪式、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参考书目: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篇三:《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世俗浮躁,寻一份心灵的宁静,抛却时空的距离,与先哲一次次产生心灵的碰撞;浮生依旧,携一卷永恒的《诗经》,且行且歌,回归最初的美好,与人性的最真完美邂逅。有幸品味《诗经》,在泛黄的书卷中领略那段历史,读懂那些人、那些事,挖掘人性最深处的纯真,灵魂,在一次次地被涤荡中慢慢升华、涅槃。我想,再也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像《诗经》这样可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感动,一旦进入,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一段时间的研读《诗经》,才渐渐明白,枯燥的文字丝毫掩盖不了它永恒的魅力,晦涩的语义阻挡不了经典的力量。我们读《诗经》,绝不仅仅是去研读一段历史,了解一种风俗,而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回归于最初的美好。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又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简单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时代的更迭,完整地呈现在了后人的面前,时间创造般地加深了这份韵味。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幻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也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留给后人慢慢品尝。
一、唯美的爱情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幽幽河畔边,碧色的芦苇苍苍茫茫,一望无际,已然是临近深秋,白露渐渐凝结成霜,皎洁无瑕。纯真的爱情,牵动着无羁的思念,恋人的心,永远地牵挂着对方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改变,即使道路坎坷,也会坚守到底。思念是一条河,河水潺潺,将丝丝缕缕的思念带向远方,流水的尽头,是亲爱的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的诗,好令人羡慕的意境,生命本就该如此。不求富贵荣华,功名显赫,但求一人真心,白首永不相离!唯美的爱情观,古代先民,用人性最真实的朴实与坚贞,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即便再难,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不是石亦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美丽女子执着于爱情,不离不弃,同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正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河,带我走进了诗经的天堂。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就像一条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我们渴望着回到银河的那边,像先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望着一身轻衣,一双木屐,一副斗笠,漫步在先秦的那条河,和着习习微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走下去„„
二、质朴的才是最真的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但是,这条民间的河流,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最起码,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告诉我们沿着那条《诗经》的河流,去寻找彼岸的文明,让灵魂涤荡千年。
三、让经典永恒
一部好书,要想成为绝唱,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诗经》便是如此,流传千年,依旧不变最初的颜色,总是能够让人在心里产生久久的共鸣。纵观现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或倾心于追名逐利,或陶醉于尔虞我诈,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还给心灵一份宁静吧!《诗经》总能在不经意间,还原人性最深处的最美。因为,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我很幸运,能够携一卷《诗经》,徜徉于浮世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篇四: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风>读书报告
子曰:诗三百,一眼以蔽之,曰:思无邪。诗者,情之流露。学诗,学性情。世俗浮躁,诗可与人一分宁静。世俗浅德,诗可教人些许德行。俗语:熟读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领略多了真性情,自然也有真性情。进入诗之界,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或许晦涩的语义让人难以长读,但转而想读诗是享受,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回归于最初的美好。闲来几文字,洒脱似神仙。
人知诗三百有风雅颂之三,风为民乐,雅为正乐,颂为祭乐。相对于后两者,我更倾心于《风》,民乃国之本,质朴而平凡的却是最感人的,十五民风,各有其华。吾爱民风,爱之质朴,爱之感人,爱之独一无二。热恋的男女,出征的将士,民众的愤懑,在《风》中一一展开,读之,入之,如一缕轻烟,看着先秦的长河,慢慢地流,慢慢地飘。
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关雎》乃诗经开篇之作,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一见钟情的轶事从古而今,忐忑的心情,青涩的故事。质朴而真实的美好,而非于今的虚假的矫情。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扶苏》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热恋的人们总是如此,所谓打情骂俏也不过如是。满是责备的话语,情人之间则是溢与怀表的羞涩与爱怜。或许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俏骂的情话,入木三分的刻画着亲密无间。这可是几千年前的秀恩爱。
伤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北门》
从《诗经》《楚辞》到柳永杜甫。几千年的历史总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仕途。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其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其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或许说这是无病呻吟,但劳者歌其事,这只是自然地抒发情感罢了。不为
风骨,只言事实。时代的变迁是柳永有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酌唱。有了少陵的《三吏》《三别》,朝代的更替,有了不同的认知,更为丰富的情感,也有了这些后人的风骨。再言当下,为官者,清者几何?身在其位,当谋其政。何事可谓何事不可谓岂能不知?官场仕途,一言难尽。愿诸位皆为清白之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
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
渴!
