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

时间:2019-05-13 13:3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

第一篇: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

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指引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下称“新版课标”)已经发布,与旧版本课程标准的发布时间相隔十年。在这十年中,社会生活发着变化,人们对语文学习———包括写作有了一些新认识。这两份课标关于作文的内容上有哪些差异呢?这些差异对我们准确理解课标内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完成课标提出的要求,都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新版课标在保持原来理念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方面有部分调整。这些调整使得课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在操作性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时,在表述语言上,新课标也更趋于准确合理。仔细研读两份语文课标的共同之处和差别,辨析课程标准设立的原则与留给教师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实施。写作是综合性语文活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维度,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语文课程在目标方面体现出来的总价值取向,将决定写作各阶段目标的制定,制

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作文部分的表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包括了关于作文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有这样几层含义:(1)在作文内容的要求上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应做到“具体明确”。“具体”是指写作对象集中在一个范围内,不要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明确”是把见到的一个人、一件事情说清楚,把心中的一种想法说明白,他人通过这篇文章能获得切身的感受。(2)在语言文字运用层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含义:书写正确少有错别字,用词恰当,句子通顺,文气前后连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与他人交流。(3)在写作动力和材料来源方面看,新版课标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在写作的价值导向方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应“根据需要”而写,也就是写作过程中要有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和交流意识,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细读新版课标便不难发现,这些要求的价值所指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即“真实的写作”。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写作是一种相对高级的社会活动,人们见到一件新鲜事,心里产生一种新的想法,急于要告诉别人,但因时间空间阻隔,或口语不足以表达,才转而通过写作来实现。因此,绝大多数生活中的写作状态,都是作者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我们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感受到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浓浓亲情;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感受到的是壮志未酬、爱意难尽的无边悲愤;从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看到的是一个盲人向往光明的呐喊;从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到的是与自然真诚对话的童心。就是鲁迅的杂文,虽然表达对象中不乏敌手,但在他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因情势所逼,一吐为快,痛快淋漓。作文教学,也应该循着自然真实表达的路子才是,学生写文章,或介绍新奇的见闻,或倾诉内心的感受,或与对手辩论,也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也能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提高表达能力。但是,近代以来,以全日制班级授课为主要特征、以专项知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所所学校变成了制造肉体机器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在快速复制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副作用是造成了“教育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

的分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写作素养知识化、把写作过程抽象化。一句话,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写作。而中国基础教育中浓厚的应试色彩,更使得写作的虚假性大大强化。这里所说的“虚假”,倒不是说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写作动机是出于欺骗,而是指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对象均是虚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作文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交流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文章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喜好。写作

中学生缺乏倾诉的欲望和交流的快乐,自然也无需付出多少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文常常是一个机械的码字过程。于是,才使得空话泛滥,无病呻吟流行,有的学生甚至刻意去编造故事情节。例如,写以“母爱”为题的记叙文,为了突出母爱 的伟大、亲情的可贵,一个班里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杜撰了自己父亲早亡、生活艰难的虚假情节。顺便说一句,近年来一些教师在指导作文中片面强调材料要新颖,故事要感人,其作用很难预料。新颖和感人如果没有真实写作为基础,很容易走上胡编乱造之路;而大量的虚假写作反过来又会败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对写作避之唯恐不及。新版课标中强调的“具体明确”和“根据需要”,无疑是对以往过度虚假写作的积极回应和反拨。除了上文所引的总目标中的关键 词以外,课标中还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强调这层意思,例如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简短的三条内容,其中有两条涉及真实写作“:写自己想说的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第二阶段的 6 条要求中,涉及真实性的要求有“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根据表达的需要”等4处以上;在第三阶段的8项目标中,有“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等 5 项涉及真实写作要求。其中的3、5、7条中都含有真实写作的意图,反复强调要“根据表达需要”,可见新版课标在写作价值上的倾向性与重视程度。新版课 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比老版课标相关的表述———“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更明确。新版课标为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感悟记录生活、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话题都给出了更切实的指引。其实,古人早就有“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的主张,新版课标在这方面的表述应该看作学生作文由单纯的教学需要向真实的表达需要的回归。当然,在中国大陆,这回归过程不是自2011年新版语文课标的颁布才开始的,而是20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确立的一个方向。2001 年 6 月教育部《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教育目标中,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和“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两个目标指向该内容,而于同年颁布的各科课

程标准无疑是对这些目标的具体化。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 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相比,新版课标的总目标几乎完全承接了2001年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只不过相对而言,新版本比2001年版课标更加自觉,真实写作方面得到更多强化。例如,2001年第三学段的目标之一有“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2011版改为“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前者仍然带有“以文章自身的逻辑为中心”的痕迹,后者则完全化为以表达需求为中心。在总目标中,新版课标把表达内容由原来的“意思”改为“见闻、体验和想法”,使得课标的语言更加准确,内容落点更细致、实在。为了促成引导学生向真实写作转化的目的,新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这些建议和要求对教学实践中确实落实课标的旨意、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将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实践,真正 促进作文教学由应试向育人本位回归,由虚假表达向真实表达的回归,由单纯的写作知识技能学习向素养提高和成长需要回归,我们至少需要在课课程标准的完 善、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这三个维度上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所谓课程标准的完善,指其中关于文的标准由单纯“方向”的要求向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逼近,使其更加符合“标准”的内涵。例如,同样表示“写作时要有读 者意识、目的意识”的内容,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中关于5年级(水平3)的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丛立新 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44.):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特定的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文体类型来写作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作适当的文本,如为低年级学生写故事,为校刊或网页写报告预测哪些主题能吸引特定的读者,并选择相应的文体类型通过提供适当的背景信息满足读者的需要从个人写作档案中选择并解释不同写作目的的作品样例在新版课标中,同为具有读者意识的内容,同为5-6年级的要求,有关表述如下: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初中阶段,澳大利亚课程标准(水平5,相当于7—8年级)有“根据各种情景、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修改文本时考虑不同读者的背景和知识,如给一位家庭成员或一位海外的笔友写信”,“面向正式情景和不熟悉的对象调整写作风格”(同上,60 页)等内容,而新版课标中的表述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两者相比不难看出,在“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这项内容上,新版课标中提出的还属于原则性的,对至于怎样才算“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如何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做到“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显然不如前者描述得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据介绍“,修订工作组曾经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

