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书笔记
迈克尔·霍夫曼
《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
著作简介
本书为“会计职业道德丛书”之一,是一本讨论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的论文集。本书的编者匠心独运,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对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但长期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本书围绕信任、责任和控制三个主题展讨论,其阐述和说明既专业又通俗、精辟。本书的案例与分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分别讨论了国际信用与商业银行、荷兰会计职业和美国国防工业等有代表性的又截然不同的组织。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运行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在我国这方面的问题正在不断突显,本书的出版对金融和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制定行业规则的相关部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经典语句
一条好的看门狗对所有的来者都会吠叫,不管他们是无害的访客还是罕见的入侵者。审计人员也应当如此,对所有的客户保持警惕,因为违规者是不容易识别的。
审计委员会评价内部控制充分性的监督职责正获得不断的显著地位。有效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系统中存在一种适当的公司行为道德规范。内部控制系统的满意实施需要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监督。
读书笔记
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后感
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人无信则不立”的说法,这里的“信”指的就是诚信。诚信不仅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尤为重要。他们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处理者有责任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况且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资本、人才等都在全球流动,金融市场是维系这一切流动的一个重要枢纽。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虚拟的市场,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核心正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希望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方式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霍夫曼的《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一书从不同视角,解释了发达国家会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针对如何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如何加强法律与会计、审计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虽然它是一本译著,主要的事实根据来自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重要监督职能一章,运用众多案例提出加强监督的必要性和其对于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一个人不是孤零零存在的,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也不例外。当他们个人或所处团体与其他人或所属团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他们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这样做却是违反道德准则的,那么他们会如何抉择呢?也许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拒绝诱惑,坚守自己的职责,但下次呢?下下次呢?谁能担保他们会一直坚守下去。有的人曾参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历尽艰辛却始终不投降不放弃,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这样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有经不住诱惑腐败变质最终丧身于敌人的糖衣炮弹下的,我们又怎么能将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的希望都寄托在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上呢?
要想让一项事务稳定有序的运行,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为保障,不能期待每个参与者都是天使的化身,会自觉自愿的按你设定好的轨迹走下去。“孔融让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大人们经常要求我们从中学到“谦让”这一良好品格。孔融牺牲了自己的潜在利益换取了分梨的顺利进行,兄弟也没因此反目,大家皆大欢喜。不过这样的分配有一个潜藏的风险,它完全是建立在孔融的个人品格上的。如果有一天孔融不想让了,想尝一下大的梨,已经吃惯大梨的兄长们会不会同意?那最小的梨又会分配给谁呢?兄弟们会不会因为此事大打出手破坏原有的和谐?因此,仅仅建立在个人品格上的事务是无法长久有效运行的,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制才能做到这一点。完善的机制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和谐人际矛盾,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罗尔斯的“五分粥法”。五个人分一锅粥,没有量具如何才能分的公平呢?由此提出了五种分粥的办法。其中第五种办法,就是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即要等其他人把粥领走了,自己才取剩下的那份。这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起码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极其简单,假如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粥只好留给自己,只有分得平均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这时,分粥者非但不需出以公心,仅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由此可见,为了让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将会计工作置于阳光下。让想要违规者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对已违规者及时发现处罚,减轻损失。
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第二篇:《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迈克尔·霍夫曼《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书笔记
摘要
本书为“会计职业道德丛书”之一,是一本讨论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的论文集。本书的编者匠心独运,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对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但长期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本书围绕信任、责任和控制三个主题展讨论,其阐述和说明既专业又通俗、精辟。本书的案例与分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分别讨论了国际信用与商业银行、荷兰会计职业和美国国防工业等有代表性的又截然不同的组织。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运行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在我国这方面的问题正在不断突显,本书的出版对金融和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制定行业规则的相关部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
会计舞弊、金融市场、职业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经典语句
一条好的看门狗对所有的来者都会吠叫,不管他们是无害的访客还是罕见的入侵者。审计人员也应当如此,对所有的客户保持警惕,因为违规者是不容易识别的。
审计委员会评价内部控制充分性的监督职责正获得不断的显著地位。有效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系统中存在一种适当的公司行为道德规范。内部控制系统的满意实施需要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监督。
读书笔记
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读后感
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人无信则不立”的说法,这里的“信”指的就是诚信。诚信不仅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尤为重要。他们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处理者有责任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况且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资本、人才等都在全球流动,金融市场是维系这一切流动的一个重要枢纽。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虚拟的市场,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核心正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希望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方式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霍夫曼的《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一书从不同视角,解释了发达国家会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针对如何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如何加强法律与会计、审计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虽然它是一本译著,主要的事实根据来自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重要监督职能一章,运用众多案例提出加强监督的必要性和其对于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一个人不是孤零零存在的,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也不例外。当他们个人或所处团体与其他人或所属团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他们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这样做却是违反道德准则的,那么他们会如何抉择呢?也许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拒绝诱惑,坚守自己的职责,但下次呢?下下次呢?谁能担保他们会一直坚守下去。有的人曾参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历尽艰辛却始终不投降不放弃,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这样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尚有经不住诱惑腐败变质最终丧身于敌人的糖衣炮弹下的,我们又怎么能将提高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的希望都寄托在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上呢?
