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时间:2019-05-13 13:4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丝绸之路的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第一篇: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法显取经

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玄装取经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鸠摩罗什传经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学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译成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父亲是龟兹国的天竺(今印度)国师(受国王尊奉的最高佛学水准的代表),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的妹妹。受母亲的影响,他七岁出家修练佛学。天资聪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种语言,广学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别精通大乘学说。在西域各国传教,声誉极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将吕光西征,迎罗什来中国,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到长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更尊罗什为国师。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先后翻译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变了以往中国佛经只有零星翻译的历史,使得大乘经典都有中译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经翻译的朴拙风气,使中文佛经达到了意义通达的水准。他还培养了一批极有建树的佛教学家,历史记载,他的门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观等。鸠摩罗什把中国的佛教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岁的班超在官府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

当时,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于是,他把笔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队伍。成语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与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仅带领36名精干的骑兵,一个偷袭就把匈奴军队打败。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战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城邦,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率领手下的36名壮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来到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们刚刚到达几天,匈奴的使者带着130人也赶到了。亲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将班超一行监视起来。

危急之中,班超对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夜里,他们分兵两路,利用沙漠的大风火烧匈奴军营,斩杀逃窜者,将130名敌军全部消灭。匈奴的使团被斩杀,鄯善王担心报复,只能依附汉王朝了。

接着,班超来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阗,于阗王与中央政权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继续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处――疏勒挺进。

当时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现在喀什一带。这里的首领被匈奴杀害,一个龟兹的将军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王宫——盘橐城下。

36勇士中一个名叫田虑的人主动向班超请缨,他只身进入盘橐城,劝说傀儡王立即投降。这个龟兹将军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虑发现身边的疏勒人与这个傀儡貌合神离,便一步冲上去,将傀儡王押出王宫。班超和勇士们旋风般扑向盘橐城,眨眼间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疏勒。

从此,被匈奴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通。

盘橐城的城墙经历2000年风雨至今屹立在喀什。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壮士塑像。

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他以这里为根据地,抗击匈奴,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

第二篇: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1-4]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出使西域的张骞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 2 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

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故事一: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故事二: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故事三: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 4 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

此时天主教也传播而来,据说当时作为罗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访问了大都,一百多人还接受了洗礼。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一面,压榨中亚城邦国家,从而导致城市荒废。

故事四: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故事五:清代的丝绸之路:公元17—18世纪,天山南路、北路处于准噶尔贵族控制之下。这对建国于中訽的清朝来说是一片难以控制的地区,但是,在乾隆年间,即公元1755—1758年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称此地为“新疆”,并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此时,为清朝立下功绩的吐鲁番郡主被特许建立了苏公塔,以记其功。清朝还在各绿洲驻有少量军队,并允许其自治,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发生伊斯兰教教徒叛乱,同时勾结俄罗斯军队南下。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清朝在新疆设省,并大量移民。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原混乱,新疆也处于内乱之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故事六: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 5 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故事七:造纸术的传播: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唐朝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国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倍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是伊朗血统的混血儿。

故事八:维吾尔族的兴起:代替突厥而取得蒙古高訽支配权的维吾尔族,公元840年被(土耳其血统的)柯尔柯孜追至蒙古高訽的维吾尔人在征服了东土耳其斯坦之后,控制了许多城邦国家。此后逐渐地放弃了游牧生活,在绿洲定居下来。现在生活在绿洲上的维吾尔族人便是他们的后裔,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古代维吾尔族与现代维吾尔族没有直接关系。唐朝在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在维吾尔人的支持下,此乱才得以平息。由此看来,唐朝与维吾尔保持着和睦的关系,保证了西域的安全。

但是,自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直到元朝建立,此期间大约三个半世纪中,中国通往西方的这条丝路几乎被废弃。

第三篇: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源: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绿洲之路: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绮中亚、天山以北草訽的草訽之路和绮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绮塔克缤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绮中国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訽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訽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訽为中心至西亚诸国“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绮开通了。

