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作文更加“真实”
如何让作文更加“真实”
贺秀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强调“以我手写我心”的主旨,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更真实,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动笔、乐于表达。本人就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进行作文教学,其间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指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真情实感、细微之处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决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诀窍,拼凑文章。本文就初中生在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虚假作文的泛滥。
传统的观点认为:要想写出作文,腹中就要有内容。于是一涉及到作文,学生就要本能的翻作文书、上网查相关内容,而不是从自己所经历的,现有的生活内容着手选材构思。如写“花”的文章,本来自己家里就养着许多花,非常熟悉,却不写,而要写一些只在书上或媒体上看见过其形,而并未了解它的性情的名花。只为了追花的名,而违背了“作文即生活”的主旨,导致作文华而不实,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生命力。
二、正确的引导方法
要想改变“空洞”这一现状,最好的对策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告诉学生,自己的生活,身边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我们最佳的作文素材,选材构思时切忌犯“舍近而求远”的弊病,这样作文就能扎根于“真实”。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作文内容即生活内容、作文情感即对生活的情趣。
1、让学生做作文的主人
语文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原则引导作文教学。
①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避免“舍近而求远”为了追求时尚,而脱离实际。②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特别是在修改过程中,切忌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单纯、幼稚而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参和进去,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作文失去真实性。要特别强调。“读其文如见其人”的感受,不要让学生在文中“隐身”,要注入自己的个性,这样作文才鲜活。③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写回己性文章时,不要只停留在小时候,固定的一件写了又写的事上,人在逐渐长大,生活内容也日趋丰富,昨天的事在今天已是记忆。要在文中体现出自己成长的过程。④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2、要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
首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当经历一件事情后,静下心来多想想,而不是转眼成空。这样写作文时,就积累下了要写的内容,思想也能深刻些。
其次,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赞同就写赞同,反对就写反对,因为既然是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有其适当的理由,哪怕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勉强的,但它却是生活的真实折射。
3、细微之处见真情
首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更多的真情不是通过豪言壮语、轰轰烈烈来体现的,而是往往存在于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之间。
例母爱: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感受到的,母亲像佣人一样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每天生活在母亲不停的唠叨中,烦不可奈。但一旦用别人代替了母亲,你就会发现“无私”也随之而去,变成了“有偿”。正是饭桌子母亲的一副筷子,远行前送离家门时的一句反复叮嘱,让母爱开花了、伟大了,不同于其它情感。
其次告诉学生,无详略之分的文章一定不会有真情实感,因为详写的内容是能体现自我的内容,是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地方。没有详写的内容就等于把自己隐身了,看不见你的形,只有嘴巴在一张一合,这样的文章能有生命力吗?
由此看来,让作文走向“真实”就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大胆的做自己作文的主人,反映自己的观点、情感,不要太看中别人的说法、想法,要留心细微之处,让真情在此处“绽放”。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②教育学理论。
第二篇:让真实走进作文课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
————听课有感 陈桂叶
上周五下午我们学校进行了语文联片教研,本次习作教学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本次习作徐韵喆老师的一节课《桔子》以及黄书记的讲座《关于作文教学——自由的思想 多彩的生活》让我系统的了解习作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次习作活动突出特点是:真实朴实、充实。
一、课堂教学真实
本次习作教学研究课,总体来看比较真实。真实地再现了课堂教与学的总过程,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循循诱导的指导下,学生由了解 —— 认识——情感的升华。如徐老师“桔子”一课,徐老师从让孩子们观察桔子引入,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中,说出桔子的外形、颜色等,学生思维如泉涌,真正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如润物无声,学生的说——想——写的循序发展步步提升。这一真实的过程正是每位教师希望看到的,给我们起到研究、示范的作用。教学的真实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能从不同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在兴趣昂然中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我们高兴地看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上是成功的,学生愿意习作,热爱习作,把习作当作是自己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而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的徐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中也“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像孩子的“桔子广告词:品桔香,知桔趣,大自然金灿灿桔!”;学生在这种轻松、开放的空间中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的。是富有个性的。
二、教师教学风格朴实、自然
徐老师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能很强,如徐老师充满鼓励,带有赏识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向上,无论从知识传授还是教育做人等方面都令我们赞赏。另外,在教师语言上能体现出教师浓厚的文学底蕴,教师与语言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能抓住与心理需求与学生平等,犹如那潺潺的小溪流水,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在爱心滋润下茁壮成长,有感而发。
