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考号: 姓名: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
一、绪论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
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因此为了更好的预防未成年犯罪,使未成年人更加健康的成长。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以及其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超轨足迹,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1]
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行为人某种犯罪目的的确定,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始终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就是犯罪动机。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1991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3392,1995年为35853,2000年41709,2001年为49883,2002年为50030,2002年为58870,2004年为70086.若是按照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数的比率算,1991年是0.41‰,到了2003年为0.59‰。又如,2005年全年,长春市检察院共手里刑事案件346件,449人,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48件。涉案人数为60人。[2]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和治理。所以本文结合书本知识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出现生理发育加速现象引起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性的发育成
熟,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魏游的影响,出现了青春期所特有的心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在外形剧变、机能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内分泌增长等等。这些直接影响这心里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从生理学还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会发现这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会存在不平衡。如,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一旦这些不平衡的矛盾激化,就可能是未成年人项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2.心理结构内部因素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的心理结构。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是发展不平衡的,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形成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与情感的矛盾,未成年人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发生迅速,容易冲动,而认识能力有限,这是的他们待人处事是往往感情用事;二是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未成年人常有认识与行为的不一,言行脱节的情况;三是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情感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意志又能控制人的情感,而未成年时期,这种作用尚未成熟;四是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未成年人特别强烈的试图摆脱对于成人的依附,拒绝干涉迫切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若是解决不当,就可能到时独立意向朝反社会方向发展,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辨别能敌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未成年的的可塑性很大,思维批判性不强,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容易被外界的不良风气影响。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二是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未成年人与儿童相比,其活动范围明显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也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未成年人个人需要结构的变化。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受挫感,这时可能就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三是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未成年人希望摆脱成人对他的约束,获得更多的自由,而这也可能是他们为了最求无拘无束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四是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充满各种各样的理想,希望社会能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但是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受挫,随之可能产生一些负性情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1.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主要包裹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特征。
认识特点包含有:①错误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的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一般这种错误的人生观有两大精神核心支柱——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与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的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容易就踏上了犯罪的道路。②法治观念欠缺。缺乏法律只是,更无法制观念,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守法的内心需要。③不成熟的认识结构。在时间上不能很好的把事物或者现象的过去、未来联系起来。易产生片面的认识。缺乏批判和内省,缺乏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认识不能控制情感、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常常感情用事。
情感特点。未成年人的情感主要包含一下特点:①情感的原始性和低级性;②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浅薄性;④情感的不稳定性;⑤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⑥情感的冷酷性。以上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情感特点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
意志的特点。未成年的的意志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冒险性和易受暗示性。这些都与他们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也正好容易产生这些特点。
动机特点。未成年人的的动机丰富多样,其中以贪婪动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贪利、贪色方面,无意识动机也比较的显著。犯罪动机的产生一般都会具有情景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还有强烈的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个性特点。未成年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在智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但也就是这些特点往往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行为。邱国梁认为:我过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3] 2.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
犯罪未成年的行为特征是其心理特点的外部表现。每一个行为他正都可以从心理特点中找到心理原因。主要的几个行为特征包括模仿性、冲动性、凶残性、结伙性、互感性、戏谑性、易变性这几个方面。但是同样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可塑性强,为矫治他们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
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立足社区,群防群治。
(五)司法预防
司法预防,是指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法律制度,以适应未成年人特点的正当法律程序来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采用有利于改造未成年犯罪人的执行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因不公正对待或者“交叉感染”所致犯罪或重新犯罪的不利影响。搞好司法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2、由专人依照专门程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3、加强对刑后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以防再犯。[4]