要想让一项事务稳定有序的运行,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为保障,不能期待每个参与者都是天使的化身,会自觉自愿的按你设定好的轨迹走下去。“孔融让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大人们经常要求我们从中学到“谦让”这一良好品格。孔融牺牲了自己的潜在利益换取了分梨的顺利进行,兄弟也没因此反目,大家皆大欢喜。不过这样的分配有一个潜藏的风险,它完全是建立在孔融的个人品格上的。如果有一天孔融不想让了,想尝一下大的梨,已经吃惯大梨的兄长们会不会同意?那最小的梨又会分配给谁呢?兄弟们会不会因为此事大打出手破坏原有的和谐?因此,仅仅建立在个人品格上的事务是无法长久有效运行的,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制才能做到这一点。完善的机制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和谐人际矛盾,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罗尔斯的“五分粥法”。五个人分一锅粥,没有量具如何才能分的公平呢?由此提出了五种分粥的办法。其中第五种办法,就是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即要等其他人把粥领走了,自己才取剩下的那份。这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起码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极其简单,假如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粥只好留给自己,只有分得平均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这时,分粥者非但不需出以公心,仅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由此可见,为了让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将会计工作置于阳光下。让想要违规者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对已违规者及时发现处罚,减轻损失。
维系金融市场稳定、有序运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开、透明度不仅需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制度比觉悟更重要!
而在我国,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引起了会计界、经济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种新闻媒体对此也屡有披露,这也折射出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严重滑坡.正因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完善,所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
(一)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当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严重干扰了经济决策,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市场经济依赖于规则,但仅有规则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道德诚信教育才能不使道德天平倾斜。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也充分证明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范不可能杜绝一切弊端的发生,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必须辅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补充,制定和出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采取“法、范”结合,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即通过法规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来约束、制约和激励财会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社会评价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而社会评价方法又可分为社会舆论与传统习俗评价。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这样,“道德法庭”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当前财会领域的根本大法是《会计法》,把财会人员职业 道德建设和《会计法》的贯彻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需要。德治为法治提供理论基础,又是对法治的深化和拓展,而法治则为德治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即要运用《会计法》等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又要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加强会计教育培训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迄今为止仍是盲点,尚未引起会计职业界足够的重视,与培养“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目标不相符,部分会计人员素质非常差,因此,应建立一整套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规则,进行多层次、循序渐进和全方位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教育,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情况不断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会计理论课题需要我们开拓,特别是我国会计还处在转轨转型期间,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会计管理体系也正在建立。会计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在后续教育中,要集中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当前会计人员新制度,新准则的继续教育,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向会计人员系统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彻底抛弃享乐主义等不道德、不健康思想,自觉抵制外来诱惑。
(四)改进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减少会计人员对本单位领导人员的人身依附,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敢于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强令下的会计舞弊。在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在会计人员的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由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次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责任行为主体、职责范围,明确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如《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可以抵制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令情况下的会计弄虚作假,促进会计人员职业行为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会计人员规范执业奠定基础,达到源头治理目的。
(五)加强会计道德诚信教育
会计从业者是《会计法》的具体执行者,负有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然而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诚信危机,很多会计人员成了事实上的造假者或执行者。因此对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要使每一位从业者懂得,一流的专业技术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而一流的道德标准才是完善境界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应从学生抓起,在学历教育阶段,就应健全教育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塑造职业品质,陶冶职业情操。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阶段,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岗前培训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每一个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各种经济组织考核、晋升、续聘和奖励会计人员的重要指标。
1、要对各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开展道德诚信教育
法定代表人代表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法人代表也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何况现实工作中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同企业法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密切相关。因此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是根本。
2、建立诚信档案,常抓不懈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为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在内的诚信档案,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同时,对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系统逐级汇总报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会计人员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
