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问题

时间:2019-05-12 01: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问题》。

第一篇:金融问题

纵论天下事

--------国内外经济

多少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崛起。到今天,无论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还是从中国的实际经济影响力来看,中国的确在崛起,正在成为很多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大国。但是,随着崛起,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大国所必然面临的诸多麻烦,甚至陷入大国政治的逻辑,即和其他国家的冲突。如果不能对崛起的麻烦有足够的认识,中国就不能有有效的国际战略来应付各种外在的压力,转而制约中国的崛起,使得崛起变得不可持续。

今天,国际政治的一个大趋势就是中国正在成为各国在制定其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关注点。这种情况从前没有发生过。当中国不在其他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议程上时,中国可能只是他们要考量的其中一个因素,但不会是主要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外交和战略压力不会达到中国难以对付的地步。不过,当这些国家把中国置于其外交和战略的头等议程上时,中国所面临的外交和战略压力就会遽然增加。

中国成为其他国家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核心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在亚洲,最先崛起的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通过各种双边、区域和国际的机制顺利地消化了以日本为领头羊的亚洲崛起。但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美国和西方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消化这两个大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较之印度,中国不仅发展更快,而且也和西方更不“相同”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扮演了亚洲持续崛起的领头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作为亚洲经济重心,“拥抱”了整个亚洲。今天中国正在扮演这个角色。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不仅使得其“拥抱”着亚洲,而且也对亚洲之外的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很显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经到达了非洲、拉丁美洲,同时通过贸易机制中国和西方的经济体之间拥有了相当高程度的相互依赖性。这就是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包括西方在内的很多国家,对中国抱有如此高的期待。(对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上能扮演的角色的高度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的压力。)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必然导致世界战略重心的转移。对美国来说,二战后跨大西洋战略轴心最重要,现在是是亚太地区(跨太平洋轴心)最重要。很多年来,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经转移到以中国为核心的西太平洋地区。布什政府在从事反恐战争的同时也没有忘掉亚洲战略,在其任内,基本上完成了人们称之为亚洲小北约的布置,即和日本、澳大利亚(澳洲)的军事联盟。这次美国加入《东盟友好条约》,“返回”亚洲,更显示了美国战略西移。

除经济因素之外,西方和各国把中国视为其战略重点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中国具有很不相同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西方看来,其政治制度不仅没有发生具有实质性的变化,反而变得更为强大了。这种情形也使得他们对中国的猜疑或者“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很多国家把中国视为是“竞争者”甚至是“敌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而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怀疑。再者,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其军事现代化似乎不可避免。即使中国没有像前苏联或者美国那样,和他国进行军备竞赛,光是正常的军事现代化也足以对外界产生很大的压力。

所以,很显然,各国把中国作为其外交和战略的核心的两个明确目标就是,一是分享中国经济崛起的经济利益,二是从战略上“消化”甚至遏制因为中国经济崛起而带来的外部影响力。

最近真是“涨”声一片。国庆节后,中国食糖价格创历史新高,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 70%;食用豆油开始新一轮涨价的消息刚出,国家发改委决定自本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与220元。而最近,各类农产品和水电气等资源产品也都在或者已经完成了上涨。

今年三季度的CPI是3.6%,创下23个月来的新高。通胀的风险显而易见。有媒体这样戏称: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切入现实的语境下,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国家控制通胀的信心很大,“GDP增幅多少”、“CPI是高还是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都是乏味和看不懂的经济术语,很多人甚至至今也没有搞清楚,CPI跟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切身关系。真正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基础商品价格的暴涨,严重超越了工资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就构成了“负增长”,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一碗牛肉面的上涨,都可以引起舆论的关注讨论。

在频频走高的物价面前,“工资增长”显得是那么空洞和没有说服力。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而工资收入却是相对意义上的“负增长”,民众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生存的压力下,消费的能力势必进一步萎缩。由大量投资和房地产业膨胀发展带动起的GDP数字增长,由少数富裕群体消费“扩大”的内需繁荣,因为离开了民间消费的同步增长,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资涨不过物价”是一种最大的经济风险——它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社会化体现,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的集中反映。而事实上,之所以出现 “工资跑不赢物价”的现象,追根究底,原因正在于工资增长与物价指数增长的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刚性调节的制度——说到底,还是社会分配制度存有缺陷。