五、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措施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改造干预”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10]。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作为改造青少年的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其目的在于消除青少年反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顺应和适应社会,不再扰乱和危害社会。
1.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及其自我认同问题,学校、社会应加强重视,并以各种形势组织和开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的系列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辅导者要帮助矫治对象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关键是化解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合理化”情绪,即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种种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此,要善于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一些异常行为,有意将问题少年放在和谐、互助、友爱的团体里,详细地了解产生“合理化”心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分析,通过面对面的疏导,打破违法“合理化”心理。心理咨询主要采取个别咨询的方法,此外,也有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家庭咨询等。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对于整体情绪的稳定、认知缺陷的矫治、情绪困扰的解除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时,要转入心理治疗。2.心理治疗
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以改变认知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活动。实施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那些内在情绪或者心理问题的一种机制。因为心理疾病确实是大多数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首要原因。针对犯罪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展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有两条:一是满足,以减缓其攻击行为;二是升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使其行为朝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目的是让青少年对自身形成的病态人格和攻击行为的成因予以觉察,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其改过。在此过程中,鼓励少年犯谈论过去的冲突和进行自由联想。因为这些冲突导致他们产生多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又引发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对他们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他们解决驱使他们犯罪的冲突和无意识需要。而自由联想是在不加任何选择、不做任何掩饰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无意识的内容,有的甚至会使犯罪青少年的活动退回到童年早期状态,此时,由专业人员对此加以解释并引导,如果能被矫治对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达到深刻的人格矫正 的目的。3.行为疗法
行为矫正是指系统应用学习原则和技术评估和改进个人的内隐和外显行为,以便帮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治疗技术。在心理矫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矫治对象的心理问题,逐渐也认识到,对矫治对象的行为问题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厌恶疗法: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矫治对象经受来自惩罚的痛苦体验,并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重复结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习惯。
(2)代币强化法:这是利用分数、筹码等可以兑换成实物或减免其罪行的代币或标记作为正强化物,从而培养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矫治方法。该方法是在监狱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方法。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时,也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犯罪青少年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获取分数或小红旗、代用币等,便可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或实际的好处,在此过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渐能形成在更大的社会中应用的行为模式:人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3)适应疗法:此法强调的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开展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避免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而产生的反社会行为;而对不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训练等使其逐步适应原先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青少年对环境因素的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会削弱,青少年便不会因为情境的不适应因素而产生过度反应。
六、参考文献
[1]李海鸥.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DB/OL].百度文库.2011,3,13.[2]罗大华,刘邦惠,赵桂芬、刘建清、邢红枚.犯罪心理学[M].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48-175.[3]邱国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M].群众出版社.1991:40-246.[4]罗莉娅.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J].黑龙江史志.2009.24.[5] 傅涛.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第二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认识模糊 德育偏失。
我们一直亲昵地把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是因为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无邪,是整个社会的未来。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滨城区检察院近两年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0余起80余人,占到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这些娇艳的花朵在被病毒感染后,疯狂地实施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罪恶行为,给社会形成了极大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对犯罪风险的心理认识有偏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杀人偿命”之类的道理为人们所共知,对于青少年犯罪人而言以上这个道理也自然懂得,但是一些青少年犯罪人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自身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的刑事处罚非常模糊,因此在其犯罪前虽然知道犯罪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究竟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不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犯罪的风险程度,对真实的犯罪风险缺乏了解。
