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19-05-14 00:0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于法稳李萍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30个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2014年第9期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24 江西社会科学2014.9 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

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

5、小麦和水稻1.

3、大豆2.

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5.农村生态垃圾、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如在黑龙江省推广沼气池建设,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特点。此外,在村内污水边沟建设,仅仅用水泥板衬砌,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污水照样入渗地下,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如黑龙江省,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参考文献] [1]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2]胡静林.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3,(13).[3]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J].探求,2013,(3).[4]黄杉.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5]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6]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马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1,(1).[8]齐镭.国外现代乡村的建设理念与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3-05-01,(12).[9]唐柯.美丽乡村[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10]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11]王永林.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3,(8).[12]魏玉栋.与天相调,让地生美———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述评[J].农村工作通讯,2013,(17).[13]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1,(2).[14]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15]易文彬,胡传明.双转型视野下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求实,2013,(11).【责任编

第二篇: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时间:2012-11-19 08:48:31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日前,金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到油坊店、白塔畈、双河、果子园部分乡村,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了当前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扶贫、库区、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新农办工作力量薄弱,处于无场所、无经费、无项目的三无状况。

二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我县是山区贫困县,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少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三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三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体制,以“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管理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重视新农办建设,明确性质和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力量,保障经费,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认真研究,组建县级规划设计工作机构和恢复乡镇规划建设所,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到位。继续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筹资筹劳、政府奖补、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新农村规划是实施“美好乡村”战略的首要问题。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突出山区特色、保持田园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分期分步做好示范村庄、示范点的综合详规,科学确定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方案、投资规模,统筹兼顾示范点与村镇、产业发展与人文特色、公共事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严格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违建和滥建。

五是培育园区经济,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发展的持续动力。要组织专门班子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分类指导乡镇更好地建设示范园区。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划分好园区功能区,做到规划一个、建一个成一个。鼓励并支持各地建设好一批生态农业型、产品加工型、旅游带动型、科技示范型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对园区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重点园区建设。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种养殖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营销业。要依托规划,出台政策,以奖代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进一步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刘永刚)

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如何确保在基层得到快速回应和生动体现,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十要十不”。

一、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不存杂念

美好乡村建设是打造安徽省“经济强省、生态强省、文化强省”的基础工程和内在要求,是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县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珍惜新机遇,美好乡村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和发展机遇。要接受新挑战,美好乡村建设从组织力量、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都有了新标准,对选址布局、建筑风貌、环境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对于区县而言,是一次重要考验和最大挑战。

二、政策要求要准确把握,不迷方向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管理创新等五大工程16项具体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产业支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整治村容村貌、创新社会管理、树立文明乡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省市确定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县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各类会议、各种形式层层组织学习,切实领会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同时,要加紧与省市的沟通对接,尤其是督促县级相关部门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编报项目,讨教方法、争取资金等。

三、工作启动要快马加鞭,不容等待

区县党委政府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推手,启动之初必须立足一个“快”,消除一个“等”。要加快组建工作机构,按照省市要求创造性组建同级组织机构,快速落实人员编制、机构规格、工作车辆、办公经费等;要抓紧研究实施方案,在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抓实工作部署,通过动员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将省市县三级的工作安排第一时间传达到最基层的干部,确保得到基层的理解和支持。

四、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落空

省市两级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有两个节点,一是到2016年全省40%以上、全市5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二是到2020年全省80%以上、全市9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作为区县党委政府,在总体目标设定上,必须与省市两级完全对应,就高不从低。但是在阶段目标特别是2013年第一批目标设定上,一定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既不要好高骛远,提不切实际完不成的目标,也不要不思进取、自我减压。一个宗旨,就是不提则已,提出了就一定克服万难确保实现。

五、基本情况要细致掌握,不能盲目

要摸清农民需求,通过走基层、访农户以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充分发动民智、凝聚民心,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要摸清村级资源资产,对山场、水田、茶园、土地、道路、水塘、河流以及闲置的教舍、景区、会堂等等资源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梳理,做到知根知底、孰优孰劣。要摸清村级组织情况,特别要掌握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情况,确保工作推进中村级组织能够带头响应支持。