在未来的“十二五”中,如何彻底消弭和化解“工资涨不过物价”的经济风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刻。与历次五年规划所处环境相比,我国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起点上,却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更严峻的挑战,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目前,金融业所处的大环境已经不同。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分量在加重的同时,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

同时,金融业自身情况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上升。截至2010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2万亿元,负债总额82.3万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05年12月末,只分别为37.47万亿元和35.81万亿元。数年之间,我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提高了2.32倍和2.29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多层次金融体系得到完善;金融业竞争力大幅提升,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1989年的只有8家上榜增加至84家上榜。

最近一段时间,货币问题已成为大众的焦点话题。

美国为了一己私利压人民币快速升值,那么全球就不可能再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和

低廉的中国出口商品中得到好处,过度供应的美元就不仅会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膨胀,也会迅速导致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打“汇率战”、“货币战”将没有赢家。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美国政府虽然再次推迟发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但压人民币升值的姿态并没有收敛。在刚刚结束的G20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盖特纳把它当作一个重要议题,而首尔的G20峰会也不可避免要讨论汇率问题。眼下有关“汇率战”、“货币战”的各种言论不绝于耳。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汇率战”、“货币战”并不能说已经爆发,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竞争性的贬值。面对美元不断贬值的压力,多数国家充其量只是出手干预市场,不让本国货币升值过快而损害本国经济。因此如果说“货币战”,也只是美国单方面在行动,也只有美国有能力打“货币战”。人民币自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说中国打“汇率战”是无稽之谈。

美国为什么压人民币升值?表面的理由据说是“为了使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地发展”。但人民币升值就能平衡全球国际收支吗?显然不可能。西方主流经济学假设:汇率上升时某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会变贵,下跌时则变得便宜,于是汇率浮动,就可以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且不说理论假设的众多前提条件不存在,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这一结果不会出现。1985年9月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达成,此后的2年半里日元升值了200%,但也没有改变美国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状况。人民币升值同样不会改变美国的逆差。美国长期以来的国际收支逆差,是与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相联系的,也是美国政府长期实行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这两者结合,导致了美国国内的各种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超过生产能力,国民储蓄严重不足,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美元不断贬值。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通过供应美元和美元贬值攫取了世界各国大量的商品与劳务,是这一体制的最大受益者。目前,由于多数国家相继退出应对危机时的刺激政策,而美国却实施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扩张政策,美元开始了新一轮下跌。美国压人民币升值的真正原因,是它目前面临的内外政治和经济压力。首先,中期选举临近而奥巴马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下降,需要找个替罪羊来转移视线;其次,压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可以带动亚洲区域内多数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这样,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美国对外债务负担的效果就能更有效地实现;再次,以人民币汇率作为筹码与中国讨价还价,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最后,从全球战略角度看,美国压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削弱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所以即便人民币升值后美国外贸仍是逆差,只要其中一部分逆差移到其他国家,它也愿意。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点被西方学者和官员们有意无意忽视了。其实,美国压人民币快速升值将损害世界经济与美国本身的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曾发生全球性的“滞胀”。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过各国治理,世界经济终于走出“滞胀”泥潭,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并且是在低通货膨胀下的高速增长。高增长和低通胀,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的转移和重新布局,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美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张货币供应,并且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加大,并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但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尚未遭受高通胀的侵扰,其原因就是中国加入到了全球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全球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的重要生产者和出口者。尽管过剩的货币供应和美元贬值不断推高资源性商品价格,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甚至金融危机,以CPI衡量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却仍然稳定——是中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消化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并且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保证了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在过去20年内基本没涨,为全球低通货膨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美国为了一己私利压人民币快速升值,那么全球就不可能再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和低廉的中国出口商品中得到好处,过度供应的美元就不仅会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膨胀,也会迅速导致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美国享受了20年多的低通胀也将终结,美联储再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维持零利率来刺激经济的做法也会快速终结,经济增速会下降。

