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3:3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第一篇: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七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8-09-01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请看一个老师上《爱莲说》的教学案例:

介绍“说”“记”“铭”等文体知识和特点——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翻译句子——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齐读,作者对莲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的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后练习

我想,无论这位老师的个人素质多么的高,这堂课是失败的。整堂课只安排了开始的一个齐读全文,中间的一个齐读“直接写莲的句子”。像《爱莲说》这样的短小精炼的美文,缺乏朗朗书声总不是个味。

如此现象决非个别。

随手翻阅学生课本,便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了?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如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

(二)问题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沉闷的现象呢?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哪去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1、学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2、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分数高就行,而考试是不考朗读的,默写又不需要出声。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诵读能力的低下。

3、有的认为朗读是课外的事,课内要滕出时间传授知识。所以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碰到篇幅较短的课文,课堂上还能挤出点时间叫学生默读或朗读

一、两遍;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而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我们的校园,这样的现象和认识并不少见。看来,教改较改,这个不改叫没改!

既然这样,我们决定以“怎样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作为小课题开展探究与实践。

二、问题研究: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 ——摘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摘自《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他山之石:

对于课堂诵读的训练,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案例。其间既有名师,也有普通老师。

王聚元老师《春》的教学设计::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师点评摘录:教学设计注意突出了诵读,用诵读法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赏析。

《 曹刿论战》教案(佚名)

一、训练重点

、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四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正读。

l、同学们朗读课文。

2、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学们再读课文。

4、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5、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教学步骤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案例的启示:多么精到和有创意的设计!如果我们的老师都像这样的训练朗读,我们的课堂肯定书声朗朗,同学们的语文兴趣愁何不起,语文素养愁何不高?

于永正老师教《翠鸟》一课的片段,勘称以诵读促感悟的经典: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节)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案例的启示: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诵读课文,不过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罢了。

另外,一位参加赛课的老师对于诵读的感受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感情沉郁,意蕴深厚,非诵读何以骋其情,非品读何以展其义?因此,我的赛课教案以诵读为经,品读为纬,引导学生准确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及诗境的再创造。

诵读古诗,要努力以有声的语言艺术“复活”古诗的情感、气韵。具体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避免将诗歌读得支离破碎,又要有层次地细细浸润,避免单调空泛。诵读方式多样化:范读、齐读、个读、师生互诵、男女生分读、自由诵读、集体背诵等。诵读指导要细致:紧密结合诗歌的情感、气韵以及诗句本身的特点,从节奏、语速、语气、重音、表情等方面具体地指导诵读,使学生的诵读水平确有提高。

品读古诗,着重引导学生立足诗歌,读透诗歌,并自然地穿插一些名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合理解读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想象,以情感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情境,与诗人感同身受,整体把握诗人的人格形象,使学生读诗的过程成为再造诗境的过程。并通过比较阅读和即兴创作,巩固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

语文组在新制定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规”中,对朗读进行了明确地规定:

1、多朗读课文,加强语感,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读课文,一节阅读课读的总量一般不少于10分钟。

2、精简提问,以读代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

3、保证自习课、早读课时间的朗读。尝试课内预习、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以杨晓英老师的《背影》为例)

(1)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出的浓郁父爱。同时,老师的范读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更添一种魅力。

(2)声情并茂呤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5、6、7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他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

读后,请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语调上评点同学的朗读,教师补充。

(3)蕴含思考的诵读,体味美境

这父与子的深情,的确令我们感动,那么,父亲是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浓郁的父爱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在文中诉子情的呢?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理的“三个自然”并有学生发言道:“一个终于,写满了父亲身心的疲惫煎熬,写透了儿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也写尽了被岁月打磨之后沉淀下来的父与子之间无言的深情沟通。” “终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经意的反复出现,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于平淡中见神奇”。可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诵心悟。

(4)全神投入的美读,感悟真爱

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再配上音乐,并要求响亮的、全神贯注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此间有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

(5)贮蓄诵读的激情,唤醒灵感

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从“仿写”到“创作”的两步练习法,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外在表达形式开始,进而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如《背影》全文诵读后,我引导道:“其实世间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由于教学中对文章的多次诵读,学生心中的热情和灵感被“声音”唤起,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纷纷举手发言,不经意间,学生情不自禁的模仿起来。课后,班里还有部分学生自发把所感所想写成了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把父母争论“孩子更爱谁”的平凡小事写的沉郁而感人,引人深思大有朱自清之风范。

