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
一、国有企业退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是明晰的,出资者作为决策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退出的标准主要在于经营业绩与产业选择。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企业所在的产业处于衰退的状态,同时,出资者预期的退出机会成本小于进入收益时,就会诱导企业退出。这时,企业退出的壁垒主要是经济性的。而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则缺乏这种退出的动力与能力,退出中最大的特征是从经济意义上考察该退出的却退不出,其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性障碍
一是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认识的偏差。担心国有资本退出会削弱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作相应调整,并不影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惜退”心理障碍。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当成国有资本退出的基准,认为国有资本退出,只是指效益不好的,长期亏损的,资不抵债的企业,而效益好的企业的国有资本就不一定要退出。其实质是用危困企业的退出基准取代国有资本退出的基准。实际上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危困企业退出是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是消极被动的行为;而国有资本的退出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是主动自觉的行为。在我国,由于一些行业的生产供给不足,使一些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从而形成“惜退”心理。应当指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因产品出现供不应求而处于盈利状态只是暂时的现象。而等到这些企业陷入困境时再退出成本可能就要高得多。
2、体制性障碍
一是产权障碍。在现行产权制度下,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权的不易转让构成了国有经济退出难的产权障碍。国有企业产权实际上一直处于所有者虽明晰(国家所有)但却未到位的状态。相应地,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为特征的治理结构。政企、政资依旧未能分开。同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控制权又掌握在企业经理手中,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成了国有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控制权收益。这样,国有企业退出的决策权实际上一直掌握在内部人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是早就应该退出的,但是由于企业的存在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者的利益直接相关,一旦企业不存在或所有者到位,这些人就会失去控制权收益索取权的依据。同时,由于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都是由国家承担,不纳入职工的工资中,如果企业退出,许多老职工应当得到的那部分非工资性福利就会失去,他们也会站在反对退出的一边来。因此,产权障碍的集中表现就是谁对国有资产的退出负责不明确,没有人格化的所有者代表。
二是政府障碍。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政府的进入与退出同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应呈反向的关系。政府的进入是指在国有企业退出前后,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保障、解决企业办社会等工作。政府的退出是指在国有企业退出前后,政府应彻底转变职能实现政企真正分开,不要当企业退出的绊脚石。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总是会出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考虑,设法阻止所属企业的退出。同时,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就业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考虑,总是追求一时的所谓不出事就好,没有在其应该进入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而是在其职能应该退出或转变的领域过多地进入与停留。
3、巨大的退出成本
一是资本专用性障碍。主要指两个方面,即物质资本的专用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障碍。前者是指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资产,由于专用性强,只能用于特定性的生产和服务,这样企业从原有产业中退出时难以收回其投资,这就形成了专用性物质资本退出障碍,也称沉淀资本退出障碍。后者是指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专用性,由于长期在一个行业,或一个技术工作岗位工作,加上行业和岗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形成了较强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这种障碍在企业停产、破产和转产时表现得更为严重。
二是劳动者安置费用大而形成的退出障碍,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企业退出后要对劳动力重新安排工作或重新培训,而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往往很高。由于我国情况特殊,在竞争性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数量庞大,职工数以千万计,一旦这些企业退出,能否支付这笔巨额劳动力安置成本,将成为国有企业退出最关键的问题。一个工厂如果有1500名职工,负债大约是1.5亿元,退出需一次性支付5000万元,每年的经常性开支1000万元,这样的退出成本由谁来负担?