(六)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职业道德不属于强制性规范,人们在执行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应在行业和企业范围内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检查考核评议奖励等制度,促使会计人员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激励约束要注意利益导向作用,要完善行业准入和禁入机制。
(七)加强社会舆论监督,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当前会计假帐屡见不鲜,与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因此会计工作应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具体可采取来自内部监督如公司主管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和职工评议等;来自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税务、银行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鞭挞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和荣辱观,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束语
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其职业生涯的生命线,单位的良好职业道德建设是事业提升的基石。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研究与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注重会计科研,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得以生存的基础,它对职业者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法规的约束。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如果会计人员丧失了职业道德将,将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失去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常之重要。我们只要强化措施,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道德,那么会计职业道德将会走出缺失和困惑的境地,从而使会计人员达到更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境界,造就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2] 薛存银.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0(10):2-3
[3] 单月华.谈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148-149
第三篇:《道德与利益》读书笔记
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约翰•勒蒂奇所著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引起广泛争论的关系,此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正如其前言作者所言:“在全新的意义上,他阐述了一般均衡经济学能够对道德哲学分析所做出的贡献;道德哲学和福利经济学能够对主流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并指出了,对自利行为建设的温用已经严重损害了经济分析的性质。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驱使人们具体行动,去追求各自的目标。每个人的需要和具体目标都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和目标必然会错综复杂,有的相同,有的相似,有的相异,有的完全冲突。人们需要的满足是要消耗资源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完全用于这方面,就不再能用于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完全占有了,另一部分人就会一点也得不到。于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彼此就难免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战争。人类社会充满冲突和战争,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冲突和战争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认识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照顾到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人类逐渐学会了彼此协调,更加注重社会秩序。要协调好秩序,就必须有一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也约束他人。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规范必然是丰富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习俗、道德、宗教、纪律和法律几大类。每类社会规范都针对不同的社会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都实现着不同的目标,都有着不同的调节手段。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而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马蒂亚.森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自利,或者个人福利的考虑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全部动机。他由此把关注引向了对自由、权利的思考。
一般人都会认为财富越多越好。中国民间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可见积累财富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否则,活着就没有安全感。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通过各种手段积攒财富:占有很多田产和奴隶,将金银珠宝装在瓦罐子里东埋西藏;存折和信用卡经常更改密码,设法将已经占有的财富保值,拖欠民工工资,炒股,洗钱„„人们整天劳碌奔波,为的就是多积攒一点,最好将儿子孙子的那一份都准备妥当。没有谁仇视财富,但与财富相关的问题,它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流动)方式,它与自由和幸福的关系,却永远是一个疑问。君子贪财,这没有关系;取之无道,就出问题了。不是“财”出了问题,而是“道”出了问题。社会的整体失衡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与所有人都相关的人文主义的基本问题。人们不会去反对财富。但是善于思考的人们对财富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方式却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徭役赋税越来越重?为什么劳动者贫困,不劳动者反而富裕?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原创性劳动越来越贬值,虚拟经济(或者信息经济,主要是传播小道消息)越来越吃香?人类还有没有得救的希望?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大概过分依赖那只“看不见的手”,太重视“自利最大化”,以至于忽略了对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亚当斯密在他的任何著作中,都没有对自利的追求赋予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他认为,西方当代经济学曲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动机与市场之复杂关系的理论。亚当•斯密“对悲惨现实的关注、他所强调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尤其是行为规范的使用,被人们忽略了”。在阿马蒂亚.森那里,经济学应致力于评价和增进的“更基本的目标”至少应该有自由与公正。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看重基于如下判断: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拥有的自由度以及福利分配上的公正性直接关涉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并构成社会基本的道义性。
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几年学术界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经济学需不需要道德关怀?一些学者主张,经济学不仅要关注效率与资源配置,而且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关
心人,关心人的尊严和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经济学的功用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效率,这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如果经济学也陷入道德还是不道德的争议,那么就难于体现出经济学的独立的视角和作用,势必使它在效率与公平上顾此失被。据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不讲道德”。