(三)策略研究: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播洒语言的灵性到学生的心里,先得教师心里有主张。我们认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使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须诵读。

所以我们主张要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特点,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响亮”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的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诵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诵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培养学生语感和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都大大削减了,也为教师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设置了障碍。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读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享受朗读,用心吟诵,使他们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就一定要让语文“响亮”起来!我们始终坚信:诵读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1、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读书规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扫清思想障碍。“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诵读时必须要求学生精神饱满:双手把书立直,坐正身体,眼睛看清每一个字,洪亮的朗读出来,并体味文章内容。这就是朱熹强调的“整顿几案,正身体”和读书“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成功只会降临有准备的头脑”,在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会拟定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此外还有一些诵读活动的举行日期。

2、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现总结归纳如下:

(1)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如:在开学第一次早读中传授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连续(⌒)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预习性课文的诵读,重在正字正音,为教学扫清障碍。

复习性课文的诵读,重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的指导,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再创作。

(2)声情并茂的领诵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叶圣陶)

在早读中,老师常常参与朗读或范读,有时由教师领诵.同时也可以有意培养一些学生成为有特色的领诵者,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使用这种范读或领诵的方法,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3)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

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4)一显身手的竞赛读

人教版课标语文教材后有课外古诗词背诵一栏,每学习完一首诗歌后,就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诗词学完背完后,我利用三天早读课举办赛诗会,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咬字吐词清楚明白并富有感情,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读得异彩纷呈,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学生读出了李白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读出了李商隐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读出了杜甫的心忧天下,读出了刘禹锡的人生哲理……

在一学年的训练中,学生们爱上了诵读,他们乐于用它来抒发感情,教室里书声琅琅,读书者心无旁骛。

3、让“响亮”的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场,课文就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记得萧蕴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那么“响亮”的诵读,将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对于像《背影》这样的现代文名篇,我们强调诵读;(上文已经举例)对于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我们往往采取以下有效环节来完成:

集体朗读,确立初步的感观接触,在无严格要求的宽松条件下无任何顾虑的读课文,以便教师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存在的字词句障碍。

教师范读,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矫正字音,规范断句,强调感情。

学生仿读,强调准确朗读的重要,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铺好基石。

认知默读,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减少学习障碍,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取理解生疏内容的成功感。

激情诵读,进一步感知熟悉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拔高诵读要求,作到有情感朗读。

质疑问读,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扫清理解障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

分组复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复述课文落实理解,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巩固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习。

比赛竞读,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背诵热情,在文言文背诵的积累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文言文的语言感知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无疑是文言文学习最根本所在。

朱自清先生说:“在具体教学中,要就各种体裁的文章运用合适的诵读方法,从而尽显这种体裁文章的本色”。体裁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一定有所不同,体裁相同,也教无定法,这也就为后人的诵读实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方法并非唯一,只要能实现目标就行。

三、成效与反思:

1、“响亮语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长久记忆所诵读的内容,在口头表达上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碰到情境适当时,就会脱口而出。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诵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诵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2、“响亮语文”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因为作家的创作总是披情入文,思想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学生反复的把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如:在教崔颢的《黄鹤楼》前,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上课时,我惊人的发现,他们不但能够倒背如流,并早已体味到了崔颢的思乡之情,发出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还能联系实际谈体会和感受,更有甚者,能提及其他诗人词人的思乡之作。

3、“响亮语文”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认真诵读,有铿锵有力的,有急切舒缓的,有高山流水的……无不让人心醉其中,诵读是一门艺术,学生是艺术家,他们反复诵读,体会到诗文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对诗文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在诵读教学的一年里,学生喜爱上了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沉迷于唐诗宋词,毕淑敏、刘墉、余秋雨的散文,当红小作家郭敬明的文章和一些网络小说,还时常有人啃着鲁迅的艰涩文字跑到我这里来求解。

4、“响亮语文”解决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使他们对生活更敏感,更乐于观察,富兰克林说过:“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因为有了诵读,打开了广泛阅读的大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所以写作中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也正因为有了诵读,让学生随着文章或悲或喜,或怒或愁,读完后写下感言也能言之凿凿,充满感情。