可能‘细化、系列化’。但是在征求意见时,有一些教师提醒,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3(1)).。当然,我国课程标准研究的编制历史总体上不长,许多有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且,英语等拼音文字的学习规律也未必都适合汉语文学习,因此这个话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语文教材是课标思想的直接载体,也是教育观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之一,作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作文教学内容的编制,具体如作文训练题的设计等,应提供一些具有真实生活信息的情景,使学生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建立联系。不过,国内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作文提示与训练题,所提供的真实情景信息整体上有限。请看以下几道作文题(引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从“ 处”学到了语文 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你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请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小议荧屏错别字观察夜空中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这是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道作文题,从题目预设的写作内容本身来看,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还是较为紧密的,有的题目小巧活泼,不乏可爱之处。但是,这些题目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几乎判断不出特定的表达环境、表达对象和作者的表达目的,因而其真实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原本可以很真实的写作被抽象化,因此失去了很多光彩。如果把部分题目稍作修改,或添加表达环境、表达对象的信息,将真实写作成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例如:有位低年级的网友请教你如何学好作文,请你写一篇博文告诉他:生活处处有语文。某杂志征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请从你的影集中选一幅照片,并把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告诉大家。街头的标语和广告牌中常常出现错别字,收集同学们的发现,向管理部门写一份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请想象一下他们现在在银河两岸过着怎样的生活,写一篇向他们表达问候和祝福的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具体化预留出来的空间,相当大的一部分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日本的作文教学中有一个“生活作文”流派,主张从生活中选择题材,为生活需要而写作文。日本的生活作文分“儿童诗歌”、“调查作文”、“集体作文”和“自我成长史作文”(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摘要第 3页),不同的学校、教师都可以依据 其主张设计不同的作文训练。下面是一位教师设想的初中部分的作文题材(海老原治善.现代日本教育实践史[a].见: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102.):中学一年级 本地的住房本地的服装和气候本地的工厂和产品研究食品中学二年级 研究本地的职业研究本地的动植物调查图书馆 采访本地名人生活作文的具体内容当然不必完全照搬,但其紧贴生活写作文的思想可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借鉴。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适当介绍一些如何考虑根据读者需要进行表达的知识,并在每一次作文写作前对如何考虑读者 意识、表达语境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以提高真实写作的成分,尽量少做抽象的作

文技能训练,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标所希望的“使学生乐于写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00)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写作教学难。有人说,难在无统一的教材,难在无科学的序列,难在无明显的实效??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写作教学效率低,谁之过?说是我们一线教师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作为”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我们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太强了。

程少堂先生说,做人要公,作文要私。这话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写作实在是一件主观性、个性化极强的活动。这也是写作教学之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指导作用不大的原因之一。

毋庸讳言,那些写作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不是教师教(训练)出来的。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师教的作用。我们的教,能帮助那些不会写的学生写得像作文了,能帮助那些会写的学生有一些提高,能帮助那些能写的学生写出一定的格调出来,做到这些就功莫大焉了。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指出:当下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弊端,反映在写作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素养知识化、把过程的抽象化。一句话,使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引自《虚假向真实的追求》《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5期)

那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呢?写作知识、写作技法还需要吗?

在叩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这样的问题: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教。这样的回答,对一线教师而言,又似乎显得那样的茫远。

有研究者指出,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为生命的写作更多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目标和要求需要的写作。大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为生存的指令性的写作,甚至将之窄化为以应试为唯一指向的。我以为无论是为生命的写作还是为生存的写作,无论是自由写作还是指令性写作,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写作教学窄化或异化为单一的“应试技能”的训练,显然是违背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的。

可以看到,学生日常的写作更多的是指令性活动,是实现自由或者生命的基础性活动。我们研究、探讨的写作,更多的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写作。

郑桂华博士认为虚假写作主要是指学生动机、对象都是虚构出来,具体表现为:写作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取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爱好。

郑博士的描述非常真实,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其实,这样的表现,也带有非常鲜明的教学意义特征。也正是这样的写作状态或者写作教学状态,学生写作呈现出这样的一些弊病: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三是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四是无“我”的情感荒芜,五是无“故事”的简单无味。(拙作《中考写作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4期)

写作是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纬度。就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等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有教的必要。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那样“随文渗透”,切忌概念化、系统化的教学,为教而教。我更强调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训练过程必须具体化。

语文教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让写作回归本真。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制定了初中写作教学三年规划,在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训练中,力求使学生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第一,“入格”,这里的“格”,是写作的一般性规范。掌握必要的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的“老”的知识,我觉得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的过程。入“格”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和抓手。第二,出“格”,让学生写作跳出“规范”,放胆,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心灵体验。教师写作指导的形式要更多样,方法要更灵活。第三,升“格”,在对写作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使学生写作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情趣、意趣、理趣,是我多年写作教学的整体追求。简言之:情趣,写出真情,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言为心声,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我。在自我的表达中,打动自我,感染他人,这应该成为初中生的基本出发点。意趣,学会自我的感动,还要学会自我的发现,学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让笔下的生活从“有意思”走向“有意义”,这是写作教学追求的另外一种境界。这样的写作,可以让他人在会心的颔首之后,有一种顿悟的明澈。理趣的达成对初中生来说,似乎有些高。但是学会理性思考,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教材。引导学生从小我走向大家,从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提升分析、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写作焕发出理性之光,少点文绉绉的脂粉气,多一点开阖自如、收放有度的大气。这也应该是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序列会不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会不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序列带有我个人对写作教学的理解。在这样的序列实施中,我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让经典阅读垫高灵魂。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显然是无稽之谈。语文教师要做好与写作教学相匹配的阅读经典的规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在给我班学生的寄语里这样强调 “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孩子首先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参见《绿洲》杂志2006年第2期)