从教师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能够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虽然没有教学媒体,但却体现教师踏实、朴实的教学风格,把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兼顾,使我们能看出教学每一环节紧密相连,层次清晰,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升华,并针对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徐老师引导想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想,就怎么想,从点到面打开想象的空间等。
学生们一节课的充实,还来源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有一个词叫厚积而薄发,没有坚实的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才思敏锐,下笔有神的结果,学生在积累中增加了新知,所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乃至滔滔不绝,这让我们语文老师达成一个共识,一定要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像课标中要求的阅读量就必须完成,学生才会在每节课上才学得充实。
第三篇:如何让聋生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如何让聋生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严 安 芹(邮编:224300)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聋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应该加强口语交际、阅读、仿写、修改等方面的训练。不仅使聋生的文章内容充实起来,而且还发展了聋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聋校作文教学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所谓“作文”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书面语是聋哑人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的语言工具。由于聋生缺少或丧失了耳闻感官的功能,造成词句缺乏,语言基础差,作文教学相当艰巨。所以帮助聋生提高写作能力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为聋生将来进行社会交流,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基础。新课程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指导学生能把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条途径帮助聋生实现这样的目标。
一、在口语交际中指导
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有助于习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较有条理。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愿望,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之下,学生在不断地归纳、分析、评价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感性、条理性和深刻性。这样,这种内容具体、较有条理的表达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习作之中。
在口语交际中指导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一)让学生按要求列提纲口述课文。我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并且先总起——再具体——后小结的方法口述闰土做的几件事;《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洋溢着对志愿军崇敬之情的文章。教学时,我分线列提纲让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口述三个故事:(1)松骨峰战斗;(2)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3)与战士的一席谈话。在叙述中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感情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于是我因势利导,让聋生明白我们的战士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认识从感性 1
逐步上升到理性,这种情感渲染,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述明白课文的写作特点:首尾呼应,中间通过具体事例加以叙述。
(二)在看图学文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口述,后学习课文,通过比较,提高聋生思维的条理性。利用图画帮助聋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训练他们用生动的语句,把感知的表象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发挥语言在想象中的调节和表现作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口述图意,掌握“荷花”、“荷叶”、“花骨朵”、“小莲蓬”等词语的意思。继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荷花的美。学生根据各自观察所得,有的说出了荷花的色彩怎么美,有的说出荷花的姿势怎么美,从而准确地理解了“碧绿的”、“嫩黄的”、“挨挨挤挤的”、“饱胀”等词语的含义。这样,结合图画学习字词、领会句子,就使形象化语言文字紧紧地“胶合”在一起了,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学生头脑里变得具体、形象了,然后再学习课文,为引发学生进行想象提供了条件。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在学习寓言、童话等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作文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使聋生视野开阔、思路畅达。如讲完寓言《农夫和蛇》之后,我提出:“假如农夫第二次遇到蛇时,他会怎样?”问题一提出,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农夫会把蛇装进布袋,然后把它打死;有的说农夫觉悟了,根本不理睬蛇,因为他再也不想上当了;有的说农夫会把蛇装进布袋,等它暖和了,醒了,就把它放了,他认为那一条蛇很凶残,而这一条就不一定了。应该说,这些答案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言之有理的。正当学生唇枪舌剑、议论正酣时,我趁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农夫第二次遇到蛇》。学生在作文中妙语迭出,思想迸发。经常这样做,不但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续编故事。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让学生续编故事来有效地改善学生被教师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让学生续编《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在一起》,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想象力驰骋的空间,看谁编得好,原因何在?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与评价,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在阅读中指导
改革并优化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有意识渗透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思想。如:
(一)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思路。我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根据教学目标这样安排教法:(1)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理出文章思路。(2)按文章思路所分析的潮来前、潮来
