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阳春白雪
高中作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阳春白雪
一、背景
随着江苏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在江苏高考模式下,甚至于衍生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的确,作文70分的分值使得作文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学科教学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存在问题
笔者研究所在区域的作文教学,发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从学生层面看: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受教学、考试等因素影响,书读得少;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够,加之年纪小,阅历不丰富,写作常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是一脸的无奈。
(二)从教师层面看:
教师片面强调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布局、字数”等写作注意点,学生写作时顾虑很多,思维不发散、思路打不开,毫无新意可言。更有教师甚至于提出不求高分,只求平均分的中庸理论。
为了增加学生作文的美感,教师要求学生刻意追求文段的华美,很多教师为了增加学生文章的文学韵味,印发大量的优美语段,让学生在写作中直接默写,写出的作文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把很多支离破碎的佳句加以组合背诵。于是乎“感动中国”颁奖词、《朗读者》开场语等内容成了学生们的必背资料。写作时,学生背诵默写在作文纸上,文辞美则美矣,细究则文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中看不中用,有哗众取宠之嫌。
三、解决办法
(一)结构章法上,去模式化、格式化。
许多教师根据学生作文实际和作文教学的经验,创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这些模式使作文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作文也随之出现。所以作文模式训练要由入格、合格上升到破格、创新。
作文教学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从素材的积累(观察、了解、阅读、记诵)、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构思谋篇、语言表达到修改加工,各个子系统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完全涵盖,只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教学中因为文章体裁不同,应该变换适合各种不同文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训练模式,切不可模式单一化。
针对学生观察少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仔细、定向、定期观察身边的某个人、一群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筛选、收集他们的言行等,并加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要求学生能初步对观察对象的思想性格等作出评价,继而根据教者所提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从积累的素材里再选择有益于习作的材料构思成文,小组交流,让其他同学评判或由教师评点,而后自改。自改的过程包括章法、语言等,最终定稿。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二)选材上,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
随着作文教学的进一步细化,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刻意追求高雅素材,什么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乐器舞蹈”等过去不时髦的素材成了“香饽饽”。人人争抢着运用这类素材,殊不知,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甚至于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学生很难写的真实、准确。但因为选材新颖,成了抢手货,但在操作过程中又不明白,胡乱套用专业术语,所以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事情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去写,我们在选材上不能将学生引到死胡同里面,其实“说自己的事、讲自己的话”未尝不是一种创新,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且“说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的故事、抒自己的真情”,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难事,更加不会“谈作色变”。
(三)语言上,不必刻意文辞华美。
文辞华美固然很好,但受个人语文素养的制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出口成章。其实,质朴,自然的语言未尝不是一种美,让学生背诵那么多文辞华美的语段,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误导,毕竟这些语句不是你自己的,它是别人的,不能因为你会背了就认为这是你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学生仅仅是在背诵,是在人云亦云,这根本不是写作,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文章被支离破碎的优美语段拼凑在一起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能有多少呢?
