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及国外近代小说读后感读书笔记8000字
读书笔记
李一萌
我读了一些书。
我接触了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了解了那些我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可能永远不会主动去了解的文学大家的生平经历,感受了那些文学作品中曲曲折折或浓重或隐晦富有深意的思想情感。
高中的阅读是死的。死的题目和死的答案带我接触一篇篇文章,刻板呆滞,一成不变,为了迎合某些东西却是生生扭曲了文章自身的文化内涵。如今看来,显得十分可笑。
《断魂枪》,《边城》,《伤逝》,《李尔王》;老舍,沈从文,鲁迅,莎士比亚。它们是时代的珍品,他们是时代的大家。
我何其有幸,能拜读之,共观其生,同享其文。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今谨记所思,虽甚浅薄,亦心中感慨,聊以表意。
读《断魂枪》
文章开头讲到“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我便觉出一股凄凉无奈的情感,是有人要诉说一个悲凉的故事吧。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动荡不堪的风云时代,这次踏入中原的不再是铁马金戈,而是换成了金发碧眼人的洋枪大炮,神明和龙旗在火车呜呜的蒸汽里变得模糊,绿林好汉或掩面而去或葬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又是一段沉重的历史。
“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沙子龙只能在夜里,关了小院的门,“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又是一个末日英雄。
时代总要前进,热兵器总要取代冷兵器,但是这总是从社会功利的角度评判的,从历史文化角度看,没有情感和内涵的枪炮怎比得过我们的中华武术呵!
有人讲沙子龙自私。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在野店荒林树威风,西北一带闯出名声,只凭一套枪法威慑江湖的侠义之人总不该在那时失了英勇肝胆,换成了懦弱自私。他怎的不想让“五虎断魂枪”传下去?他始终放不下啊!放不下放不下,但是大梦要醒了啊!时代的重量足以压弯一个人,压弯他,压得他喘不过气,压得他入到土里,静静地听着车轮压过每一寸土地。我也感觉喘不过气。
断魂枪,不传,不传!怎么传呢?我看那“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的王三胜,根本就是一个对武艺没有丝毫敬佩,完全不懂武道的一个打着功夫的幌子只懂混生活的莽夫,还有那些自称是沙子龙徒弟的人“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简直是可笑。沙子龙要是把枪法传给了这些人,岂不是侮辱了这套凝聚了上千年中华武艺风骨的“五虎断魂枪”?还有那个老者,若是传给了他,他用来干嘛呢?我想着,无非是在乱世中得了保命的绝技,或者变成一根毒刺,想狠狠扎向那些入侵者。但是毒刺再毒,一把火下去什么都没有了。那传还有什么意义?我看沙子龙就是要用自己给这套枪法殉葬!“这是走镳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那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没办法了。沙子龙的无奈和悲愤,不仅仅是一个武师的无奈和悲愤,更是一个民族的无奈和悲愤。这个民族背负着太多的让他引以为豪的过往,但在面对着当时那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那些曾经的光荣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就像“断魂枪”一样。这个民族却不能像沙子龙那样去给断魂枪殉葬,只能痛苦的挣扎,适应。老舍的这篇断魂枪,塑造了这样一个时代悲剧的英雄形象,那份末日情结,也在我心里显得沉甸甸的。记下这些零碎的感悟,当做是一些共鸣吧。
《边城》
第一次接触沈老的《边城》是在高中,短短的节选便已勾起一个少女对于美丽的凤凰古城和懵懂青涩的爱情的向往。那时课程紧,也没时间去找书来看。后来语文老师要给我们放《边城》的电影,班上同学都很激动,不过却不是为了这部作品本身吧,大都是为了偷得这一部电影的空闲来增加一些乐趣。我起初也感到欢喜,但是后来电影放映的时候,我却悄悄走了出去。当时心里就想的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一定要先读文章,不能被电影破坏了阅读带来的奇妙的体验。现在想起,自己和这部作品真是有着一些情谊呢。
我读到的是少男少女朦胧热切的情感,湘西世界古朴醇厚的民俗民风,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明净风光还有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汪曾祺评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作品中的那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不忍亵渎。再多华美的辞藻在沈老那样的语言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我只想说,我好喜欢这部作品,真的好喜欢。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这样灵气逼人的女孩子,谁人不爱呢。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美啊,真是美啊。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
也许这就是生活。
“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凤凰如画,画中风景依旧,人却要循着命运的轨迹出画,入画。画中是明媚忧伤,入眼皆是人生。
读《伤逝》
梦想的旅程带着很多的感伤,情感的开始更于心中感悟,一副隽永幽远的画卷,几许别样浪漫的人生。
