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应避免的问题
随着《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两个文件的落地,大健康成为继大数据之后,贵州省又一大产业战略。如今,大健康正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热火朝天地开展着,“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的目标彰显了贵州的雄心壮志,到2015年5月,贵州已签约208个相关项目,涉及投资额1771亿元人民币。
中投顾问研究董事、总监郭凡礼表示,习近平在调研时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这句话放在大健康上也同样适用。贵州生态环境优良,山青水秀,发展养生和养老产业得天独厚;从资源禀赋方面而言,贵州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国内四大中药材主产地之一,能为医药产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在产业基础上,医药产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贵州省拥有11家上市公司,其中苗药的发展更是成绩斐然,已成为全国销量最大的民族药。好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是推动贵州大健康前进的两只胳膊,但在产业发展的路上贵州仍需避开以下雷区。
(一)避免产业园雷同重复建设
我国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现有各类产业园区4200余个,过多过滥问题已不可忽视,区内区、园中园更是屡见不鲜。光是以IT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从东部的上海张江高新区,一直密布到西部的重庆、成都、绵阳。医药产业园也不例外,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产业园雷同、产业领域重叠会引发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争夺激烈并产生大量浪费。所以产业园要各有各的特色,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中药材资源丰富的贵州而言,要避免出现中药制品重复多等问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产业园最理想的状态是市场自觉的根据内部需求分配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互补协同的网络,而由于贵州的园区建设是以地方政府强力引导以形成地区竞争优势为前提,产业园的规划就更要谨慎、科学,不能只追求数量,盲目建设。目前,贵州划出的主要产业园已有六个,区域集群已有八个,种植基地覆盖了38个县,如何避免产业雷同是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避免盲目追求数量重点引入领军企业
领军企业对产业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在研究阶段,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的规模是追随者的5到10倍,而在商业化阶段,其规模达到追随者的30至100倍,正是这种规模效应能为一个地区性产业集群吸纳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形成一系列配套产业来为之产业化服务。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硅谷有龙头Genetch和Chiron,Biogen;圣迭戈有王牌IDEC医药;华盛顿和巴尔的摩基因产业集群有行业领袖Celera和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
只要园区中领军企业的魅力足够大,追逐者自会纷至沓来。所以,贵州政府招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引进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上,要看重企业的实力,切勿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扩充入驻园区的企业的数量,以形成可观的规模,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避免陷入资金困境鼓励风险投资
旧金山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云集在斯坦福大学SandHill路的风险投资公司。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贷款和上市很难满足医药企业进行高端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而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了,风险投资在科学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功劳不可磨灭。对于相对落后的贵州而言,仅靠政府的补贴和引入的投资难以支撑大健康的发展,而风头是一个可利用的好工具,所以在发展大健康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创新,此外,政府也应该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为项目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四)避免产业政策“断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系统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产业政策很难马上起效,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甚至好几届政府一个产业才能壮大起来,这就要求产业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做到政府换届,政策不变。此外,政策的制定要高瞻远瞩,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要保持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产业政策要有系统性,前一政策与后一政策要相辅相成,不能出现“断层”。
美国的“健康人民”政策就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美国卫生福利部于1980年、1991年、2000年、2010年先后颁布了有关政策来指导全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日本的养老产业也是经过初创期、扩充期以及转换期接近70年的时间才发到如今的水平,在此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如《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等,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目前,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对大健康产业从2014年到2017年为期4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相关部门除了对近几年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规划,也要设计出产业长远发展的蓝图。
贵州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途径及方法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类和品种。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590亿-14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第二篇: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5年,贵州全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84.13亿元,增加值101.63亿元、增长6.9%。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全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11.28万亩,总产量155.25万吨,实现产值120.12亿元,太子参、石斛、天麻、杜仲、薏苡、刺梨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129家,新增养老床位4.37万张,达到16.3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初步核算,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增长20%。