森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这本《伦理学与经济学》应该说功不可没。他指出,经济理论对经济问题的缺乏解释力,原因恰恰在于它对人的动机、行为、价值观、预期的判断失误,在于经济学对伦理和道德的忽视。他特别认为,经济学要关心道德问题,但经济学不是为关心道德而关心道德,否则经济学与论理学和哲学就没有区别了。经常学家之所以对道德问题感兴趣,是因为,如果没有上述对伦理、动机、价值观等的分析,就不可能对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如今,稍微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的所谓“经济人假定”——每个经济主体(个人、企业、家庭、组织)在经济活动中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据此来决定它的行为,这是全部经济学的基础,无此则经济学的分析就无法展开。但是,就是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天经地义的法则受到森的怀疑。他指出,没有证据表明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对人的行为动机的最好解释,更不能解释这种最大化会带来资源的配置。由于经济学家仅仅把人作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对象进行分析,而完全排斥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人的行为的复杂动机,经济学常常无法对人的行为和复杂的经济关系作出准确的说明和预测,各种经济模型也变成了好看的花架子。森教授举出日本的例子作为证明。在日本,企业以及个人的行为规则并不完全如同西方一样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其中,荣誉、责任和信誉,以及集体利益最大化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带来了相当成功的日本式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森进一步指出,如果允许非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进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那么,许多困扰主流经济学的问题——诸如外部性问题、非市场依赖性、政府政策失灵——就会获得全新的解释和思路。除了最大化假设之外,森还对一系列主流经济学的教条进行了批判,如物质利益最大化等于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的含义、效用的人际比较,以及自由和权利在人类行为目标中的地位等等。
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召唤之下, 一时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因被激活起来。在短短的20 多年时间里, 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实力基础。回顾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在“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下, 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就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代价为前提的。正如经济学研究要关注效率的的问题一样, 伦理学研究应该关注日益严峻的经济伦理问题, 以期通过理论推理和假设, 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可资利用之道。在这方面, 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为我们探究经济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打开了一扇小小的视窗。
市场经济迄今为止是人们所发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采取市场经济模式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 伦理问题便成了人们发展经济必须关注的, 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超经济因素。超经济因素就本质而言就是指经济增长背后的文化力因素和经济伦理因素。阿马蒂亚•森认为, 经济学包括两个中心问题, 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问题, 它与“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广泛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关;一是关于社会成就的判断。这种判断应该更富于伦理性, 必须使用伦理的观点来判断究竟什么是“对个人有益的东西”。
虽然亚当•斯密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自利与利他的互惠关系, 但他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理性的人, 他们一般不会长期采纳接受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 所以, 只有顺应人们利益的道德, 而不是背离人们利益的道德, 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利己’道德则是在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前提下, 进行有关的制度安排和构建, 使得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否认人们总是惟一地按照自利的方式做事,并不意味着人们总是不自私地做事,说自利行为在大量的日常决策中不起主要作用肯定是荒诞的。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利在我们的选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常的经济交易活动就会停止。”正如有人所辩护的那样:“这一假设(理性行为假设———引者注)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但问题在于,其他任何非理性的特殊类型的假设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因此,问题不在于人是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因为任何利己主义者都不可能是彻底的,除非他是个利他主义者;而任何利他主义者也都不可能是彻底的,除非他是个利己主义者;也不在于人到底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因为人的这两种类型在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的行为中都能找到一定的佐证。“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是否存在着动机的多元性,或者说,自利是否能成为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这就是我所谓的“阿马蒂亚•森问题”
森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清晰的:“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我们可以就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方面来看这个人,认识和关注他或她建立目标、承担义务、实现价值等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就福利方面来看这个人,这方面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一言以蔽之,人的行为动机并非只是自利而是具有多元性的。
第四篇:金融读书笔记
付初 222008121 财务管理—2班
金融学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书籍简介:
作者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和首席经济评论员,英语诺丁汉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本书《下一轮全球金融》主要内容是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全球金融动态,数据分析主要从2000年到2007年。与此同时马丁·沃尔夫也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走向,特别是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全球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与期许。正如中文译本上的副标题一样,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因为对过去的分析总结影响未来的决策与走向。
全书共分为八章,标题分别是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陷阱?还是谈坦途;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从危机到失衡;暴风雨前的寂静;走向调整和国内改革;走向全球改革;走向更稳定的世界。
上世纪末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及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国家,从经常账户赤字变为经常账户盈余,富余的资本开始流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而改变了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债务人的经济格局。这是本书中主要观点——储蓄过剩和货币过剩造成经济失衡,产生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前提和事实基础。文中作者提到全球储蓄过剩即“世界其他地方储蓄大大超过投资,也可以说是世界与美国的分离”,全球储蓄过剩数量已经达到除美国之外世界其他地方储蓄总额的1/6,其结果就是造成实际利率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美国必须承受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实际利率偏低的事实表明美国没有将赤字引向投资而是转向消费领域。总结货币过剩的含义即为“世界上的储蓄者都是被动的受害者,挥霍的美国人是失衡的代理人,而美联储并非一个英雄的角色。”
本书关注了由于宏观经济力量特别是全球储蓄泛滥与其相关的国际收支失衡而导致的压力,分析研究了货币政策背后的含义并检视了相关力量对于国内债务特别是美国居民债务所造成的影响。在书中最后两章中作者强调了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全球的金融需要以国家内部金融的健康发展为有力保障,对如何将闲置资金正确的引入需要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而不引起该国的金融动荡并尽量避免风险,书中都做了有意义的论述。同时涉及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imf的体制改革及选举权的重新分配及非正式集团的改革,包括g7和g20集团。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从微观层面具体介绍对金融危机的形成,而是从宏观角度告诉我们是否能对盈余资本进行合理利用是金融发展健康持续与否的关键。