(四)亮点上,不必刻意面面俱到。
作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阳春白雪,不必面面俱到。有时作文只要有一个亮点就可以了,不必以高考满分作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写作是一种将思维和语言文字联结在一起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应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抒发真情实感,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写为乐写。
(五)教法上,不必墨守成规。
作文即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老一套,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不接地气,各种理论,各种模式。学生能适应吗,他们喜欢这种模式吗,教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论和模式强加给了学生,以成人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学生根本难以理解,更别说灵活?用,这样的作文课高效吗?有意义吗?再说,模式化的作文能够做到智性和创新吗?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去训练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而不是大搞“假、大、空”。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不能陷入盲区,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完美,那样做掩盖学生的童真,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第二篇: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1在一个风很轻很柔的春日晌午,独自漫步于屋顶。观朵朵白云在无垠的天边荡漾,看片片白帆在海上漂浮:听鸟儿在耳边欢唱,享受独处的快乐。也许,这就是幸福。
觅一处被洒满阳光的茵绿草地,盘腿坐下,闻着泥土与空气发酵后的味道,呼吸着由百花酝酿而成的芬芳,悠闲地欣赏着人来人往的拥挤与烦嚣。也许,这就是幸福。
找一个月圆的夜晚,关掉昏昏欲睡的台灯,轻轻推开窗棂,让清幽的月光洒进屋里,涌入心田。倚着窗棂,品味一杯清香的绿茶,忆一个遥远的故事,吟一首浪漫的小诗。也许,这就是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
如果你听到母亲在吃饭时无意中讲起你小时候所发生的一件琐碎的事,你不必惊讶于母亲超凡的记忆。你要知道,这便是幸福。因为你拥有一个如此爱你的人。
幸福无处不在。
如果在你泣不成声的时候,有人上前来递上一条洁白的手帕,对你说上两句安慰的话句,甚至把肩膀、怀抱都借给你。你要知道,这便是幸福。因为你拥有一个如此关心你的伙伴。
幸福无处不在。
如果你正处于一条荆棘丛生的阡陌小道,觉得艰辛无比,却仍坚信“希望在前方”时,你要知道,这便是幸福。因为你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你拥有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发现。我们拥有着许多幸福。所以,当你埋怨上帝不公之时请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种种困难是上帝给予你人生的考验。当你英勇越过困难之后,你蓦然回首,你会欣然一笑,因为从前充满荆棘的小路已被自己的勇气与信念征服了,成为了一条平坦大道。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让岁月时光把这年这月的所有收藏起来。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打开记忆之锁,伴随着天籁般的钟声细细品味往事时,你会庆幸地感叹原来自己也是一名幸福者。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2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也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里的石头,芸芸众生在听到“咕咚”一声闷响以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层出不穷。
幸福总是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是纠缠在自己的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判断。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的命中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看不到头。他们不知道,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动着的风景,赏赏七色的'彩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我满足。
尽管得不到大愉悦,然而,这些零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同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如果人奋斗一辈子最终能挣个终日快乐的话,就已经实现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时时烦恼;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美妙。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这种或者那种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所受的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你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被别人感受在心里。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3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留守儿童的答案是: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就是幸福。老师的答案是:培育祖国的花朵,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就是幸福。老者的答案是:幸福就是两个人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相互搀扶共赏夕阳西下的美景……
对于我而言,幸福就是一句关心的话;是埋头苦读时陪伴我的那盏灯;是取得好成绩时老师的那声赞许。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那次考试失利时妈妈的那份鼓励。
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就如我那时的心情一般阴沉。我凝视着通知书上那刺眼的分数以及印在试卷上的大红叉,仿佛都在无情地嘲笑着我。最终,我再也扛不下去了,在回家的路上失声痛哭起来。同着老师对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着父母对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同着那刺眼的分数以及同学的安慰、关心,我向天控诉。就在这时,天公仿佛听到了我的控诉,默契的与我响应,又仿佛是在批评我时的厉声呵斥。不一会,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顺着我的发丝流下,衣服也紧巴巴地贴着我,我却不为所动,仍面无表情地朝着前方走,走……
大约半小时后,我抵达了家门。我熟练地开锁,推门,走进去。我惨白的脸色把正在劳作的母亲吓了一大跳。她连忙起身询问我怎么了,并用干净温暖的毛毯将我裹得严严实实,紧接着又把冲好的感冒灵推送到我嘴边……
就在那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似乎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不一定是拥有金钱、地位,这些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然而有些东西却是金钱买不来的,那就是亲人、老师及好友给予的幸福,它远远比物质的幸福来得直接,来得深刻。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4在贫瘠的大山里,有一摇摇欲坠的教室,在那唯一的教室中,挤满了不同龄的孩子。孩子们都很刻苦的学习,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叫五二;同学们都认为他的名字很奇特,但时间久了,这'怪名字'也就不了了之了。
五二学习很优异,常居班里第一。在县里比,仍旧第一。他不以为然,他是他要完美,要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曾经品德兼优的五二在城里找了工作,娶了媳妇儿买了楼房。年迈的五二爹不容易的来到城里看五二,却被五二给三言两语打发走了。他的媳妇儿看见了,觉得五二不孝顺,没良心,为什么要把辛苦从农村来的老公公赶走。问五二为什么要这样做,五二却说这爹肯定不是亲爹,成绩差了打、睡懒觉打、没做饭打。我从小就是被打大的,哎,我那如此残暴的爹不认也罢!
