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

时间:2019-05-13 13:5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篇: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

《书愤》

1.《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都写于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军州事,《书愤》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

去严州赴任前,陆游先到临安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的客栈。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陆游对这个职位也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生计,只好接受。《临安春雨初霁》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的。诗的首联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失望,并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出一个极闲适的境界,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临安春雨初霁》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功盖三分国”,《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景和抒情融合无间,写祠堂和写人紧密结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身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再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的开头四句写入梦的缘由:海上归来的人谈起过瀛洲,它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得见。“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是衬笔,“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才转入正题,诗人把视线移向了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把天姥山和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把天姥山跟其他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它附近的赤城山。接着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说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也要拜倒的他的东南脚下。诗人把天姥山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忽明忽暗的天姥山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由得跟诗人一起领略那个梦幻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诗人梦见自己在镜湖上空飞行,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射在湖面上,越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当年投宿过的地方还在,那里渌水荡漾,猿声清远,景色幽雅。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一步步攀登直上云霄的石阶。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听到天鸡在空中啼叫。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山顶,景物一步步变换,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重,直到高潮。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诗人在千回万转的山石见迷了路,身体依靠着岩石,眼睛为缤纷的花朵所迷乱,本来是黎明,骤然间天色黑了下来。只听得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顶都在抖动,天气也发生急剧变化,天上的云黑沉沉的,像要下雨,水面腾起蒙蒙的烟雾。

突然间,雷电大作,山峦崩裂,只听轰隆一声,通往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际、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连续四个四言短句,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表现了出来。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天门打开以后,诗人又为我们呈现了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凤为之驾车,梦境到这里,达到高潮。诗人在幻境中无拘无束,肆意驰骋。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可惜好梦不长,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梦中的烟雾云霞统统不见了。在梦境的最高点猛然收住,急转直下,犹如大潮沉落。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抒情,点明全诗的主旨。诗人认为世间万物只不过像这一场游仙的梦境,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逃避现实的态度,固然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看到,在封建社会中依附于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对人生报消极态度,是可以立即的。但我们更要看到,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如梦”相伴的,不是屈服,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对权贵的蔑视和抗争。正想他自己所说,哪里能够低眉弯腰侍候那些有权势的人,使我自己不愉快呢!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他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阁夜》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诗人一共写了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作者的万般感慨诉诸于笔端,有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有宇宙、历史之悲,还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我们读“野哭千家闻战伐”时,仿佛可以看到诗人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他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诗人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在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2.请将《阁夜》和《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两首的意境都很雄阔,但细细比较,又有所不同。《阁夜》萧瑟悲壮,《旅夜书怀》高朗壮阔。《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始终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的是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的是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上,《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写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

《李凭箜篌引》

前四句,先声夺人,从乐师李凭的演奏乐器落笔,“高秋”既点明了演奏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环境(秋高气爽、明静清远)。“张”字,不仅是演奏的动作,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空山凝云颓不流”紧承上句,写音乐效果,空旷的山野上的流云听到这夺人魂魄的乐声都为之凝神驻足。“颓”和“张”构成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如此震撼呢?“江娥啼竹素女愁”巧妙地点明了音乐的表情:“愁”,仿佛湘夫人为舜的离去而悲痛欲绝,仿佛善鼓瑟的素女愁容满面。此诗,音乐的节奏才有了一个小小的间歇,诗人趁此交代了演奏者的情况: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

中间四句,“昆山玉碎凤凰叫”写音乐时而清脆激越,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时而空灵哀婉,如凤凰的鸣叫。“昆山玉碎”写乐音之强,“凤凰叫”写乐音之弱,这一乐章也是以山崩地裂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忧伤的情绪在这温婉中绵延。“芙蓉泣露”承接上句,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笑”诉诸听觉,描摹出乐音的流丽爽朗,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

“十二门前融冷光”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音乐的主体旋律。清冷的乐声仿佛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以至于这样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主要指天上的皇帝,也兼指人间的皇帝,巧妙地写出了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仿佛整个宇宙也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后六句,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这乐声震破,引来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破的秋雨,象征着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一曲终了,诗人还没有从音乐的中走出,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仙境中衰老柔弱的鱼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焕然入境,全然察觉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美妙的乐曲使人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