三是国有企业社会性负担带来的障碍。据测算,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企业办中小学1.7万所,在校生730万人,教职工60余万人。截至1997年底,全国工业及其他部门自办医疗卫生机构9.1万个,拥有病床位60多万张,工作人员110余万人;其中医院7200多个,床位60万张,工作人员近80万人。这些沉重的负担也拖了国有企业退出的后腿。
四是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带来的障碍。在我国国有企业破产退出中,破产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是银行,通常要占破产企业债务的80%。如果全部通过破产方式退出国有经济,则主要债权人——银行不会轻易同意。企业破产等于是破银行的产,一些部门为了保住银行不至于发生危机,也采取维持国企现状的政策。
4、新体制不完善以及体制外障碍
一是社会资本短缺障碍。国有经济的退出与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退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上存在有能力与国有资本进行接替的非国有资本投资者。目前可以替代国有资本的非国有资本缺口依然很大,而一旦没有非国有接替资本,国有经济的退出只能是单方面的意愿和行动。
二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形成的障碍。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存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国有经济从某些产业退出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原有企业资产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退出企业为了实现其资产的变现,必然要付出数额较大的市场信息、签约和履行合同等各项市场交易费用。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形成的障碍。比如《破产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还未出台,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也没有出台等等。所以国有资本从某一领域顺利退出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又增加了退出的难度。
二、加快国有企业退出的对策与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国有中小企业退出问题
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转制越早越主动,越迟越被动,一些中小企业需要早退的要早退,这样国有资产流失少,出售的还能卖个好价钱。错过了时机,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在途径选择上,可以采取整体或部分出售,以及吸引国有投资主体进行兼并等形式。鉴于目前国有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非国有投资主体还不成熟,全部将其出售不现实,因此,建议采取双重置换的退出方式,即将企业的国有股转化为职工股,将国有职工转化为合同职工。双重置换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企业自主决定企业的发展去留。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的出售要以市场供求规律为依据,既要避免国有产的流失,更要防止定价脱离实际,曲高和寡。
2、以国有股减持和合作合资方式实现部分国有大企业退出
国有股的具体减持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除少数特殊企业采取国有独资组建有限公司外,大多数改组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对于国有股权比例过高的企业,通过出让国有股、放弃配股权、置换股权等形式,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或参股转变,同时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市场参股、控股。三是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通过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证券市场运作,减持国有股。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作也是部分国有大企业实现退出的一个现实选择。一是通过与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要更加注意如何通过外资的进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不良资产剥离和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这是一些合资合作项目能不能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与国内具备条件的一些非国有大企业合资。对这种合作,国有大企业应放下架子,以积极、诚恳的态度与之合作,给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条件,至少应当同样给国内的非国有企业。三是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主动实现产业转型。
3、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为发挥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退出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
私营个体企业已成为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大力发展民间资本,要为民间资本进入创造必要条件。一是取消对民间资本的种种限制。要放宽民间资本在产业准入方面的限制,消除对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差别待遇,以及对非国有经济在法律地位、社会身份、价格、税收、金融、资本融资等方面的歧视与不公平。二是为民间资本进入提供必要的保证。要建立健全非公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使公民的财产在法律上得以明确的承认与保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从长远的角度来保证与非国有经济的合资合作问题。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妥善国企安排冗员,应尽快在企业之外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企业退出的后顾之忧,保持社会稳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今后的目标,应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工作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多方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甚至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发行专项国债。二是要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三是严格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防止社保基金被挪用和被个人与部门侵吞。要进一步探索成立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5、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建立企业坏帐退出通道
一是通过结构调整,加大呆帐坏帐准备金的核销力度,核销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国有企业利息负担。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享受债转股政策的企业,是否可以考虑在利息上给以减负。三是完善债转股的方式。目前应不断改革和完善债转股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不要只限于减轻国有企业负债,剥离银行不良资产这一层意义,要对债务中的损失以及导致损失的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同时,积极开发转股后的退出渠道,在债权转为股权后,经过必要的重整,借助证券市场或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将股权出售给境内外的非国有投资者。
6、依法推进关闭破产,建立落后生产力的退出渠道
一是要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主要是小煤炭、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钢厂、小糖厂等。二是积极稳妥地关闭那些资源枯竭的矿山,主要是资源枯竭的煤矿、有色金属矿和核工业的铀矿,以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这是长期积累而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大多已经停产,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三是对严重亏损、扭亏无望、负债沉重、资不抵债、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可以采取破产的极端手段,企业关门、资产变现、职工走人,国有经济完全退出。对那些净资产为负值不能破产的企业,政府应采取多种办法给予支持,如填平净资产,补足企业资本金,设置国有优先股等形式。
7、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场
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集资功能和资本重组功能,提供一种资产形态转换与资产流动的机制,使一般资产由实物状态转换到价值状态、由货币形态转换到证券形态,使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诸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对各种中介机构的收费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以降低资产重组成本。