时光匆匆,春夏秋冬轮了个番。村里来信,说五二爹去世了,早上在床上发现的。于是,五二踏上了回村的路,奔波了一天,看见了爹的尸体,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着这个表面明和的男人,五二想哭,却哭不出。
五二爹出殡的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村长也来了,对着无动于衷的五二,村长动摇了,转过身来对五二说道;‘五二啊,你爹养你不容易呀,你这孩子从小没娘,你爹怕你受委屈,就没再给你找后娘。你爹为啥叫你五二啊?因为五二,我爱,我爱,五二。孩子呀,你爹以往打你,是怕你不争气,打了你,你爹也不好受,打在儿身痛在父心。怕你难受,这些话你爹本不该我跟你说。五孩儿,节哀吧。
五二听完后泣不成声,在爹的坟头挺立了半天的他,霎时跪了下来。
幸福不必翘首以盼作文5是什么幸福?
幸福是那猫吃鱼狗吃肉,奥德曼打小怪兽,对,幸福就那么简单。
医生的幸福是微笑地看这病人推出手术台,微笑地看着病人病情日益好转,微笑的看着病人开心的走出医院。这让他们快乐开心,让他们知道生命的意义,这让他们无比幸福。
农名伯伯的幸福是春天到来时播下希望的种子,夏天时除去青绿的嫩草,秋天是收获金色的海洋。这让他们感受到辛劳的美好,这使他们的头发不再为此愁白,这使玫瑰花在他们的脸上绽放,是那么美。
老师的幸福是开学时每学生都可以捧着散发油墨香的书本,上课时学生拿着笔描绘着知识的海洋,放假时学生拿着一学期的成果开开心心的回家。这让他们释怀安心,让他们感受到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他们为此而微笑。
孩童的幸福是手里的泥沙,留下快乐的指纹。母亲的幸福是怀抱可爱的婴儿,绽放康乃馨的芬芳。老人的幸福是饭桌上得团圆,品尝那爱的味道。
幸福是那么的简单,它不是那金银财宝可以替代,也不是那金银财宝可以买到。它如那清风,看不到摸不着,轻轻地柔柔的,让人远离烦躁,让人感到快乐。
幸福是那么的简单,它不是高楼别墅可以锁住,也不是高楼别墅可以笼罩。它如那阳光,散满整个世界,照耀每一个人的心灵,温暖每一个人冰冷的心房,让每一个人都那么温暖。
幸福是那么的简单,它不是珠宝砖石可以取代,也不是珠宝砖石可以保留。它如雨水,轻轻地敲打着大地,滋润着干涸的河流,滋润着干渴的心房。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幸福,并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幸福,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幸福,需要用爱的钥匙去开启!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浅议
高中作文教学浅议
杨秋实
内容提要: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文章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基础上,再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进行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写作。为此文中推出了三个具体的教学模式,一是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成写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二是在高中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措施,既治标、又治本,既经典、又时尚,既推陈、又出新,值得借鉴。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式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道难题。教不出成绩,写不出新意;教师迷惑,学生泄气。这种现象既反映了学生书面交流存在障碍,也说明语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没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体验生命价值。
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从这个角度说,写作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如其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作文视为交流工具,让学生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二是将作文视为生命价值载体,让学生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通过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来写作。
作文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中考、高考,还是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工作,还是对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事关学生能否完成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技巧写作到心灵体验的飞跃。笔者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近20年,在本文中,我把自己近年的一些教学心得加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予同仁以参考。
一、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
高中语文课本中,生字和词已经很少,但学生准确用词仍是语文课应强调的内容。
句子方面,要让学生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还应让学生学会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应能懂得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不同效果,并在自己作文中加以运用,做到得心应手。强调叙述应清楚、明白;描写应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抒情应表达自己真感情,先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议论要观点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说明应简明扼要,又解说清楚。修辞手法有很多,而学生在作文中很少会用。究其原因,一是对修辞手法作用认识不够,二是平时训练不够,三是与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所以,我在课堂上对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不仅讲清作用,而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模仿。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语言环境,我分阶段在课堂上用不同修辞手法,有时用排比,有时用反问等,如“元芳你怎么看?”就在前段时间用得多。
段落和篇章方面是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层次结构、材料组织和主题表达。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划分层次,但应能概括文章内容和每段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感知文章主题。反过来,为表达该主题,文章中各段又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琢磨透。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来写应该如何表达主题。
在讲解课文时,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平常写作相连,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摹仿,说出自己的心声。学生讨论,最好让学生先有准备,搜集资料,这样的讨论才有深度,有效果。让学生参与是非常有作用的一个环节,可以写,也可以说,特别是教师应先带头说,使学生觉得不难。
中学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名篇,可学生不买账,原因或者是他们不会赏析,或者是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有差距,他们找不到共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文、找到感觉,这就要考验每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学识与耐心。我的做法是:一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读、用心读,就能把
握文章灵魂,走进作者心灵,滋润自己内心;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诵读精彩句子或段落,并告知学生主流赏析观点;三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赏析和评论文章,特别是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扩大视野,并学会欣赏;四是推荐类似文章给学生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就会喜欢课文,喜欢文学,甚至产生写的冲动,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
