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勘察()
巍峨()...黯淡()
耸立()..锈蚀()
.壮硕()
.
枯燥().
轩昂().
宝坻()
惋惜()..2.读准多音字(1)斗拱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困惑不解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3)古刹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二、重要词语
1.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毫无顾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
三、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任《北京晚报》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于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四、梁思成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其为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答案:1.kān wēi é àn sǒng shí zào shuò xuān dǐ wǎn
第1页 2.(1)dǒu dòu 斗争(2)jiě jiè 押解 xiè 姓解(3)chà shā 刹车
二、重要词语
1.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2.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一点顾虑。4.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作者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点拨: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是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精神境界的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2.比较《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与《梁思成的故事》的异同。
点拨:两篇文章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
3.核心图解
第2页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第 单元
课时共
页
第 页
二、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荚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②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③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④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⑥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⑦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⑨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滋润美艳”写出了_____________。
2、第①句中的两个比喻从哪个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②句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4、第③、④句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
5、第⑤句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
6、第⑦句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XX—XX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夏建东
使用时间XX年
月
日
雪
鲁迅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预习导学:
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二、合作探究、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二、合作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四、课后巩固:
写一段雨景片段,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适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200字左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
新授
主备
曹振国
审 核
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预习方案: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舔()恪守()一绺()酣睡()脑髓()濒临()
幼稚()布幔()恶梦()间歇()捍卫()无济于事()
(一)导入新课:
(二)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解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整体感知: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本文是按照什么来安排顺序的?
4.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五)课堂研讨
1.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2.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1)相关语句: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比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七)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八)反馈练习
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跛()脚 濒()临 撤()退
hān()睡 稀shū()间xiē()⒉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还
角
号
差 ⒊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瘸腿。亦指导瘸腿的人。()对事情毫无补益。()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接近;靠近。()旧时称打扫街道的清洁工。()⒋ 文学常识: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 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 ”,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 ”,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