2、冲动心理使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酒后、同伙的唆使下或者在受到他人的挑衅、引诱或攻击时,一般会出现反常心理,由于瞬间的冲动,一时失去理智,从而情不自禁地实施了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由于单独作案成功率低,而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成功率高。未成年人多数是与同校、同村、同爱好的同龄人共同作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不少由在校生组成的带有浓厚封建行帮色彩的犯罪团伙,有的还参加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如我市去年审理的史建东等黑社会性质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他们为了找个靠山,在社会上和学校里混不受欺负,都想方设法加入到该组织中,参与了多起有组织犯罪,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犯罪手段模仿性强,日趋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他们模仿从电视、录像中学到的反侦查手段,一般犯罪前有预谋,作案后有对付侦查的伎俩。如有一名16岁的盗窃犯,每次偷钱时只偷少量的,他认为这样每次只偷两三百元,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失主也不会因为这么一点钱去报案,即使报了案;派出所一般也不会管这种小事。足可以看出他在作案前,对人们的心理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由于当前我国在财富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居于分配弱势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会对社会现状不满,却又不愿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参与竞争,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将眼光放在了一些可以不劳而获的行当上。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他们也会产生提高社会地位,满足物质需求的想法,而社会、家庭、学校往往不会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充分实现,这样大部分在人格上已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当这种冲突超越了其自身的耐受力,而仅凭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一部分青少年就会产生一定的反社会心理,最终导致他们通过实施犯罪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一)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对法律的认识模糊。许多未成年人往往很难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只知道违法行为是不好或不道德的,把违法行为误认为是一般的不良行为。如很多校内抢劫案,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同学的小额钱物,甚至饭票也要。在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司法机关小题大作,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种事就像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一样,虽然也知道是不道德的,但对这种行为构成抢劫罪觉得不可思议。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如梦方醒。
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两人被杀案,死者均身中多刀,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他因为一时冲动杀人后,躲到一个同学家中,为获取潜逃资金,又残忍地将其同学的母亲杀害。他杀人时的凶狠残忍和不计后果,犯罪后的若无其事和满不在乎,归案后对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不能不引起办案人员深刻的思考。
3、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模糊。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加之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分析鉴别能力较差,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不
清,容易导致不能明辨是非地加以模仿,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形成了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少未成年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
(二)客观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
(1)对影视、报刊图书产品管理不到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色情、凶杀、暴力性画面充斥了各种杂志报刊、影视作品、枪杀片、色情影碟片在市场上屡禁不止。这种宣扬暴力、尊崇暴力的影视作品,给未成年人造成了形象的直观危害。无情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而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模仿能力极强,极易受到此类作品的影响和腐蚀,产生犯罪的欲望。
(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一大诱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社会安置力不够、失业人口相对较多的状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一个庞大的社会“游民层”的存在。身处这个“游民层”中的未成年人,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当中部分人意志消沉,无事可干,但又贪图高消费,再加上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不细,使他们游荡于社会,思想空虚,极易与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在外来不利因素影响下,极有可能误人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环境因素: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俗话说:“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启蒙老师”,许多未成年人的家庭属于“问题家庭”,父母管教方法不尽科学,导致未成年人形成易冲动、无责任感、自卑、孤僻等扭曲的性格,进
一步导致学习困难、中途缀学或者因违纪违法被开除学籍,再加上认识能力偏低的特点,他们极容易受到诱骗,堕落成违法犯罪者。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几乎可有可无,沦为应试教 育模式下的附属品。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分成绩。这样根本无法对未成年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有效地引导。另外,管教方法简单粗暴。对“双差生’不是以正面加强教育,而是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抗的心理和情绪与日俱增。有的学校对“双差生”随意开除,把问题推向社会,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后备军”。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以防为主、打击为辅、防打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全民参战,齐抓共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据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在校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并严格落实“在中小学200米半径以内,不得设置台球、电子游戏机经营点”等有关规定,取缔、查封非法的歌舞厅、录相厅、台球室等经营场点;清查整顿了校园内外非法经营摊点和出租房屋。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观念,提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关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如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司法机关选派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或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举办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实施“家庭预防、教育”工程。察觉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无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对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
第三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防范与矫治
长葛政法委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完全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已提前了两至三岁,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xx年的1.9%.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事实证明,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以后影响很大。缺乏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是青少年发生违法行为最重要的自身原因,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引导,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这是减少青少年发生违法行为的一项治标治本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因此,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切实抓紧抓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制观和是非善恶观。
