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8: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

第一篇:《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

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

《诗经》中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这些动植物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诗经本身文学的需要,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植物是上古先 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通过对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写作研究,我认为古人对动植物的崇拜使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诗歌305篇。先秦时称“诗”,“诗三百”,西汉初尊为“诗经”。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反应了当时的环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也表现了诗和时代的内在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

《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匏有苦叶》(047):“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土如归妻,冰未泮”。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婚令的季节催人,所以姑娘今天一大早就到渡口来了,她就是要告诉未婚夫一句话:你如果要娶我为妻,趁着济水还没有结冰赶紧来迎亲吧!姑娘仰起头向河对岸又一次远远望去……。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恋爱着的执着追求婚姻幸福的年轻姑娘在等待她情人的形象。大雁唱,是爱情的象征。诗里用作背景,含有好婚姻一定成功的意义。而叶枯,雁鸣是季节的象征。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而秋冬农闲,正是周人法定之婚期。“周(1)人婚姻重视顺天时,其婚嫁多在仲春秋冬之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关关,象声词,为鸟鸣声,是鸟类求偶发出的信息。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这里也状采荇女子的笑声。雎鸠:水鸟名,又名王雎,俗名鱼雁,山捉鱼,渔民束其脖,用以作捕鱼之能手。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急切的想要追求女子的心情,他喜欢她,他爱上她了。这首诗写了俊男配女,是美好的婚姻爱情诗。作为古代社会中传播广远的一首美妙的婚恋歌,是周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婚姻崇拜的艺术实录,也是古代婚典上广泛演唱的欢庆乐章,也是初步爱河的诗篇。

(二)情爱隐喻的动物意象

《衡门》:194“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用“食鱼、食鲂”,隐语,使诗具有活跃的气氛。鱼象征女性,食鱼象征娶妻。所以这首诗是一个男子为他找到一个内心很喜爱的女子而从内心发出的欢乐的歌唱。在《诗经》中出现多次鱼的形象,也和婚姻婚配有密切联系,鱼也象征繁盛和富足,有吉祥如意的蕴意,表达了对婚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正如“鱼”“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诗中象征爱情婚姻,“鹿”也有婚姻婚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情感的象征意义。《野有死麕》031是写男女在野外的幽会,古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性爱诗”,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她实际上是先秦时代一种婚俗的反映。诗中“野有死鹿,白茅纯束”,“鹿”作为赠物,而男子用鹿来赠表达自己的爱情,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鹿性情温顺,食草为主,它的驯良温顺。令人想到了女性的品性,在传统文化中鹿也有和谐美满的意思,并且鹿的胎生习性,又和生殖联系起来。

(三)原始信仰下的图腾崇拜

宗华白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

2()《诗经》中有大量动物的描写种类多。借形态各异的动物描写了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特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自然界中的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这可以看出上古人民与自然界中事物特有的神秘观念有关,形成了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动物崇拜是因为人们对动物依赖却又畏惧的心理,于是就把动物作为神灵来崇拜,并将其形象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这些动物就成了部族图腾。

《毛诗序》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3)这就是说周人一年有两次宗庙鱼祭。“《笺》云:‘冬,鱼之性定;春,鲔新来。”鲔祭,应有其特殊的寓意。

(4)而冬春两祭用的都是同一首歌”。周人用鱼祭祖源于远古的用鱼祭神,西安半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很多鱼纹图。在人类处于渔猎时代,由于鱼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这就使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女性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这种观念就一直沿袭下来,经久不去。这也就是周人祈求子孙繁衍而实行鱼祭的根由。鱼是婚姻配偶的象征,而冬季正是周人嫁娶的法定时期,故要用鱼到祖庙献祭。“又因 鱼于春天前来渭河产卵,这个迎合了人们求子生殖的愿望,所以周人有冬春两次鱼祭,于是就有

(5)了《周颂潜》这首宗庙祭祀的乐歌”。

古人以鹿为图腾,也是对于生殖崇拜的一种演化,鹿为哺乳动物,胎生,一年只育一仔,其性情驯良,而女性也像鹿一样胎生,这就以古人对女性的了解相吻合,“远古先民用鹿象征女性,原因是共同的,即对羊与鹿的生殖能力表示崇拜。羊和鹿为哺乳动物,如人一样胎生,这是远古女性感觉其亲近又不能拟的。”(6)“求偶期间的动物,常常发出异样的鸣叫。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两性相引的情歌。有了音乐,又进展为各体的情诗。《诗经》里包含的情诗很多,作者老实地歌唱,编者老实地收录,他们只觉得这是人类应有的情感,而这些诗是忠实于情感的产品。”(7)上古人民将这些动物和爱情、婚姻婚配、情感表达相联系,是对种族延续繁衍兴旺的祈求,也是男女情感表达的信物和代名词。

