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

时间:2019-05-12 13: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

第一篇: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

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

磁灶镇坝头小学张开通

谈到什么是好作文,首先涉及的是作文评价。“如何对学生作文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这一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我们往往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令学生望而生畏;作文评语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更谈不上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语言则枯燥单调,程式化,多为“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语言枯燥”等不同词语的排列组合,缺乏生动性、艺术感。有的甚至采用“满脸鲜血”式的评价,作文卷面上全部是红叉、横线、修改符号,批得一无是处。结果是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可写出来的批语,学生常常连看都不看,拿到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一塞了事。那么,面对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呢?

第一、尊重学生作文的原意。

小学生写作文,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反映童年真实生活的一项学习活动,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小学生作文的特殊性,就在于写作的主体是儿童。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他们独特的世界,思考他们身边的问题,产生有别于成人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一套话语系统来表情达意。在学生的作文面前,我们更多的只是“读者”,唯有学生才是“作者”,他们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凭什么说他们写得没有中心,选材没有意义呢?美国的一位小学生写鸡蛋孵出克林顿,人人都称赞孩子想象力丰

富。而按我们的标准是不是要说:该文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胡思乱想,不符合题目要求,甚至是思想不端正呢?我们应该本着鼓励自由体验、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冰心语)

第二、引导学生说真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我认为“写真话,做真人”应是小学生作文的一个根本要求和重要的评价标准。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着重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事景物,热爱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作文会有那么严重的雷同现象呢?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评价误导了学生,让学生总是在作文中捏造惊天动地的事情,伪装博爱无私的感情,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越来越畏惧作文,直至失去真实的自我。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应该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表达情感。这是一种朴实的、自然的美。我们不应赞成学生作文用成人化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来反映和表达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对于学生作文中流露的虚假的情感和成人般的见解,我们应适努力使其反璞归真。有些小学生作文虽然写的都是生活小事,但只要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感受真实深刻,那就难能可贵了,我们不应该还说“写这些小事不典型,这样的感受没有价值”。要知道“艺术的生命是真实:真实就是美。”(罗丹语)

第三、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两个绝对相同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其中有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语文素养的差异,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还有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等。所以,作文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作文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作文既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需要,又是生活中与周围人进行交往和沟通,倾吐体验感受的需要,还是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认为学生作文只要是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是优秀的,只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对的。即使暂时写得不好,我们也不必恨铁不成钢,因为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作家的;我们更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教学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能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使作文评价成为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那就是我们教学的一大成功。

第四、关注学生作文的态度。

“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从作文本身去评价其优劣,还必须考虑“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单从写作结果来评价,那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是有失公允的,所以学生的作文态度是评价的一大标准。观察仔不仔细、写字认不认真、检查修改是不是尽力„„这些都能反映出学生的写作态度。关注学生作文态度是很重要,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学生非常认真地写作,并不断向他人虚心求教,可最终写出来的依然不理想,你忍心给他评一个“差”吗?就算评了“差”,你难道不会有所表扬或鼓励吗?同样的,当你明知某篇优秀作文是抄袭而来,你会给它记“优”吗?大家都清楚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所以也该是清楚自己要怎样评价的。

第五、寻找学生作文的亮点。

小学生作文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每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有没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更在于老师有没有用一双“慧眼”来发现每篇作文的闪光点。一个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叶澜语)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看到了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我一直都认为,再差的一篇作文,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也许那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也许那是他们对生活天真稚嫩的认知和感受。不管怎样,让我们抓住学生作文中每一个可以给学生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善待每一篇学生作文!

最后,我只想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依然“目中无人”——忘记了作文的学生。

第二篇:影视鉴赏论文——真实与虚假

真实与虚假

——《楚门的世界》赏析

摘要:当你独自一个人驾驶着单桅帆船抵达彼岸的时候,也许你的希望走到了尽头,也许另外一个你所期待的世界的门在向你打开。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将桃源岛布置为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为楚门伪装了一个世界,并将其直播于全世界,而当楚门发现了这个完美的谎言,真实与虚假在他面前坍塌时,面对导演将之称为安全的虚假世界与所谓残酷但温暖的真实世界,楚门将如何抉择?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 主题鉴赏 音乐鉴赏 风格鉴赏 一.剧情介绍