就初中三年而言,初

一、初二要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指导和阅读积累(初三过后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真的太少太少了)。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创造书香教室,要把学生自由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舍得腾出时间给孩子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要舍得花精力组织主题阅读活动,开展专题性阅读指导活动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创造机会邀请名家大师与学生对话。让学生爱阅读,真阅读。我想学生亲历亲为的这些活动,不仅仅是读了什么写了什么发表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读写中品尝了快乐,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我常年坚持开展“今天我讲诗”的课前活动,让学生与古典诗词对话,学生在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中,丰富了文化底蕴,写作语言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主题更有情更有意更有理。

精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提升搭建脚手架。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落实。过程指导的不到位也是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固然有其天性,但学生写作与作家的创作有其内在的差别,教师的作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质量。当下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不是担心过于精细的问题,而在于随意性或者教师的不作为。就写作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修改等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做好规划。如选材问题,我要求做到“五应”:应景、应情、应时、应人、应事。情景相生,因时生情,情因人而异,事因情而变等等,在现实的情境、真实的场景中,捕捉动人的细节,展示生活、情感的冲突。

写作评改效率是影响写作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自批互批,被普遍采用,可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写作的优劣的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写总评,有小组的评改交流,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辅之教师的重点面批,这样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写作评改才能取得成效,同时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写作批阅中解放出来。

以《我的母亲》开头片段为例。曹溢同学《我的母亲》的开头:您,一位美丽、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同学认为虽然有简洁,开门点题等优点,但还是觉得概括性过强,缺少情味。我让曹溢同学接着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写的是三岁时母亲喂饭时的情景。第一句话是: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我感觉第一句话可以结合开头的修改做些文章,于是要求大家模仿“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写两句话。小组接龙交流,句子的形式相似,但内容就比较直白了,如你的关爱??,你的教育??,你的言行??,比较选择,形成一组排比:你的怀抱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这样的句子连接上曹溢的开头,还是显得有些生硬。如何更有抒情性,大家动脑筋。我提示,能否引用些什么?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后的开头是这样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是冰心对母亲的深情诉说——母亲,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也一样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我的美丽、慈爱而严厉的母亲,今天我拿起笔,书写我心中的歌。

这样的修改指导,重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生,让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果,我想不仅对于被修改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有所裨

益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修改结尾、穿插情境描写、添补过渡句段等等专题,形成修改指导的系列。

用丰富的活动拓展提高写作能力的空间。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日记,有教师把它异化为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写作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日记是一种精神的长跑。很多时候,学生外在的眼尽管打开了,可是写作还是平平淡淡,千篇一律,我以为不是学生缺少生活,而关键在于没有用心,眼中的生活没有成为心中的生活。外在的眼睛打开了,内在的眼睛还遮蔽着,孩子对生活缺少了内在的心灵关照。正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所言:“我对‘观察’的一大担忧是,一天到晚强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外部世界,他们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召唤,也看不到内在的自我世界。”(《人民教育》2011年第3期)日记正是让学生倾听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课前的“话题式口头作文”,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命题),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或叙事,讲眼中所见,或议论,谈心中所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审美能力。下水,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坚持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的文章,和学生平等交流,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也会因此多一种信心,形成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创共生,也是一条写作教学值得尝试的课题之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同时强调:“生活充实的涵义,应该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富,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到这地步,会再说虚妄不诚的话么?”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内容为我们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即走出虚假的泥潭,走向真实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写出“诚实、自己的话”(叶圣陶语),在贴近自我中,实现超越自我。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语言赏析题有法可筅

▲真实写作,真情表达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颁布后,许多学者和教师一如既往地关注作文教学。多少年来,即使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十年,作文教学的问题还是非常多,诸如作文的目标问题、作文的过程问题、作文的体裁 问题,等等。特别是作文情感的真假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着严重的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中学生作文的“牛皮癣”。学生习惯于以一种程式化的思维、公共化的语言来演绎道理、抒发情感。这其中,既有教育者对作文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方面的原因,还有教师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其实,在我国传统写作观念中,十分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已故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为作文而不顾做人,文辞再好,也是不足取的。”如果学生表达虚情假意,那么,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健全人格、独立精神、优秀品质人才的教育使命,将流于空谈。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因此,引导学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否则,学生个性化作文、创新性写作的锻炼乃至人格养成等都无从谈起。这是一项深入的、系统的工作,流于技术平面的观照和耽于激昂的理想表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转变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角色观念,遵循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解读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真情实感写作摹本;采用合理的作文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写日记、书信、随笔等日常文章,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的现状才会有所改观。也许以往的作文教学观念如强调“崇高”、“伟大”、“神圣”、“先进”、“有意义”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太大,使得许多具体的策略、办法成为一种“艰难的敲打”,但是拒绝做这种敲打只能使中学作文教学陷入更深的泥淖。不要放弃任何微薄的努力,也许它们正是构成语文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篇:用心观察,真实写作

用心观察,真实写作

【摘 要】 写作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影响着未来学生的发展,而很多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作文的写作中,好的作文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需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真实写作,才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提升其语文水平。

【关键词】 用心观察;真实写作;高年级写作指导

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作文逐渐成了语文教学的难题,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也是望而生畏,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期学生能够提升写作能力,通过对语文课标的学习和对学生日常作文写作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生活中用心观察,体会和领略事物本身的特点和美好,才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抒发真情实感。