二、植物意象及其作用

《诗经》取材于自然物的诗中,涉及到的植物达17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直白描述,也有很多除了本义之外,以物喻意,传递恋人们在爱情之中的浓浓的爱意和爱慕之情,从而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也蕴含身后的情感意义。

(一)传情寄爱的植物意象

在《诗经》中,不仅有大量的篇目提到花草采摘,还有花草相赠及情爱的传递现象。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静女》062)“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国风.卫风.伯兮091》)“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国风王风黍离096》)。在《诗经》中花草意象是男女爱情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现象。《伯兮》是写一个军人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着重写了丈夫出征后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的,而思念中更见她对丈夫的深深的爱。“飞蓬”形容头发散乱如同飘飞的蓬草一样。可以看出对丈夫的思念和爱,丈夫不在身边,心里黯然,发如蓬草,也没有心里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看出情何以堪的哀伤。这首诗赞颂了一种忠贞深挚的爱情的美德,诗中塑造了一个贞妇爱夫思夫的典型形象。

《黍离》这是一首征夫对妻子的思念的诗,本文通过一个征夫之口,诉说他别妻离家愁思和痛苦,充分表现了他对妻室的思念。诗中的黍在古人的观念意识上是女性的象征。诗人服役在外,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黍稷长苗到抽穗,到结实,而且年复一年,因而触景生情,勾起了他别妻离家的痛苦,思念益深,且有思有怨。

芦苇的伤--兼葭。《兼葭182》是一首很美的诗,有一种扑朔迷离,缥缈的魅力,令人神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兼葭”--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秋末冬初,岁事将尽的象征,按周朝的法律,已到男婚女嫁的法定之日,故男子才如此苦苦追求他心中的“伊人”。但是道路阻难登攀。

知遇和爱的弹奏物——木瓜,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椭圆金黄,有香气,可吃。与文中的木桃,木李甚或香兰等都是古代女子向男子求婚所赠送的定情之物。《木瓜094》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一读就令人很快地沉浸到一种优美的且又浓烈的,欢乐的且又活泼的爱情气氛中。是一首描写一对恋人互赠信物以定情的民间村歌巷谣。“瓜是古代女性的象征,古代女子用木瓜送给男子,就等于把自己的婚姻给了男子了,而男子赠女子以玉石。”(8)表现了男女爱情的定情之物。“由于其易懂易记,所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都能诵读,真是:一首木瓜诗,千古恋人定情词”。(9)

偶乘同车,一见钟情——木槿。木槿:一种落叶灌木,高七八尺,花瓣有红紫白等色。古代是女性的象征。木槿花,诗中用以比美女。“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121》)有女与我同乘车,容颜如同木槿花。这首诗主要写一个男子与一个姓姜的女子同车出行,这个女子容貌如木槿花;艳红美丽。她的美容在男子心中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故而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他心中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

(二)贻实达情的植物意象

《桃夭011》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在这首诗中象征女子的美貌和婚姻的幸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以喻女子青春美貌,正是出嫁结婚的最佳年龄。桃花是女子的象征,桃花开喻女子的青春花季。所谓女大当嫁,正其时也。故《诗》曰:“之子于归,以其室家”。《诗经》中常用语首助词“有”表重叠,此处形容桃子又多又大的样子。桃树结果甚多,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在现在有的地方女孩子出嫁时,家人会在她的被子里,枕头里放上花生、桂圆、红枣之类的食物,取早生贵子之意。《桃夭》贺女子出嫁,可视作夫妻篇。“《毛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10)因此,《桃夭》一诗就是一首恭贺女子出嫁的民间歌谣,它发源与周朝的汉江地区,流传于华夏各地,它喜庆,吉祥、热烈地奏响在历代出嫁的姑娘们的心弦上。

《诗经》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富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的开始踏上一个崭新世界的台阶。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有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愿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愿望。

中国的古人说:“草之晶在花,桃花于香,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花色味各自不同,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从花里,我们可以得到心神的安宁和意趣的舒展。在经久时间的洗刷之后,还能让我们记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尽滋味。