二、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防范体系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仍然呈上升的趋势,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青少年犯罪形式也由过去的小偷小摸向抢劫、诈骗、杀人、强奸、贩毒等恶性犯罪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文化的存在、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以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松散等方面。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不良刺激源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现代城市社会,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局面。传统的电影、戏剧发展平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代之而起的是电视、录像、VCD、DVD、舞厅、电子游戏、迪厅、网吧等。这些文化活动极易吸引青少年参加,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和黄色音像制品,赌博游戏也极易腐蚀青少年。因此,要坚决打击并杜绝一切违禁的消费现象,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淫秽物品的制造和传播,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娱乐场所,尽可能不让青少年接触或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尽可能多建立一些以科技和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如儿童游乐场、青少年俱乐部、体育场馆等等,引导青少年把注意力投放在有丰富科技知识或健身内容的娱乐活动上。
(二)加强家庭公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较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不断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沾染上违反道德坏的意识、坏习惯、坏毛病,使青少年安全地度过人生的“危险期”。家庭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每个家庭、家长都要重在教子做人,同时要做好青少年自我防范的教育,避免误入歧途。
第四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目前,全国及我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违法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伙化,违法犯罪手段成人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的违
法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多重社会利益主体,违法犯罪结果波及辐射范围广泛,无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被害人、被侵权人,还是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本人及家庭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工作同样涉及教育、司法、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多个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同时,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共同配合、群策群力的工作模式。近年来,××省××区借鉴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辖区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一套以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为核心、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弭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市××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全省妇联系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我们就上述问题到××市××区妇联和法院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案卷材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相关情况,现整理相关经验如下:
一、关于××区人民法院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情况
××区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工作起步较早,一直是全省法院系统的先进单位,也是全省法院系统单独设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开展跨辖区集中管辖的试点法院之一。××区法院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前身是刑事审判庭内设的少年犯罪合议庭,为了进一步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发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职能文秘杂烩网作用,2004年,经同级人事编制部门批准,单独设立了机构,专门负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区法院根据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选配了政治素质优秀、审判业务精通、工作耐心细致的5名法官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工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而且,这5名审判人员都具有师范院校学习经历或教师工作经历,胜任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工作;同时,该院还从××区妇联等单位聘请了6名人民陪审员,参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该院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庭前调查、庭审帮教、庭后回访“三结合”。开庭前走访被告人的学校、家长、亲友或住所地派出所民警、居委会主任,了解情况,做到了“三查明”,既查明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征、平时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的认识和态度。并把这些内容均固定到《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表》中,作为第一手资料,从中把握少年犯思想脉络,摸清其犯罪的症结,确保在庭审中有的放矢地对少年犯进行教育和挽救。庭审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帮教作用,该院在全省法院系统首创了“圆桌审判”模式,即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审判人员、公诉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等就座于椭圆形审判桌周围而形成的一种专用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审理的座谈式庭审模式,用以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更好地发挥教育、感化、挽救的庭审功能。案件审理工作结束后,该院积极延伸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庭后回访工作,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罪人指定专人跟踪帮教,防范重新犯罪;对适用监禁刑的犯罪人,积极与羁押监所衔接,协助监所部门开展教育改造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并帮助大量适用非监禁刑的犯罪人解决了就业、就学问题。
2004年以来,该庭共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134件,判处少年犯171人,跟踪考察少年犯210人次,召开大型帮教座谈会50余次,联系安置就业19人,安置继续就学100余人,2名缓刑少年犯考上了大学,4人升入中专的骄人成绩,2008年,××区人民法院少审工作凭介其精锐的审判力量、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突出的审判实力取得了全省首批地区未成年犯罪案件的指定管辖权。(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管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打破案件地域管辖范围,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到一个或几个人民法院审理,以统一刑罚适用标准、整合优势审判资源,更充分地发挥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职能作用。)
二、关于××区开展多部门联合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资源,合理转型社会办学机构,本着“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社区配合”的原则,采取了司法机构、执法部门、街道社区、家庭联合创建社区青少年矫正“成长驿站”的特殊模式,挽救失足青少年,使他们重新步入了社会,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区“成长驿站”突出了特色化教育,有的驿站以留守儿童为主,有的以问题学生为主,还有的以违法犯罪少年为主。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有效的载体,主要是通过五项教育与实践活动,承载起了社会德育教育的功能,发挥了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积极作用。一是开