就全书的写作风是严谨的,作者不是一味回答问题而是更多的提出问题,全书围绕作者是否预见到了规模如此之大的危机?本书对于各种想象的分析是否有用?本书的政策建议是否还使用?这些分析对于中国的读者和政策制定这什么用?这四个问题做了论述,也不断的让我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下面就是我对于书中内容及观点的一些理解,同时间接或直接的回答上述问题。
读后感: 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对全书内容的预计是对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解读,但是继续下去发现该书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做了分析。金融危机不是最近的新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是伴生的,而且每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与之前的全球经济发展,政府的财政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本书就将重点放在了次贷危机发生的前十年,即1998年至2007年,对这段时间内全球不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做了总结,包括不同经济体的发展走向和未来规划。
因为金融危机发生最频繁的时间正是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十年,许多人,包括许多经
《下一轮全球金融》 济学家将危机的产生归结为全球化的推动,为此我与作者的观点相同,即在获得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巨大潜在益处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巨大挑战,包括金融市场开放、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三者相互作用带来的潜在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利弊,进行深刻大变革,达到货币体系和国家金融模式之间的协调一致。创造新的世界货币或是回归金本位的货币政策都是不现实的设想,我们必须要在这噶多币种共存的世界里建立多币种的金融体系。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准备完全接受国际开放性特征的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强化金融体系监管,消除内部经济中货币错配的现象,运用国际资本进行发展。
书中提到的金融是“承诺的金字塔”这一定义让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债券代表定期支付的承诺;股权代表分享未来利润的承诺;养老金代表退休之后仍能获得收入的承诺;寿险是在某个预定日期或者身故后进行赔付的承诺;意外或健康保险是在发生某些意外是进行赔付的承诺。金融的作用是提供一种机制,把资源从无法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拥有者手中转移到能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但有缺乏资源的人的手中。所以,它是分权市场的发动机。而承诺又是金融机器的重要零件,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兴经济体国家倾向于将盈余资本购买美国国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的外汇投资重中之重是安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并用有健全的信贷和金融监管制度,吸引了外国政府及个人投资者的目光。但是美国并不是完美的代名词,因其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对信贷制度的放松,或者说对世界承诺的违背成为这次次贷危机的主要动因之一。正如前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迈·拉詹所说“机会、无知、无赖行径——术语为不确定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可能人为的破坏债务偿还过程”。回答“新兴经济体是否有必要努力效仿这个全球最先进的经济体(美国)所取得的成就”,答案是肯定的。曼库尔·奥尔森指出:一个社会的财富主要来源于这个社会实现长期投资承诺的能力,有数据表明1960年拥有较发达金融业的国家在接下来的3年里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在金融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成立新企业数量也较多。这样正好符合美国在2000年至 2006年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将重点论述《下一轮全球金融》一书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经济金融发展的意义。书中特别强调了一国政府的重要作用。虽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的概念逐渐模糊化但是政府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政府的任务是提供能够创造和实现金融承诺的机构,政府也负责设立和保护财产权,同时负责发行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债券。一国政府的信用等级标志着一国对外资的吸收和使用能力,当年希腊危机产生的很大原因就是希腊政府在信用等级上被定义为垃圾股。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现在还不存在借贷信用的问题,但是过高的经常性账户盈余不可能长期持续,在需要外资进入时政府的信用尤为重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游资虎视眈眈,如何利用中国优势或是抵御或是利用都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
书中的主要观点“储蓄过剩引起金融失衡”矛头直指中国。作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何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关系到全世界的金融形势。这里不是夸大中国的国际地位,而是实际情况如此。读过此书,我意识到欠债不还不仅仅要追究债务人的责任,债券人,比如中国,也需要思考。借款人未能合理使用借款而导致失败需要承担责任,但是放款人也应该关心客户的信用等级。积极的外汇储备能给中国政府在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时提供一些保障,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似乎不仅仅出此需要。
本次危机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所采取的经济及金融发展政策的弊端。长时间以来,中国用实物换来了纸币,而且纸币的种类还较为单一即美元,而当兑换这些纸币时它们却大大贬值。一出口为导向,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巨额的外汇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现在所面对的来自多方经济体的压力。所以中国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强国,经济体制转型迫在眉睫。《下一轮全球金融》一书为我们介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危机为主要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特别是储蓄过剩观点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提示了方法。
总结:将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总结行成理论,并将理论实际运用指导实践,这就是书本的意义所在。篇二:国际金融读书笔记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读书笔记
(2011 ~ 2012 学年第 二 学期)1 2 说明:(1)此表请学生自行下载,钢笔填写。(2)可加页,但“成绩”一页要放在最后一页。(3)
每本书籍的读书笔记要单独填写。3 篇三:《国际金融》读书笔记
《国际金融》读书笔记
国际金融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制度、开放条件下的宏观政策选择等,本书介绍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近期遇到的重大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外汇储备规模空前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问题、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等。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1美元所能兑换的人民币由94年的¥8.3下降到目前的¥6.5。94年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但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低于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汇率,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或带来逆差,而是继续保持国际收支顺差。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有较大幅度升值,这有利于缓解国际压力、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等,但同时也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导致结构性失业、加重我国的金融问题等。
