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

时间:2019-05-13 17: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

第一篇: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

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覃彦儒

种桑养蚕是来宾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柳州地委、行署已开始重视和扶持桑蚕生产。但当时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蚕茧价格波动较大,蚕桑产业发展不快,直至2000年,全地区桑园面积2.33万亩,桑蚕饲养量9.34万张,鲜茧产量2845吨。2001年初,柳州地委、行署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的机遇,作出加快发展桑蚕生产的决定,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地区实现50万亩桑园面积的目标(当时提出的“6个50万亩”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建设50万亩蚕桑基地),层层定任务、下指标,补贴桑种、蚕种,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掀起了桑蚕生产高潮。

来宾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 “2个135” 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尽管行政区域减少了4个县,仍提出发展50万亩桑园目标,加大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茧丝价格上涨,传统桑蚕产区农民的比较收入大增,种桑养蚕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市桑蚕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5.81万亩,养蚕70.1万张,鲜茧产量24926吨(折干茧约9406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0.1倍、6.5倍和7.8倍,其中忻城县桑园面积12.5万亩,全年养蚕35.2万张,蚕茧产量11350吨,象州县桑园面积12.26 万亩,养蚕31.5万张,蚕茧产量11812.5吨,2005年度忻城、象州两县均荣获“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称号。预计到2006年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8.3万亩,养蚕98.7万张,鲜茧年产量3.6万吨。

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市蚕茧销售服务体系和加工工业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已形成鲜茧收购、烘干、销售网络,2006年底全市有收烘站点81个,主要分布在忻城、象州两县,所收购、烘干的蚕茧,约有28%左右供给市内各家缫丝加工厂作生产白厂丝原料,其余销往区外的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目前全市有5家缫丝企业,32组生产线,主要分布在象州、忻城两县,其中忻城县有2家14组,象州县3家18组。

一、来宾市蚕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一)农户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致使种桑养蚕环境已受到污染

首先是现有的投产桑园缺乏有效的防病治虫、除草、培肥等科学管理。其次是养蚕方面,蚕病预 1

防工作不到位,不少蚕农对消毒防病认识不够,如养蚕前消毒过于马虎,采茧后不及时消毒蔟具,病死蚕乱丢、喂鸡鸭,蚕粪乱堆放或散落,大小蚕同室或与人套养,用手捡死蚕、除沙后不洗手即捡叶喂蚕等,导致病原不断繁殖、传染,最终导致蚕病暴发。如2004年忻城县暴发流行性中肠型脓病,2006年上半年忻城县川红公司从四川省带来的蚕种进行小蚕共育时全部发生脓病。而且有些农户擅自给蚕喂养饲料添加剂、滥用脱皮激素以缩短蚕的生长期、没有等到蚕化蛹而提前采收毛脚茧等,也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二)蚕茧加工能力不足,缺乏精深加工

全市5家缫丝企业每年可加工干茧2860吨左右,加工能力只占全市蚕茧产量三分之一。我市桑园面积排全区第二,蚕茧产量排全区第三,但是蚕茧加工能力却排在全区第四。目前广西五个桑蚕生产大市的缫丝企业生产规模,河池市有12家102组,柳州市11家86组,南宁市9家72组,来宾市5家32组,贵港市2家16组。我市远远落在河池、柳州、南宁之后,而且目前只能生产白厂丝,缺乏深加工的装备和技术,不能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从长远来看,我市蚕茧销售后顾之忧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蚕种、蚕茧市场管理不到位

按国家法规,蚕种生产必须取得《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必须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并办理营业执照,蚕种的发放工作由各级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目前我市蚕种经营还比较混乱,无证照个体商贩非法经营蚕种的现象比较严重,蚕种质量难以保证,既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也容易造成蚕微粒子病和中肠型脓病暴发。蚕茧市场放开后,蚕茧的流通过程缺乏管理,无证商贩不顾质量标准,在蚕茧供大于求时,压级压价,坑农自肥;而当蚕茧供不应求时,无证商贩又降低质量标准,走村串户抢购蚕茧;有些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提前采收毛脚茧出卖,使缫丝企业因劣质原料而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受到损害,本地蚕茧品牌信誉也受到影响。