《虞美人》

1.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李煜生于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当时正值南唐鼎盛时期。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25岁的李煜在金陵继承王位,当时的南唐已经是宋朝的属国。李煜当政期间,沉湎声 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在他39岁时投降宋朝,随军北上,在宋都汴梁过了近三年的囚居生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去世,死时42岁。《虞美人》写于他被俘、软禁时期。据说正是《虞美人》引起了宋太祖的杀心,以致李煜被牵机药毒死。亡国被俘是李煜人生的重大转折。李煜本是纯真的诗人,向往“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向往佛教中超脱尘梦的解脱。南唐灭亡后,他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家的巨大落差给他敏感懦弱的心灵带啦巨大创伤。他被俘之后的词作不同于前期摹写宫廷生活的艳情作品,而是字字血泪,感慨深重。王国维评价其词作“以血书者”,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悲、家国之悲和无限愁闷。《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正所谓“文章赠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

2.《虞美人》和同一时期所作的《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眷念和对国破家亡的憾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达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引发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表达的繁华不在、人生无常的无奈伤感,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

《庖丁解牛》

1.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吗?

庖丁解牛时,手、肩、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致。他和谐优美的动作,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种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艺术作品。

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水平,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是技艺娴熟了,正如他自己所言,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了“道”的境界。

2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的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做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目无全牛”:“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已经完全摸清了,不在把一头牛当做全牛,而是看做可以拆卸的东西。

“游刃有余”:“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的刀宽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行进。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把难解之处 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动刀过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项羽之死》

1.项羽的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多情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只能闭城坚守,完全陷于被动。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意在瓦解楚军的士气。项羽听到后“大惊”,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时,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账中夜饮,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形象增添了一丝柔情。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出项羽是怎样的人? 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经过。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除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只剩一百多人了,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此时只剩下28人,而追兵数千。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他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转为劣势,以至于将要灭亡,他仍然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的项羽极端自负。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正反映了他的寡谋。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毫不退缩,决意拼死决战,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同时他也仅仅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匹夫之勇”来。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项羽的勇猛。第一次行动,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渲染项羽的势不可挡,“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损失两人,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确实骁勇善战。他充满自信得问属下战果如何,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什么性格特点? 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共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收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打算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江边,看到拢船等候的船长,劝他登船以图东山再起时,他又拒绝了:“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表现了他心地仁善。在最后短兵相接的搏杀之后,项羽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于他,自刎而死,再次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型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这篇文章刻画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名骓美人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铭记。

《阿房宫赋》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话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秦一统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交代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出了阿房宫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以上勾勒出阿房宫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的气势。

接着,作者又写到了楼阁的密集程度,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之间互相钩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了像蛟龙一样的长桥,像彩虹一样的复道;甚至写到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来突出这个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作者还进一步展开想象,写出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

第一段对阿房宫全局的描写笔法简练,对阿房宫局部的描写细腻周到,充分描绘出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豪华精致,富丽堂皇。

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奢靡生活。连用了五个夸张兼比喻句描写他们梳妆打扮以及出行的盛况,妆镜如星,乌发如云,香气如雾,车过如雷,以自然界的星云雷雾作喻体,可见宫人数量之多,追求靡丽的风气之盛。接着写宫人们极力展示自己的娇媚,以等待皇帝的宠幸。写宫人就是写皇帝,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求足见其荒淫。

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仅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就描写出秦人的奢侈无度。

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这篇史论性质的赋,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但是,作者并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花了相当多笔墨渲染阿房宫宫室之华美、生活之奢靡,对阿房宫建筑群的描写和美女梳妆的描写可谓不厌其烦,细腻精致,仿佛秦代的阿房宫如在目前。这些形象化的描写都是有用意的,通过铺张的笔墨写出了秦始皇铺张的生活,越描绘阿房宫的富丽,越能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必然性,最终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将“秦始皇”和“老百姓”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做对比,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关系。连续用六个排比句,极力写阿房宫的柱子、椽子、钉子、瓦缝、栏槛、乐声之多,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豪华气派,每一句都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比较对象。农夫、织女、谷粒、帛缕、城郭、市井言语,这些人和物的数量竟然不如阿房宫中微不足道的部件数量多。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勤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4.最后一段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示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伶官传序》