时、潮来后三部分,逐一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上述分析中,着重抓住潮来时重点理解。(3)根据思路小结课文,并结合进行“一课一段”的小练笔活动——仿照潮来时的写法,进行《雨中》、《雪中》、《狂风中》等习作训练,这样所写的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也有一定的条理。
(二)阅读课文,抓住词句,引导聋生联想。课文中许多词句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如果能引导聋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就会使聋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教学时可引导聋生想象,深入体会意境:“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是怎样的情景?“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然后让学生再连起来讲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学生脑海中会浮现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宽宽的河面水平如镜,四周的一切都十分宁静,载着几个人的一只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地移动着,三支桨有节奏地拨着水,碧波荡漾,那桨划动时发出的咿呀声和拨水的哗哗声就像一首悦耳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河面上„„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记读书笔记,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这样学生就有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习作时,既能表达流畅,又能用词准确,读写能力同步提高。
三、在读写结合中训练
读是写的基础,写又可以促读;写是间接经验的加工和创新,是对读的吸收和运用。读写结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从读中可以获得更具体的习作内容,也可以学得一定的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读写结合,常常做以下练习:
(一)按思路清晰的段落仿写。例如《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下面就分别按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颜色描述。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由近及远,或按从下到上等写作顺序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二)按整篇文章的结构仿写。每组课文中的讲读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它同各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项目紧密配合,因此讲读课文是学习写文章的最好借鉴,一些重点讲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仿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游览路上——外洞——内洞——
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了金华双龙洞内外景色的,我就要求学生按以上思路把参观后羿公园的经过写下来。
(三)按文章中一部分的结构仿写。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描写庆典中的那部分内容,作者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进行的情况。我就让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开学典礼》的练笔活动,像这样可以仿写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很多很多的。
四、在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过程中训练
低年级学生已进行了初步的习作训练,到了高年级还需要继续进行。我设有自由习作和目标习作,自由习作就是单项训练,目标习作就是综合训练。自由习作是为目标习作服务的,在训练中我进行了两种实验:
(一)、根据每次目标习作的要求,随着讲读课文进行各种基本功的训练。如果课文中写人物的外貌好,我就让学生写人物的外貌;如果课文中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好,就让学生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文中写环境好,就让学生写环境;好的开头,好的结尾都可以练,写目标习作时,就要求把这些基本训练运用到写作中去,来一次综合训练。
(二)、把一次目标习作分几次写,每次用一定的写法只写一部分,然后再把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学生的习作做到内容具体,又培养了学生写作兴趣。如写《我和 ⅹⅹⅹ》、《我的ⅹⅹ》时,我就这样做:习作前指导学生写《ⅹⅹⅹ的外貌》、《我和ⅹⅹ的关系》的小练笔,然后又综合起来有所取舍地写了目标习作《我和ⅹⅹⅹ》、《我的ⅹ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我在指导“一个小物件”《我最喜爱的ⅹⅹ》写作时,要求每一位学生事先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这时同学们一下子议论纷纷:有的说它鲜明的色彩;有的说它奇特的造型;有的说它不寻常的经历„„我趁热打铁,告诉大家:只要同学们把刚才说的内容有条理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这样训练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不仅使学生的文章内容充实起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的条理性。
五、丰富课外生活促进习作
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对生活的体验不多,更没有获得多少丰富的情感体验。习作中,在感情真实方面做得不理想。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以促进学生的习作做到感情真实。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如组织学生进行以《魔术表演》、《朗诵会》、《绝技一展》等为主题的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气氛,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把事情经过写下来。
(二)组织参观,感受自然。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借助于观察,才能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进行积极思维,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标新;必须展开大胆想象,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并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同时心理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在写景的习作训练中,我带领学生去欣赏春天的果园、秋天的田野、雪中童趣;在写游览性的习作中,我组织学生去参观后羿公园、息心寺、双山集团、射阳电厂、烈士纪念碑、新四军纪念馆、华中工会纪念馆等名胜,回来后指导学生自由习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习作做到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还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了家乡的可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正如鲁迅所说:“社会上和自然界包罗万象,任你选择,只要你们多看看,不要看了就写,要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