8、加紧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退出的动力机制
首先,改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分级管理。这样既有助于明晰产权,也有利于形成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投资主体,有利于外部投资者的进入,从而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其次,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的统一。目前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行,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大型企业工委和组织部门管理人事任免的体制是不顺的。这些部门都可以说自己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对企业发号施令,但是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各部门又可以相互推诿,不承担责任。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专司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第三,完善三个层次的管理形式。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地方政府将国有资本的经营权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众多的企业或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地方建立的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应是政企分开的、商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经营公司,不应因系从原专业局基础上组建的而再保留行政职能。
(李建明、张永伟 执笔)
第二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
策
马万宝
2012-10-10 14:54:12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第26期摘 要: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向,规范员工的行为,也是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熟悉,化解矛盾,增强认同感,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及对策
企业精神是在企业员工正确价值观培育出来的群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驱动、激励和导向作用。在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观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观念形态,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无形资产和精神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
1.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认识。它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形成稳定的社会共识。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靠价值规律起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中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有的人认为,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物质利益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小;还有的人认为,企业党组织从直
接决策转到参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从“主导”转到“服从”、“服务”的地位,政工部门精简、人员减少等。这些思想和舆论环境给当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形成。当前,企业的党内活动方式与企业特别是一些合资企业、非公有企业运行特点不适应。在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轻,思想活跃,工作负荷普遍较大、节奏快,而传统党组织生活次数相对频繁,形式过于呆板,导致按党内规章要求的时间、次数、内容、方式规范开展党内活动难度很大。在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对员工的影响比政治关系更加实在、直接。从手段上看,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非权力性影响,侧重于思想引导,而一些实际问题光靠讲道理是不能解决的,相反,行政领导掌握一定人、财、物的使用权和决定权,具有解决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条件。因此有时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反映到政工部门,迟迟不得解决,使得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当前遇到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许多社会消极因素抵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使之难以发挥作用。如收入分配不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少数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等等,常常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使政工干部苦口婆心的教育化为乌有。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物质载体,造成企业思想工作与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脱节。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等特点,不象物质奖励那样直接、现实、功效快,使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产生错觉,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把伞,“天晴无用场,下雨顶一场”,用处不大。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运用。当前一些政工干部存在“一等二靠”的思想,工
作靠上级布置,开展活动靠行政支持,方法沿袭传统,缺乏对现代科技成果的深入运用。近几年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常常是“文章多,落实少”,构想的东西多,可操作的办法少,其结果是政工干部感到辛辛苦苦做了无用功,员工群众认为枯燥乏味得不偿失。
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一些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激励作用,在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求发展。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内在运作模式和外在发展形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也离不开良好的对外形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外树形像方面,要通过发展理念的确定、企业精神的树立、优美环境的营造、员工行为的规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在内聚人心方面,要针对职工为企业服务与为自己服务双重价值并取、崇尚精神与崇尚物质并重、团队精神与个人奋斗并存的特点,坚持把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公司兴我荣我富,公司衰我耻我穷”的利益共同体。当前,尤其需要向职工讲清新的目标与任务、新的特点与难点、新的要求与责任,唤起迎战新的考验和挑战的责任意识和拼搏意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特的并得到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行
为规范,是在经营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旺和衰退。把企业文化建设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范畴,培育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党组织要努力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塑造企业品牌,培育团队精神。
拓展和充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发扬主动服务精神。一是要加强员工的理论教育。在政治理论教育上,要系统地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意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与行政干部一道,围绕和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紧紧抓住企业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和情绪,与关心员工利益、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办了实事,再讲道理,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提高政工干部自身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拓新视野、拓展新阵地、寻找新载体。为此,必须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深入的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寓教于体(育),寓教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把严格科学的企业