(二)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成立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认定命名了贵安新区、乌当区等10个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白云老龄休闲度假养生示范基地、梵净山度假避暑生态养老基地等一批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园区)颇具规模,“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等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乌当医药园区、益佰医药园区、都匀医药园区、凯里医药工业园区等一批医药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著,益佰、百灵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聚集的千亿元产业集群“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加快形成。
(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益佰、百灵、景峰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加快发展,进入中国医药500企业14家,其中百强企业1家。朗玛信息成功收购39健康网,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国药、广药、修正药业、天士力、华大基因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经在贵州落户投资。景峰企业借壳湖南天一科技成功上市,新天药业等企业到中小板上市融资,威门药业通过新三板平台融资6亿元,三力制药成功挂牌新三板,大健康上市企业达11家,其中主板上市6家,约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25%,形成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大健康医药产业的贵州板块。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三篇:新形势下发展肉鸡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发展肉鸡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鸡产业在我国是个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和业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肉鸡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年饲养商品代肉鸡25亿只,加工肉鸡产品940多万吨,产量仅居美国之后,占全球总产量的15%,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全国肉鸡出口创汇10亿美元。肉鸡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肉鸡产业更面临着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凡事有利必有其弊,纵观入世后的国际国内形势,肉鸡生产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从国际方面来看,正面临着越筑越高的技术壁垒和越来越强的市场冲击。入世后,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畜牧业和政治上拉选票的目的,在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进口的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设置绿色壁垒,提高检测标准,增加检测指标,限制我国肉鸡出口。日本、欧盟等从对少数药物进行检测化验到目前对抗生素等十几种药物进行精密检验,并不断提高“门槛”,制定了连他们自己也达不到的标准。在技术壁垒的作用下,肉鸡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走低。去年以来,由于我国肉鸡主导市场日本对我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封关,其国内库存减少,价格上升,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泰国、巴西等养鸡大国借机拼命扩大肉鸡饲养规模,抢占国际市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前一段时间,泰国、巴西出口欧盟的肉鸡产品也因药残超标等原因出口受阻,转而把销售重点放在了日本市场,低价倾销,致使日本国内肉鸡产品库存猛增,供大于求,因此,目前日本虽已对我开关,但价格跌入冰点,肉鸡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亏损的状况。从国内肉鸡生产的实际来看,的确存有一定的问题。我国肉鸡出口受阻,虽然有国际贸易歧视的原因,但我国出口肉鸡产品被检出问题,说明仍存有先天不足。受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农民传统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肉鸡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在“一体化”管理上确有难度,有的养殖户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不按照规定擅自添加药物和延长用药时间的事件时有发生;检验体系、兽药管理体制等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就有近60种认证体系,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迟迟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拿不到进入世界市场的入场券,被别人的绿色壁垒牵着鼻子走。此外,国内肉鸡生产加工企业良莠不齐,标准化、组织化程度高的现代肉鸡生产加工大企业与标准化程度低的小型肉鸡生产加工企业并存,一些不具备产品出口条件的小型肉鸡加工企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出口产品,多次发生质量事故,影响了整个行业利益,降低了我国肉鸡产品的国际信誉。
二、肉鸡加工出口企业应对入世,培强做大的几点思考
我们山东诸城市外贸集团公司最早就是从加工出口肉鸡业务做起,由原先仅有7个人、36万元资产的外贸接货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拥有33亿元资产、2.3万名职工、60家自属企业、17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利税连续8年过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出口基地之一,被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51户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多年的创业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肉鸡加工出口企业要想在入世后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做大培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下功夫、做文章。
1、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拉长加固肉鸡产业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我们公司 发展壮大的最成功经验,就是产业化经营之道。新的形势下,产业化经营这一法宝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内容,争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结合近几年在产品出口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得标准者得天下,得天下
