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技巧四经典
散文阅读2:作用、好处题
“作用、好处”题指的是分析某个句子或某个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高考散文阅读中一道常规题型,而且几乎是必考题。今年值得关注和期待。
一、高考命题方式
1. 问考生某个句子或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问考生某个句子或语段在文中有什么好处。
3.问考生为什么要写某个语段或能不能把某个语段删除。
二、答题要领: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三、典题示例
1.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08年全国卷1《阳关古道苍凉美》)答: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回应了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呼应。
2.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的“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08年全国卷2《马樱花》16题)答:1为马樱花的出现作反衬;2为对比马樱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生活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3突出地表现作者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马樱花的热爱赞美。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谱写了一盆银杏?(3分)(08福建卷《吟风》)答: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2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4.作者在文章开关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9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答:1说明人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去闯荡世界、建功立业、探险猎奇、觅情寻爱”。2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如此”。5.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09全国卷一《彩色的荒漠》)
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6.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09全国卷二《岳桦》
答: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7.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09北京卷《司马祠》)答:1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2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3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8.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第二篇:散文阅读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背影》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白杨礼赞》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神聚:
三、散文总体的解题技巧:
各小题的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人物上: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背影》题目作用:(1)“背影”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背影”是父亲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全文的中心事件(4)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以及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透露情感主旨)。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点题、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
在结尾:照应开头或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三:理解句子含义
(一)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二)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两个方向:本义和深层意,三步思考;
第一:从句子本身出发,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第二;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三:要联系文章的主旨,特别是注意找出表示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四:巧答语句赏析题
(一)答题思路:;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描写、有特点的词语入手;在这类句子的作用中选择,用术语解说句子的作用很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这个句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结合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分析表达作用或效果。答题格式:角度(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现了(或表达了)„„特征(或情感)
(二)赏析角度:(1)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特点;②夸张,突出事物特点,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6、反问:问中有答,引起注意,明确观点、加强语气
7、设问:明知故问,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
1、解释词的本义或深层义
2、“„„”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散文的语言特色入手。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4)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5)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 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三)常用写作手法:1)对比;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3)象征(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题目:“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答案:(1)修辞的角度来答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妈妈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了妈妈艰辛付出。
(2)“字词”的角度切答题:首先要寻找关键字词,其中较有表现力的词语有“满是”“张开”“红红的”,“满是”表现出裂痕之多,“张开”表现了裂痕之深“红红的小嘴”表现了裂痕的形状,按照答案的组织形式。答案:本句用了“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现了妈妈的艰辛付出。
一般而言,选择形容词、动词、叠词、量词、成语或四字短语居多。六.把握散文情感和哲理(体验感悟、启示、哲理)题型:某事或某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题技巧:(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4)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题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答题技巧:(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七.散文线索
1.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八.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题目:文中题目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案: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题型:概括事物的特点。
答题技巧:(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九.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
题型1: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①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作用: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③伏笔。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暗示。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作用: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⑤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⑥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⑦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题型2: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题型3:选文(段)使用了哪种人称?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1)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2)第二人称(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3)第三人称(他,她,它),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十.拓展开放探究题
1.题型1:探究选文和链接的材料,得出结论。
答题技巧:(1)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共同点,提取共有的信息;(2)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不同信息。
2.题型2:结合全文、生活实际、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答题技巧:紧扣文本,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使用第一人称,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回答,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答题格式:感悟+文中事例或现象(生活实际、个人经历)
例: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答案要求与评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2分;生活感悟,1分;表达,1分。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题型3:结合选文提供的语境,大胆想像,给选文补白。
答题技巧:补写要符合当时的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想像要合乎情理,表述的语言要顺畅、简洁、有层次。
第三篇:散文朗读技巧
散文朗读技巧
立坚小学
张晶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要强调的是读者内心的反应,这样才能使这段故事成为全文的组成部分,并在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篇:散文得分技巧(范文)
——散文得分技巧
• 散文的基本类型
• • • • • • • • • 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 ①小事凡事——小事见深意 ②片断剪影——少用单一故事 2.哲理性散文——
①人生生活感悟 ②小处着笔
3.写景咏物散文——意蕴丰富,含意深远 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情景交融
4.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 散文阅读基本要领:
⑴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是手段是依凭,抒情言志明义析理才是归宿。•
⑵对人事物景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义理
怎样准确规范答题
考点一:重要句子(句段)的考查
考察句子(句段)的形式大概有哪些?