植物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美,通过多人的想象联想,使植物的鲜艳色泽,硕果累累与女性的体态,爱情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活力,融合了情感和感觉之后,形成了意象,传达了对爱情美好,婚姻幸福的追求和歌颂,从植物的客观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了心物统一,是上古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三)无法如愿的单相思 “爱”是从古至今,一个永恒不老的话题,甚至在现代流行的一句话是“时光易老,你我情不变”,不论“爱情、亲情、友情”从中都有爱的传递,不管是现在还是很久以前“爱”一直存在。

“爱情”在我们的眼中是美好,向往的,同样在古代先民的眼中美好“爱情”也是他们的渴望。希望自己爱的人同时也爱着自己。爱情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阶段,我们在经历自己的人生,每一段爱情,都要经历期盼和失望,犹豫和肯定,微笑和心碎。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反覆验证的。这不仅仅是当今我们这个繁华世界中人们的经历,也是上古先民们也要经历的过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广014》)乔木:高耸的树木,休:即庥,树荫。不可休,不能够得到乔木的覆荫。这是一首民间情歌,写一个青年樵夫爱慕一个少女不能如愿以偿。青年在杂草丛生的湖泽砍取荆条和蒌蒿时,浮想联翩。他设想如果那美丽的女子嫁给他,他就将喂饱马儿去迎娶她。可是他知道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又以反复的咏叹来表达内心的失望。他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是他追求女子时困难大,很难实现他那生长在萌芽塔的一份爱,还未来的及诉说,表达,就已被深深的淹埋在心中某个不易触碰的角落。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将仲子111》)这句话是说:请求仲子啊,不要越过我家的里墙,不要攀折我家的杞树。怎么敢爱惜它,害怕我的父母。这是一首著名的恋歌。诗的主人公是位女子,她深情地爱着一个叫仲子的男子,但又怕父母和兄长的干涉,也怕外人的非议。在礼教的束缚下,她只得忍痛拒绝情人前来相会。表现了主人公在爱情上激烈的内心冲突,暴露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一份在萌芽塔里的爱,活生生的掐灭,淹埋起来。

(四)悲欢结合的自然喑哑

《诗经》中有多篇写弃妇哀怨的篇章,如果我们把“弃妇的形象”喻为枯萎的玫瑰,那么她们的“爱”可喻为凋谢的爱。《谷风049》“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苦菜。荠:甜味的菜。这句话是说:谁说茶味儿苦,在我看来它甜像荠菜一样。这两种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味道,比喻了女子在幸福的时候她认为茶在苦,也和荠的味一样甜。“茶”比喻女子被弃的痛苦哀怨,“荠”象征女子被爱时的快乐幸福。《谷风》这首诗是弃妇自叙哀怨之情的诗。写丈夫背弃诺言,遗弃自己。写自己被弃的痛苦,全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写得凄婉动人。

《中谷有蓷102》“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蓷:益母草。:枯蔫的样子。这是一首描写弃妇悲苦无告的诗。这位弃妇在一个荒年被丈夫抛弃了。她深感遇人不淑,追悔莫及,只得慨叹、哀号、哭泣。诗共三章,首句均以 的枯蔫起兴,写妇人遭遇的可悲。

女儿的命运如同一朵玫瑰,有含苞欲放、有美丽娇艳、有枯萎凋谢这几个过程。《诗经》中上述两篇中主人公的命运如同玫瑰一生的三个阶段,前两段的过程是爱情美好,生活幸福,而第三过程枯萎凋谢如女子美好已过,人已珠黄,爱已凋谢,成为一个弃妇,留给自己深深的痛苦与悲怨。

三、动植物情感表达之关联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动植物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诗经》中动植物成为典型的意象,在于这些自然界中动物与生俱来的丰富形态和生命影响打动了人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动植物和人的意识精神联系起来,自然界中的雁、鱼、鸠、花草瓜果,和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动植物有了丰富的情感,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感符号。

宗华白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11)王玉娇在《诗经》中动植物母题解读》中认为在“《诗经》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植物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动植物描写不仅仅反映了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还表现了那个时代特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文化意味,从而具有人类文化学的意义”(12)《诗经》中把动植物与人的感情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赋予了动植物各种各异的情态和情感,达到物我双会,心物交融,把思绪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使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成为爱情婚姻和吉祥美好生活的象征。