(四)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种桑养蚕需求

近年来,虽然各级农业部门每年都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但因经费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按照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5000亩桑园需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市现有桑园面积38.3万亩,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77名,目前全市实际仅有桑蚕专业技术人员19人。而且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利益等原因,仅有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精力主要放在卖蚕种、蚕药上,很少深入村屯农户,为农户解决种桑养蚕技术问题。

(五)蚕种供应紧张

目前,全市桑蚕制种单位只有位于柳州市沙塘镇的市蚕种场(原桂中蚕种场)一家,该场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老制种场,蚕房破旧,设施落后,只有6名专业技术人员,原设计制种能力每年3万张,尽管现在已超负荷生产,年产30万张左右,也仅能满足7.5万亩桑园之需。我市桑园面积2006年已达38.3万亩,预计2007年达到50万亩,蚕种需求量在200万张左右,缺口很大。而且市蚕种场生产出来的蚕种主要是供给柳州市的柳城、柳江、融安、鹿寨等县,每年可供我市只有6万张左右的桑蚕种。由于正规渠道的蚕种供应紧张,我市桑蚕主产区的蚕种大部分来源于市外,甚至区外,有些蚕种是无证商贩兜售的,质量没有保证,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养蚕的风险。而且,由于蚕种来源不一,供应批次时间不一,造成出茧不同时,也给鲜茧市场管理增加难度。

(六)桑蚕产业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

全市种桑养蚕农业及其茧丝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象州、忻城两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84.48%和92.93%,而兴宾、合山、武宣、金秀等四个区(市、县)桑园面积仅4.55万亩,占全市桑园面积15.52%,桑蚕业生产发展相对较慢,原因各不相同。兴宾区、武宣县发展桑蚕有土地资源,但这两个区县是传统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当地农民对甘蔗生产技术比较熟悉,但对于种桑养蚕技术则比较生疏,而且当地桑蚕市场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桑蚕产业发展不快;金秀县大部分乡镇位于海拔高、湿度大、气温低的山区,不适合种桑养蚕;合山市因大部分区域存在空气污染,不适合桑蚕生长。

二、加快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优质蚕种和桑苗基地建设,确保良种供应

1、按照我市目前桑蚕生产现状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为确保50万亩桑园养蚕的需求,全市至少应建设3个以上现代化蚕种场,每年供应优质蚕种240万张以上。因此建议:一是争取自治区农业厅批准并扶持来宾市分别在象州、忻城各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二是鉴于目前来宾市蚕种场位于柳州市沙塘镇,对解决本市蚕种供应所起的作用不大,故建议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出面协调,将该场连人带物转让给柳州市,所得的补偿款并加自治区补助,在来宾市兴宾区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

2、进一步加大推行小蚕共育力度,加快标准化小蚕共育点建设,按照每500亩桑园面积建立一个小蚕共育点的要求,力争在2010年全市建设小蚕共育点达到1200个以上,小蚕共育率达到85%

以上。

3、建立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各个种桑养蚕重点乡镇都应建立“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等优质桑种种子园和桑苗繁育基地,培育推广适应本地气候、生长良好、叶子厚大、产量高的优质桑苗,保证桑树优质高产,努力做到自选、自繁、自育、自给。

(二)积极培养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

解决桑蚕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首先,各级财政拿出资金,对农业部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掌握种桑养蚕实用技术,然后再去培训和指导农户搞好桑蚕生产。其次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就是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养蚕专业户或养蚕大户农民,由政府给予适当报酬(在农民培训经费中开支),聘请他们给其他蚕农传授技术,进行现场辅导,言传身教。其三,在安排选调生到乡镇工作、选派大学生村官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缺额需补充人员时,应有意识地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对此应开绿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

