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历史纵横谈》读书笔记
《近代历史纵横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近代历史纵横谈》,作者为林华国,这本书主要从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分歧、鸦片战前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趋向、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四个部分对中国的近代历史进行了评价与细致的分析。
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分歧这部分分为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两种历史观的论争、试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这五部分。我读后感触最深刻的是“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这部分里的“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评论殖民侵略时,应该首先强调它的进步性。那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从不否认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起过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帝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通过压榨后者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者在殖民主义的重压下根本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落后国家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绝不等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只是变成了殖民帝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垫脚石。这不是一条进步之路,而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歧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离开这条歧路,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获得进步与发展。
第二部分讲了鸦片战前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趋向、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和中国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的原因这几方面。多年来,许多人为中国这一不幸的历史命运叹息,并努力探寻中国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的原因,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重农轻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一贯偏重政治、伦理而鄙视科学、技术;中国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自居,闭眼不看西方的长处等。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这个问题。诚然,思想、政策等上层建筑因素能对经济发展生产重大影响,但这些因素本身归根到底还要受经济因素的支配。一个国家对工业革命反应灵敏还是迟钝,主要决定于工业革命对它的经济有多大的冲击力。中国对革命反应迟钝,最根本的原因是:直到19世纪中叶,外国机器工业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还十分微弱,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这部分从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中国近代对外战争的“和”与“战”、近代的反洋教斗争、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中的“和”与“战”这部分。中国近代历次对外战争中,统治集团内部常有“主和”、“主战”之争。曾在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点认为:反抗近代强敌,固然极其艰难,但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只应誓死抵抗,不应屈辱乞和。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认为以落后的中世纪的中国抵抗先进的近代强国,“战则必败”,最后仍需求和。战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绝不能把它简单化、公式化。战争的胜负受很多因素影响,绝非单凭对双方军事力量进行评估就能判断的。在美国与越南的战争、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中,美苏的军事力量均占压倒优势,但他们都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被迫撤军,实际上是遭到了失败。其原因在于越、阿领导者和民众不甘屈服,坚持长期的游击战,而美苏民众反战情绪却日益高涨,政府无法把这种旷日持久、代价高昂、丧失民心的战争长期坚持下去。而腐朽的清朝当权集团既不愿承担长期抗战的艰苦和牺牲,又与民众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不敢让民众武装起来,自然也就不可能领导民众进行持久抵抗。抵抗的要求本应是变革图强的动力,抵抗的实践本应使人们更清楚、更具体地看到中西差距,看清学习西方、变革图强的必要和变革的目标。但腐朽的清政府当权集团并无抵抗侵略的决心,也就没有发愤图强、改弦更张的欲望,而是苟且偷安,不思振作。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部分讲了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近代军用工业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这部分提到了一个问题,戊戌变法是不是改良主义运动?改良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呢?(1)从追求的目标看,列宁指出:“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清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改良主义无非是要统治阶级让步而不是推翻统治阶级”。(2)从使用的方法来看,列宁在对比革命的方法和改良主义的方法时指出:“革命是一种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的改造,而不是审视地、缓慢地,逐渐地来改造旧事物,尽可能少加以破坏。”无论是从追求的目标看还是从使用的方法看,戊戌变法都完全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特征。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同时也使我明白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我以后将以更加科学地眼光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第二篇:《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读书笔记
斯坦默斯.梅茨达克斯.西方文学和批评多元化的兴起[j].见:刘意青主编.《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北京:民族出版社XX:476-484.综述:本文探讨与“文学多元化”的兴起有关的差异创新和进步的概念。“文学多元化”指近2XX年来艺术作品和解读作品的日益多样化;它表现在审美和批评两方面。本文从一个真正全新的角度展示西方文学和批评而不只从差异的角度。
评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先锋派作家和评论家曾经宣告过文学(小说)的死亡。世纪交替之际又有一些文化人预言21世纪将“小说不在”。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声音存在。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化的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又如何能够反映出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文学在新世纪里并未消亡。从现代西方各批评流派对文学与批评的认识及反批评家们的追求来看文学批评的一致性表现在每个批评家都试图把文学真正作为文学弄清文学是什么为什么等“本体”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某种单一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已不足完整地解释作品一种走向综合的文学批评方法渐渐成为主流。
第三篇:科学发展纵横谈
科学发展纵横谈
第2期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5月6日
◆领导干部谈科学发展
创新,我们只争朝夕!