管理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努力实现两者的结合。三是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化宣传工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转变,必然会推动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政工干部为了适应载体的转变,应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自己成为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会管理,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并重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通过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中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因此,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激励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加强对业管理者的引导和教育。一是要用法律和政策威力在企业中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规范企业运作;二是要加强三方即工会组织、企业管理者、政府劳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本区域(本级或上级相关单位)内的有关企业劳资关系、集体合同、重大劳资矛盾等进行协商,形成对劳资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意见,以改善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利益;三是强化行业的管理职能。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企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守法经营、照章纳税、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引导他们爱党、爱国、敬业、守法。
第三篇: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杨万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必须不断理清问题,加强改进,创新工作,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及国有企业共发展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有企业职工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职工被划分为不同利益群里,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较之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管理者群体,他们位于企业最高层,实行年薪制或股权制。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国有企业中坚力量,部分参与企业管理,享受较高经济待遇。三是普通职工,作为企业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处于生产前线,靠具体的工作技能获取工资,处于企业基层,也是容易出现问题,较难管理的群体。四是临时工作人员,他们是国有企业根据生产要求,临时性招收的农民协议工、劳务工、季节工等,大多没有生产技能,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
2.职工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增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打破了“铁饭碗”,企业职工实行聘任制,职位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有企业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对普通职工的需求减少,不断裁员,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
3.经济体制的变革,增大了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工会维权工作难
度加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员的需求增大。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住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实行高额年薪制,而大多数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职工却处于低收入状态,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增大。
4.国有企业实施改制、改革,使工会组织职能弱化
在国有企业机构改革中,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工会的职能存有偏见,认为工会就是带领职工和企业作对的,并没有认识到工会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企业精减人员时,工会首当其冲,人员被大幅减少,有的甚至名存实亡。
5.企业持续重组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与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相适应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重组、改制的力度很大,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企业对工会工作不重视,使企业工会无论在理论政策研究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不能与国有企业发展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工会干部队伍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显得滞后,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对策思路
针对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工会必须在履行工会职责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工会职能。
1.健全工会组织,强化工会维权职能
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分配制度和职工权益都发生了变化,工会组织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健全工会组织,并协调好工会与企业经营者、决策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职工谋福利。其次是工会要善于运用用法律武器为职工维权,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好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
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要不断的为工会工作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提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工会工作者还要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密切联系职
工群众,倾听职工的心声,反映职工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
3.抓好职工之家建设,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工会不能只做职工的维权工作,还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企业发展积极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职工个人目标。这就要求工会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使职工的思想观念能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4.创新工会沟通的方式
企业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向企业经营者、决策者反映员工的意见、满足员工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要求工会在沟通方式上进行创新,不能只用会议或座谈这样的正式沟通方法,还要注重非正式的沟通方法,如:舞会、聚餐等等。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方式互相结合,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关心的融洽氛围。另外还要落实职工的知情权,使职工明确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要创新工会工作方法,努力提高企业工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工会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复杂的经济格局中,应以变应变,不断创新工会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工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招聘或通过网络宣传国有企业工会职能,增加企业职工培训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箱形式提高职工维权的保密性和时效性。