者得市场。产业化经营应该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上下延伸,进一步拉长加固产业链。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了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繁育。我们先后从美国、荷兰引进AA种鸡、海波罗种鸡和先进的孵化设备技术,并参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标准,严格进行种鸡饲养管理、良种繁育,制定饲养、孵化、防疫的生产标准,严格操作规程,确保优质、健康雏鸡的供应。目前,我们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鸡繁育、生产基地之一。二是抓饲养管理。针对我国肉鸡饲养在商品鸡场建设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以改善饲养条件、提高饲养质量为目的,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园区建设。对原有43处自属商品鸡场和4000多处社会合同养鸡场进行全面改造,使所有商品鸡场达到了全部封闭、纵向通风、网上饲养、水线饮水的标准,并通过了畜牧部门对出口禽肉养殖场的资格认证和CIQ的资格备案。同时,对新建自属商品鸡场按照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与农户联手建设标准化园区。目前我公司的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场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年饲养商品代肉鸡能力达到8000万只以上,完全满足加工出口鸡源的需求。三是抓宰杀加工。我们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使三个宰杀加工厂全部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同时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对加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各加工厂还按CIQ要求,制定并实施了《肉鸡产品标识追踪实施方案》,使出口产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追踪系统,不仅强化了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而且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追踪到具体的饲养场和具体的产品,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良好的操作规范,加强了加工过程的控制,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抓出口检测。为建立产品出口安全的“防护网”,我们投资500多万元,为畜禽保健中心化验室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技术,积极开展“两毒”和药残各项指标的检测化验,同时,建立疫情预警、控制系统,加强质量检测。目前,我们公司已实行宰前由集团公司中心实验室、加工过程宰杀厂实验室、CIQ指定的检测中心三个层次的检测。保健中心还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肉鸡宰杀鉴定小组,全面负责病毒、违禁药物残留的鉴定工作,综合检测化验和临床跟踪的结果,实行分类宰杀,确保出口质量。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确保了产品质量,打造了品牌优势,目前,我们公司的“尽美”牌肉鸡系列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2、必须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国际贸易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两眼紧盯市场,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变应变,才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去年,日、韩等国先后对我国的冻鸡产品提高出口“门槛”,设限封关,冻鸡出口严重受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根据肉鸡熟食品附加值高且受限少的特点,迅速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肉鸡熟食品,既转化了冻品,降低了贸易风险,又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目前,我们已与世界上最大的禽肉加工企业——美国泰森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年加工生产熟食品1.5万吨的山东泰森大龙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两处各8000平方米、年产能力分别为1万吨的熟食品车间,现在,我们公司的熟食品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万吨,今年1-10月份,共出口熟食品1.18万吨,创汇3900万美元。
3、必须加快实施多元化战略,全方位拓展市场空间。入世后,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无国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改进传统营销方式,加快营销创新。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实施了多元化战略,形成了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同一产品多个市场的多元化销售格局。国际市场,不单纯依靠日本市场,拓开、拓宽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中东、东欧、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使肉鸡出口国家扩大到近30个。即使在日本市场也不依赖原有客户,而是稳定巩固老客户,积极开辟新客源,形成了16大商社竞销的局面。国内市场,加强内销网络建设,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建立200多个销售网点,全力开拓国内市场,还不失时机地抓住麦德龙、沃尔玛等世界级知名超市进军中国市场和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快餐店在中国发展的有利机会,积极为其开发产品,在国内市场开辟了新的国际销售渠道。
三、对政府扶持肉鸡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肉鸡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企业冲锋献阵之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因此,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重点是完善两大机制:一是快速反应机制。当前,由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分散,在贸易大战中不能及时组成专门班子,集中力量进行交涉,在解决贸易争端时争取不到主动权,不能有效地防止事态恶化,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组成禽肉出口应对领导小组,建立预案预警机制,一致对外,做到情报了解在前,应对措施及时到位,对外开展对话,对内加强监督,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为打破技术壁垒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二是兽药管理体制。药残超标是一些国家制约我国肉鸡出口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我国兽药的生产、经营、流通秩序又比较混乱,因此,建议国家对兽药生产厂家实行认证许可制度,避免各省、各地区各自为政,造成市场的混乱。同时,对兽药的经营实行专营或资格审查制度,对于兽药经营者必须取得一定资格方能经营。对违法经营者加大打击处罚力度,确保兽药市场环境清洁。