5、“响亮语文”引领教学步入新境界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这一年的诵读教学,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特别挖掘出了“声音”这个语文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复活了“语文”本身的精神和血肉。让语文响亮起来了,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从早读到课堂,从熟读到背诵,从模仿到创新,也许正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进行诵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强调的不仅是多读,还强调多思考,多模仿,多创新。学生普遍反映诵读提高了自己的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早读更丰富了,语文课也更有趣,更有激情了,背诵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文,总能随口而出,还能时不时有感而发的创作。这不是我们一直探寻的语文教学境界吗? 但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虽然老师们知道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书训练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读书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有的不敢讲或不知道该怎么讲,有的只是让学生一遍遍地傻读,甚至理解“响亮”就是比谁声音高,让人听下来似乎觉得其教学效果还不如“老一套”,于是对以读书内化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改革思路产生怀疑、动摇。于是,如何加强朗读指导,如何提高老师自身的朗读(或范读)水平和朗读指导水平又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新课题。

第一,加强诵读是关键,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可以这样理解,读书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尤其是对于古诗文教学,多种形式的读所能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采、音韵节奏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妙处的。曾国藩曾经说过,对于“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熟读文章,可掌握大量的词汇,可获得各种句型和各种文章篇章结构的感性知识,就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则一唤在面前”。“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绍钧、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一前》)像《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滔滔不绝,汪洋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只有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绣口锦心,悟得个中三昧。相反,舍弃了沉潜其中的读,远离了与文本的深度接触,无论教师讲解得多么精彩独到,学生合作得怎样热火朝天,名家鉴赏得何等别有洞天,学生终将食而不化。通过学生反复的读,自然能够深入到语言的腹地,触摸情感的肌理,自然能得到文化的濡染。第二节课的主要形式是抓住文中的一个写景名句诵读,在诵读中涵泳。由景到情,再由情到景,试图通过对景和情的探寻涵泳,揣摩诵读,来带动对全篇的鉴赏探究。

第二,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至关重要,务必扎实。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与师生共同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将“言“落实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言”是基础,“文”是目的。通过学生对“文”的反复朗读,理解了“言”,再让学生感悟“文”,抓住课文中的一个写景名联,管中窥豹,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从而带领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篇课文课下的注解非常详细,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基本能够读得懂,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带领梳理翻译,而且学生也不喜欢这种教学形式,必须在学生反复阅读了课文,基本上解决了文字层面的意思,有了充分的诵读,有了较为深入的文本体验,更高层次的鉴赏探究才能谈得上。这篇简案中,抓住对联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扣住文本中的千古名句,找到这样一个抓手,解读这篇文章就比较简单了。

第二篇: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借《琵琶行》名句例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加强应用的适度、力度和深度,就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课文朗读等环节恰当地插入音乐进行简要说明。

关 键 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艺术,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特殊功效,它以它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它无处不在,是沟通万物的桥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和门生谈教育时曾有如下精辟见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中的教材,与孔子讲的“诗”大致相当,是文学的代表;“礼”与语文课中的人文性相当,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体现;“乐”与语言的内在节奏及教学中的音乐因素相当。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中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促使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喜爱音乐、学唱歌曲是中学生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音乐的孩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它那超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爱听歌爱唱歌的特点,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新课,为传授新课创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音乐作业——学唱凤凰传奇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并宣布学完了课文要进行一次小组演唱PK赛。这下,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他们在课余挖掘课文,下歌曲,记歌词,设计演唱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分析课文时,平日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都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情感时细致具体,表现特别积极。课后,我们一起学唱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此时,课文和歌曲已经融为一体,优美的文字、轻灵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歌唱为文本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后来的元旦篝火晚会上,当他们轻轻唱起这首百唱不厌的歌时,我觉得,他们真的懂得了《荷塘月色》其文、其曲。

学生上文言文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在学习《鸿门宴》时,可选用《霸王别姬》这首歌。当屠洪刚的“望长空,四方云动,剑在手,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西楚霸王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教师适时道出“其实项羽对刘邦有一个很好的斩草除根的机会,只是项羽大意使刘邦逃脱,放虎归山,才有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个机会出现在什么时候,项羽又怎样放虎归山的,让我们进入《鸿门宴》的学习”的导语,学生的兴趣马上被紧紧地吸引到追溯项羽失败的转折点上去了。