总之,国有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到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在实际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及职能。企业工会要认清自身面临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与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的适应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参考文献
[1]张应琼.工会在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3).[3]陈跃昌.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之我见[J].中国工运,2008(11)
第四篇: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
【社会观察】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
冯叔君 陆军荣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近期,一些道德方面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反思,所谓“道德滑坡”的简单化论调由此成为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社会道德波动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中国当前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公民道德水平的下降。
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规范、机制尚在发展与成长之中,社会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善和刚性化,道德理念还只是传统文化的自发表现,没有内化于民众的心中。引发当前各种社会道德问题的本质根源不完全在于公民道德水平问题,而在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因此,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吸取各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下来,也要积极利用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引导与完善各项制度,填补转型中制度设计的漏洞。
第一,社会道德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社会道德建设,可确立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主线。社会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传承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制度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社会道德建设是执政党 1
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道德建设对执政党而言,既是面对社会风险的挑战,也是树立执政威信的筹码。中国共产党亟须利用和通过“社会道德建设”,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同步转型,增强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执政水平。
第二,德育须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辐射全社会。从学生的纵向成长来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根据不同阶段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设计不同内涵但内在统一连贯的道德教育核心课程。从学校、社会、家庭的横向来说,三个层面应体现出相互促进的特征,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整体,在密切配合、协力推进中发展。
第三,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完善,而是要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都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不但内容广泛,而且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问题,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不同教学内容的公民教育课。
第四,良好社会道德意识形成需法律保障。社会道德问题根源于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种制度、法律的完善。譬如: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
进社会道德的完善。
第五,发挥好媒体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舆论的引导、谴责与监督来维护实现的,要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的影响力,积极发挥媒体对社会道德事件报道的舆论压力,促进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同时,在当前情况下也要避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于社会道德失范问题过分夸大,影响公众对社会道德建设与政府的信心,增加社会道德建设的难度。
第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话语体系。我国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在涉及到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选择传统道德文化中富含人文性、主体关怀性的资源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道德和儒家文化的传承性。如设置“至真”、“至诚”等路名的标示,在学校、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场所竖孔子塑像和融入“论语元素”等。
第五篇:当前国有企业巡视巡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国有企业巡视巡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任务,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要求,实现对所管理党组织的巡视巡察全覆盖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本文从分析企业巡视巡察遇到的工作问题入手,着重说明了在从严治党大背景下,國有企业党组织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希望能帮助各级党组织有序推进巡视巡察,高质量完成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组织在管党治党方面问题仍不容忽视,并在新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立足于国有企业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开展好巡视巡察工作进行了相关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一、国有企业开展巡视巡察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时代发展和国情变化,党中央多次发布了多项重大决策和指导思想,其中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开展巡视巡察是在此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对国有企业而言,巡视巡察不仅是一次政治体检,更是一次全面诊治,根据巡视巡察的问题导向,可以更加有效的发现和揭示企业管理漏洞和突出问题,寻找深层次原因。通过不断健全制度、补全漏洞,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政治生态,确保企业规范有序运行,保障企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企业肌体更加健康。对于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意义。
二、现有的企业巡视巡察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巡视巡察组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思想认识不到位
将从严治党要求真正运用到企业巡视巡察实践中,需要巡视巡察组和被巡视党组织双方都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才能令各项要求得到落实。但是个别工作人员缺少对自身工作的深刻理解,工作中主观意识较强,偏离了党对企业建设的核心思想,工作逐渐趋于形式化,不能保持危机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巡视巡察工作中。另外企业党务工作对于上级组织的检查指导缺乏正确的判断,个别企业采取了盲目逢迎的态度,不能正确利用巡视巡察的核心作用,也不利于相互的深入了解。
(二)企业经营管理与巡视巡察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时刻具有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日常工作受到各方制约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就导致企业管理者可能产生过度的风险安全意识,对外界的强制干预比较敏感。另外,如果巡视巡察组不能保证规范有序、科学开展工作,就可能滋生腐败问题,政治监督工作变得空洞,无法真正触及企业管理者的核心需求,使得企业方面认为巡视巡察更多的是检查和限制,进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三)巡视巡察工作指导与现实企业运行不相符
个别巡视巡察人员进行企业走访前,没有对市场变化的最新信息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导致其思想和方案可能与企业的运行理念存在一定偏差,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工作预期。同时,巡视巡察流程化现象明显,针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细致剖析不够,巡视巡察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片面化地进行指导工作,机械化地执行巡视工作理念,对工程招标、材料采购等实践活动促进效果不明显,甚至令企业产生错误的决策。
