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锋为什么如此高尚
雷锋为什么如此高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想探究雷锋做好事的动机,便重读了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摘抄》中记载的第一件好事,是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的“抢救水泥”。那天晚上,雷锋正在屋里看书,突然下雨了。他想起了工地上露天堆放着七千多袋水泥。“这时”,雷锋写到,“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的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宿舍,发动了二十多个小伙子,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的突击队。。。”党提出了要求,“共青团员”的身份提出了要求,雷锋便热诚地满足了这种要求。
一九六一年农历正月初一,他抵抗住看戏的诱惑,背着粪筐给人民公社拣了三百斤粪。三百斤不是一个小数。请想象一下,雷锋一个人,孤零零地背着粪筐,在大年初一走在冬日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如果不是由于他后来光荣牺牲,不是由于他的日记公开发表,他在这一天的行为不会有什么人知道。他不会得到任何外来的东西,除了他自己内心的奖励。那么,在这位年轻人的心里,究竟萦绕着什么样的思想?第二天,一九六一年正月初二,雷锋把舍不得吃的一斤苹果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住院病人。我们知道,那是一场夺去了两三千万人性命的大饥荒的最困难的年头。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他在火车上送水扫地,他在半夜三更冒雨送妇女儿童回家。对这一切,雷锋记载下来的内心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我心想,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立刻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
真正的问题在于:雷锋为什么会以如此异乎寻常的热情实践这些高尚的行为规范呢?
在雷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党的 之情,可以发现他对荣誉的珍视和向往,也可以发现他的敏感的同情心。这些因素都可以解释他的热情,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雷锋日记表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渴望,是做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的日记充满了关于怎样做人的思考。有一次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读《纪念白求恩》,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矮个子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雷锋是毛泽东门下的贤人,就如同孔子门下的颜回,只是寿命更
短。
在我的眼界里,这就是雷锋所追求的最深层的东西。颇有点像一种古老的寻宝的神话—如此这般地克服了障碍,从此就幸福地生活着。
雷锋在记日记的时候,几乎还是一个孩子。他的日记摘抄起于十八岁,止于二十二岁。他记载下来的是一种青春期自我塑造人格的努力,一种如何度过人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最初的尝试。雷锋没有机会继续往下走,没有机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而时光对人格的作用就像对醇酒的作用一样重要,即使圣贤也不能例外。
如果雷锋有机会继续走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子?没人能断言。不过我相信,他会遇到更多困惑,比如他决心热爱的人民在他热心信奉的人民公社的土地上偷懒,他热爱的当组织竟会出现贪官污吏等等。同时我也相信他的眼界会像我们一样开阔许多。他会发现,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从佛陀到耶稣,从孔子到毛泽东,人类的圣贤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答案,这种寻找至今仍在继续。
应当说,如今比雷锋生活的时代有了更好的寻找条件。三十五年过去,人类又积累了巨量的经验教训和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人类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本和归宿,帮助我们进入更成熟更高明的境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雷锋那样的真诚和热情。
第二篇:雷锋是一个高尚的人
雷锋是一个高尚的人,也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热爱人民、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胸怀大爱、“吃得起亏”的好人。因此,“做好事”成为人们通常对雷锋精神最朴素的理解。雷锋确实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好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也暴露出局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跌倒的老人扶不扶?被碾压的女童救不救?像一面犀利的镜子,拷问着人们心底的道德良知。一些人蜕化得空前的自私和冷漠,一些人唯利是图、善恶不分。更有甚者,将高尚坠贬成愚昧,丑恶美化成了高明。这些错误认识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腐蚀了时代肌体。
雷锋精神早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肌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雷锋精神不仅温暖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世界许多善良人的眼睛。一位美国青年女教师在参观雷锋纪念馆后,深情地在留言簿上写道:“雷锋属于世界”。
是的,高尚的心灵、崇善的本性在全人类有着深刻的共鸣。雷锋精神是一种人间大爱。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取向,仁者爱人其实何尝又不是一切文明的共同信条呢?如今,我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那么又岂能回避雷锋精神的光芒。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在两个层面狠抓落实:一是公职人员的率先垂范,党员干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和雷锋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学习雷锋精神,应当成为公职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二是工商界,企业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像雷锋一样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此外,千千万万普通的人们,何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涓涓细流而成江海。
让我们铭记并践行雷锋精神,因为他曾像阳光一样温暖了你,也温暖了我。如今,让你我一起,在雷锋精神的温暖下继续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从前,有一个和尚叫佛印。和朋友出去玩,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说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打”。当他们走过森林时,佛印不幸遇险被朋友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刻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他的朋友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写下字?”佛印说:“巴掌之痛如海水冲沙滩的字,很快消渐。相助之恩却似刻在石头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有时道德是一种爱心。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 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我们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还有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一些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道德一直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宝藏。孔子则是道德优质的代表,他不贪图受利,一心为人民、民族效力。李世民终世以德为政,从不暴力迫害,以江山社稷,人民平安为己任。孔融4岁让梨,尊敬兄长,礼貌待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司马光砸缸,救得伙伴,他的善良,机智,令人佩服。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难。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时、一分钟,甚至就在那么一秒钟,只要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终将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做一个道德公民,道德,才会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心中,自由的飞翔着…
第三篇:雷锋是一个高尚的人