一、以观察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1.以课文为基础促进观察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标里面,对重视课本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课本里面的一些文章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观察和细心写作,所以,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通过对课文的讲授让学生理解细心观察与用心写作的重要性和对作文写作的帮助,从而借助课本这个工具为学生将来用心观察和用心写作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做出良好的铺垫。

2.通过积累生活经验提升能力

对于作文来说,作文的思维和源泉都来自生活,通过在生活中仔细地体验观察并感受,能够更好地积累作文素材,写的作文才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想让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能够用心观察和写作,就必须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这项技能。而积累经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日记记载了一个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写日记,让学生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写出真实的情感。例如:学生在学校与同学闹矛盾,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日记的时候把这个事件写进去,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引入思维过程,在日记中阐述故事,将矛盾的起因、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内心所想的解决方式都详细地写在日记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只要学生愿意写作,愿意观察,就能够用心地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写到日记当中,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就能培养出一定的习惯和写作思路。

二、模仿课文,掌握观察手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临摹优秀课文中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写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和用心写作的好处。写作文就像盖房子,不仅仅要有好的思路,更需要的是有好的基础,而写作文的基础就在于用心观察和用心写作,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细心观察和用心写作,很难让学生去理解,只有通过把优秀的范文拿出来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读,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模仿,才能让学生对细致描写和用心观察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教师可以引用《桂林山水》 这篇文章教导学生如何细心观察和用心写作。在这篇文章的整体构造中,作者采用了远观与近观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同时增加了对局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模仿课文中的语句写一段话,由此加深印象,深刻理解。

优秀的文章不仅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更能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本优秀文章,临摹并运用课本优秀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观察方法,并学会学以致用,灵活应用,就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想用到作文当中,提升了学生在写作文之前的观察能力,明确了学生在写作之前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地细心观察,认真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模板和思路,在?^察中有了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让学生可以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写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进和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拥有更好的成绩。

三、有效评价作文,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而修改文章的前提是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往往在写作中会出现用词不恰当、观察不仔细、写作方法不突出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仔细阅读学生的文章,并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改正错误,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评价和修改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主动修改、提升作文文采。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得当,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观察、用心写作,将真实想法和案例应用到写作中,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的缺点则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提升写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观察,也能够学会用心写作,让教师的表扬成为学生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指导和培养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细心观察和用心写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写出更优秀的作文,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用心写作的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模仿,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和模仿中掌握观察的方法和用心写作的态度,从而让学生达到用心写作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董敏.好作文哪里来――谈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指导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10):49+55.[2]崔玉.用心观察 真实写作――谈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指导策略[J].课外语文,2016(10):122.[3]苏??.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有效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三篇:《向人民日报学写作》

今天我们进行开班的第一堂课《向人民日报学写作》

——中华权威写作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大家先思考两分钟!

我们先来欣赏一篇佳作,从修稿再到定稿。

再举目,再低首

我以一声妈妈为枷锁,向你索取着所有;你以母亲为理由,为我付出着一切。

——题记

十四岁以前,我从未怀疑过,我的母亲是一个超人。

她既能烧的了一手好菜,在满足我挑剔的胃时还把我养的白白胖胖;又能做出各种复杂古怪的数学题,引得我直呼“老妈威武”;闲暇之余,也从来不会屑于和我玩那些幼稚的游戏。在我记忆里的童年中(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永远都扮演着最鲜活生动的角色。

幼时的我喜欢花,喜欢满树花开,繁花似锦的样子。可是遗憾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导致那时的我经常感冒生病。然而春天却总是春寒料峭的。每到春天,满世界的花似乎都在一夜之间绽放了,好不热闹。然而只要一到天气稍微偏冷的日子里,父亲便紧锁家里的(中)大门,不让我出去看花了,最多只能在我家那方小小的(适当具体描述怎么小,可以夸张点儿,读者就可出现画面,身临其境。)院子里活动。贪玩的我怎么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注意符号),在我成功地用眼泪感动母亲之后,她便趁父亲睡着或者不在家时偷偷将我带出去玩一两个小时。家乡的樱花树最多,开的大多是淡粉色或者粉色的花朵,一簇一簇的挨得紧紧的,母亲总是说那是树的孩子们抱在一起互相(抱团)取暖。每当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也会默默的抱紧母亲的腰。(赞!用樱花一簇簇报团取暖这个意像顺势流露出情感)那时候的我身材瘦小,个子矮矮的,母亲说话时我得举目才能够看见母亲生动的面部表情。而母亲呢,也时常低下头来温柔的注视着我,像是在欣赏一件世间不可多得的宝物。那时候的日子很慢,空中飞舞着落下的樱花很美,(具体形容一下怎么美,要有代入感)母亲的身影也足够高大,让我坚定不移(的)觉得这是可以庇护我一辈子的身影,这是我值得一辈子去举目仰望的人。

那些日子,距离现在有多远呢?我不知道。仿佛才发生在昨天,又仿佛有好几辈子那么遥远了。春去秋来,冬至暑往,日子一分一秒的雕刻着母亲和我。他为母亲刻上了一刀又一刀的皱纹(可以参考鲁迅文章《风筝》),他无情的削弱着母亲原本并不有力的身板,一刀一刀,掷地有声,刻骨铭心。然而却为我描出了健康的身体,高大的身板,和姣好的面容。这一切,似乎都是母亲拿她的青春与时间做的交易。