【小结】: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动植物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诗经》中动植物成为典型的意象,在于这些自然界中动物与生俱来的丰富形态和生命影响打动了人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动植物和人的意识精神联系起来,自然界中的雁、鱼、鸠、花草瓜果,和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动植物有了丰富的情感,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

第二篇:《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观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岁月,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文化,《诗经》是这些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风”贴近人民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的,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描绘出真实自由、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爱情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我选择。而《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许多多古代社会青年爱情的印证。

现在,让我们到《诗经》中品读当时社会男女的爱情观:

一、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执着追求爱情。

男子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感情冲动。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事分成两小类:一类是男对女的爱慕和追求,另一类是女对男的倾心和思念。先看第一小类。以《周南·关雎》为例做以说明。首篇《周南·关雎》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之一。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这首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诗序》以及朱熹《诗集传》说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之德”。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菜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②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诗中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引起一位男子的爱慕之情,并从一见钟情发展到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沉迷其中,醒着睡着都不能自拔,情感发展至最深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男主人公夜夜思念。可是姑娘却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导致君子“求之不得”。而这位聪明的男子采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想象那种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出于男主人公的想象,他希望将来能和自己的心上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友之”“乐之”他幻想着一旦追求到这位“窈窕淑女”,将会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快乐。这首诗的感情热烈率真,基调健康积极。孔子曾赞之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再看第二小类。以《召南·摽有梅》为列来探看姑娘的情感世界。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是一首炙热的情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一位少女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姑娘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姑娘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正是好时候,到“迨其谓之”我就等你一句话,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姑娘那迫切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现象。

二、重视伦理道德,循礼而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且是一首婚恋诗,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组成是由男女之结合为夫妇。而在我们中国人际关系的五轮中,以夫妇为人伦之始。婚姻不是儿戏。男女成家之后,就要有各种义务和责任。不止是为了子孙的繁衍,更要促进社会的进化。所以良好的婚姻家庭观是很重要的。而古代的婚姻家庭观是极重视伦理道德,基本上是循礼而行的。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汉末的《毛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男子是当认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时(君子好“逑”),才大大方方地去追求爱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简单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此“逑”非彼“求”。再者,《诗经》在表现真挚感情、健康情爱同时,突出男女主人公对高洁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关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国风》中多主张女子应贤德。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小伙子对迎来的新娘——孟姜,不仅“颜如舜华”,走起路来“将翱将翔”,态度大方,而且贤惠高洁,十分赞叹,小伙子对其“德音不忘”,充满了对她的爱意。在《小雅•车辇》中,前往宋国迎亲的诗人也对娶了贤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象手中的六根缰绳都成了弹琴的琴弦,表达了诗人的择偶价值观。可以说,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同样重视的,要求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四、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第三篇:诗经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09级2班田云丽学号:09101140207

响彻千古的不朽《诗经》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以及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本文首先是从《诗经》的总体简介,其乐曲的风、雅、颂三类的划分作简单介绍;其次《诗经》的主要内容的总体概括以及从其抒情主线和感情衔接顺承的安排,还有《诗经》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的介绍,最后从其艺术手法(现实、重农)上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部历久弥新之作的不朽。

关键字:《诗经》、抒情、句式、艺术手法

第一次捧读整本《诗经》,“诗三百”一直在脑海记忆,之前也接触过其中的那么几篇,如《桃夭》、《蒹葭》、《采薇》、《子矜》等,却搞不懂它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也确实没有用心去给它分类。往往听着老师讲解其中的内涵会有一种自然纯俗的向往,而当自己翻阅时,它那四字之短句子的桀骜难懂却让我望而止步。

每每提到诗经,它的基本常识是必须灌输的,《诗经》最初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武帝时,将《诗》尊崇为儒家经典,才有了《诗经》之称。这些无非是历史流传至今人们所赋予它的外表,为了我们这些后代更好的研读。

《诗经》是乐歌,按不同地域的乐曲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属于地方民歌,共160篇,包括15“国风”;“雅”是王畿之乐,分“大雅”和“小雅”。“雅”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视为朝廷的“正乐”,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主要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的作品、内容比较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泛。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诗歌外,还有许多原先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的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周人的婚姻习俗„„可谓是一张多层次,多角度的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展现。