应及时面向种桑养蚕农民,大规模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各级财政对此项工作应给予经费保障,并集中使用。各级基层办、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劳动局、职业技校等单位,应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此项工作。

(三)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实施“桑蚕良种工程”和“优茧工程”,建设生态桑园,建立健全桑蚕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培育一批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桑种及配套的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加大饲养“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和“两广二号”的比例。进一步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结茧、省力化蚕台、简易大棚等养蚕新技术,力争2010年全市小蚕共育率达到85%以上,方格簇应用率达到90%以上。

(四)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桑蚕业生产和流通秩序

1、实施种桑养蚕标准化生产。桑蚕生产应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执行。在桑蚕生产重点区,狠抓蚕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实行规范管理,努力做到“六统一”(蚕种统一配供,小蚕统一共育、蚕室统一消毒、桑园统一治虫、蚕用物资统一供应、生产技术统一指导),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抓好蚕病防治工作,积极向蚕农传授、普及防治蚕病技术

知识,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应在全市建立起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议由政府投资在养蚕的村屯统一修建蚕渣蚕粪池,集中堆放,统一消毒,防控桑蚕病虫害,保护养蚕大环境。

2、进一步加强蚕种管理和鲜茧收购市场管理。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蚕种、销售不合格蚕种等违法行为。坚决贯彻执行《蚕丝流通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计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2002]第28号令),加强对鲜茧收购经营者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鲜茧收购经营者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即把获得商务(经贸)部门核发的《鲜茧收购资格证书》作为办理蚕茧收购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必要条件,严把蚕茧收购市场主体准入关。蚕茧质量评定实行仪器评茧,严禁目测手感评茧,干茧交易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坚持优质优价,确保蚕茧质量稳步提高。禁止收购毛脚茧、统茧、劣质茧或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行为,维护蚕茧市场秩序和农民、企业的正当利益。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或超范围从事蚕茧收购等非法行为,特别是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走村串户抢购鲜茧的贩子。

为加大蚕种和蚕茧市场管理力度,建议市、县两级各成立综合执法队伍,深入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管。每年春、秋两个收茧季节,执法队伍应对蚕茧收购市场进行集中整治。

(五)加快培植龙头企业,推动来宾市桑蚕产业化进程

1、降低门槛,鼓励扶持各种资本进入我市兴办蚕茧加工企业。首先是应放宽条件,鼓励本地老板投资兴办蚕茧加工企业。据一些个体老板反映,他们有资金想投资兴办缫丝厂,但是所在县政府有关部门嫌其企业规模小(达不到10组生产线),一直不给审批。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的方针政策的。而且目前自治区一些部门及业内一些专家在提出全区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时,总是倾向于“把柳州打造成广西丝绸生产加工中心,把河池建成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可见来宾市有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来宾市不抓紧扩张蚕茧加工产业规模,对当地的工业发展和财政增收十分不利。因此建议来宾市切实降低门槛,只要蚕茧加工生产线达到国家规定4组以上规模的项目,都应该给予立项建设,不论其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先发展再说,先有数量再讲质量,先有规模再上水平。其次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茧丝绸企业,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发展织绸、印染、服装等丝绸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展茧丝绸产品生产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2、加大对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开展蚕桑副产品的综

合研制和开发,如利用桑枝造纸、桑枝栽培食用菌、丝被加工、蚕蛹开发利用等,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的附加值。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政策,建议对茧丝绸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桑蚕综合利用或深加工、研究开发新产品、创建名牌产品、为农民提供产销和培训等项目,市县财政应给予补贴;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环保整治、收购蚕茧等项目,应列入国债资金和技改资金扶持范围,所需贷款,财政应给予贴息;对获得国家或自治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的茧丝绸加工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建议上述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实行项目管理。