子君,两副面孔出现的子君。会馆时期的子君是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不管怎么说,子君这个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动人的是悲剧,这是很残忍。《伤逝》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子君死了,为涓生而死了,那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痴情女子的悲剧。
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他面对帝国主义的罪行可以义愤填膺,而面对情感却畏首畏尾,他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却是那样的脆弱却又那样的坚固:“她却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时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运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这,是他对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对爱情的理解子君的悲剧在于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子君选择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压力在那个时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时代里,子君的执著,却给她带来无数鄙视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种绝然的态度,已经注定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的悲剧的开始。
《伤逝》是一种超越视觉和人生的冲击,我们分析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爱情,而我们自己此时此刻正经历着的、心碎着的爱情却是我们自己也不愿去分析,不愿去推敲的。个中原因是经不起。
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文中涓生与子君的结合导致了两个结果: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丧失。阅读者心中是否包含着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别,也就不清楚爱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自由如何在真挚的爱情中崩塌。这湮灭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吗?孤独者渴望伴侣,是否随着伴侣的入侵,自由就烟消云散?这些人们嘴里的必然对立与现实中的偶然和谐,到底有怎样的玄机?是我们想太多,还是生活原本如此。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它也揭露了一个事实:爱情需要“物化”,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没有生活基础(在这里体现为社会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虽然有些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符合现实的。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如果我能遇到那个人,我到希望能够轰轰烈烈奋不顾身的来一场爱情。单身狗的痛苦,正是猎犬渴望着项圈的哀鸣罢。
读《李尔王》
关于人性的一点浅薄的思考 莎士比亚,出生在16世纪的英国,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受文艺复兴新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李尔王》这部著作也是如此。看完这部著作后,我不仅仅了解了数百年前的英国黑暗的社会,看到了当时贵族尔虞我诈的阴暗,更多是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该话剧讲述了一个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所以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亲情”。世间的感情有多种,我认为最无私莫过于亲情。该话剧通过正反对比使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得到更多的财产,不惜违背本心说出一些谄媚的话去讨好她的父亲,财产是多得了,可是她们失去的仅仅是本心?不,还有对亲情的一份真。相比之下,科迪丽霞,这个不会说“好话”的小女儿,因为不会阿谀奉承,所以她失去了一切,也得到了一切,得到了两个姐姐自认为不重要的东西。仅仅看完这一幕就引起了我无限的思索:亲人之间需不需要谎言?一方面,像剧中贡纳里和吕甘为了得到父亲的财产,说出违心的话,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亲情远远比财物更可贵,所以凡是建立在财物上的谎言都是对亲人莫大的伤害。另一方面,生活中也离不开善意的谎言,尤其是对最亲的人,谎言有时是拉近我们心与心距离的纽带。记得有句话讲过“越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将这话移到这里也是可以的——越亲的人,越容易对她说谎,只因为希望她过的更好。由此可见,亲人之间非基于物质的谎言可取的。当贡纳里和吕甘得到了想要的财产,就因为父亲的一点点过错将父亲抛弃,并派人治他为死地,将亲情践踏的体无完肤,而科迪丽霞,这个曾经被父亲赶出国门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嫁奁的正直的公主,忘记父亲的偏心,张开双臂欢迎已经神智不清的父亲,并和父亲一起迎接姐姐们的挑衅。也许话剧中的亲情太过于理想化了,但现实中的人们对自己的至亲又怎样呢?话剧有其艺术手法,所以有些情节被夸大了,但他所反映的又何尝不是现实呢?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如此严重,难道不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吗?
