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读书摘抄笔记
暑假期间,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现作一些简要的摘录和感想:
——摘自《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怎样才能做到终生备课,积累知识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感想:时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我自己也感觉的确是这样,上班时间全被工作占满,回到家里,什么事情都很累,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然而长期以这样的理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万万不可取的。社会在前进,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停滞不前,吃“老本”,那就是退步!所以,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摘自《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考试和成绩,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后进生”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摘自《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而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感想:读了这一节,我有些茅塞顿开,找到了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原因所在。一直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高而犯愁,总认为是学生这方面的原因,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有的学生一道题目做过好多次都纠正不过来,就是因为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以后必须重视第一次教学新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上课之前,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哪一个环节会出错,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出现错误。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摘自《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时期。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也理解成个人的小天地。对于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能把它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给思想增添真正的创造性。
感想: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摘自《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我叔叔家的一个女儿,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 摘自《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1、尽量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
2、联系家长,让他们享受和关心獐的成功与忧愁。(办家长学校)
3、应从多方位来评价学生,避免分数至上。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如果就给“三分”定为不及格的分数,那么家长们也将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让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
感想:读了这一小节,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的两个后进生——董羽婷和钱正雄。虽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由于功课落后而带来的忧伤,但在报分数时,我还是注意到他们低下了头,之后一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这两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加上几次的测验不理想,老师着急、家长失望,孩子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失去了信心。并且,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小节中还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接参与儿童的教学”,“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我想,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他们渐渐找回自信心,学习着,快乐着。
——摘自《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条件和前提。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如:刚参加工作时教初一的数学,那时每节课下来,记了好多优缺点,到第二次来时。备课就可以保持好的,纠正不足的。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 摘自《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均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要进行长期的训练。
作为教师的我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 摘自《71、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1.演讲法(文学课与教学课的区别)
2.演示法:在教学工厂里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只有特别重要的地位。3.观察法:(自然课与生物课、物理课的区别)4.叙述法和谓语法的区别(历史与文学课的区别)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记住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摘自《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老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具有扎实的心理基础,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在教学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真善美吸引学生,不逃避带有人性的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第二篇:读书摘抄笔记
寒假读书摘抄笔记
(一)名著或名家作品阅读
班别: 姓名:
【阅读书目推荐】
中考必考名著推荐:《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童年》;《骆驼祥子》;《名人传》;《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 名家散文作品推荐: 毕淑敏;席慕容;秦牧;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沈从文;丰子恺;
冰心;张晓风;林清玄;宗璞
报刊杂志推荐:《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时文选粹》;《散文精选集》;《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年选》;《写作》;《做人与处世》; 《知识就是力量》;《中国微型小说精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佛山日报》
【名著或名家作品阅读书目】 【作者或简介】 【好词(10个)】可选成语;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文学意蕴强的词等。
【佳句点评(5句,其中两句点评)】可选修辞句;描写句;哲理句;词汇优美的句等。
1佳句: 点评: 2佳句: 点评: 4 5 【主要内容】
【阅读感悟或收获】
【我喜爱的一句名言】
寒假读书摘抄笔记
(二)报刊杂志阅读
班别: 姓名:
【好词(10个)】可选成语;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文学意蕴强的词等。【佳句(4句,其中两句点评)】可选修辞句;描写句;哲理句;词汇优美的句等。
1佳句: 点评: 2佳句: 点评: 3 4 【主要内容】篇目:
【阅读感悟或收获】
【我喜爱的一句名言】
【我积累到的事例】
有关话题1: 事例1:
评析(议论):
有关话题2: 事例2:
评析(议论):
寒假读书摘抄笔记
(三)作文阅读
班别: 姓名:
【好词(10个)】可选成语;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文学意蕴强的词等。【佳句(5句,其中两句点评)】可选描写句(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1佳句: 点评: 2佳句: 点评: 3 4 5 【美段摘抄及仿写(1个)】注明开头段(有修辞);结尾段(有中心)。
所读文章文题: 开头段(有修辞):
结尾段(有中心): 作文文题: 仿写开头段(有修辞):
仿写结尾段(有中心):
【主要内容】篇目: 【阅读感悟或收获】
【我喜爱的一句名言】
寒假读书摘抄笔记
(四)班别: 姓名:
【课内外古诗名句分类】
(一)写景:
春:
1、2、夏:
1、2、秋:
1、2、冬:
1、2、壮观景象:1、2、3、植物(花草树木):1、2、3、(二)思乡:1、2、3、(三)爱国1、2、3、(四)战争1、2、3、(五)远志1、2、3、(六)哲理
1、诗句: 明理:
2、诗句: 明理:
3、诗句: 明理: 【我所喜欢的诗及点评】
诗句: 点评:
第三篇:今天的读书精华摘抄笔记
1.武则大的所作所为,当真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扬东海之波,涤恶不尽!