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蔗糖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蚕茧订单、二次返利等政策,保持蚕茧价格的合理水平,保护蚕农的利益。龙头企业通过协会面向蚕农开展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可由企业给协会技术员每月一定的基本工资(如100元/月),技术人员每代发一张合格蚕种奖励2~3元。会员(蚕农)利益兑现采取记分制,每买一次合格蚕种或卖一次合格蚕茧均可记分,蚕农每年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线,由收购蚕茧的企业给予二次返利(例如0.40元/斤,其中0.20元返还给农民,0.1元给乡镇,0.06元给所在村,0.04元给桑蚕协会),可调动乡镇政府、协会和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也同样获得质好量大的原料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西来宾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二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一、我县具有良好的桑蚕生产条件和优势。

1、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 1

“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2、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公顷。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声调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栽植一亩桑树一次性投入成本约600元,但可利用期为30—60

年。从第二年开始可养1张蚕,1亩地纯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养1.5张,产值1400元,纯收入1000元。养一期蚕的生产周期仅为28天,年投入产出比为1:6,与玉米、大豆的年纯收入比分别为4.2:

1、2.6:1。我县生产的桑蚕单茧抽丝长度在1200—1800m(南方单茧抽丝长度仅在600—1000m),茧层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上车茧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解舒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比全国平均丝长多110米,舒解度好,丝质洁白光亮,走俏国内外市场。

二、关于加快我县桑蚕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后,我省中西地区已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植桑养蚕。对此,我县应调蓄重视,认真研究,把桑蚕生产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1、切实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发展桑蚕生产做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将我县桑蚕生产纳入到有组织、有目标、有序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明确桑蚕生产组织推广工作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县桑蚕生产。强化与省内桑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的联系,并在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桑蚕开发搞好服务。

利用和发挥植桑养蚕大户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桑蚕业快速健康发展。

2、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优质高产桑蚕基地示范片(点)。在重点乡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统一桑园栽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

3、大力推进科技兴蚕。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在发展新桑园中,积极把好种苗磁,主选耐寒性强、适宜在北方生长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蚕适用技术。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桑蚕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示范区,使桑蚕开发初期就纳入到标准化生产轨道。四是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把持与配合,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4、积极发展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是推进我县关键,也是延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收益的重点一环。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重点培养发展一批牵动能力强的缫丝加工企业,加快对桑蚕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丝制品和桑蚕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为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的又一新兴产业

5、为南桑北移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良种补贴、农业标准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

第三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

关于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思考

朵儿

一、广西发展桑蚕业的成功经验

(一)抢抓机遇,促进东桑西移

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崛起,作为自然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桑蚕业,在江浙一带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制约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开始滑坡萎缩。针对江浙桑蚕业的变化,广西凭借其适宜的自然条件、相对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势带动,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了向西转移的桑蚕业。2000年,广西依靠原有的基础,趁势而发,迎来了桑蚕业的高速发展期。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这一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产业转移工程,虽不能说是受广西的直接影响,但广西抢占先机却是不争的现实,也可以说广西的成就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可能性作了科学的示范和论证。

(二)动作迅速,做大桑蚕产业

2001年到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由20万亩猛增到18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8.5万吨,占了全国总产量的30%,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桑蚕业成为广西继甘蔗业做成全国“龙头老大”之后的又一个“龙头老大”,广西桑蚕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被专家称之为中国桑蚕业的“广西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广西成了中国“东桑西移”的一面旗帜,日本、印度、越 南等周边国家及国内桑蚕生产省区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在全国桑蚕业下滑的状况下,广西取得的成就使全国桑蚕业为之一振,对巩固我国蚕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西部地区抢抓机遇,承接好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措施,确保成效明显

1、把握形势、科学定位。广西在认准“东桑西移”的形势后,确立了建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的目标,把发展桑蚕业确定为全区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将其列入《全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给予重点扶持。并针对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等五大优势蚕区分别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对各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在全区掀起桑蚕业发展新高潮。