出生之时,主人公Truman Burbank 便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生活在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他经历着平凡人所应该拥有的生活,一份并不十分如意的工作,一位美丽的妻子,友好的邻居,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平凡但值得期待的。然而,楚门渐渐发现有人在跟踪自己,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周围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一再重复,于是,楚门想要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最终,他发现他只不过是一个演员,无意识的陷进导演所安排好的剧情,在桃源岛这个巨大的摄影棚中演出,Truman 厌倦了这种监狱似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追寻,选择了未知的真实世界。

二.平行的叙事风格

《楚门的世界》,在一开头即交代这是一场真人秀的剧中剧,让观众在全知型叙述中参与“真人实录”的观看,同时也旁观了其创造者基斯督对节目的操控,获得双重身份。影片特殊的设置使观众与剧中除主角之外的其他角色所知范围都大于主角楚门。而全片的情节发展就是楚门不断加深对他所处的人造世界的怀疑并最终挣脱这个世界的过程。

影片仍是采用叙事性的组织形式,中间穿插闪回镜头交代楚门的“诞生”,“学会走路”,“初吻”以及关于父亲的记忆。在叙事上使用平行对应法。大多数重要的技巧以我们所见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平行对应。在整部影片中,剧内与剧外场景交替出现,平行的剪辑确定了场景之间的联系,使观众可以通过“剧外”基斯督工作室里的活动推测“剧内”事件的发展。同时楚门的人造的虚假世界与基斯督“造人”的真实世界对应我们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随着情节的推进,场景的转换体现了“剧内”的楚门与“剧外”的操纵者之间的矛盾发展。

楚门的生活这一串流水账似的镜头在影片后面重复出现,甚至人物及服饰,对话,事件顺序,镜头的运用都变化很小,大体相同的平行对应和特殊的风格技巧,体现基斯督对楚门的生活章程化的控制。再如楚门与他的挚友马龙的三次倾心交谈都安排在黄昏或夜晚,四周的黑暗既可以摒除外界干扰,又有利于在人物身上合理布光以突显人物面部表情并强化交流氛围。同时相对微弱的光线与楚门的心境相符。这在场面调度上又构成一重平行关系。

三.光与影的画面 1.色彩

影片中的色彩很丰富,前半部分主要是亮色调,来表现楚门对生活的热爱,觉得生活充满着美好。但就是在楚门知道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色调慢慢地色调变得黑暗起来,这种黑暗不仅表现了楚门的恐惧、无助,更加暗藏了他将要冲出这个虚假世界的力量。

通过这两种极端的色调的对比,更能够突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也能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跟随着画面的明暗,让观众来冷静旁观,深入思考。2.构图

影片中的各个构图可以说都是导演精心的安排,点,线,面,利用的很到位,将人物作为画面的中一点,背景无限的大,来传达主人公的那种得知真相的恐慌,在别人安排好的一切下生活的那种无助。画面中,要么人物很小,要么就是一个大的特写,给观众更佳的真实感,产生更强烈的共鸣。3.线条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通过楚门、配角演员们与媒体导演所共同营造的欲望下的秩序与矛盾世界,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向往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影片将人们带入了对生活的思考,当一个人完全活在虚假中,完全活在别人的掌控中时,那种绝望以及渴求自由的情绪被完全的调动出来。4.影像

《楚门的世界》主要运用远景,全景,和近景,这样更能贴近观众的日常观察事物的角度,给人以真切感,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影片主要是表现一个真人秀,因此,很多都是以看真人秀的观众的那个视角,因此采用的近景比较多,而采用远景则更能体现主主人公的那种孤独感,和对外面“真实”世界的向往。

四.蒙太奇的镜头效果

1.重复蒙太奇

影片在反映楚门每天重复的生活状态时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旨在暗示楚门被安排的机械般的人生,场面同样很滑稽,每天邻居家的狗都会扑向他,每天都有两个人把他按在相同的地方说要买保险,以乐显悲,同样的画面重复次数多了,就把人物的命运刻画的可悲加可怜。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叙述的蒙太奇形式。片中集中体现在楚门生活画面、演播室工作人员画面和全世界观众观看电视画面的迅速切换,给人感觉突然、急促,这种快速的、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切换,会让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自己观看的是哪个世界的生活,以此暗示那道门内外世界并无多大差异,为结尾主旨的升华做铺垫。

五.有感而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操控与被操控,参与其中还是冷眼观,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扇门。门内的世界是否真实,门外的世界是否虚假,我们只有自己去判断。影片控诉了虚假、谎言和利益的世界,轻漠了名利、欲望、凡俗的尘世,我想更多的,还是希望我们尊重人性,尊重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个人价值,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进我们的心灵。

