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挽歌

时间:2019-05-13 13: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渊明写挽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渊明写挽歌》。

第一篇: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写挽歌 2008-12-21 15:02

一、作家简介

陈翔鹤,四川重庆人。192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同年专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1927年起任 教于山东、吉林、河北等地,抗战爆发后到成都,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领导,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 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等。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1954年到京 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主编。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创作较少。本打算将庄 子、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化名人写成小说,但仅完成《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响深广。

二、短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赏析:

《陶渊明写挽歌》共分四个层次:

1、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 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 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 烦。

3、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 笑话。

4、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三、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 A、崇尚自然,通脱达观。

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因为

1、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博通六经,懂得老庄;

2、不许 拿富贵骄人的谢灵运入白莲社;

3、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头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所以他上庐山想和 他谈禅论道,不料到了东林寺,看见大办法事的慧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以及毫不理会大家的“我慢”态度,感到非常不快。

B、与权利中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保持一种疏离关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受时代污染。

在庐山,当所谓的儒学之友,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而且慧远法师许诺他可以喝酒时,他一边托言婉拒,一边起了回家之心。他对江州刺史王弘、刺史檀道济来同他攀亲论友感到不解,尤其讨厌檀道济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因为他不屑那些 借归隐为名,一心取得高官厚禄的贤者。当他听说檀道济要送他粳米和猪羊的话时,两颊都发起烧来。

他觉得颜延之是个好人,讲义气,重朋友,但是名利心重,官瘾大,所以批评他俗务萦心,患得患失,整日迎来送往,没有诗情画意,根本就写不出好诗。C、不喜亦不惧的生死观背后隐藏的是对道德沦丧、乾坤混乱的社会的拒斥。

他觉得东林寺的和尚拿钟鼓来吓唬人,刘遗民却对他磕头礼拜,说明他们对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佛家讲超脱,道家讲羽化,都是没 有彻底解脱。他认为慧远和尚的《形尽神不灭论》在道理上是说不大通的,他主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 独多虑。”凡事有头就有尾,这是很自然的事。

在《挽歌》中,表达了对生死大事的最终看法:“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实在是无聊 之极。一旦人死了,与草木山阿同归于朽,便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D、处世达观的陶渊明表现了忧时伤生、愤世嫉俗的悲愤情怀。

陶渊明感物悲秋,想起阮籍《咏怀诗》中的诗句:“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 诉谁?”这种殷忧既是阮籍的,又是陶渊明的,更是作者陈翔鹤自己的。陶渊明身处乱世,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能与自己推心置腹地 交流,生怕被世俗所觉、所害,对儿子也只是自责“没有本领,让你们兄弟书都读得很少。”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肯与时 妥协,拒绝时代主潮,而又无法拒绝时代的无奈心理。他在《自祭文》中所写的:“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表现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颠倒错乱时代的最后选择,达观的处世态度后,隐藏的是满腔的苦闷、悲愤和伤感。

四、主题探索:

作品借描写陶渊明晚年上庐山对东林寺法会场景的感悟,及由此触发了一连串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陶渊明写挽歌的 创作冲动。小说特别标举了陶渊明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的感慨,实际上是在誉美诗人任运委化的生死观,表现对世俗物欲的追 求和虚伪生活的蔑视。作者通过探索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风亮节,正直狂傲、淡泊高远 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渊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借此影射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景况,从而曲折地抒写了知识分子 的心声,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批判精神。

60年代初,适逢党的文艺政策调整,经过多次运动打击的知识分子,再不也像当年贯彻双百方针时那样出言无忌了,而是采用借古喻 今的方式来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黄秋耘曾经这样说:“写历史小说”,“更重要的是,作者要能以今人的 目光,洞察古人的心灵,要能跟所描写的对象‘神交’,用句雅一点的话说,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 会到古人的情怀,揣摩到古人的心事,从而展示古人的风貌,让古人有血有肉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作者 的现实寄托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声与历史人物的心理契合无间。作者之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选择陶渊明此类与 时代权力秩序格格不入的人物做作品的主人公,表现他的独立的精神立场和高尚的品格,其目的就在于用曲笔真实地彰显当代知识分 子的生存样式和心态,为解读他们的生活处境提供一个成功的艺术样本。

但是,从1965年起,该小说就开始遭到批判和清算,有人指责“它的内容充满了阴暗消极的思想情绪,宣扬了灰色得人生观”,此后,又有人将它的背景和“庐山会议”挂钩,声称小说“既是作者为一切被打倒的反动阶级鸣冤叫屈,鼓动他们起来抗争的‘战歌’,也是射向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毒箭”。作者在文革中因此受到迫害,于1969年去世。参考书: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思考题:作者陈翔鹤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