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常常是零散和不成形的,因而效果也特别不好。到了高中阶段,本人在职高对口班就每期为学生讲授10节左右写作课。一是讲授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知识;二是进行文章的体裁教学,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公文、论文、新闻等写作。这种系统的写作教学,会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会让学生觉得写作很重要,认识到写作不再是语文的搭料。
职高的作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应用文的教学分量比较重,我校已开设独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文章。所以撰写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格式规范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岗位职能之一。我遵循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述的精要性,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际;二是例文的典范性,佐以简略的旁注和精当的评析,以突出实用性和示范性;三是特色的鲜明性,力求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时代性;四是训练的操作性,减少理论方面的讲授,侧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对共性错误分析纠正,以便他们能尽快掌握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和写法。
写作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好的作品能穿越时空,穿透心灵,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作品的思想与灵魂。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我根据教学实际,不定期进行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讲授一些基本的文学原理,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家浅显易懂、切近学生生活和理解能力的名篇,告诉他们如果阅读,如何赏析,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但应让他们学会鉴赏作品,学会区分好坏、美丑。在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中,不求深刻,但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求系统,但应把主要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平时听课中听到相关内容,在日常阅读中能区分文章的优劣。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鉴赏力。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要求学生背诵,并让其从网上了解有哪些赏析观点,还有哪些主题相同的诗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文学的美妙之处,很多学生就是从诗词开始喜欢文学的。
三、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题活动作文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题材,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知生活,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教师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应适时点拨,循循善诱,而不能一教了之,越俎代庖。学生以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在情境中引入写作话题,自然有话可写。主题活动作文已是职高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干脆不上。而实际上,主题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将呆板教学变成受学生喜好的形式,将学生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参与,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有裨益的。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我校在职高中开设的口语与交际课程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注重交际中的文明素养。这部分主要
采用活动课形式,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各种职业和日常交际情境,如情境对话、演讲和求职应聘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该怎样与人交流。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所说的记下来,做到有话可写;将感想或做法写出来,让其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来,写作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好的作文还应该有思想有深度。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时候。为塑造好学生高尚人格,为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我每期布置一到两次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重新审视自我,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比如求职体验、家庭收入与支出体验、对农民工调查、对个体户生存状态调查、对本地农民与外地农民比较调查等。作品形式不限,字数不限,篇数不限,只要求学生写出感动、写出真实、写出思考、写出责任、写出使命就是好文章。学生经过社会实践,有时能让我们觉得他们仿佛一夜成人。这就是作文的价值
第四篇:浅谈高中作文教学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分值很高,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作文水平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当务之急是重抓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所摄取的写作素材已经不少了。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大量的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在学生的习作乃至考试作文里,很难发现优秀的文章。相反,人云亦云,词不达意是司空见惯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表述一件事物,阐叙自己的观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见解。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里不仅有字、词、句、段的完美组合,重要是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及作者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些为设置情感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应该明白,一篇课文是融感情、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为一体的,教学时不能训诂式的一词一句的割袭开来,更不能局限于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和迷信于对语法的干巴巴的分析,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文学性,用“活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中去。例如在讲授《陈情表》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那份深沉的亲情之爱;学习李白诗时让学生体会那份豪壮和飘逸等等。总之,面对每一篇课文,教师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深刻的内心体会,让学生的心灵为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让灵魂为作品 1
中的热烈哲理所陶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一个连语文都不喜欢的学生,如何让他写出漂亮的文章来呢?