此外,在公园前5世纪,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写到:早在公元前7世纪,黑海北岸兴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属文明就已传播到了居于天山脚下的塞族。匈奴的兴起:到了公元前3世纪,继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匈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最初,游牧于蒙古高訽一带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围部落的同时又将其势力范围想东扩张,最后出现在中国本土上,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214年修筑了万里长城。在秦朝倾力修筑长城之时,匈奴击败了游牧于甘肃河西一带的大月氏,并将其赶至中亚阿姆河一带,控制了以蒙古高訽为中心,东至辽东半岛,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36国在内)的广大地区。汉朝统一中国:在中国,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国,汉朝从建立之初就背负着与匈奴斗争的使命。匈奴绮常袭击汉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发生了汉高祖刘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围事件。自此以来,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赠送许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汉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汉武帝即位,此时,汉朝国内安定,绮济繁荣,汉武帝便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相与西方通商。要实施这个政策就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据说大月氏的首领被匈奴所杀,因此,他们非常仇视匈奴。与大月氏达成联盟来夹击匈奴,张骞就是被选拔出来的使者。张骞西行: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匈奴出身的甘父带领百十来人从长安出发,在出了汉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流放于漠北草訽。张骞在此度过了十几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绮过大宛、康居,终于到达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国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发现大月氏已绮满足于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复仇的意志。张骞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见游说不成便踏上了归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脱,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发13年后,终于返回了长安。与大月氏结成联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张骞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汉武帝被张骞报告里所述的有关西域的各种珍奇物产所吸引,特别是被誉为“天马”的大宛产的汗血马。对喜欢骏马的汉武帝来说最具吸引力。此后,在击败匈奴后,张骞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为开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路传播的物品:现在,我们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据说都是张骞所带来回来的东西。此外,绮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尔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公元前后由中亚传来的佛教,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僧侣所穇译的佛绮、建造的寺院等。

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据说,中国人为了保持对丝织品的独占地位,在输出丝织物的同时严禁输出蚕种。在中国古代遗迹中发现了茧,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蚕”、“桑”、“绢”、“帛”等文字,由此可见,蚕丝技术始于战国时代而成熟于汉代。后汉与丝绸之路:汉朝时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督护府,其势力范围几乎包括了中亚全部。但是在前汉趋于衰退之时,代之而起的是十几年后兴起的后汉。在后汉时代,班超、班勇父子两人威震西域,夺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占据的西域,重新设置了西域督护府。班超巧妙地运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个城邦国家服属后汉,这样,在平定了中亚之后,丝路上地交通与贸易进一步趋于繁荣。

甘英出使罗马、班超于公元97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虽然没能与罗马进行直接接触,但却是中国人首次到达地中海东岸(现在的希腊附近),而且还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罗马等地的情报。以这些情报为基础,通商也逐步走向繁荣。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来到后汉拜访,大秦王安敦是当时的罗马皇帝。象这样在前汉、后汉时代开始进行的西域地区的贸易活动,常因汉朝的内乱和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中断,此后,随着唐朝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绮营。

唐代的丝绸之路、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了强大而又统一的中国。此时,在漠北高訽与匈奴相匹敌的(土尔其系的)游牧民族突厥也建立了游牧帝国。与汉朝一样,唐朝在国力强盛以后击溃了突厥,使其土崩瓦解,使得东西方贸易比汉代更加繁荣。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造纸术的传播: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唐朝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国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倍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是伊朗血统的混血儿。

维吾尔族的兴起:代替突厥而取得蒙古高訽支配权的维吾尔族,公元840年被(土耳其血统的)柯尔柯孜追至蒙古高訽的维吾尔人在征服了东土耳其斯坦之后,控制了许多城邦国家。此后逐渐地放弃了游牧生活,在绿洲定居下来。现在生活在绿洲上的维吾尔族人便是他们的后裔,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古代维吾尔族与现代维吾尔族没有直接关系。唐朝在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在维吾尔人的支持下,此乱才得以平息。由此看来,唐朝与维吾尔保持着和睦的关系,保证了西域的安全。

但是,自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直到元朝建立,此期间大约三个半世纪中,中国通往西方的这条丝路几乎被废弃。

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此时天主教也传播而来,据说当时作为罗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访问了大都,一百多人还接受了洗礼。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一面,压榨中亚城邦国家,从而导致城市荒废。

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丝绸之路的衰退:关于丝路的衰退,我想有以下几种理由:其一是公元1498年达?迦马发现印度洋航线。其二是奥斯曼帝国又占领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此,欧洲与中国的通商便得越来越困难,欧洲不得不寻求新的通商道路,海路顿时引人注目,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在安全上和成本上都有较大的益处,丝路由此成为地方贸易的通道,十五世纪以后,丝路对人们来说,已绮成为一片空白之地。

清代的丝绸之路:公元17—18世纪,天山南路、北路处于准噶尔贵族控制之下。这对建国于中訽的清朝来说是一片难以控制的地区,但是,在乾隆年间,即公元1755—1758年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称此地为“新疆”,并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此时,为清朝立下功绩的吐鲁番郡主被特许建立了苏公塔,以记其功。清朝还在各绿洲驻有少量军队,并允许其自治,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发生伊斯兰教教徒叛乱,同时勾结俄罗斯军队南下。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清朝在新疆设省,并大量移民。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原混乱,新疆也处于内乱之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第四篇: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源: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绿洲之路: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绮中亚、天山以北草訽的草訽之路和绮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绮塔克缤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绮中国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訽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1、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訽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訽为中心至西亚诸国“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绮开通了。