一、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是在60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关于“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问世的历史题材小 说。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 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刻画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首的性格。

作品大胆突破了当时文学写作方面的不少禁区,直面并塑造出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将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 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

1.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 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2.简析《陶渊明写挽歌》中陶渊明的性格心理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 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 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3.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典诗 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现其性格特征。

第二篇:青春挽歌为谁写

我曾仰望的天空还是曾经那样,没有繁星,没有月光,漆黑的夜幕反让万家灯火显得有那么些温暖,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夜晚,我才能静下心来看看窗外。有月光的夜晚,只在夜半骑车归家时仔细把玩过,看月亮,高高挂在天际,那么近,又那么远,皎洁的不含一丝杂质,看不见月宫嫦娥与玉兔,更看不见痴心吴刚,细细比较每天的月亮,发现每天都是那么圆,就以为没有月缺。我是不懂浪漫的人,宁愿把时间用来睡觉,也不会特意去享受月光。或许人生的美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而我们所追寻的快乐也是不同的,我喜欢随意的人生,在任何时间关掉手机,不回短信,大发脾气,一切都只为了自己的心之所至。也许我心中的浪漫就是像船长一样追寻自己心中最想,跟随未知的引导去探寻人生的宝藏,可惜这样的年代已经没有岛屿可以自己掌握命运,而我对于各种昆虫也没设么好感,因此探险对我来说也过于不切实际。

而我,是喜欢陌生的城市的,没有熟悉的人,就算做了什么丢人的事,也不怕被人认出来而遭到大肆宣扬,有时候,熟人也真的是很可怕。喜欢无拘无束,没有牵挂,就像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般的生活。所以喜欢吸血鬼,不仅因为美貌与力量,更是因为超脱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的奔跑,那种充满刺激的血液,无所畏惧的生活,真的太令人嫉妒。

喜欢下雨天,躲在家里,那种幸灾乐祸的心情,温暖舒适的我和那些落汤鸡,这种对比让人有种幸福的感觉。或许雨水可以让我身体里有种温暖在流动,就像喝下了一杯暖暖的牛奶。很久都不记得那种踩水坑的满足了,可能长大的我们就会变得懒惰,不再喜欢去享受生活,而是等待岁月把我们吞噬耗尽。

所谓青春,对我而言,并没有值得炫耀的快乐,我沉默在青春里,沉默在岁月里,快乐和痛苦并不像黑白那样对比鲜明,就像咖啡和巧克力,苦与甜的混杂,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或许我们只是对青春抱有太多的幻想,正如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青春中挥霍,在老去后失落,于我们而言,并没有哪段岁月是充实而无憾的。我们总在叹息中回首,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

我想问,现在,我们除了青春还有什么?回答是一无所有。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是贫穷的富人,看似一张数额巨大的支票,但却暂时无法兑现。我们在快乐中哭泣,在幸福中哭泣,在无助中哭泣,我们只是一无所有。我们拥有的只是绚烂而虚无的青春,青春与白骨究竟有何区别,或许只是多了一份感觉,我们会痛,而白骨不会。

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活在所谓青春中,而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青春。它那样虚无缥缈,所有人都为她写下赞歌,而当我要替我的青春写下一首挽歌时,却不知道她是谁,是在何时来的,又是在何时离去的。

第三篇:大自然的挽歌

大自然的挽歌

——读《可可西里的哭泣》有感

初次阅读这本书,是在上网时偶然看见的。看到其他读者的评价,好奇所致,我开始阅读它。我才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悲凉挽歌。

小说写了“我”孤身去了可可西里,在那里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她为拍摄藏羚羊的生死之谜而来到这里,并准备拿到英国进行展出,立志唤醒全世界人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而“我”也跟随她的镜头慢慢了解到藏羚羊的屠杀之谜。在生与死的关头,一个代号为“暴风”的志愿者组织出现在可可西里腹地,为保护野生动物,在绝境中挣扎。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那里冰川广布,山峦绵延起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但因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也被称为“死亡禁区”。而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独有的物种,能够在最高约5500米的低温缺氧的死亡禁区健步如飞,更是可可西里的骄傲。

但是,如今的可可西里已经不能再称得上是“无人区”了,她已经被人占领了。当一种叫做沙图什的披肩在欧洲悄然流行时,就注定了可可西里与藏羚羊的悲惨命运。谁又知道,隐藏在她美丽外表下的,是那么沉重的罪恶?藏羚羊已不再是可可西里的主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盗猎者。他们常年驻扎在这里,为的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将黑洞洞的枪口指向在溪边休憩的那群藏羚羊!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灾难下,一百多万只藏羚羊只剩下不到两万只了。那些暴露在草原上的藏羚羊的尸骨,成了可可西里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值得庆幸是,还有那么一群人,为保护可可西里而不畏流血和牺牲,怀揣着共同的梦想,远离了家人,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残暴的盗猎者,直面死亡的威胁,用生命诠释责任与信仰。