2、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在发展桑蚕业上,广西一开始就站在做大产业的高度,先把资源做大。按照最适宜生长、比较效益的原则,采取集中成片、规模种植的方式,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种植基地,形成了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从而避免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小规模生产行为。为桑蚕业一夜间在广西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

3、注重技术创新,依靠优质取胜。广西桑蚕业的做强做大还得利于科技支撑。一是加快新品种培育。广西的科研院所先后培育出桂桑优

12、桂桑优62等桑树新品种,每亩桑叶产量提高20%;培养的桂蚕一号、二号及两广二号蚕种,丝质量比传统的品种提高15%,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重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各桑蚕生产市、县均建立了两级蚕业站、蚕种场,有 1000多人的桑蚕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健全的网络体系列居全国第一,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养蚕技术辅导队伍。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年培训桑农30万人次。

4、以“商”字起步,靠“工”字壮大。广西在发展桑蚕业上不仅要做“蚕茧大省”,更立足于做“蚕业强省”。他们依托丰富的桑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扶持壮大当地企业;二是进一步招大引强,引进外省的大企业。通过发展缫丝龙头企业,推动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尽快形成“公司+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到2006年底,广西缫丝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到2010年,广西将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届时,随着各项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产销总量的不断提升,广西在与其他亚热带蚕丝生产国的产业竞争中将独占鳌头。

二、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有利因素

(一)桑蚕业终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蚕丝是生物天然蛋白质纤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和“皮肤的最佳卫士”。丝绸服饰因穿着舒适、柔软飘逸、典雅华贵,保健护肤,在“回归自然”作为消费时尚的今天,不仅得到中上富裕阶层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受到一般收入阶层的欢迎,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丝绸消费量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为此该组织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努力发展蚕丝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丝绸的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加上,桑蚕作为纯天然产品,具有较大的 开发潜力,许多企业为延伸产业链,在桑蚕产品深度开发上作了不懈努力,桑蚕已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饲料等行业,因此桑蚕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按照“东桑西移”的规划,未来5年,国家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并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据专家预测,到“十一五”末,“东桑西移”工程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的蚕茧产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将配套以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

(三)可以接受广西的强势辐射带动

当前,广西在“东桑西移”中快手出击,抢占了中国桑蚕业的第一把交椅,并与湖南、广东等省在种植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强势的桑蚕产业经济区域。我县与广西毗邻,自然条件、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均有相近之处,民间、官方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往。平塘曾在发展烤烟、细刀豆种植,铁合金、煤炭生产上直接、间接受到广西的影响。所以,平塘有必要搭上广西这艘桑蚕产业“航母”,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

近年来,我县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作孜孜不倦的探索,但除烤烟生产外,基本上还未寻找到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根据广西实践经验,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目前,广西桑蚕亩产值在1500—4000之间,只要科学种植、科学管护,就是收成差的年景,比较效益也远远高于粮食作物,不失为当前平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五)产业符合平塘旅游发展定位

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枝繁叶茂,碧绿葱葱,生长期15年左右,既是经济林,又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理想植物。近年来,掌布“救星石”的出现,县境内的青山绿水,使平塘成了贵州南部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加快旅游业大发展,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成了平塘不可舍弃的发展定位。“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既是来至上层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桑蚕业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环保产业,正好帮助旅游大县解决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三、制约平塘发展桑蚕业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被中国蚕业区划列为“云贵高原中亚热带湿润适宜气候区”。平塘与广西毗邻,日照、积温、雨量、土壤更能充分满足桑树生长和蚕体发育对气候、土质要求。但平塘又属倒春寒、伏旱、冰雹等灾害性气候多发区,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这些都将影响桑蚕生产的布局、品种选用、时间安排等。而且,平塘属喀斯特地质,地块破碎,零星分散,难以实现用集中成片的好 5 土进行规模种植,加之肥水条件差,要建设高产稳产的连片桑园难度比较大。