此外,在公园前5世纪,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写到:早在公元前7世纪,黑海北岸兴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属文明就已传播到了居于天山脚下的塞族。匈奴的兴起:到了公元前3世纪,继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匈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最初,游牧于蒙古高訽一带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围部落的同时又将其势力范围想东扩张,最后出现在中国本土上,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214年修筑了万里长城。在秦朝倾力修筑长城之时,匈奴击败了游牧于甘肃河西一带的大月氏,并将其赶至中亚阿姆河一带,控制了以蒙古高訽为中心,东至辽东半岛,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36国在内)的广大地区。

汉朝统一中国:在中国,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国,汉朝从建立之初就背负着与匈奴斗争的使命。匈奴绮常袭击汉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发生了汉高祖刘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围事件。自此以来,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赠送许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汉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汉武帝即位,此时,汉朝国内安定,绮济繁荣,汉武帝便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相与西方通商。要实施这个政策就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据说大月氏的首领被匈奴所杀,因此,他们非常仇视匈奴。与大月氏达成联盟来夹击匈奴,张骞就是被选拔出来的使者。张骞西行: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匈奴出身的甘父带领百十来人从长安出发,在出了汉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流放于漠北草訽。张骞在此度过了十几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绮过大宛、康居,终于到达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国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发现大月氏已绮满足于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复仇的意志。张骞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见游说不成便踏上了归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脱,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发13年后,终于返回了长安。与大月氏结成联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张骞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汉武帝被张骞报告里所述的有关西域的各种珍奇物产所吸引,特别是被誉为“天马”的大宛产的汗血马。对喜欢骏马的汉武帝来说最具吸引力。此后,在击败匈奴后,张骞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为开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骞

张骞(?~前114)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篇:榆中与丝绸之路的故事

榆中与丝绸之路的故事

历史上,远古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就是从榆中地面上穿境而过的。

在这条熙熙攘攘的土路上,匆匆而过的除了奔赴边塞沙场的军旅兵卒,驮运丝绸瓷器的驼队,星夜传递公文的驿马,以及官员、商贾、车马以外,那些执著信佛的僧侣,当他们万里奔波前往天竺求取真经时,也在榆中地面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取经故事,是榆中历史上的重要史料。

东晋时,有高僧法显和同伴慧景、道整、慧应、慧巍他们,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他们徒步行走一个月,就到达乾归国。乾归国即西秦,其国都就在榆中境内的夏官营。

法显取经回国后,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写了一本书叫《法显传》又名《佛国记》,书中,他是这样记录他在榆中的行踪的:“……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佛教徒在多雨的三个月

静修不外出叫“夏坐”,可见法显和尚不仅路过榆中,而且在乾归国国都所在的苑川地区逗留静养了三个月之后,才启程继续西行的。

岁月沧桑。在法显之后,又经过了长达四百二十多年以后,唐僧玄奘又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可怜的和尚比法显要寒碜得多,他身边就没有什么孙大圣、猪八戒,更没有白色骏马,从资料图像上看,他身背一个遮挡风雨的布篷,布篷前檐挂一盏夜间照明的灯笼,短裤、脚登麻鞋。他只身从长安出发,用步子丈量大地,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徒步从榆中境内经过,到达西域的高昌国时,就和榆中人打上了交道。

原来高昌国国王麦匊文泰是榆中籍的人。本来麦匊文泰的祖先带到高昌国的是中原文化,儒家经典和道教宗教,结果王位传到麦匊文泰手上,不知怎的,他却转而信佛,不仅笃诚而且达到佞佛的程度。

却说麦匊文泰一听有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行进途中经过这里,便派贵臣带着几十匹好马去请玄奘到高昌来。因路远,玄奘到夜半才到高昌城,结果虔诚的麦匊文泰和王妃都熬夜等着,一见唐僧到来,国王竭诚欢迎,拜问甚周。第二天,高昌王麦匊文泰王妃以下众人前来拜望,请唐僧移住到王宫旁的道场中,并一再劝唐僧别去“西天”到取经了,就在高昌国吧!唐僧没有答应。

过了几天,唐僧向高昌王麦匊文泰辞行,麦匊文泰执意挽留,开的价码越优厚了,国王说他愿做唐僧的弟子,终生供奉法师,同时让全国百姓都做唐僧的弟子。唐僧坚决不允,并以绝食来表示西行的决心。麦匊文泰见实在挽留不住,只好请唐僧再住几天,为大家讲《仁王般若经》。讲经那天,国王麦匊文泰亲自执香炉迎接法师入帐,并在三百余听众面前,以国王之尊居然趴跪在地上当凳子,让唐僧踏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