下一个关键词是“忠诚”,一个人应该对家庭忠诚,应该对事业忠诚,应该忠诚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等等。剧中肯脱公爵的所作所为真正阐述了“忠诚”这两个字。当李尔王听信甜言蜜语不公平的分配财产时,肯脱公爵不顾流放的危险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当老国王被两个抛弃时,他脱去华丽的外套,变身奴隶,只为默默守护君主;当老国王失去理智,在暴雨中埋怨女儿时,他在国王的背后暗暗地分担他的痛苦;当老国王生无可恋,断然离去这个世界时,他放弃管理整个国家的机会,随君主而去,只为在去往天堂的道路上有人可以陪着他的君主。或许肯脱公爵的忠诚中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愚忠,但去除他本性中的愚昧,不可以作为我们道德上的标杆吗?一时的忠诚不难做到,一世的忠诚又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到时时事事忠诚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自己的本心忠诚,无论做什么事跟着内心最深处的自己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想谈谈爱情,爱情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一个可远可近的神圣的东西。这部话剧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很少,几乎为零,但在具体的情节发展中或多或少流露出了关于爱情的价值观:当得知老国王没有给科迪李霞任何陪嫁时,布根底公爵毫无留恋的离开了,相反的是法兰西国王接受了一无所有的小公主。“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这不仅仅包括了法王对科迪李霞美好心灵的赞叹,还体现出来一种真正的爱情观——建立在美与善基础上的爱情比建立在一堆金银财宝上的爱情更可贵。艾特门的所作所为恰恰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他为了能够拥有整个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周旋在两姐妹之间,当私欲充斥她们之间,又怎么能有纯洁的爱情。我们这些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牢笼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当然也包括爱情。青春年少的我们总爱幻想,幻想着如童话般浪漫的爱情,诚然这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爱情不应该成为我们大学感情生活的全部,因为爱情和亲情,友情以及世间其他感情是无高低优劣之分的,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互不可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正的爱情经过时间的打磨会变成亲情,从我们的父母身上可见一斑,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相扶相持的亲情,而不是所谓的浪漫爱情。
高尔基在《海燕》这篇文章中提到“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是他面对苦难的选择。同样在《李尔王》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屈于苦难的形象。“一个最苦难最微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可以永远抱着希冀而无所恐慌;从最高的地位跌下来,那变化是可悲的,对于穷困的人,命运的转机却能使他欢笑!”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灵魂!当被弟弟诬陷离开地位显赫的家族后,爱特加选择脱去自己的高贵,以另外一个不为人齿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当自己的父亲被挖去双眼,失去生活的希望时,爱特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他,人能够活着就是一个奇迹。这就是爱特加,一个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又能经得起苦难的人。我曾经见过一句话“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对于我们这一群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花朵来说,不能够很透彻的理解,所以一味的表态——要经得住苦难的洗礼,这话太大太空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极大富裕的年代,我们也许不会遇到前辈们缺吃少穿,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境况,但我们在生活,学习,实现自我的途中,难免会磕磕绊绊,这就需要我们微笑面对。微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心灵受伤后学着自我修复的能力;是一种在众人白眼中给予自己安慰的能力;是一种在摔倒多次后依旧努力爬起来的能力。
有句广为人知的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人把他当做拜金主义者的陈词滥调。《非诚勿扰》中拜金女说出“宁愿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语后,引起民愤,然而那些自认为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的人哪一个的生活能离得开“钱”这个字。诚然,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脱离钱而存在,重要的不是钱财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钱财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钱财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是我们活出自己的物质基础。剧中男主角——李尔王,老年时放弃自己所有的土地和财物,只保留一百个骑兵,只为过上自由自在的不受牵绊的生活,虽然晚年的生活不想自己想象的一样悠闲,但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金钱观,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将权利和金钱握在自己手中,要学会适当放手。剧中另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为众人所不齿,他就是艾特门,一个庶出的的贵族,为了得到哥哥的一切,不顾兄弟情深加害手足,将哥哥逼出家门。得到父亲宠爱的他仍不能填满其野心,为了得到整个国家,不择手段的周旋于两姐妹之间,他是彻彻底底的反面人物,现实生活中也许找不到如此工于心计的人,但是社会上迷恋权利和金钱的蛀虫少吗?自习主席执政以来,为何加大反腐力度?试问如果政府官员人人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中央政府又何故多此一举?“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倒是打倒了几只,苍蝇漏网的很多,继续吮吸着百姓的血汗。政府打击腐败的事后调节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之风的蔓延,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解决该问题还要从根本入手,从思想方面斩断官员的腐败观念,延绵数千年的思想若想彻底根除又何其困难。