(三)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利用节假日,我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到社区清除白色垃圾,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每次义务劳动后,组织学生把在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总之,自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后,学生写作有了具体内容,思路开阔文笔也流畅多了。
六、在修改作文中训练
聋生写完作文后,往往不注重修改,即使老师修改后的文章,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多少分,不认真品味老师的评语。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培养聋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改,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指导聋生修改作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自改。学生习作后,要求他们在“读”中区分层次,由易到难地修改。第一遍轻声读,改正标点、错字、用词不当等;第二遍逐句逐段默读,修改病句,调整语序;第三遍默读全文,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除多余的内容;第四遍大声颂读,看看布局谋篇是否符合习作的要求。
在自改中,注意区分对象,区分标准修改。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修改全文,作文水平较差的,则修改字、词、句,逐步提高。
(二)互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聋生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往往不易过多地被发现,我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修改,提出修改意见。欣赏对方的优美词句之后,由学生自主地
选择修改对象,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是喜欢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因而学生每次找的修改对象都不同,这样更能集思广益,拓展思路。
(三)小结。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新课程要求教师 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孩子们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在教学中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到高分。我在批改作文时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优点都得到鼓励。每当学生得到了高分或进步,就让学生在班级中范读他们的作文或精彩片段,学生往往读得声情并茂。面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眉批和总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明白自己写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贺玲著《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刊载于《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六期
[2]柯汉林主编《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德秀著《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6]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刘全礼主编《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季佩玉、黄昭鸣主编《聋校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11]冯晓林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12]钱梦龙主编《我和语文导读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2005孔祥明著《倡导个性,小学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刊载于《青年教师导报》2001年第1
期
第四篇: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视为一个极富感情魅力和生命活力的舞台,那麽你就会发现在这个舞台上经常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开封市求实中学的故事真是让人感动,他们从开始的几个班到现在的几十个班,在创业的路途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只所以能走到现在,用张建平校长的话说:“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和谐。让爱和欢乐伴随学生一生,为每个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让学校充满人性的光芒,让所有学生家长成为学校的朋友。”他们的做法非常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不但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理能力。他们的很多做法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校星评选:唤醒道德生命的感动
“求实校星评选”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由各个班将校星材料推荐到学校参评。每学年初的开学典礼上,孝星们在全校师生的掌声中被请到主席台就坐。在主持人动情地介绍事迹后,校星们一一与校长拥抱并接受奖励,在照相机的闪光中向因被感动而欢呼的同学们挥手致意。校星们的照片和名字还要上灯箱广告,被布置在校园里的醒目位置。上灯箱广告的除了校星外,还有习惯之星、博学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多元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成了明星。据介绍,校园里的50个灯箱,被分配到每个班,每一个月撤换一次。如果我把这些做法用到班级管理上,把那些优秀的学生的照片贴到教室的墙壁上,就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无声的积极良好的教育。
二、主题班会更是一绝:
与很多学校一样,求实中学的班会分为常规班会与主题班会。对于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张建平给班主任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要新,不仅班会的内容要新,而且班会的形式也要创新;二是真,班会要说真话,感情要真挚;三是要让学生记住一辈子。金莹老师的家里有4个大小相当的工艺瓶,这几个瓶子被金老师称为“许愿瓶”。金老师已经送走了4届毕业生,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次主题班会都是有关理想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要为10年后的自己许个愿,并将愿望和自己的姓名一起写在一张纸上。每个人都要把写着愿望的纸投进“许愿瓶”。“许愿瓶”要当众密封起来,10年后师生相聚时才能打开。金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在学生毕业后的日子里“许愿瓶”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她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为小学生来讲,用到他们身上这些可能还不懂,但我们可以对他们将一些激发学习的名人故事和勤奋学习的例子,使学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求实的读书制度