真的很佩服小说的女主人公,作为“暴风”的队长,她时刻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唤醒全世界对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和觉悟。她坚持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中国消失了,在世界上也就消失了。无法想像,如果盗猎者知道他们犯下的是怎样无法挽回的错,内心是否会存有内疚与罪恶感。

看到小说的结局,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哀伤。为反盗猎者们失去的年轻生命而哀伤,为他们拼尽全力却无力改变可可西里的悲惨命运而哀伤,也为曾经美丽现在却千疮百孔的可可西里而哀伤。

夜深了,草原上,仍飘荡着那令人心碎的悲凉。

可可西里,你遥远又神秘

可可西里,你在我的心里,遥远的天际是谁的声音,像划破千年的沉寂,却又归于沉寂。

羚羊的眼泪谁会再提起,那勇敢的泪滴,是我们的哭泣,那灵魂的污迹,让风雪来荡涤,暖暖的怀里,是慈悲的圆寂,有谁来保佑我,让她生生不息——

第四篇:挽歌美文随笔

海鸟和鱼 一念之差

无关悲喜

作一场风雨绸缪的等待

风凌乱了迁就

怨秋夜未央

拾起一束路旁的荒凉

你却埋怨它枯萎已久

所有的疼痛都与柔弱有关

沉沦在不愿醒来的梦靥里

若花间走

寻觅漏掉心情的微光

一如既往 浅唱流年

看岁月枯守的那一城嫣然

轻叹花开花落无人问

相逢一念是恩泽

相离一瞬是前缘

昨夜你唱的挽歌

曲调将半

余下的我已挥洒殆尽

唱那一半的歌

独钓岁月另一端的无人知晓

人潮浅淡了过往

半朵情花

藤蔓纷扰了今昔

半季情瓜

你让物是人非栖息的太过华丽

梦呓已不再

在无人理会的堤岸

读懂了海与天的挽歌

只唱给海鸟和鱼吗

你不肯低头

我也不愿仰望

染尽了西山红日

等过了白帆归岸

天边云相绻

偎依在彼岸

你告诉我苔前柳花风吹散

一片

曲终散

仓促打湿了痴心未改

空余青春的倾城倾国

轻吟挽歌

岁月可曾纵容

断桥雪夜的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晨曦易夕

梦回流水缺月

是否许到朝暮依心

才会换来结局的沧海桑田

逝者如斯

苍老了未果

算不尽 等不来

而我只能唱一半的挽歌

第五篇: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王昭君出塞后怀乡: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王维的《渭城曲》: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苏轼的《定**》: 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也不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过来了吗?

不过,毕竟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戏剧性的一幕怎么发生得这么快,风雨悄然消逝,一轮斜阳正在我前行路上的山头向我含笑。回首刚刚跋涉的风雨路,你仿佛顿悟了一个道理:政治上永远没有无风无雨的日子,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离开。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渊明的《归去来》,江海湖山中寄托自己的一生呢? 李白: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苏轼: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缸懦林兀 愕木僦怪斜ズ 挂郑 愕拿恳桓霰砬槎汲渎 硕允赖赖奈弈斡氩宦?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屈原:

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项羽: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孔子: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下载陶渊明写挽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写挽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

    浅谈陶渊明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 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 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

    一曲生命的挽歌

    一曲生命的挽歌 ——看电影《入殓师》的感想 让生命诗意地栖息在这美丽的大地上,消逝也请优雅。 入殓时刻宁静祥和的死之优美,如同零落了的樱花,离开了生命的枝头,却最后吐露一......

    帝国挽歌(共五则范文)

    帝国挽歌 帝国挽歌 作者:陈季冰 来源日期:2010-12-23 一. 英国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威廉王子将于明年春夏季与交往8年的平民女友凯特•米德尔顿(Kate Middleton)举行婚礼,这是连日来......

    《爱的挽歌》读书笔记

    《爱的挽歌》读书笔记—生命已了,真爱永存妲丝,是整个狐狸家族里美丽的象征,还曾是狐狸王国中的公主,他雄狐狸鲁拉的妻子,她以她的大爱与美丽羸得了所有家族人员的爱戴和尊重。然......

    一曲生命的挽歌

    一曲生命的挽歌 ——观电影《可可西里》 古代中国是一个尊儒尊孔的国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据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灵魂,演绎并见证着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传奇。遥远而美丽......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

    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