我的身高迅速的超过了母亲,再也不用仰视她了,可是她开始仰视我了(母亲老了的象征,描述的好而不透)。“饿不饿?吃饭吗?冷不冷?钱够不够?注意安全。”她总是小心翼翼的说着这些话。因为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忙着呢,没时间,知道了,别管我。”她就像小时候犯错的我,小心翼翼的拽着妈妈的衣角流着眼泪,知道这样可以博的她的心软,而她也从未让我的“大计”落空。然而如今我在干什么呢?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的丑陋了。世上没有一种爱是生来就有的,愿意为我俯身的爱,最不应该被我践踏。从小到大,我以一声妈妈为枷锁,向她肆无忌惮的索取着一切。而她以母亲为理由,毫无保留的付出着她的一切。她把她的青春,智慧,耐心,经验和爱,全部毫无保留的给了我。她总是在为我装点行囊远航,却从不去问自己的梦想。她总是夸赞我得到的小小荣誉,却从不谈起自己的青春与辉煌。她总是在问我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却忘了问自己一声,累吗?记得我曾在书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母亲,或许就是那个永远为我们扮演着挑担工的人。不计较,不抱怨,永远负重前行。

我慢慢蹲下,仰望着远处忙着做中午饭的母亲。那么一瞬间,似乎回到了小时候,母亲还是我的超人,而我也还是永远需要仰头的小孩。我站起身,目光再次落下,此时却一点也不觉得母亲瘦小了。她的身躯并不伟岸,但却扛起了家庭,扛起了孩子,扛起了生活和柴米油盐。还有谁更值得我再举目仰视呢?而在她眼中,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无论我长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甚至八十几岁,也都是她的孩子,也都需要她去低首照看着,俯下身子呵护着。像那年樱花树下的我们一样,只有在仰视的世界里才有她的身影。而只要有她,温柔就永远都在,家就永远都在。

“走啦,准备吃饭。”母亲的手猝不及防的闯入我的视线中,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温柔。“好。”我把手放进她的手中站起来。此时阳光正好暖暖的洒在我们的身上。我有点看不清她的脸庞,不知道是因为泪水还是太阳(类比在雨中是泪水还是雨水,赞!)。“从今往后,我愿意为你负重前行。”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这句话,一遍又一遍。仿佛是心灵感应一般,她笑了,我亦然。

作者:鲸落

一个热爱生活的小文青

周至中学

张梓瑞

QQ:2284686840

(五六七段写的相当好,大赞!整体来说不错,是一篇上好的记叙文,情感真挚感人,文中金句恰到好处。给你一些建议:要注意细节,比如写景(意境)可以再具体一点更完整,要有代入感。标点符号要用到位,语句要流畅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你比较适合写记叙文,有故事的那种。不说你阅览群书吧,但我相信你看的书也不少,要继续坚持下去成为一种爱好,善于去挖掘写作方法。我件你去看路遥的《人生》,鲁迅的《风筝》上有很多写作技巧等你去挖掘!但切不可照抄照搬就像莲一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去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一些表达技巧。当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写作:要反复雕琢自己的经历,适当加一些虚构的,才能使文章恰到其份,更完整。并不一定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去创造一个适合这篇文章的环境或事件去写。文章一般不要太多的华丽辞藻去修饰,这样显得华而不实。另:虚构是你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适当创造的。比如一个矛盾,往往就是这个矛盾才能引出下文,也可以说是过渡。)

另外:若给报刊投稿需最下面要写清楚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居住地址,文章体裁,附一段自己小的简介。除报刊之外其它无要求)

再举目,再低首

我以一声妈妈为枷锁,向你索取着所有;你以母亲为理由,为我付出着一切。

——题记

十四岁以前,我从未怀疑过,我的母亲是一个超人。

她既能烧的了一手好菜,在满足我挑剔的胃时还把我养的白白胖胖;又能做出各种复杂古怪的数学题,引得我直呼“老妈威武”;闲暇之余,也从来不会屑于和我玩那些幼稚的游戏。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永远都扮演着最鲜活生动的角色。

幼时的我喜欢花,喜欢满树花开,繁花似锦的样子。可是遗憾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导致那时的我经常感冒生病。然而春天却总是春寒料峭的。每到春天,满世界的花似乎都在一夜之间绽放了,好不热闹。然而只要一到天气稍微偏冷的日子,父亲便紧锁家中大门,不让我出去看花,最多只能在我家那方如龟壳般大小的院子里活动。贪玩的我怎么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我成功地用眼泪感动母亲之后,她便趁父亲睡着或者不在家时偷偷将我带出去玩一两个小时。家乡的樱花树最多,开的大多是淡粉色或者粉色的花,一簇一簇的挨得紧紧的,母亲总是说那是树的孩子们在一起抱团取暖。每当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也会默默的抱紧母亲的腰。那时候的我身材瘦小,个子矮矮的,母亲说话时我得举目才能够看见母亲生动的面部表情。而母亲呢,也时常低下头来温柔的注视着我,像是在欣赏一件世间不可多得的宝物。那时候的日子很慢,空气中有欢笑和花香一起酝酿着,落在发梢的樱花随着风儿飘向远方。离开了妈妈,它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暗暗思酌着,一边替花儿感到惋惜,一边庆幸还好母亲还在我身边。那时候,她的身影还足够高大,让我坚定不移觉得这是可以庇护我一辈子的身影,这是我值得一辈子去举目仰望的人。

那些日子,距离现在有多远呢?我不知道。仿佛才发生在昨天,又仿佛有好几辈子那么遥远了。春去秋来,冬至暑往,日子一分一秒的雕刻着母亲和我。他为母亲刻上了一刀又一刀的皱纹,他无情的削弱着母亲原本并不有力的身板,一刀一刀,掷地有声,刻骨铭心。然而却为我描出了健康的身体,高大的身板,和姣好的面容。这一切,似乎都是母亲拿她的青春与时间做的交易。