2.大地春回花似锦,问君何事独伤心 花自飘零水自流,岂缘无赖强占愁?”
3.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鸾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4.山水虽雄奇,豪杰难寻觅,日暮欲何之?吾心自寂寂
5.“峨嵋天下秀”!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说明了峨嵋山的山容秀丽,为天下名山之 冠。在月夜下的峨嵋;美得更是难以形容,群峰挺秀,或如静女丽妹,或如神僧异丐,岩蛐联属,尽态极妍。云海苍茫,冰轮正满。峨嵋诸峰,在月光云气之下,都好像蒙上 了一层薄雾冰纳,神秘、幽邈、宁静!
6.江湖空抱幽兰怨,岂是离骚屈子心,楚泽长安难并论,天涯何苦作行吟-《女帝奇英传》
7.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白鹿原>
8.他也知道李沁梅在寻觅他,他把李沁梅比作天上的浮云,而将自己比作波涛汹涌的大海。他是在海岛长大的,大海一望无尽,海的尽头与天衔接。只有在海天相接之处,白云才捉着了绿波,像锦缎一样,铺平了奔腾的海浪。海与云是两种不同的性格,云似动而实静,海呢,海在表面静止的时候,它的心脏也是在无休无止的激汤之中,云单纯而海复杂,云虽然时常耐心倾听海的呼啸,但她懂得海的秘密么?懂得海的心情么?-<云海玉弓缘>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渴掘井,毋宁未雨绸缪。-<求职,从大一开始>
10.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做穿针放血的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11.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12.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13.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14.什么叫高贵?就是在无论多么狼狈和绝望的时刻都能保持一个“人”的尊严,这个保持尊严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抗命运、破解绝望的过程,是我们在无助中仰望苍天和扪心自问的过程,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艰辛旅程中惟一可能获得内心平安与强大的过程-<生命从明天开始>
15.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
16.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
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刘墉<我不是教你诈>
第四篇:摘抄笔记
摘抄笔记,非常好的经验!
1、研究学习方法
2、养成有规律的生活。
3、培养自我约束能力,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4、激发兴趣与需要。
5、明确行动目的和要求。
学习怎样专心(个人体会)
1.有原动力的时候再去学,比如,我为什么今天要学习;我的目标是什么?
2.学习的时候忘记学习之外的事;这就是时刻要想到“小猫钓鱼”的故事.3.找最适合自己大脑习惯的时间段和空间学习;
4.累了要知道休息,恢复了要知道不要松懈,否则前功尽弃;
5.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进步,否则,不可能进步;
6.每天检查自己,有没有偏离目标,偏离了,立刻纠正,没有,为自己喝彩;
7.持之以恒的毅力!