区科协主席 宋 波
年产3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线建设紧锣密鼓,产能迅猛飙升十倍;紫光化工5项关键技术全国领先,率先晋级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长1710米的永川长江悬索高速大桥正式奠基,万里长江欢歌,两岸群山瞩目;5000亩优质金冠
之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一个在创新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的科学共同体,实现振兴就不再只是梦想;一个用科学规律指导创新实践的区域,必将成为时代竞争中的最强者。
今日之永川,创新的力量在凝聚,科技进步的脚步在加快。在创新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只争朝夕!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办学之路
区教委主任 陈 军
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教育发展同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优先发展教育的今天,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办学之路,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校的特色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第一要义。学校的
特色建设已有成效的学校出人才、出资源、出智慧,帮助农村学校探索特色化建设模式与策略,实现特色学校建设的点对点、捆绑式帮扶;就是要鼓励农村学校挖掘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学校建设同步,从而兼顾城乡统筹发展。
四、学校的特色发展,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学校的特色发展既是个性化发展,又是多样化发展,它不仅适合基础教育,而且适合高等教育;不仅适合普通教育,而且适合职业教育;不仅适合重点学校,而且适合薄弱学校。各级各类教育、所有学校都可以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凝炼特色,不断超越自我,取得突破,这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统战工作
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李武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使我们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眼界更加开阔、方向更加明确、谋划更加科学、思路更加清晰、激励党员创先争优,争做干事创业的先锋。三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四要支持和帮助基层商会,为他们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全区工商联的同频共振,体现和发挥工商联的系统优势。
三、建设非公有制经济队伍,塑造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品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和磨砺,我区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如何团结、帮助、引导、教育这支队伍,让他们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群众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此,要以正在开展永川区第二届优秀民营企业家的评选等活动为载体,着力塑造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品牌,使经济统战工作在探索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四、发挥“三性”综合优势,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是工商联工作的最根本属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割、强调片面性。发挥统战性优势,就是要按照对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要求开展工作;发挥经济性优势,推进,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建成渝西能源中心。
二、注重资源合理利用。永川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近3亿吨,煤炭开展历史近百年,传统的煤炭开采都是掠夺性开采,优质煤种很大范围地被破坏性开采。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优势,是保护资源的最佳途径。一要通过资源合理规划,淘汰布局不合理、产能不符合规定的煤矿企业。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对现有矿区进行重新调整,推进现有煤矿企业资源资产整合,并以此推动企业生产系统的优化和改造。二要推进先进生产工艺,提高煤炭产出率。全面淘汰多硐开采、树枝采煤等落后工艺,全面推进壁式、走向长壁式开采,提高回采率;全面推进煤炭洗选工艺改革,提高入洗率和精煤洗出率。三要针对永川煤种特点,推进煤炭资源综合运用。永川主采的1/3焦煤是全国优质稀缺煤种,推动煤炭资源就地焦化,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
三、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煤矿安全生产是实现煤炭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煤矿安全综合保障条件是实现煤矿安全的必然要求。一要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要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
