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有效手段。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起,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加之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一些职能部门推诿不作为、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就无法实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协作存在盲点。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缺乏协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经常造成工作上的延误。部分地区认为工作业绩不明显,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是浪费。另一方面,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民风培育滞后,环境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思想上存有顾虑,担心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但享受不到服务,还会损害到切身利益,导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因此,部门和群众之间均存在很强的懈怠和消极思想,制约了工作的推进。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规划存在痛点。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虽然力求高标准、高档次,但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同时,缺乏长效机制。部分村镇干部追求眼前成果,把环境整治当作“临时性”“应付性”工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只在建设初期、检查时加强监督,导致卫生管理制度、评比制度、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缺失或形同虚设。美丽乡村建设表里不一,成了面子工程。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运作存在难点。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的问题。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产业融合不高。多数乡村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体,产业没有组织化,缺乏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且建成的许多项目与镇村产业发展结合不够,产业融合带动力不强,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为此,建议:
1、大力营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老党员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持续发展。三是突出干群联动。各级党员干部强化“主角”意识、大局意识,主动靠前,发动群众,当好引路人、服务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引导群众当好主力军、运动员,形成乡镇组织、村为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让党委政府成为推动者、监督员。
2、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发展。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推动一村一规划,根据各乡村特色、地理区位、资源特点、产业需求、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定制规划,使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突出差异性,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二是突出长效管理机制。在环境治理和人文建设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环卫队伍,采取部门服务延伸、村里自主管护和社会专业维护相结合,落实保洁员职责,有效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保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发挥环境改善与素质提升的内在互动,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质;建立巡查、通报和媒体监督机制。
3、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是建立市场化筹资方式。增强市场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级地区和部门创新思维,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问题。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出击,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二是坚持产业为基。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省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我市也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加之各镇办差异化较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因地施策,克难攻坚,加快推进。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的村还没拿出规划;有的村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村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例如王屋镇五里桥村先后作过4次规划:即市政府的十大区域整治规划、市旅游局的“大好河山”规划、市一体办的社区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节点规划,眼下建设美丽乡村究竟按哪一个规划走没有定论。规划的低标准和不定型性,造成的后果是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以致建成的项目推倒重来或需要加以改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比如在王屋镇五里桥村的整治过程,由于规划没有一次到位,农家乐农户的大门楼、室内卫生间大多都是建成后重新改建的,造成了一定浪费。
2、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硬仗,是一项长
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应当拿出十大区域整治时的决心和组织保障,由市级领导牵头,实行台账管理,制订时间进度,而目前我市还没有明确领导责任分工,没有形成强力推进的态势。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上面补助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市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展。比如王屋镇每年可利用资金200万元左右,除去五保供养、困难群众救济、偿还遗留欠账后,所剩无几,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试点村集体经济更为困难。干部群众担心举债建设后,缺口资金弥补问题得不到解决。
4、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我市部分村镇设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鲜”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5、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培育提升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6、古村落开发保护有待加强。我市部分镇办分布着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内涵、有鲜明特色的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开发保护工作滞后,目前正面临着坍塌、毁损、逐步消失的困境。如王
屋镇的侯氏大院、上官古村落的张家大院,虽都列入市级文物保护之列,但是由于缺乏维修资金,在雨季毁损较为严重。
7、群众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封建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不卫生、生活陋习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
二、建议及对策
1、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一是要全市统一规划,由市规划局或一体办牵头负责,避免规出多口,各行其是,形不成统一意见。二是要凸显个性设计。不搞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打造我市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比如王屋镇要体现道教文化、愚公移山精神文化、农耕文化等。三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王屋镇通过引进郑州君源、绿菌种业等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发展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形成规模效益,将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做法值得借鉴。四是稳步推进。从群众反
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生产用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研究政策,争取扶持。省财政在2013年、2014年先后拨款20个亿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试点项目的选择采用公开竞争立项的方式进行。市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搞好对上衔接,严格按政策要求选择规划试点村,争取更多的立项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扶贫、交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到试点村对口帮扶,全力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二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三是采取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方式,建设经营性项目。
4、出台政策,奖励配套。采取十大区域整治时的奖励政策,山区镇办及林梨镇按3:7配套资金,其余镇办按5:5配套资金,较大的专项治理项目定额配套资金。
5、建章立制,长效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环境卫生定期巡查评比制度。三是出台村保洁员保障办法,理顺工资关系,确保队伍稳定。
6、统一招标,减少开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繁杂,单个招标或达不到规定标的,或造成人力、财力浪费,建议将所有建设项目打包,进行捆绑式招标,以节省时间和开支。
7、文明创建,提升素质。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道德讲堂、广场健身舞、文明个人、文明户、文明单位评选等活动。加强文化礼堂、灯光球场、教育均衡项目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篇: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第四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省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我市也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加之各镇办差异化较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因地施策,克难攻坚,加快推进。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的村还没拿出规划;有的村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村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例如王屋镇五里桥村先后作过4次规划:即市政府的十大区域整治规划、市旅游局的“大好河山”规划、市一体办的社区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节点规划,眼下建设美丽乡村究竟按哪一个规划走没有定论。规划的低标准和不定型性,造成的后果是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以致建成的项目推倒重来或需要加以改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比如在王屋镇五里桥村的整治过程,由于规划没有一次到位,农家乐农户的大门楼、室内卫生间大多都是建成后重新改建的,造成了一定浪费。
2、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硬仗,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应当拿出十大区域整治时的决心和组织保障,由市级领导牵头,实行台账管理,制订时间进度,而目前我市还没有明确领导责任分工,没有形成强力推进的态势。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上面补助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市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展。比如王屋镇每年可利用资金200万元左右,除去五保供养、困难群众救济、偿还遗留欠账后,所剩无几,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试点村集体经济更为困难。干部群众担心举债建设后,缺口资金弥补问题得不到解决。
4、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我市部分村镇设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鲜”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5、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培育提升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6、古村落开发保护有待加强。我市部分镇办分布着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内涵、有鲜明特色的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开发保护工作滞后,目前正面临着坍塌、毁损、逐步消失的困境。如王屋镇的侯氏大院、上官古村落的张家大院,虽都列入市级文物保护之列,但是由于缺乏维修资金,在雨季毁损较为严重。