第三篇:真实与虚假---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真实与虚假

-------bysuvilla

暑假里,偶然看到了一个书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令我心头一震,一来是因为‚麦田‛二字勾起了我对童年以及家乡的美好回忆,二来是我本身对这个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守望的东西非常好奇,总觉得它将会是一本充满浪漫回忆与等待的小说,于是怀着无限遐想以及期待的心情看上了这本书,然而书的内容却大大的出于我的意料,它让我在自己的思维还未适应作者的意图时,内心就不自觉的受到了冲击,在彼此意识的相互碰撞中,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以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为主人公展开的。他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却丝毫不感到难受,不等到退学的那一天,他就离开了学校,然而又不敢回家,于是他就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全文主要抓住他这两昼夜以他的口吻讲述他的见闻,道出他的心声,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反映了二次大战后,美国社会的‚垮掉的一代‛精神面貌。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百感交集,既没有完全赞同霍尔顿的那种些想法与做法,也没有完全反对,而是在批判中默默的接受。

在霍尔顿的眼中,现实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欺骗与世态人情,与他所渴望的朴实与真诚有着太大的出入,而他又无力法抗,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也许,从他所接受的教育中,他的经历中,我们能大概了解到他有这种想法的原因。

‚他们差不多在一千份杂志上登了广告,总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子骑着马在跳篱笆。好象在潘西除了比赛马球就没有事可做似的。其实我在学校附近连一匹马的影子也没见过。在这副跑马图底下,总是这样写着:‘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

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一个传授他知识,提升他思想境界的教育机构都如此虚假做作,他还能够看到什么真实呢?

他所尊敬的一位老师对他说过:‚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一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做出这种认识的教育,又让人能对未来抱有什希望呢?却多了份绝望!

真的,不仅是他,有些事情我们现在也常常遇到,我们也常常反感。比如,当你的家庭比较贫困时,亲戚邻居可能对你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的,可是一旦你富有了,则可自当别论了;在职场中,靠关系的很快升职,然而,勤勤恳恳劳作的人却迟迟得不到升迁;在人际交往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也不乏少数..........这些不好的一面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每天都得悲叹现实,为这些虚伪与势力耿耿于怀吗?为这些不公而怨天尤人吗?或者说随波逐流,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层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但社会的阶级性与矛盾不调和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他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啊!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却常常只注意到阴暗的那一面,总感叹着现实世界的不公,虚伪,势力,做作……总能感觉的自己是受害者,我们的精神世界总是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矛盾百出…….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爱都是假的吗?我们经历过的美好都是虚的吗?世界中那美好的一面我们真的能视而不见吗?或者,我们站在那些所谓‚做作‛、‚势力‛、‚虚伪‛ 的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他们本身就喜欢做这些吗?

成人世界或许比较复杂,但是他们的本质意图还是美好的,只不过是我们怕深入其中来了解并理解他们罢了。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前与我们怀着同样的想法,觉得大人的世界很丑恶,觉得自己以后才不会像他们这样,可是,当你真正步入了这个年纪,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你就会慢慢的明白那些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了---------当我们拥有了梦想,拥有了家庭,拥有了事业,相应的,肩上就背负了责任,那是永远也不可推卸的,为了它,我们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了,尽管我们很不愿意。

潘西的校长是以一校之主,他的决定关系着学校的未来,也许他做那张海报只是纯粹的为了多吸引几个学生,让自己的学校能继续走下去;霍尔顿的父母让他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让他以后能独立自主的生活着,让他们少写担心而已,而不仅仅只是他所认为的‚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老师的那番话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某些不愉快的经历让他的思想麻木了,对生活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了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试问?真正的‚坏人‛能有多少个?更多的是,我们常常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标准,以高于正常生活限度的标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所以总觉得周围的人、事、物都很黑暗。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更多地,我们只是为了成功的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

霍尔顿的内心太善良了,相应的,他的认识标准也自然的提高了,因而,他看不得世界上的一点阴暗面,然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不如意的一面,就像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他们既相互对立却又不可分割,总是相伴相生着。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他们不会也不能做到完美。这样,他所追求的美好纯洁永远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只有孩子,才不会有成人世界的丑恶阴谋,也因此极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不良影响!这是他唯一可以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净土,他要不惜一切去保护这片净土。

我常常被霍尔顿的梦想迷恋住了,因为它太诱人了,太美丽了,像梦一般------------‚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做孩子的守护天使,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看着他们安全的长大!多么奢侈美好的梦想啊!

