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时间:2019-05-12 20: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一、什么是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广义地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的方面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我们关注的应是军考所涉及到哪些表达技巧。

二、表达技巧的类别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

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

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三、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

1、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2、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第一层面的,如‚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范围内。

纵观考查散文阅读能力的军考试题,更多的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四、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而离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用空泛的言词来说“作用和好处”总是不得要领的,因而也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比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答:他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对比一下,这两个答案的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了。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

品茗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文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3.要会简要阐释

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作阐释。‚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对这道题的评分,评分标准有这样的规定:‚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这样的评分规定对大家应该有所启示。

五、散文阅读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策略

对于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项内容,只要掌握了答题的规律就不难解答这类题目。这类题目的发问模式常常是:„„的好处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对此在答题时不妨这样应对: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具体谈谈答题模式及解法

1、人称表达类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

例1: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2)明确答题方向。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烘托气氛;

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生动形象;

对偶: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有气势;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突出强调。

(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例2: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铺垫照应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例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例4: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5、表现手法类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例5:(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例6: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暗示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六、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解析: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 “烙印”。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第3题的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 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两项是A、C。A项是对全文结构和思路的评述,其正确不必多言。C项“失根的兰花……”的比喻运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说,“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再从比喻本身看,兰花是“失根”的,“萍”是“浮”的“逐浪”的,秋蓬是“飞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无助的,漂泊无定的,这样看来C项是正确的。B项错在“这一切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方向”与文意相违,因为原文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D项“极富新意”之说错。“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是“旧典”,文中只是用以证实“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未见新意,新意在“但百余年来……”以下,但是与用此典故无关。E项是对作品末段的评述,“笔法生动”大致可说,“具体,细致入微”的评价则显然与原文不舍,短暂几十个字,何来“细致入微”?何来“具体”?

七、专项突破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新年(傅东华)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的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让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悲)](2)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2.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答案要点:①很有责任心;②很有能力;③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④安分守己,安于现状;⑤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本题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①文中的“新年”犹如一道难关,将父亲置于“新年”这一环境中,更能表现人物人性格特点;②通过父亲如何艰难地度过年关的描写,更真切形象地表达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请特别留心第③⑧两段)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 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第③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 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第④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在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 “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 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与非常深沉真 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C、D(C项突出父亲的能干;D项“踱步”与“跪拜”不构成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儿童如诗 赵思运

①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②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③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成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子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④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I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揪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点/你埋得太深了/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⑤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叉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⑥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它是给鸽子走的/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⑦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上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⑧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⑩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

⑪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5.文章标题是“儿童如诗”,结尾又说“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诗歌”和“儿童”共同点是什么?请你结合全文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4分)答:神性、审美、非理性、超功利。

6.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内涵?(6分)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答:①美好的世界是指尊重生命、尊重人类的世界(1分),在这个世界中弱小的生命应得到保护,因残酷而堕落的灵魂应得到拯救(2分)。②怎样从一种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1分)进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生存状态(2分)。

7.文章第③段引用诗人牛汉的故事,第⑥段中又提到格非小说中的几句话,作者用这两个例子有什么用意?(6分)答:在指出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对立,即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对立。(3分)我们需要用孩子的世界点燃成人世界的诗意,从而脱离那种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3分)8.文章结尾谈到马斯洛的“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你作何评价?(6分)答:①所谓“健康的儿童性”概念,即指用一种理性与非理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双重视角来看待生活。(2分)⑦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这句话可看出,在作者看来,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成人的理性,而是儿童的诗性。(2分)③辨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

第二篇:高考散文阅读鉴赏分析固定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鉴赏分析固定答题技巧

喻兴

《一》 词,句义理解和段落分析:

题型:词语含义的理解,解题方法:

结合全文语境,分析样句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分析体会文章的表达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文章的临时含义,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等)。

理解代词的含义:所谓词语的指代意义,一般指在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指代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其指代的人物,事物后。

解题方法:a.在文中找出该词语和所在的句子,由近及远,即(取近不取远)。B.指出其大体的指代对象,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进行检验看句意是否一致。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具体表达作用:a.结合作者的感悟,对作用进行概括后,用专业术语(如:层层铺开,层层递进,逐步扩大等)进行概括。b.最后指明其强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和体现。句子含义的理解,分类及解题方法:

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句子的作用。解题思路:此类句子中往往出现段语与段之间或不同手法的承接,方法:

1、从结构上使文章段落链接紧凑。

2、从内容上往往标志着一方面向另一方面的转换。

3、考试中往往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深入主旨。

有一定内涵和言外意义的句子:解题思路“此类意思含而不露,理解不能孤立,要瞻前顾后,联系作者的感情和时态背景,在整体语段中进行分析理解。

技法:a、关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b、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前后的内在联系。(A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变得形象化;B、使直白的意思变得含蓄;)c、关照句子本身的特点(A、理解文中句子含义,找准切入点。B、找准正确的定位,明确方向,以文章理解恰当的方法)题型:句段作用分析:

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句一般是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以可为后文提出的

第三篇: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终极典藏版)

散文阅读学案;第一节概述;

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

散文阅读学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能力与层级:1-2分析综合,C级;3-5鉴赏评价,D级;6-8探究,F级。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地有大美》。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五、考试命题类型

1、作用分析题

2、原因概括题

3、体会含意题

4、鉴赏表达特色题

5、探究题

六、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七、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

八、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九、答题关注点

1、文本内容

2、行文结构

3、专业术语(所学知识)

第二节 题型分析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浙江卷)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

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分析句子的写法主要从句子的内容、手法(修辞)和语言的风格方面考虑。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表达效果和在文段(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二)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淘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 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铺垫。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二)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 3

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 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特点: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作用: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文章在第二、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其余各段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内容方面,不同的人称便于叙事和抒情;表达效果及阅读心理方面,使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人称作用题【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北京卷)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答案: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表达主旨

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例2:(10年高考湖南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答案: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例3:(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散文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例1:(07年高考广东卷)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景物描写作用题总结【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D、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案: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在文章第1、2段中,作者说煤油灯“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即作者无比留念的童年时光。今天,煤油灯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它,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例2:《5·3》P281《家家有明月清风》第1题: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②文中“我”回忆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着的内心。

③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

解析:“奉茶”二字多次提到,“分别”二字表明它的多义性,答题要注意这一点。文中有五六处提到“奉茶”,实际上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现在眼前所见的“奉茶”,第二类是回忆中曾经见到的“奉茶”,第三类是指升华人生层面的“奉茶”。

写作内容作用题【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例1:(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例1:(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或: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答题指导 要理解第3段的这句话,需要认真阅读相关联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主要承上,要从1、2段中找出答案,只要抓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卷)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解析:从上文看,文章谈到了都江堰与“上善若水”思想的某种契合,谈到了作者作出评价的直接依据(第3段);从下文看,第4、5段,倒数第2段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作者评价的原因。筛选并整合这些信息,答案就出来了。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008年重庆)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例1:(10年高考江西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

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3、屈原殉国之处。(任选两点)

解析:“汨罗江”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 8

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

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一)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解析:第1题结合上段“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可见当时它对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性;而祖孙牵系,灯下苦读的温馨画面,更是作者倍感珍惜的精神财富。第2题“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作者独对万家灯火,怅然若失;而今万灯闪亮,但却“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例3:(10年高考天津卷)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5分)

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坐着人生基础(4)故乡是坐着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本文先是通过对故乡物与人的回忆,写出了故乡对作者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又在结尾处将童年时把故乡当做世界,与成年后,世界只是一个北极村,用“回过头来一想”贯联在一起,旨在重申主题。分析概括时,要从故乡与作者的相互关系出发。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

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例1:(10年高考天津卷)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分)

答案: 生命短暂,生命力强; 拟人。

解析:第2段用拟人手法写了植物两个方面:一为在短暂夏季的疯长与经霜后的迅速凋落,一为衰亡了的植物转年春天的勃勃生机。概括时,要注意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给予作者的感受。

例2:(10年高考上海卷)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第9段内容上的特点是眼前实景和对青春岁月的遥想相结合,这种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叠现就是我们艺术鉴赏时所说的虚实结合。当然此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如果另选角度,比如人物塑造手法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3:(07年高考浙江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应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现实和想象构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属夸张,叠字的使用更加明显了。解答此题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达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

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表达特色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

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描写(人物刻画方法)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

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五、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例1:(10年高考江西卷)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案: 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这些表情感的词均能在文中找到。

例2:(10年高考湖南卷)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 12

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文中具体写到两次观荷,其中“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一句话富含深意,“我”经过多次思索,思绪发生了变化。那么,具体有哪些变化呢?只要从文中细心寻找,不难发现。难点在于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不解——思索——感悟——升华。

例3:(09年高考重庆卷)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解析:答案区间在第3、4段,解题时,一对文章把握进而对照题干要求加以筛选,二对符合题意信息进行整合。

例4 :(09年高考重庆卷)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解析:“作者的思路”就是对整篇文章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解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最后按要求整理归纳各部分中心词语即可理清思路。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轮(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

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六、探究题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例1 :(09年高考重庆卷)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答案:(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作者的观点极富警示性和哲理性,它启示我们做人要追求最高尚的境界。解析:答题区间在文章各段议论抒情部分,分析时要紧扣此部分内容,评价时要分析其意义、价值。例2 :(07年广东重庆卷)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意蕴的人文精神。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泥泞”是一种自然的东西,它代表着一种“苦难和屈辱”,既然如此,人们当然不必人为制造;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泥泞”的作用,比如带给人“磨砺和锻炼” “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等,抓住文章的这些内容便可以较为全面地作答此题。

例3 :(10年高考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4分)答案: 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弟弟的经历”写出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和感悟。