雷锋是一个高尚的人,也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热爱人民、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胸怀大爱、“吃得起亏”的好人,因此,“做好事”成为人们通常对雷锋精神最朴素的理解。雷锋确实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好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道德一直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宝藏。孔子则是道德优质的代表,他不贪图受利,一心为人民、民族效力。李世民终世以德为政,从不暴力迫害,以江山社稷,人民平安为己任。孔融4岁让梨,尊敬兄长,礼貌待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司马光砸缸,救得伙伴,他的善良,机智,令人佩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是一面镜子,学会道德,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微笑。
“道德”是道理和品德之和,同样,做人的根本也是如此,无论干什么,都要讲道理,遵守一个人本该有的品德。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良好的道德其实很简单,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小孩让座;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帮助有困难的老人;为灾区捐钱;礼貌地向老师、认识的人问候,这些都是道德的体现。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良好的道德其实很简单,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小孩让座;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帮助有困难的老人;为灾区捐钱;礼貌地向老师、认识的人问候,这些都是道德的体现。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四篇:高尚师德---诚为贵
高尚师德——诚为贵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一个教师的师德,突出表现在一个“诚”字上。
忠诚的教育思想,忘我的敬业精神。这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师德。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完成这一工作,就要靠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人们常把教师喻为“红烛”“人梯”“春蚕”“园丁”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说明了教师工作的光荣和重要。所以每当教师从自己准备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对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树立精诚的专业思想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待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诚恳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方法。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教师职业品质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学高为师”“良师出高徒”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还应多关心时事,多读点历史和文学作品,多读点哲学、天文、地理和科技知识,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就是说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就是说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兴趣要广泛、知识要丰富,而且要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改进方法,讲求教学艺术,做到教学、教研两条腿走路,互相促进,相宜得彰。
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这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品德素质。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火热的心肠,善于尊重学生,理解、爱护学生,以期建立一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用自己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体现“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
赤诚的爱心,这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特别是对学生的一颗爱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师德要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而,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情沟通,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倾诉心中的喜与悲。这样通过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和感情的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和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并对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师德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日常的言表风度、行为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取得学生的信赖和敬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第五篇:职务消费为何能如此潇洒
职务消费为何能如此潇洒?
红网 [微博] 武洁2013-10-16 08:
武洁 时评作者
中秋国庆期间,中央再次严令禁止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随之,礼品生意冷清了,大闸蟹“退烧”了,高档餐饮降价了。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仍有部分月饼、购物卡等在办公用品名义下被公款消费掉了,打着职务消费名义的腐败行为还在蔓延。专家调查显示,某些地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职务消费在40万元以上,经济发达的地市则要100万元以上。(10月14日《人民日报》)
如果因履职而产生的费用,却要个人去自掏腰包,当然说不过去。对于官员而言,因公差旅产生的交通、食宿开支,当然是为了公务履职,这笔费用自然应被计入职务消费,而没理由让官员自己埋单。可见,假如看到“职务消费”,便怀疑“假公济私”,甚至认定“滥用公款”,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既然级别越高的官员,往往责任越大,对应的职务消费额度高,要说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职务消费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但假如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职务消费成为“假公济私”、“滥用公款”的幌子,也就绝非杞人忧天。现实中,当“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均可被冠以“职务消费”的名头,甚至动辄一位基层领导每年的职务消费,便可达百万元之巨,职务消费的“黑洞化”,沦为“不落腰包的腐败”,也就绝非戏谑。而按理来说,“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当然仅止于履职之需的费用,既然如此,即便不去事无巨细的列出细则,职务消费的范畴与边界其实也不难基于常识得出。那么,何以现实中的职务消费,却可以大肚能容,无所不包呢?更为可笑的是,此前甚至曾有部委发文,严禁职务消费被用于高档娱乐活动,以及个人住宅和装修。这里面的滑稽之处在于,明明与履职毫无关系,竟然还要专门发文禁止,职务消费中的乱象,由此可见一斑,而如此后知后觉的堵漏法,恐怕永远也赶不上“职务消费”创新的步伐。之所以“职务消费”可以如此兼容并包,来者不拒。职务消费缺乏起码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恐怕才是根本原因。现实中,各级地方政府的职务消费,往往只需领导签字即可,财务部门通常只有照单全收的份,而并不能对领导的消费提出异议。即便是有着后续的审计,也终究是挂一漏万,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监督与约束机制的付之阙如,自然壮了职务乱消费的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官员职务消费的“待遇化”,更是成了公开的秘密。既然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职务消费额度,自然是“不用白不用”,职务消费完全脱离职务之需,彻底成为官员的个人消费、家庭消费,也就并不意外。当各种五花八门的私人消费,只需大笔一挥,便纷纷可以从职务消费中报账,“不落腰包的腐败”还真是既安全隐蔽又潇洒自如。
同样是职务消费,何以国外官员不仅潇洒不起来,甚至常常战战兢兢呢?例如,即便是公务差旅,假如顺带家人同行的话,国外官员更愿意选择自掏腰包,宁可让公家占点便宜,也断不能犯了占职务消费便宜的大忌。背后的原因,当然在于职务消费的监督与透明,以及惩处机制,让职务消费既难有空子,更难有胆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当职务消费完全成了官员自说自话,官场的黑箱操作,缺乏透明与监督的职务消费,其实注定难受制约,尤其当职务消费披上了“待遇化”的外衣,沦为一个啥都可以往里装的“筐”,也就在所难免。既然如此,遏制职务消费乱象,也就更亟待从“透明化”与“去待遇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