六、工作标杆要自我抬高,不甘人后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高标杆、高品位、高效率。规划设计要符合实际,不搞强迫。注重与当地村风民俗的融合、与当地资源禀赋的嫁接、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对接,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谋篇布局要留足空间,不留遗憾。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争议的项目,都应暂时摆一摆,留点余地,以免盲目实施,造成后续难以整治提升。现实反映要引起重视,不少沟通。针对村委会办公楼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在改扩新建办公场所时一定要统筹兼顾金融服务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其他功能,使之成为村民的主要集聚地。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不随大流。按照“主导产业+辅助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进而实现兴业富民。

七、宣传氛围要加速营造,不能冷场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必须通过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造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要加强新闻宣传,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要通过开辟专栏、播放专题片、刊播评论言论等方式积极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动态;要突出重点宣传,要把村级发展规划、村级公共设施建设等老百姓最关注的事项作为重点加以特别宣传;要突出对重点对象的宣传,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大对村民代表、农村党员、合作社成员等人员的宣传,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八、工作推进要创新措施,不乏新招

要坚持以创新的方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问计于民。对于涉及面广的重点工作,要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忌一厢情愿,想当然地干。要结合“民情交流日”、“驻村夜访”以及访基层活动的开展,摸清群众需求,了解问题所在,真正让我们的工作切入点与群众的需求点相吻合。要坚持学习借鉴。区县之间、乡镇之间、村之间均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并注重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搞拿来主义。要坚持不懈探索。特别是在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上,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勤沟通、勤对接、勤汇报、勤联络,形成各部门齐头并进、各方式层出不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氛围。

九、协作配合要全力以赴,不可保留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已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区县按照省市要求,已经成立了领导组、美好办和若干个指导组,区县领导组与乡镇领导组之间、美好办与各指导组之间、指导组所包括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市级以上的部门与区县部门之间等,都要自觉服从并服务于统一部署,按照“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到争取项目自觉发力、分配资金服从调度、监管项目各司其职,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正常有序推进。

十、工作机制要逐步完善,不缺保障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的工作机制来保障。要用足上级机制,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大多元投入力度、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等四大保障措施在区县得到真正落实。要重视经验做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方面创造的成功做法,要在新的工作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要不断完善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一套有利于工作科学推动的“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新提拔科级干部驻村挂职锻炼,工作督查等制度体系。

第三篇: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模版)

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加快和完善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作为示范区,在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走在前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及示范作用。现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乡、村两级级医疗体系仅能满足农民就医方便,内部结构差别大,给农民就医带来一定困难。表现在:

1、诊疗设备不够齐全

2、人员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

二、政府投入不足,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乡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较少,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医院只能采取攒、借的办法维持医疗业务运转。医疗机构员工工资、人员进修培训、基础设施维护及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以及办公经费等基本依赖自收自支,发展资金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单独解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大型医疗设备引进所需的资金。

三、基本建设较薄弱,医疗设备较差,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各医疗服务单位虽然对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投入了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四、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卫生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卫生人才。由于现有的人事与分配制度较为僵化,医务人员收入不高,医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尖人才创造较好的事业环境,一些知名院校的医学生不愿到医院来,少数医疗人才因工资太低离开医院等,医院储备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特别紧缺,面对全民医保,医院人力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五、医疗纠纷较多且补偿费用偏高,成为制约医院发展与进步的另一道槛。近年来,医疗纠纷随着医院业务量同步增长,国家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不统一,解决周期长、医患分歧大、鉴定等相关费用多、索赔数额高等问题,医疗纠纷影响了医院正常秩序及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了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不利于高风险病人的诊治。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原因是诸多的,从主观上看,患者小病拖、大病扛,病人支付能力有限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结果是小病拖成大病。客观上看,基层医院资源匮乏,就医条件有限,患者涌向省、市、区级医疗条件好设备先进的医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看病难。

尽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存在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只要我们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能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

一、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乡村医疗机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资金,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离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其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应由财政支付,以减轻医院负担。落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因此,建立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医疗设备、设施投入机制并加大投入,保障病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实现。