我的身高迅速的超过了母亲,再也不用仰视她了,可是她开始仰视我了。“饿不饿?吃饭吗?冷不冷?钱够不够?注意安全。”她总是小心翼翼的说着这些话。因为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忙着呢,没时间,知道了,别管我。”她就像小时候犯错的我,小心翼翼的拽着妈妈的衣角流着眼泪,知道这样可以博的她的心软,而她也从未让我的“大计”落空。然而如今我在干什么呢?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的丑陋了。世上没有一种爱是生来就有的,愿意为我俯身的爱,最不应该被我践踏。从小到大,我以一声妈妈为枷锁,向她肆无忌惮的索取着一切。而她以母亲为理由,毫无保留的付出着她的一切。她把她的青春,智慧,耐心,经验和爱,全部毫无保留的给了我。她总是在为我装点行囊远航,却从不去问自己的梦想。她总是夸赞我得到的小小荣誉,却从不谈起自己的青春与辉煌。她总是在问我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却忘了问自己一声,累吗?我曾在书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母亲,或许就是那个永远为我们扮演着挑担工的人。不计较,不抱怨,永远负重前行。

我慢慢蹲下,仰望着远处忙着做午饭的母亲。那一瞬间,似乎回到了小时候,母亲还是我的超人,而我也还是永远需要仰头的小孩。我站起身,目光再次落下,此时却一点也不觉得母亲瘦小了。她的身躯并不伟岸,但却扛起了家庭,扛起了孩子,扛起了生活和柴米油盐。还有谁更值得我再举目仰视呢?而在她眼中,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无论我长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甚至八十几岁,也都是她的孩子,也都需要她去低首照看着,俯下身子呵护着。像那年樱花树下的我们一样,只有在仰视的世界里才有她的身影。而只要有她,温柔就永远都在,家就永远都在。

“走啦,准备吃饭。”母亲的手猝不及防的闯入我的视线中,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温柔。“好。”我把手放进她的手中站起来。此时阳光正好,暖暖的洒在我们身上。我有点看不清她的脸庞,不知道是因为泪水还是太阳。“从今往后,我愿意为你负重前行。”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这句话,一遍又一遍。仿佛是心灵感应一般,她笑了,我亦然。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鲸落

一个热爱生活的小文青

QQ:2284686840

回过头来再问问你,什么是写作?

先谈谈文体:

文体大概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等

今天这节课就讲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则是最好学习的,他们在社会上采集一些事件进行针砭时弊,还特意开设人民锐评、时事评论......。所以多看人民日报对写议论文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就来详细讲解,向人民日报的时评学写作的4点。时评不仅是学习的学作体裁,更要向官媒时评学立意,学拟题、学素材运用等。今天带大家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从人民日报时评中学习的写作方法。

一、学立意

文章合为事而作,须言之有物,须有灵魂,当对读者有所启发。我们置身于网络时代,信息瞬间触达,在写作训练中应该着重培养有内涵的思维意识。来看看人民日报那些具有启迪意义的立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无限盛行时,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旋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才是最大的误读》

二、学拟标题

《人民日报》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时评在2018年风靡全中国,写作者纷纷效仿,《莫使青春凋朱颜》《莫令青春长咨嗟》等标题演化而来;《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人民日报》的标题简洁凝练、准确鲜明,更是深刻有力量!

那么下面就来说说列标题的几个技巧

1.动宾短语式:

《养一身浩然之气》《激扬时代的好声音》《聆听中国真实的心跳》《放开“思维缰绳”》《守护技术创新的初心》《做守望民族精种的代言人》《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做好自主招生加减法》《呵护孩子的童年时光》《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点亮国宝回家之路》

2.“用”“以”字短语:

《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

》《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用司法之手护好未成年人》《以德遺后方流长》《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以规则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3.用“莫”“不”“别”表达否定态度

《莫让浮躁浸染文化“琅琊榜”》《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别让权力成为亲情之痛》《别让谣言污染了

“朋友圏”》《别让“斗富心态”消解了幸福》

4.用“让”字表明肯定态度:

《让理智战胜贪欲》《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让陪伴成为孩子心底的阳光》《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社会正气生生不息》《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让“互联互通”点亮每颗心灵》

5.直接表明观点:

《“平衡”是一种大智慧》《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面对诱惑定住心神》《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清白家风不染尘》《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三、学论据运用

1.简洁的事实论据

很多学者写事实论据是为了凑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殊不知写事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人民日报》的事实论据总是言简意赅,重在论述而不是罗列。

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文物保护也好,文化建设也好,最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最忌大干快上、好大喜功、拍脑门决策。盲目地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升城市关注,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让文化政绩的泡沫越吹越大。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倘若假古迹遍布中华各地,俗文化充斥时代心灵,我们所期待的文化振兴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2.运用反面事例论证:

1930年代,孔祥熙已是国民政府炙手可热的人物,听闻山东曲阜要重修族谱——《孔子世家谱》,欣然资助1000大洋,结果他这个山西人生生被写进了孔家族谱里,赫然成了“大成至圣先师”的第75代孙。姓朱的就攀扯为朱熹的后代,姓李的就说自己是李唐贵胄,不胜枚举,瞎攀亲戚、丑态百出。

——《别让寻根问祖成为攀附权贵的闹剧》

3.人物事例拼盘: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个体立于天地之间,是汲汲于一时之得失、蝇头之名利,还是着眼崇高目标、思虑公共利益,最能彰显个人的思想情操。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最终,“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至今还在云南保山流传。廖俊波“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结果,当地一位老人在门楣贴上“俊波您好”的横批,以表达对这位办实事的县委书记的感激之情。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将爱民之情存乎心、为民之责践于行,一个人自会赢得好名声。

——《何须“自炫求名”》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器成还须久为功》

四、学论据方法

1.从反面论证:

专注于日积月累,所以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起跑线恐慌”“成名趁早焦虑”,到“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倘若“时间感”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到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运用四个分论点: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深刻认知和切实践行,同时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立的伟大历史贡献。

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党通过实践探索成功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信心似火,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2.正反对比论证:

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器成还须久为功》

3.假设论证:

如果创作者没有志存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就来简单谈谈记述文的写法:动真情,勤耕耘。