其次,勤于思考,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能力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强化并非是学生个体之间的聪明与笨拙,相反,脑子灵活的学生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好的文章必然出自勤于思考,奋发向上,对生活感悟力强的学生之手。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的体会生活中人物事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功夫应下在动笔之前的思考。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应该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创新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一直以来,“千人一面”的中心总是制约着我们的文章,沉淀在生活中的美往往被几个“定型”了的主题所淹没,导致我们的作文步入了死胡同。应该知道,写作是综合素质的发挥,写作训练不应是单纯的机械化的模仿,更不是照搬死的规则和教条。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存在许多弊病,特别是主题、选材、构思都要求上升到典型性,认为大的命题就可以表现时代的大的主题大的立意,积极的精神面貌。这与当前的作文检测角度是大相径庭的。相反,选材的典型性逼迫学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琢磨,难怪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作文都是瞎编的,老师出的题目,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例如写关于美德的文章都写捡钱包等,这一点老师不得不感叹道:“哪有那么多钱包可捡呢”?提到孔雀总习惯在其前面加上“骄傲”一词,为何不去写孔雀于同类之中确有傲视群雄的美丽呢?
“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在观察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去激发学生的灵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训练中打破程式化、模式化的写作教学,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山水景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发“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个性”,才会出新,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前景。
另外,多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审美情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点都是对人的培养,即培育人的崇高人格,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社会群众责任感等等,要培养这些素质,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佳的手段。写作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展示,好的文章无一不是积极向上魅力无穷的艺术品。因此,要提高作文水平,阅读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于读和写的关系,文坛前人已作过较多的阐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于写作何等之重要。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写作技法和囿于对学生作文座段到标点符号的圈点批画,而应该尽所能开源扩流,把部分作文课上成阅读课,让学生广泛涉猎采撷,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并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美。这样,日积月累,基石
渐固,下笔便可得心应手,且洋洋洒洒,字字珠玑。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体味人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吸取文学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促进良好个性的发育和优秀人格的形成。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写作中,多读就是获取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优秀的文章本身就包含怎样写的答案,可以说,多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形成认识的过程,一个积累材料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写作方法的过程。
第五篇:关于高中作文教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冯义成 江苏212200)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作文走入了“套板反应”,本文针对现状从多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从丰富学生的题材面入手,采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关注经典、关注热点等方法,以期实现学生能真切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的理解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作文现状应对策略
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①,这个希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笔下能够真切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对生活的理解。但在实际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写作似乎走入了“套板反应”。“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没有情感上的绝对必要,只是相习成风,人家盲目地说这才美,自己也就跟着相信这真是美。”②很多学生的作文,如同讲一个故事,刚开了个头,便让人知道了结局,更谈不上精彩了。
原因及现状分析
作文自我缺失。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社会、学校、家长仍是以单一的高考成绩评价学生。在这种升学率的竞争压力下,学生在校时间普遍较长,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他们哪还有时间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哪里还有进行自我思考的空间?叶圣陶说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当作文变成一种僵化了的与生命个性毫不相干的东西,学生无写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的时候,只能想到什么写什么,草率借鉴,草草了事③。《人与路》(2006江苏卷),让很多学生不约而同想到了鲁迅;《怀想天空》(07年江苏卷),很多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你用我用他也用。并不是说这样的取材立意不能成佳作,但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阅卷教师平均每天至少评阅200份文章,一份800字的作文平均的批阅时间算下来大约只有90秒。当一个相同的素材重复多次出现的时候,阅卷老师的“疲劳感”是自然而然的,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才能得到高分。