7、群众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封建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不卫生、生活陋习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
二、建议及对策
1、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一是要全市统一规划,由市规划局或一体办牵头负责,避免规出多口,各行其是,形不成统一意见。二是要凸显个性设计。不搞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打造我市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比如王屋镇要体现道教文化、愚公移山精神文化、农耕文化等。三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王屋镇通过引进郑州君源、绿菌种业等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发展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形成规模效益,将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做法值得借鉴。四是稳步推进。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生产用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研究政策,争取扶持。省财政在2013年、2014年先后拨款20个亿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试点项目的选择采用公开竞争立项的方式进行。市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搞好对上衔接,严格按政策要求选择规划试点村,争取更多的立项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扶贫、交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到试点村对口帮扶,全力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二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三是采取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方式,建设经营性项目。
4、出台政策,奖励配套。采取十大区域整治时的奖励政策,山区镇办及林梨镇按3:7配套资金,其余镇办按5:5配套资金,较大的专项治理项目定额配套资金。
5、建章立制,长效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环境卫生定期巡查评比制度。三是出台村保洁员保障办法,理顺工资关系,确保队伍稳定。
6、统一招标,减少开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繁杂,单个招标或达不到规定标的,或造成人力、财力浪费,建议将所有建设项目打包,进行捆绑式招标,以节省时间和开支。
7、文明创建,提升素质。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道德讲堂、广场健身舞、文明个人、文明户、文明单位评选等活动。加强文化礼堂、灯光球场、教育均衡项目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END
—
第五篇: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成员:马文刚(生工)郝俊康(动画)刘 雯(信息)尹冬梅(建工)吴海霞(化工)
路继勇(电气)刘海洋(外语)朱哲伦(经管)李 纯(材料)张晓帅(化工)
近年来,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教学传统和学人品质,也是衡量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学风正,则事业实;学风浓,则事业兴;学风优,则事业强。
二、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QQ聊得快,微博翻得明。琢磨打游戏,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看言情,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行。是非宿舍里,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首词基本上揭示了当前学风存在的瑕疵。
1、学风突出的问题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 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着被动灌输倾向。
(3)“不知道该不该学习”
——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4)“不知道该怎么学习”
——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关系。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1)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客观事实形成的落差。
(2)报考专业的盲目性与入校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许多学生学非所愿、学非所长。
3、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1)部分学生不能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4、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精神
(1)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使自己放松了对学习的高要求。
(2)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品质。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5、没有把学习作为第一种能力来看待,忽视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科技制作项目等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
6、学习纪律松懈,考试作弊屡见不鲜
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怠学、厌学、混学。考试挂科、降级。
7、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功利性强
(1)有些学生上大学只为混张文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认凭感性择课而上,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对一些课程忽视其存在。
8、沉迷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作息时间混乱,身心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9、专业思想不稳,存在厌学情绪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过于自信或缺乏信心,或认为大学开设的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学习上表现出没动力。
三、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社会因素问题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手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非主流文化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及时行乐、相互攀比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短信文化”、“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
2、高校因素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2)高校教育者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给教师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从而无暇兼顾教学。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把教书和育人划分开来,认为任课老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对教育学生没有耐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风的不良影响。学风与教师的师德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创新与传授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注意力转移。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低。
(4)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存在弊端,没有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科研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导师队伍。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不健全、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等。学风建设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大,学风建设措施的制定者对学生的需求没有做深入了解,导致学生不配合,甚至抵触。
(5)没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搞好学风建设,一方面对学生要纪律严明,狠抓上课出勤率、整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肃考风考纪,另一方面也要人性化管理,不搞“保姆式”、“家长制”模式,过于刻板、教条的管理。
3、学生因素问题
(1)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前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好好学习,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高考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很多家长和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迈过高考就可以轻松”的思想,以至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看小说等,荒废学业。
(2)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主导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的在学习目的上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到了“终点站”,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4、家庭因素问题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盲目学习、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一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期望值太高,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物极必反的状态;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简单粗暴,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心的任其自由成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失去了与老师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完整的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体系需要至少一届学生,良好学风的自动传承才是完整优良学风体系建成的标志。
1、正确认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调整课程设臵,深化教学改革,真正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两课阵地”的作用,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并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方位、立体化搞好学风建设。一是学校重视,使学风建设真正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社会关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全社会都应当营造帮助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三是家庭配合。学校应当畅通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清楚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要性,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学风。
4、严抓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形成自律意识。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材。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并培养一支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要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6、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7、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全程教育,使学生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8、丰富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是发挥师生主导作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想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9、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采取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科技竞赛奖励、优秀班级团支部评比、榜样在身边等引导和激励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切实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