张校长要求学校的老师明天都要在图书室里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而且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个月都要公布一次点击率,如果不看书就没有新的收获,就写不出好的博客,点击的人就少,从而推动每位老师不断去学习,吸收新鲜营养,和别人交换、整理,最终引入课堂,推动求实的发展。是的,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创造出新的教育天地。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张建平校长 说过这麽一段话:“一个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的人肯定是快乐的人,他的快乐、幸福不在于他的“显性”收获,而是取决于他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她的这段话阐明一个哲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是整体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登封的教育事业献出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西十里小学
贺瑞铎
第五篇: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摘 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迁移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挖掘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大胆尝试,关注生活实际,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地理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19-02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有报道说,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时,一位年仅十岁的英国女孩与家人在泰国普吉岛游玩时,突然看到海水翻起了很多的“泡泡”,随即告诉妈妈说,将会有海啸发生。正是由于她的警告,这个海滩上无一人伤亡。小女孩也因此被
媒体赞誉为“海滩天使”。“海滩天使”的这份“先见之明”,正是得益于她在学校地理课上学习到的有关海啸的知识。她说:“地理老师教给我们有关地震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地震如何引发海啸。”十岁的小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避开百年不遇的灾难,而我们的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何呢?好多大学生在地图册上找不到具体某一地方的地名,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因为不会查看地图而找不到方向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样的事实,作为一位地理教师,我感触很深,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多一些“生活”的色彩,如何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教会他们处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这的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在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一、地理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地理
1.地理知识源于真实生活
(1)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太阳、月亮、云、夜晚星空的变化,能学到很多地理知识。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夏季时的运动轨迹和白昼时间长短的情况,并与冬季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原因。还可以让学生观测在晴天、多云、阴天等不同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云的形状分别有什么不同。
(2)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上:中国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生活习惯是受各地
气候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服饰上:西藏牧民习惯穿可以露出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这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关系;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这样的穿着既能散热又可以抵御风沙。民居上: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特点是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这样会冬暖夏凉。南方地区由于夏季长而炎热,人们习惯睡木床或竹床。而黄土高原上的民居则由于气候干旱,所以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出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说的是云与降水的关系;成语“沧海桑田”则揭示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学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许多生活事例可应用于教学上,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地理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习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更要注重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养成,要使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平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在上工业区位选择时,我引用同安厦绒造纸厂建成后东溪水质严重恶化,究其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由于造纸厂是水源污染的企业,厦绒造纸厂位于同安城区东溪上游由于大量废水排入导致东溪水质严重恶化,作为决策者,如果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我想就不会将该企业布局于此以致导致严重后果。又如我讲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时,我引用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当地人们喜欢坐北朝南的房子?为什么冬季要注意做好保湿工作等。以上这些均为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
问题,只要学生能充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训练学生走向生活实践的能力
几乎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从生活世界中引入,同样,几乎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要求地理学习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第二天全校师生议论纷纷,当天的地理课我因时利导的问,遇到地震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发生地震时若正好上课,高楼上的学生应立即躲在课桌下,在家里,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若在商场,快速躲靠在大柱子旁边,等地震稍停,尽快组织人员有序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有的说地震时应尽快
关闭水电和煤气可防止因泄漏引发的间接灾害,如爆炸等。及时抢救伤员脱离险境,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是较好的逃生方法,但是千万不要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以避免触电和爆炸,可用手电筒照明。看着同学热烈地讨论着,我笑着说:“很高兴看到你们能活用地理知识,地理教学目的是让你们能学以致用,在遇到灾难时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采取合理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以摆脱险境,获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