国际收支双顺差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都是顺差。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自贸易收支顺差,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自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主要有:收入分配不均,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劳动力廉价,金融政策的推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加剧我国同欧美国家的经济摩擦,带来沉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使我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以廉价的官方资本输出换取高昂的私人资本流入,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我国长期双顺差的对策有:政府需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减轻两极分化程度,适度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相关金融政策,实行人民币渐进升值政策等。国际金融危机是指首先发生于一国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流动性不足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引起的国际货币危机或国际债务危机。影响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导致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放慢,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冲击国际金融制度,引发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危机,扰乱经济秩序等。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政府需要加强金融安全,具体措施有: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和国家政策,处理和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以及加强资本国际流动的国际协调等。
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来看,资本国际流动表现为本国的私人、企业、团体或政府在国外拥有债券、股票、土地、建筑或设备的所有权和银行存款等资产;资本国际流动的重要贡献是为本国的闲置资源找到了重新配置的空间,并且在输出资本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或为本国产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赢得有利地位;但同时,资本输
出也会带来“产业空心化”、“技术渗漏”等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面临资本由穷国流向富国的资本逆流问题,对此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有: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恶化的势头、保证国内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适当增加进口、特别是资源进口等。
二战后,学术界对国际货币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如恢复金本位制、创立世界中央银行、简历特别提款权本位、以固定汇率为基础的多种储备体系、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等;197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过委员会提出了《改革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改革要求。具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要求包括: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建立波动幅度小的汇率结构,实行对称、有效、公平的国际收支调节原则,通过国际集体行为来创设国际储备资产、使特别提款权成为增加国际清偿能力的主要手段、并改进其分配方式,国际货币事务民主化,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实际资源的转移等。但目前这些方案和改革要求往往只能为部分国家所认同,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仍居支配地位,国际货币制度将大体上维持牙买加体系的框架,改革进展缓慢。篇四:《金融学》读书笔记 2008年保荐代表人考试金融模块
——《金融学》读书笔记
保荐代表人考试学习委员会金融模块协调处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形态的演变
铸币、银行券、纸币、存款通货、电子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货币制度构成
1、货币制度
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1)币材的确定
(2)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
(3)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主币与辅币
(4)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
(5)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2、货币制度相关概念
(1)无限法偿
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2)有限法偿
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3)格雷欣法则
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4)货币替代
信用货币制度下,本外币之间出现币值不稳定时,趋软的货币就会被抛售,趋硬的货币被抢购、收藏。
注:①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②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 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信用货币
–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③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的发行
– 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
(二)国际货币制度
1、布雷顿森林体系
– 1944年达成,1973年崩溃
– 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
3、货币局制度
钉住锚货币;发行准备
4、美元化
本币被美元取代
5、欧元(欧洲货币制度)
–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 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
– 2002年1月欧元现钞正式流通,同年7月原有货币停止流通
第二章 信用
一、资金流量分析 y=c+i+x-m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优点:
–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 资金供求双方形成投资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 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局限性:
– 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 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二)间接融资
优点:
– 灵活便利:期限、数额、利率
– 安全性高:资金所有者安全性高
– 规模经济:借款数额与资产规模有关
三、股份公司
(一)股份公司存在的基础: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
(二)信用关系的原则:有限责任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
1、资本从私人的变成“社会的”,从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必然分离;
2、经理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所有权已不再是发挥资本职能的前提。(注:注意委托代理问题)
第三章 金融
本章论述金融范畴及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典型的“中国式金融”概念,没发现值得做笔记的东西。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一、利息
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机会成本+风险)
利率 = 机会成本补偿水平+ 风险溢价水平
二、利率
(一)相关概念
1、基准利率
– 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 –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 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 r ? ?1 ? i?? 1 ? p ? ? 1(r — 名义利率;i — 实际利率;p — 通货膨胀率)
3、单利与复利
4、终值和现值
5、收益率
6、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远期利率:
– 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 债权债务期限延长的价值 n??1?r– fn ? n?1? 1(fn : 第 n 年的远期利率,rn-1 :即期利率)1?rn?1篇五:金融读书笔记
近来读了戴国强主编的《货币金融学》,写了些读书笔记,与您交流一下,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是指与货币资金金融通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它包括货币制度设计、信用管理、银行、证劵、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金融市场运作、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贯彻、参与国际融资等。在市场机制下,人们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与配置优化,可提高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各国经济发展史都雄辩地证明,一国金融活动的有效程度会直接对该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地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一国要成为经济强国,也必须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离开发达的金融体系支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的。可以说,当代经济实质上是金融经济。