1.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又是天下的事理作为理论的根据。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3段。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且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作两层记述。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重写出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

从 “受而藏之”,到“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等动词,描绘了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先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这大起大落的转折,讲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作鲜明的对比。同一人,曾经“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转而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反问句,前一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出于人”。这样的反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点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与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互相照应。

第三部分,即第4段,“故”承接上文,继续展开议论,归纳庄宗的“盛衰之理”。用“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了“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含蓄得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材料虽然繁复,但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和“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管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2.反复诵读这两个又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自然之理”。前一句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凯旋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后一句写天下大乱时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表达内容的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并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祭十二郎文》

文章第五段,用了三个“邪”,三个“乎”,四个“也”,五个“矣”,揣摩他们的用法,说说他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作者乍听到噩耗时的意外、震惊,以至于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追问道:“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作者不信神明不灵,上天无道,连用带三个“乎”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感觉像是在做梦;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觉得老成的死讯是误传。他又重新分析说:“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前三个“也”字构成判断句,强调消息不可信,但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身边的书信为作者切实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最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感情变化的节奏,准确抒发了作者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至亲的悲痛之情。

《项脊轩志》 第一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描述了恬静、舒适的书斋生活。在家境清寒、**不安的境遇中,有了这样一所书斋,就有了一个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在这里,作者时而“偃仰啸歌”,时而“冥然兀坐”,尽情享受个中乐趣,领略无穷诗意。而对于有鸟相伴、有月相照,四寂无声,风影婆娑的静寂、悠闲、雅致的环境描写,更是倾注了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喜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第二段,首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而回忆往事。先述“诸父异爨”后庭院的一再变迁,家中凌乱不堪、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了“悲”的表象。接着详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和祖母对自己的期望。借老妪之口写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温柔慈爱;写祖母,抓住了它看望和勉励孙子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关心。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祖母的喜悦,对孙儿的赞许和期望。随后,“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嘱,激励孙儿为改变家庭状况而发奋读书。祖母的这些言行和言语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浓厚。在对往事的追忆和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时光飞逝,怀才不遇,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涵。

第三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殆有神护”,但遭遇火灾之多,足见项脊轩命运多舛,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第四、五段是后记,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表达对亡妻的怀念。“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的两件事,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和深厚的感情。但世事难料,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情地说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入了作者无限伤感之情,寄寓了作者对往事,对 亡妻的缅怀和眷恋,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第二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发展性评价探讨

一、指导原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作了明确的界定: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史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还作了如下要求:“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造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二、具体评价目标及措施: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我们在实验中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发展性评价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学会诵读。

学会诵读,学会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古代诗文的三味——“韵味、情味和意味”,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古代诗文语言高度凝练,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自应别有一番韵味;读诗,要读出诗的情味,古代诗文是情感的载体,儿女情,山水音,田园乐,童真趣,读出诗文情感,才能读出古代诗文的情味;读诗,要读出诗的意味,古代诗文借意境展现魅力,或恬淡闲适、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安谧娴静、或雄伟壮阔、或明快高旷,朗读古代诗文宛如身临其境,才能读出其中意味。

为将朗读活动推动开来,我们提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背景乐,让学生在朗诵中体味,在朗诵中感触。本学期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首先以班为单位进行预选,各班选手再参加年级举行的决赛,通过朗诵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诗文的水平,更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积极性,为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学会感悟。

重视感悟,倡导学生将感悟到的诗歌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诗歌改写成文质兼美的散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能力。为了把这次教学改革推行下去,我们首先组织了一组材料唤醒学生思维。在材料中,我这样写道:

《古代诗歌欣赏》选修课的开设,偕我们进入一个诗的季节,进入一个文学和情感共同孕育的季节。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唐诗的胸怀里,有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飘逸,也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有心怀报国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士情怀,也有肠结百般乡愁“意恐迟迟归”的游子思绪;有“春日凝妆上翠楼”的思妇的孤独,也有“晨起动征铎”的旅人的愁苦。一部唐诗,就是一部情感史书,就是一部人生世相的百科全书。