“不幸的重担不能不肩负,感情是我们唯一的言语,年老的人已经忍受一切,后人只有抚陈迹而叹息”是啊,年老的李尔王忍受了女儿的抛弃,权利的丧失,爱女的离世。忍受一切的他最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许他是带着遗憾走的,也许他是微笑着走的,不得而知了。我所知道的是他和剧中所有人给我留下的关于人性美与丑的思考,一些人们内心深处最真的东西。
第二篇:国外小说经典语录
导语: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小说经典语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岂是一项艺术,简直是修万里长城,艰苦的工程。《玫瑰的故事》
2、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我们不是天使》
3、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直至海枯石烂》
4、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
5、人其实很难真正自由,锁住人的,往往是那人自己。不知不觉,我们不是做了感情的奴隶,就是事业的婢仆。《连环》
6、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当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印度墨》
7、幸运者做猪不幸者做人,我是个幸运的不幸者,起码我睡的象猪。《天若有情》
8、在金钱与爱情面前卖弄自尊,是最愚蠢的事。《我的前半生》
9、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10、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包法利夫人》
11、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甚至把一些槲树吹倒,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海涅诗选》
12、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她的二三事》
13、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蔷薇泡沫》
14、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白鲸》
15、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胭脂》
16、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17、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家明与玫瑰》
18、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美丽新世界》
19、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梦回,你爱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装出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你可以的,我们都可以,人都是这般活下来的。《叹息桥》
20、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21、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局外人》
22、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城市故事》
23、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神秘岛》
24、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堂吉诃德》
25、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6、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玩偶之家》
27、穷是一种心态,你若一辈子坚持自己是穷人,拥有大量金钱也救不了你。《邻室的音乐》
28、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9、人是那样复杂的一种动物,想了解对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没有了解,又不能相处,倒不如独身。《美娇袅》
30、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不易居》
31、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一群受人影响。《喜宝》
32、现在我住在波勒兹别墅,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灰尘,也没有一件东西摆得不是地方,除了我们,这里再没有别人,我们死了。《北回归线》
33、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34、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论说文集》
35、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
36、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茶花女》
37、一个人走不开,不过因为他不想走开;一个人失约,乃因他不想赴约,一切借口均属废话,都是用以掩饰不愿牺牲。《一千零一妙方》
38、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变形记》
39、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格列佛游记》
40、无论多豪华的婚礼都不代表幸福婚姻,两个人终生相处和睦与否和筵开几席、多少首饰全无关联。《小紫荆》
41、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42、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花解语》
43、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忽而今夏》
44、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45、朋友有什么义务替他保守秘密?他不想人知,就不要说,你不让他说,他才会心痒而死,所以做朋友的借出耳朵已经仁至义尽,其他的,管他呢!《琴批》
46、行乐及时,上天给你什么,就享受什么。千万不要去听难堪的话,一定不去见难看的人。或者是做难做的事情,爱上不应爱的人。《电光幻影》
47、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
48、人为感情烦恼永远是不值得原谅的,感情是奢侈品,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恋爱过。恋爱与瓶花一样,不能保持永久生命。《城市故事》
49、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能留能恋,就没有今天。《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50、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法比拟的。《死魂灵》