理论结合实践
学习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学习上给自己定下实践限制
人大脑工作与休息时间的规律
劳逸结合,让大脑子最兴奋的时间学习
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计划表
当天学的当天复习,刚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的最多,最好在学后24 小时内复习
复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个月后
制作时间日志,了解自己一天在哪些地方浪费时间。
要事优先原则和一时一事原则
第五篇:教师读书计划及笔记(范文模版)
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应该要读书,汲取书籍的乳汁,积淀文化内涵。我必须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不断更新理论素养、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教育能力,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一、读书目标:
1、将“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读书活动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读书内容:
1、《做最好的老师》
2、《班主任兵法》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4、《新教育之梦》
5、《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6、《教育漫话》
7、《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等。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研读一本教育刊物、一本教育名著,撰写有价值的读书心得体会,保证读书的效果,并学以致用。
3、按照读书计划,与同事交流读书感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抓住培训、听课、博客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6、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7、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读着这本《做最好的老师》,亦是爱不释手。细细品读,我觉得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 幸福的老师。教师职业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谋生的职业一种。教师也是常人,有常人的需要,有常人的幸福观,或者说也追求常人的幸福。既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具有共同的谋生的性质,那么就应当给教师以常人所有的幸福。
但是,教师职业又的确非同一般。作为一种最为古老、如今全球有数千万人从事的职业,教师职业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对于人类社会新生一代成长的意义有着特殊的价值。教师在这种活动中可以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遨游,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幸福。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给教师的特殊的幸福。
常人的幸福感,总是在职业的参照中感受到的,譬如收入多寡的比较,劳动量的比较,等等。但是教师特有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得到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感,那么所产生的幸福是无以比较的。这种幸福感不会因为某一时代或某一时期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观上的“俗见”而改变,不会因为教师的收入、劳动工作量与其他社会职业的比较而改变。
如果以教师收入的多寡,劳动负担的轻重,作为一种幸福感的尺度,其实并没有真正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所在。或者说此种幸福感并非教师职业特有价值给人带来的。用常人的幸福感作为尺度,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教师职业所能够给人带来的特殊幸福。
教师职业有它特有的趣味,特有的幸福。不过这种趣味和幸福,必须在教育的本真意义上实施教师职业活动才能体验到。如果一个教师,迫于外力,不能在教育的本真意义上开展教育活动,因而不能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这就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被某种力量驱使,开展的所谓教育不过是在摧残青少年,更不可能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
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师怎样活得像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试的压力仍然在扭曲着我们的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教育从来就不可能在一种完全纯净的环境中进行。生活从来都是在悖论中前进的。如果一个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应当能够在教育的悖论中,找到教育的正确前进方向。这样,他就不仅能够自己得到真正的教师幸福,他也会给别人的教育活动指示一个方向。因为他能够在教育中起开路的作用,他就能在教师职业中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幸福!
幸福着的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主动精神。从在学校中遇到的成功教师以及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学会乐观的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
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有“激情”、能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万一教师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那他至少要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班主任兵法》文摘之一
书中讲到:“最好的消灭敌人的方式就是把敌人变成自己人。学生工作也是如此,要抓住一切机会把对立面的学生转变成为支持你的学生,如果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支持你,教师的工作无疑是成功的。同时,在转化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学会自保。”这让我想起了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每接手一个班,总会有几位比较难管的学生。于是工作的重心就集中到了他们身上,但越管越发现师生的关系越紧张,矛盾越多,自己也被搞得身心疲惫!现在想想问题可能出在把学生看作了真正的“敌人”!把学生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在管中也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方法也可能过于单一!