看完了这这一段话,我流泪了,不为别的,只为了主人公那稚嫩却又伟大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读书不用功,还怞烟、酗酒,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的‚坏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只因他追求的只是纯粹的美好与真实,当现实满足不了他的时侯,愤世嫉俗思想便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

处在21世纪的青少年,也正面临着类似的情形,好多类似的情绪便产生了,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盛行非主流……..我们正渐渐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总是渴望别人能理解你,爱你,却不知如何去爱别人;总觉得社会不公平,机会从不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殊不知机会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充实自己,加强自己的战斗力!总觉得大人只顾着自己忙,对自己不够重视,而从来不想想大人们正在职场上激烈的拼搏着,身心俱疲,为的也只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或许看到了世界上很多的黑暗,可追其根源,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他们的爱或者他们缺失的爱,对自己或是自己所重视的人,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太正确罢了!

因此,面对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我们既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本质又要对他们加以理解的接受并加以引导,只要世界多了份包容与理解,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善于发现爱于给与爱,光明的一面迟早会战胜黑暗,我相信,当我们的认识标准达到霍尔顿的那种水平,他所追求的那种纯洁美丽的世界终将会实现!

何谓真实?何为虚假?他们又能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呢?同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们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只是,谁将会战胜谁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个结果,却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

第四篇:如何真实评价自己(范文模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们知道的至理名言。其实,了解和认识一个人很难,但这个相比了解和认识自己还显得相对容易些。很多人以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那是因为当局者迷。其实只需要用一些很简单的测试,我们就可以真正知道自己对认识,和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我们不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当看的,就是低于事实。譬如,很多时候,我们常会假设自己在面对一些事情上的反应,但不要忘了,这些只是假设。当我们实际遇到那些假设场景发生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我们真实的态度。

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有助于对自己在事情上的选择和判断。犹如我们的射击,可以打中靶心,因为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能够真实地评价自己,也是一个健康心理的象征,让我们可以拥有真实的自信,可以勇敢地面对和接受一切临到自己的事情。

行动方案

那么如何才能真实地评价自己呢?这里我们根据专家的建议,给大家提供一些行动参考。但是请记住,任何方法只能提供你建议,认识自己的途径远不只这些。第一:寻找一面“镜子”

人们从照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外貌。同样,如果我们想真实地评价自己,我们需要寻找一面镜子。当然,如果这面“镜子”是完美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当我们和他面对面的时候,对自己的判断就会更加真实。如果你还找不到这样的目标,那么,也可以将周围的人当成你的镜子。

不过无论你是以圣人为“镜子”,还是以凡人为“镜子”,都需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只有谦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生出自省。圣经上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我们周围的人没有完人,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轻忽你周围的人,相信和他们相处的每天,都会成为你认识自己的帮助。

第二:通过好友和长辈

正如我们在开篇所谈到的,我们常常是当局者迷,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旁观者清。如果你有一些知己好友,或者疼爱你的长辈,那么这些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真诚地寻求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出于爱,会给出你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不过对于想真实了解自己的人,千万不要只愿意听好的,不愿意听不好的。要知道“当面的责备,胜过背后的爱情。”用开放的态度去接纳朋友和长辈对你的一切评论。也许他们的评论有时会有失偏颇,但可以将这些作为有益的提醒,也许我们有这方面的倾向。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限于这样的评价中,让自己对自己失望。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但我们可以在面对问题,或者产生错误的时候,去解决它和改正它。

第三:不断总结

我们的人生是在过程中成长的。我们在其中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结果,如果都能在事后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是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如果是优势,那就继续发扬。如果是问题,那就长记性。聪明人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重蹈覆辙的人。

其实真实的评价自己也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这些可以让自己越来越认识自己,也许这将伴随你的一生。

第五篇: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1000字]

虚假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追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指引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下称“新版课标”)已经发布,与旧版本课程标准的发布时间相隔十年。在这十年中,社会生活发着变化,人们对语文学习———包括写作有了一些新认识。这两份课标关于作文的内容上有哪些差异呢?这些差异对我们准确理解课标内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完成课标提出的要求,都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新版课标在保持原来理念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方面有部分调整。这些调整使得课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在操作性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时,在表述语言上,新课标也更趋于准确合理。仔细研读两份语文课标的共同之处和差别,辨析课程标准设立的原则与留给教师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实施。写作是综合性语文活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维度,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语文课程在目标方面体现出来的总价值取向,将决定写作各阶段目标的制定,制