1、体会一句(段)话的丰富含义
2、品味一句(段)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3、分析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联系文本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 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 “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 • “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 类型一:理解句子(词语)含义 • 1.理解词语的含义 • 主要有:双关含义(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包含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 2.理解句子的含义 • ①抓住句中重要词语,复句要句句理解,且要理解句间逻辑关系 • ②要关注表达方式的不同,尤其议论性和描写性句子的区别 • ③议论性句子要结合语段,从原因入手,问一问为什么 • ④描写性句子要多关注修辞和情感、态度。比喻句要还原本体并对本体作分析。拟人句分析双关含义,即物和人的含义。
• 例2(2011全国大纲卷)•(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 例3(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 答题技巧: • 抓关键词或分析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关注主旨)
• 类型二:艺术特色 •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典型景物或场景 • 2.表现手法(广义)(1)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2)表现手法(狭义)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视听嗅触觉+内心感受等、对比、烘托、衬托(反衬)、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 3.语言(句式、炼字、风格)•(1)运用整齐的句式(对仗排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 •(2)叠词(必须三个以上才可作为一个答点)、动词、形容词等 •(3)形象生动、通俗直白、委婉含蓄、诙谐幽默、粗犷豪放、细腻、清新、雅致等。
• 答题技巧: • 典型事物或场景+表现手法(手法特色+内容分析+效果)+语言句式
2、品味一句(段)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气柔柔地拂面而过。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西湖三月的景色,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选取典型景物,运用比喻、叠词,远景和近景相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西湖薄暮时分宁静秀丽的景致,语言优美。
要特别关注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对比、衬托(烘托):以景衬人,以人衬人。景物描写技巧:
1.抓住具有季节地域特征的代表性事物 2.修辞手法(指各种修辞格)
3、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包括通感手法的运用;四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衬托)结合
3、语言特色(句式、风格、炼字等)
例1(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10月质量调研)
绿色的梦 陆文夫
近些年来,梦特别多,大都是十分遥远的记忆。在那些清晰而遥远的记忆里,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蓝使生命得以舒展„„
麦浪,这种绿色的波浪,只有细微的沙沙声,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像箭也似的从麦垄间直插穹窿,飞鸣欢唱过一阵之后,又像箭也似的射入麦浪之间。人平躺着,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之前,在家乡的田野上。
请简要赏析第②段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6分)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相结合描写了麦浪、野花、云雀等景物;突出了绿色的梦平和宁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语言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例2 2013·浙江卷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 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赏析第五段中的画线句。(4分)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 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联系文本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语言生动。(2 分)
类型三: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点题(照应题目)、响应结尾,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引发读者思考,设悬念激发、吸引兴趣,欲扬先抑,埋下伏笔等。②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上下文的照应、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等。