展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二是开展体验教育,让孩子感受不同生活。他们领着孩子们徒步行走去丰满水电站、到贫困学生家中比童年、让孩子到饭店打一天工、组织孩子到监狱参观,请在北京就读的大学生讲北京风情和大学生活,激发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带领孩子们到农村体验生活。驿站通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孩子们在体验中的真心感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了解自我,充分认识课堂与实践和联系与差别,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孩子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在街道和社区的协助下,“成长驿站”请社区民警和消防大队教官走进孩子中间,为他们讲解青少年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教育孩子们怎样识别假币,如何用智慧与坏人坏事斗争,讲防火常识,以及遇到火灾等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实地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黄旗街家园社区“成长驿站”是个特殊的驿站,在这个驿站接受教育的都是未满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建立了成长驿站后,把这些青少年组织在一起,由区法院定期为他们进行政治、法律教育,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常识,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改造。社区则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会劳动、治安巡逻、访贫问苦等等,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特殊“成长驿站”成立以来,已经接收41名犯罪青少年学员,目前大部分学员已经刑满,重新回到学校或社区,未出现重新犯罪案例,还有两名学员考入××市的中专学校。四是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成长驿站”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工作重点,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关爱社会,学会理解和合作。南京街五中社区开展“爱心慰问”活动,组织学生用积攒的零花钱买来生活用品,定期到本社区的孤寡老人、军烈属和低保户家中慰问,为他们收拾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五是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他们在驿站开设“亲子讲坛”,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讲课,“知心姐姐”卢勤、××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北华大学社会问题教授沈健、“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李一凡都曾经来到××区为孩子家长讲授“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怎样做一名合格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专题。让更多的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家教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年来,××区共有5批40名失足青少年走出驿站,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在驿站参加教育的学员没有一名不“毕业”的。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司法机构、执法部门、家庭共同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新途径。
三、关于妇联系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妇联组织应当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抓起,加大预防和矫治工作力度。
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形成各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建立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妇联组织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应该发挥桥梁纽带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与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建立起预防和矫治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工作上的衔接配合,遇到共同性、关联性及本部门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积极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研究解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是积极与社区矫治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三零社区”建设。首先,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完善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创办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和活动场所,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网络。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普法活动,定期邀请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专业人员给中小学生上法制课,以生动的案例来打动他们,配以相关法律的讲解,改变过去死板的课本教育方式。使他们容易接受,真正入心,入脑,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其次,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这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各行业协调联动。真正从心理上,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帮他们认清是非,了解社会,而不是在事后为其遮掩、平息。办好各级家长学校,将科学的家教观念传授给家长,从源头抓起;学校与家长改变观念,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是积极参与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妇联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衰退的直接影响,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将很可能互相叠加、集中爆发,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面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矛盾纠纷,其违法犯罪行为也将随之高发,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和重要做法和发展趋势之一,(说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既包括人民法院的诉讼解决方式,也包括行政调解、经济仲裁、人民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妇联组织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一元”,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延伸服务职能,协助人民调解、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等组织和机构,积极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参与人民陪审,化解矛盾纠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激化之前、化解于司法诉讼之前、化解于造成严重后果之前。
第五篇:学生常见病预防和矫治工作总结
学生常见病预防和矫治工作总结
本学期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即将结束,为了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更好的做好下学期的卫生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卫生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1.开学初做好新生预防接种查验,将查验预防接种证纳入新生报名程序的基础上,对学生预防接种认真核对、记录,对有漏种现象及时通知家长进行补种。
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常见病预防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卫生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3.在学校督导员的配合下,对幼儿园内的卫生进行按班包干,量化评比,定时公布和不定时检查,学生卫生状冲大有改善,教师的办公室卫生也做到由组长挂帅,按人轮流负责,使教师的工作环境卫生、清洁、美观。
4.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登记,并与相关老师及时联系,分析原因,教育学生,防御意识,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5.根据各季节做好呼吸道,胃肠道等传染病的预防,特别是学期初的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宣传工作,及时消除幼儿园内可能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确保全园师生的健康。
6.于2010年9月份和12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两次视力大检查,在检查中发现视力低下及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家长,我园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爱眼,护眼的知识讲座,还分发了宣传单,开展了一次关于保护视力的作文比赛,使学生对如何保护视力有了新的认识。
7.每两个月出一期健康教育宣传栏,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下接受教育,并在上学期末进行了一次知识测试,使每位学生再次认识和巩固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