造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矿山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矿山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科学发展 我有话说
落实3号文件精神,构建对外开放格局。一是要树立“大开放、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以全球化的视野,勇敢“走出去,请进来”,以最大胆的开放,吸引最优势的资本。目前,在永的60多家进出口企业中,有13家涉及外贸出口,出口产品逾100个多品种,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071万美元。这是永川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也是促进永川经济发展最有利的保障。按照区委、区府提出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大开放战略,要组织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走出去,通过并购、合作,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实力资本,发展海外资源型企业,建立产业基地,实现跨国经营。新泰机械公司积极在国外扩展市场,成为永川“走出去”的一个范例。二是要构筑“大经贸、高科技”战略平台。永川在对外开放
1要发展什么项目,招什么样的商,是否适合本地特点,是否与其他项目协调,是否有后遗症,都必须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不计后果的盲目招商。第三,要大力推进企业组织创新,树立“大科技”思想,构筑“大经贸”格局,加快“大改造”步伐。要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组织生产,提高企业经济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四,要把“大开放”、“大科技”、“大改造”作为永川迈向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三大通道。加快永川新城建管委、港口园区、凤凰湖园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中央、国务院、重庆为经济发展出台的特殊优惠政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商来永投资环境。第五,要积极培育资金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使永川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走在渝西地区的前列。
(区外经委)
围绕“三个统筹”推进科技工作快速发展。一是统筹城乡科技对产业的支撑。着力构建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经费的引导作用。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针对我区主导产业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开展集成创新,带动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农
3提升幸福新永川。
●区科委
激发新追求,开拓新思维,增添新活力,树立新作风。
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第三指导检查组,区委常委,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送: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发:各参加活动单位。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学习
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5月6日印
(共印170份)
第四篇:人生纵横谈.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人生纵横谈】生命短与长 张雷 人生苦短——这是清醒的知识者才会发出的慨叹。与宇宙之无穷,世界之广阔相对,人生百年不过是漫漫时间长河中之一瞬,所画出来的轨迹不过是茫茫大地上一条不起眼的轻痕。常常惊醒在一束斜射进屋的太阳光下。每天面对喷薄而出的朝霞,又面对依依别去的夕阳。面对周而复始的日夜轮回,面对一场场生老病死的悲喜……静夜里,感觉生命的气息正悄然流去,内心总有一种让人不敢平静下来的焦虑。我们每个人,度过短暂一生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又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也许和一条河一样,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更在于河水的丰盈与流动。生命之河道里,知识是流动的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然要以探寻这个世界的真谛为使命。知识,不仅丰富着人生的内涵,也使生命的长度得到延续。越是雄心大志者,他的活动范围越大。他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涌动着自我更新的活性:尝试新的知识,打开新的路径,走向新的领域。他已知的世界半径越大,未知世界的范围也越大。越是求知,就越发现知识的无穷。即便鬓发苍苍,即便步履蹒跚,他永远如饥似渴,永远谦虚,永远不肯让自己停下脚步。每个人在自己的方向上有所突破,才能使整个人类的“智慧半径”有所扩展——一个融入人类大智慧的生命,其长度和高度是无法计量的。一个觉悟的生命,常常沉浸在难以摆脱的痛楚之中,也常常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幸福之中。他警醒于人生的短暂。他不愿被前人的光环湮没,不甘于沉沦于小我的卑微与短浅。