用尽心力去经营。我想你想写作,你一定是个多情的人!无论是朴实的语言还是飞扬的文字,唯有动情的文字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做到情感真挚,文章写好后看一遍能不能把自己先感动到,再想想是否能感动到读者,这就需要我们靠语感,有些人的语感天生就好,有些人就必须得去多读,用心去感受!文字朴实动真情就好,文采飞扬切记不失真。这里我要具体谈谈文采飞扬的问题。有许多学员喜欢堆砌辞藻,整体文章看起来高大上,满篇文字大部分都引用名人名言、四字成语。这样反而使文章华而不实也就失去了本真!你的读者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学者,因想一个折中的办法,根据受众情况再来使用文字。名人名句、四字成语固然是好,但对于受众来说有些看中了你的文采而有些便觉得晦涩难懂,也便失去了读者看下去的欲望。举个例子来说:你一篇文章或是全部用文言文、夹叙夹议或是全部用白话文,而你的受众读者没有限制,哪个容易读下去,哪个不容易读下去。我想你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在众多学员中存在几个共性的问题:怕写作、想写而无从下笔,思绪一片混乱、没灵感没素材。

写文章还愁没灵感?还愁没素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句话来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素材和零感,只是缺少发现素材和零感的眼睛!”如果你想重拾自信,想文思泉涌,那得弄清一下几个问题:

写作最怕啥?

最怕你不敢拿起手中的笔!

为什么怕?

想写而无从下笔,思绪一片混乱

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拿起笔。其实写作就是把你想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换一种方式成为书面语罢了!你不妨拿起笔把你脑袋里想罗列在草稿纸上,先不管别的什么语言优不优美,有没有实质性的语法错误等等。虽然看着零散,但这些文字写出来并非无意义。把这些进行梳理成篇,把这些零散的东西进行串联起来,像灯泡一样,思维逻辑才能显得清晰。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写作时不妨列个提纲或者思维导图这样看的更为直观。

除了上面的关注时政来获取灵感、素材之外,输入和发现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输入才会有输出。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多看书才能多输入。“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句话来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素材和零感,只是缺少发现素材和零感的眼睛!”文章来源于生活,放下繁务去感悟生活吧,游山玩水又何处没有文章可写?

好了今天就讲这些吧?下去后大家仔细阅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送大家个字“悟”。

那么这节课就到这儿就结束了,剩下来的就是留给大家的作业:写一篇读书稿(荐书稿、阅读体验)相信爱看书的学员应该是能很快完成的。在4月23日之前发给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四月是读书月,4月23日也是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要定在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世界读书日意在“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爱的学员们,请拿出手中的笔,用真情书写关于读书的文字,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像人类社会提倡读书,爱上读书。

第四篇: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所以,我们应让学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关键词: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 走进生活 真情实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写作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与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校园内的趣事以及社会中的见闻,并从中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面特别窄,怎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堂上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更难以下手。但是,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发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高兴的事、伤心的事、难忘的事等),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感人。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体验生活训练

超市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逛超市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个人都有逛超市的经历,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和家长逛超市的经历中,看到了什么?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比如商品的丰富,品种的齐全,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是怎样逛超市的?这样,学生就可从逛超市这件事中体味出我们生活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旅游可以增长知识和见闻,一些孩子经常和家长外出旅游,看到了一些名胜古迹,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使他们大开眼界。这种心情,这种经历,这种境界终生难忘。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些经历,我要求学生每次外出旅游回来都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中体会旅游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愉悦,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感想描写训练

《我们的大地妈妈》是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的内容,本文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产生的可怕结果,体会我们家园的环境日趋恶劣,资源日益贫乏,大地妈妈忍不住发出了呼救,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我们人类人口俱增,任意砍伐开垦,大量的开采,肆无忌惮地破坏,使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环境遭到空前污染,大地妈妈已不堪重负,伤心至极,向人类提出控告: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人类服务,无私地提供了生存的食物、水以及空间,可是人类一点也不爱护我,任意破坏生态环境,使我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如果这样下去,不但我承受不了,人类也要遭殃,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要求人类改正错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听了原告的申诉,我们恍然大悟,以前我们急功近利,确实给大地妈妈造成了伤害,犯下天大的错误,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接受法律制裁。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提出了挑战。如果人类现在不对环境加以保护,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鉴于人类认识到位,要求人类祖祖辈辈美化环境,爱护地球。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让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四、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观察训练

《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是五年制五年级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回忆在自己残疾以后,大发脾气,失去生活的信心,但母亲却以平凡而又伟大无私的母爱无时无刻关注自己,拯救自己,使自己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好好地活下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亲子之情,描述了作者深深的歉意。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上有祖辈的宠爱,下有父母的关怀,没吃过苦。多数孩子的个性,自私狭隘,唯我独尊,斤斤计较,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有些成绩较好的孩子,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因此,我这样安排课后作业:看看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如做饭、洗衣、做家务、孩子生病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体会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关爱,写下从中感受到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爱如山,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

五、让学生走近英雄,进行读后感描写训练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经典老课,半个世纪以来,曾经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讲这一课时,由于抗美援朝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搜集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对抗美援朝、邱少云有个初步了解。然后,我在课上对邱少云遵守纪律、坚强勇敢、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各个环节给予呈现。学完这一课,邱少云的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学生十分佩服。于是,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写下来,去激励自己遵守纪律,勇于奉献。

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写小事,写实话,写真人,写真情,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技巧会逐步提高。

第五篇:写作中的真实情感

写作中的真实情感

娄豪进 力洋初中 31560

2摘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字是来自心灵的东西,写文章犹如抽茧剥丝,没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没有丰实的积淀和收藏,就不必强求!但是,应试作文只能在考场中短时间内完成,给学生的创作带来巨大的牵制力,造作、矫情、滥调陈词者更是比比皆是。学生不想写,阅卷老师看不下去,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应该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情感。

关键字:语文教学作文情感

学生年代,写作文时经常有老师们给我们附加条件——“感情真挚”。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丛,只是信手拈来,随意任性。教学至今,方知感情表露在作文写作的重要性。何谓“感情真挚”?“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教学中,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流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喊口号,情感空泛

在写作中,如果要写出人物之间的情感,没有具体的事例是无法做到的。在平时的教学写作中,学生们普遍存在切入角度太大的问题。在以“我与奥运”为话题的作文中,不少同学只是空喊口号,强调要“关注奥运”、“热爱奥运”,却没有选取一些细小的事情来写开,那又怎能表达自己与奥运的情结呢?