2、按照国际惯例,加快标准的修改与制定。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其实就是技术标准的规则,谁控制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进入市场的主动权。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没有放到重要位置,环保意识薄弱,当前要想打通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标准来强化国内肉鸡产品质量,优胜劣汰,进而提高我国肉鸡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标准”这把双刃利剑,来保护我国肉鸡产业。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个成员,随着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我们也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出有利于我国肉鸡产业发展标准,并以此来限制国外“带毒”、“劣质”等产品的进口,不仅保护我国肉鸡防疫环境,而且减少国外产品对我肉鸡产业的冲击。
3、加快行业协会建设。目前,部门行业管理职能没有从政府转移到协会,使得协会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价格协调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开拓国际市场协助政府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由于没有外事权,很不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去年日本对美国肉鸡封关,美国一周内就派出代表团到日本交涉,而我们代表团从组团到成行,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同时协会代表者国家利益和各会员企业的利益,但其经费不足又制约着对外宣传,交涉,产品推介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力度。基于以上种种不足,建议政府加强立法工作,赋予协会一定职能,给予一定的外事权,充分发挥其参与决策,协调自律和服务的职能,政府应该不断地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真正让协会能成为行业的代言人,出口创汇的引路人,才能不断地适用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尽快改进肉鸡熟食品、调理品增值税计征办法。为使农产品增征税政策更为合理,自今年1月份起,国家对肉鸡产品的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不仅使肉鸡加工企业减轻了
税负,更为重要的是在贸易大战中增强了对广大农户的带动能力,目前熟食品、调理品增值税仍是高税负,其进项税率(抵扣率)是13%,销项税率(征收率)是17%,按照销项税-进项税=应纳税的计征办法,其本身就存有4%的税差,这样存在不增值也要交增值税的现实;只要企业加工增值,增值税税负就一定高于工业品的17%,而且加工增值率越小,增值税税负就越高,如果达到18%,加工增值率需要达到400%。这样高的增值幅度,对肉鸡产品加工来讲是不可能的。尽管增值税属流转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是由此推动熟食品、调理品价格的提高,必将弱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当前冻鸡产品因技术壁垒森严,出口日趋艰难,而加工出口熟食品、调理品是打破技术壁垒,加快肉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应调整肉鸡熟食品、调理品的增值税计征办法,参照工业产品的抵征办法,按同一税率征、扣。同时,提高肉鸡熟食品、调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达到工业品的退税水平。
(2)降低检疫、检验费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92年9月17日联合下发的(1992)价费字452号文件《关于发布农业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中规定的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收费管理办法,规定禽兔、鸟类检疫收费标准为0.2-0.25元/羽,产品检疫收费标准为0.2-0.3元/羽,实际操作中是对销售鸡雏、宰前毛鸡、加工成品分别收取检疫费,加重了企业和农民负担,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制定标准,降低检疫费。另外,为确保食品安全,农业和质检部门加大了对出口产品的检验力度和密度,比如对禽肉加工出口产品货源的病毒检验,畜牧部门、企业、质检部门都要检验;对出口产品的药残检验,质检部门和企业也都检验,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检验费用,降低了出口效益,因此,建议对自检能力强的出口企业,质检和畜牧部门对其产品进行抽检时,扩大检测的覆盖面,减少抽检的数量。同时,建议国家参照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从财政上拨取专款到指定的实验室中作为检验检疫费,以减轻企业负担。
第四篇: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2009年 02月 22日 18:05
我国相关红枣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的红枣在中国,中国的红枣在南疆,南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红枣生产基地”。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引导下,阿克苏市于2002年开始规模化种植枣树,近年来在自治区林果业相关政策和阿克苏地区的正确决策推动下,枣树种植规模迅猛扩大,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4396亩发展到2008年的25.l万亩,已经占据了我市果品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与之相关联的企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优质红枣栽培—加工—流通各产业环节之间的链接逐步建主,配套软硬件(金融、经济、技术、信息、公共设施等)日趋完善,阿克苏市红枣产业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对群地区150万亩枣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但是枣树的种毕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尽快实现红枣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市相关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专家针对当前影响阿克苏市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一、影晌阿克苏市枣树种植的主要因素
(一)土壤、气候因素。阿克苏市种植枣树发展速度迅猛,农耕地、盐碱地、撂荒地在没有系统开展技术研发的情况下,均以较快的速度在规模种植红枣。虽然枣树具有抗早、耐痞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等特点,但我市所处地理环境气候干燥、风沙大、空气湿度低,在沙荒地、盐碱地等土壤结构较差、防护林体系不健全、不能保证枣树基本供水需求的土地种植红枣,枣树成活率较低,也易遭受极端气候引起的冻害。秋冬交替季节,树液尚未完全回流到根部的情况下突然降温,可能会产生枝条冻害。入冬时节的持续降雪,导致白天树皮吸水,晚上吸水的树体内细胞间水分进入冰点产生冻害。若入冬前树体内水分不足,第二年春季树液尚未流动,连续刮干旱风,可能会导致枝梢抽干现象。