——《君子于役》
思念是很惆怅的情感,中华是饱经战乱的国家,从先秦到当代,将人之思充斥在文化长河中。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夕阳西下,牛羊归家,灯火渐起,然,未见归人。李白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在家者思君,君在外又何尝不思家。战争苦,苦百姓。余光中有乡愁,有家不可回,有国不可归。是离愁,是别绪。中华自古以和为贵,和则兴。和平年代,珍惜身边人。有些牵挂,有些爱恋,失去才会更加深刻。谨记着当时之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烈
坎坎伐檀兮,寘(通“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通“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通“悬”)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人者,当坦荡行于天地间。此诗所说之人已有了觉悟。如鲁迅之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为人者不堪压迫而提出反抗。人皆不可忘何为人之所为。为人者不可有奴性,自立自强方乃为人之道。观之中国历史,奴性根深蒂固,战时叛于外而为奴,何时归于权为奴。泱泱华夏,身为华夏人当顶天立地,有人之烈性。世俗浮躁却又无奈,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或倾心于追名逐利,或陶醉于尔虞我诈,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到头来又能怎样,两眼茫茫一场空,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消磨,化为世间的一抔土。人之在世,自在些,洒脱些,正直些,为人正,则烦恼尽皆烟消云散。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迷茫的时候常有,卷一闲书,寻一妙处,静而读之,得一心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为人者,当如此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
朱熹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对《无衣》之前并没有太多感觉,即为先秦战歌意在同仇敌忾。后来的感触源于《我的团长我的团》,说来也许有些跑题,零散的军人,匮乏的装备,谜一样的原始森林,和绝望的一群士兵。一切为了活着,一切为了生存,心酸的故事中,一声大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留下的是几人决然的背影。我相信这是让很多男人潸然泪下的场景。不为什么,为的是兄弟情谊。同生共死的壮怀。
当今的世界是个不重情却又重情的纠结的世界。每天的社会新闻充斥着无情的负能量和有情的正能量,让人能在两者中和过后的世界中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或许,每个人都会有青梅竹马,兄弟,闺蜜,但大部分似乎都抵不过时间的刀。岁月是磨刀石,将我们越磨越平,才能滚得越来越远。是了,越来越远,远的不仅仅是视事业,远的也是感情。人们说,二十岁时个纠结的年纪,男人抱砖还是抱女人是个纠结的命题。人性永远那么复杂,纯粹与我们越走越远。很喜欢台湾的一个广告,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头,为了梦想,为了坚持,为了情谊,拖着病痛的身体,骑着摩托车环岛旅行。感动我们不仅仅是他们的意志力,感动的更多的是他们的情谊。或许你身边现在有那么多哥们闺蜜,你会觉得你们永远都不会这么好。其实,何必给这份情谊加上一个期限呢,你们珍惜彼此,每一天都会是新的美一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信任,这是承诺。你现在所拥有的或许不是那些所谓的文凭,所谓的光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是那份情谊,爱情友情亲情。维护着,经营着,才能结果。要相信患难的才是真心的,糟糠的才是最好的。陪你走过风雨,尔当还以一片晴空。《诗经》这条河流,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时间是沉淀也是考验,《诗经》依然那么淳朴。那么动人心弦。她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最起码,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诗经》在你眼中,可能是遥远的,可能是晦涩的,可能是浪漫的,不管怎样的,所谓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潇洒些,快活些。我们都是最质朴的人,都会有最质朴的感动。细心些,宽容些。人呐,就这样。篇五:诗经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09级2班 田云丽 学号:09101140207 响彻千古的不朽《诗经》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以及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本文首先是从《诗经》的总体简介,其乐曲的风、雅、颂三类的划分作简单介绍;其次《诗经》的主要内容的总体概括以及从其抒情主线和感情衔接顺承的安排,还有《诗经》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的介绍,最后从其艺术手法(现实、重农)上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部历久弥新之作的不朽。关键字:《诗经》、抒情、句式、艺术手法 第一次捧读整本《诗经》,“诗三百”一直在脑海记忆,之前也接触过其中的那么几篇,如《桃夭》、《蒹葭》、《采薇》、《子矜》等,却搞不懂它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也确实没有用心去给它分类。往往听着老师讲解其中的内涵会有一种自然纯俗的向往,而当自己翻阅时,它那四字之短句子的桀骜难懂却让我望而止步。
每每提到诗经,它的基本常识是必须灌输的,《诗经》最初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武帝时,将《诗》尊崇为儒家经典,才有了《诗经》之称。这些无非是历史流传至今人们所赋予它的外表,为了我们这些后代更好的研读。
《诗经》是乐歌,按不同地域的乐曲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属于地方民歌,共160篇,包括15“国风”;“雅”是王畿之乐,分“大雅”和“小雅”。“雅”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视为朝廷的“正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主要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的作品、内容比较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泛。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诗歌外,还有许多原先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的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周人的婚姻习俗??可谓是一张多层次,多角度的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展现。
读《诗经》从国风开始,首先可以看出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且又以男女情爱居多。它的抒情没有太多华丽掩饰,往往是平俗淳一的情感但其抒情的水准又明显高于叙事诗,我们知道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发展方向。再者,《诗经》中的诗歌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其中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有的是关于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了《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如《樛木》以树木喻男子,以花草喻女子,其内容是祝福新婚男子的颂歌,欢唱祝贺他娶了个美丽的姑 娘。其又有《螽斯》相承接,《樛木》祝贺新婚,继而祈颂多生子孙,其大有深意。另外,《诗经》中有些篇章前后是情节连接的,或者感情是顺承发展的,如《新台》假托齐女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幸以及对卫宣王的厌恶。其与后篇《二子乘舟》在情节上密切相关。也让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许多作品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诗经》在句式上基本是四言短句,间或杂有二言以至九言不等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从《诗经》的艺术手法看来,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诗经》也自然就有浓重的乡土情结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根植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韵。这不仅表现在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事的崇拜和对农事诗的创作,而且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安土重迁乃是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反过来,对农业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世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很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另外,《诗经》关注现实、直面现实,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其进行深刻思考与描述。而且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视野,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就有自觉性,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最后,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辉映,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种手法中,赋是基础,比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诗经中赋、比、兴运用的最为圆润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和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当然仅仅上述的概括还远远不能包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及艺术魅力。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当你置身与它那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又会真切理解《诗经》所呈现的天真淳一的情感状态和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