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连市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连市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年级:10春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021201403410
调查者:李亚男
指导教师:阎秋
完成日期:2011年10月3日
关于大连市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
李亚男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10日
调查地点:大连市中山区
调查对象:环境保护局中山区分局和部分居民
一 调查对象的介绍
大连市环境保护局中山区分局位于中山区新柳街178号,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行政规章;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拟定省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参与制定全省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对省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负责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工作。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检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监督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负责全省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对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参与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负责全省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组织建设和管理全省环境监测网和信息网;组织编制、发布全省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状况公报;负责省环境保护基金的建立和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和协调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协调全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及国外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技术的引进工作;协调、承办环境保护国际条约中有关本省的履约工作。而中山区居民是本市环境卫生的直接受益者,是直接能够反映实情的对象。
目前,伴随着全球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卫生健康问题困扰着各国的市民,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辞,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共同面对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卫生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发表了以“城市卫生问题至关重要”为主题的致辞,他说,到本世纪中叶,城镇居民将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七,这种爆炸式的增长大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快速而无计划的城市化造成越来越多的贫民窟和非正规居住区,世界各地的市政当局正穷于应对。目前,疾病蔓延、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生物恐怖主义或化学品溢漏,都会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他们所在的社会和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卫生部门的直接控制。因此,改善城市卫生需要在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实施健全的政策,需要社会所有部门都认识到这一问题。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更好的规划和立法来解决的。联合国广大的机构都参与了这项工作,力求努力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交通拥堵及犯罪现象,帮助改善住房、环境卫生以及食物和用水安全。在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他呼吁人
们行动起来,让城市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更宜于修身养性的地方。全球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说城市的供水的卫生状况,城市贫民阶层的就医问题,环境污染带来的慢性疾病等等。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为人们提供聚集经济利益的享受,也带来健康危害等不良外部性结果。除了拥挤、住宅、建筑和交通外,城市代谢、开放乃至生态系统都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健康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康城市是应对城市化对人类健康挑战的主要途径,城市健康系统具有动态稳定的结构特征,必须充分交流和开放,推动健康城市实现非线性的跨越式发展。
二 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
1环境负效应。生活在拥挤环境下的大连城市人,由于高度紧张和过快生活节奏,患高各种疾病。
2精神障碍。经济中心城市的共同问题是外来迁移者众多、失业率高、收入低、住房和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社会剥夺。这些城市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政策。正如政府、商界和学术领袖在最近的“新兴市场研讨会”中一致同意的那样,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城市以及经济处于病态,那么这些国家的愿景将无法实现。
3传染性疾病。新兴市场城市面临的疾病问题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城市人口仍然容易受害于流行病、营养不良造成的童年疾病、艾滋病、疟疾、肺结核以及由失业和贫穷造成的精神失调。他们同样易受害于自然灾难和交通事故引起的伤亡、社会混乱造成的健康问题。城市扩张的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困集中化使得一些国家政府和市政府无力提供城市公共卫生所需的服务,即可持续和可负担的住房、清洁供水、卫生以及教育。但是新兴市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也带来了建设与卫生有关的基础设施、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机遇。
4边缘人群增多。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是大连中山城市卫生的一大隐患。对城市的健康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大连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因地制宜、以大带小、多元推动”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引导城市化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与适度的发展规模,引导发展城市群,控制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鼓励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具体对策建议如下: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国家安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化是否健康发展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保障程度密切相关。
土地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水资源是城市化的生命线,能源是城市化的命脉,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是人居环境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城市化。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美国式或拉美式的城市化道路,必须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能超出区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议国家及全国各城市在“十二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科学估算当地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量力而行,不要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过分地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或者以剥夺其他地区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提升自身的城市化水平,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总体指导思想,确保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换取高城市化质量。借鉴德国城市化过程中节能、节地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节地型、节材型、节能型和低碳型城市。2 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转变过去在城市化发展中“重速度,轻质量”的做法,由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城镇化发展质量。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保持适速的城市化增长率。城市化进程过快会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故要限制因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形成的过度城市化;但进程过慢,虽可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但也会限制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而导致经济非农化程度低,城镇建设滞后、劳动力大量过剩、社会低效等,形成低度城市化。介于二者之间以适当速度、规模和集散程度为特征的则是适度城市化模式。这就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科学核算与我国工业化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市化水平,据此将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确定为0.8个百分点为宜。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等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应有所差异,严防脱离实际的比指标和比速度。