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1: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

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计划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

勘察

叹为观止

钦佩

轩昂

巍峨 黯淡

灰飞烟灭

壮硕

锈蚀

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

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

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四、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

一、品读下面的语句,并以你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为陈述对象,仿写一段话。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当 时,当 时,当 时,他决不是 而是。

二、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1.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答:

⑵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答:

*3.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是否武断,为什么?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⑴1936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5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⑵一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这座开凿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洞窟,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以后,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10余万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

⑶驻足龙门山下,骋目四望,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一派浑然的交响。

⑷石径崎岖坎坷,生满滑腻的青苔,径上灌莽丛生,羁绊着人的腿脚,使攀援者步履维艰,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都已精疲力尽。

⑸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飞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身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生大大的吃惊了一番,戏说林师母这一身打扮,真像地道的河南小媳妇了。

⑹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上,窟区内喀斯特溶洞及岩石中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侧柏之类的植物,庞大的根系让一块块石头松动开裂,因此常有岩体崩落的现象。洞窟内常年渗水,阴暗潮湿,不少雕像已被剥蚀得面目全非。一些洞口被茂密的茅草和丛生的荆棘遮掩,人要进洞去,就得先把这些挡路的草莽费力地拨开,往往会有一两条肉滚滚的花蛇从灌木丛中出来,惊得林徽因立刻起一身鸡皮疙瘩,两个学生不得不先“打草惊蛇”。

⑺然而洞窟的美毕竟是遮掩不住的,进了古阳洞,林徽因的情绪立刻好了起来,这座最早开凿而又规模最大的洞窟,进深差不多有十三、四米,高有十几米。林徽因被这座大洞窟的艺术建构迷住了,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近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排列有序的开凿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千座,整个窟内壁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⑻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奇迹。”

⑼刘敦桢笑问:“徽因,又写诗了?”

⑽林徽因说:“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⑾陈明达和赵正之拍手叫道:“这才是最好的诗呢!”

⑿林徽因兀自指着雕像让大家看:“你们来看一下,这就叫‘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这和南朝的画风太接近了,老夫子,你来看一看,这衣纹,这线条,像不像顾恺之的画?”

⒂刘敦桢笑道:“要讲雕塑风格,可就轮到徽因你给我们上课了。”

⒀林徽因说:“上课倒不敢,不过有些想法还要跟老夫子探讨。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的政治主张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艺术传入北方,给佛教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所表现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衣带宽大的‘褒衣博带’式的服饰,雍容安祥,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的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⒁听林徽因这么一说,大家再看石窟里的造像,果真风格朗然,不仅佛像体态扁平修长,面像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胫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样是修长飘逸,上著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⒃梁思成和陈明达的照相机不停地闪动着快门,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察资料,整整四天的考察,他们踏遍了龙门石窟的群落。

(节选自林彬:《林徽因传》,九洲图书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她眼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是否艰辛?你从文中哪些语段可以看出?说说他们主要面临哪几种困难。

答:

3、仔细品味,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答:

4、依据此文内容,说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的意义是什么? 答: ⊙轻松一刻

梁思成

他是创造社的建筑师,他是建筑史的讲授者,他是中国建筑之历史研究与探索方面的开创者,他是恢复、保护中华民族之建筑遗存的带头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二十几年里,从西方建筑研究到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从野外考察到理论建构,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学教育理论,他开拓着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和杰出的有世界影响的建筑学家。他身上体现着东西方良好教养的完善结合,既宽宏沉稳、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又彬彬有礼、沉静幽默、细致体贴。他人生与事业曾经的辉煌,常人难以企及„„