51、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昆虫记》
52、蛋糕非常香,咖啡十分甜,这里又没有地震,活着真好。《承欢记》
53、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教父》
54、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草叶集》
55、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第三篇:小说读书笔记
篇一:英语小说读书笔记
books and novels books and novels books and novels books and novels 篇二: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篇三:欧亨利小说读书笔记
欧亨利小说读书笔记 读欧?亨利的小说,总有种轻松却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说是轻松,是因为他的故事并不沉重,而说是迫不及待,又是因为我总是急于知道真相,看看这似乎是不和逻辑,意料之外的,却又合乎情理,耐人寻味的结尾。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麦琪的礼物》。开始,作者着力介绍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的金表,和德拉的秀发。他这样写道:“如果示巴女王①也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总有一天德拉会把头发披散下来,露出窗外晾干,使那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如果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夫妇俩生活贫困,但却彼此相爱,为了给对方一个圣诞礼物,吉姆卖了表,买回梳子,而他的妻子却卖了自己的头发,买了一个表链。初读完这段时,我真是替这对夫妇不平,费劲心思为对方买的礼物,却成了莫大的讽刺。富人可以挥金如土,可穷人却得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交换。然而读到后面,我就释然了,作者写道:“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艺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是啊,从表面上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才是物价之宝,金钱无法换得真情,圣诞礼物只是一个象征,但其中凝聚的爱确实高于众人之上的。他们便可以被称作麦琪——传播爱,为世间送来福音的圣人。他们象征着这种可贵的品质,在作者看来,这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东西。
这段结尾,是欧?亨利鲜有的点评式结尾,但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真爱的赞美,相信世界有真情,对美好人间的希冀。
而在本书中,我最较喜欢的,还有《高尚的骗子》系列,杰浦?彼得斯和安岱这两个骗子,在《精确的婚姻学》,《慈善事业数学讲座》,《艺术良心》及《虎口拔牙》中,通过各种奇异的方法行骗,有时在开头或结尾,你总以为两人会在行骗之余作些好事,如将两千元送给特洛特太太去结婚,或是办所学校,可到头来,钱还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令人啼笑皆非。可无论如何,对于这两个骗子,我却怎么也恨不起来。我想原因,在于这样一段话:“你在家乡上教堂,做礼拜,挺像一个正经公民,但是你到芝加哥来,想剥夺别人的钱。那些人同你今天想充当的这类卑鄙小人做交易,才创立了稳妥有利的行业。你可知道,那个卖假钞的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靠他养家活口。正因为你们这批假仁假义的公民专想不劳而获,才助长了这个国家的彩票,空头矿山,股票买卖。如果没有你们。他们在就没事可干了。你打算抢劫那个卖假钞的人,为了研究那门行业,可能花了好几年功夫。每做一笔买卖,他就承担这一次丧失自由,钱财甚至生命的危险。假如他弄到了钱,你可以去报警,而你弄到了他的钱,他只好一声不吭,典当掉他的会外套去换饭吃。”这段对塔克先生的职责,也是杰浦?彼得斯的内心话。人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要去当坏人,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想不劳而获的伪君子,资本主义家,才使老百姓们贫苦无依,他们受生活所逼,不得已才去行骗。而被他们骗倒的人,也大多拿的是不义之财,两人利用人贪婪,好慕虚荣,好逸恶劳的心里,以自己的自由,金钱甚至生命为筹码,去谋生计,对于他们,又真有什么可恨之处呢?作者笔下黑暗腐败的美国社会,才是最大的骗子,才是罪恶的源泉。
此外,还有《华而不实》,《汽车等待的时候》两篇文章相映成趣,一场邂逅,真正的上层人士隐藏自己的身份,穷人却将自己虚幻成有钱人,从中也能看出当时美国的社会风气——金钱至上。这个风气如今在许多地方依然风行,令人悲叹。这便是欧?亨利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相信并歌颂人间的真爱,如《麦琪的礼物》,《爱得奉献》,《小熊约翰?汤姆的返祖现象》等,可另一方面,他又讽刺了人间世事难料,虚伪狡诈的一面,如《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在他笔下,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而所谓的正人君子,有权有势之人,才是真正的黑暗势力。如《重新做人》中的吉米,《虎口拔牙》中的五金巨商。这显然不符合普通人的逻辑,可细读下来,放眼社会,这却就是真相。或许人们惊叹的是欧?亨利巧妙的写法,但更多的,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那隐约可见,却没有人敢于直面的黑暗面的震惊吧。篇四:短篇小说读后感 短篇小说读后感
读《羊脂球》有感
《羊脂球》这本名著,我早有耳闻。但因为学业紧张,一直未能窥到其中的内容。所以每次听到他的名号脑中就充满了疑团:为什么叫羊脂球?我有猜书名的怪僻,列出来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为肯定的解释是:一则有关羊的故事。我满腹狐疑:区区一则关于羊的故事到底有什么好称赞。直到暑假有空了,我才有时间去检验我的猜测。莫泊桑这位文学巨匠的确没有令人失望,他深邃的思想并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揣测到的。书里没有羊,更没有羊脂球这类毛绒绒的东西。因为主人公的身材圆润,被冠上了“羊脂球”这样的名字。名字引起的谜团被破解,但书中所诉说的丑恶灵魂却紧紧揪住了我。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的主人公永远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不是那些自称是国王亨利第四的什么什么人。反观百姓,为了生存,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什么是声色犬马;什么是伟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是十足的土包子,目不识丁的粗人,会更出色的反映出当时混乱的法国。
一辆驶往阿弗尔港的公共马车上载着形形色色不同身份的人:贵族、商人、修女、“民族朋友”,还有身份最卑微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不仅仅是在法国的有的而是全世界都有的“红灯女子”。