二是坚持集约高效原则,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城市化过程中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全国各地在追求城市化速度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市民和农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确保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同宜居,共同分享城市建设成果、城市文明和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城市化质量的衡量标准,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考核体系。三是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保持合理的城市建设规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受资源与环境条件的限制,城市规模不能“没有极限的增长”,城市也不是越大越好,城市产业也不是越集聚越好,当城市集聚效益与外部成本之差最大时,城市就处在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之上。因此,城市人口规模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模收益等进行合理的确定,因地制宜地推进适度规模和适度体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严防领导“越位”行使扩容职权。3 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突出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建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不但要提出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城市化进
程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要把单位城市化水平的能耗、水耗、建设用地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一样纳入消减目标,提出明确的消减比例,并将其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目标考核评估和城市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把城市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各地城市政府要制定出单位城市化水平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考核办法,实行动态考核制度,通过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指标的控制,逐步提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面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存在的客观差距,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允许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鼓励和支持各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经济区、不同类型城市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与模式方面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具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但要杜绝区域之间出现资源环境剥夺行为。要充分尊重弱势城市、弱势地区的资源开发权和环境保护权,提高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让弱者不绝望;要制定并实施弱势地区发展的普惠制政策,给这些地区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形成“支强扶弱,公平和谐”的反哺机制,既给强者搭桥,又给弱者开道;同时要客观评价极化效应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推行均衡城市化发展模式,走和谐城市化之路*。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
动态监控跟踪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引发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根据保障程度,随时调整国家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推行差异化城镇发展道路。对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的地区,可加速其城市化进程,而对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的地区,建议减慢城市化进程,对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极低甚至依靠掠夺其他地区资源环境来维持本地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建议停止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将多余的城市化人口转移到资源环境保障程度高的地区城市化,通过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确保全国各地都能处在城市化的安全状态。同时,要从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寻求建立中国保障城市化的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升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安全感。6 实施多维指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科学考核机制
我国领导干部需调整发展城市化的心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城市化,并一味提出城市化水平的高指标,而致使城市化的道路不健康,推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不科学,脱离地方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盲目城市化,有些当政者把城市化进程当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形成不健康的城市化意识,出现了“以城市化速度论英雄、不顾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不合理局面。针对这些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9年6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提出把GDP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维目标同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突出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注重考核发展方式与发展质量。这对于端正领导干部关于城市化的态度,树立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城市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各地应切实建立并实施上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提升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的城市化。
注释文献:
[注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强。我国城市化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王月英,李燕梅。追求健康城市化——克服城市化发展中的误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J]。陕西建筑。2005年12期
[3] 万广华,朱翠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6期
[4] 连祥卿。城市化与健康[J]。医学与社会。2010年06期
[5] 杨风。城市化迅猛发展对人口健康的隐患[J]。健康研究。2010年04期 [7]
第二篇:城市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状况的调查报告
引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城市化是城市先进社会经济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
一、关于对回龙村调查的前期准备
由于回龙村大多为农村村民,而且我们的调查时间是在他们的工作日,因此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必定会遇到许多不便。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形式进行调查。为了让此次调查更具有可参考性,我们在调查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大致从该地区交通状况、文化水平、土地使用状况、户口性质、收入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同时,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我们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以这张问卷为基础,包括我们后期的数据统计也是根据这张问卷来的。其次,在做好调查方式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组员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对回龙村的调查固然不能反映整个临安市的城市化状况,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对临安市的城市化有个粗线条的了解。
二、关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问题
(1)回龙村交通不便,各类交通设施并不完备,产业结构单一
尽管我们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走访到回龙村的每一户人家,我们也没有深入更里面进行调查,但我们很明显的感到,回龙村的交通并不发达,虽然其旁边有大马路,但村子住户分散,越往里路越难走,这也对我们的调查造成很大的不便,就我们见到的交通状况而言,此地区并没有很好的通畅性,往往是靠近街区的地方交通比较好,而靠近山地的地方往往是石子路或泥路,若天一下雨,这种路是十分难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的细心观察,我们发现,村里来往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以及电瓶车,很少有卡车、货车经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而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2)回龙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收入却不低
我们此次总共调查了近50户人家,由于调查时间的冲突,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在家的老人或妇女,经过我们的耐心讲解以及村民的热情配和,我们大致得出了一些结论,经过后期的统计,这些情况可通过下面两个表格反映出来:
以上两个表格清晰的反映出回龙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当然我们调查的都是老年人这也导致这个数据的不规范性,但通过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还是在小康水平的,至少可以在温饱以上,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收入来源时,大部分回答是通过土地征用补贴的钱以及自己在农业上的收获,于是我们趁热打铁调查了该村的土地征用状况,结果大部分被调查对象的家里都有被征用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用于建设工厂,也有用于建设学校,而村民由于没土地,大多在家里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一些在家里经营一些小生意,比如针织啊,化肥啊什么的,但他们的收入却是非常可观的,这个状况又让我们一度认为这边的城市化水平能超过30%。
(3)城市居民户口少,大多为农村户口,回龙村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经过我们的认真调查以及仔细的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回龙村城市化水平仅为16%,这与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不成正比,我们调查的50户对象中,户口为城市户口的仅为7户,综合其收入状况分析,其基本城市化实际不到15%,当我们询问村民原因时,村民的回答也十分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户口的都在住宅区,农村基本上都是农民,除非是外地的或者已购房的,这样一来,我们大致明白了该村城市化率不高的原因,其大部分村民收入基本是可以保证生计,但他们没有在市区购房的意思,整个临安市由于地形,经济等各种原因,有些地区,农村反而比城市更发达,并且回龙本身离市区很近,村民完全没有必要为转户口而去购房,同时,可能是政府工作重点还未涉及到扩大乡村城市化进程,因此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整个回龙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当然政府也已经开始在村的附件建设工厂,扩大第二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回龙村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提高。
三、关于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2)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3)村民即使有工作,其纯收入并不高
虽然我们在前面提到村民的收入并不低,但这些收入并不是纯收入,当剔除其消费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表格中得知: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回龙村村民虽然收入不低,但他们的消费也不低,在剔除其消费后,剩余的收入并不多,这也可以从村民的口中反映出来,当我们问到其有无积蓄时,大部分村民回答是没有,基本上他们是挣多少用多少,家里还有子女在外工作,所以并不担心会没有生活来源。
四、关于加快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机制与加大宣传相结合,实现基本生存社保化
当前各地在征地补偿上,基本上都是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一次性发放给被征地村民。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回龙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够接受。但很多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生活没有着落,对征地工作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对此,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土地开发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回龙村相关部门做的很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农
村医疗保险的村民数为100%,也就是说,回龙村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医疗保险,这也是村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相信,这也更是村民愿意待在农村生活的原因,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却有比城市更好的保障,他们也愿意配合政府的征地工作。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相结合,实现收入来源稳定化
①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了解到国家优惠政策,都能够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出台一些针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的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大量吸纳下岗职工,缓解失业人员就业压力。
②充分利用就业创建工作,利用2—3年时间使创建率达90%以上,大力开发小型加工性企业和各类服务型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模式,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③在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上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就业援助上找出亮点,以点带面;调整就业格局,扩大就业范围和再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④在工作实践中,要总结和继续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帮扶到位、服务到位,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广大失地农民通过社会援助和自谋职业实现安居乐业。
重点是靠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纳入社保体系,还不能完全解除被征地村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此,相关部门要对被征地村民进行了分类管理、区别帮助。一是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青壮年,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并积极向工业园区企业、县城宾招场馆推介。二是对有经营头脑和自主创业愿望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创业培训,在税收、办证费用等方面按照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予以减免,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小额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政府鼓励其进行农业上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农民家里种了菜,通过卖菜农民既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这让他们不亦乐乎。
(3)提升素质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回龙村部分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主要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在文化方面加大对回龙的投资力度,一定可以大幅度,大范围地提高村民的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村民更好地再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4)政策扶持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调整该村产业结构
要使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
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总之,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
1、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2、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3、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
4、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
5、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个措施对解决回龙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龙村大部分村民在被征地后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里也缺少工厂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征地的同时若能考虑到这一点将对回龙村的城市化进度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述几点建议也只是我们通过摘取网上资料以及自身的想法总结出来的,可能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的整个调查是建立在为加快回龙村城市化进程出谋划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得提出一些我们的建议,从而我们希望回龙村能成功转型为城市,实现快速发展。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城市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学会了为加快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我们组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完成了整个调查,我觉得我们这次调查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一个组员是本地人,这在与村民的沟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我们调查唯一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紧迫,我们无法调查更多的村民,这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有一定 的片面性,但我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是此次调查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
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
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不能享有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大量的人口涌入也使得社会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化确实面临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并努力解决,我们的城市化道路会越走越好。
