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鲁迅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民族的未来。的确小学生就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但现在他们过的是吃食无忧的生活,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埋怨:生活无聊,学习压力大,活着没意义呢?有些学生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轻生了,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教育部早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当今社会儿童的身心健康已为社会的共识和关注的焦点。作为授业解惑者,我们也要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浅谈一下对于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家庭的教育与父母的影响是实施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
(一)、一切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古人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氛围,不但使儿童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有责任心,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有人经做过调查,杰出青年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父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岁对子女无直接辅导,但其人格因数,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劳、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各种品质的形成,使子女终生受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很多是农民工,这都与农民家庭朴实、善良的家教有很多的关联。相反,家庭成员1 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灵往往不健康,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努力创造“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以势压人,而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给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放孩子,还给他们自由,让创新的种子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你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你就等于为您的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可现在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学校的作业已够多了,他们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周末或暑假都没给孩子空闲过,报了几种兴趣班。所谓兴趣班,首先要有兴趣才行,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天赋,不能为学而学,否则事半功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不为人后。其实,任何的学习都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现在很多家长报班,往往不是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兴趣,而是因为看着周围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伍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让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最多的一星期要参加5门,这5门兴趣班有一周2次的也有一周一次的,这意味着基本上每天都有。假设每个兴趣班是1.5个小时的话,他一周最起码有10个左右小时是沉浸在课外培训班的(因为有些是一周2次),这还不算回家练习的时间。回到家后,还要做老师的作业,更要加上父母的作业,哎!你看他,多忙!!
曾经碰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厌学,不愿意去上课,我们了解才知道,小女孩其实挺聪明的,出现厌学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原2 来是周末都被挤满了,周六上午是作文课,下午还要再学舞蹈,周日是钢琴和书法课。她告诉我,她还不算最夸张的。他们班里,有个同学白天参加了,晚上也不放过培训班。甚至有些家长还要参加语数英的培训,大家细想一下就知道了,你在课外都掌握了课内的东西,你上课还用认真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成绩下滑得更加厉害。心理学家说过:“读培训班、兴趣班的前提是孩子真的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如果孩子对培训班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的情绪,那么这种学习只能起到反效果。就算是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也需要舒压,不能将他的课余时间排得太满。”过重的兴趣班压力除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小朋友正处于长个子的关键期,一般来说,除了早熟、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外,学习压力大也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小朋友压力大了之后,容易造成食欲降低,睡眠质量变差,久而久之,对长个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肥胖是因为饮食不节制,吃零食太多,其实不然。小学生每天需要2小时户外运动时间。有些孩子平时上很多培训班,学习多了,相对地运动时间就变少了。如果孩子经常不运动,再加上饮食不控制,容易出现肥胖问题。相反人家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中国父母却既然不同。即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德国的小朋友在校期间,也只是每天上午上课,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周末和假期没有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什么兴趣班了。专家研究发现:大脑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起码要到小学三、四年级才开始发展。有些小朋友,小小年纪就开始学珠算、学奥数,都是拔苗助长。弄不好,还容易打击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德国,绝大部分孩子在读小学之前的任务就是快乐地玩,此外,德国小朋友很注重常识的培训,他们在课余时间会参观警察局、消防局,了解灾难发生时如何自我保护,了解身体哪些部位是不允许陌生人碰触的。不过,国内国外的教育环境和背景存在差异,也不能要求中国父母对孩子完全没要求,但还是希望不要过分拔苗助长,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其实也非常重要。
二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3 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要有一定的受挫能力;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教师要对每位学生保持人人平等,不能厚此薄彼,处事的公平合理,一视同仁。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自尊、自重、自信,积极乐观、尊重他人、言行一致,那么他在学生的心目中肯定是一位受学生尊敬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敞开心扉,排除烦恼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为了让大家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进入新的一天学习与生活,我在班上放有两个木箱子,由同学们设计两盒子的外衣,并且图上不同的颜色。有点黑色的这个取名叫苦恼岛,另一个红绿的叫开心果。每天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语言把快乐的事写下来,放进开心果里。比如“昨晚我解出一道难题”“我碰见了以前的好邻居”“我教爷爷学会了电脑”。放学后,学生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把它写在苦恼岛里面,谁都不可以偷看,明天值日班干就把这些当着大家的面倒进垃圾倒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及时释放负面情绪,学会放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让保持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释放。化解负面情绪,强身健体。自己实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心情好多了,人也变开朗了。这样,才能减少甚至4 避免课堂上的抵触情绪,才能使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才能精神饱满,老师有感染力,学生能集中注意力。