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作文部分的表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包括了关于作文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有这样几层含义:(1)在作文内容的要求上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应做到“具体明确”。“具体”是指写作对象集中在一个范围内,不要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明确”是把见到的一个人、一件事情说清楚,把心中的一种想法说明白,他人通过这篇文章能获得切身的感受。(2)在语言文字运用层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作文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含义:书写正确少有错别字,用词恰当,句子通顺,文气前后连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与他人交流。(3)在写作动力和材料来源方面看,新版课标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在写作的价值导向方面,新版课标要求学生应“根据需要”而写,也就是写作过程中要有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和交流意识,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细读新版课标便不难发现,这些要求的价值所指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即“真实的写作”。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写作是一种相对高级的社会活动,人们见到一件新鲜事,心里产生一种新的想法,急于要告诉别人,但因时间空间阻隔,或口语不足以表达,才转而通过写作来实现。因此,绝大多数生活中的写作状态,都是作者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我们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感受到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浓浓亲情;从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感受到的是壮志未酬、爱意难尽的无边悲愤;从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看到的是一个盲人向往光明的呐喊;从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看到的是与自然真诚对话的童心。就是鲁迅的杂文,虽然表达对象中不乏敌手,但在他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因情势所逼,一吐为快,痛快淋漓。作文教学,也应该循着自然真实表达的路子才是,学生写文章,或介绍新奇的见闻,或倾诉内心的感受,或与对手辩论,也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也能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提高表达能力。但是,近代以来,以全日制班级授课为主要特征、以专项知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所所学校变成了制造肉体机器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在快速复制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副作用是造成了“教育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

的分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写作素养知识化、把写作过程抽象化。一句话,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写作。而中国基础教育中浓厚的应试色彩,更使得写作的虚假性大大强化。这里所说的“虚假”,倒不是说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写作动机是出于欺骗,而是指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对象均是虚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作文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交流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文章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喜好。写作

中学生缺乏倾诉的欲望和交流的快乐,自然也无需付出多少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文常常是一个机械的码字过程。于是,才使得空话泛滥,无病呻吟流行,有的学生甚至刻意去编造故事情节。例如,写以“母爱”为题的记叙文,为了突出母爱 的伟大、亲情的可贵,一个班里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杜撰了自己父亲早亡、生活艰难的虚假情节。顺便说一句,近年来一些教师在指导作文中片面强调材料要新颖,故事要感人,其作用很难预料。新颖和感人如果没有真实写作为基础,很容易走上胡编乱造之路;而大量的虚假写作反过来又会败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对写作避之唯恐不及。新版课标中强调的“具体明确”和“根据需要”,无疑是对以往过度虚假写作的积极回应和反拨。除了上文所引的总目标中的关键 词以外,课标中还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强调这层意思,例如第一阶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简短的三条内容,其中有两条涉及真实写作“:写自己想说的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第二阶段的 6 条要求中,涉及真实性的要求有“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根据表达的需要”等4处以上;在第三阶段的8项目标中,有“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等 5 项涉及真实写作要求。其中的3、5、7条中都含有真实写作的意图,反复强调要“根据表达需要”,可见新版课标在写作价值上的倾向性与重视程度。新版课 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比老版课标相关的表述———“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更明确。新版课标为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感悟记录生活、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话题都给出了更切实的指引。其实,古人早就有“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的主张,新版课标在这方面的表述应该看作学生作文由单纯的教学需要向真实的表达需要的回归。当然,在中国大陆,这回归过程不是自2011年新版语文课标的颁布才开始的,而是20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确立的一个方向。2001 年 6 月教育部《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教育目标中,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和“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两个目标指向该内容,而于同年颁布的各科课