合作共赢才是维护世界经济平稳复苏之道

中国生产有盈余、美国消费与投资有缺口的经济格局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在区域间调整的结果;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各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格局会持续变化。美国无法一直靠发行美元过日子,中国也不可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将转向内需拉动为主。而美国也必须认真控制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的逆差。但这种转变和调整无法一蹴而就。作为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大国,任何调整都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合作协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包括中美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通过G20峰会这个机制,在过去两年内进行了比较好的政策协调和合作,避免了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现在经济刚刚复苏,仍需要G20国家为世界经济稳定坚实的增长继续携手合作,共同遏制保护主义思潮。

具体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已经恢复了2005年7月以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因为维持汇率基本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中国经济本身也产生了逐步调整汇率的要求。一方面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外汇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效率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外资不断流入,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短期套汇资金,促使中国的金融资产价格不断攀升,资产泡沫已经开始形成。但是,这种汇率调节必须是自主的,也必须保证不能冲击中国经济的正常秩序。

世界经济的混乱,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好事,因此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去影响大局。

机械工程学院

0801011106

鲍佳秀

第二篇:2018金融考研:外汇相关问题

2018金融考研:外汇相关问题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狭义的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银行购买外币现钞的价格低于外汇买入价。

外汇管制的对象包括的两个方面是对人和对物。

我国进行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汇率是在1994年。

静态的外汇是指金融资产。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汇率是指用报价货币表示基础货币。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经贸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主要是采用实际汇率。

在汇率比价中以1或100等整数形态出现的货币是指基础货币。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相差幅度一般是1‰-51‰。

美国每月均公布其贸易收支数字,如果公布的是逆差,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则美元的对外价值会降低。

一国政府对居民从国外购买经常项目的商品或劳务所需外汇的支付进行限制属于贸易外汇管制。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我国1979年开始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属于额度留成制。

负责外汇管理的机构中,世界各国最为普遍的是中央银行。

我国负责外汇管理的机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

由内资企业参与的额度借贷或买卖和由中外合资企业参与的现汇买卖的最原始的外汇交易市场是外汇调剂市场。

在实施外汇留成和建立外汇调剂市场阶段,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复汇率。

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是在1996年。

我国境内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凡经常账户项目下的对外支付,凭有效凭证或文件可用人民币到外汇指定银行购买外汇以对外办理兑付,这种制度称为售汇制。

所谓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是指QFII。

一些国家在放松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出的管制时所采取的措施是QDII。

属于广义的外汇的是外币支付凭证、外币信用凭证、外国货币现钞、外汇存款。

外国股票外汇构成的三要素包括国际性、可兑换性、以真实交易为基础。

影响名义利率变动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两国相对利率水平、贸易平衡情况、公众预塑。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之阅关系的特点主要储备货币差价小、非主要储备货币差价大、大银行差价小,小银行差价大、发达国家银行差价小,发展中国家银行差价大。

属于固定汇率制形式的有国际金本位制、钉住汇率制、双挂钩、联系汇率制。

在现实生活中,衡量通货膨胀率变化的指标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

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单一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动态的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为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闯债务的金融活动。

照态的外汇:是指由于动态的外汇而形成的相关的金融凭证,或称金融资产。

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率、比价,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整数单位(如1或100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力法。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如1或1OO等)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外国货币。

欧式标价法:当基础货币为欧元、英镑、爱尔兰镑、澳元和新西兰元,报价货币为其他任意一种货币时,这个报价被称为欧式标价法。

美式标价法:基础货币是美元,而报价货币是除了欧元、英镑、爱尔兰镑、澳元和新西兰元之外的其他货币时,这种报价被称为美式标价法。

买入汇率:是指经营外汇交易的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支付凭证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支付凭证时所使用的汇率。

现钞价:简称钞价,即外汇银行建立在外汇支付凭证买卖汇率基础之上而规定的买卖外币钞票时所依据的价格,包括现钞买入价和现钞卖出价。

汇率制度:亦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定,以及对本国货币对外汇以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基本安排和规定。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直接限制本国居民的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转移以及外汇和外汇有价物等进出国境而实施的行政性的政策措施。

复汇率制:是指一国的政府行为导致该国货币对某种国际储备货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它常常是一国政府主动采取的一种汇率措施。

强制结汇:是指出口商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而不能自由持有。

进口存款预交制:是指进口商在购买外汇之前,需向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预存全部货款所需的本国货币,而且不付利息。