(二)缺少技术力量支撑

在平塘民间有着零星种桑养蚕的农户,部分乡镇也有尝试发展桑蚕业的经历,但由于不具规模,管理粗放,效益不好,在县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有形成种养习惯和传承一定的生产技术。然而,桑蚕业从种桑到养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种桑要求有充足的水肥,有相对隔离的种植区域;养蚕要求桑叶必须干净,蚕室严格消毒且保持恒温;蚕蛹上架时要二十四小时守候等等。这些严格的技术要求,贫困地区的农户因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一时无法适应。加上产业刚刚起步,种苗的培植、蚕种的培育、消毒防病以及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等,还必须向外寻求支持。如果没有较好的生产技术用保证,就不可能有优质、上成的产品和理想的效益。

(三)生产投入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平塘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大多数农民缺少经济积累,生产投入一向紧张。村级也大多是空壳经济,无力在生产投入上给予农户支持。然而,规模发展桑蚕业涉及到树苗、蚕种、蚕室、烤房、燃料、肥料、药品等生产投入,特别是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高,政府也只能作补贴性扶持,这就需要农民通过信贷的方式解决,作为一个新产业,再没有看到效益之前,要农民去承担这一投入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

(四)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发展桑蚕产业对平塘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任何基础,更没有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支撑。起步之初,发展的立足点只能参与做广西桑蚕业的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相对广西的规模 化生产来说,这个基地却无足轻重的。如不能在当地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又会落入千家万户找市场的小农经济怪圈,很难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四、对平塘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带动经济发展

要抓住“东桑西移”,特别是广西成为中国桑蚕业中心的机遇,把主动承接广西强势辐射,发展桑蚕业作为平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发展调研、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组织强有力的产业发展领导班子,争取“东桑西移”项目支持,力争在“东桑西移”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二)重视引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要培育做大一个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先导。一是要加强对优质桑苗品种以及蚕种的引进和推广,为产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种桑养蚕技术,确保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专业队伍,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建好技术服务网络,为发展桑蚕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要加强与省、州以及外地专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取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

发展桑蚕业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在起步之初,要紧紧抓住广西这一桑蚕产业“航母”,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平塘桑蚕业起步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要通过 村级组织,或引导农村经济能人成立产业协会,把从事桑蚕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出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桑蚕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生产积极性

由于桑蚕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首期投入往往是贫困地区发展该产业的“瓶颈”。在发展中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可以采取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生产物资补助、种植质量补贴等方式对群众予以生产扶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一定的风险基金,尽量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以此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依靠广西桑蚕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蚕茧丝绸加工企业,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从而提高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引领当地桑蚕业稳步发展。

第四篇:乡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XX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突出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加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XX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XX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XX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XX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突出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XX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XX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XX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第五篇:关于来宾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08年8月10日至8月30日调查范围: 广西来宾市及所属辖区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宜大面积种植甘蔗2006/2007榨季全市进厂原料蔗1033万吨、蔗糖产量130.4万吨蔗糖产量占全国的11.6%占...调查时间: 08年8月10日至8月30日

调查范围: 广西来宾市及所属辖区

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宜大面积种植甘蔗2006/2007榨季全市进厂原料蔗1033万吨、蔗糖产量130.4万吨蔗糖产量占全国的11.6%占广西的18.1%蔗糖业对来宾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8%以上蔗糖业已经成为农夫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在甘蔗生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2006年来宾甘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18.76%其中:蔗地机耕面积91万亩占甘蔗种植总面积的46.19%;机械中耕施肥培土1万亩机械浇灌面积4.5万亩2006/2007榨季投入运蔗拖拉机的1250台运蔗量占进厂原料蔗总量的25%。中国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糖消费国。自2005年下半年起到目前为止,由于国际糖价暴涨,刺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食糖生产国产量大幅增长,一时间,制糖业发展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2006年10月29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来宾蔗糖业时反复叮嘱,要做好甘蔗和制糖业这篇大文章。