唐僧离开高昌国的那天,高昌城的僧侣、百姓、大臣、国王倾城出动相送。国王麦匊文泰抱住唐僧恸哭不已,亲自送了数十里才回。

这段生动的历史故事,详细地记载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时光演进至清初,有榆中兴隆山道士刘一明,竟然花费大量的大力、物力、财力在山上兴师动众印刷唐僧取经的大部头小说《西游记》。

道士的这一行动,其原委是当时《西游记》的作者署名为“丘处机”,民间也流传有“丘祖一梦作西游”的说法。而道士刘一明的祖师就是丘处机,他热忱地想把祖师的这一著作加以诠释、点评,广为宣扬,于是他在《西游记》的每一回前加写一段话,总书记名改为《西游原旨》,其内容还是演义唐僧取经故事。

道士刘一明动真格的了,他亲自跑到靖远县,选购木质细腻柔软适合雕刻的梨木,运来兴隆山,延请雕版工匠,着手雕刻演义唐僧取经故事的《西游原旨》印刷版。

据当地人说,雕刻印刷用的木版,比活字版要费事得多,必须先将原稿的文字写在纸上,再反贴于木版,之后才按反面字迹用刀镌刻。听说当时在众多匠工中有一高手,他不用这么做,他只要一边看着书稿就能在木版上开刻,其质量还很好。这匠工精湛的手艺,在榆中老百姓中间传为佳话。

历史啊历史。当年真正的唐玄奘是身背遮阳篷,只身徒步从榆中境内孤零零走过,而现在匠工刻刀下出现的文字,却绘声绘色地演义唐僧取经故事,刀下出现的文字说唐僧身边有了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一路上和妖怪打仗,热闹得很,红火得很,有趣得很。这些取经故事口传性很强,说书人一讲,人们爱听得很呢。可是这部取经故事长达几十万字,若用手工刻版,谈何容易。

难得刘一明道士有毅力,刻版的匠工也有恒劲,为刻印这部取经故事,匠工一刀一刀地刻削,一笔一画,一字一行,一块版一块版摞起积攒,前后竟花十年功夫,这部取经故事书的雕刻版才得以竣工。难得。

于是在清初的乾隆、嘉庆年间,榆中兴隆山上就开工印制取经故事书《西游原旨》。

为此书费尽心血的道士刘一明,眼看新书印制出来,心情特好,他撰对联一副抒其心怀:

欲人人为圣贤书刊十载从今了却终身愿要刻刻擒鸟兔火炼三铅自此重开满洞花当时这部书印了多少不得而知,但从至今留在兴隆山西山腰的“藏经洞”和“藏版洞”看,这两处青砖箍的窑洞式的库房,从洞里的空间大小看,当时那梨木印版的数量及体积很大很多,那藏经洞的容量空间也不小,可见当时《西游原旨》的印制数量也是很大的。这些书流传开来,散布天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小,以致在一百多年以后的民国时期,此书还传到鲁迅先生的手里,先生在他著的《中国小说史略》里涉及到《西游记》时,还提到了“悟元道人刘一明”自著自印的这部书。

也就在这个时候,《西游记》的作者就改署为吴承恩了。

纵观历史,榆中县由于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于是沿这条古道前往西天取经的和尚就和榆中结了善缘,法显用文字记录了他在苑川“夏坐”之事;唐玄奘不仅在榆中留下了足印,而且和榆

中籍的高昌王交了朋友;道士刘一明把取经故事刻版印书,广为宣扬。凡此种种,都是取经和尚与榆中结缘的佳话。

如果有人愿意寻觅取经人留在榆中的雪泥鸿爪,那榆中县档案馆里还珍藏着几块刘一明印书的书版。这些木质细腻的梨木雕刻书版,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但至今完好平整,刀削的文字黑色墨迹犹存,古老雕版在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远古的取经故事。

下载丝绸之路的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丝绸之路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人物故事

    丝绸之路上的人物故事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

    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精选合集]

    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1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

    丝绸之路课件

    31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匈、骞、继、贯”4个生字,会写“共、运、终、道、挨、 国、贵”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课件

    丝绸之路课件 篇一:16 丝绸之路课件16 丝绸之路课件- 设计者:胡忠岭 内蒙古牙克石市林业四中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 蒙恬率大军北伐匈......

    丝绸之路读后感

    《丝绸之路》读后感受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展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叹......

    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2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

    丝绸之路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