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5 12: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05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别相差10.8%和78.7%。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2005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2005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贷款投放反而相对减少,尤其是工业贷款增长的减少,不利于全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

(三)银行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经济结构优化要求不匹配。近年来,某市在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建设过程中,大力组织开展招高引资工作,接纳了一大批外资和民营企业来投资办厂。与此同时,全市金融部门也配合加大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入。据初步统计,仅2005年全市银行部门累计投入招高引资项目信贷配套资金约10亿元。但是由于在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引进”,而忽视对引进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严格筛选,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有的已形成不良贷款。这不但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且极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不匹配。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2005年,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57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48个,信用社撤并9个。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又由于其信贷嬗变,降低了金融支农效用。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呈负增长趋势。2005年,某市农发行贷款余额8.3亿元,比上年减少1亿元,下降11.8%;农行农业贷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减少0.2亿元,下降18.2%。三是农村金融体供给相对不足,金融产品结构存在缺陷。从供给区域看,对县域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明显不足。2005年,全市11个县市中有8个县市的贷款比上年仅增长14%,增幅比全市贷款低2.1个百分点,其贷款在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从上年的38.4%下降到37.7%,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供给产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资金供给,忽视农村中长期资金需求;重小额资金供给,忽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此外,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效率低下,覆盖面窄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2005年,某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4.22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26%;二者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765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720元,比上年增长4.8%;二者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该市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加上受经济结构调整及金融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当地金融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金融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一是存贷款总体规模偏小,增幅偏低。2005年末,全市存贷款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和3.9%,存贷款增长速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分别排7位和5位。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不佳。近年来,虽然资产质量逐年好转,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05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8.91%,比年初下降7.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使得某市在当前金融资源统一配置的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制约了贷款增长。三是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某市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某市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2005年末,全市贷款余额占全部资产运用的比例为9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贷款在整个银行资产运用中仍占绝对地位,由此足见银行资产运用渠道的狭窄。从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看也是如此。2005年,全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个多百分点。

(五)近年来,某市切实加大了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但信用缺失、食用环境差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企业逃废债行为未得到有效制止。2005年末,全市县域改制企业695户,共逃废银行债务14.5亿元。二是法律“白条”问题突出,银行有不少胜诉案件难以执行到位,银行赔本赚吆喝。三是政令不畅、乱收费现象较严重。重复收费的政策,但事实上这引起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到位。目前,评估计、登记费仍过高,即加重了融资负担,又降低了融资效率。

二、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区域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步伐,提高区域金融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切实扩大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各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坚持“存款立行,贷款强行”的指导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吸储效率。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找信贷投入,在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各级银行、信用社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降比工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作,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抓辖区信用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欠贷和逃废债行为,以确保金融资产和债权的安全,为金融监管抓好降比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各级金融机构要在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区域金融需要的各种中间业务,努力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提高中间业务的经营效率,从而有效促进整个区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调整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金融与经济统筹发展。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大额农贷业务,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支农体系,形成金融运河农合力。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将金融政策向农村优先倾斜,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三是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大力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期限、额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

(三)着力优化区域信贷投向,防止信贷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和过多地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二是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期限管理,有效防止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的现象发生。

第二篇:广东金融运行:现状、问题、对策

广东金融运行:现状、问题、对策

黄正新

“八五---九五”时期,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1990年至1999年10年,广东GDP年均增长达到14%以上,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平均增速高于全国期2-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广东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新旧体制转型和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经济疲软、通货紧缩现象交替出现,对广东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认真分析认识这些特点,研究问题及对策,对于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广东金融运行的现状与特点

1.金融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信贷市场已呈现充分竞争格局

2000年1-9月,广东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累计已达16441.30亿元,占全国同期存款总量20048.33亿元的13.7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累计已达11270.72亿元,占全国同期贷款总量95995.51亿元的11.74%,二指标均居全国之首。信贷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银行的贷款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广东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全面涉足住房、汽车、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还有个人外汇存单质押人民币消费贷款、个人商销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等多个新品种。

2.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从1991年一1998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达28.6%,1999年出现负增长4.7%,仍达143亿美元,居全国之首。出口需求1999年比上年增长1.3%,达到776.8亿美元,2000年上半年,出口总值达4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居全国出口总量近四成。目前广东仅珠江三角洲就拥有外资银行的分行、代表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网点100多家,成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3.物价走势基本止跌企稳,经济与金融将走出通缩的阴影