导入新课时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如和学生一起欣赏唐代白居易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时,边播放一首与文本情感相映衬的琵琶曲,边插入一些风景图片或flash,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习《孔雀东南飞》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八送别》、学习《春江花月夜》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等,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目的学习都可用此法,均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分析课文内容时,再现场景,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分析《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时,插播些音响,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法及其作用:“大弦嘈嘈如急雨”,放急雨骤下的图片和音响,来表现琵琶声的粗浊厚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让两位女生切切私语,边谈边笑,来体会琵琶声的轻细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放图片,想象大小珍珠参差错掉入玉盘时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放黄莺在枝头花叶底下鸣唱的图片和声音,来理解琵琶声的婉转流畅„„一堂活色生香的音乐欣赏课,写作手法赏析课就高效出炉了。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歌词不禁让人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播放《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围绕此两句讲述王熙凤生平有关事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核。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助歌曲,寓学于唱,背诵诗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按照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量的名篇,每册必修课文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每个单元又有三、四篇文言文,五、六首古诗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是集中,整本书都是古诗文。学生的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全背可谓难矣。文学作品的情感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深刻、丰富。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歌词语言清新优美,曲调悠扬哀婉,这些都能很好的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激发想象。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家都

熟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具有激发人们的想像、沟通各个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配上钢琴曲《爱之梦》,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归去来兮辞》配以古筝《寒鸦戏水》,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学生仿佛回到了当年陶潜诗人采菊隐身的南山之下。教学散文《故都的秋》,把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涵咏,想象“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的意境,进而感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时代背景下有志之士的忧乐情怀悄然在空气中弥漫,在学生心中找到温柔的触碰点。

五、结束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的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的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观下,正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重视音乐的巨大作用,把音乐欣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实现语文与音乐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入情入景,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获得审美愉悦,更容易把文学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审美情感,我们便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奏响一曲与心灵共振的和谐之歌。

参考文献:

[1] 欧小琪《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保金丽《浅谈阅读教材中的歌词教学》

[3] ISBN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第三篇: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描写方法的妙用

树木岭学校周唯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下,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大胆作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

4.通过讨论、表演、集中修改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感知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是本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是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动物。老师用相机记录下了同学们真情流露地瞬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别用一个字来描述: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特征都是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的呢?(明确: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中)在写人记叙文中,除了通过具体事情的叙述表现人物外,还必须灵活运用描写方法和技巧,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写人记叙文中,如果能适时地、成功地勾画出人物外形,有时哪怕只寥寥数笔,也对彰显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成功地进行肖像描写,做到鲜活丰满,生动传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剖析问题:

1.人物形象雷同化现象

很多同学写作文,一写到奶奶就是“深深的皱纹,慈祥的笑容”,一写到小女孩就是“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

2.面面俱到,形象干瘪

有的同学在进行肖像描写时,喜欢将眼睛、鼻子、嘴巴、身高等等挨个介绍一遍,甚至连眼睫毛都不放过。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人物依然只是个平面的形象,不能抓住人物特征,显得芜杂,人物单调、刻板,难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难以鲜活立体起来。

二.方法点拨:

写出“这一个”――人物的个性化

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文化素养,当然肖像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两个长期相处一地的双胞胎,也会由于他们不同的脾气性格而产生肖像上的差异。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肖像描写一定要兼顾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个性化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所写人物作细致观察,真正注意抓到所写人物的特征,有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再下笔。

三.情境设置

• 街头流浪者

我们在平时出门经过的街头,经常会看到很多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乞丐,有老人、儿童,也有妇女,有四肢发达的正常人,也有各种伤残人。有的跪在地上向行人不停地作揖,有的趴在路边伸出脏兮兮的双手……有一位作家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就启发我们: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曾经看到过的乞丐形象?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清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四.鉴赏评价:

总结式描写法:先用铺陈之笔写出人物的服饰、外貌、神情等,再在最后用一两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起到总结收束,加深印象的作用。前面写了她的头发、脸色、眼睛、装束等方面,细致地刻画了流落街头,对生活极度绝望的祥林嫂的肖像,最后用“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一句总结,加深读者的印象,也透出作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①要抓住特征,忌面面俱到。如着重写粗糙的皮肤、干裂得像枯树枝一样的双手、呆滞飘忽的眼神、脏乱枯黄的头发等等。

②除直接描写外貌外,可适当作比喻、对比等手法。(她叉腰站着,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瘦、细、长、骨瘦如柴;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小姐扭着腰肢从远处走过来了

