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13: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第一篇: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辞海》的解释是“节操”,我认为不全面,应该是“志气和节操”。“节”是从古代“礼”的含义中衍生而来,《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即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守“节”之气乃为正气,如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等,守节越重,品质越高,令人钦佩敬仰,必将流芳千古;失“节”之气乃为邪气,如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等,失节越重,人格越低,令人不齿谩骂,必将遗臭万年。

在我国古代,如果说贞操对于妇女来说是最宝贵的,威勇对于武将来说是最必须的,那么气节对于文人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关于气节,古人讲得很多。有直接表述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等;有以物喻之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这些名言,现在读来仍是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可见古人特别是“士”(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把气节作为崇尚的固有道德标准,也是加强修养的立身处世之道。

说起古代文人的凛然气节,首推明朝的方孝儒。建文帝时,方孝儒任翰林侍讲,是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其诗文也为时人所推崇。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儒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说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坦然自若,朗声回答“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朱棣盛怒之下,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连坐莫过于诛九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和门生也予以诛杀。方孝儒为了保全气节搭上了870多条性命,创造了“历史之最”。晚清的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本来可以像梁启超一样在日本使馆的保护下东渡避难,但他却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写下了“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篇,临终就义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节。还有屈原的“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身而浊世之温诟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代杰出文人的气节耀然纸上。

中国现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身逢乱世而发扬光大了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齐白石老先生在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拒绝日本人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闭门谢客,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梅兰芳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朱自清在贫困交加、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毅然拒绝购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当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有少数丧失气节、人格低下的败类。古代的,如宋朝的蔡京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领域均有不凡建树,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但他却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被称为“六贼之首”;明代后期的董其昌是著名画家、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当时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称,在画坛也成为“华亭派”的领袖,最终却堕落成一个贪婪成性、为非作歹的恶霸;明末的阮大铖是著名戏曲家,作品众多,但他依附阉官魏忠贤,为人奸诈,人格卑劣,嗜权罔利,在南明政权担任兵部尚书时索贿敛财,镇压异己,后率先剃发降清。现代的,如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却在汪伪政权任职,堕落为可耻的汉奸,走上了和鲁迅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在一定的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历史上毕竟留下了千古骂名,他们的名字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曾国藩有句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在这里却给“大丈夫”下错了定义,在有浩然气节的真正大丈夫面前,这样的辩护是多么苍白无力。怪不得清朝的状元秦大士来到杭州岳飞坟前,曾写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秦桧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笔者认为,作为现在的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的袭击时坚定信念,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抱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贯穿整个的一生,坚持到生命的最终,就是一种高尚的、可贵的气节。

第二篇:《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最近我在网上了解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刘小川写的,在刘小川的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语言中,让我;了解了不少那文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嵇康刑场上一身绿袍坐弹那首《广陵散》时四下的鸦雀无声;陶渊明扛着锄头看着萎怏的豆苗时的无奈和困惑;浮华的皇宫中司马迁.........在刘小川作家写的这些故事中,让我了解了中国文人过着别样一精一彩的生活,和留下异彩纷呈的文章,这些都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很喜欢男作家的书,因为他们所写的都是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去向他们学习的。

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

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魅力,就是在刘小川作者笔下写出的中国那些古代文学大家的魅力,品中国文人如品一杯茉莉花茶芳

一香四溢似听一曲悠扬的歌声回味良久。”从中国文人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第三篇:品中国文人 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暑假当中,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尤其是鲁迅。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眼前,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以及痛苦、悲伤与失落。从小学起,我就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读过他的很多篇文章,书面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严肃,语气那么刻薄、尖利,满篇都是直插人心的讽刺。再看他的照片,更是一种威严扑面而来。乌黑而短的头发耸立在头上,胡须也短而黑,眼睛炯炯有神,十分精神,不仅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印象中的鲁迅总是给人一种一本正经、话语中总带有讽刺、无法与之开玩笑和交流的人,但是鲁迅在刘小川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使我认识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平和,无论对父母、子女、朋友、学生都是如此。他从不与人计较,心胸宽广,并且生活简谱,往往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他其实很爱笑,平易近人。然而鲁迅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的求学之路尤其阻碍重重。他的童年很美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中,但是祖父的犯罪坐牢耗尽了家产,父亲的一病不起,使年轻的鲁迅生活一落千丈。生活巨大的落差,他人的歧视,父亲的重病让鲁迅意识到了全家面临的危机和中医的落后,毅然决定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来治父亲乃至国人的病。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饱受侮辱与歧视。他再次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中国人思想的腐败,于是最终弃医从文,投入了拯救民族的拼搏斗争中。

从刘小川的笔下不难看出,鲁迅心胸的广大且勤于思考、热爱祖国的性格。他在从自身的经历中不断思考着如何使当时的中国更加强大,如何使民族复兴,如何使国人不再受到外国人的羞辱与歧视。他在不断地审视社会,潜心寻找着一条开明和长远的道路。他将自己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构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而不失讽刺与批判的文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对人民思想改变的期盼,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声全部融入了一篇篇促人深思的文章中。

鲁迅的人生经历是我感触颇深。一代文人,竟也有改变国家社会的能力。虽然我们还无法做到改变社会,但我们也要学习鲁迅勤于思考,不断反省,热爱祖国的精神,努力学习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争取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处处为祖国、为人民着想,多多为他人做贡献。

“品中国文人,如品一杯茉莉花茶,芳香四溢;似听一曲悠扬的歌声,回味良久。”从中国文人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坚强不惜,愿为祖国、民族出力的精神;我感受到了如今祖国的强大;我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是无量的。相信我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幸福,祖国会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如果我们现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也许中国的又一代文人将会从我们中间诞生!