“羊脂球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嬷嬷来分尝她的便餐??几张嘴不住地张开来又合拢去,吞着,嚼着,如狼似虎地消纳着。鸟老板坐在角儿上吃个痛快,一面低声劝他的妻子也学他的样子??有人拔开第一瓶葡萄酒的塞子了,这时候却发生一件尴尬的事:只有一只杯子。于是只好在一个人喝完以后经过拂拭再传给第二个人??”与那些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分享自己三天的食物是完全可以省略掉的举动,而这个在他们认为无比低贱,肮脏的“社会耻辱”在这些无上高贵的人上人面前就像上帝一般赐给他们食物。他们就像一只只听话的哈巴狗,饱食后慷慨的为她唱赞美歌,赞扬她的善良,同情她的疾苦。此时此刻他们贵族的伪善面具充分发挥了作用。“在这些没有表示那么猛干的旅伴的评价中间,她的地位增高了;戈尔弩兑静听着她,一面保持一种心悦诚服者的赞叹而且亲切的微笑;甚至于就像一个教士听见一个信徒赞美上帝??”
上流人士的为人处世比较狐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当一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会把你伺候的像皇帝。这就是贵族的价值观,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只允许他们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数以百计的穷人换不来他们的一丁点同情心,他们永远不会记得施舍与救济,就好像他们永远不会忘了如何赚更多的钱那码子事。面对恶势力丧失正义的立场以求的明哲保身是道貌岸然的贵族惯用的伎俩。在将羊脂球物尽其用的之后,“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然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似的扔掉。”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
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
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
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篇五:汪曾祺小说读后感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
汪曾祺的小说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在质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自己的独特乐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要将她一辈子的委屈全说出来,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在想何谓“正常”何谓“不正常”,这个故事看似没有什么波澜,实际上一切都已经埋下了伏笔,小说中特意交代说西南联大除了金昌焕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他还经常借文嫂的翁罐煮肉吃,这实际上都埋下了伏笔,这似乎和欧亨利式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汪曾祺式的这种结局方式值得品味。
第四篇:《三体》小说读后感读书笔记
小说《三体》读后感
首先说一下《三体》真的是非常赞的小说。
整个故事大气辉宏,天体物理知识与曲折的情节完美结合,看完让人大呼过瘾。
当一个世界用光年来表达距离,用亿年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进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东西。
当然,除去那些超赞的情节,我更欣赏小说里面对人性的讨论。
当叶文洁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取代地球文明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绝望,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想象不了文革,但是从叶文洁身上,还是可以看到这场浩劫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终绝望。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单纯并不难,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情,却还能保持单纯。
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关于这个,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理性的人,尽管理智在疯狂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罗辑,一个被选中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运用自己的智慧,震慑住了三体人,保护地球免受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了地球几十年,被奉为神灵。可是最后,他又被控诉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个星系位置的试验可能毁灭了一个文明。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人的善变,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可能会客客气气的,当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这里罗辑被控诉毁灭了一个文明。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去毁灭一个文明,甚至只是剥夺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能靠点儿谱吗 的一个讨论“按下一个按钮,地球上的某个和你不相关的会死去,然后你会得到许多许多的钱。问题是,你会按下吗?”,也想到前几天泛读课老师问的,(二战期间)你(一个德国少年)会不会去射杀一个俄国的俘虏(他是你的敌人)。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 还是不会去剥夺别人的生命,非要给出理由的话,第一是换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为被夺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说中也有提到的 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人 有爱。
上面我说的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我们要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就去坚持它。
再看小说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种错误,有时候总会习惯地自以为是。现在我看来,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三部小说非常的长,有些东西看完就忘了,一些当时的感想也没留下来。还是非常推荐《三体》这三部小说的。
第五篇: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上海古籍出版