在清偿国际债务的国际结算过程中,所能采取的外汇形态只能是狭义的外汇。

在社会生活中,报刊媒体所公布的汇率通常是名义汇率。

美国从1978年9月起,除了对英镑和欧元采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货币采用间接标价法。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若美元与澳元进行交易,则基础货币是美元。

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一般来讲,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则会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基于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臵、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产品与服务创新,二是管理与技术创新,三是理念与文化创新,四是体制与机制创新。

金融创新作为农村信用社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人曾以信用社为重点开展金融创新调查,并撰文指出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资产业务创新多,中间业务创新少、吸纳性创新多,自主性创新少、低附加值创新多,树品牌增效创新少”。那么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发展,整合现有金融资源,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臵,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观念不强。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信用社的大部分职工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传统的思想,禁锢了其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金融创新的误解:一是认为自己地位低,素质不高,不敢言创新;二是害怕改革创新会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敢越雷池之半步;三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前途信心不足,因此对创新没有热情和兴趣;四是对新的金融工具或产品,认为不适合信用社的情况而束之高阁。

(二)体制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处于多重管理又失之于管理的地位,客观上抑制和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创新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设立以来,一直没有独立的运行过,先隶属于农业银行,后又归人民银行代管,这种动荡不定的体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管理手段落后、职工文化和业务素质低、电子化水平低、清算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健全、安全防范设施条件差、信贷资产结构单一。各地虽然进行界定和清理,但仍有许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同时还加剧了队伍不稳、思想不稳的局面。体制的制约使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形成较大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所在。

(三)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四)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五)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体现合作性。农村合作金融应是农村一支独立的起基础性作用的金融力量。但现在一直把合作金融作为国有银行的助手和补充,仅限于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从而扭曲和制约了合作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

三、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体制方面因素。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上无爹娘,下却儿孙满堂”的尴尬地位。体制不清、权属不明使得信用社历来都处于一种“朝中无主,自我发展”局面。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法人统一管理,但在业务管理体制上仍隶属于省级联社,加之本身由于财务、人员等包袱较重,在金融创新上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全省性吸纳性创新网上银行等业务都是一直处于难产阶段,更别说是全国性的自主性创新。可见体制不顺、权属不明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信用社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方面因素。金融要创新,就必然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信息电子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电子化程度普遍低下,加上信用社点多面广,空间跨度大,其电子化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电子网络平台,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以目前省管信用社的体制是很难克服这个技术难题的。这也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得症结所在。

(三)主动性方面因素。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投入。从领导层来看,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信用社的发展问题,过分偏重于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那么在金融创新方面就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任何突破。从普通员工层来看,如果不提高其整体文化程度、业务素质,那么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不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员工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得不到激发,信用社金融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四)环境方面因素。一是农村社合信用环境不够理想,有不少的贷户存在恶意赖债逃债行为,致使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积极推广新的贷款业务品种。二是金融监管相当严格。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代理业务以及新业务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解决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途径

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经济金融形势,农村信用社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紧扣《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在建立县级统一法人基础上,直接对基层信用社员工进行垂直管理,最终把农村信用社逐步过渡为区域性的银行。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1)、调整机构设臵,构建高效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机构设臵上,应按照决策参谋系统、市场拓展系统、服务保障系统和监督考评系统重新调整内部机构。(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信用社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彻底实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是要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级别体系,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业务经营能力、创造价值效益等指标全面推行等级管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实行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轨晋升”制度,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真正做到以事就人,人适其所,各尽其才,各尽所用,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创新、贷款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包括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服务手段的创新。信用社的创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来确定,不能一味的吸纳性跟风,搞什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其实,创新贵在“新”字,我们面对广大百姓,创新必须适合大众的口味。要脚踏实地的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上做文章,尤其是在个性化服务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信用社走出柜台、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上各方面的金融需求,找寻直接而有效的服务方式,这实际就叫“营销”。而诸如此类的营销活动正是未来农村信用社创新品种、创新服务、增强经营活力的一大趋势。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的根本点在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终把业务经营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市场。

(三)加强经营理念与文化创新。信用社要坚持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本”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人本”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一方面信用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和大客户进行人文关怀,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员工要彻底更新观念,变“坐商”为“行商”。主动研究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并创新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劳务去满足这些需要。