第四篇: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05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别相差10.8%和78.7%。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2005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2005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贷款投放反而相对减少,尤其是工业贷款增长的减少,不利于全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
(三)银行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经济结构优化要求不匹配。近年来,某市在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建设过程中,大力组织开展招高引资工作,接纳了一大批外资和民营企业来投资办厂。与此同时,全市金融部门也配合加大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入。据初步统计,仅2005年全市银行部门累计投入招高引资项目信贷配套资金约10亿元。但是由于在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引进”,而忽视对引进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严格筛选,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有的已形成不良贷款。这不但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且极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不匹配。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2005年,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57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48个,信用社撤并9个。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又由于其信贷嬗变,降低了金融支农效用。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呈负增长趋势。2005年,某市农发行贷款余额8.3亿元,比上年减少1亿元,下降11.8%;农行农业贷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减少0.2亿元,下降18.2%。三是农村金融体供给相对不足,金融产品结构存在缺陷。从供给区域看,对县域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明显不足。2005年,全市11个县市中有8个县市的贷款比上年仅增长14%,增幅比全市贷款低2.1个百分点,其贷款在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从上年的38.4%下降到37.7%,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供给产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资金供给,忽视农村中长期资金需求;重小额资金供给,忽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此外,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效率低下,覆盖面窄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2005年,某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4.22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26%;二者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765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720元,比上年增长4.8%;二者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该市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加上受经济结构调整及金融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当地金融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金融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一是存贷款总体规模偏小,增幅偏低。2005年末,全市存贷款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和3.9%,存贷款增长速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分别排7位和5位。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不佳。近年来,虽然资产质量逐年好转,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05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8.91%,比年初下降7.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使得某市在当前金融资源统一配置的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制约了贷款增长。三是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某市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某市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2005年末,全市贷款余额占全部资产运用的比例为9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贷款在整个银行资产运用中仍占绝对地位,由此足见银行资产运用渠道的狭窄。从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看也是如此。2005年,全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个多百分点。
(五)近年来,某市切实加大了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但信用缺失、食用环境差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企业逃废债行为未得到有效制止。2005年末,全市县域改制企业695户,共逃废银行债务14.5亿元。二是法律“白条”问题突出,银行有不少胜诉案件难以执行到位,银行赔本赚吆喝。三是政令不畅、乱收费现象较严重。重复收费的政策,但事实上这引起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到位。目前,评估计、登记费仍过高,即加重了融资负担,又降低了融资效率。
二、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区域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步伐,提高区域金融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切实扩大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各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坚持“存款立行,贷款强行”的指导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吸储效率。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找信贷投入,在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各级银行、信用社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降比工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作,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抓辖区信用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欠贷和逃废债行为,以确保金融资产和债权的安全,为金融监管抓好降比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各级金融机构要在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区域金融需要的各种中间业务,努力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提高中间业务的经营效率,从而有效促进整个区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调整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金融与经济统筹发展。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大额农贷业务,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支农体系,形成金融运河农合力。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将金融政策向农村优先倾斜,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三是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大力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期限、额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
(三)着力优化区域信贷投向,防止信贷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和过多地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二是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期限管理,有效防止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的现象发生。
第五篇:浅析乡镇留守少年儿童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析乡镇留守少年儿童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目前在乡镇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乡镇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四)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乡镇留守兒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乡镇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反映来看,有绝大部分的乡镇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调查发现乡镇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乡镇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乡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二、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乡镇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等方面。如何正确处理好乡镇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充分认识到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