(二)、教师的爱是桥梁,能尽快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1、赏识学生
学会赏识激励学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赏识激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抓住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赏识激励学生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比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教师与同学的认可……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因为欣赏就是某种意义上对他的肯定。学生也是一样,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他们呢?为什么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优点,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价值。学生渴望欣赏就像渴望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欣赏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夸奖的话,一份小小的礼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
2、赞美学生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存。”教师的一句批评也许会杀伤学生的一种天赋,教师的一句赞美、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是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善良和聪明的自我,赞美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药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真诚的给予学生以赞美。要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茫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这一切都表明师爱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坦诚相见,没5 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助人为乐,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助人为乐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品德,班主任要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这种品德,通过这种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孩子如果从小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肯帮助别人,就会形成孤僻、固执、自私自利的性格。在将来的社会中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不会有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不能享受到为他人奉献的幸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有利于他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我常教育学生要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不管是学校中的还是社会上的,只要发现有困难而自己又有能力帮助时,都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让学生把助人为乐付与实际行动中,我们班成立了互助小组,一个困难生,有几个学习比较厉害的同学担任,每一个人都分工合作,“包干到户,责任到人“。他们在尝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同时,困难生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学习积极性也高了,也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6 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负。21世纪是身心愉悦发展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成功。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把孩子喜欢咬指甲、吮吸手指的习惯认为无所谓,尤其是老人溺爱、袒护幼儿,认为“孩子手上有二两蜜糖”,吸一吸没关系。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顽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经常以折磨小动物来取乐,抓住小蚂蚁或是蚂蚱,他总是将这些小动物的脚一只一只扯掉,然后看它们爬不动、跳不起的样子。因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玩。从这一现象看,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它的影响不仅是幼儿时期,而且会延续到成人时期。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把孩子的身体和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许多家长喜怒无常,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为了有效地指导幼儿,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通过不定期地办宣传专栏、为家长办知识讲座、发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小册子和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们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负。21世纪是身心愉悦发展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成功。
第三篇:员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员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由于一些企业特殊的工作性质,许多岗位的职工每天要早出晚归,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事同一工作,有的还要倒值夜班,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让一线职工时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员工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家庭幸福,还会直接危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保障员工的权益,更要在精神层面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
一是帮难解困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不是工作的机器,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帮员工之所难,解员工之所困,是做好员工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每年对员工进行体检要,逢年过节慰问员工,为困难员工发放补助等,积极创造条件,显示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关心员工家庭,让员工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和逆反心理,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是教育疏导增强员工抵抗力。将员工的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员工培训工作计划,对员工进行目标、有计划的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员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承受能力,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矛盾,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三是强化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理念和精神的载体,也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健康向上的户外拓展活动、经常性的岗位练兵活动,寓教于乐,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相到沟通,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员工消除烦闷、紧张、失落、自卑等不良心理和情绪,增强员工的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等健康向上的情绪。