走进这个季节吧!摒弃内心的虚妄与轻浮,感受人生的坎坷与悲欢,用灵魂触摸唐诗的情怀,让心灵与唐诗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为此,我还给这次活动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唐诗漫步”。

为了把这次评价活动搞好,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当代散文家改写的《夜雨寄北》,让学生作为参照: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渐渐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渐渐沥沥的雨。

优美的文笔,抒情的语调,激起学生心灵的层层涟漪,有了感触,学生佳作迭出,涌现出一大批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把这些改写文章结集出版,我亲自为它写了序言:

当你打开这卷《诗情词韵》的时候,你是否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当你徜徉这卷《诗情词韵》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的感觉?

打开《诗情词韵》,我仿佛看到一颗颗跃动的心灵;读过《诗情词韵》,我如同听到一声声稚嫩的呐喊;更感受到那种怡人的情怀,愉悦的心灵。

一位学生的文章如此写道: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渐渐地,云的身影远了。于是,第一米阳光照在了檐下久积的雨水上。最后一滴雨滴沿着茅草笔直的腰杆滑了一程又一程,如何没有丝毫的疲惫与损伤?忽然,便看到这旅程的终点。留恋,怀念,徘徊……踯躅的思绪无法阻止前进的步伐。终于,晶莹的雨滴脱离了预定的轨道,投向了水温情的胸脯。激起的涟漪映在静静的柴扉上,像一支支舞动着的琵琶。

雨水洗礼后的村庄如此朦胧、静谧。炉中的木柴也燃烧得如此温柔,与风霜悠然的呼吸交融相应,组成和谐的交响曲。锅里泛着一层水汽,笼罩下的不是山珍海味,但却在这米粒之间达到了亲情的饱和,辛劳的极致。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盘腿坐在山间,吸收天地精华,让心在山谷中流淌。在青松树下接一滴日月琼浆,在山岗上饮一杯晶莹朝露。是一滴水吗?是一滴千年神酿,悠远、醇香。

生命在这一刻得到升华。(二班 魏延宝)3.学会鉴赏。

鉴赏诗文语句,提高审美能力,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表达出学生自己对诗文的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为此,我们举行了一次“我最喜爱的诗句”征文活动,让学生表达出自己都诗句的独特感受。在征文的通知中,我这样写道:

诗是色香味俱佳的文字,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灵,它携带着一切情感与梦想翩翩起舞,总会在某个时刻让你怦然心动。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珍藏着一句诗,也许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许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也许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许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是泰戈尔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诗歌的天地江河奔流,群星灿烂,谁让你怦然心动?请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用精粹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钟爱,写出自己的心声,学生如此写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有一种精神叫豁达,它可以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令我们保持年轻。

有一种精神叫乐观,它可以在我们最黑暗的环境中使我们不会衰老。

有一种精神叫自信,它会在我们开始怀疑时坚定我们的脚步。

失意与黑暗终究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自信、乐观、豁达,青春没有失败,年轻没有苍白,我们痛并快乐着。

(一班 邢加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披一路风尘,你从亘古走来,带着你无怨无悔的选择;数千载风流,你从诗海中走来,怀着你横空出世的才华。

始终保持那份超脱功利的痴情,饮自己的酒,洒自己的泪,唱自己的歌。你也梦过,梦醒了,望尽四周,一片空寂,惟有东水长流,空山自碧。但你始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纷落,淋湿我无边的思念。

(二班 刘云)4.学会评价。

评价是展现学生对文本、对作家的再认识,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启发,我们组织了一次我为古代诗人写颁奖词活动,活动的发动辞这样写道:

五千年的文明累积,五千年的典雅韵致,是任何一个中华魂的骄傲,也是世界上最瑰丽的宝库。在这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中,最为灿烂,最为夺目自然就是诗歌。最先走来的是那行吟江畔的屈子,他用不屈的精神唱出了《离骚》的别致;继而走来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一曲“采菊东篱下”让多少后人为之陶醉;更有李白、杜甫这两座诗歌史上的珠穆朗玛,让世人仰之弥高……他们或浪漫,或飘逸;或沉郁,或激昂,总有一股血脉在涌流,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内心的感触,颁发出你心中的赞美!。