接下来书中继续讲到我们怎样学会自保:
1、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离学生太近,被学生一眼就看出虚实,从此对你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这教师的威信可就一点都没有了。(当然,除个人魅力强的班主任)
2、身教也是自保的重要途径。一些平时言谈举止比较随便的教师,可能他觉得自己也就是不拘小节,但实际很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子,真要被投诉了,也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啥说的。所以就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何况古人就讲为人师表。
3、自身素质要过关。如班主任学识比较渊博,学生总是很崇拜的。
4、有幽默的班主任也有利于自保。如果你幽默感实在太差,还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好,简单易行,就是多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是教师自保的一个良方。
总之,真正懂得自保的教师,会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当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会先估量估量,实在不行,先避其锋芒,日后再徐徐图之。
《班主任兵法》文摘之二
学生工作,我们主张,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攻心,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灵。有一些老师,自己情绪失去控制,当众与学生发生冲突。为师者决不可如此,否则必败无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灵像天空一样开阔。
攻心,还得了解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心理,你如何去攻呢?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切忌想当然,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就开火进攻,到头来,一无所获还是好的,学生离心离德害莫大焉。攻心,一定要善于随机应变。学生的心理千变万化,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方可牢牢锁定目标。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要知道,我们教师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攻心乃是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班主任兵法》文摘之三
读一本好书,犹如在干渴时找到一泓清泉,在黑暗中看到一盏灯火,在寂寞时邂逅一位故友,在迷茫处忽见路转峰回,这是我在阅读了万玮老师的著作《班主任兵法》后的最深感触。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实践篇是精选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富于智慧,读后令人回味,引发思索。理论篇是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对《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作者运用辩证法思想,对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进行了剖析与纠正。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也会感到迷茫与困惑,在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适合班级的工作方式,不断积累带班经验的同时,我迫切渴望从他人的成功案例中汲取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本书教会我用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首先,对后进生的教育要讲究策略。本书收录了许多后进生的教育案例,处处体现出作者的睿智,冷静,果断,幽默。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蕴藏着大智慧,给予我很大启发。比如在《点石成金》一篇中,为了让被惩罚的学生放下包袱,以健康的心态过好学校生活的每一天,老师创造性的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看到新的希望,安抚了他们脆弱的心灵。在《当头棒喝》一篇中,对待那位课堂上说脏话的男生,“变脸绝技”的使用,“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放你一马”的宽容,令学生心服口服,说脏话的现象至此杜绝,甚至让他们毕生难忘。在《激怒制怒》一篇中,那位容易情绪失控的学生,经历被责骂的反抗情绪,“受冷落”的委屈,冷静的反思,成为了一位用功读书的好学生。这些故事让我认识到,对待情况各异的孩子,我们只有多动脑,多用心,研究他们的性格,揣摩他们的心理,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使教育深入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发生彻底的转变,由内而外地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其次,教育要善于创造时机,教师要善于使用捭阖之术。书中说道:“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时,他的心扉是敞开的,对我们是信任的,是不加防备的。我们可以很准确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情感、动机、意愿等,而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而当学生处于闭藏状态时,他的心扉是紧锁的,对我们是不信任的,是加以防备的。我们无法了解引起学生行为和情绪变化的真正原因,只能靠猜测或主观臆断来作出分析,就如同蒙上眼睛打猎一样,难以集中目标,我们的工作不能触及到学生的问题根源,也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因此,在做学生工作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学生处于开启的状态。开启学生心扉的方法除了用激励、褒扬外还可以采用用言语去试探对方、故意保持缄默或故意忽视对方、寻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等多种方式。”很多时候,由于气氛严肃紧张,学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给沟通带来障碍,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先表扬他们,或先转移话题,谈论其他事情,使他们情绪上放松,愿意向老师吐露心声,局面便会大有不同,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除了许多方法上的指导之外,这本书还使我对教育本身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心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本书所讲述的几十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甚至是交锋。