糖是排在粮、棉、油之后山莅我国

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也是我国农产

品加工业特殊是食品工业及下游

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糖业的稳定,不

仅山莅

几千万糖农的切身利益,而且山

莅食品

工业及下游产业的发展,山莅人民生活

和社会稳定。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基

本实现食糖自给,行业得以稳定健康发

展,老少边区糖农收入得到保障,成果

来之不易。目前,我国糖料种植面积2350

万亩,年产食糖1100万吨左右,是位列巴西、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同时也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消费国。而这其中,有90% 的产量来自我国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等边疆省区,山莅糖料及相关农业人口几千万人,糖业是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产业。就广西来讲,全区89 个县(市、区)中就有56 个种植甘蔗,涉糖农村人口2600 余万人,这其中全区49 个贫困县中又有36个县的财政收入相称部分来自蔗糖产业。详细到来宾,制糖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重要作用。

建市以来,来宾市以来宾东糖集团为龙头,带动其他制糖企业,一元为主,多元开拓,打造制糖行业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形成了甘蔗-制糖-酒精-生物有机肥和甘蔗-制糖-酵母及其抽提物、甘蔗-制糖-蔗渣-浆纸-废液碱回收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蔗糖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006/200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1033万吨,产糖130.4万吨,平均亩产原料蔗5.25吨,农民种蔗收入28.4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45%。人岿收入1352元;农民种蔗人岿增收547元。蔗糖业实现工业产值44.49亿元,利润7亿元:占工业利润的50%,是工业产值和利润的主要渠道。蔗糖税收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4以上。有10多项主要经济技术和财务指标比上榨季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作为广西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来宾在发展糖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集群建设,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同时紧紧抓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招引海内外大企业、大...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作为广西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来宾在发展糖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集群建设,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同时紧紧抓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招引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财力、技术和先进治理经蚜宫提高工业区产业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并重点扶持以来宾东糖集团、英糖博华、博宣、忻城南华糖业、来宾永鑫糖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东糖集团为龙头,一元为主,多元开拓。打造制糖行业完整产业链,使糖业产业基本形成了产业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循环。

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做强做大做优支柱产业。近年来,来宾市大力实施“百亿蔗糖业工程”紧紧围绕蔗糖产业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种蔗制糖既能为当地提供税收,又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近年来,来宾市围绕蔗糖业发展循环经济,拉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做优,蔗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支柱产业”观念更加牢固,加快发展蔗糖业的思想熟悉得到进一步强化;二是科技兴蔗工作深入开展,加快了甘蔗生产高产、高效、优质发展进程,积极推广新种类、新技术,重点狠抓“两高”甘蔗良种的推广,全面实施“吨糖田”

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蔗糖生产的科技水平;三是制糖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确保了企业生产能力与原料蔗生产规模相匹配;四是企业管理和内部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五是保持蔗糖生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六是原料蔗款得到及时兑现,提高了蔗区群众砍蔗、管蔗、种蔗的积极性,实现了工农的良性互动。但蔗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蔗糖生产管理体制落后,影响产业做大做强;原料蔗生产、水利、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原料蔗生产经营规模小;甘蔗种植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制糖工艺技术与装备与先进地区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能耗偏高,产出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生产率低,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综合利用产值仅占制糖业销售收入7%左右,等等。要解决些制约蔗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的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实施“百亿蔗糖业工程”,做强做大做优蔗糖产业。

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

生产商——法国乐斯福集团落户来

宾,与来宾东糖集团共同投资 10

亿元,成立合资公丝,将生产高活性

干酵母和酵母抽提物这两种具有高

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据了

解,目前,第一期年产 1.5 万吨

干酵母和年产0.6 万吨酵母抽提

物项目进展顺利。这个项目不仅将给

来宾最大的制糖企业东糖集团带来

创新性的发展,也给来宾市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是来宾市做大做精糖业的路径选择,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此后,来宾市的决策层推出了系列措施确

保糖业,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些

措施包括:为加快发展生态糖业提供技术

保障,引进各种人才,推广良种良法、深耕深松、蔗叶还田等技术,提高甘蔗单产;制糖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中芯,加快发展生态糖业;以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生态糖业发展新平台。充分研究和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环保项目的优惠政策。