自1997年10月以来,广东零售物价已经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1999年的物价走势呈轻微的“V”型,2000年价格总水平已基本止跌回稳,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至1%左右,预测今后三、四年内不再会有较大的波动。

4.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广东在金融信息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基础上,筹措向社会推出24小时保管箱、24小时电话理财服务、24小时ATM、理财网络操作、自助式银行、快速存款机等多元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新品种。

5.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广东金融市场也发展较快。货币市场方面,已形成跨系统、跨地区、多层次、大范围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拆借业务较活跃,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市场有所进步。资本市场方面,企业债券和股票发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渠道,并逐步走向规范,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现代化证券交易网络已经形成。外汇市场方面,联结全国外汇交易中心、辐射全省的广州市外汇交易分中心已正式运行,外汇交易额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二、广东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通货紧缩的惯性还在持续,深层次的矛盾仍是结构问题

广东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突出的省区,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负面

影响仍在继续。外贸出口连年受阻,省内市场压力不减,2000年1一8月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依然下降了0.2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同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欲弱化,自筹和其它资金中的集体投资123.20亿元,仅比1999年同期增长6%,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个体投资完成106.54亿元,仅增长3.5%,低于全国平均速度5个百分。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群众心理预期较低等,使广东信贷资金局供给与低需求同时并存的现象尚未逆转。市场难以启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中存在的供求矛盾的基本特征是结构性矛盾,有效供给能力低下与有效需求结构脱节,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目前广东经济中这种短缺、过剩并存的矛盾也很突出,一方面有相当部分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供给能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已不能为市场接受;另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新的需求结构层次较高,现有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又不能通过迅速调整结构来适应需求的变化。

2.扑在的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问题,如全国积压的7000多万平方米房地产中,广东占22.8%;广东的重复建设严重,盲目扩张的现象也未停止,据统计,广东乡及乡以上工业724种主要产品中,设备闲置50%以上的有168种,空调器、洗衣机、VCD等设备过剩更多;风行一时的负债经营,使广东企业大多都背上沉重包袱,目前广东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0%左右,国企亏损面高达58.5%,2000年1-8月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达124.25亿元,居全国第1位。二是金融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过低,广东金融机构的呆帐比例较高,货币流动性呈下降趋势,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虚盈实亏问题,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三是金融业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如近年来发生了“广信”、“粤海”等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金融事件。四是广东资本市场风险隐患加大,表现为企业债券的清偿风险和股票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泡沫成分、投机因素所引发的风险。

3.货币投放分布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全省整体经济起飞

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但地区间的差异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广义货币临的存量与各地区的经济存量GDP不对称。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此增长远远快于其他地区,GDP占全省4O%左右,而面积占全省80%左右的其余地区资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必仅占全省的50%左右且增长缓慢。现金Mo投放量也有向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近年来,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现金投放量逐步扩大,其占全省现金投放总量的比例由50%提高到70%-80%,而以梅州、韶关、肇庆、云浮、河源为代表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现金投放量虽然有增长,但其占全省现金投放总量的比例已下降到20%-30%,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固定资产投资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两市。资金投放的不平衡使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缓慢,2000年1-9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肇庆等市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在15%以上,而韶关、梅州、云浮、清远、潮州、湛江等市工业增加值增长均低于10%。

4.入世在即,广东金融将面临着新旧矛盾的撞击

一方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协议,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广东作为外资银行大量涌进中国后首当其冲的“滩头阵地”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广东金融系统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部部分网点、部分员工服务质量不高,等等。随着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与冲击,广东金融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从业人员下岗将普遍出现。

三、广东金融运行的对策与建议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向好,我国也面临着入世的机遇与挑战,但最终是机遇大

于挑战、利大于弊,这为外向度高的广东无疑又提供了一次腾飞的机遇,而且西部大开发又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广东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以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应综合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内需和投融资范围

(1)金融机构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增发国债工作,及时发放配套贷款和贴息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

(2)放宽融通民资政策,让民资比外资具有更大的空间进入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投资。

(3)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开展经贸合作。广东与西南部省区的经济合作更为直接,如广西、贵州的西电东送,加速西部公路、铁路的建设,可以带动粤西和全省的商贸、工业、运输、旅游业等的发展。

(4)进一步加强银贸合作,积极支持外贸出口,对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可给予贷款利率下浮的优惠;对暂时亏损,但有出口订单、有还款保证的外贸企业,发放封闭贷款;积极开办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放宽贷款期限,扩大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用途等。