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与其说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也是自身体验、自身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教师稍微用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正方向,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班主任兵法》这本教育著作,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学到了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并且引导我加深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信心。读书是促进我们青年教师人生发展和工作成长的最好途径,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让书香飘溢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寒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
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读《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之笔记
书的名字是《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字就很有吸引,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认真阅读。这是一本好书,我本想在下乡支教时为当地的教师讲述,无奈我们队主要针对的是中学,所以没有讲成。但是,我一直带着它,在支教的十多天里我又认真的研读了两遍。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知道的事情。身为优秀者的窦老师应该最有发言权,她的发言也应该最有说服力。她认为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这些头衔,都不足以作为优秀的证明。她理解的优秀应当是现在进行时。当下语文教育的沉沦在于它“太忙碌与现实,太骛驰誉外界”。语文教育必须转向心灵。许多出了名的优秀教师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那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优秀”。按照常理,“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我们还要看他带领的学生小学六年毕业后是否也基本具备这三项技能。我非常同意窦老师说的“我们应该允许不同人的眼中,“优秀”有不同的定义。说穿了,优秀,还是要成为你自己。”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探索。其专业不断提升、不断前进的过程,一定不是狭隘的“应试教育高手”的甬道。摘抄
窦老师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加上自己对“优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们呈现了一些关键词。我把它视为窦老师多年在语文教师这个专业领域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这些肺腑之言我把它摘抄如下:
1、永葆激情
这是一种生活姿态,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转换、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最终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
2、张扬个性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不谈。创意教学,形成风格。
3、业精于勤
每一种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成长需要机遇,但机遇绝不能依靠等待。于无声处,与不为人知处,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机会总会对你倾心眷顾。
4、读书养气
不仅静默涵咏、静思体悟、更要高声吟颂、激情喷涌。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5、合作共进
沟通心灵、理解他人;倾听意见,分享经验;心有多宽,路有多远。
6、内省致远
以澄澈之心求洒脱之态,与繁琐事外求自由宁静。
7、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
8、公共情怀
拒绝坐井观天、目光窄仄,关注时事,放眼世界,紧跟时代文明的脚步。
9、笔耕不辍
这既是积累经验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10、关注细节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
11、善待教材
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怎样使用它。
12、尊重写字
字,人的第二容颜。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学好汉语,当从写好第一个汉字开始。
13、黄金分割
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考虑怎样实现“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14、理性视点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收获,而非评委们的打分牌。风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本人特别同意这一观点)风起云涌之时,要用理性的视点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感想:
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读过之后我想谈些感想。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淹没。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他事实存在的,就像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在逐年递减,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也将走向消亡。正像窦老师所说“集体无意识”。
我也要和窦老师一同呼吁: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操守。最近,16位著名诗人形成自律的《天问是个公约》:
一、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
二、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
三、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
四、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说诗;
五、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
六、没有记忆的书写不是诗歌;