(二)枣粮、枣棉问作因素,枣树具有发芽晚、落叶早、生长期短、技疏叶小、透风透光、根系生长高峰出现迟等生飞长习性,所以枣树是实行林粮间作最佳树种之一。枣粮、枣;棉作阳地叫速减少风害的温度水分和作物的生长,在阿克苏市特定的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为枣、粮双丰收创造有利条件,它不但能有效提高水、土、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田单位面积的产值,还有利于良性生态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自身认识因素。近凡年,我市每年以几万亩对目前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发展红枣政策有怀疑,不知市场需求有多大,经济效益有多高收获的大量红枣如何出售等想法,因此很多农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红枣,在对枣树的土、肥、水等关键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枣和枣零农间作带来的多重效益认识也不到位,仅考虑问作物棉花二小麦的眼前利益,对红枣的施肥古除草、松土、浇水、越冬保护等各项技术管理措施贯彻不利,导致种植枣树的成活率、保存率低下,树木长势弱,难以表现出枣树带来的生了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病虫害因素,枣树在气候干燥的阿克苏市种植与原产区相比,大面积影响枣果丰产、导致树体季度衰弱的危险性病法害较少,目前表现出的主要虫害为:红蜘蛛、蛤壳虫和枣蝇蚊,采用物理、营林或化学防治措施均可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治效果,但是需加大低成本投气大的物理、生物防啕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否则,将影响产业发展终极目标—枣果有机化,进而影响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枣树示范基地因素,我市自2002年规模种植枣树以来,能够有一定产量、品种纯正、保存率达90%以上和林相整齐的示范园极少,尤其是农民植的枣树地。建立一定数量的高标准的不同模式的示范园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种植枣树和尽快实现枣树的产业化发展,反之枣树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农民蹭收和种植红枣的积极性。
(六)科技投入因素,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当前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科技投入用于枣树种植的前期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上,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低产劣质果园,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加之在枣产业发展过鸪程中,还有许多前人没有解决和遇到的技术问题,需科技雄人员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否则可能会对枣产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和损失,如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机制的缺乏,导致幼年枣树连年产生冻害。依据目前枣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主要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生产有机果品技术、专枣果的深加工技术、营养平衡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以解决影响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技术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枣树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攻关。依据枣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由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设立红枣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以村组为基本单位,在噩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开展如下科学试验和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储备,以不断提高种植墨水平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不同土壤条件下枣树栽培技术的研究;
2、测土配方、平衡营养施肥技术的研发;
3、促花保果、提高枣果产量和品质技术的研发;
4、灾害性天气预紧机制的试验研究;
5、越冬管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6、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7、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的研发;
8、枣果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9、枣粮棉间作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技术研发,各示范园的面积为10-30亩,水肥修剪管理可选派和培养农民技术员专门进行技术管理,覆盖面要广泛,要起到一个示范园带动一个村组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红枣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管理技术方面,由市政府、科技局牵头,成立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阿克苏市红枣专家顾问团,定期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技术措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并针对农民文化E:1JT素质低的特点,不断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不同种植模式的易操作、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技术体系。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由市科技局、林业局牵头,争取自治区、地区和市政府的技术培训经费,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市、乡林管站技术人员负责制,行政管理部门全力配合,定期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技术培训,切实将每一项科学管理技术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
(三)努力实现病虫害防治综合化、元害化。病虫害防治是枣树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耗资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环节,通过科学用药和综合治理,尽可能采用物理的、生物的等非化学方法,达到保护天敌,减少枣呆的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之目的。
(四)施肥有机化,产品绿色化、品牌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枣树栽培者,必须对枣树的施肥结构进行调整,尽量减少化肥的用量,为口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尽快实现施肥的有机化,在确保生态平衡前提下的进行高品质枣果的生产。绿色果品不仅价值高,而且销路好,效益明显优于一般果品。这就要求对枣树的栽培环境、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以及采后的储运加工等各环节采取绿色标准化作业,实现枣产品的绿色化。
(五)加强枣农间作的管理。根据枣树、棉花和小麦根系的分布规律,枣农间作的主要矛盾在于根系的分布层接近,势必影响根系交错部位的争水争肥现象,主要的技术措施为:依据枣树的需水、肥规律,通过增施肥料,可以减轻枣树对地力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间作物和枣果产量。