四是建立健全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对员工的心理干预和疏导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经常性的工作机制。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员工之中,广泛听取员工意见和心声,了解员工意愿和合理诉求,对员工心理动态做到常掌握、常分析、常疏导,采取培训、谈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员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来自: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第四篇: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培养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当中,其智力状况、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养成教育”的观念正取代“选拔教育”的观念,但是在教师心目中,仍不免存在着优秀生、后进生的等级差别。
现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经引起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促进“后进生”进步也已是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教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由于他们的优点比较突出,如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使得优秀生在教师心中仍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教师给予他们关心爱护更多。正是这种对优秀生的过分的呵护,阻碍了“优秀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这种教育现象是我们所要高度重视的。
下面是我对优秀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培养优秀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意义。
优秀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较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高,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应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会比其他的学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常会发现当学生一踏入社会,游刃有余地干了一番事业的却不尽是这些所谓的优秀生,那些在学校让老师大为头疼的“差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丝毫不比他们差,甚至要远远优于他们。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其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差生”的过多的批评和对他们的漠不关心正好“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而我们对“优秀生”的过多的呵护,则“爱杀”了他们原本该坚硬有力的翅膀,使他们经不起风浪,受不起挫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是很低下的。想想吧,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地把学生培养得“又红又专”,但却因为忽视了对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他们人格、心理上的缺陷而使他们成为了“庸才”,这该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和悲哀啊。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养优秀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有非常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二、优秀生心理缺陷的形成和“隐蔽性”。
优秀生的自身缺陷是有其形成原因的,并且这些缺陷有着很强的“隐蔽性”。
因为优秀生的优点多,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听话懂事,所以师生们对优秀生都高看一等,使优秀生在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优势心理。久而久之,这种“优势”就转化成了高傲自大、妒忌心强、情感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等心理缺陷。
同样的,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再加上他们的缺陷往往又都处在我们的“教育盲点”上,他们的这些缺陷往往不仅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是教师也未必看得真切,这是很可怕的。本来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有一些毛病或错误并没有什么,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教育,他们会很快地改掉身上的缺点。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倍受老师喜爱,对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许多教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以蔓延,痛失教育良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优秀生”的标签不可能在他们脸上贴一辈子,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无情的,社会这个大舞台马上就会使他们自身的缺陷暴露无遗,并让他们为之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三、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社会负责,我在教学中一向很重视优秀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做法。(虽然充分认识到了优秀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并没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下面仅是我工作的几个小例子。希望能得到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教或共同探讨。)
1、重视对优秀生自身修养的教育。
优秀生的榜样形象相当突出,要使他们在各方面真正的优于一般学生,就必须重视平时对他们一言一行的正确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才能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如我校五班有一位中队干部,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在班里倍受注目,在同学们中间可谓“一呼百应”。有一次,老师要求他负责更换班里的黑板报。放学后,板报组的同学在他的带领下积极动手,从编排设计到书写插图,干得很认真。其中插图的那位同学和他的思路有些不一致,他就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呵斥:“这里的插图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你画得还是不合要求。笨死你了!”那位同学当即气得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从此,两人拉开了距离,同学 对此事议论纷纷。
我知道了这事后,就组织全班同学召开了一次主题队会,让学生讨论“当你认为别人做得让你不满意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同学们达成了共识。中队长是全班同学的表率,不仅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在言谈举止、行为修养方面也应该是同学们的榜样。不能持才居傲,不管别人能否接受,妄下结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更要不得。通过讨论,使这位学生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主动向那位同学道了歉,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全班同学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虚怀若谷,诚恳待人。小事情引出了大道理,不仅优秀生重视自身的修养,全班同学也以文明、谦和、恭让做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在良好的集体中茁壮成长。
2、重视对优秀生挫折能力的的培养。