2.积极推动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是国际上通行的银行业务,约占银行私人贷款的15%-20%。目前这一业务在国内刚刚兴起,仅占2%左右,主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关键是要有配套的政策加以鼓励。

(1)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房子、汽车、住宅装饰、旅游、教育及其他高值耐用消费品,都可列入贷款对象。

(2)简化抵押和担保的手续,提高按揭比例,延长按揭期限。

(3)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允许房改房尽快进入交易市场,减免各种交易税费。

(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3.利用金融手段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1)以组建香港“第二板市场”为契机,推动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融资。广东应推荐一部分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成为香港第二板市场挂牌的试点企业,在其市场上融资;创造条件引导一部分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到美国场外交易市场上市。

(2)重点支持支柱产业融资。应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支柱产业如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的投资贷款规模,尤其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对广东长期低息投资贷款;广东还应创造条件让非银行金融机构代表大型企业到海外获得商业贷款,面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3)扶持幼稚制造业融资。广东汽车、生物工程等属于正在成长的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产业发展的巨额资金短期内难以自行解决。广东省可以采取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性筹资措施,诸如为有投资前途项目商业贷款提供政府财政担保,增加政府财政贴息,加大专项贷款力度,延长商业贷款的还款期等扶持其发展。

(4)银行要加大科技贷款力度。集中资金支持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尤其是支持企业在对现有设备、工艺更新换代和产品翻新升级的基础上调整技术结构,选择一批具有战略性的产品项目在资金上扶持其进行高起点、大跨度、全局性的集中技术改造,以提高科技运用率。

4.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下大力气整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少而精的要求全面清理整顿地方金融机构和窗口公司,并进行必要的资金重组,通过托管、清盘、兼并、关闭等多种形式,妥善处

理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重点消除“广东国投”关团等事件对广东境内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香港和海外金融市场融资的不利影响。

(2)在实行信贷资产按五类清分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企业“只借不还”的行为和加强境外窗口公司的经营管理,继续动用法律手段处理部分欠债大户。

(3)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趋利避害地利用好国际资本,减轻金融机构融资压力。

(4)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通过完善中场退出机制,防范因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而导致系统性的风险。(5)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保护小额投资者利益和维护金融业整体稳定出发,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和中小企业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5.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一是始终将清收不良资产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管齐下,实施追收、保存、转化、化解、盘活、诉讼的措施。二是要建立贷款责任制和信贷员贡献累积分制度,使信贷人员在催收不良贷款方面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和考核,实行资产质量一票否决制。

6.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创新业务品种,促进资产和收入多元化

加入WTO后,国外信息、金融市场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将更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广东金融系统必须瞄准金融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尤其要改变目前信贷资产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调整资产发展战略,促进资产和收入多元化。

7.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多元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

配合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打有准备的攻关战。我国加入WTO后,必然会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在3年一5年内逐步实施二级以上银行法人体制、浮动利率制、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浮动汇率制等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变革,广东要及早筹谋,作好准备。

(1)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借鉴国外金融业收购、合并等重组的经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抵抗冲击的能力。

(2)利用我国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契机,争取广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便于在激烈竞争中开拓国内外业务。

(3)成立中外全资金融机构,并争取使广州、深圳成为我国引入私人资本入股地方性金融机构试点的城市,真正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

(4)组织本地区银行到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设立金融服务中心,帮助有实力的银行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金融业务。

(5)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为适应加入WTO后的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广东金融系统必须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构成现代化的银行服务网络。

8.强化货币供应量增长方式的监管与调控

一是继续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所需的货币需求;二是要加强货币供应量地区分布的调控,特别要注意增加对粤北地区的货币投放,促进各地区经济的相对均衡增长;三是要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保持资金来源和运用总量结构平衡,防止两者总量结构不平衡造成经营效益倒挂的现象。

《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6期

第三篇: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近年来,xx始终把教育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重点督办事项、重点考核内容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实现教育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面就教育扶贫工作,谈谈我浅显的认识。

一、教育扶贫现状

近年来,xx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教育脱贫具体要求,出台了《xx县教育精准脱贫实施意见(20xx-2020年)》《xx县教育扶贫工作方案》《xx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整合工作意见》,组建了教育脱贫专项工作队伍,建立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贫困生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实现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贫困学生不仅在物质方面得到帮扶,在精神、学业和生活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帮助。