第五篇: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吉林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要走精深加工之路,中小企业要加强联动,打造产业集群。另外,应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利用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和产业政策,确立了走以粮食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道路。前不久,中央针对国内外粮食安全新形势,提出一系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分析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寻求对策,对全国粮食主产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吉林省粮食产业经历了由单纯的“生产、供应、销售”阶段到“种植、养殖、加工”的阶段,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粮变金”、“粮变肉”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特色鲜明。近年来,吉林省提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玉米产业的新思路,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使全省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异军突起,粮食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进人“十一五”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许多玉米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玉米加工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二)产业结构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设备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吉林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由玉米初加工转向深加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推进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2006年,玉米加工的产品已有淀粉、变性淀粉、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化工醇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附加值比原粮增加几十倍甚至百倍。
(三)注重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以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初步实现粮食初级产品向高层次产品的跃升,使畜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达500余万吨,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来源于畜牧业。新崛起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精深加工业跃升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吉林省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做强粮食加工业的首要前提。吉林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切实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着力培育“航母”级龙头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流砥柱。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借助优势资源构筑产业集群。一方面,构筑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精深加工产业,大成集团、黄龙公司、中粮生化、德春米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向粮食优势产区集聚,粮食加工能力快速提升,粮食加工量已达1350万吨,其中玉米超1000万吨。另一方面,构筑畜禽深加工产业群。围绕肉鸡、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产业,皓月集团、德大公司、华正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向畜禽优势产区集聚,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畜禽屠宰加工量达2.9亿头(只)。
二、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新问题
(一)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吉林省在玉米加工产品中,玉米淀粉占45%,而淀粉下游产品开发深度和精度滞后,只盯住主产品加工,忽略副产品精深;原料中只有少部分用于省内深加工,大部分销往外地,而且产品附加值低。
(二)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吉林省虽然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公司、吉粮赛力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群,但对全省经济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仅占全部玉米加工企业的10%,多数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
(三)产业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严重。玉米加工业涉及诸多部门,而设置却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进行布局和管理,这就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品质雷同,在相同水平线上重复建设。如,有些企业相距很近,未超过方圆150公里,结果导致企业争原料、争市场现象严重,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四)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吉林省除大成集团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国际领先外,其他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装备都比较落后。
三、吉林省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的措施
(一)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应走精深加工之路。吉林省在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上最突出的任务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抓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为此,应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提升加工的档次、深度、精度;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拓宽粮食加工转化渠道,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扩大特色畜产品出口,大幅提高“粮变肉”工程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应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吉林省粮食加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他们大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目前在各方面都面临困境。这些企业要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市场价值链和专业分工的产业链,走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资源相对高度集中、生产相对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道路。集群内的众多中小加工企业对内是由市场联结的独立生产者,对外则联合成为统一体,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做法为:一是发展板块式集群。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利用土地、房舍、街路来整合资源,在经济开发区、经济园区内搭建板块式集群