七、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的血;
八、诗人那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
这些话,的确用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同样可以。诗人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我非常同意这八条公约,但我觉得24种以上的植物定的太低了,而且我不反对转基因,因为那也是一种创新。教语文的你应该是母语的化身。
(一)把汉字的根留住,要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直到学生把字写美观。
(二)咬文,还需嚼字。语言丰满甘美,感受文字需要一定的依恃,要获得这种把握,咬文嚼字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方式。我们应该自信并恰当地使用这一方式,让我们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美的熏陶。母语教学中的取和舍
语文是姓“语”的,我们要力求把课上得轻松简单,清浅但并不肤浅。或华丽但不虚浮,如歌特式教堂厚重的缀饰,蕴含沉甸甸的美感。或朴实无华,但要严谨求实,可以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在批注中表达语言的准确,在分析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法指导精准到位。面对鲜活多变的课堂,教师应拥有处变不惊、举重若轻的专业自信。返璞归真、反本开新、反躬自省,是专业语文教师的华彩乐章。粗鄙的心灵,配不上优雅的汉语,而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
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内容,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点是窦老师一直以来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赞成: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但不赞成:考察背诵演讲写作、检查读书笔记等等。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师,他每天的有许多的工作,还有许多的家务,再者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同,有人喜欢记笔记而有的人不喜欢记笔记,象我就是喜欢闲来阅读的,对于认为好的语言,默记几遍,烂熟于心中。更同意窦老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在开会时,上面在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时,开个小差。火车上依然可以阅读,这样的”休息“分外惬意。如果要检查我的读书笔记,这可能成为我的精神负担,可能会读书都会失去兴趣,失去那份惬意。但无论如何,身为语文教师的我都会为儿童文学作品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将教材置于广袤的林子。在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学积蓄力量攀登。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上公开课,真的是“痛而后快地成长。”我很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上公开课的机会,我很乐意打开自己教室的大门,希望自己成长的更快。第六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落笔、动口时呈现出来的语言修养更有独具风采的说服力呢?伴随着朗读、语言、写作的词彩风流,教师各方面的风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外化为丰富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语文教师就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想着美丽健康的上方驰去。我决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第七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独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成为优秀教师的目的,不在于求任何功名利禄,而是在未来的日子里,纯粹的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汩汩而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应该像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这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最后再引用窦老师一句话“向着优秀,我们永远在路上。”
《教育漫话》文摘之一
既然叫漫话,也就是散谈的意思,乍翻看《教育漫话》,似乎很难把它和洛克这样一位闻名遐迩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联系在一起,整本书没有什么理论体系可言,和市面上充斥的譬如“怎样培养一个好孩子”或“如何做一个好妈妈”之类的通俗读物没有多大区别。然而,仔细翻阅,对其中的诸多观点频频点头后发现所谓的漫谈后面是有其一整套的人生哲学作为支撑的,条条都是发人深省的箴言,尽管教育漫话是旨在培养英国绅士的,然而对于教育一个人,许多观点都是相通的。所以,无论对于父母还是教师,这本书都是一个蕴含儿童教育宝藏的锦囊。
健康到底有多重?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健康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这种种道理都很明显,用不着任何证明。
《教育漫话》文摘之二
洛克的教育漫话开篇是谈健康问题的,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健康有多重,人人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王均瑶、陈逸飞等等的早逝让人惋惜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承认一个事实,实际上我们最忽略的就是健康。一进健身房,很奇怪地发现大部分锻炼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年青人只是寥寥几个。只有生病的时候知道健康有多么重要,只有年老的时候知道年青时的挥霍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面对死亡才知道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吗?我们的一切思想、一切行为都发自于我们这个唯一的身体,如果健康受到了威胁,思维、行动都会被阻断,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大家都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锻炼,然而有一句俗语说,没有时间锻炼就有时间生病。当然,对于健康来说,锻炼只是一部分,洛克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话题,大体上有,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卧床坚硬;饮食简单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着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多洗冷水浴,游泳。