程标准无疑是对这些目标的具体化。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 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相比,新版课标的总目标几乎完全承接了2001年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只不过相对而言,新版本比2001年版课标更加自觉,真实写作方面得到更多强化。例如,2001年第三学段的目标之一有“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2011版改为“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前者仍然带有“以文章自身的逻辑为中心”的痕迹,后者则完全化为以表达需求为中心。在总目标中,新版课标把表达内容由原来的“意思”改为“见闻、体验和想法”,使得课标的语言更加准确,内容落点更细致、实在。为了促成引导学生向真实写作转化的目的,新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这些建议和要求对教学实践中确实落实课标的旨意、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将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实践,真正 促进作文教学由应试向育人本位回归,由虚假表达向真实表达的回归,由单纯的写作知识技能学习向素养提高和成长需要回归,我们至少需要在课课程标准的完 善、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这三个维度上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所谓课程标准的完善,指其中关于文的标准由单纯“方向”的要求向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逼近,使其更加符合“标准”的内涵。例如,同样表示“写作时要有读 者意识、目的意识”的内容,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中关于5年级(水平3)的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丛立新 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44.):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特定的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文体类型来写作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作适当的文本,如为低年级学生写故事,为校刊或网页写报告预测哪些主题能吸引特定的读者,并选择相应的文体类型通过提供适当的背景信息满足读者的需要从个人写作档案中选择并解释不同写作目的的作品样例在新版课标中,同为具有读者意识的内容,同为5-6年级的要求,有关表述如下: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初中阶段,澳大利亚课程标准(水平5,相当于7—8年级)有“根据各种情景、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修改文本时考虑不同读者的背景和知识,如给一位家庭成员或一位海外的笔友写信”,“面向正式情景和不熟悉的对象调整写作风格”(同上,60 页)等内容,而新版课标中的表述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两者相比不难看出,在“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这项内容上,新版课标中提出的还属于原则性的,对至于怎样才算“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如何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做到“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写作”,显然不如前者描述得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据介绍“,修订工作组曾经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

可能‘细化、系列化’。但是在征求意见时,有一些教师提醒,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3(1)).。当然,我国课程标准研究的编制历史总体上不长,许多有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且,英语等拼音文字的学习规律也未必都适合汉语文学习,因此这个话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语文教材是课标思想的直接载体,也是教育观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之一,作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作文教学内容的编制,具体如作文训练题的设计等,应提供一些具有真实生活信息的情景,使学生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建立联系。不过,国内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作文提示与训练题,所提供的真实情景信息整体上有限。请看以下几道作文题(引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从“ 处”学到了语文 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你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请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小议荧屏错别字观察夜空中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这是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道作文题,从题目预设的写作内容本身来看,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还是较为紧密的,有的题目小巧活泼,不乏可爱之处。但是,这些题目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几乎判断不出特定的表达环境、表达对象和作者的表达目的,因而其真实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原本可以很真实的写作被抽象化,因此失去了很多光彩。如果把部分题目稍作修改,或添加表达环境、表达对象的信息,将真实写作成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例如:有位低年级的网友请教你如何学好作文,请你写一篇博文告诉他:生活处处有语文。某杂志征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请从你的影集中选一幅照片,并把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告诉大家。街头的标语和广告牌中常常出现错别字,收集同学们的发现,向管理部门写一份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请想象一下他们现在在银河两岸过着怎样的生活,写一篇向他们表达问候和祝福的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具体化预留出来的空间,相当大的一部分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日本的作文教学中有一个“生活作文”流派,主张从生活中选择题材,为生活需要而写作文。日本的生活作文分“儿童诗歌”、“调查作文”、“集体作文”和“自我成长史作文”(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摘要第 3页),不同的学校、教师都可以依据 其主张设计不同的作文训练。下面是一位教师设想的初中部分的作文题材(海老原治善.现代日本教育实践史[a].见: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102.):中学一年级 本地的住房本地的服装和气候本地的工厂和产品研究食品中学二年级 研究本地的职业研究本地的动植物调查图书馆 采访本地名人生活作文的具体内容当然不必完全照搬,但其紧贴生活写作文的思想可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借鉴。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适当介绍一些如何考虑根据读者需要进行表达的知识,并在每一次作文写作前对如何考虑读者 意识、表达语境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以提高真实写作的成分,尽量少做抽象的作

文技能训练,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标所希望的“使学生乐于写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00)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写作教学难。有人说,难在无统一的教材,难在无科学的序列,难在无明显的实效??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写作教学效率低,谁之过?说是我们一线教师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作为”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我们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太强了。

程少堂先生说,做人要公,作文要私。这话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写作实在是一件主观性、个性化极强的活动。这也是写作教学之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指导作用不大的原因之一。

毋庸讳言,那些写作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不是教师教(训练)出来的。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师教的作用。我们的教,能帮助那些不会写的学生写得像作文了,能帮助那些会写的学生有一些提高,能帮助那些能写的学生写出一定的格调出来,做到这些就功莫大焉了。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指出:当下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弊端,反映在写作教学中,便是把学生的素养知识化、把过程的抽象化。一句话,使表达者脱离丰富真实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引自《虚假向真实的追求》《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5期)

那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呢?写作知识、写作技法还需要吗?