平台,突出抓好各类粮食加工基地的建设,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综合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园区、以社区为依托的板块基地。二是发展主导产业的链条式集群。继续围绕以粮食加工重点企业为龙头企业,依托乡镇县域工业经济,提升在县、市经济中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借助吉林省科研院所多、大学集中的科技优势,培育科技领先、品牌知名、前景看好的优势企业。三是发展非优势资源的借代式集群。利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间隙,抢滩、挤占市场份额。资源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化经济优势,经济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如,日本资源极度匮乏,却成了经济大国;温州不产人参,却是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吉林省梅河口市几乎没有树生果仁,却拥有享誉国内外的果仁流通基地。同样,像粮食主产区内的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滩或挤占加工份额,创新发展非优势资源的借代式集群。
(三)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与国家创新中心相匹配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保障我国粮食与生态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由 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牵头,以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种质库、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作物研究中心为平台,构建国家作物科学创新中心。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地方科研院所、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国家种质分库等为基础,构建面向包括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华南、西南、黄土高原、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青藏高原、西北绿洲灌溉农业区在内的全国十大作物生产区域的创新中心。并在各区域中心建立生态试验站,选择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组建作物科研协作网,由此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作物科学创新体系。吉林省应利用自身资源和科研优势,为我国作物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作物生产管理与服务四大研究体系的创新做贡献。另外,应发挥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早已超出农副产品范畴自身,覆盖食品、饲料、轻化、医药等行业,社会效应涉及城乡统筹发展、“三农”等问题,具有驻足一方、造福全民的公益性质。因此,建立创新体系刻不容缓。当然,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分工程度不同。首先,粮食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产业要以先进的研发体系为基础,引进专门科技人才。政府需拿出一部分财力,对粮食加工产业中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性研究予以扶持,使这些研究成果畅通地注入企业,尽快转化为新的生产能力。其次,粮食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企业在运用多种途径获得新技术、新设备的基础上抓紧商业性开发,大力发展精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
(四)重点培育农业生物质产业。第一,要确定当前发展生物质产业的重点领域。即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稳步推进秸秆发电,因地制宜种植能源作物。第二,发展以废弃生物质资源、能源作物为原料的新兴产业。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对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质产业在利用农林废弃物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利用起来就是宝,排放掉就会污染环境。因此,应规定秸秆发电、气化工程企业必须有将秸秆发电、气化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灰渣、炉底灰等进行回收利用的工艺流程。第三,对生物质企业要采取“小型、分散、适度规模和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生物质产业的原材料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废弃物,比较分散,不便收集和运输,这与工业企业规模生产的要求发生矛盾。因此,无论是建农村沼气工程、秸秆煤厂还是秸秆发电厂,都应以小型为主,并要分散到原材料主产区中的县、市周边,这可降低原材料成本,也兼顾管道输送半径的经济性,并具有较强的覆盖
性。第四,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格局。秸秆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应以秸秆煤企业和利用秸秆作为锅炉燃料建设小型热电联产企业为主要方向和主导产业,以秸秆气化和秸秆饲料化产业为辅;禽畜粪便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厂沼气工程为主,同时养殖厂可尝试利用猪、鸡粪等养蝇育蛆、繁殖蚯蚓,再用蝇蛆、蚯蚓喂养畜禽鱼蛙,尝试规模化生物链养殖新模式。第五,要逐步扩大利用生物质资源领域。像农产品加工中的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甘蔗渣等副产品都可重新利用。第六,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和技术标准,突破技术“瓶颈”。我国生物质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统筹安排、协调保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扶持力度。如,出台价格补贴和发电上网等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在秸秆气化供气与沼气工程开发上,由于没有合适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技术监督,很多未具备技术力量的单位和个人参与了沼气工程承包和秸秆气化供气设备的生产,由于项目技术不过关,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带来安全问题,这给今后开展生物质利用工作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所以,要尽快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市场活动,加强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突破技术瓶颈是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核心技术仍然是“短板”,应运用财税杠杆,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还可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攻关,既重点解决技术难题,又开展生物质产业新技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