③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和层次。

④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其他操作方法:

1.扩展式描写法

“这时,我才注意观察起这位热心的老爷爷来。老人和大家谈笑着,在阳光的照耀下,脸上泛着红光,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显得那么慈祥和善。他身材瘦小,背稍驼,但很硬朗,一双枯瘦的手麻利地给客人端水倒茶。”这种描写法最简便,易掌握,也最稳妥,选定好中心,有了第一句的总括,下面的分写就不易离题,初学者可以多练此法。

2细节式肖像描写法: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对人物这样描写:“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进行细节式肖像描写训练时,也要注意细节的选择,找出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动作、语言、肖像上的特点来写。

3导入式描写法及训练:

所谓导入式,就是由声音、眼光等引出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声音可以是说话声、脚步声、叫卖声、敲铃声等等,可以是所写人物发出的,也可以是他人发出的。

“阿――要栀子花、苿莉花……”一缕缕温软悦耳的苏州土音把我从梦中唤醒。……小巷深处走来一个卖花姑娘,她挽着一只精致的元宝竹篮,篮子里从浅到深依次排列着各种花朵。……姑娘打扮普通,苗条而不瘦削,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好像从未见过什么肮脏的东西,危险的东西。

先声夺人,既引人注意,又仿佛在读者的耳畔响起了那么一声清脆悠长的吆喝声。于是,下文卖花姑娘容貌的朴素清纯便也在读者的意料之中了。

三.自导自演

创设特定情境下的肖像描写:

按照合唱比赛时前、中、后的不同时间段表演你的神态和表情,如比赛前的紧张期待、比赛时的精神抖擞、起初听到比赛结果时的欣喜若狂、了解真相后的垂头丧气……请其他同学结合表演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讲一段话。

四.自由空间

同一的人物的面貌会有不同的变化,请同学们将爸妈不同时期的照片翻出来进行对比,描写他们的容貌、神情、服饰变化,前后对比,深化主题。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读一篇成功的写人记叙文,你会感到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深深地打动着你;合上文章,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就会印在你的脑海中久久不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的人更是千姿百态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教学反思及对策:

第四篇: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课堂的引导者。

2.教师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赏识学生,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走下讲台俯下身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俯下身来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老师放下架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4..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课堂每一堂课呈现的方式都一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很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新课改下要求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课堂气氛也就自然而然活跃起来了

总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活跃的课堂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课堂上要有“笑声”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上要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所以,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上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代替批评声,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上要有“惊讶声”

课堂上有没有令学生“惊讶之处”,关键看教师能否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课堂上真正的活跃是教师以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生动的教学、丰富的情感带来的激情投入,从而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的活跃,并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当然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了。

第五篇: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而恰切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仿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语言要简洁,求准确性。

1986年,国外某报为一场足球赛组织了一次“最短的报道比赛”。各报记者蜂拥而至,都跃跃欲试地想夺头奖。评选结果,头奖被一篇只有三个字的报道夺走。这篇报道是:“──0:0。”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简洁美。因为这两个队技术平平,最后又踢成平局,实在没有什么可报道的。只有终场裁判员的笛声,向人们宣告了比赛结果。作者正是捕捉了这个镜头,用了三个形象的字写下了这篇报道,这真不愧是语言简洁的佳作。要使语言简洁就要在遣词造句方面灵活多变,简洁有力,恰到好处。又如,千古传诵的王安石的七律《泊船瓜洲》,据说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在写作时改了四次,先是写成“到”,后改成“满”,又改成“入”,最后定为“绿”。“到”、“满”、“入”三字就诗句内容来说,已是不错了,但与“绿”字比较起来,毕竟还是抽象的,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而一个“绿”字,把春到江南,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一个简洁的“绿”字使文章意境更美,味道更足。