在叩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这样的问题: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到底为什么?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教。这样的回答,对一线教师而言,又似乎显得那样的茫远。

有研究者指出,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为生命的写作更多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目标和要求需要的写作。大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为生存的指令性的写作,甚至将之窄化为以应试为唯一指向的。我以为无论是为生命的写作还是为生存的写作,无论是自由写作还是指令性写作,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写作教学窄化或异化为单一的“应试技能”的训练,显然是违背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的。

可以看到,学生日常的写作更多的是指令性活动,是实现自由或者生命的基础性活动。我们研究、探讨的写作,更多的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写作。

郑桂华博士认为虚假写作主要是指学生动机、对象都是虚构出来,具体表现为:写作题目不是来自表达者与他人的需要,而是命题人临时设定的,因而这种表达除了考试以外往往没有实在意义;学生的表达环境被抽取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标志,即既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写,更不知道为什么写,只剩下一个概念或知识的空壳;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没有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虚拟的阅卷老师,这个老师常常不知道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什么阅读爱好。

郑博士的描述非常真实,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其实,这样的表现,也带有非常鲜明的教学意义特征。也正是这样的写作状态或者写作教学状态,学生写作呈现出这样的一些弊病: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三是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四是无“我”的情感荒芜,五是无“故事”的简单无味。(拙作《中考写作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4期)

写作是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既有单纯的表达技巧,也有具体语境下的运用,包含观察、认知、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纬度。就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等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有教的必要。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那样“随文渗透”,切忌概念化、系统化的教学,为教而教。我更强调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训练过程必须具体化。

语文教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写作教学序列,让写作回归本真。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制定了初中写作教学三年规划,在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训练中,力求使学生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第一,“入格”,这里的“格”,是写作的一般性规范。掌握必要的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的“老”的知识,我觉得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的过程。入“格”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和抓手。第二,出“格”,让学生写作跳出“规范”,放胆,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心灵体验。教师写作指导的形式要更多样,方法要更灵活。第三,升“格”,在对写作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使学生写作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情趣、意趣、理趣,是我多年写作教学的整体追求。简言之:情趣,写出真情,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言为心声,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我。在自我的表达中,打动自我,感染他人,这应该成为初中生的基本出发点。意趣,学会自我的感动,还要学会自我的发现,学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让笔下的生活从“有意思”走向“有意义”,这是写作教学追求的另外一种境界。这样的写作,可以让他人在会心的颔首之后,有一种顿悟的明澈。理趣的达成对初中生来说,似乎有些高。但是学会理性思考,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教材。引导学生从小我走向大家,从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提升分析、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写作焕发出理性之光,少点文绉绉的脂粉气,多一点开阖自如、收放有度的大气。这也应该是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序列会不会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会不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序列带有我个人对写作教学的理解。在这样的序列实施中,我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让经典阅读垫高灵魂。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显然是无稽之谈。语文教师要做好与写作教学相匹配的阅读经典的规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在给我班学生的寄语里这样强调 “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孩子首先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参见《绿洲》杂志2006年第2期)

就初中三年而言,初

一、初二要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指导和阅读积累(初三过后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真的太少太少了)。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创造书香教室,要把学生自由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舍得腾出时间给孩子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要舍得花精力组织主题阅读活动,开展专题性阅读指导活动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创造机会邀请名家大师与学生对话。让学生爱阅读,真阅读。我想学生亲历亲为的这些活动,不仅仅是读了什么写了什么发表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读写中品尝了快乐,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我常年坚持开展“今天我讲诗”的课前活动,让学生与古典诗词对话,学生在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中,丰富了文化底蕴,写作语言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主题更有情更有意更有理。

精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提升搭建脚手架。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落实。过程指导的不到位也是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固然有其天性,但学生写作与作家的创作有其内在的差别,教师的作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质量。当下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不是担心过于精细的问题,而在于随意性或者教师的不作为。就写作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修改等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做好规划。如选材问题,我要求做到“五应”:应景、应情、应时、应人、应事。情景相生,因时生情,情因人而异,事因情而变等等,在现实的情境、真实的场景中,捕捉动人的细节,展示生活、情感的冲突。

写作评改效率是影响写作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自批互批,被普遍采用,可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写作的优劣的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写总评,有小组的评改交流,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辅之教师的重点面批,这样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写作评改才能取得成效,同时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写作批阅中解放出来。