作文本身难。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文本应是从无到有,从意识到物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写文章既需有谴词造句的能力,还需调动作者自身的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创造激情。④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文教学难。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映出信息看,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畅,这样的作文在高考作文中即可判52-55分(满分70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导致了高考文体必然走向“文体不限”,在新课标中还提倡诗歌创作尝试,诗歌不应再受到冷落或歧视。⑤有的学生习惯论述类文字,有的学生倾向于叙述类文字,我们不可能做到和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论述、叙述类文体兼工,倘若再使用如面向全体的作文规范化写作训练,往往既耗时且效果也一般。而且文无定法,规范化的训练容易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写出来的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板样”文章。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在高考压力之下,广大教师大量时间被繁重的课务占去,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因材施教式的作文教学,对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
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适合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应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所以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题材面应该是当前学生作文加深立意,张扬自我的有效途径。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的新变化。可以建议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浏览一下当地主要报纸,有条件的应该看新闻联播,了解一下当地乃至全国的一些大事。更重要的是留心周围的新鲜事,包括家庭、学校、班级、同学看似平淡却能引发人生体验的“小事”,因为他既真实又亲切。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平凡人给我最多感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定期收集社会热点、焦点印发给学生,这些“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他们视野未及的另一片风景。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储备后,久而久之,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目光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点”,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
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储备“鲜活的素材”。所谓“鲜活的素材”,不一定是指新近发生的,它应具备这样的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新鲜、新颖、深刻、理性,令人耳目一新。其实,文化素材就是最好的经典素材。新课标规定了一些经典篇目,但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广涉群书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懂读透一两本好书,可以是名人传记,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唐诗宋词等。如名人传记类书籍,一些历史伟人、名人的奋斗与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众不同的“鲜活”题材起码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会觉得作者“学养”丰富,得分自然能得到保证,这当中尽管带有功利的成分。正是如此,文化底蕴厚实的作文逐渐成为了高考作文
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200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东坡的选择》,2005
年福建卷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2006年江苏卷一考生写关于李煜的满分作文《人与路》,作者对李煜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之中,这样的佳作不少。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⑦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渐染,如《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人性的形成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再如唐诗宋词中忧国忧民、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等。这些恰如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指南针”,也让学生在自我喜好取舍中积淀了各具特色的“鲜活的素材”。写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学生作文时调动自己拿手的储备,自会觉得有素材可用,有东西可写。⑧
开设大众热点话题,激发自我人文思考。笔者曾连续四届高三语文教学,在总结作文教学得失的基础上,对学生作了这样的尝试:每两周提供给学生一个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引入这些热门话题,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以周记的形式布臵学生进行评论,谈自己的感想,将学生提出的有见地的观点归纳并在班级交流。例如网上热议的“彭宇案”,围绕“我们还要不要见义勇为”要求学生针对此事谈自己的感想,对这样的热门话题,学生反应很热烈,甚至有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材料提出了“为什么现在很多见义勇为的是少年或者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很少有社会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见义勇为”,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反思。这正是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啊!试想,如果我们坚持做这样的训练,那么学生在这种热议话题中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也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作文之中,充分张扬自我。在此基础上,每次话题讨论结束后或每次月考后,还可以有重点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学生个体个性,提出修改建议,开启学生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反复作文,进行达标作文训练。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③《“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滕昭丽 《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④《高中生非良性写作心态分析及其对策》 胡敬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6期
⑤《让思维和心灵乘上诗歌的翅膀》 刘继业 《湖南教育〃综合版》2006年第17期 ⑥《如何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 潘汉妮 黄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2008年第11期
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⑧《高中生作文“套板反应”的成因和摆脱的对策》 王锡渭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 第01期
作者简介:
冯义成(1975—),男,江苏扬中人 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