而且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也是有关系的,比如,清谈的饮食可以培养节制的品性,而这种节制的品性无论在健康还是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说洛克的建议是很平实的,没有什么最新科学和医学依据,你似乎会觉得在很多地方都见过类似的建议,没有什么新奇的,实际上,你应该考虑一下,既然每个人都这么说,都通过自己的体验作出了证明,是否也值得你借鉴呢?的确,健康还有许多因素也许是我们难以控制的,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我们活着一天,就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着,而这些不是平白无故的赠予,而是你关注自己身体、努力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结果。以往,我们老是会有一种倾向,认为觉得牺牲身体是一种荣耀,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带疾上课,倡导学生生病也不请假,品德高尚的荣誉总是授予他们,诚然,这不愧为一种精神。然而,我们是不是也该表扬那些从不生病、从不请假的教师和孩子,而不能因为他们身体健康就从此无缘于德性。我们要告诉教师和学生,请珍惜你们的身体,这是你的幸福的基础和根本。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我们是着眼于孩子的一生的,就应该教导学生爱护自己的健康,这一点都不比学习次要,不要因为成绩而透支自己的身体,这是得不偿失的。
《教育漫话》文摘之三
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都买上了钢琴,送孩子去学芭蕾、拉丁、画画等等五花八门的各种培训班,然而热衷于此的孩子却很少,许多孩子都是很不情愿地敲打着琴键、套上舞鞋,拿着画笔胡乱涂抹。在归结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人们往往认为是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兴趣或是天分。这当然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天道不总是酬勤。然而,兴趣往往也是可以培养的,天资也会受到后天的影响,反之亦然,原有的兴趣也可以消退,天生的资质也可能埋没。强迫是兴趣和资质的一大天敌。洛克认为,孩子在年幼时,他们所要的只是忙,忙他们自以为是他们自己选定的事,忙他们以为是父母或他们所敬重,所愿取得好评的人的恩赐的事。所以,原本学习也好,钢琴、芭蕾、拉丁、画画也好和游戏等等都是一样的活动,但是有一天,家长和教师想到了什么要儿童应做的事,他们就急于要使儿童去做,就不想设法诱导儿童去做了。于是其中的一些东西成了强加在儿童身上的东西,儿童便从心底里对它们表示厌恶,洛克说,一个人对于任何被人强迫去做的事情,一旦有了离开的机会,他立刻就会离开,做的时候也得不到多少利益,更得不到娱乐。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去强迫儿童,而要引导他们热爱活动的天性,一方面要顺应他的天资,当心地捕捉他们的兴致上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着力于发掘你想让他做的那件事的乐趣。比如学习,我们就不该老是用“苦作舟、勤为径”来导训儿童,使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强迫自己做的事,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投入学习时,效率要好两三倍,而且学习成了他自己的意愿,会更具有持续的力量。
我们会不会娱乐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不能件件事情都学会,我们的心理也不能够永远注意到要学的事物上面。我们的脆弱的精神与身体都要我们常常得到舒畅。凡是一个善于利用生活的任何部分的人,他就应把一部分时间用在娱乐之面。„„我在以前就说过,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
《教育漫话》文摘之四
——洛克《教育漫话》第1页
我们想使儿童变得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使用。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的避免。——洛克〈教育漫话〉第30页 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您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是他们具备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洛克〈教育漫话〉第32页
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洛克〈教育漫话〉第34页
儿童的过错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受到赞扬的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奖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洛克〈教育漫话〉第35页
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洛克〈教育漫话〉第49页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
——洛克〈教育漫话〉第49页因为儿童应该很少受到鞭笞的惩罚,所以我觉得斥责过多,尤其是盛怒呵斥,结果,差不多也是同样的不好。它可以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可以减少孩子对父母的尊敬。
——洛克〈教育漫话〉第54页
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洛克〈教育漫话〉第59页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之一
小豆豆向东北方向去了。但她心里踏实,因为心中有两句话:“我们还会再见到的!”“你真是个好孩子!”
巴学园燃烧了,一切都被罪恶的炸弹炸毁了,不还有一样没有,那就是校长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感情。
面对熊熊的大火,小林校长对大学生儿子巴说:“哎,今后再办什么样的学校呢?”
一个痴人!我敬重您。《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之二
小豆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有好奇心。当然也因为好奇惹出了不少乱子,不过校长从不告家长。校长经常说:“小豆豆真是个好孩子啊。”那意思是:在大人眼中,不是好孩子,但本质不坏,有好的一面,我看得很清楚。其中的含义,小豆豆几十年过后才明白过来,不过当时确实在自己心中树立起了一个信念“我是好孩子”,每做一件事,都受校长那句话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
小豆豆钦佩秦明,但秦明生气了,发誓不要她做新娘子了,但小豆豆还是觉得要给秦明小铅笔。
孩子们为别人说巴学园是破学校而气愤,自己齐声高唱“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在乎孩子的小林校长好高兴哟,歌声里有齐心协力,有哲学思想,有深厚情谊,还有更多。
尽管自己很喜欢把缎带扎在头上,但为了校长居然送给了玩具熊。真不可思议!