(四)加大创新资金和技术投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信用社要想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就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法人结构既然是县级统一法人,那么联社有必要结合自己实际业务情况进行一些投入开展符合本地实情的业务创新。通过技术研发推动信用社综合效益的提升。

总之,信用社金融创新“三多三少”问题由来已久,要想改变金融创新尴尬现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省管县级统一法人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不管是体制上还是业务品种上,要想破解全局品牌效应和地方区域特色之间的矛盾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普惠金融问题讨论

组员:尹文广、黄文苑、易曼丽、陈元泽、张智勇、刘俊豪

1、普惠金融资金流向问题

普惠金融的产生是内生性金融成长的必然结果,何为内生性,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并非外生或人为控制的。普惠金融是在金融机构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来满足每一位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完善。由此来看,普惠金融主要是在扩大覆盖面上的追逐利益的一个金融系统。

首先,普惠金融的内生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财富差距的扩大,需要金融组织来进行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输送经济红利,这里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内生性。其实这本质上是资金流向的问题,通过改变资金的流向从而实现所谓的金融普惠的战略目标。

其次,由贫困地区的由金融服务带来的经济发展是衡量普惠金融效果的最现实指标。而普惠金融的运转机制还是利益主导型,即会是资金偏向资金盈利性高的产业,那么普惠金融的提出会不会是更大面积的资金吸收,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产业,那就不好说。由此看来,还是一个资金流向的问题。从普惠金融的目的与实施可能的结果两方面来进行说明,我们得出结论,普惠金融注重的不应该是所谓的金融覆盖,而是应该进行资金流向的指引。

2、抵押贷款的比例高会排斥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定义:主要是覆盖以往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和忽视的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即让所有金融服务需求者都有以平等的方式和公平的价格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和权利。

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定位为总体特征是贫困、有生产能力但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的群体,贫困家庭和微型企业都缺乏必要的抵押物,若增加抵押贷款的比例,会偏移普惠金融的定义,间接降低普惠金融的普及性和公益性。

过高的抵押贷款比会造成金融排斥(条件排斥),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一般只在还贷意愿比较强烈、未来现金流持续有流入,但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因此过高的抵押贷款会排斥普惠金融。

3、普惠金融要不要考虑人口分布密集度? 要考虑

选择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便于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提高服务效率。在人口稀疏的地区虽然也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减少金融服务空白提高普惠金融的广度,但那样拉大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比较难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会使得金融风险增大。而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网点提供普惠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农村居民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普惠金融主张让所有人都的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强调包容,惠及所有人。这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是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一样,首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到比较高的水平。同样的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要先利用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效率相对较高实施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

4、普惠金融主要应对的风险是信贷系统内的风险吗?

普惠金融主要应对的风险不仅是信贷系统内的风险。

除去金融机构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还存在一系列外部性风险,比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站在其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知道其贷款主体多是靠天吃饭的农户,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无法预测,难以避免自然灾害等风险;由于“三农”领域具有低端、靠天的弱质性,还款主体的还款能力受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外界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充满变数,无法预测,而一般一个小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这个小系统来说,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即还款来源便是农产品销售收益,可见,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农户的还款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另外,同一地理区域的农户所从事的种养殖产业基本相同,一旦遭受环境的不利影响,其面临的风险是共性的;

农村民间金融活跃,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也是风险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经营模式难以纳入市场主体,受政策因素影响大,由于国家一些相关配套措施未能及时到位或政策的缺失,致使一些农户贷款成了呆滞不良贷款,因此,农户信贷同时具有政策风险;

另外农户自身还包括因教育、生活等大笔支出而无法维持的风险。

第五篇:浅析欠发达地区金融效率问题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都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但较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巨大资金需求,这一切投入都还显得十分

有限,根本满足不了。

由于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金一直短缺,加以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原因,经济发展仍受到极大制约,尤其受资金短缺的制约更为突出,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至今仍有许多欠发达地区没有摆脱贫困状态。同时,欠发达地区的有限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在发挥金融效率上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在千方百计地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扶持外,更应关注这些来之不易的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下笔者浅谈提高金融效率的途径,与同行商榷。