(四)缺少具有权威的监督管理
一方面,巡视巡察组并不能保证专业能力能够面面俱到,对一些企业的指导话语有时候更多的集中在宣传党规政策方面,甚至可能会有个别人员怕得罪人而将巡视巡察当做套路的做法,不能真正对企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导致自身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监督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职能,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工作中的问题,但是也可能有个别企业只是为了应付工作,采取了“特殊时期,特殊手段”的不良工作作风,过一段时间后,还是按照存在问题的体系继续工作,不能发挥出监督管理的持续性和权威性。
三、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合理推进企业巡视巡察的工作方法
(一)发挥制度和领导者的作用,全面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国有企业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离不开相关人员的配合与执行。因此开展巡视巡察工作首先要解决各方人员的意识形态问题,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坚定的政治定力,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巡视巡察工作的有效展开。其次,需要结合科学的工作模式,激发出制度和领导者的潜能,在制度落实方面,需要依照文件规定,明确巡视巡察组和被巡视党组织的责任和纪律,以企业党委为主体,认真学习上层要求,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在领导者职能方面,要成立领导小组,所属企业党组织也应当结合工作实际,专门建立与上级党组织对接的工作小组,并且自上而下地开展企业整体的学习教育。最后,为了保证巡视巡察更具实际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针对有关工作制度进行细化调整,对党务人才进行选拔培育,将中央关于企业科学发展的精神深刻植入到企业党委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识中。
(二)加强理论宣传,弱化冲突矛盾
针对企业的巡视巡察具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党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干部建设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工作方法存在的不足,在被巡视巡察单位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没有认识到巡视巡察是政治体检,也没有把巡视巡察工作放在一个新的高度,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现阶段的巡视巡察组应当在更加注重规范自身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避免过于直白强硬地对被巡视巡察党组织进行指挥,可以参考企业的营销策略,为本职工作加强正向的宣传,让人们能够重新了解并审视上级组织开展的巡视巡察工作,意识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重要作用,最终放下成见,敞开心扉,积极地与巡视巡察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
为了加强理论宣传的效力,巡视巡察组可以从收取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意见入手,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为其创建沟通的平台,比如选择一定的办公场所或会议室,以开办巡视巡察工作交流会议或收取意见表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想法和诉求,既可以为工作开展提供下一步思路,也能促进巡视巡察组与干部职工的平等交流;也可以设置线上线下的投稿邮箱,认真听取来自企业干部职工的呼声等。被巡视党组织也应当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宣传策略,并结合多载体、多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比如把巡视工作条例以及上级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等制作图文宣传页,张贴到办公区域等;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创意短视频对巡视巡察进行广泛的宣传。
结合多样化的大范围宣传,巡视巡察的方式、过程、目的都能够被企业熟知,并且经过对合理建议的分析,提高了巡视巡察与实际情况的贴合程度,有助于令企业接受巡视巡察组的监督,推动巡视巡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利用巡视巡察推动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创新
巡视巡察实践和企业经营管理都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工作手法和内容、人才培養和选拔作为改革的主要对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工作体系,以令双方满意的方式推动巡视巡察的落实。
从深化国企改革发展的角度考虑,从严治党、从严治企是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需要以接纳和包容的眼光对待企业党委的日常工作,以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并思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内容对自身行为进行审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针对矛盾问题也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探讨,对于纠正企业的不佳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巡视巡察组的工作成果,着眼于未来发展,主动进行内部的调整改革,这是准确抓住改革方向的重要契机。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依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对党员进行教育,特别是承担企业重要工作职责的党员必须要履行企业的正确规章制度,发挥表率作用,对本职工作和党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力求符合企业的发展创新要求,带领企业顺利完成内部管理的改革,使企业能经过创新发展后,消除结构冗余,避免腐败现象,达成高精尖的管理模式。在生产经营方面,企业本来就比较擅长自身的业务,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再加上来自巡视巡察组的指导意见,将会为经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消除了政治问题的隐患,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进行项目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完善的资源利用、通信建设、营销服务、售后处理等工作系统。
(四)从坚定政治方向的角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国有企业的巡视巡察工作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问题的解决与落实,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被巡视单位要正确对待上级党组织的监督管理,着力配合好巡视巡察组的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巡视巡察的顺利推进。同时自身作为巡察组的工作监督者,也要共同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工作部署,为开展巡视巡察创造空间、提供条件,推动巡视巡察规范有序开展。
首先,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履行巡察整改责任,将每一项工作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相结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避免偏离政策要求,造成后期生产经营活动出现损失。企业如果能够按照巡视巡察反馈意见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好整改责任,就能够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保障巡视巡察成果的有效运用。
其次,被巡视党组织和巡视巡察组双方都应当注意监督管理的持续性,针对整改进度和结果保持高度关注,不应当放松督促管理。并且需要结合制度建设强化巡视巡察成果的运用,以持续巩固的工作方式,积极的强力督促,推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落实措施,针对处于进度落后的问题需要及时成立方案解决小组,一方面按照责任制度追责,一方面设计改进计划,使被巡视党组织能够按照正确的政治路线有条不紊地完成整改任务。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对自身严格,对工作负责是巡视巡察落实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企业主体和巡视巡察人员都需要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依靠团队管理制度约束个别成员的不当行为。巡视巡察工作标准高、节奏快,对巡视巡察人员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每一位成员都要牢固树立严明的纪律意识,自觉将自己摆进去,带头接受监督,坚决守住纪律底线。
综上所述,巡视巡察工作作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只有充分发挥好巡视巡察的政治监督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国有企业正风肃纪,创造风清气正的氛围,确保企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