读《诗经》从国风开始,首先可以看出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且又以男女情爱居多。它的抒情没有太多华丽掩饰,往往是平俗淳一的情感但其抒情的水准又明显高于叙事诗,我们知道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发展方向。再者,《诗经》中的诗歌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其中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有的是关于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了《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如《樛木》以树木喻男子,以花草喻女子,其内容是祝福新婚男子的颂歌,欢唱祝贺他娶了个美丽的姑

娘。其又有《螽斯》相承接,《樛木》祝贺新婚,继而祈颂多生子孙,其大有深意。另外,《诗经》中有些篇章前后是情节连接的,或者感情是顺承发展的,如《新台》假托齐女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不幸以及对卫宣王的厌恶。其与后篇《二子乘舟》在情节上密切相关。也让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许多作品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

《诗经》在句式上基本是四言短句,间或杂有二言以至九言不等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从《诗经》的艺术手法看来,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诗经》也自然就有浓重的乡土情结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根植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韵。这不仅表现在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事的崇拜和对农事诗的创作,而且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安土重迁乃是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反过来,对农业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世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很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另外,《诗经》关注现实、直面现实,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其进行深刻思考与描述。而且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视野,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就有自觉性,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最后,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辉映,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种手法中,赋是基础,比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诗经中赋、比、兴运用的最为圆润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和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当然仅仅上述的概括还远远不能包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及艺术魅力。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当你置身与它那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又会真切理解《诗经》所呈现的天真淳一的情感状态和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刘家忠《传统名著的大家解读》线装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第四篇:《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世俗浮躁,寻一份心灵的宁静,抛却时空的距离,与先哲一次次产生心灵的碰撞;浮生依旧,携一卷永恒的《诗经》,且行且歌,回归最初的美好,与人性的最真完美邂逅。有幸品味《诗经》,在泛黄的书卷中领略那段历史,读懂那些人、那些事,挖掘人性最深处的纯真,灵魂,在一次次地被涤荡中慢慢升华、涅槃。我想,再也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像《诗经》这样可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感动,一旦进入,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一段时间的研读《诗经》,才渐渐明白,枯燥的文字丝毫掩盖不了它永恒的魅力,晦涩的语义阻挡不了经典的力量。我们读《诗经》,绝不仅仅是去研读一段历史,了解一种风俗,而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回归于最初的美好。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又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简单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时代的更迭,完整地呈现在了后人的面前,时间创造般地加深了这份韵味。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幻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也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留给后人慢慢品尝。

一、唯美的爱情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幽幽河畔边,碧色的芦苇苍苍茫茫,一望无际,已然是临近深秋,白露渐渐凝结成霜,皎洁无瑕。纯真的爱情,牵动着无羁的思念,恋人的心,永远地牵挂着对方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改变,即使道路坎坷,也会坚守到底。思念是一条河,河水潺潺,将丝丝缕缕的思念带向远方,流水的尽头,是亲爱的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的诗,好令人羡慕的意境,生命本就该如此。不求富贵荣华,功名显赫,但求一人真心,白首永不相离!唯美的爱情观,古代先民,用人性最真实的朴实与坚贞,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即便再难,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不是石亦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美丽女子执着于爱情,不离不弃,同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正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河,带我走进了诗经的天堂。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就像一条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我们渴望着回到银河的那边,像先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望着一身轻衣,一双木屐,一副斗笠,漫步在先秦的那条河,和着习习微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走下去……

二、质朴的才是最真的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但是,这条民间的河流,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最起码,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告诉我们沿着那条《诗经》的河流,去寻找彼岸的文明,让灵魂涤荡千年。

三、让经典永恒

一部好书,要想成为绝唱,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诗经》便是如此,流传千年,依旧不变最初的颜色,总是能够让人在心里产生久久的共鸣。纵观现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或倾心于追名逐利,或陶醉于尔虞我诈,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还给心灵一份宁静吧!《诗经》总能在不经意间,还原人性最深处的最美。因为,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我很幸运,能够携一卷《诗经》,徜徉于浮世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五篇: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于诗经的读书报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开篇第一首国风周南关雎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开口道来,诗经是一本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诗经的每一首诗都像一首动听的歌,讲诉着一个个深情的故事。《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现代很多小说也都以诗经为题材来展开故事。诗经是飘在天籁的声音,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诗经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诗作都无法相媲美的。诗经这条河流绵延两千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到了战国时期,被儒家认可而列入“六经”。至汉武帝年代,正式被官方尊为古诗创作的“法典”,而具有了很高的权威性。《诗经》共有311篇,其中6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故,实有305篇。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风”就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即各地区土乐的意思。如《秦风》就是指陕西调,《郑风》是指河南调。《国风》中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是《诗经》的主要精华所在。《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