例4 :(10年高考北京卷)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一: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宿时经历过。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吃不吃早饭,加不加件衣服,看多长时间课外书??统统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

快。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冻得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们既要起早摸黑地为我的衣、食、学、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亲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幸福。

答案二: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出现过。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距离的悲壮颂歌。当痴情的梁山伯因为与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女形象。文学作品中,遥远而无情的时空距离彰显了美丽的心灵距离,人的美好情感在时空距离中得到了净化甚至神圣化。文学作品中的“远”与“近”的距离体验,使我们窥见了人心的高贵。

解析:先解释季羡林这句话的意思,由“远在天边”和“时间愈远”可知,这句里的“远”指时空的遥远;从前文“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和后文“我的祖国??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可知,“近”指心理上的思念。整合此句即对季羡林对距离的体验。解答第二问的阅读延伸题时,举例尽量找与提问句内涵相同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再阐释出该例如何体现这种距离体验。

例5:(2009年高考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本文实际表明,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因为修建者、维护者是上善之人,作者借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先贤,与自然和谐共处。

命题特色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四篇: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①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及高考设题类型;

②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2)规范答题语言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题型:

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

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四、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⑤ 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2、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这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更加鲜明。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③本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 性格 追求爱好。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解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答题格式: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或深化主旨。

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或者心理; ④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

⑤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故事情节

1、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来龙去脉。

(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深化…主题,突显…主题)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格式: ◇概括情节:

①分四个部分概括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某一情节的作用:(与上下文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有关)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以上一般在开头)

⑷ 承上启下,承上文的„„情节,开启下文的„„情节(位置在中间部分)⑸ 照应前文„„的情节。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位置在结尾部分)⑹ 起到了线索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

⑺ 通过这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或发展了人物……性格。

〔8〕通过……的情节,表现„„主旨或点题或深化主题„„(概括主题内容)◇某一情节或者结尾合理性的探究:

明确是否合理,分析理由(从表现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回答。)

(如删去了就情节不完整了,不能很好表达主题了等话语。)

(四)主题探究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分析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术语 附 :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梳理描写的层次,如远近、动静、高低或者视觉、听觉、嗅觉等

作用:从„的角度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比拟、夸张,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3、答题格式:

小说用了„„方法,表达了„„内容,有……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此种写作技巧的一般表达效果)

(六)品味语言特色

1.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答题格式: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附:常用术语: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辛辣、自然、简明、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七)开头、结尾、题目

常用的开头方法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附:评价小说结尾常用术语

卒章显志、斗转直下、深化主题、拓深内涵、余音绕梁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小说以“××”为标题的原因或以“××”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

2、解题思路: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4、常见的作用有: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解说其含义),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堂讲练(见“专题练习卷”)

六、课外演练(见“同步练习卷”)

七、专题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__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

(一)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⑤ 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2、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这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使主要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③若是线索人物,起贯穿全文的作用。(《祝福》中的“我”)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补充交代相关内容(《竹心》“刘妞妞”《财神与爱神》“埃伦姑妈”)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 性格 追求爱好。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解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答题格式:艺术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或深化主旨。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或者心理,对人物活动场所的创造(《祝福》开头对故乡凄凉环境的描写); ④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

⑤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⑥ 揭示或深化主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故事情节

1、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思考角度:

开头段,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②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④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中间段,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①从情节方面:使情节波澜再起;或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使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方面: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从主题方面:深化某种主题,凸显某种主题。结尾段,分析角度: 结构、刻画人物形象、主旨(常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出人意料式结局(欧 亨利式),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②悲剧式结局,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构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留白式结局(开放式),作用是使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主题探究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题目探究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祝福》)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5、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先下手为强》希区柯克)

(六)品味语言特色

1.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答题格式: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附:常用术语: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辛辣、自然、简明、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四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描写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常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 2、掌握诗歌描写的角度正侧、虚实、动静、远近高低等和联想......

    语言表达的技巧

    ◆ 什么是简明、连贯、得体?所谓“简明”,即语言“简要”、“明白”。 “简”的要求:①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谈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说到话不能超出需要的信息。“明”的要求......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第一讲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 ---高尔基 第一节 教学语言表达的要求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过程属于精神生产劳动;教学感染力的基础是教学艺术......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垂钓的遗憾 杨晓敏 ①那片杂草葳蕤的南窑塘,是水生物的天然繁殖场。草鱼、鲫鱼、白......

    散文行文技巧的鉴赏(精选5篇)

    高考语文阅读题:散文行文技巧的鉴赏 做散文阅读题必备几个意识:题目意识,线索意识,结构意识,主题意识。 一切能为文章增辉添彩、能便于情感的抒发和主题的展现的手段都可以成为文......

    2010高考语言表达运用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语言表达运用 (10年湖北卷) 20.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答案示例】1、(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

    散文鉴赏

    散文语段精选摘录 1.幸福很矜持,遭逢它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提前和我们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幸福是个哑巴。 感悟: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幸福,用拥抱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