二、语言要得体,求规范性。

有个同学写自己与母亲去果园摘采荔枝,看到到处是挂着红彤彤的荔枝果,母亲禁不住发出了感慨:“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多亏了科技兴农!‘三个代表’思想让咱果农走上了小康路。”试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劳动时,会说出这样的“心里话”吗?显然,这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是不得体的。语言要得体,首先必须注意文体色彩。又如,有同学写自己腿有残疾的同桌:“他上肢拄着拐杖,艰难地移动着下肢,终于爬上了山顶。”“上肢”、“下肢”是科技术语,用在说明文中就得体,现在把它用到记叙文中,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语言要得体,其次要注意时代色彩。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有着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色。比如,鲁迅作品中的“伊”,在当时是得体的,如果有同学现在还用“伊”代替“她”,那绝对是不得体。但让古人开口说:“WTO”“拜拜”“帅呆了”就是不得体的,而让现在的青少年人嘴里冒出“哇塞”“酷毙了”“美眉”等新潮“另类语言”,我们感觉不是失体。语言要得体,还注意环境色彩。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其语言和情态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个学生写父亲出差,自己与母亲到机场送行:“父亲分别跟母亲和我亲切握手话别。父亲的双眼充满了坚毅的目光,他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这哪像是亲人话别,倒像宣誓。在主席台上讲话慷慨严肃,非正式场合讲话随便轻松,和人谈判字斟句酌,与亲人在一起温柔调皮,如果我们写作时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语言就会失体。

三、语言要连贯,求一致性。

文从字顺,表意连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比如,有同学文中写到:“小明抓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使妈妈找了好

久,终于把他找到。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这一句从叙述角度讲,叙述对象应是小明,可是“终于把他找到”这又把叙述对象变成妈妈了,因而前后句意就不连贯了。如果把“终于把他找到”改为“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前后人称就一致了。除了要注意叙述角度要一致外,还要注意内容照应的一致、情境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和顺序的合理。又如,四、语言要生动,求形象性。

重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比如,“目送着小明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越来越高大起来。”一句巧用双关,“高大”隐含着形象、品质高大,耐人寻味,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有时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和俗语,也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平时一本正经,闷声不响,其实当没有旁人时,我就‘原形毕露’,玩性大发。”句中妙用俗语“原形毕露”,增强了说服力。有时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修饰语(即选用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前苏联作家陀思耶夫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灵活运用了动词“滚”“跳”、拟声词“丁丁当当”,多么具有动感,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此外,在文中,如果能灵活运用排比等句式,可使文句如行云流水,文势跌宕起伏。比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这样写道:亲情是一封家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亲情是一句问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亲情是一个眼神,“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该例中,小作者围绕“亲情”,一连引用了三句诗,文章因为诗的引用,意蕴丰厚,很好地阐发了“亲情”。

五、语言要幽默,求艺术性。

文章中稍稍闪出那么一点“不正经”,即幽默语,能为文章增添不尽的趣味,能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例如:“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该镜头展示了“乱中找袜”的情景,“私藏了袜子”,风趣中平添着一份诙谐,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气息,人物特点鲜明。真可谓“庄谐之间,个性尽显!”有许多同学很喜欢流行歌曲,对不少的流行歌词能烂熟于心,在文章中巧妙借用,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一同学写《家》是这样开头的:“‘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写作中一旦找到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面就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得心应手了。

当然,要文章语言“活”起来,除熟练掌握以上要点之外,你还要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如鲜活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编辑短评:文章谈出了使语言“活”起来、富有文采的几种方式,配以简单的例子,既有

古人炼字炼句的典故,更有从学生作文中拈出的鲜活的例子。虽然所述几个项目,教材及各种作文书中均已有过很多论述,但例子新颖,从而也可引发新的思索。(雨果)

下载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含答案)

    怎样让作文的语言亮丽起来 一、导入: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文章的语言没有文采,就难......

    怎样让内向的人变得开朗起来

    ,我们必须找出内向人之所以内向的根本原因。在生活的经历中,他们或多或少受到过心灵创伤,说话做事都有很多顾及,他们的做人准则迫使他们不那么开朗活泼,但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

    怎样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现状 开设背景 特点 方法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各国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同时信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而要想与他......

    怎样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教案.

    怎样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教案 一、导入 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然而,许多同学却是经常谈“写”色变,一篇作文,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像白开水一样——......

    我让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奔跑起来

    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我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奔跑起来 各位领导、老师: 晚上好。 今天在这里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水平有限,诚惶诚恐,望......

    怎样评语文课

    怎样评语文课一、评课的理念1、好课不是“做”出来的。真正有价值的课恰恰是那种常态课。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针对这些问......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的享受。语文课可......

    初三作文教案“怎样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

    怎样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 一、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让语言富有魅力, 提升作文语言。 方法与过程:仔细推敲,引导与品味,比较与鉴别 价值与情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