优秀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在工作学习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常深得到老师器重。一旦遇到挫折,他们极易产生感情的波动,痛苦、忧郁,甚至受到很大的心理打击和心理损害。这也是造成他们将来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培养他们坦荡的胸襟,不断地提高其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抗击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我班里的一位优秀生本想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只拿了第四名,并且和她很要好的一位同学,也据此事在别的同学面前说她的“坏话”。她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几乎不能自拔。
为了开导她,我就给她找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和名人面对困难等方面的书籍,指导她阅读。这位同学很快便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会了和同学和睦相处,学会了面对挫折,从中吸取了教训,战胜了自我,又愉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优秀生的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在他们遇到挫折时,更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对他们一点一滴的教育指导,正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向上。
3、重视对优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些教师偏爱纵容优秀生,对犯错误的优秀生自有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认为优秀生自觉性比较强,没有必要进行思想教育。不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待优秀生表扬多,批评少,看到优点多,发现缺点少,迁就多,教育少。这种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偏颇,助长了一些优秀生不良心理的形成,从而失去一些做人应有的优良品德,其结果令人担忧。
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到教室里辅导,发现学习委员脚下有一团废纸,我随手拾了起来,放在了他的桌角上,想让他放回自己的抽屉里。可当我走过后,他竟用嘴轻轻一吹,纸团又落到地上,并把它踢到同桌的脚下。我先一愣,他在各方面一向优秀,怎么会有如此举动!我再次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放在他的桌角上,他才红着脸把纸团放在了自己的抽屉里。下课后当我向他询问此事时,他却说自己是无意中把老师捡起的纸碰掉的。
这件事让我深思,也让我反省。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忽略对这些优秀生的品德教育,放松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就会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的膨胀。这显然与我们的价值标准的培养目标相悖的。做为教师,应防患于未然。
我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观看《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讲座》,还给他们讲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规格”。通过生动直观的教育,同学们经历心灵的洗涤,他们纷纷写出观后感,争着让老师看。而学习委员也深刻全面地剖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表示一定要虚心学习,做品学兼优的好干部。
总之,要使优秀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以渊博的常识,完美的人格去影响这些优秀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心,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热望与期待,给予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热心地引导他们远离卑劣走向高尚,耐心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严中施爱,用理想的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他们攀登人生的制高点,使他们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成为同龄的儿童中具有先进性的真正的优秀生,才能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第五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据新华社信息杭州12月19日电(记者汪林义)“你们是来查我的吗?”兰兰的眼神里透着警觉。她只有11岁,然而,不久前,她“冷静”地杀死了一3岁女孩。
她们之间并无仇怨,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杀人呢?--作案
12月6日下午,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的一位老人在自家的柴房里发现了一女孩尸体。小女孩的整个头部被透明胶带捆绑,双腿被编织绳绑住。警方调查发现,这名女孩是同村已失踪5天的蒙蒙,今年3岁。随后,警方很快圈定了犯罪嫌疑人,同村的11岁女孩兰兰,面对确凿的证据,兰兰只得承认并供述了杀人事实。
12月1日午后,独自在家的兰兰看见蒙蒙经过门口,便把她招进家里,用红枣、花生哄住蒙蒙,并将她带上三楼。兰兰突然用绳子绑住蒙蒙,在蒙蒙大声叫喊后,又用胶带纸封住了她的嘴巴。不久,蒙蒙就没有了呼吸。接着,兰兰先把蒙蒙的尸体弄到阁楼的卫生间,在确定附近没有人后,又将尸体弄进屋后的柴房。晚上9时许,兰兰再去看蒙蒙时,发现她的手脚已经冰凉,于是,将尸体抱进柴堆隐藏起来。
民警告诉记者,兰兰在案发前后,表现出了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符的镇定与冷静。据介绍,审讯时,兰兰表现得很轻松„„
乐清市刑侦大队副大队长俞诞文说,兰兰杀人后,为了转移视线,特意到蒙蒙家,对其父母谎称,她曾看到一对中年男女把蒙蒙带走。蒙蒙的父亲谢先灿告诉记者,当时兰兰说得活灵活现,还说中年女人的手上拿了一块糖„„不由得你不信!
--心态
一个只有11岁的女孩,怎么会一下子就变成杀人凶手呢?
“事发当天,我去外面买香烛,准备第二天去佛堂拜佛,没想到当天就出事了。”兰兰的奶奶告诉记者,兰兰的父母因为忙于做生意,兰兰大部分时间跟她过。
村里的邻居说,兰兰奶奶要照顾两个儿子家中的5个孙子孙女,常常是顾上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兰兰的性格有些野,常遭责骂。乐清市刑侦大队副大队长俞诞文向记者透露,12月1日上午,案发之前,兰兰还曾经被奶奶绑在椅子上,一直到中午,隔壁的一位婆婆看到后,于心不忍,解开了
兰兰身上的绳子,并给她吃了中饭。当天下午,这场悲剧就发生了„„记者在兰兰就读的小学了解到,案发前,兰兰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据兰兰的老师介绍,兰兰的成绩不好,常常旷课。她和另外的两个小玩伴因为成绩差,被同学们嘲笑为“三剑客”。
案发后,警察问兰兰:“你为什么要对蒙蒙下毒手?”兰兰说:“两年前,蒙蒙的姐姐在玩游戏时,把我姐姐给推伤了„„”据警方查证,兰兰姐姐的腿曾经摔断过,但并不是蒙蒙的姐姐所为。
兰兰为什么选用胶带和绳子作案?据警方推测,一是因为她自己经常被绑起来;二是因为兰兰嘴巴有点歪,奶奶经常用透明胶纸贴在她嘴上给她矫正。“兰兰之所以会用绳子和透明胶纸杀蒙蒙,是因为她自身有过这样的经历。”俞诞文说。
记者问兰兰:“你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吗?”兰兰扯了扯衣角,默不作声。“现在,晚上经常会梦见那个小孩子,白天一想起来就害怕„„”兰兰说。--思考
兰兰案发后一直呆在家中。俞诞文告诉记者,兰兰出生于1995年,因为未满14周岁,所以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公安部门已经要求兰兰的监护人和村干部,承担起对兰兰以后的监护责任。
然而,兰兰的父母在北京做生意,一直到记者采访时止,依然没有从北京回来。村里人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村里的小孩子很多,真担心兰兰还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专家认为,兰兰杀人事件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多年来,伴随着民工潮和经商潮的涌动,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广东省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目前父母打工的农村儿童中,约80%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60%的父母平均每年回家次数不足5次,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近40%的儿童没到过父母打工的地方,近30%的儿童与父母通电话和信件的频率,每月不足一次。
这一调查还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的留守儿童觉得受歧视,9.6%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还有1%左右的孩子想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认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不满情绪,并会无缘无故地将内心的愤怒迁移到他人身上。在本案中,小兰的仇恨并不是因为姐姐被人推伤过,而是她自己愤怒的一种迁移。
专家认为,兰兰杀人事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尽早将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且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