③结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文题)、回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思考等。2内容上的作用
① 写了„„写出了(突出了)„„营造了„„气氛,奠定了„„感情基调„„表达了(抒发了)„„
②对比作用(与„„作对比)
答题技巧:
内容作用(手法+内容+效果)+结构作用
• 联系文本
这是一场预备已久的死刑,杀人者和被杀者都等了很多年。走向刑场的路上,双方都有解脱的感觉。他们都知道,片刻之后,随着刀光闪过,那个已被淘汰的朝代便将在秋风中彻底消失,因此对其旷日持久的清剿也将就此终结。
即将被杀的人是南明最后的将领张苍水。明亡之后,这位宁波人率领义军在东南一带苦苦抵抗了二十来年,直到那个晦暗的黎明,一队鬼祟的清兵突然登上了他藏身的小岛。
作为民族英雄,张苍水的死难,与他仰慕的先烈——如文天祥——一样,表现得从容、凛然。他是坐着受刑的,因为他拒绝以下跪的姿势退出人间。而他的遗言,除了一首铿锵的绝命诗,还有一句深沉的赞叹。
“好山色。”说这句话时,张苍水躯干挺直,目光悠远,眸子里波光粼粼绿意葱茏,枯槁的脸上,慢慢展开一丝柔和的微笑。
刑场设在杭州弼教坊,而弼教坊在西湖附近。那天,是农历九月初七,整个杭城都飘着甜甜的桂香。张苍水深深地嗅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拂了拂衣上的灰尘,缓缓盘膝坐下,对身边神情紧张的刽子手笑了一笑。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张苍水临刑前的场景,这些叙写有什 么作用?(4分)
突出了张苍水的从容、凛然。
营造了悲壮肃穆的气氛,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领起全文,引出“好山色”的感叹,为下文对西湖山水的描写做铺垫,为后文对西湖豪气的议论做铺垫。
文学类文本常见的开头
• 设情 • 情节
•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 情感(议论、抒情)
• 总领全文,烘托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 • 设景
•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境,烘托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
• 提醒:
• 作用类题目作答时,在明确方法和规范的同时,更要从文本、全篇整体考虑,而不是仅仅堆砌几个术语。
• 联系文本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 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 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 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小结
1、体会一句(段)话的丰富含义:
抓关键词(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结合主旨)
2、品味一句(段)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典型事物或场景+表现手法(手法特色+内容分析+效果)+语言(句式+炼字+风格)
3、分析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作用(手法+内容+效果)+结构作用
当堂巩固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 ①低调、单纯的黒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
• ②暗示“援湘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 • ③黒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4分):黒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黒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3.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第五篇:阿四散文
我有一个同岁的邻居叫阿四。
阿四不会哭,却能哼出几首委婉忧伤的曲调。那曲调酷似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而阿四从不看电视,便是看了也不懂。因为阿四是个碾滚砸磨盘——实打实的傻子。
村里人很纳闷。于是便有人猜恻:“阿四的前生一定是被情所困,才变的如此痴傻狂颠。”更有人猜测:“贾宝玉肯定是阿四的前生。”“阿四至所以能哼出这几首小调,是他的前生的真情感动了奈何桥边的孟婆婆。在他就要轮回到这个世上时,少喝了半勺遗忘汤”
等等,等等众云非一。
而阿四依旧在没事的时候,掂着脚尖徘徊在大街上。哼着让人纳闷的忧伤。
阿四有三位哥哥,所有生活起居都有哥嫂料理。不过阿四并不白吃,白穿。阿四会干农活,会砍柴。不过这活儿是父亲活的时候学会的。阿四的父亲料定他有今日。这也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宝贵的遗产。
每一位哥嫂在阿四到来之前,便将农活准备的足够阿四干一阵子。农活干完了,阿四便拿着镰刀到山上砍柴。一边砍一边哼。似乎在他脑子里只有哀怨,忧伤。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阿四也有偷懒的时候,有时候哥嫂,侄儿不在农活现场,他便坐下来,瞪着眼睛。呆呆地望着天空。似乎是在寻找他那似梦一般的回忆。
冷不丁侄儿到了,不等阿四回过神来,雨点般的拳头便落在阿四身上。而阿四什么也不讲。他也不会讲。然后起身重新干他手中的农活,重新重新哼着他那支忧伤。
村里人讲:“阿四定是前生做了什么孽,今生才如此这般。”哼!鬼才知道。就连少喝了半勺遗忘汤的阿四也未必明白。
政府也同情阿四,为阿四安排了每个月100元的农村底保。在族长的提议下,将底保钱全都存在银行。让阿四在年迈的时候;在不能干农活的时候,有个保障。
不过阿四却不知道这些。因为阿四比植物人强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