虽然,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发展蔗糖产业所面临的一定的困苦,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种植方式和制作工艺水平的限制,我国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贫瘠的山坡地和旱地,以小农经济为主,户均种植面积3~5 亩,且多以手工种植和收获,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很低,制糖成本高。目前我国食糖平均成本约3500 元/ 吨,而从澳大利亚免税进口加工成白糖后的成本仅为3000 元/ 吨,因此,在国际竞争方面我们处于成本劣势。

而从我市我情况看,较突出的问题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甘蔗种类的培育与研究、蔗糖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加强完善。

为此,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我们一些好的建设意见:

1.夯实蔗糖产业基础

甘蔗种植是发展蔗糖产业的基础。发展蔗糖产业,首先必须确保原料蔗的生产。兴宾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甘蔗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甘蔗种植面积150万亩,还有30万亩的“高边田”可种甘蔗。要通过完善惠农政策,做好土地流转,提升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实施“甘蔗上山下田”战略,确保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为做强做大做优蔗糖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发展农业机械化

充分认识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甘蔗生产机械化列入来宾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国家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自治区出台了 《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来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蔗糖业作为百亿元产值的大产业来抓。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重大意义,把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纳入来宾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当作“甘蔗增产增效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

3.依赖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继承推广新台糖、新桂糖、新粤糖为主的良种良法,实现甘蔗优良种类的覆盖率达到100%。推广大马力拖拉机进行蔗地深耕深松,推广地膜覆盖冬春植蔗,不断提高蔗地的保水、保肥、抗旱、抗倒能力。坚持恻土配方施肥,采用蔗叶还田、蔗地间套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地肥力,降低投入增加收入。按高标准、高质量加强对“吨糖田”的管理,推广防病虫除杂草的高新技术,增产降耗,提高单产和糖分指标。

4.打造蔗糖产业发展平台

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抓住国家对东部和中西部加工贸易实行差别政策的有利机遇,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大招商,招大商,吸引更多的蔗糖产业企业和优秀人才前来落户。协调和服务好区域内的酵母、酒精、生物肥、蔗糖深加工等企业,使之获得发展和壮大。妥善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企业与农户三个关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推进企业间的再重组联合、功能互补和实力扩充,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5.拉长蔗糖生产产业链

当前,兴宾区蔗糖产业链产品主要由原料蔗、成品糖、酒精、浆纸、机制纸构成,基本上属于蔗糖产业链上的初级产品,距产值最大化还有很大差距。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蔗糖生产,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循环型、节约型经济转变。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理念,构建“甘蔗-机糖-糖蜜-

酒精(酵母、核糖核酸)-酒精废液-喷淋甘蔗、甘蔗-机糖-蔗渣-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甘蔗-机糖-滤泥-复合肥-回田种蔗和甘蔗-机糖-精细糖、棉糖”等四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着力培育制糖业产业集群,将原料蔗“吃干榨尽”,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制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使蔗糖业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的核芯产业和示范产业,实现蔗糖产业产值超100亿元,把蔗糖业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产业。我相信,有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来宾的蔗糖产业一定会得到良好而有效的发展,蔗农的生活也将更上一层楼。

下载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

    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问题及对策 苗木培育 产业......

    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临泽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红枣产业在临泽县有地域优势,发展红枣产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分析临泽县红枣产业现......

    创意产业问题对策(范文模版)

    【摘要】创意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尝试提出有效措施,以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创意......

    关于来宾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5篇)

    广 西 科 技 大 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名 称:来宾市蔗糖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院 别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 级 : 食品112班 学 号: 201301405098 姓 名......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 对策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 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

    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政策扶持、市场拉动下,畜禽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昆明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 2 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蔬菜基地如五坪、燕家、雒家等,缺乏资金扶持,水、电、路、沟渠等公共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