二、滥调陈词,情感普通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内容平平淡淡,人云亦云,会缺少吸引力。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时,同学、老师或家长对自己的照顾。千篇一律的题材,自然难以写出情感,即使写出了情感,也难以写出新意。

三、材料贪多,情感平淡

人物的情感往往要通过言语、动作、肖像、心理等来表现,我们不对事件详细地记叙,不对人物进行入微地刻划,是无法写出人物的情感的。但是如果对材料贪多求全,只会造成内容平淡、主旨分散。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个别篇目虽然写了妈妈等在思想上对自己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从表面上看似乎内容充实,其实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根本没有交代感动的原因,没写出自己对母爱的真切感受。

四、胡编乱造,情感造作

作文贵在情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一些同学不从生活中去仔细地思考,细心地回忆,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展开,却随意胡编乱造,出现了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的局面。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月考作文中:教室里传来一阵敲打桌子的声音。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班长满头大汗,修理着破桌子。啊!我的心在激动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好的班长啊,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了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对做好事的班长抒发赞美之情,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段文字小题大做,感情过火。毕竟只是修修桌子,又何至于“心在激动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更何至于用“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这种溢美之词来形容。感情失度,就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在作文创作中,作文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文采风流者,可以气吞山河,谈笑风生,也可以多愁善感,幽默风趣„„但能打动人心的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真切、诚恳。“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碰撞出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才能打动读者溢出眼眶中的泪水。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呢?

首先,学生应该了解感情的触发点

动情点:感人 感染 感伤 感愤 感召 感化 感奋 感恩 感谢 感激 感念 感触 感悟 感慨 感喟 感叹 感怀

非动情点::感觉 感受 感知 感想 感应

其次,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例如:

奶奶念慈求佛保佑一家平安的虔诚态度

爷爷修油纸伞寄托对奶奶的深深怀念

外婆照料中风的外公喂饭时的感人镜头

看不同时期的相片回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妈妈不时打开我的房门似是监督实是想要我早点睡的矛盾心情

抢在妈妈前为自己整理被子时的满足喜悦

陪妈妈看病挂水时自己的成熟举动

重新和疏远已久的父亲并排走在街上时的亲切

由街头那替孩子乞讨的父亲想到自己的父亲时的感动

陪害怕孤独的奶奶过夜时心情的变化

父母闹意见时我用计调解了矛盾后的窃喜

奶奶因经济困难拒绝父亲为其治病后产生的矛盾及互相体贴之情

春节团聚被逼干杯后产生亲情如酒的感慨

在新房装修寻求和谐中感受到家人和谐的重要

发现父母为不影响我的学习将电视音量调小甚至静音时的感动

不善表达感情的爷爷为有情调的奶奶放烟火时的情景描写

妈妈为有怨气的我到校送早餐的情景

爷爷三十晚上认真包饺子寄托对家人关爱

„„„„

最后,学生应该在写作中注意感情流露的真实点

如何做到在文章的写作中情感的表述真实准确呢。首先,必须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的人,或不热爱生活的人,他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调动自己的真情对待身边的一切。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展开联想。把感情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其次,情感既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又要高度提炼浓缩。只有生活味的情感,才能打动人,但决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是有原则的,一是不夸张。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二是不失实。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即使细节也应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三是不矫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与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说的就是以情动人这个道理。

第三,文章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作文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要打动别人,肯定是自欺欺人的。我们中学阶段学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章除了讲述当前形势之外,就是把一腔对江南风景的热爱化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区区十六个字便将一派江南春景的勃勃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悠然神往,起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感情的清泉滋润自己同时也感染了别人。

总之,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作文写作中情感流露的真实性,感情真挚。不论文章中的情感是汹涌澎湃的大江瀑布,还是细腻深沉的涓涓细流,只要文章中洋溢着一片真诚,再加上有助于情感抒发的句式,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对于学生来说,即使是在考场里,写出千古绝唱也是不难的。

参考文献:

1、《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理论》邓泽棠、戴汝潜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创新作文大课堂》曹韧、师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生祥真实的写作

    “真实的写作”在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市五中余生祥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实......

    “真实的写作”中悖论(定稿)

    “真实的写作”中的悖论 目前,关于“真实的写作”有两个研究角度,一个是从写作行为的真实性角度研究,比如李海林老师的《论真实的写作》,另一个是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角度研究,这......

    真实写作作文教学改革根本出路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改革的老问题,虽然几十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试图运用语言......

    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四:追求真实-细节的生命 1。真实,就是要切合人物。 上海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曾讲过这样一个令他遗憾的故事: 那是在他下乡插队感到孤独无援的时候,善良的......

    追求与幸福的写作素材

    追求与幸福的写作素材 (1)引言 真正的幸福源于辛勤的劳动和创造,人们在为人类创造幸福中,才能使自己获得幸福。 真正的幸福决不是追求个人的享乐。"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

    追求中学生写作动情点建议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要培......

    写作练兵版四 信念追求

    写作练兵版四 信念追求 【文题展示】 信念是大海上的航标,没有它,航船会失去方向; 信念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它,万物不能生长; 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剩下的也不过是一把冰冷......

    雅思写作 社会类 追求(5篇)

    It is said that individual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pursue fresh persp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someone believes it brings mor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