高一(5)班蒋宪

第四篇: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读《品中国文人1》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高一七班

赵清锐

第五篇: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一为文人,几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话。

诚然,你做一个匠人,做一个农民,都有一目了然的益处。可是文人呢?中国的经史子集,都懂一些,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更不在话下。可是,有用处么?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正是无用的人。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作家、或者批评家。说的简单点,就是读书的高等游民。他对每样东西都略懂一点,却不甚精通。对于学术不会有什么贡献,对于文艺也难说什么成就,他往往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

而文人看实际生活,总是雾里看花一般。隔得远了,自然难以看的真切;隔得近了,又难免出些求佛问道的妖蛾子。所以读老杜的诗,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有笑颜,亦抵不过胡马羌笛交践的怆然。天下沦落如老杜者多矣,然能于苦痛中保持一颗纯然赤子之心者几人哉? 中国的文人处在皇帝的淫威下久了,自然而然学会了明哲保身,慎言慎行.。所以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是歌功颂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大部分人是仰皇帝的鼻息而活的,偶尔跳出来几个,亦动机不纯,像明朝的东林党,自诩忠君爱国,经常带棺材上朝。虽然结局难免凄凉,有的被杖责,有的被屠戮,甚至于诛九族十族什么的。但在民间,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是忠臣所为。呜呼哀哉!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害死了多少人。然其情可悯,其事究竟不可悯。

我们从前说文人论政,后来又演变成文人乱政。然而管他论政还是乱政,都离不开”担当”二字。中国的文人都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的认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倔强的把天下兴亡放在自己的肩头。他们天生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渴望兼济天下,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可笑,可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这种以敢以一己之力撬动地球的执著,才铸就了中国文人不屈的脊梁,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根基。

无论时代怎样混乱,无论现实如何艰苦,总有一些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怀着指点江山,一匡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几千年阴冷灰暗的封建制度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所以仲尼著《春秋》以道名分;屈原放逐却有《离骚》;司马迁著《史记》,述往事,思来者。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文人还有这种使命感吗?

昔春秋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后又有始皇封树坑儒,令天下寒噤莫敢言。汉多有风骨,魏晋难得风流。乃至隋唐开科举,寒门亦得举仕。宋朝更是以文制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言。元则悲矣,读书人沦于娼丐之间。明清更大兴文字狱,使天下之人,不敢怒不敢言。乃至于今,一个文化大革命,让多少人不再挺着腰说话。

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么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和善良呢?如果中国的文人丧失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社会又将向何处去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文人都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今天,文人已变成知识分子这一更宽泛发阶层。而国民精神和社会价值规律的重建,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离不开时代的选择。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和经济的洪流。我们面临比任何时代的文人都严重的精神危机。如何面对权力,如何面对资本,如何在政治和经济中获得平衡,仍旧考验着知识分子的良心。

荣格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不再是传统的文人,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我们需要胸怀天下的担当,需要肩负时代的民族的责任。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我们希望能有一批有责任,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分子,超越世俗,功利,以自觉的文化追

求为目标,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保留一息尚存的文脉。

下载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节——名人名言

    1、粉身碎骨何所俱,留得青白在人间。——于谦2、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

    气节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第 期【甲】当灿烂的阳光温暖整个校园,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乙】让我为你采撷一缕阳光,留住一丝清风,让金色和红色印染辉煌......

    谈气节

    谈气节 作者:莫其憬 发表日期:2012/12/31 记得有一次,有个同事对我说,“老莫,你的伞都坏了,还不换一把。”当时我笑而应之:“它还可以用,还有利用价值。”现在想起来,我真的有点舍不......

    气节(五篇范文)

    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国内外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杰:这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首先,从国际社会来看,20......

    中国有气节的人物的故事

    中国有气节的人物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初见名字时,我以为作者真的要把出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文人都写一遍,觉得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翻看书的目录一看,每一本都只挑了八九个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品述,有种被骗的......

    品味中国文人之李白

    李白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几乎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自我们儿时读书识字起,李白的那些伟大诗篇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求学生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送孟浩......

    彰显军人气节

    彰显军人气节 ------新一代的消防队员 当我们的祖国崛起于东方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革命军人,忠诚于党 后备军魂,国防栋梁 强军的目标,召唤在前方 伟大的祖国,教会我飞翔 亲爱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