二、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

1、振兴人才队伍,鼓励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

2、强化在职培训,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村医生由区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

3、医疗服务定价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减少医学人才的流失。

4、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

三、强化卫生行业监督,规范内部管理,减少医患纠纷。首先加强卫生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制度和规范,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行业新形象。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取不同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其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始终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认真探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开展医疗质量、服务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形成患者投诉处理和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制度,促使医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因病施治,改善服务。再次,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医疗服务机构要把成本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真正把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方针落到实处。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四、建立稳定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有力补充,政府及有关单位如: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工会等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在政策和制度中不断完善规范,以发挥多层次的医疗体系整体效益。

姬石镇卫生院

2015.11.30

第四篇: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无事业心,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对待。有的老师就是拿工资吃饭,混日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工作一味应付。

2、艺体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艺体学科的教学需要。

3、有的老师想上进,想干一番事业,但缺乏指导;时间长了,看没有成绩,也就懈怠了。

二、建议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切实落实绩效工资,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搞好校本培训,让学有所长的教师当老师,带动教师学习,从教师评价方面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专业技能。

3、与先进学校搞教研,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名师。

第五篇:政协提案—关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案由:关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市政协会议提案

提案者:**镇卫生院 **

2018年1月

关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层次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战斗在基层的乡村医生队伍所充当的角色不容忽视。乡村医生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队伍,是植根于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是三级卫生防保网的网底。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奉献于农民,承担着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保障农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确保“网底”工作的实施,收到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推进新医改中,关于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医生没有编制

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处于半医半农状态,以个体经营为主。他们医改前主要靠药品加成收入,医改后的收入以国家补助为主,在开展医疗业务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辅以务农或零工维持生计。在现有的体制下,尚未做到乡村医生类似于乡村教师转正的待遇,即民办教师转正后根据其职称、业务量、服务质量核定工资标准,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二)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由于乡村医生工作量大,没有固定待遇,收入低,生活条件艰苦,所以大部分乡村医生到城里的私立医院行医或开黑诊所,出现“空白村”现象。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城镇从事非专业工作也不愿留在农村开诊所,致使农村医务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乡村医生队伍稳定面临挑战,三级医疗网的网底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许多乡村医生对政策失去信心,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没什么前途,从而导致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低下,群众对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极不满意。

二、建议

(一)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

1、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医生就是“人类生命的工程师”。然而,当乡村医生风险高、责任重、劳动强度大、脏活、杂活多、无节假日、无星期天、不分昼夜,可谓是“白加黑”、“5加2”,一天24小时值班、一年365天上班,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乡村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患者死亡、残疾),那就是天大的事、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是让乡村医生一辈子站不起来的事。尽管他们十分小心,可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还是随时可能找上门来,使之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甚至受到人身攻击乃至残废。可教师就没有以上这些“优待”。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参照民办教师转制的成功经验,整合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将乡村医疗机构列入国家正式医疗卫生机构队伍中,将乡村医生列入编制,享受国家规定同等学力、工龄工资和福利待遇,消除“半农半医”,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

(二)建立激励高水平医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新医改开始以来,基层缺乏高水平医生的问题已见端倪,乡村医疗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高水平的医生愿意下基层。如果老百姓对“健康守门神”失去信任,再好的基础设施、再高级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也难有用武之地!硬件到位相对容易,可软件配套则很难,如政府投入一笔钱就可以买B超,可人怎么办?别说研究生,就是本、专科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住。因此,可否考虑:

1、医学毕业生工作后需要升职称时,必须有多少年基层医疗经验;

2、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村医将在身份、个人晋升和工资待遇等多个方面给予关爱;

3、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同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补偿、运行、监管等配套政策;

4、定向招录培养,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作为乡镇卫生院驻村医生。

下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一、存......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5篇)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澄迈县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美好新海南‛大研讨大行动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在开展美......

    乡镇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合集

    2007年,**镇被列为三个农田示范区建设乡镇之一,通过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一是建立了更健全的保护制度,完善了监督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继续开展标准农田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建议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