现代金融制度起源于威尼斯,主要人员是罗马帝国及当时欧洲贵族的理财代理人,犹太人是这些人是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欧洲的货币是金属,有金和银,信用货币还没有出现。现在来解释一下信用货币的形式和实质。信用货币最早的形式是汇票和本票。包括企业汇票、银行汇票,企业本票,银行本票。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金、银的量长期不增长,整个社会中缺乏货币供应,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具有大量金、银的只能是一些贵族和皇族、教会高层。一些善于理财的人就代理这些贵族发高利贷。利率高达20%--30%,谁会去借这些高利贷呢,当然商人们的利润率必须大于利率才会去借债,这就是从事东方贸易的商人,东方贸易的利润率可高达300-500%。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跨入新世纪,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金融业地发展来说,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业虽然有了想当大的规模,但是,同国际金融业地发展要求相比,无论是在实务操作水平上,还是在管理经验上,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显然,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专业人才。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此书在结构体系安排和内容取舍上,力求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货币及货币关系发展所形成的信用制度,是当代金融乃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研究现代金融理论的起点。我们必须认清当代金融所具有的证劵化特征。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证劵化,同时也突显了金融市场的作用。而在金融市场活动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各种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当代金融业的这一变化特征,又决定了金融研究更多的关注于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及影响这些经营活动的各种因数。此外,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又使人们认识到,在金融国际化、金融市场化地过程中,还要注意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及其带来的新问题,要提高金融调控能力,重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研究,重视内外均衡。
考察实际的金融史,危机的根源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由于缺少货币购买力,导致生产经营企业正常货币流通无法实现,导致亏损最后导致银行货币流通出现问题。银行只能减少票据购买,减少提供的金币量,从而减少票据流通量,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货币流动,最后影响到全社会。
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主要是恢复正常的货币流动,使企业能够获得利润,银行能够制造更多的信用货币,提高消费者的货币占有量,提高和改善生产者的生产结构。对破产或亏损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要提高货币数量的方法有两类。一是信用货币对黄金贬值,但这样做会让投资者和信用货币持有者换取黄金,抛出信用货币,造成更大的危机。同时也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银行是最大的债权人,当然不想这样做。
在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明了以国债为担保,由央行发行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同样可以做为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用来增加信用货币的数量。
其实中央银行券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货币。以国家的税收为抵押,由中央银行家对其提供做市。即中央银行有义务买进国债,并向国债持有者兑付金属货币。
由于国家规定国家银行券可以交税,所以就取得了所有信用货币中的最高等级。.在美国罗斯副新政中决定中央银行券,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前。金融资本家们是支持金本位的(以金币为主体的基础货币)。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最多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信用货币供应量,从而以货币为武器占有全社会的实物资产并影响政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及幕后实事上立于三权之上的金权金融簪主制度。
在金权巩固之后,借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和金融危机对社会的要挟。金融资本家废除了金本位,开创了国本位。中央银行券成了唯一的基础货币,从此银行家能就能无限制的供应货币,操作价格,实现对社会更大的控制。
国本位的发钞制度挽救了经济危机,但是造就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房价,股价一切资产价格都上涨。更多的人沦为了债务奴隶。金融资本家此时向一个人贷款并不是为了收取利息,你还不起贷款也无所谓,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无限多的贷款。金融资本家要的就是更加彻底的控制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把债务人牢牢的拴在债务的链条上,实现债务控制的金字塔。最终实现他们所谓的世界新秩序。
我国历史上的信用货币制度十分不发达。1949年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国家统购统销,货币只起次要作用,货币支付仅用于居民日常消费领域。企业固定资产,生产资料仅用国家调拨,不用实际货币支付。全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发钞,不用经过国债抵押的程序。我国采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国本位货币制度,限制了私人资产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之以我们感觉计划经济下比较穷,是因为中国底子薄,国家减少了居民消费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我国莫名其妙的放弃了最先进的货币制度。央行不敢发钞票了,总是对于价格上涨十分害怕。货币流通不畅造成经济下滑或者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增发货币或者人们观念问题造成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现象。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货币经济,这是正常的货币规律在起作用。中国有共产党作为执行党,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可以通过经济和政策调控改变通货膨胀,不要存有害怕心理。由于我国不熟悉现代货币经济理念。全社会上货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行各业缺少资金,经济一片萧条。实际上就是通货紧缩型金融危机。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通过政策调整很容易可以克服的,当然这也不是那个人的责任,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成长过程中交一些学费,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然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正处于货币经济的扩张期。大量美元流入世界市场,促使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抢夺了其他货币的份额。
中国的出口之所以大幅增加,根本上是因为外国进口商可以提供货币而不欠帐。而我国国内由于货币不足,群众无力消费。为了更多的出口,我国实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央行按固定比率向美元持有人支付人民币,而央行支付的人民币就是基础货币。根据统计表明,现在我国发行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央行放弃了自主发钞而是以美元为抵押发行货币,进而导致国民经济逐渐受外国资本控制。
我想央行可能是怕多发货币导到人民币变成了废纸,从而导致中国的政治动荡。这种想法应该是受是国民党多元券的影响。
根据金融历史,只要有活力的企业能创造出先进的产品,企业货币流动正常,消费者可以得到足够的货币用来消费,信用货币就不会变为废纸。更重要的是,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不存在独立的金融资本利益集团,中国的金权,中国的罗斯切尔德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一切都可以控制。
中国如果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就会形成一个资本利益集团,中国没必要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汇率的确定是我国政策主权,完全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调整。
央行对我国的科研,实业,教育进行发钞,对银行发钞,对社会保障发钞。用国家法律保障公平,公正,和公有经济的安全。
不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完全可以放开,对侵害我国利益的垄断一定要打击。对增强我国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一定要扶持。
现代金融很丰富,金融是我国发展的命脉,用好了金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第五篇:金融读书笔记
近来读了戴国强主编的《货币金融学》,写了些读书笔记,与您交流一下,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是指与货币资金金融通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它包括货币制度设计、信用管理、银行、证劵、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金融市场运作、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贯彻、参与国际融资等。在市场机制下,人们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与配置优化,可提高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各国经济发展史都雄辩地证明,一国金融活动的有效程度会直接对该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地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一国要成为经济强国,也必须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离开发达的金融体系支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的。可以说,当代经济实质上是金融经济。