——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几乎独自一人,去面对“推倒封建残余”的宏大历史潮流。他奔忙着,抗争着,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北京古城,为全国各地他心中的那些“宝贝”建筑。他四处上书,奔走呼号,他愤怒,指责,他痛苦,他大哭,但均告失败,只有保护北海团城这唯一的一次成功。他曾无数次被抄家,被勒索,他曾被迫披着毛毯绕房子走圈坦白“罪行”,他曾以重病之身被人戴上黑牌,被人打耳光,被人尽情凌辱。他曾被蔑视为“头号反动学术权威”、“反面教员”、“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代表”„„ ——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学部委员,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梁思成曾得到的一切头衔。但有一样东西是你努力不来的,那就是梁思成的“爱物”之心,不爱己者不会真爱的人,不爱人者不会真爱物,不爱物者不会真爱天下苍生,梁思成的“爱物”之心是那样的挚烈,以致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他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古人的遗存,不合于他那时代“急功近利”的主潮,所以他最终只落得“爱物”而不能得的结局„„

——摘选自东方出版社《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作者林与舟 2 梁思成的故事

一、略。

二、1.“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作者亲历如此艰苦条件下的攀援,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梁思成先生考察与保护古建筑工作的艰辛,据此水到渠成地进行想象与议论。

2.⑴这里的“依然”暗示着从前的状况也是如此,由此作者就更容易生发出对在这里曾发生的故事——梁先生考察古塔一事的追念之情。

⑵“爬行”一词形象地再现了梁先生考察古塔过程中的艰险与专注,因而十分贴切。

3、可以直率地谈自己的看法,但必须言之成理。⊙发展空间

1.她眼前的景象是:龙门石窟已被自然力严重破坏。

2.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龙门石窟的考察是艰辛的,从选文第⑷⑸⑹段可以看出。一方面山路坎坷湿滑、灌莽丛生,攀援者步履维艰;另一方面,随时可能遭蝙蝠蟒蛇袭击。

3.在林徽因看来,这些1500多年以前的雕像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就是世上最美的诗篇,而这些美不胜收的雕像将亘古长存。

*4.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一、有助于对遭受各种破坏而濒临绝迹的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二、有助于让世人了解龙门石窟的艺术文化价值,从而采取进一步的保护;

三、有助于丰富和促进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并使其发扬光大。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勘察()

巍峨()...黯淡()

耸立()..锈蚀()

.壮硕()

枯燥().

轩昂().

宝坻()

惋惜()..2.读准多音字(1)斗拱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困惑不解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3)古刹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

二、重要词语

1.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毫无顾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

三、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任《北京晚报》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于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四、梁思成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其为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答案:1.kān wēi é àn sǒng shí zào shuò xuān dǐ wǎn

第1页 2.(1)dǒu dòu 斗争(2)jiě jiè 押解 xiè 姓解(3)chà shā 刹车

二、重要词语

1.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2.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一点顾虑。4.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作者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点拨: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是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精神境界的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2.比较《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与《梁思成的故事》的异同。

点拨:两篇文章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

3.核心图解

第2页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 北师大版(定稿)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

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教学过程: 预学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探究

二、重点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

(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

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精导

(六)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 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提升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四、作业: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练习五、七、八。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勘察应县木塔:热爱建筑事业 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北师大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

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学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2、简介梁思成

4月生于日本东京。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探究

二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梁思成的几件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件事:

文中的三件事分别表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风貌?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品析。(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语言,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深入的了解梁思成。)

2、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精导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也可提出自己在文中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

(理解本文诗意和智性的特色,更深层次的了解梁思成,对梁思成的精神进行总结。)预设:

3、“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提升

四、小结: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一、二、三、四、六。

教学反思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课 题课 型课 时上课日期作者姓名单 位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主读课 年3月12日 刘 源 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梁思成的故事》 2 2013倾听建筑学家的爱与憾 八年级......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梁思成的故事》word学案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学案 制作人:张建红审查人:李秀平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2、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及效果。 3、品味梁思成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峡教案 北师大版

    《三峡》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课件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梁思成的故事》教师教案

    河南省2009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实录 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中学 魏玲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北师大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2.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模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

    八年级语文下册 西江月 遣兴教案 北师大版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1]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莲曲教案 北师大版

    《采莲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