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入,这两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怎样呢?据有关资料反映国家审计署最近一次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专向审计是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的2001年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经济参考报》日前在部分乡镇进行的采访调查,结果也十分惊人。乡村债务成为乡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稀有资金可能被用作偿还债务或其它方面所占用,而最需要或急需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却无米下锅。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长期复杂的历史重任。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政策明确,目标清晰,作为主力,财政和金融部门应该义无反顾地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和行业规范不遗余力地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是应尽的义务;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钱,一定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这又是不可摆脱的责任。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体系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融资渠道不畅的瓶颈。其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不够、执行没有连续性,朝令夕改;一些企业恶意拖欠贷款本息或借改革之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等等,直接威胁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着金融效率的提高。信用缺失,使得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企业难于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因此,欠发达地区尽快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既是欠发达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又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要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良好的信用环境,只有信用制度建设培育欠发达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企业培植特色经济,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保证其经济健康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二、努力提高地方政府部门金融工作水平。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投入,尤其是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更应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效率,快速发展经济,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金融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地区发挥金融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处于中国经济金融转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金融工作水平及提高地方金融效率作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抓好抓实。

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不良的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信用建设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个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好,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的成本和各项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就会降低,就会吸引大量企业和民间资本流入该地区,金融部门也会把大量资金调往和投入该地区;相反,信用环境不好,各项市场成本上升,不仅不能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流入,不能利用好金融资源,更会抽走本地资金。而且,信用环境不好,还会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机会成本。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把以改善信用环境为核心的金融生

态建设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从战略高度认识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花大气力抓好抓实。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地方金融是否稳定。因此,必须把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摆到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第四,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加强金融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运行规律,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意识,才能有效利用区域内各种金融资源,发挥金融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作用。第五,要努力提高管理金融、有效利用金融资源的水平。要管理好地方金融机构,并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要努力提高金融总体运行效率。通过创造良好信用环境、严厉制裁逃废、占压银行贷款等浪费金融资源行为,发挥财政贴息作用,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提高其信贷投放和市场营销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金融资源在欠发达地区配置和循环。

要切实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规范政府和社会的不良经济行为。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作为主导部门,地方政府要把建立和健全诚信文化作为本地改革和发展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列为对下级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使重要非银行信用信息能够纳入到中央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当中。要加强对干扰正常市场交易的经济信息和造假行为的查处,消除统计失真现象。进一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扩大农村信用网络,持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健全农村金融安全区。

要加强司法环境建设。就一个地区而言,如果该地区法制环境不好,不能公正司法,企业、个人、银行的合法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经济秩序就会失衡,失信行为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司法环境建设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提高地方金融效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三、用政策机制消除金融腐败

欠发达地区铲除包括商业贿赂在内的金融腐败,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在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注重预防、着眼长远,既注重加强对金融部门权力的监督约束,又注重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金融腐败行为的滋生,金融反腐之战,攸关金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程,攸关金融业乃至整个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攸关这个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架起了道道“防护网”,严防金融腐败的入侵。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金融机构应该积极配合,同力合作,以胜利的佳绩,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一片明净的蓝天。

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效率是一项综合工程。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金融机构及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在一个大目标下同力合作,携手共进。

下载金融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农金融服务工作问题

    为做好支农金融服务工作,p农商行对目前支农服务经济实体存在的困难或问题进行收集和了解。 1. 本机构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上探索出了哪些有效服务模式。 深入实施“惠农兴村”......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旧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很难大力支持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而这种“......

    金融行业信息建设存在问题

    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编辑:studa1211 【关键词】问题,研究,保护,消费者权益,金融,加强, 后危机时代,加强金融消费者权......

    金融不良资产案件执行难问题研究

    金融不良资产案件执行难问题研究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会司处里不良资产案件因政策上原因,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案件,其“执行难”问题也有不同于普通民事执行案件的特色。而解决金......

    金融税制问题分析论文五篇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了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股票交易印花税为主体的金融税制框架。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

    商业金融协会展台问题设计

    1. 北外商协的全称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商业金融协会 2. 北外商协的品牌项目有? Biz-touch商业实践大赛、模拟炒股大赛、《北外商业评论》 3.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

    广东金融运行:现状、问题、对策

    广东金融运行:现状、问题、对策黄正新“八五---九五”时期,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1990年至1999年10年,广东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