《中国小说史略》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它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本书在资料上搜罗丰富,采辑审慎,分析了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据相关资料,《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篇,是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可以看作《中国小说史略》的提要。
在此书序言中作者提到中国的小说自来无史。有的,那么一定也是先在外国人所作的中国文学史中看到的,然后才在中国人所作书中看到,外国人所作的中国文学史最早有1901年英国出版的翟理斯的,1902年莱比锡出版的德国葛鲁贝的,而中国人最早却是1904年出版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同一年还有黄摩西撰同名的书,明显都在外国人之后。然而数量都不及全书的十分之一,因此小说史仍然不详细。我想,这也许便是鲁迅先生作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
而鲁迅先生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成书过程极其艰辛,其书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对从事小说史的中外研究者而言,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从目录看来,整本书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从史家对于小说的著录及论述,到神话与传说,到六朝、唐、宋元明清,最后便是清末的谴责小说。
第二篇讲的是神话与传说,其中提到“街谈巷语”来自于民间,本来就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出来的,探究它的根本,还是在于神话与传说。接着又说到神话不特别是宗教的萌芽,但确实是文章的渊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筒狄吞燕卵而生商,刘媪得蛟龙而孕季、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全部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神话与传说在第二篇中一一被提到。文中一带而过的鲁迅先生在注解中都有详细解释,而讲得稍稍精细点的更是令我入了迷,欲罢不能。唯一觉得可惜的地方便是中国的神话仅存零星,文中有提到两个原因:一是华土之民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搜集古传以成大作;二是孔子提倡实用为教,不信鬼神,后神话便没有发扬光大,实为可惜。而我觉得,虽然神话与传说不一定都是真的,但他们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神话与传说作为代代相传的故事,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一提到明之神魔小说,大家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根据鲁迅先生所述内容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神魔小说的作品风格是想象力丰富,多言怪力乱神,更深的是影射世情之意,而恰恰“神魔小说”这一概念就是鲁迅先生首次提出的。明代后期荒诞离奇的神魔小说十分离奇,因为历来三教之争都未解决,所以其思想内容也相当混杂,既有世俗欲念乃至某种反传统精神在幻想形态中的表现,也包含着许多夸饰宗教、宣扬因果报应的成分。所以我觉得每个时代出现的新的小说题材及内容都是应运而生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性质中,它们出现得理所当然,这时你再去体味这些小说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我还深深记得明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这四本书在内容上的共同点就是都暴露和讽刺了清代官场的腐败,到处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商场里官商勾结,尔虞我诈;洋场上嫖赌拐骗,醉生梦死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而正是因为这种丑恶现象,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才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而“谴责小说”这个名称也由此而来。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提到了这四本书,并且每讲到一本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一个例子,像《官场现形记》中,贾大少爷连问三个官员关于门生见了上头要碰头不要碰头,他们都表达了多碰头少说话之意,直到最后一位小军机才把仪注说清。说也有趣儿,第一位华中堂没有听见上文,只听得“碰头”二字便连连回答“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而第二位黄大军机也只说华中堂阅历深,老成人之见是一点儿不错的。到第三位徐大军机更有趣儿,他两耳重听,有时候听得两句也装作不知。所以,官场上尽是这些官员,又如何能够政治清明,廉洁清正?鲁迅先生在文中引用的简单例子却是整本书内涵的缩影,高,实在是高!
我觉得《中国小说史略》首先内涵丰富、校正严谨。鲁迅先生从各处搜集资料汇编成《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书,它们为《中国小说史略》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材料。而在搜集过程中,作者逐篇分辨真伪、考证源流,足以见作者用心程度之深。其次,这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它描画出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由于作者能够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在当时社会各种条件下进行考察,所以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最后,它分析分析精辟、评断允当,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让人尤为深刻。另外,辨别区分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异同,自鲁迅首创,至今仍沿袭其名。
鲁迅先生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正文内容并不是很多,有些篇章后面的注释都比正文要多,但这些注解又不让人觉得喧宾夺主,因为它们很多都是对正文中精简语言的具体扩展。所以说正文和注解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是两者的结合才促成了整本中国史的成功。这本学术著作虽然是用文言文写的,但阅读起来却并不困难。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从一开始的有些不耐烦到后来逐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写作的谋篇布局与丰富内涵。
这本著作其实大大地拓宽了我的眼界,本就爱看小说的我在看完这本著作后,对这一类书是充满了兴趣,我想我还会多读一些这类书的。鲁迅先生的写作功底深深地令我折服,他对这本书付出的精力和精神都让我赞叹不已,也值得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