(一)学生资助全面落实。多渠道筹措贫困生资助资金,整合7个部门力量,围绕国家普惠性资助政策和国家济困助学政策,全覆盖落实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高中阶段困难学生资助和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工作,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XXX人6XX.X万元,仅20**年秋至20xx年春两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达2X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xXXX人次。

(二)营养改善大力推进。县财政拿出XXX万元对47所学校食堂进行升级改造,定期对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财务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定了食堂供餐实施方案,明确了供餐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时间节点逐月督查,确保农村在校学生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县7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惠及在校学生11XXX人,全县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率达XX%,学生供餐率达XX%。

(三)职教扶贫逐步实施。按照“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教育培训,20xx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7期1XXX人次、雨露工程培训4期XXX人次、就业创业培训2期XXX人次、其他培训1期XXX人次,提高了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了脱贫家庭致富造血功能。

(四)控辍保学扎实有效。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加强学籍管理,防止学生辍学、流失。印发了《xx县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镇长、村长、组长、校长、家长、师长“六长”责任制和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考核问责机制,持续加大动员劝返工作力度,全力确保在今秋开学全部返校就读,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已全部返校就读。

(五)结对帮扶积极推行。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举措,目前全县教师与4XXX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关注、鼓励和帮助贫困生,让贫困学生在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时候,使其人格也得到正常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家长陪读加深家庭贫困。xx地处秦岭腹地,开门见山,再加上“撤点并校”实施后,一些贫困家庭孩子要走很远的山路上学,为了不让子女受“奔波之苦”,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形成了障碍。

(二)随迁子女进城后上学难。随着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落实,随迁子女进城上学人数骤增,导致城区基础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校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城镇上学难问题将日益凸显。

(三)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现行教师编制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安全管理、寄宿制管理、女教师婚育、二胎政策、单人单校、教师老龄化、城区教师招考等因素,导致教师缺员严重。同时,边远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时间较短,职称设岗少,教师晋职难,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导致优质师源流失加快。

(四)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出现自卑、孤寂内向,甚至厌学心理。同时,政府、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层面在关爱这些学生时,多数只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资助,而忽略了情感交流,导致一部分受过捐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

(五)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贫困家庭学生从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能力和意识不足,多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了辍学,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加大了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三、对策及建议

(一)改善城乡学校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初小、教学点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优质入学条件。二是在保障现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的现实情况,逐步扩大城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规模,确保贫困随迁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优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一是科学设置教师招聘岗位,与新聘教师签订定向就业合同,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任教,为贫困地区学校输送新鲜血液,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对现有教师进行摸底,对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扩大教师轮岗比例,增加城区骨干教师到贫困地区轮岗交流人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贴覆盖面,把职称评定向贫困地区一线教师倾斜,确保优秀师源稳固。

(三)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教育。一是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日常关怀活动,通过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城区学生与农村贫困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互换式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动力。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校要积极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三是加强“家校合作”,携起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打造职教技能培训平台。一是继续加大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贫困家庭学生学习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二是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选配“双师型教师”,形成“多个龙头注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的教育培训格局。三是整合借鉴省市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差异化劳动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月嫂县”、“建筑工县”、“园艺工县”品牌。四是统筹全县就业市场,加强“培训—就业”精准对接,让受训人员结业就能就业。

第四篇: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第五篇:浅析乡镇留守少年儿童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析乡镇留守少年儿童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目前在乡镇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乡镇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四)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乡镇留守兒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乡镇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反映来看,有绝大部分的乡镇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调查发现乡镇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乡镇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乡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二、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乡镇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等方面。如何正确处理好乡镇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充分认识到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下载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式下,民营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争议,从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中国就成为了考试大国。我们不得不去看清中国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及想出相......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据工商局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微企业455家,其中规模企业221家。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为38178人;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96.51%;税收占全市工业比重......

    当前街道(镇)统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街道(镇)统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0-8-16 撰稿部门:攀枝花市东区区委统战部选择阅读字体【大: 中 小】阅读次数: 561 街道(镇)统战工作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

    繁昌县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繁昌县发展物流业分析及对策建议 繁昌县委办公室 范宁 一、繁昌县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繁昌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物......

    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建议(共五篇)

    自8月18日区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后,团区委围绕会议中心议题,结合团委工作实际,就如何有效地抓工作落实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剖析自身,查摆问题,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将区委提出“发......

    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黔西南州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农民......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2003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