现代金融制度起源于威尼斯,主要人员是罗马帝国及当时欧洲贵族的理财代理人,犹太人是这些人是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欧洲的货币是金属,有金和银,信用货币还没有出现。现在来解释一下信用货币的形式和实质。信用货币最早的形式是汇票和本票。包括企业汇票、银行汇票,企业本票,银行本票。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金、银的量长期不增长,整个社会中缺乏货币供应,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具有大量金、银的只能是一些贵族和皇族、教会高层。一些善于理财的人就代理这些贵族发高利贷。利率高达20%--30%,谁会去借这些高利贷呢,当然商人们的利润率必须大于利率才会去借债,这就是从事东方贸易的商人,东方贸易的利润率可高达300-500%。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跨入新世纪,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金融业地发展来说,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业虽然有了想当大的规模,但是,同国际金融业地发展要求相比,无论是在实务操作水平上,还是在管理经验上,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显然,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专业人才。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此书在结构体系安排和内容取舍上,力求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货币及货币关系发展所形成的信用制度,是当代金融乃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研究现代金融理论的起点。我们必须认清当代金融所具有的证劵化特征。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证劵化,同时也突显了金融市场的作用。而在金融市场活动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各种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当代金融业的这一变化特征,又决定了金融研究更多的关注于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及影响这些经营活动的各种因数。此外,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又使人们认识到,在金融国际化、金融市场化地过程中,还要注意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及其带来的新问题,要提高金融调控能力,重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研究,重视内外均衡。
考察实际的金融史,危机的根源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由于缺少货币购买力,导致生产经营企业正常货币流通无法实现,导致亏损最后导致银行货币流通出现问题。银行只能减少票据购买,减少提供的金币量,从而减少票据流通量,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货币流动,最后影响到全社会。
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主要是恢复正常的货币流动,使企业能够获得利润,银行能够制造更多的信用货币,提高消费者的货币占有量,提高和改善生产者的生产结构。对破产或亏损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
要提高货币数量的方法有两类。一是信用货币对黄金贬值,但这样做会让投资者和信用货币持有者换取黄金,抛出信用货币,造成更大的危机。同时也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银行是最大的债权人,当然不想这样做。
在现代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明了以国债为担保,由央行发行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同样可以做为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用来增加信用货币的数量。
其实中央银行券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货币。以国家的税收为抵押,由中央银行家对其提供做市。即中央银行有义务买进国债,并向国债持有者兑付金属货币。
由于国家规定国家银行券可以交税,所以就取得了所有信用货币中的最高等级。
.在美国罗斯副新政中决定中央银行券,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前。金融资本家们是支持金本位的(以金币为主体的基础货币)。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最多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信用货币供应量,从而以货币为武器占有全社会的实物资产并影响政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及幕后实事上立于三权之上的金权金融簪主制度。
在金权巩固之后,借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和金融危机对社会的要挟。金融资本家废除了金本位,开创了国本位。中央银行券成了唯一的基础货币,从此银行家能就能无限制的供应货币,操作价格,实现对社会更大的控制。
国本位的发钞制度挽救了经济危机,但是造就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房价,股价一切资产价格都上涨。更多的人沦为了债务奴隶。金融资本家此时向一个人贷款并不是为了收取利息,你还不起贷款也无所谓,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无限多的贷款。金融资本家要的就是更加彻底的控制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把债务人牢牢的拴在债务的链条上,实现债务控制的金字塔。最终实现他们所谓的世界新秩序。
我国历史上的信用货币制度十分不发达。1949年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国家统购统销,货币只起次要作用,货币支付仅用于居民日常消费领域。企业固定资产,生产资料仅用国家调拨,不用实际货币支付。全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发钞,不用经过国债抵押的程序。我国采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国本位货币制度,限制了私人资产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之以我们感觉计划经济下比较穷,是因为中国底子薄,国家减少了居民消费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我国莫名其妙的放弃了最先进的货币制度。央行不敢发钞票了,总是对于价格上涨十分害怕。货币流通不畅造成经济下滑或者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增发货币或者人们观念问题造成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现象。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货币经济,这是正常的货币规律在起作用。中国有共产党作为执行党,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可以通过经济和政策调控改变通货膨胀,不要存有害怕心理。
由于我国不熟悉现代货币经济理念。全社会上货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行各业缺少资金,经济一片萧条。实际上就是通货紧缩型金融危机。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通过政策调整很容易可以克服的,当然这也不是那个人的责任,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成长过程中交一些学费,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然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正处于货币经济的扩张期。大量美元流入世界市场,促使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抢夺了其他货币的份额。
中国的出口之所以大幅增加,根本上是因为外国进口商可以提供货币而不欠帐。而我国国内由于货币不足,群众无力消费。为了更多的出口,我国实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央行按固定比率向美元持有人支付人民币,而央行支付的人民币就是基础货币。根据统计表明,现在我国发行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央行放弃了自主发钞而是以美元为抵押发行货币,进而导致国民经济逐渐受外国资本控制。
我想央行可能是怕多发货币导到人民币变成了废纸,从而导致中国的政治动荡。这种想法应该是受是国民党多元券的影响。
根据金融历史,只要有活力的企业能创造出先进的产品,企业货币流动正常,消费者可以得到足够的货币用来消费,信用货币就不会变为废纸。更重要的是,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不存在独立的金融资本利益集团,中国的金权,中国的罗斯切尔德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一切都可以控制。
中国如果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就会形成一个资本利益集团,中国没必要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汇率的确定是我国政策主权,完全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调整。
央行对我国的科研,实业,教育进行发钞,对银行发钞,对社会保障发钞。用国家法律保障公平,公正,和公有经济的安全。
不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完全可以放开,对侵害我国利益的垄断一定要打击。对增强我国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一定要扶持。
现代金融很丰富,金融是我国发展的命脉,用好了金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