他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前人已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他欣赏着宇宙万物律动的大美,他吸纳着古往今来智慧的养分,他打开短暂与永恒之间的那扇大门,走进一片超脱于众生的宽广天地。他不断离开已经得到的幸福,踏着荆棘去寻找未来的幸福。他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化作一场朝圣的旅行。时间,可以带走他的生命,但无法征服他的不屈服的灵魂。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超越与突破,也留下了美德、精神、姿态与体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有志者,事竟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五篇: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浙齐鲁,寻迹历史风云人物故里,如刘邦丰沛故里、宿迁项羽故里、淮阴侯韩信故里、薛城孟尝君故里、曲阜孔子故里。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自曝了自己行迹,说“曾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这次他是因公出差,大致沿今日西安成都昆明高速公路一线,跋山涉水,游览过成都都江堰,最远到达昆明(今日大理丽江地域)。我有时想,仅凭这一点,司马迁不仅应该树为中国大历史学家,也应该树为中国大旅行家。汉武帝时代,张骞九死一生,凿空西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动走出国门,向西方开放。据说今日葡萄、胡萝卜等可以溯源到张骞。张骞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外交家和国际旅行家。更有价值的是他在阿富汗等地发现了蜀布和邛竹杖,证实南方丝绸之路这条民间商贸物流通道早就存在。前不久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中国高铁走出去高峰论坛”,主题就是高铁外交,我看着眼点就是张骞发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亲历的北方丝绸之路的高铁化。我梦想有朝一日乘坐高铁从成都出发,经过西昌、丽江、腾冲、密支那,直达印度新德里、伊朗德黑兰、埃及开罗。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沿线风土人情旅游价值感觉也许要比北方丝绸之路丰富多彩一些。司马迁是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大旅行家、大天文学家、大百科全书家。我看他不仅是中国汉朝史坛冠军,也是汉朝文坛冠军。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相如的赋在过去曾为汉代文学标杆,今日汉赋已经淡化老死,只有司马迁的《史记》古文常读常新。司马迁的文笔真是神出鬼没,有如李白谪仙诗笔。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片言口语,如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李斯的“吾欲与若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韩信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等等,一字一句就见历史人物风度神韵,摹写刻画太精当了,听来品来太过瘾了。以写小说的笔法写历史著作,司马迁可以说是第一人,也是做得最为成功的,这是《史记》几千年魔力密码所在。
司马迁《史记》本纪十二篇,我看只有《今上本纪》写得最差,这肯定不是司马迁原笔,学术性没有《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强,文字没有《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好。按理秦始皇为离开他最近的著名皇帝。千古一帝,奠定了中华腹地核心生存区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度量衡与文字一统格局。今上汉武帝就活在他眼前,耳濡目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中华文化和民族心理统一。后世没有那个封建帝王的格局、规模、气度比得上他俩。毛泽东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今日秦始皇没有留存诗文,只知道他喜爱韩非文章,见到李斯一篇“谏逐客书”,就从谏如流。汉武帝倚重司马相如、司马迁,本人留有“秋风辞”等,我感觉他们二位还是有文化底蕴,识得文字好坏的皇帝。司马迁有文人傲骨,没有拍当权者马屁。这两个皇帝确也凶暴独裁。秦始皇长相蜂目豺声,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欲行仁义,司马迁这样写,确实要有非凡的勇气。汉朝接续秦朝,汉朝人把秦朝说得坏,以便证明本朝才是最好,这是自然的。司马迁写本朝开国皇帝刘邦,虽然夸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写他在逃生关头连老婆孩子都不要,要推下车去。项羽要烹刘太公,他小子倒好,说“分我一杯羹。”写绝了刘邦的流氓无赖不孝本性。这样写,换到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司马迁肯定脑袋早就搬家了,哪里允许他选择宫刑,还能继续呆在汉武帝身边担当中书令。虽然司马迁自认是“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也。”我感觉汉武帝内心还是很欣赏司马迁的文才、史才的。《今上本纪》真本估计被汉武帝及其子孙利用皇权毁尸灭迹了,后世历史学家考证说现本《史记.孝武本纪》是把《封禅书》稍微改动一下充数。《史记》中十篇有录无书。秦始皇、汉武帝乞求长生不老,干下不少哈儿事情,上了徐福、栾大等江湖术士的当。这种期望不死的心理可以理解,普通老百姓乞求平平安安活到百岁,只有皇帝才敢期望活到万岁、长生不死。后世李世民、嘉靖、雍正都是聪明之主,不也照样相信术士的甜言蜜语,乞求长寿,反促早死。可惜司马迁写的《今上本纪》原本不在,班固写的汉武帝本纪,功力也比司马迁写的秦始皇本纪差些。