慰问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时,小豆豆主动要求唱了一首代表巴学园的歌:“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细地嚼哟!”我很感动,孩子时刻不忘自己是巴学园的学生,她血管里流淌的就是巴学园人的血。这就足以说明什么是校园文化了。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之三
孩子们每天从自己喜欢的功课开始学,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受别人的干扰,在很嘈杂的环境也能专心于自己的学习。书真的吸引了孩子们,以至于憋到最大限度采取上厕所。
小豆豆终于看见校长生气了,那是因为班主任在讲人的进化时随口对高桥说了一句“有尾巴”的话。校长为了高桥这样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真是费尽心思,运动会上比赛项目、赤身裸体游泳等都是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也的确做到了。小豆豆觉得“校长的确是我们的朋友啊!”严厉批评老师没有在教师办公室而是在厨房,我想,学校的老师一定也有小豆豆当时的感想吧。
春天来了,小豆豆是二年级学生了。这一年小豆豆觉得很充实,她不是以前学校“无法管教”的孩子了,而是“具有巴学园风格”的学生了。也有认为“再这样不管孩子就不得了”的家长为孩子转学,这是一件多难过的事情啊,对孩子来说。
爸爸是拉小提琴的,小豆豆经常出入音乐的场合,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看了芭蕾舞《天鹅湖》就不想当间谍、广告宣传员和检票员要当舞蹈演员了,当然也受校长的影响。
妈妈还有一个做法很特别,从不对小豆豆说“做什么做什么”,只要小豆豆开口说“想做什么”,她不问“为什么”,就帮孩子解决孩子无力办到的手续。
校长请来农民老师教孩子们种田,孩子们懂得“自己撒下的种子会生根发芽”,享受到“二战”环境的“和平”。野炊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小豆豆体会到了做饭的辛苦与快乐。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之四
读完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第一集,心里很高兴。急于读下去,但又舍不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来,每次爸爸回家,妈妈才会煮香肠,而且分量不多,当时我觉得香肠是最奢侈的食物了,席间,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动筷子的,怕大人说我们不懂规矩,妈妈很懂我们的心思,不注意就给我们夹来几片香肠,我便迅速将香肠片埋在碗底,一点一点地吃,甚至一碗稀饭吃完,还留下一片,慢慢地吃。味道好极了!大概此刻的感受有如当初吃香肠了。好书的味道,也需要慢慢品。
小豆豆很可爱。上一年级,她觉得学校的课桌很好玩,上课写字弄得噼里啪啦直响,写字成了玩课桌盖的“载体”;觉得窗台很好玩,就站在窗台上招呼广告宣传员进教室表演,和筑巢的燕子大声说话;上美术课画国旗不按老师的要求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图画纸装不下小豆豆画的国旗,居然画到了课桌上,她心中的国旗还大啊„„因此,她被学校开除了,她才一年级,尽管她不知道开除这件事情。妈妈带她去新的学校,他觉得电车票很好玩,就改变当间谍、广告宣传员的理想,要做一名电车检票员;新学校的校门、校牌、校内停放的电车对小豆豆来说都是那么新鲜而迷人„„等待她的将什么呢?我很好奇!
我觉得小豆豆的妈妈很了不起。善解人意,对老师的做法给予理解,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最让我佩服的是没有把退学的事情告诉小豆豆,她认为不要让孩子背上思想包袱,等孩子能懂的时候再告诉,现在说了,孩子也弄不清不好在哪里。并四处奔波,为孩子找了一个她认为是既能理解孩子的这种性格,又能教育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好好学习下去的学校。这就是爱!妈妈的想法在新的学校得以实现了吗?
当然,我也理解那位老师,她也很努力了,她也很无助。要是我的班上有一个小豆豆,能保证不头疼?也不知道新学校的老师怎么面对可爱的小豆豆。
小说对人物刻画很细腻,小豆豆的形象很鲜活。一个邻家小孩儿笑盈盈地向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