四篇。“雅”就是正统的乐调。《雅》中民歌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的作品。其中的祭祀诗、宴饮诗和祝颂诗,充满了贵族生活的情调。也有一些是讽刺诗、农事诗、史诗和民间的怨歌、情歌和恋歌。《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颂”是把用于宗庙祭祀的乐调。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嵩》分为三部分。《周颂》:主要是西周王朝歌颂其最高统治者文治武功的诗。《商颂》:通常认为是商朝天子的祭诗,也有人认为是歌颂宋襄公伐楚的功绩。《鲁颂》:主要是歌颂鲁禧公伐楚的功绩。《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周代民歌是《诗经》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诗经》在体裁、表现技巧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于后世文学具有显著影响。这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比、兴、赋”写作手法。所谓“赋”,就是直接地叙述或描写,直接地表现事物或抒发感情。因为“赋”是文学作品中最一般、最常用的手法,所以通常不被研究诗或创作诗的人所看重。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充分运用。这大概是《诗经》来源于劳动者的缘故吧?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比方。可以以物比人,以人比物,或者以物比物。“比”可以加强语言的实感性和形象性。这种手法,在《诗经》的民歌部分最为普遍。所谓“兴”,是感物生情、触景生情、借物表达情感,是一种联想的形象思维方法。通常是开篇先写自然景物或者描述自身的活动,用以引出下面的诗。一类是兴句与正文无关,只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再一关是与正文相关,衬托正文的主题。《诗经》中的民歌,成功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我欣赏诗经的句子,它们犹如嘴尖跳动的珠子,轻盈透亮而唯美纯净,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结尾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灿烂长卷中,语言生动、意境悠远、音律优美和谐的古典诗歌,如同一条横亘于古今之间的河流,而诗经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青草可以编出献给爱人的“钻戒”,桑叶可以承载心的颂词,水之湄长满叫幸福的檀木,随意劈几棵盖起来的,就是温暖的爱巢。女人采薇、采桑也采摘漫过春天河面的爱情,男人狩猎、守着呦呦鹿鸣也狩猎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的美丽女子。《诗经》里原始的爱与恨的表达让人一咏三叹。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周文化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西周统治者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风尘仆仆的役夫征人;从士大夫政治讽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婚姻的礼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不读《诗经》,简直无法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情。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等这些人类一代又一代流传的生活方式,穿越千年,在《诗经》中尽现。《诗经》总能把我们带回农耕的年代,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女儿,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此岸是高楼广厦、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仪式、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参考书目: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下载《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读书报告(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的读书报告

    与远古歌者同行 ———《诗经》读书报告 阅读作品:《诗经》作品类别:诗歌集 作品作者: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

    诗经往事读书报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后感我利用工作闲暇之余,认真捧阅览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阅览研学中,每一篇,我都一边研读,一边在书眉处用铅笔记录下我读后的感悟和收获,每一篇都......

    动物植物

    【动物植物】有关鸽子的描写(好段) 2008-04-17 13-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打印] [评论] 白鸽的翅膀和尾巴上长着又长又硬的翎毛,能像折扇一样张开。 这只鸽子的羽毛是灰色的,像披......

    寻找动物和植物

    寻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镜、尺子、线......

    动物和植物复习题(范文)

    动物和植物复习题 一、填空 1、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 神秘 。 2 3、每个人的指纹都,而且终生。每个人的每个手指的指纹也不同。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 纹理......

    动物 、植物、城市

    选择 1、银杏树2、王莲3、蓝鲸4、喷瓜 5、泰国6、长颈鹿7、格拉斯8、大王花9、印度麻竹10、印度11、巨杉 12、蜂鸟 13、乌龟 14、巨人海芋15、大象16、巨嘴鸟17、猎豹18、德......

    植物和动物名称

    Rice(稻) Upland rice——旱稻 Glutinous rice——糯米 Early rice ——早稻 Late rice——晚稻 Wheat(小麦)Rye [rai]——黑麦 Barley[ˈbɑ:li]——大麦 Oats[əuts]——燕麦,......

    动物植物和我们

    师: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可爱的、美丽的朋友,你们想不想去认识一下呀?(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这是什么?(生看图片)你们喜欢他们吗?(生:喜欢) 师:最喜欢哪一样?你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