司马迁创立列传体史书的五体格局(12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我看司马迁这个创造最为伟大,后世中国历史学家都逃不出司马迁的五体牢笼。正史都是纪志表传,只是把世家降为列传。为什么《史记》各体篇目数这样,后世研究有多种解说,说司马迁本是天文家数,有意拿一纪12星次,一年 12月,一月30天来天人合一,我个人感到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或许这种篇目数只是一种巧合而已。一些历史学家深挖《史记》五体格局和130篇目取名的微言大义,诸如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该不该列?西汉开国三杰为什么降韩信为淮阴侯列传,陈涉为什么要列入世家?封建史家对司马迁和《史记》有点吹毛求疵了,班固等虽然赞誉司马迁的《史记》为实录,又批评他“是非颇谬于圣人。”更严重的王允说《史记》是谤书。今日想来,我倍感司马迁人格伟大,学术自由,精神独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五体格局比四体格局更具有等级层次性,对于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权衡度量显得更为灵活精准些。项羽、吕后实际主宰天下,该列本纪。孔子、陈涉都是一种文化学术事业、一种改朝换代功业的开创者,两千年来绵绵不绝,与西汉开国元勋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并列世家,我都感觉显得低了一点。
《史记》共130篇,我最为喜欢的篇章是秦始皇、项羽、高祖三本纪和李斯、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周勃等世家列传,他们都是秦汉相交楚汉争雄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我觉得这几篇是《史记》的精华所在,司马迁文笔的精妙所在,看来司马迁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如果换一个人来写,我看写不出司马迁这种活色生香的文字,诸如李斯列传的两次感叹老鼠,诸如萧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诸如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三大场面。我觉得《史记》全书写得最好、最为顶尖的篇章就是《项羽本纪》,诚为一代英雄绝唱。项羽虽然只活了31岁,主宰天下才5年。楚汉相争刘邦最后赢得天下,执政了8年,刘姓王朝还一直延续到三国蜀汉刘备刘禅。司马迁的天才文笔让项羽这个失败了的真英雄一直活到了现在,让刘邦这个真皇帝一直陪伴他到了现在。我真想不出一代英雄人物,这些细节,这些语言,司马迁是如何晓得的。他以小说笔法来写正史,写得来还让后人觉得没有出格,真实的历史内情似乎就是这样。司马迁写《史记》刻画历史人物群像须毛生动,后世难有史家企及,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都没有司马迁这种文字魔力。我感觉司马迁是有意这样对立典型描写,所谓互见法,不仅文字互见,史实互见,更重要的是人格互见,人品互见。同是皇帝,项羽、刘邦是这样写。同是宰相,李斯、萧何是这样写。同是大将,曹参、韩信是这样写,李广、卫青是这样写。看司马迁的《史记》,必须交换互看,才能看到文字的背后,才能知道刘邦底细,才能明白韩信冤枉。司马迁本是奇人一个。他是有点好奇,喜欢为奇人、奇事、奇功、奇迹列传。对于权位人物,即使在刘邦开国分封功臣表中位列前
十、爵位一品的大员,他也不是面面俱到,有的仅仅在表中列名而已。这时才能真正感觉司马迁创建史表记录格式的妙处。春秋十二诸侯年表、战国六国年表等实现了异地同时、同地异时的王、国纵横相处。我感觉写历史最难的也许不是写本纪、写列传、写书志,我觉得最难的最显史家功力的也许是写史表,可惜现在不少出版商为了节约篇幅,把《史记》的史表删除了。想到司马迁时代还是以竹简木简为主要书写材料,他整出来的史表,如三代世表、春秋十二诸侯年表、战国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10表,后世怕只有感谢他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非凡毅力和细心精心。
司马迁写《史记》,用130篇、52万多字的篇幅就拿下黄帝以来中华三千余年历史,而班固写《汉书》,西汉只有二百三十年,还用了100篇、80万字,汉武帝以前的历史还是多数抄袭《史记》文字。班固写《汉书》还是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父子兄妹等四人接力,司马迁写《史记》最多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合力,司马谈也许只是列出一个大纲。看完司马迁《史记》的表和志,再看新唐书、旧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等各个正史的表和志,让人更加佩服司马迁的严谨和精心,他的大手笔学不来,他的小精心更是学不来的。司马迁生于天文史官军事经济文化世家,我看他生下来就有超强的自信力,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小子意在斯乎。”他是把自己作为周公、孔子文史道统的继承者来自认的。面对汉武帝让他选择自杀还是自宫时,他为了《史记》宁愿忍辱求生。只要看看汉武帝一朝多少宰相都被汉武帝逼得自杀,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汉人比较有血性,更加彰显司马迁这个选择的不容易。司马迁活着为《史记》,死也为《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第130篇太史公自序,加上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自己为自己作的列传。班固很聪明,写《汉书》时直接采录。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再有权力的帝王都是一时的。汉武帝执政长达54年,今日看来司马迁的历史影响力已经超出汉武帝,未来更是无期。话也要说转来,我们还要感谢汉武帝时代,有给予文人自杀、被杀或自宫选项的机会,没有出现后世班固自杀、范晔被杀等历史惨剧;感谢汉武帝时代有允许私人撰修国史的制度,没有唐代以后只能官修的限制。司马迁,成也汉武帝,毁也汉武帝。惺惺惜惺惺,伟大人物遭遇了伟大王朝,才有司马迁这种史学文学双料巨擘出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遇到司马迁和《史记》,我只有五体投地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