学生纷纷为心目中景仰的诗人撰写颁奖词,下面是他们的作品: 豪放的歌者:李白

谁能有飘逸自然的处世态度,谁能坦言愤世嫉俗的内心之苦?他衣袂飘飘,骑白鹿于青崖间,放飞心灵,做人生的主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高尚的灵魂!(一班 李海龙)

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在文学的长河里,你是一朵奇葩,你的诗,是这奇葩永久的芬芳,踏着水中的月华,你已远航。(五班 苏晓林)不朽的行者:屈原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22班 刘兆禄)

自然之子:陶渊明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上!(二班 王斌)5.学会运用。

倡导学生重视诗句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望了望卑微,他彷徨的走了过去,慢慢扶起,同样的倒下,倒下时溅起的碎石向他飞来。他满不在乎地一次又一次扶起,知道自己头破血流……望着高而深远的天,太白扬手长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陶渊明的傲气高贵是众所周知的,他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不因五斗米而折腰”;清贫的生活却给了他怡然自得的心境,获得了生命的洒脱。贫贱并不是卑微,权贵并不是高贵。有谁还记得陶渊明时代权势最高的官吏?但我们却永远铭记住了一个归隐诗人的诗篇。

作者将高贵与卑微赋予李白和陶渊明,巧用诗句,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第三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P13《行路难》第一、三、六句

P14 最后两句

P16二三四句

P17第二句

P18 咏怀八十二首 第二句

杂诗十二首 倒数第二句

P20 一剪梅 除了第一句全部

P25 第六 第十二句

P28 归嵩山作 倒数第二句

P29 赠孟浩然 中间两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P34 波岳阳楼下 最后一句

P35 菩萨蛮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长相思》全部

第四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一、填空

1.在天愿作比翼鸟。天长地久有时尽。2.搴汀洲兮杜若。3.长风破浪会有时。4.小楼一夜听春雨。5. 出师未捷身先死。6. 7.塞上长城空自许,8.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9. 10. 11.春水碧于天,12.红颜弃轩冕。13. 14.吴楚东南坼。15. 16.星垂平野阔。17.念桥边红药。18.,使我不得开心颜?19.

20.春江潮水连海平。21.江畔何人初见月??22.,江月年年望相似。23.,可怜春半不还家。24.,忽到庞公栖隐处。25.谢公宿处今尚在,26.世间行乐亦如此,27.吴楚东南坼,28.,春来江水绿如蓝。29.山寺月中寻桂子,30.,惟有幽人自来去。31.忽魂悸以魄动,32.,凭轩涕泗流。33.,波撼岳阳城。34.迟迟钟鼓初长夜。35. 36.可怜楼上月徘徊。37.戎马关山北。38.未老莫还乡。39.垆边人似月。40.熊咆龙吟殷岩泉。41.心非木石岂无感?。42.,千斤散尽还复来。43.女娲炼石补天处。44.岁暮阴阳催短景。45.问君能有几多愁。46.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1

47.,忠言逆耳利于行。48.泻水置平地,49.?吞声踯躅不敢言。50.鸿雁长飞光不度。51.身既死兮神以灵。52.人生得意须尽欢,53.卧龙跃马终黄土,54.,梦入神山教神妪。55.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5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5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58.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戍卒叫,函谷举,!59.。

60.,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珊珊可爱。6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五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录《湘夫人》(第二课时)《游沙湖》《将进酒》《项羽之死》

11《将进酒》

13《将进酒》

14《书愤》和《蜀相》

16《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19《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1《项脊轩志》

24《登岳阳楼》

27《春江花月夜》

29《江南词专题探究》

32《菩萨蛮》(其二)

33《项羽之死》

下载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练习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大全五篇)

    【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探究活动】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文学常识复习题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________________(流派)的继承者,主......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字词归纳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字词归纳 一、字音字形归纳 回眸mïu 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ïng 鼙鼓pí 仙袂mâi 衣钿diàn 千乘shâng 钗擘bî 马嵬wãi......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本科”期中考试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 0分) 1. 下列诗歌中属于七古的是( )。 A.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孟浩然《......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作业 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3答案[范文模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3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