以《我的母亲》开头片段为例。曹溢同学《我的母亲》的开头:您,一位美丽、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同学认为虽然有简洁,开门点题等优点,但还是觉得概括性过强,缺少情味。我让曹溢同学接着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写的是三岁时母亲喂饭时的情景。第一句话是: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我感觉第一句话可以结合开头的修改做些文章,于是要求大家模仿“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写两句话。小组接龙交流,句子的形式相似,但内容就比较直白了,如你的关爱??,你的教育??,你的言行??,比较选择,形成一组排比:你的怀抱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这样的句子连接上曹溢的开头,还是显得有些生硬。如何更有抒情性,大家动脑筋。我提示,能否引用些什么?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后的开头是这样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是冰心对母亲的深情诉说——母亲,你的怀抱也一样温暖着我的世界,你的双眸也一样明澈着我的心灵,你的双手为我托起一片天空,我的美丽、慈爱而严厉的母亲,今天我拿起笔,书写我心中的歌。

这样的修改指导,重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生,让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果,我想不仅对于被修改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有所裨

益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修改结尾、穿插情境描写、添补过渡句段等等专题,形成修改指导的系列。

用丰富的活动拓展提高写作能力的空间。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日记,有教师把它异化为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写作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日记是一种精神的长跑。很多时候,学生外在的眼尽管打开了,可是写作还是平平淡淡,千篇一律,我以为不是学生缺少生活,而关键在于没有用心,眼中的生活没有成为心中的生活。外在的眼睛打开了,内在的眼睛还遮蔽着,孩子对生活缺少了内在的心灵关照。正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所言:“我对‘观察’的一大担忧是,一天到晚强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外部世界,他们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召唤,也看不到内在的自我世界。”(《人民教育》2011年第3期)日记正是让学生倾听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课前的“话题式口头作文”,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命题),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或叙事,讲眼中所见,或议论,谈心中所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审美能力。下水,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坚持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的文章,和学生平等交流,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也会因此多一种信心,形成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创共生,也是一条写作教学值得尝试的课题之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同时强调:“生活充实的涵义,应该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富,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到这地步,会再说虚妄不诚的话么?”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和内容为我们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即走出虚假的泥潭,走向真实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写出“诚实、自己的话”(叶圣陶语),在贴近自我中,实现超越自我。

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语言赏析题有法可筅

▲真实写作,真情表达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焦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颁布后,许多学者和教师一如既往地关注作文教学。多少年来,即使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十年,作文教学的问题还是非常多,诸如作文的目标问题、作文的过程问题、作文的体裁 问题,等等。特别是作文情感的真假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着严重的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中学生作文的“牛皮癣”。学生习惯于以一种程式化的思维、公共化的语言来演绎道理、抒发情感。这其中,既有教育者对作文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方面的原因,还有教师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其实,在我国传统写作观念中,十分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已故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为作文而不顾做人,文辞再好,也是不足取的。”如果学生表达虚情假意,那么,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健全人格、独立精神、优秀品质人才的教育使命,将流于空谈。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因此,引导学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否则,学生个性化作文、创新性写作的锻炼乃至人格养成等都无从谈起。这是一项深入的、系统的工作,流于技术平面的观照和耽于激昂的理想表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转变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角色观念,遵循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解读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真情实感写作摹本;采用合理的作文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写日记、书信、随笔等日常文章,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的现状才会有所改观。也许以往的作文教学观念如强调“崇高”、“伟大”、“神圣”、“先进”、“有意义”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太大,使得许多具体的策略、办法成为一种“艰难的敲打”,但是拒绝做这种敲打只能使中学作文教学陷入更深的泥淖。不要放弃任何微薄的努力,也许它们正是构成语文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载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真实的作文与虚假的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真实的自我评价(5篇范文)

    真实的自我评价(精选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需要写自我评价的情况,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会自我督促,促使我们维持自我的一致性。如何写一份恰当的自我评......

    最真实的心理素质自我评价(精选合集)

    最真实的心理素质自我评价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自我评价的身影,自我评价往往折射出个人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相信写自我评价是一个让许多人......

    2011届毕业生真实的自我评价

    2011四年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 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来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

    作文与“生活”的真实关系

    作文与“生活”的真实关系 唐晓敏 我们教孩子学习画画,通常是先让孩子临摹别人的画,教孩子学一种乐器,也是先让孩子照着前人编好的练习曲来练习,教孩子学书法,更是让孩子先临摹某......

    拒绝虚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最终定稿)

    拒绝虚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明确要求68家规定实施上市公司和216家自愿试点上市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规范》......

    浅谈作文的“真实”

    浅谈作文的“真实”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

    《真实》作文600字合集(范文大全)

    《真实》作文600字合集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

    如何让作文更加“真实”

    如何让作文更加“真实” 贺秀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强调“以我手写我心”的主旨,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更真实,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动笔、乐于表达。本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